第一篇: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民营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30%,在一些一般性竞争领域,更是超过了70%。乞至今日,以民间投资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格局已全面替代政府为主投资模式。与此同时,民营经济为吸纳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有资料表明,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中约有65%在民营企业实现了再就业。在地方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中,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和纳税主体,而且,民营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例如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其经济增长越快。民营经济已经由所谓的“边缘经济”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1、总体实力增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民营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新贡献。广义民营经济2003年创造的增加值占GDP65%(其中外资经济约占15%左右),2004年估计在66%左右。2004年1-9月,民营经济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5%,比全社会工业增加值高出2.5个百分点,比国有经济高出5.7个百分点;所占比重2003年1-9月为56.1%,2004年1-9月上升为57.3%,增加1.2个百分点。2004年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2969亿元,同比增长38.28%,其中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48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比重为65.39%,同比增长35.61%。在这些企业中,集体企业实现利润399亿元,增长31.4%;股份制企业4338亿元,增长39.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826亿元,增长28.9%;私营企业918亿元,增长42.5%。2004年1-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23万亿元,同比增长32.8%,其中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8.14万亿元,所占比重为61.51%,同比增长37.1%。
2、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提供了再就业岗位,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民营经济的新增就业量占全社会新增就业比重继续上升,仍然是增加就业的主渠道。广义民营经济即不含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就业增长率2003年为1.47%,高出全社会0.53百分点;2004年民营经济就业增长率将达到1.5%左右,高出全社会0.5百分点左右,其中私营企业就业量2004年上半年增长9.65%;2004年民营经济中的个体私营经济新增就业将超过600万人。广义民营经济单位就业量(包括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就业比重2003年为90.8%,2004年将超过91%,其中民营经济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2003年为81.9%,2004年将超过82%。
3幅度有所回落,但占全社会比重仍然较大。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7.7%,2004年1-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7.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9.9%,民营经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37.4%。民营经济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2003年为61%,2004年1-9月民营经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2.4%,其中内资民营经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0.3%;民营经济企业纳税总量快速增长,成为国家财力增加的重要力量。广义民营经济缴纳的税收占全社会税收收入的比重2003年为66.5%。2004年1-9月份为71.1%,其中集体企业为
3.61%、股份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合计为31.27%、私营企业为7.46%、个体经营为4.46%,涉外企业为20.98%。全社会税收收入的增长率2003年为20.4%,2004年1-9月为26.2%;国有经济缴纳的税收增长率2003年为9.9%,2004年1-9月为14.8%;民营经济缴纳的税收增长率2003年为20.6%,2004年1-9月增长率为31.1%,高于全社会近5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出口额保持高速增长,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生力军。广义民营经济出口占全社会出口的比重2003年1-9月为67.3%,2004年1-9月为73.6%;2003年全社会出口的增长率为34.6%,2004年1-9月为35.3%,广义民营经济出口增长率2003年1-9月为45.3%,2004年1-9月为48%,高于全社会12.7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既有体制、政策等因素造成的困境,也有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和弱点导致的发展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条件对民营经济发展有一定的限制
1、行业准入受到限制。虽然政策规定所有企业一视同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对民营企业的要求往往高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明宽暗管”现象十分严重,即便是一些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行业,民间投资也很难进入。在融资、用地、收费等方面,民营经济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国民待遇。
