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民营传媒业的现状及SWOT分析
我国民营传媒业的现状及分析
传媒业是社会信息传播的媒介,它涵盖的范围包括信息的生产、加工、传输、播放和传输基础设施等领域,包括报纸、杂志、图书、电视、广播、电影、音像制品,以及目前正在迅速崛起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在我国,传媒业长期被赋予喉舌功能,被认为是意识形态,行业政策性壁垒严密,行业准入限制异常严格。改革开放以来,传媒的事业、行业到产业性质的定位,折射出国人对传媒属性的变迁。1995年,我国传媒业出现根本变革,传媒的投资主体开始从政府转变为媒介自身。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从禁止到限制,从限制进入到部分领域鼓励参与,国家对民营传媒的政策逐渐在松动。
一、有关民营传媒的政策取向
多年来,许多规范性文件有条款禁止业外资本进入传媒业。如《报纸管理暂行规定》:“报纸经批准登记注册后,严禁转让其刊号和出版权,其他单位或个人不得以出资代办或其他方式控制或接管报纸。”《关于严格禁止买卖书号、刊号、版号等问题的若干规定》: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名义直接或间接地购买书号、刊号、版号,并参与出版、印刷、复制、发行等活动。凡购买书号、刊号、版号从事的出版活动均属非法出版活动,坚决予以取缔。”1999年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对《中国经营报》《精品购物指南》产权的界定,再次明确了传媒使用业外资金不能作为投资的原则。
200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这一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媒体政策正式开放。经营性资产可以上市是这一政策传达的最重要信息,从此民营资本得以名正言顺地进入传媒产业。
2002年10月27日,在中央电视台第2套《对话》节目中,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石宗源表示,“可以肯定地说,凡是外资可享受到的,民营企业可在这之前同样享受到,中央政策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民间资本也可进入”。也就是说,遵循党和国家对传媒产业的一贯政策,可以开放处于传媒产业链下游的发行、广告、印刷,但是对内容制作等环节坚决不放开。
2003年9月《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正式施行,取消了出版物发行单位申请从事总发行、发行业务时在主管单位等方面的条件的限制,民营书店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北京图书订货会。
2004年2月10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了《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尤其引人关注:首次对我国广播影视行业的产业化经行了全面的阐述,也为各类资本进入进一步消除了政策的障碍。
二、民营传媒的现状
对于报刊、广播电视、出版发行等不同的传媒行业,国家采取相应的政策。政策宽松程度的不同,以及政策出台先后顺序的不同,导致了民营传媒不同的发展模式。
1、独立民营模式。
1982年民营书业正式跻身于我国图书发行领域以来,到2002年,民营书业在一般的图书发行中所占的份额已超过了50%,几乎占了整个书业的“半壁江山”。在出版发行业,国家从默许“二渠道”的存在,到取消对“二渠道”的限制,民营的出版发行业取得合法身份。从1992年起,出版流通领域允许民办书报刊零售存在。现在全国已有8万多家民营零售摊点,在国有流通渠道之外形成了另外一种流通渠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二渠道),并且在市场流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9月《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施行以来,国内首家获得出版物总发行权的民营企业文德广运发行集团。公司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2003年9月在北京成立,主要从事报刊的配送、分销和直销业务。在电视行业,制播分离的政策为民营电视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2001年频道专业化的出现,伴随着节目资源的严重不足。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民间影视制作机构应运而生。其中的佼佼者当数北京银汉、光线和唐龙国际,他们独立做节目,分别卖给各个电视台,或者是包下一个频道。中央电视台的一些知名节目,如《幸运52》、《开心大词典》、《夕阳红》等均是由民间制作公司制作并被冠以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名义。
2、国民联盟模式。
国营传媒和民营传媒通过新的运作机制、资金流通、节目制作等方面的探索,寻找一条更为适合中国传媒企业发展的模式。一种是国营和民营的直接合作方式。国营和民营各有所长,各取所需,二者建立一种比较实在的合作经营模式。2003年8月,直属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上海文广集团宣布与国内知名民营传媒企业欢乐传媒正式携手,共同致力于高质量电视节目的运作。而欢乐传媒现在年营业额达2亿多元、拥有8个著名电视栏目、节目覆盖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
另一种方式是民营资本向国营报刊注入资金,合作经营。上海复星集团投资《21世纪经济报道》、山东三联集团投资《经济观察报》都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2002年5月,北大青鸟与人民日报联合投资,创办了《京华时报》。通过北大文化 的投资,北大青鸟目前已拥有《中国青年报》、《青年报》、《京华时报》三个纸质传媒作为进入文化传播领域的平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投资平面媒体的公司多达40余家,涉及报刊近百家,而更多的合作正在进行中。
3、中外合作模式。
外资进入有雄厚的资本,但缺乏现成的一定区域性的网络,而民营资本,有网络资源却又苦于资本不足,贷款渠道不畅通等因素,制约他们的发展和扩张。开放后,民资与外资将会取长补短,相互之间的联合兼并将在一定阶段内成为一种发展形式。成立于1995年的席殊书屋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民营书店,该书店在全国拥有560家连锁加盟店,一家网上书店和一个网上俱乐部,席殊的加盟店已覆盖了中国60%的中小城市。席殊公司现在已和一家实力雄厚的国外媒体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协议。几年前一些图书分销商便与贝塔司曼早合作,现在国内的图书零售企业更是与外资“亲密接触”。
三、民营传媒的SWOT分析
SWOT是英文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和Threats的缩写。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其中,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下面就民营传媒进行SWOT分析:
Strengths(优势):
1、灵活的体制。民营传媒有灵活的体制,注定了它在意识形态上不会受到太多的干预和限制,会有自己足够的发展空间。
