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对比中看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

时间:2019-05-13 11:2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中西对比中看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中西对比中看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

第一篇:从中西对比中看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

中国旅游文化结课小论文

何为旅游文化而此于中国又何为?

——从中西对比中看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

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伸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它既包括旅游者的文化品格、文化需求以及对旅游地文化的感受,包括旅游资源科学而正确的开发,也包括旅游业文化的构建,如为旅游者提供的旨在满足他们心里文化需求的各种旅游产品、专项旅游、各种富有民族和地方风味的服务设施等。

关于旅游文化的特点,理论界诸说并出,论述颇异。大致说来,旅游文化从其自身的范畴、结构和规律来看,主要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地域性,二是延续性,三是民族性,四是实用性,五是多样性,六是广泛性,七是思想性,八是时代性。其中,地域性、延续性、民族性、实用性和多样性,是旅游文化最为显著的特点。

受中国文明和中国旅游发展道路的影响,在中国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的制约下,中国旅游文化形成了不同于异地他邦的类型和特点,如宗法性、封闭性、伦理性、尚近游黜远游、好群游慎独游的特点,它们贯穿于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的始终,对今天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仍有着这样那样的影响。

以下则以中西对比来看中国旅游文化特点:

一、在差异的旅游主体文化中见。不同的民族处在各自不同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中,因此,必然具有不同的社会风尚和审美标准。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民族文化是相当显著的。西方旅游者都具有主动、热情、不畏艰险的外倾性特点,因而喜欢攀岩爬壁、驾船冲浪、跳伞蹦极、拳击赛车等,与保守稳健的中国人颇为不同。即使同是中国人,处在同一社会环境中的不同社会层次,其旅游爱好、旅游性格和旅游观念等也会因经济收入、教育程度、职业性质、居住环境、出游工具和闲暇时间等的不同而有所变异。相对来说,上层社会的旅游个性较为矜持和稳健;中层社会比较自信和富有冒险精神;下层旅游者比较保守,通常会以较为狭隘与惶恐的眼光看待世界。

二、在差异的中西文化下不同的旅游文化中见。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可以用两种颜色来表达,用黄色来代表大陆文明的中国文化,以蓝色象征海洋文明的古-1-

中国旅游文化结课小论文

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所以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中。在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旅游文化中最突出的差异是审美观上的差异。旅游文化可分为精神性的和物质性的,中国的旅游文化比较多涉及的是两者的结合,如园林强调的是“虽由人作,宛如天成”。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往往将精神性和物质性截然分开。一类是人工的公园、娱乐场所,另一类是纯自然的森林公园、动物园。正因为这样不同的审美对象,因此也就造就不同素养、不同心态的审美者。由于中国旅游审美对象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因此就需要浏览者具有综合的文化修养才能真正游出水平和领悟各种各样的美。西方人一般不是这样,他们玩是玩、游是游、学是学、识是识,不要求相互融合和渗透,共同在旅游中发挥作用。相反,中国人是将玩与学紧密结合起来的,就连很简单的一次春游、秋游或游园活动也不例外。

三、在差异的民族旅游性格中见。一个民族的旅游性格,无不遵循着该民族的文化模式。濒海的西方民族善于旅行、喜欢旅游,而陆居的中国人则不好远游,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给自足的农耕型自然经济,具有高度稳定的发展定势,形成了相对内向稳健、安土重迁、摒弃冒险的民族旅游性格,成为最怕旅行的民族。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文化强调道德伦理,集中表现为家庭本位和家族本位,与西方的强调个人主义相去甚远。

四、在差异的旅游消费文化中见。在内倾型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量入为出,储蓄意向强烈,其不消费动机与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家庭观念等密切关联。中国传统的家庭注重追求家庭生活的和睦美满、延承久远、重视天伦之乐和子女培养,提倡勤俭持家、未雨绸缪,有别于西方以事业和消费为中心的家庭。在物质基础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其他物质消费和饮食消费的旺盛需求,必然对旅游行为的实现产生很大的阻抑作用。因而中国人的旅游动机总体上相对疲弱,在旅游消费上注重经济实惠,重视有形物品的消费(如购物、吃喝),不愿意进行劳务性和发展性消费(如不愿意花钱聘请讲解员,不太愿意参加各种形式的修学旅游);而西方人则对以旅游的形式参加不同的修学班和科学考察活动十分用踊跃,且他们的超前消费观让他们更注重精神消费的满足。