2、融资方面还不便利。难以从银行借贷资金,也难以进入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民营经济在获取资金的支持上一直处于相对不平衡的状态。调查表明,国内民营企业在近年通过国有银行和信用社系统融资的比例,始终没有高于它们得到的资金的20%。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证明,民营企业的投资贷款根本没有,银行流动资金贷款中的99%都给了国企。当然这一数字或许有一定的水份,但民营企业获得贷款的弱势地位却是普遍认可的。另外,由于股市融资存在“所有制”歧视,国家对民营企业严格上市条件和审核程序,民营企业很难通过这个渠道融资。
3.税费负担还有些不尽合理。据测算,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税赋负担率总体上比内资企业约低5个百分点。在一些领域,外资企业可以获得免税、减税和缓税等优惠政策,而民营企业则无权享受。
4、权益保障不够,立法不够完善。中国内地对公民的投资性资产没有法律明文保护,《刑法》中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的条款也显不足,法律上对公民投资性资产的保护很模糊,促使私营企业主把资产转向境外,导致资本外逃,不利于经济发展。
第二篇:南溪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南溪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民营经济是指民有、民营、民受益的经济实体,它是以民为本、自力更生、自主经营、自求发展的民本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县民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现已成为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领跑县域经济的带头羊。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四个时期
回顾我县民营经济发展历程,主要分四个时期:一是是否选择时期(1949年-1978年),民营经济被扼杀在摇篮之中,我县基本上不存在民营经济;二是萌芽时期(1978年-1991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民营经济开始萌芽,个体户和作坊式私营企业出现,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8%上升至20%。三是加速发展时期(1992年-1996年)。党的十四大后,发展民营经济的种种顾虑和障碍逐渐消除,我县大力发展股份企业,推行集体企业、乡镇企业民营化,加快了民营经济的发展。1996年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28%。四是快速发展时期(从1997年至今)。党的十五大后,企业改制全面实施,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一大批具有一定实力、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象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成为领跑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2003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5.1%。
二、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我县民营经济总量实现7.6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亿元,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43.3%提高到45.1%,上升1.8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比重比全市高2.1个百分点,比全省高
2.5个百分点。截止2003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934户,从业人员11766人,销售总额或营业收入4.1亿元,注册资金0.4亿元;私营企业225户,雇工5223人,注册资本1.8亿元,销售总额或营业收入2.5亿元。
2、个体、私营经济是推动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2003年,全县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全部民营经济增加值的100%,不存在外商经济和港澳台经济。这表明南溪民营经济的发展目前依靠的是本地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民间投资的推动。
3、民营经济高速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大。2003年,全县GDP增幅为12.0%,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值增幅为16.6%,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幅为8.4%,民营经济增加值增幅高于GDP增幅4.6个百分点,高于公有制经济增幅8.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0.5%,拉动全县经济增长7.3个百分点。
4、民营经济在第二、三产业中最为活跃。2003年我县民营经济增长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情况看,第一产业增长11.4%,第二产业增长21.3%,第三产业增长13.4%。
三、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民营经济总量较小,在全市的排位靠后。我县GDP总量在全市十区县中居第6位,民营经济总量也居第6位;二是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较低。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排在兴文、筠连、高县、宜宾县之后,位居第5位(兴文55.8%、筠连53.9%、高县50.3%、宜宾县48.6%、南溪45.1%、江安44.7%、屏山43.9%、珙县42.0%、长宁41.1%、翠屏区36.9%)。主要原因是驻南军工企业在我县经济中占了相当大份额,影响了我县民营经济比重;三是民营经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个体户多,企业少,缺乏核心竞争力,后劲不足;四是民营企业融资难仍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企业扩大生产的能力弱,发展规模受到限制,难以做大做强;五是部分民营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低,经营理念陈旧,导致企业难以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经济效益仍不理想。六是民营经济产业层次较低,从事开发、制造、加工等生产型、科技型、外向型、生态环保型的民营企业较少,从事商品零售批发及餐饮娱乐等传统行业的较多。