2、市场化动作。以观众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民营传媒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进行运作。
3、运营模式已现雏形。经过几年的市场洗礼,不服水土规模较小的民营传媒企业已经被淘汰,集各类服务为一体,民营传媒集团运营模式初现。独立民营传媒资产规模最大的是成立于2001年9月星美传媒,它已成为拥有影视节目和数字节目制作与发行、电影院线、影视基地、卫星数据传输、音像制品连锁、演艺经纪等业务的大型跨媒体公司。
Weaknesses(弱势):
1、对国营媒体的依附。尽管国营传媒和民营传媒的关系不对等,也可能因为这种不对等,但民营传媒企业对国有媒体产生了依附关系,需要这种依附才能生存。
2、同质化的问题。节目选题、内容策划,民营传媒相互克隆的现象严重,缺乏原创的节目
内容,同质化竞争的问题严重。民营出版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3、融资困难。民营传媒业目前的投融资渠道不畅,企业的规模一般都较小,发展后劲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
Opportunities(机会):
1、政策日渐宽松。国家对民营企业进入传媒一种鼓励的政策。“充分调动国有、民营和其它社会力量投资广播影视产业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真正面向市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比较完善的广播影视内容产品的生产制作经营体系。”
2、内容的巨大缺口。中国电视节目的缺口大,重播率高,供需极不平衡。随着各级电视台频道的增加以及电视台实行制播分离,这一市场的容量将进一步扩大。同时,我国计划推出的数字电视付费频道将扩大到80个,并在2015年关闭模拟电视,届时数字电视的节目容量将增加到500套左右。数字电视的开播,将会进一步加剧节目内容的匮乏。
3、传媒市场化步伐加快。到2004年1月,被纳入治理范围的1452种报刊中,除677种停办外,还有325种从党政部门划转到报业或出版集团,310种实行了管办分离,94种公报政报改为免费赠阅。最重要的是,我国多年来靠行政权力发放的“刊号”资源大幅贬值,这标志着国家开始退出竞争性传媒市场,市场机制开始实质性地发挥作用。
Treats(威胁):
1、政策因素。由于政府和主管部门对于民营传媒企业的法律地位、经营范围等均缺乏明确规定,民营传媒企业仍有不确定因素。有关民营传媒企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一系列猜测和不安,不利于民营传媒企业的发展。
2、外资介入。随着新闻出版总署及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颁布的《外商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管理办法》的实施,预示着我国书报刊分销领域的逐渐放开,外资传媒力量将借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争入国内市场并迅速崛起。从2003年5月1日起,中国将允许外商在中国从事图书、报刊、杂志的零售业务。
通过SWOT分析,民营资本进入传媒行业以后,要善于整合资源,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化劣势为优势,化挑战为机遇,实现媒体产业链条的有机链接以及非媒体的资产与媒体资产的相互衔接,建立起具备核心竞争能力的产业链条。同时要清醒地意识到,国家对媒体产权的控制近期内不会改变,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资本都不会动摇国家对媒体编播部分的所有权和绝对控制权。只有在这样,民营传媒才会找到安全的高速增长的投资方式,从而推动我国传媒业的整体发展。
注释:
1、“民营传媒夹缝求生到何时 国民联盟”惹人关注”,《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8月22日。
2、北大文化是北大青鸟控股公司,主要负责向传媒领域的投资和经营合作。
3、“从平面媒体燃起资本烽火”,《证券时报》,2003年11月11日。
4、“2004年广播电影电视工作要点”,数字广电产业发展研究中心,.cn.5、“全国报刊治理初见成效”,《人民日报》,2004年3月15日。
参考文献:
1、黄必烈,“世纪初中国传媒业与资本市场:政策与机会,”《现代传播》,2003年第3期。
2、周鸿铎等著,《传媒产业机构模式》,经济管理模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3、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新华出版社,2003年1月第二版。
4、郑保卫主编,《论媒介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02级硕士生)
来源:人民网
第二篇:传媒业分析
所谓传媒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广义的大众传媒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图书、音像制品,以及正在迅速崛起的互联网络。其中报刊、电视、广播与互联网是四种主要的新闻信息传播媒介。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媒介,传媒业涵盖了信息生产、加工、传播和基础等领域,具有典型的信息服务业的特征;同时,传媒的信源(即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文化、人文特征,使得传媒业也属于文化事业的一部分。
2007年中国传媒业掀起新一轮上市热潮。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将主要经营资产注入新华传媒,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控股的粤传媒获准IPO。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和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等参股的新华文轩登陆港股市场。幷且继辽宁出版集团日前宣布上市计划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也确认正展开上市规划。光线传媒与华友世纪合幷,借壳上市成功。
强强联合产生超大型传媒集团,全球传媒行业在向“大者恒大”的方向发展。数字媒体时代新闻信息传播机构最终将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做大”,即建设成一个囊括各种传媒渠道,面向各个层次受众,拥有多种服务方式的综合性全媒体集团;一是“做专”,即在某一个细分的专业领域通过技术、内容或市场方面的绝对领先来建立竞争优势。近期的幷购热潮表明,全球传媒格局“大者恒大”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汤姆森集团以183.04亿美元的天价幷购了路透集团,组成了新的集团“汤姆森-路透”集团,交易值之高,是进入2007年以来北美媒体幷购狂潮中最大的浪涛。2007年8月1日,默多克掌控的新闻集团正式入主道琼斯公司。尽管经历了一波三折,但资本最终再次显示出无可抗拒的诱惑力,成为国际传媒市场最有力的搅动棒。