第二篇:从故事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事 中 看 中 西 文 化 差 异

一、课 程 目的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考方式。【能力目标】: 1.通过故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本课程,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一些差距,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

用英文的思考方式去学习英语。

3.通过场景表演,培养学生大胆运用英语,大胆表达自我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科学饮食。

二、课前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三、方式方法

1.通过英语课讲小故事,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求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兴趣和动机,为突破难点提供良好的诱因。

2.教师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用丰富色彩的文字和图案,有趣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全力注意,并通过提问和他们自己表演来强化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3.要求学生上台表演,使学生能达到教材提出的新要求,四、课程内容

(一)从

事 中 看 中 西 文 化 差 异

1、饮食

故事一:望文生意

洋人:“你们中国人的确是一个勤奋的民族。” 中国人:“怎见得?”

洋人:“每当我早晨经过街道,常常可以看到路旁的招牌写着„早点‟两 个大字,提醒过路上班的人,不要迟到。”

故事二:

一美国人几年前随一个香港旅游团去泰国旅游。香港游客大把将钱花在了买燕窝上。这令美国人很不解:为什么中国人对鸟的口水这么感兴趣。

故事三:吃水饺

在纽约的一家中国餐馆,一位外国朋友吃水饺用的方式是“中餐西吃”,按西餐的习惯,先喝汤;他把那一大碗青菜豆腐蛋花汤先喝完,然后开始操起他的刀叉;先用刀将每一只饺子切开,使肉馅和饺子皮分开,然后吃一口饺子皮,再吃一口馅……慢慢咀嚼、品尝,吃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向我(中国人)投来微微的一笑。我见状,走近问:“好吃吗?”他用生硬的中国话答:“如果再能配上一点果子酱和奶油,那会更加OK。”

故事四:外国人看麻球

有个好吃的洋人,从中国带了几个麻球回国去,逢人便说:“你们看中国的麻球,真稀奇!没有洞,豆沙是怎么放进去的?再说,你们看,这芝麻,一颗颗地贴,需要多少时间啊!”

其实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的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西餐的注重实用与营养性的基本特征。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热食、熟食)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西方人的饮食习俗是以动物性食料为主食,辅食是生菜(如:蔬菜、水果等)。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是“聚食制”;而西方是“分餐制”。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

中国人眼里的山珍海味(delicacy of the Chinese cuisine),包括燕窝(bird„s nest),鱼翅(shark‟s fin),鲍鱼(abalone),熊掌(bear„s palm)等等。其实大部分中国人也并不清楚为什么这些都是好东西,或是它们的营养成分到底在哪里。对它们的追捧恐怕也只停留在老祖宗传下的观念。而外国人觉的这些是奇奇怪怪的食物

动物的内脏 鸡心,鸡肺,猪肠,猪肚,好像没有什么动物的内脏是我们中国人不吃的。咱们中国人自己在一起吃得香,而老外就是觉得动物的内脏很恶心,只能丢弃,不能用来作东西吃。而事实上动物的内脏除了增加你体内的胆固醇含量,没有其它什么营养价值。中国人喜欢用”吃哪儿补哪儿”来为吃动物内脏辩护

众多特色中国食品中,令老外最不能接受的还是桌子上摆着的这哪里是在享用美食,这分明是让他们彻底忏悔他们对动物所施的虐刑。所以,请老外吃饭,别点那些能让他们联想到动物生前形态的菜,那只能让他们胃口全无。还有,别让他们看到小虾米。那无数的小眼睛在他们看来太恐怖了。

2、夸赞:

故事五:处处都漂亮

一次外国友人参加一对年轻华侨的婚礼时,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very beautiful,一旁的新郎非常高兴代新娘说了声:“哪里!哪里!”不料到,外国人摸摸脑袋,用生硬的中国话回应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漂亮!”结果引起全场哄堂大笑。

第六幕:

一位学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的美国老师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 Miss Brown.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对这番话,美国女教师却一脸难堪的样子。

★为什么同样是赞美,却有两种完全相反的反应呢?