四、发展民营经济的几点建议:
1、摸清家底。数据不明、家底不清,就谈不上宏观管理与调控,就谈不上为民营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民营经济统计监测是一项涉及面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搞准民营经济统计数据,为县委、县政府民营经济科学决策提供翔实的资料。
2、优化经营环境。要继续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彻底破除一切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束缚,在思想上放胆、政策上放开、工作上放手、经营上放活、准入上放宽,把发展民营经济摆在全县工作的重要位臵,不争论、不指责、鼓励试、允许闯,真正做到高度统一,一个声音到底,上下无杂音。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基层、企业和群众解决涉及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规矩多,事难办”的现象出现,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要继续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搞好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引进更多外来投资,发展民营企业。
3、畅通融资渠道。资金不足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制约瓶颈。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帮助民营企业疏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是合力建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由政府牵头,社会各界积极配合,共同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二是建立连带性的信用担保制。对一些信用度高,发展形势好的企业,在其自愿的情况下,可以为其它亟求需要资金的企业担保贷款。三是银行应树立发展的观念,适时调整民营企业的信贷政策。
4、加快“国退民进”步伐。一是彻底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退出国有资产,注入民营资本,重组民营经济发展实体,实现民间资金成为企业的资本主体;二是帮助驻南军工企业尽快成功改制。
5、突出重点,加强“骨干”、“龙头”和“特色”。一是抓骨干企业,扶持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促使企业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二是抓龙头企业,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和具有品牌优势的民营企业实行重点扶持、重点引导,实现民营企业辐射带动民营经济增长的作用;三是抓特色经济,大力发展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小而好的民营企业群体和“名、优、特、新”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增强民营经济竞争力。
6、拓宽投资经营领域。积极探索建立民营经济综合服务体系,建立完善中介服务,不断提高民营经济产业层次。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向宽领域、多层次投入,转为民间资本。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金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和民间资金重点投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项目,使企业向科技型、实用型转变。
7、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将最终决定企业的兴衰。
要努力打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民营经济发展平台,为民营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第三篇: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调研
按照教学工作安排,我于5月中旬对我县部分重点个体私营企业就当前民营企业发展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1、发展的环境明显改善。一是政策环境放宽。自去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民营经济大会精神,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从各个方面调动了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二是部门为企业办事的效率提高。通过落实各项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县直职能部门增强了服务意识,特别是县政协、县纪委、县中小企业局对县直部门调查评议后,21个职能部门制定了“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两个立县”的承诺及工作措施,从服务态度,服务标准,服务时限,服务措施,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了承诺,从而大大提高了为企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企业普遍反映以前跑多次办不了的事情(如工商手续等),现在只要跑一次,很快就能办下来。三是服务体系建设更完善,服务措施更具体、更到位。县里为私营企业担保商会注入200万元周转金,使担保商会为12家私营企业担保贷款440万元,不仅解决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而且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在资金市场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无疑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另外“三个一”挂包责任制的落实,调动了各级、各部门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挂包,企业在项目立项,争取资金等热点、难点问题上,县大班子及挂包部门为企业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四是“三乱”现象减少,企业普遍认为自去年以来,各种收费明显减少,特别是摊派的定报纸费减少50%以上,企业可以集中精力搞生产经营了。五是企业主管部门力量加强。各镇经委都成立了招商办,充实了各镇经贸委人员,这样就有更多的力量和精力深入企业为企业服务。