在中国市场,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而且它们分别占据着相当大的受众市场,但细细分析就不难发现,三大传媒所分别占有的受众需要的服务,网络传媒同样能够提供。网络传媒作为一支新兴力量异军突起,迅速汇集了千百万“大军”,幷大有改变传统媒介格局之势。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竞争机制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传媒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传媒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国际传媒业规模化、集中化和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传统的单一传媒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我国传媒业正面临重大的转型期,呈现集团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
本研究报告在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依据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基础资料,对我国的出版业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首先介绍了传媒的定义、分类标准、行业特点及社会角色定位等,接着分析了国际国内传媒产业及市场的发展概况,然后分别介绍了电视媒体、广播及其它媒体的发展情况。随后,报告对传媒产业做了国内外重点企业运营状况分析、行业竞争分析、资本运作分析、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和投资分析,最后分析了传媒产业的发展前景及趋势。是传媒企业、投资机构、相关单位等准确、全面、迅速了解目前行业发展动向,把握企业战略发展定位不可或缺的重要决策依据。
〖 目 录 〗
第一部分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章传媒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传媒行业基本知识
一、传媒定义
二、中国传媒经济特征
三、传媒虚假广告的界定
四、传媒产业布局的演变
第二节 传媒产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
一、2007年1-9月工业生产分析
二、2007年1-9月社会消费分析
三、2007年1-9月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四、2007年1-9月对外贸易分析
五、2007年1-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第三节 中国传媒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一、文化传媒业对外开放政策
二、传媒业的商标注册分析
三、中国传媒业知识产权政策
第二章全球传媒行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 美国传媒行业发展分析
一、美国媒体市场幷购分析
二、美国杂志业的创新策略
三、美国报纸广告发展分析
第二节 日本传媒行业发展分析
一、日本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分析
二、日本手机报纸发展模式分析
三、日本出版业发展现状
第三节 世界传媒企业对中国的启示
一、贝塔斯曼对中国的启示
二、默多克的传媒战略
三、时代华纳对中国的启示
第二部分行业发展现状
第三章中国传媒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传媒业上市风潮分析
二、制约传媒业生态链的因素
三、中国传媒中的阶层问题
四、传媒业的价值分析
第二节 中国传媒行业的资本运营分析
一、传媒资本运营的历史与现状
二、传媒业资本运营的特殊性分析
三、资本运营的核心分析
四、传媒资本运营的环境分析
第三节 传媒行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分析
一、传媒业版权经营论研究
二、媒介融合下传媒服务研究
三、传媒联盟化发展分析
四、传媒业的创意空间研究
五、传媒衍生的价值模式研究
第三部分行业细分市场
第四章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分析
第一节 电视媒体市场发展分析
一、城市电视台SWOT分析
二、电视媒体发展的新方式
三、电视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
四、媒体竞合下的电视业前景分析
五、2008中国电视节目的亮点分析
第二节 中国广播媒体市场发展分析
一、中国广播栏目的创新分析
二、中国地方广播媒体竞争分析
三、广播商业促销的优势分析
四、广播热线直播的发展现状
第五章网络媒体市场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一、互联网发展地位分析
二、中国博客现存问题分析
三、中国互联网企业竞争分析
四、全球互联网发展的趋势
第二节 网络媒体的发展现状
一、网络采访的兴起及特点
二、网络媒体的兴旺之路
三、网络媒体的发展与管理
四、网络媒体发展的瓶颈
第三节 网络出版发展分析
一、网络出版发展现状
二、网络嫁接出版发展分析
三、网络媒体出版质量管理难题
第六章报纸期刊媒体发展分析
第一节 报纸媒体的发展现状
一、报纸行业的数字化挑战分析
二、新传媒环境下的报纸定位
三、报业行业的发展模式分析
四、网络时代中国报业的发展
第二节 各类报纸的发展及营销分析
一、理财类报刊的市场发展
二、体育报刊业的市场发展
三、报纸业的整合营销分析
第三节 中国期刊业发展分析
一、国内地铁刊物的发展分析
二、男性期刊市场发展分析
三、文摘类期刊市场发展分析
四、学术类期刊的出路分析
五、经济类期刊的问题分析
六、少儿类期刊广告分析
七、IT期刊的现状及困境
八、青春类期刊的市场走向
第四节 报纸期刊的进出口分析
一、书籍、小册子及类似印刷品进出口情况
二、报纸、杂志及期刊进出口情况
三、儿童图书进出口情况
第七章媒体广告市场分析
第一节 媒体广告市场现状
一、2007年上半年平媒广告市场分析
二、传媒广告业的奥运创意分析
三、报纸广告业的制约因素分析
四、网络广告的市场发展分析
五、乡村广播广告市场的前景
六、手机广告的现状及监管分析
第二节 广告市场监测分析
一、2006年媒体广告整体检测分析
二、2007年1-9月平面媒体广告监测
三、2007年1-9月报纸广告监测分析
四、2007年1-9月杂志类广告监测分析
第三节 户外广告的发展分析
一、户外液晶广告发展现状
二、户外广告的创意支点
第四部分行业市场竞争
第八章中国传媒行业市场竞争分析
第一节 国际传媒业的市场竞争分析
一、国外网络媒体与虚假新闻的竞争
二、资本搅动下国际传媒业格局变化
三、国际传媒企业的市场幷购分析
第二节 中国传媒行业的竞争格局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传媒格局的变化
二、中国传媒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三、中国传媒业的市场变化分析
第三节 中国传媒企业的竞争现状
一、郁金香传媒市场分析
二、新华传媒跨区域资源整合三、北青传媒以收购备战奥运
四、分时传媒与华语传媒的合作
第九章中国传媒行业重点企业竞争力评价
第一节 电广传媒
一、公司简介
二、公司发展战略的改变
三、2007年前三季度公司业绩
四、2007年前三季度公司财务数据
第二节 歌华有线
一、公司简介
二、公司发展状况
三、公司发展策略
四、2007年前三季度公司财务数据
第三节 广电网络
一、公司简介
二、公司发展前景展望
三、2007年前三季度公司财务数据
第四节 东方明珠
一、公司简介
二、公司发展策略
三、2007年前三季度公司财务数据
第五节 中信国安
一、公司简介
二、公司发展优势
三、2007年前三季度公司财务数据
第六节 博瑞传播
一、公司简介
二、公司业务的风险及前景
三、2007年前三季度公司财务数据
第七节 赛迪传媒
一、公司简介
二、公司发展状况
三、2007年前三季度公司财务数据
第八节 华闻传媒
一、公司简介
二、公司发展状况
三、2007年前三季度公司财务数据
第九节 新华传媒
一、公司简介