文化差异:

中国人介绍来宾,喜欢用客套,褒扬的话语言辞。但美国人认为,初次结识,相互介绍,不必评头论足。凡是主观性的评论,尽管是美言,也会给人唐突、强加的感觉。对以上那番话,美国女教师感到难堪的是pretty和good两个词。在那种场合,介绍应该突出被介绍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是外貌和抽象的评论。相比之下,如果把pretty和good改成实际教育背景和经历,这样的介绍句比较客观,令人容易接受。

比较下面改变措辞的介绍: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new teacher from the USA., Miss Ann Brown.She is a docto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experience of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特别忠告:介绍客人要介绍客观事实,不要主观评论。要注重身份,不要着眼外貌。

而在婚礼上,如果有人赞美新娘漂亮,中国的新人虽然非常高兴,但嘴上却会很谦逊的说“你过奖了”,“哪里,哪里”等。而西方人却会很高兴大方的接受赞美,并道谢“Thank you!”西方人就是不了解这 “哪里!哪里!”是自谦,才只好说处处都漂亮。

3、关心

一位美国同事感冒了,中国同事表示关心

Chinese: You look pale.What's the matter? American: I'm feeling sick.A cold, maybe.Chinese: Go and see the doctor.Drink more water.Did 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Would you like to try? Put on more clothes.Have a good rest.American: You are not my mother, are you?

文化差异:

美国人比较看中个人的独立性。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给对方出主意或提建议时,不能使对方认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美国人对上面第一句话的反应通常是“Take care of yourself.I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n.”不必教人怎么做。中国人则以出主意提建议表示关心,而且以兄弟姐妹或父母亲人的口吻,或以过来人的口气,这对美国人行不通。

特别忠告:对病人表示关心,不必尽提建议。

如:1)I'm sorry to hear that you've got a bad cold.2)I hope you'll be all right very soon.3)Take extra care of yourself.4、邀请:

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任教,中国同事总是对她说:“有空来坐坐”。可是,半年过去了,美国同事从来没有上过门。中国同事又对她说:“我真的欢迎你来家里坐坐。如果没空的话,随时打电话来聊聊也行。”一年下来,美国同事既没有来电话,也没有来访。奇怪的事,这位美国人常为没人邀请她而苦恼。

文化差异:

中国亲朋好友合同事之间的串门很随便,邀请别人来访无需喂对方确定时间,自己去探访别人无需郑重其事征得同意。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一年内遇到大节日,亲朋好友才到家里聚一聚。平时如果有事上门,实现要有时间确切的预约。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允,随时随地随便上门时不礼貌的行为。因此,美国同事对“有空来坐坐”这句话只当作虚礼客套,不当作正式邀请。无事打电话闲聊也是美国人视为打乱别人私人时间和活动安排的毛燥行为。若想邀请美国人上门,应当诚意的与对方商定一个互相都方便的时间。

5、笑一笑: 中国太奇妙了

有位美国朋友访问了中国后,对翻译说:“你们的中国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譬如:‘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说中国队胜了;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又是说中国队胜了。总之,胜利永远属于你们。”

文化差异:中文中动词的使动,主动,被动用法都不明显,都得在特定的 语境中才好理解。而英语就有明显的不同,主要靠助动词be,do来体现

厕所文化:

一个外宾想上厕所,便对翻译说:“I wonder if I can go somewhere?”(我可以方便一下吗?)而翻译却把somewhere误解为“某处”,因而回答道“Yes, you can go anywhere in China.”(行,中国你哪儿都可以去。)外宾不禁愕然。