2、企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明显提高。发展环境的改善,必然带来企业的大发展,调查发现自2003年至今,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调查的20家企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增加值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在30%以上。二是新上项目数量多,投资额大,发展快。2003年全县民营企业新开工项目138个,完成投资31亿元,比上年增长98.7%,其中过千万元的75个,过亿元项目的21个,均比历年有大幅度增长。三是市场销售形式看好。从调查的20家企业看,产品产销量均在90%以上,6家企业产品供不应求,设备利用率95%以上的16家,80—95%的4家。可以看出,企业的产销形式不错。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从客观方面讲:一是目前的土地政策,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即使有好的项目,由于土地手续办不下来,不得不放弃;二是资金紧张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贷款难、担保难始终是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头痛的事情。三是人才少,职工素质低也是影响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有的企业规模上去了,但面临着一方面人才引不进来,专业人才不愿到民营企业,甚至大学毕业生不愿来;另一方面现有人才留不住(易被其他企业挖走)的局面仍然存在,致使企业工作效率提高不上去,工作质量差,竞争力低。四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经济势力小,有些该办的事情无力办到,如某化工设备厂需办生产许可证,但各种费用得上百万,企业无力支付严重影响产品销售。从人为方面讲,一是“三乱‘现象仍然存在,企业反映比较多的是河道工程管理费、残疾人保障基金、税收代办费、企业年检费用、质检技术服务费及补农基金等。以上这些费用企业不知道哪些该收,哪些不该收,收费的标准是多少。很多收费项目有是只收费不服务,有的是收费多少由收费人员口头决定,可高可低没有标准,还有的收费如补农基金,财政部门拿着文件到企业收取,而地税局不予列支,使企业无法下帐。化工企业的年检,工商部门让企业必须拿出具有市安全评议中心的安全评议报告,可拿到安全评议报告首先要制订可行性报告;其次按可行性报告搞设计,然后才能拿到安全评议报告,这些都要企业出钱,安全部门制订和设计,一个利润100多万元的企业,仅此一项就要拿出10多万元,否则不予年检。二是个别部门执法素质低,到企业不是本着为企业服务的态度,而是找毛病罚款,罚款后不管问
第四篇: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调研
按照教学工作安排,我于5月中旬对我县部分重点个体私营企业就当前民营企业发展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1、发展的环境明显改善。一是政策环境放宽。自去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民营经济大会精神,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从各个方面调动了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二是部门为企业办事的效率提高。通过落实各项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县直职能部门增强了服务意识,特别是县政协、县纪委、县中小企业局对县直部门调查评议后,21个职能部门制定了“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两个立县”的承诺及工作措施,从服务态度,服务标准,服务时限,服务措施,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了承诺,从而大大提高了为企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企业普遍反映以前跑多次办不了的事情(如工商手续等),现在只要跑一次,很快就能办下来。三是服务体系建设更完善,服务措施更具体、更到位。县里为私营企业担保商会注入200万元周转金,使担保商会为12家私营企业担保贷款440万元,不仅解决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而且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在资金市场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无疑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另外“三个一”挂包责任制的落实,调动了各级、各部门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挂包,企业在项目立项,争取资金等热点、难点问题上,县大班子及挂包部门为企业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四是“三乱”现象减少,企业普遍认为自去年以来,各种收费明显减少,特别是摊派的定报纸费减少50%以上,企业可以集中精力搞生产经营了。五是企业主管部门力量加强。各镇经委都成立了招商办,充实了各镇经贸委人员,这样就有更多的力量和精力深入企业为企业服务。
2、企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明显提高。发展环境的改善,必然带来企业的大发展,调查发现自2003年至今,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调查的20家企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增加值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在30%以上。二是新上项目数量多,投资额大,发展快。2003年全县民营企业新开工项目138个,完成投资31亿元,比上年增长98.7%,其中过千万元的75个,过亿元项目的21个,均比历年有大幅度增长。三是市场销售形式看好。从调查的20家企业看,产品产销量均在90%以上,6家企业产品供不应求,设备利用率95%以上的16家,80—95%的4家。可以看出,企业的产销形式不错。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从客观方面讲:一是目前的土地政策,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即使有好的项目,由于土地手续办不下来,不得不放弃;二是资金紧张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贷款难、担保难始终是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头痛的事情。三是人才少,职工素质低也是影响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有的企业规模上去了,但面临着一方面人才引不进来,专业人才不愿到民营企业,甚至大学毕业生不愿来;另一方面现有人才留不住(易被其他企业挖走)的局面仍然存在,致使企业工作效率提高不上去,工作质量差,竞争力低。四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经济势力小,有些该办的事情无力办到,如某化工设备厂需办生产许可证,但各种费用得上百万,企业无力支付严重影响产品销售。