二、公司发展前景
三、2007年前三季度公司财务数据
第十节 光线传媒
一、公司简介
二、公司的核心优势
三、公司借壳上市分析
第五部分 行业趋势及策略
第十章中国传媒行业趋势分析
第一节 传媒行业的发展走势
一、传媒集团化趋势
二、广告传媒的新阵地
三、IT门户网站的转型
四、第五媒体的兴起
五、传媒业新领域扩张预测
第二节 中国传媒业的改革方向
一、传媒业的全球化
二、跨媒体的资源整合三、经营管理体制的调整
四、打造优质的内容
五、品牌战略的实施
第三节 中国传媒产业转型趋势
一、产业重心转型趋势
二、营销哲学的转型趋势
三、报网互动的转型趋势
第十一章中国传媒行业发展及投资策略
第一节 中国传媒行业的发展战略
一、传媒竞争力构建策略
二、传媒与社会协同发展之路
三、传媒集团的区域化扩张战略
第二节 传媒品牌的核心价值及定位
一、传媒品牌的定义
二、传媒品牌定位的基点
三、传媒品牌定位的步骤
第三节 中国传媒行业的投资分析
一、传媒业投资主题
二、传媒行业的投资机会
第三篇: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民营企业上市现状,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国内GDP增量的8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不言而喻,民营企业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扮演着生力军的角色,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反观我国证券市场,在目前沪深两市1200多家上市公司中,通过直接上市和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所占比例只有16%左右,这与民营企业的地位、作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无数实践说明,民营企业上市有利于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有利于改变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缺陷;同时借助资本市场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并有利于资本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公司上市后可以得到资金。.公司所有者把公司的一部分卖给大众,可以分担风险,.增加股东的资产流动性。再者,用不着再考虑银行贷款问题。同时提高公司透明度,增加大众对公司的信心,公司自身的价值也会提高。因此,无论从健全中国股市本身而言,还是从发展经济的层面来看,都需要积极推动更多的民营企业上市。
民营企业并不是很早就涉及证券市场的,早期受到观念、上市额度、政策门槛等因素的限制,只有少数民营企业中的幸运儿能够进入证券市场。截止2002年10月底,我国境内证券市场共194家民营企业入主上市公司并成为第一大股东,占同期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总数的16 %,一级市场上民营企业发行上市明显提速。2002年是民营企业上市比较集中的一年,有精伦电子、天士力、腾达建设、信雅达、宏智科技、卧龙科技等10家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约占全部新股的一成。
一:我国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几个阶段及政策背景:
1.1992年--1995年为民营企业上市的起步阶段。1992年第一家民营企业ST深华源(0014)进入证券市场揭开了民营企业上市的序幕,但同大批的国企改制上市相比,只是微乎其微。
2.1997--1999年为民营企业上市的发展阶段。1998年3月,私有民营企业新希望(0876)完成股份制改造上市,标志着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有了实质性突破。这一阶段民营企业上市的家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此阶段,发行的额度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管理,实行“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额度管理。
3.2000年以后民营企业上市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2000年5月开始我国上市方式从审批制转为核准制,由主承销商选择、辅导和推荐企业,由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进行审核。核准制的实施加快了股票市场发行制度的市场化进程,同时为民营企业上市提供有利的制度安排。2001年1月18日,天通股份(600330)由自然人控股上市,成为民营企业上市的里程碑。近三年来,民营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显著增长,尤其是到2002年9月止,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数量首次超过上市新股数量,这主要与发生大量的买壳上市有关。民营企业买壳上
市、海外上市成了新亮点。
二:.民营企业上市的主要特征
1.间接上市是民营企业上市的主流方式。据调查显示,1997年之前,民营企业以直接上市的方式为主,未发生买壳上市的间接方式。但自2002年10月沪深两市194家民营上市公司中,占整个民营上市公司总数量的34.54%,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所占比例达到65.46%。可见,买壳上市仍然是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主流方式。(所谓“买壳上市”,就是一家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债券、控股、直接出资、购买股票等收购手段以取得被收购方(上市公司)的所有权、经营权的地位。)
2.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方兴未艾。截止2002年底全国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共有75 家。从在海外上市的情况看,以在香港证券市场上市居多,目前已有38家境内企业到香港创业板上市。在美国纽约证交所挂牌上市的14家,NASDAQ上市的7家。此外,还有18家中国内地企业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
3.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超半数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沿海开放城市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比内地发展程度深,交通便利,给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带来的发展的优势。自2001年起,194家民营企业按上市时所在的省份归纳,全国15个省份集中了164家民营上市公司,其中,广东、上海、福建、浙江、江苏、辽宁、海南、山东8个沿海省份的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占全部民营上市公司比重达到54%,即超过半数的民营上市公司是分布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
4.行业分布相对集中。统计表明,民营上市公司在行业分布上集中度较强。其中,机械设备仪表、综合类、纺织服装皮毛、商业等12大领域集中了168家民营上市公司,占上市民营公司总数的87%。在买壳上市公司所处行业当中,房地产、商业、金属、非金属、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所占比重最高。在直接上市的公司中,机械设备仪表、综合类、纺织服装皮毛、医药生物制品的民营公司数量最多,而电子、医药生物制品、纺织服装皮毛等领域直接上市数量在民营上市公司中所占比重较高。
5.企业自身发展出现质的变化。通过分析可以看到,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募集到所需资金后,普遍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促进了企业业绩大幅增长,规模迅速扩大。同时,企业运作渐趋规范,普遍建立和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展。
三:民营企业上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近几年,民营企业上市步伐明显加快,今年一季度共发行8家新股,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民营企业占到5家,已经发行的有海通集团、安泰集团、华海药业和三房巷。以其融资额计算,8家新股总计筹资29.7亿元,5家民企总融资额约19亿元,占到总量的约64%。这说明了民营企业上市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正在不断改善,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但总体上看,民营企业上市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1.民营企业上市仍然面临着政策上的障碍
目前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实施国际通行意义上的核准制,限于现阶段
我国证券市场的政策任务和规模尚小、难以承受大规模扩容冲击等特征,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股票发行上只能实行标准控制和规模控制相结合的核准制。这种规模控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股市的供需矛盾和市场价位的不合理,使得符合条件但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无法上市。因此,许多高成长性的民营企业只能到境外证券市场的创业板上市,但创业板发行市盈率偏低,融资成本较高,加大了企业筹资成本。
2.资本市场结构和层次单一化的缺陷,使得民企上市融资缺乏支撑平台
民营企业上市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市场制度创新长期处于滞后状态,股票市场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结构缺陷和层次单一化缺陷,把绝大部分民营企业拒在直接融资市场之外,民营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一个完整、合理的资本市场层次结构体系支撑。
可以说,资本市场层次结构存在的单一化缺陷是抑制民营企业发展、导致民间资本流向不畅、形成民间资本供求双方无法实现顺利耦合的体制性因素。同样海外证券市场认知中国民营企业的支撑体系很不完备,也制约了民营企业到海外上市。
3.购并市场不发达,买壳上市操作难度大
民营企业直接上市存在着某些政策和法规上的障碍,在实际实行购并、买壳上市等间接上市的操作中也至少面临着三大难题:出让方股权结构不合理,收购方不易获取控股权地位。二是收购方资金实力有限,难以承受过大的收购成本。三是国内购并市场不发达,购并交易难以及时、有效完成。
4.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一些民营拟上市公司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民营企业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中最主要的是创新能力、治理结构和经营者素质等三个方面:
第一,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民营企业虽然规模不小,但大多从事的只是产业链的中、下游,甚至是最低级的简单组装和加工,没有核心技术,导致大量企业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产品类同。第二,企业经营者素质、企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据抽样调查,比较突出的是文化程度偏低。从管理上看,民营企业家的管理理念、风格和方式过于粗放。在履行具体政策中,不少民营企业缺乏严格的监管体系措施和具体可行并可量化的管理政策。一些民营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组织内部往往缺少职责分工体系。第三,家族制色彩浓厚,股权关系复杂,治理结构有待完善。在拟上市的民营企业中,公司高管人员特别是董事长与总经理存在亲属关系的较多。实际控制权集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多未分离,家长式管理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大股东之间的关联度增加。一般而言,民营企业股权较为集中,由于运作的透明度较低,经理层与董事会权责界限尚不分明,监事会作用薄弱,制度建设滞后,"人治"色彩浓厚,其家族制管理方式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往往导致投资的随意性和非持续性。
四:推进民营企业上市的对策研究
1.积极进行理论、观念和制度的创新,彻底消除民营企业上市障碍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主旋律。具体到推进民营企业上市上,在不断探索和总结民营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规律的基础上,要勇于创新,其中,理论与认识创新是关键所在。因此,十六大提出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特别提到融资上的市场准入问题,这一点对彻底消除民营企业上市障碍至关重要。发展民营经济,就要在金融方面一视同仁,增加向它贷款,允许它发行股票、债券,发展资本市场要允许私营经济的公平进入。在直接融资方面,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主要表现在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层面,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和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另一方面要支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向民营企业的转让,通过民营资本的进入,实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合理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2.大胆创新,努力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多层次发展