从人为方面讲,一是“三乱‘现象仍然存在,企业反映比较多的是河道工程管理费、残疾人保障基金、税收代办费、企业年检费用、质检技术服务费及补农基金等。以上这些费用企业不知道哪些该收,哪些不该收,收费的标准是多少。很多收费项目有是只收费不服务,有的是收费多少由收费人员口头决定,可高可低没有标准,还有的收费如补农基金,财政部门拿着文件到企业收取,而地税局不予列支,使企业无法下帐。化工企业的年检,工商部门让企业必须拿出具有市安全评议中心的安全评议报告,可拿到安全评议报告首先要制订可行性报告;其次按可行性报告搞设计,然后才能拿到安全评议报告,这些都要企业出钱,安全部门制订和设计,一个利润100多万元的企业,仅此一项就要拿出10多万元,否则不予年检。二是个别部门执法素质低,到企业不是本着为企业服务的态度,而是找毛病罚款,罚款后不管问题解决与否一罚了之。三是电价偏高,企业反映淄博高技术开发区企业用电0.42元/千瓦时,而我县企业用电为0.54元/千万时,使我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用电大户,成本大幅度提高,很难于其他地区企业进行竞争。
三、几点建议
1、利用盘活闲置资产或租赁经营解决企业用地问题。在目前形式下,想靠征用土地上项目,上规模难度非常大,而通过盘活闲置的土地、厂房或租赁土地(除耕地)则是解决用地问题一条有效途径。同时,要减少办公场所,提高土地利用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2、加快发展壮大信用担保商会,建议县里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不断注入信用担保基金,扩大贷款规模,逐步解决贷款难、担保难问题。
3、建议县里出台政策规定,凡到企业收费部门,必须经过县政府批准,并出具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让企业明白哪些该收,哪些不该收,该收多少。
4、建设督促电力部门按全市统一价格收取电费,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第五篇:深圳民营经济发展问题
深圳民营经济发展问题 李远莉
一、深圳民营经济发展的简要历程
民营经济在我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成为我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生力军和建设和谐深圳的重要群体。深圳民营经济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1.恢复发展时期(1979年至1986年)。改革开放初期,还没有明确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营经济尚未定位,深圳的民营经济发展处于艰难的摸索时期。这个时期的民营经济起点低,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慢。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前,全市只有6户个体工商户,年营业额不足3万元。1979年以后,深圳按照“先繁荣后规矩,先活跃后有序”的思路,在允许和支持本地居民发展个体经济的同时,大胆实行“打开城门,积极引进”的方针,允许邻县、外省的个体户进入特区经营。到1985年底,全市个体户发展到2118户,其中一部分个体工商户无论在经营规模还是在雇工人数等方面,实际上都已突破个体经济的界限,开始向民营企业转变。
2.稳定发展时期(1987年至1991年)。随着国家1987年《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颁布和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增加的私营经济条款,以及深圳市政府相继出台的相关政策与优惠条件,吸引了全国各地大批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来特区创办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同时,在第一阶段积累了相当资金的个体工商户也正式注册为民营企业。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至1991年底,全市民(私)营企业已发展到1024户,总注册资金近15000万元。
3.快速扩张阶段(1992年至2001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五大关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和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宪法修正案,激励起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从1999年3月下旬开始,深圳出现了一股民营企业注册登记热潮,最高峰时每天诞生200多户。到2001年底,全市有民(私)营企业 54888 家,总注册资金816亿元,分别是1991年底的53.6倍和544倍。
这一阶段民营经济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企业成长速度快、追求规模效应;投资经营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质量和品牌意识逐渐增强;家族式管理模式日趋淡化;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崛起。
比亚迪公司1995年在深圳创建,公司已经涉足IT、汽车、新能源三大产业,从创业初期的二十多人,发展到二十万名员工,从外租厂房到拥有十一大工业园,已成为网络遍布全球的国际化企业,跻身世界500强企业。腾讯公司创立于1998年,如今发展成为服务4亿网民、全球市值名列第三位的创新型互联网企业。2009年实现总收入124亿元,上缴税收15.5亿元。
4.转型提高阶段(2002年至今)。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给深圳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深圳民营经济全面进入了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大幅提升竞争力的时期。这一阶段民营经济发展的特征集中表现为民营企业加快转变经营模式,缩短战线,突出主业,注重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职业经理人阶层开始兴起;民营企业上市直接融资成为现实;民营高科技风险投资逐步形成;民营经济独特的企业文化趋于成熟。