借鉴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努力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多层次发展,为企业特别是为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多层次的交易平台。按照企业证券上市交易门槛的高低、风险性的大小及证券流动性的强弱,我国证券市场可形成四个不同层次的发展框架,即主板交易市场、创业板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证券市场的各个不同层次对应不同的企业,各有一个不同的筛选机制,使企业有可能递进上市或递退下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结构体系。
3.找准定位,加快民营企业与境内外证券市场的对接
中国加入WTO后,商业规则进一步向国际靠拢,中介机构日益规范,海外上市日益成为民企重要的融资渠道。与此同时,民企清晰的产权关系,良好的成长性,也逐步成为海外市场推崇的对象。但民营企业上市,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机会的可能性,进行合理定位,选择在境内主板、还是到海外主板、创业板直接或间接上市。
4.营造良好民企环境,加快推进民营企业上市步伐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为推进企业上市、促进地方资本市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将带动企业上市融资的巨大需求。面对新形势,各地要结合当地情况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
总之,要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实现中国构筑证券强国的战略目标,要加快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做优、做大、做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龙头和骨干力量,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篇:我国汽车行业SWOT分析
关于我国汽车行业的SWOT分析
我国的第一辆汽车于1929年5月在沈阳问世,由张学良将军掌管的辽宁迫击炮厂制造。张学良让民生工厂厂长李宜春从美国购进“瑞雪”号整车一辆,作为样车。李宜春将整车拆卸,然后除发动机后轴、电器装着和轮胎用原车零件外,对其它零件重新设计制造,到1931年5月历时两年,终于试制成功我国第一辆汽车,命名民生牌75型汽车,开辟了中国自制汽车的先河。
S — 优势1、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GDP增长率长期保持在8%—14%上升期内。人民收入增速明显,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汽车消费量增加,带动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2、我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
3、良好的政策鼓励,汽车投资额增长。2010年全国公办理汽车以旧换新补贴车辆45.9万辆,发放补贴资金64.1亿元,拉动汽车新车消费496亿元。
4、中国制造业惯有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制造业国外而言,除税收等方面的优势措施外,另外显著优势便是工人工资水平低,我国依靠该优势,吸引了国外许多知名制造商来华建厂。
5、由劳动力成本低带来的产品低价的竞争优势,利于增长我国汽车出口贸易量。2011年3月汽车企业出口3.95万辆,比上月增长49%,比上年同期增长78%。
W — 劣势
1、中国汽车制造业多为中外合资企业,发展能力弱。核心技术主要集中表现在发动机缺乏核心技术。
2、中国汽车产品缺乏质量保证,汽车安全性能差,零部件供应商缺乏竞争力。
3、国内汽车企业分散零乱,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行业整合不足。O — 机会
1、十一五期间我国道路交通建设速度快,高速公路增长迅速,十一五期间公路里程总数已高达4.5万公里。
2、金融危机后,国内拉动内需政策刺激。
3、严峻的环境、能源条件下,全球市场对节能电动汽车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汽车应及时做好战略转移。
4、金融危机后,美国、日本等汽车制造企业蒙受损失,部分企业濒临破产。T — 威胁
1、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导致我国汽柴油价格升高,汽车使用成本上升。
2、各国在节能减排方面达成一致共识,汽车环保排放标准提高。
3、政府对于汽车购买的限制性措施。
ST战略:自主发展。SO战略:产品服务一体化,完善服务体系。WT战略:鼓励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以清洁能源为研发方向。WO战略:外资、技术主动流入我国。
第五篇:浅析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及分析
浅析我国农村小学义务教育现状及分析
摘要:农村小学义务教育的提高意味着民族素质的提高,意味着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意味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进一步提升,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在建设小康社会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关系着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科教兴国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但是教育投入现状特别是农村的小学教育投入却难以满足农村教育发展需要。是因为我国各地区贫富差距较为显著,因此许多地区农村财力相对薄弱,这种矛盾更加突出,教育水平也相对落后。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在全国已普遍开展很多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农村的一些学校里,仍然存在着一些政策落实难的多重问题。
关键字:农村小学
义务教育
现状
一、义务教育的理解
义务教育是指政府规定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免费教育。
免费性和强制性是义务教育的两大特征。其中,免费性是义务教育的核心内容。严格地讲,非免费性的义务教育不是真正的义务教育,只是所谓的“义务教育”。只有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才能真正体现政府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从民族复兴大业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国家或政府有义务和责任尽最大的能力为适龄的儿童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因此,免费性是义务教育的方向和追求。义务教育实施的情况如何,关键是费用问题。
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必须坚持“公平优先”的原则。
从对发展中国家对三级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分析来看,优先发展基础教育,不仅是最公平的,也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即公平与效率在义务教育阶段是高度一致的。九年义务教育给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带来的利益远远高于带给学生个人的利益。