深圳民营经济发展主要呈现出成长速度快、上市公司多、创新能力强、领军企业多、社会贡献大等重要特点。面对金融危机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一些大型民营企业开始积极转型,越来越多地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开发经营。2010年,民营企业30.8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85.7%。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400亿元,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6.5%。201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达到50.60亿元,比2009年提高了14亿元;营业收入总额达69849.32亿元,户均139.70亿元,比2009年增长47.48%,营业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由2009年的126家增至220家。
【福田区】双拐点: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人口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
美国《福布斯》杂志2010年10月6日公布了“最有权势女性”榜单,米歇尔〃奥巴马荣膺榜首,1
人气歌手Lady Gaga也被列入前10。唯一上榜的中国女性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亚芳,位列90位。《福布斯》评价说,被称为“市场杀手”的孙亚芳将华为引领为通信制造业的国际化公司。
二、深圳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对民营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给予税收、贷款、进出口等方面的鼓励政策,使民营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
1.深圳民营经济的外向型程度比较高,国际化特征比较突出。深圳民营企业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缘、信息优势及特区发达的金融、交通优势,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成为深圳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生力量。尤其是随着国家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深圳民营企业自主参与国际贸易的力度日益加大,产品已打入40多个国家,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约有1/3的深圳民营企业开展和参与国际化经营。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民企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但是家具及其零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玩具等出口也呈快速增长态势。
【研祥智能科技】陈志列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国最大的特种计算机研究、开发、制造、销售和系统整合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2003年10月10日,研祥智能于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代码8285,是中国同行业中唯一的上市公司。研祥文化: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探索出双因素的员工激励系统,即员工关怀体系和员工激励体系。”两个体系包括有竞争力的薪酬、员工培训、员工活动、健康关怀、特别假期、个性化福利等六类,共计40项133小项的福利项目。在深圳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的展览厅里,陈列着一把榔头。虽然它看上去很不起眼,却总能引起参观者的兴趣。这把榔头是研祥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特意从德国带回来的。1998年,陈志列去德国参加一个全球最大的计算机行业展览会,由于要布臵会场,他到当地的商店买榔头。负责导购的德国姑娘问:“先生,您要质量好的,还是要质量一般的?”“我当然要质量最好的。”没想到这个德国姑娘告诉他:“您要是买最好的,那就买德国产的,进口的虽然便宜但是质量都不太好。”
2.深圳民营经济建立了一系列以市场化为取向的运作机制,具有较高的资源配臵效率。这包括产权清晰、独立自主的决策机制和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个人收益与企业效益紧密结合的激励机制、自我约束的监督机制和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等等。深圳民营经济通过独特的机制优势全面提升竞争优势,因而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特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3.深圳民营经济的经营领域不断扩展,经营形式日趋多样化。民营经济的投资领域和经营范围已由过去的传统商业、饮食服务业,逐步扩展到工业、种植业、服务业等领域,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领域发展迅速。近几年,民营企业占全市批发商业企业的80%以上,占零售企业和饮食企业的90%以上,工业生产型的民营企业快速增长,每年的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生产总值的20%。
4.深圳民营经济在高科技领域发展迅速,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亮点和主体力量。
1999年2月,市政府修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新“22条”),对包括民科企业在内的高新企业的注册、技术入股、税收、融资、贷款担保、资金扶持、入户、土地征用、购买微利房等方面采取了更加优惠的政策。
深圳民营科技企业超过1200家。涉足计算机、通讯、仪器仪表、生物工程和微电子等高新技术领域,涌现出华为、比亚迪、好易通、云海、万德莱、康美思、金蝶、金证、冠日、雄韬、科陆、奥维讯等一批产值超过亿元的优秀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在程控交换机、无线接入网、光通信、高性能电池、高档无绳电话、软件等方面创立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的民族名牌。民科企业中31%从事电脑软硬件,22%的从事电子行业;15%的从事通讯行业。深圳以自主创新名扬全国,而深圳自主创新的主力正是民营企业。2006年,深圳民营企业申请国内专利数量20520件,占深圳国内专利申请总数98%。在深圳的58个“中国名牌产品”中,民营企业占据了40席。