义务教育中的“义务”至少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指家长有义务和责任保证子女接受完成政府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另一方面,国家或政府有义务和责任提供一切必要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学场地、教材、设备、师资等。通常人们对义务教育的理解总是强调家长的责任和义务,而往往忽视政府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对义务教育的片面理解,也是政府不作为的一种表现。
二、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1、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三大差”十分突出
“三大差”之一:离全面保障的目标还差得远
义务教育法规定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但现在义务教育非财政资金还有605亿元(农村还有5%,城市还有22%需自筹),补上这一块,需要财政进一步增加投入。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相对滞后,造成农民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受到损害,困难地区农民子女失学严重。城乡之间教育投入的不均衡现象极为突出,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学校像非洲,城市学校像欧洲。”,“一个年级一个班”的农村小学在很多地方已很常见。
据公开资料显示:1995年到200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投入缺口累计达3515.4亿元,即使按1995年以来农村普通中小学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30%的较低水平,2000年以前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缺口也在1000亿元以上。以前的农村“普九”工作中,大部分的投入由县乡财政解决。由于县乡财政紧张,大多通过集资和借贷的方式解决。但是农村税费改革和学校“一费制”实施后,原来县乡筹集资金的来源被切断,结果造成债务大量沉淀,成为县乡政府的沉重包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由于地方财政尤其是县级财政基础薄弱,加上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总量不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进一步扩大。
“三大差”之二:义务教育的城乡差、地区差还非常大
2006年,生均义务教育总经费前四位的是北京(13596元)、上海(12997元)、天津(5479)元、浙江(5061元),后四位是贵州(1312元)、河南(1353元)、江西(1644元)、广西(1653元),差距之大,一目了然。
2007年,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低于300元的有3省:贵州194元,江西281元,安徽285元;农村初中低于500元的有9省:贵州309元,江西368元,安徽382元,甘肃424元,云南427元,广西455元,湖北459元,青海478元,海南490元;而全国最高的小学达到3000多元,初中达到6000多元,差异之大,也十分悬殊。“三大差”之三: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低
教师平均工资与公务员比还差不少。甚至与其他行业的从业者相比,教师的工资水平也不高。无论是城市、农村,无论是保障水平较高还是较低的地方,这一问题均普遍存在。
全国农村每年大约有110万名儿童不能入学;有的农村中小学失学率达30%。农村义务教育按时完成率仅76%,全国7个省区甚至在60%以下;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7.6年,实现程度为10%,提升最慢;农村9%的成人是文盲。地方各级政府义务教育发展普遍负债,经济落后地区尤为严重。
2、在校学生逐年减少,生源大量流失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资源的重组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小学生源骤减问题日益凸现,以我校为例:2013年全校学生有264人,2014年251人,2015年为235人,2016年为215人。这种现状在我县农村小学普遍存在,因而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种:首先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农村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使生源大量减少。其次,城乡二元结构差别造就的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加上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都希望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想方设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子女转学到县城小学,使农村小学生源日益减少。再次,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现在不少农民外出务工,将孩子带在身边,送进城市学校就读,客观上造就了农村小学生源的减少。
3、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在我县农村小学整体上出现了教师队伍“老龄化”的现象。这种趋势令人担忧。因为这些年纪大的教师,只有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民师转正过来的。他们仅凭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改革后的义务教育课程,往往觉得力不从心,无所适从。农村学校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是农村中小学十分突出的问题。教师专业素质直接关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教师专业能力更新速度,系统性都是一位教师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
农村教师总体素质不高,他们的师德必然引起社会担忧,比如08年出现的教师师德问题范跑跑”事件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人权问题之间的关系成为论述焦点,道德的底线在哪里?如何提倡教师师德的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关注。
4、教学科研流于形式,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义务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教师的教学工作就成了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导致教师从事教学研究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学校只能依靠制度强制推进,大多数教师认为从事教学研究是年轻教师的事,甚至是教育专家的事。即使开展教研活动,也是为了应付检查,并没有把教学研究看作是提升自己业务能力的途径,评课也多为应付性地简单说两句,主题不明确,发言人不能完全投入,不是跑题,就是不了了之,缺乏应有的争论,体现不出教研的气氛。这种形式化的教研活动效益低下,不能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而影响学校课程改革的推进工作。
三、近年来国家扶持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措施
2003年:召开了建国后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2004年:启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央财政投入100亿元)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央和地方财政各投入50亿元)。2005年:“两免一补”政策,当年中央财政安排“两免一补”资金27.8亿元,受益学生1633万。
2006年:在西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2006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投入361亿元。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岗教师计划”,中央财政投入资金4.2亿元。试点实施“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中央财政投入资金2亿元。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2007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投入732亿元。推动化解“普九”债务,中央财政2007年落实化债资金60亿元。启动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央共将投入100亿元。在6所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
四、改变教育问题的策略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立国之本。农村小学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对农村小学现状的分析不是目的,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才是目的的所在。所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农村教育状况的改善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为此,我就改善农村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坚持义务教育公平优先原则,全面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义务教育 目前,在享有九年义务教育这一权利方面,农村孩子的“待遇”远远低于城市的孩子。义务教育是一个公共品,并不是说家庭可以掏钱就不搞。比如在美国,美国一个初中生、高中生,一年的学费和其他的费用加起来不到一百美金,美国这么富有为什么搞义务教育呢?所有的家庭都可以掏得起,义务教育是最基本的公共品,不但个人可以收益、家庭可以收益,而且整个国家、民族可以收益,所以我组认为中国在今后五年之内应该完全有可能实行九年制的免费义务教育。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方面,国家政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像前面提到的,国家在加大对西部地区“支边”、“支教”力度和规模的同时,也应该扩大对愿意长期留在农村任教的教师的优惠政策和保障项目。而且,这种政策和保障应该是持续的、灵活的,以确保对全国各个地区的农村教育都有普遍适应性。
许多农村教师工资水平较低,一些津补贴至今未得到解决,城乡教师实际收入差距大。为此,各级政府应切实解决农村教师待遇问题,并加强农村教师的培养和管理。
(3)加大农村小学教育投入,均衡教育资源
村级小学办学条件所存在的严重问题,使改善村级小学的办学条件已成为当务之急,基础教育是一项关于国计民生的大事,小学教育更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实施科学兴国战略的重要方面,我们应重视农村小学教育,发展均衡教育,一方面教育当局应加大教育政策的倾斜力度,继续支持农村小学教育。另一方面应调动社会力量,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关注教育,关注农村小学教育,使村级小学办学条件有明显提高。
(4)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
为了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快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县应不断加大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力度。针对农村学校布点多,规模小,教育资源闲置的问题,打破乡镇、村组界线,采取分散合并、直接撤并,建中心学校,完全小学、教学点等方式,对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农村小学进行调整撤并,以布局调整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推进危房改造。对学校布局进行调整,使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校舍条件得到改善,办学质量得到提高,才能有效防止生源大量流失。
参考文献:
[1]何平《对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思考》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2009年第12期 [2]文红星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04期 [3] 郭丰文;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N];人民政协报;2004年
[4] 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韩健
宋令维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07年01期
[5]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的现状、原因与对策的认识——戴礼泽 《科技信息》
32期
[6]杜琳娜 《关于我国农村教育存在问题的思考》 [7]杜育红 《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
[8]刘鸿宇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困境及对策探讨 [9]吴长法 《公平视阈下的城乡教育差异问题探析》 [10]苏明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支持政策研究》
2008年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