2007年8月27日,深圳市政府认定了5家民营领军标杆企业、106家民营领军骨干企业。这111家企业去年户均销售收入超过22亿元。具有技术创新能力较强、规模较大、增长势头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品牌知名度较高、拥有较大市场占有率和对社会贡献比较大等鲜明特点,已经成为深圳民营企业的领头羊。
深圳的民营企业已经形成了一种雁形阵群,华为、中兴、创维、比亚迪、新一佳这些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民企是
当之无愧的头雁,其他规模不一民营企业一路紧跟、尾随其后,形成了产业有衔接、市场有竞争的良好企业生态。目前,深圳拥有“中国名牌产品”58个,民营企业占据了40席。截至2006年底,深圳年销售额超100亿元的5个自主品牌,民营企业占3个;年销售额超50亿元的自主品牌7个,民营企业有4个;超10亿元的自主品牌20多个,其中民营企业占8成以上。
民营领军骨干企业均拥有自主品牌产品,其中获“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分别有2家、14家和8 家,获“深圳市市长质量奖”的企业有3家,获“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和“深圳知名品牌”称号的企业有20家,牵头制定现行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协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企业有28家,承担国内外标准组织专业秘书处与召集人的企业有1家。
【华为科技城】华为科技城大致分为四个主要片区: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区、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区、城市功能服务区和自然生态休闲区。
5.深圳民营经济的风险投资机制逐步形成,开辟了全新的融资渠道。深圳民营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发挥机制灵活、产权清晰、技术先进等方面的优势,开始利用国外风险投资以及国外的技术与人才资源加快自身的发展,引来了IDG、华登国际、亚太基金等诸多国外风险投资机构和战略投资者。民营风险投资机制的形成,进一步拓展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为民营经济增添了活力和发展后劲。
6.深圳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营企业文化,催生了职业经理人阶层。深圳民营企业文化是一种以组织结构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经营理念创新为主体的企业精神。这种创新精神使民营企业在组织管理上实现了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演变,在企业经营战略上实现了从片面追求产量与廉价竞争到注重品牌形象和质量信用的根本性转变。民营企业文化以独特的品味和凝聚力以及创新精神,造就了一批风险意识强、市场洞察力敏锐、敢于创新突破、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阶层。
优秀30: 朱保国:健康元吴海军:神舟电脑李锂:海普瑞药业徐航:迈瑞生物医疗
三、深圳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顾宏伟主任:一是土地资源有限已逐渐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融资难依然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问题;二是民营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转变,需要继续寻找适合深圳民营经济特点的新兴产业并给予重点发展;三是在新的发展时期,民营企业要在核心技术领域承担起自主创新“国家队”的角色。
1.国家的政策法规方面仍存在对民营企业的事实歧视和限制。民营企业在银行贷款、土地供给、税收优惠、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仍遇到不公平的待遇。对民营企业在劳动用工、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进出境等方面的政策也难以完全落实到位。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还缺乏足够的引导和扶持,科技人员创办企业门槛仍然偏高,税收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对科技人员创办企业缺乏有效的长期激励政策。
2.在市场准入方面,对民营企业的限制政策仍然存在,一般垄断性的行业如金融、邮电、通讯、电力等目前仍禁止民营企业进入,在外贸等领域也对民营企业有不少限制。
3.融资瓶颈仍是妨碍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民营风险投资机构偏少,民营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门槛太高,创业板市场仍未开通,银行信贷限制过多,这都加剧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
4.个别政府职能部门办事的作风和效率以及办事的制度化、透明度等方面存在问题,提高了民营企业经营成本。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创业辅导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培训中心、信息咨询中心等社会化服务机构数量偏少,功能不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5.国内民营企业的各种主要问题,在深圳也依然存在。一是民营经济总体规模偏小、名牌产品不多。二是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仍不规范,还存在家族式管理模式,管理水平相对滞后。三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多,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较差,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五是部分企业信用状况欠佳,信用程度不高。
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思路
一是大力构建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加快清理和废除对民营经济的歧视性政策和法规条款,取消一切以所有制为界限的政策规定,在市场准入、工商登记、土地使用等方面为民营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环境,进一步推进民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是加快放宽民营企业投资领域,落实民营企业的国民待遇。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的投资政策,进一步放宽民营投资的产业进入领域。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领域外,其余领域都应允许民营投资进入。已经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都要对民间资本开放;对加入WTO以后承诺对外开放的领域和控股比例要求的行业,也应向民间资本开放,比如电信业、银行业、保险业等。对可以获取收益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都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所有制界限,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尤其是民营投资的进入。
三是不断强化政府对民营投资的产业政策指导。一是简化审批程序和手续,建立民营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制度,降低民营投资的市场准入门槛。二是尽快出台指导民营投资的产业指导目录,按照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等项目,对民营投资实施分类指导,以减少民营投资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促进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一要加快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引导民营企业加强信用建设,发挥信用经济对民营企业的促进作用。二要不断完善社会融资体系。加快创业板的推出,使科技型民营企业能通过直接融资手段筹集资金;鼓励和引导一部分实力较强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民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通过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上市;建立民营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和发展基金以及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五是不断健全和完善民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引导民营企业通过相互参股、职工持股、技术入股以及外资参股等多种形式实现资本联合,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产权关系,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改善管理水平,提高人员素质,加快实现由家族式经营向现代企业经营模式转变的步伐。
六是要进一步加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力度,加快在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步伐,收缩国有经济范围,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腾出更大的空间。应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使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互动推进,相得益彰。
七是鼓励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应降低民营企业进出口权的审批条件,简化审批手续,消除所有制歧视,赋予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支持民营企业拓展对外贸易;鼓励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国外投资办厂,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开展境外加工贸易,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发展的外向型水平和国际化程度。
八是进一步建立健全民营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民营经济的行业管理。一是加强创业辅导服务中心建设,为科技人员创办企业提供经营场地、开业手续、项目管理、财务管理、技术开发、人才培训、法律咨询、政策指导和国际合作等服务。二是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为民营企业提供决策咨询、企业诊断、技术推广、质量管理等服务,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大力发展会计、审计、法律、信息咨询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工商联、个协、私协、总商会等组织,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协调服务作用,强化行业自律管理,切实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民营经济的依法保护力度。
九是加强民营经济的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息网络,引导和扶持民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构筑民营经济综合性商务信息平台。
2010年 8月5日上午,顾宏伟主任:我市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努力做到“四个创新”。
2010年9月7日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公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力争培育15家以上销售额超过100亿元、4家以上年销售额超过500亿元的民营企业,其中2—3家年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把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作为全市经济社会的主导战略之一,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民营企业群体,培养造就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家。市政府或出资设中小企业发展银行;年内力争35家民营中小企业在境内外挂牌上市;呼吁民企参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合作区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