文化差异:

中国上厕所有很多说法:方便,洗手,出恭。在英美国家:

1.Public lavatory意为“公厕”,在公共场所,厕所门上都标有Gent’s(男厕),或Ladies’(女厕),有时也标有Men’s, Men’s room, Gentleman’s, Women’s Women’s room.如:Where is the Gent’s?(厕所在哪儿?)If you would like a wash, the Gentleman’s is just over there.(如果要上厕所,男厕就在那边。)2.toilet是最常用的一个词。可指“公厕”,也可指“私厕”。例如:I wonder where the toilet is.(我想知道厕所在哪儿。)3.lavatory是个客气的词,但不如toilet常用 4.bathroom是书面语。5.loo是一个口语词,在英国用得很普通,主要指私人住宅中的厕所。如:Excuse me, would you like to tell me where the loo is?(请问,厕所在哪儿?)6.powder room是美语,女士常用。如:I would like to powder my nose.就表现了美国人的幽默。

7.wash room, washing room, westroom常用于美国英语。

8.W.C.是water closet的缩写,常用于英国英语,表示“有抽水没有设备的厕所”,有时也可用手势表示,即拇指和食指圈成圆,其他三指向上,模仿成英文W和C的形态。

9.John是俚语。如:Last night I went to visit John twice.(昨晚我去了趟厕所。)10.go and see one’s aunt是俚语,常用于英国英语,表示“上厕所”“去大便”。

(二)、请同学用英语来情景表演:

1、两个新同学初次见面打招呼,互相介绍

2、你介绍你的新朋友给你的老朋友认识。

第三篇:从《游子吟》与《Mothers Hands》的对比中看中西诗歌比较

从《游子吟》与《mother’s hands》的对比中看中西诗歌比较

《游子吟》是中国唐朝诗人孟郊的经典之作,成功展现了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慈母原型”和“孝子原型”,在中国的母亲颂歌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性。《Mother’s Hands》是美国诗人W.Dayton Wedgefarth称颂母亲的诗歌。两首诗都以子女的角度赞扬了母亲的伟大,表露出了母爱是至高无上的思想情感。但是,这两首从不同地域、文化孕育出的诗歌,也让我们看到了中西诗歌的不同之处。

一、内容形式上的比较:

首先,两首诗均是以赞美母爱为题材,但在内容角度上的选择不同。《游子吟》从一个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出发,“密密缝”表现了母亲的动作,“意恐”表达了母亲的内心感受,从“衣”和“线”的关系中,表现了“母”与“子”不可分割的关系,更融进了“母”对“子”的深情。“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将母亲的动作与心理结合起来,描写了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孩子的担忧,为全诗增加了更为真挚的感情。最后两句,诗人用反问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一个孝子内心的感受,儿女们如小草受到如春天阳光般的母爱的滋养和哺育,这种恩情是无以报答的。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眼前就能浮现出那幅生动的画面。《Mother’s Hands》则是建构了一幅温馨的画面:“Dear gentle hands have stroked my hair”母亲温柔的手抚摸我的头发。作者在全诗中只写了母亲这一个动作,随后就直接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和赞美。所以从风格上来说,《游子吟》在情感的表达上是委婉含蓄的,即通过母亲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让作者去揣测那份深情;而《Mother’s Hands》则是直率的表达出了浓烈的情感,让读者一看就能明白那种对母爱赞美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游子吟》通过写景而抒情,而后者则是注重描写景在人心里所唤起的反应,例如当母亲的手触碰到“我”时,“那些隐蔽了我的天空的稍纵即逝的情绪和犯错误的想法,在他们的代祷之下迅速融化流逝”。其次,从形式上看,《游子吟》篇幅较短,构建出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典型性中国诗歌形式,而后者则将所有心理活动都描写透彻,篇幅较长,言与意都完全的表达了出来。造成这种不同之处,主要是因为孟郊与Wedgefarth思维模式上的不同,也就是说中国诗人与西方诗人在诗歌表达上的思维模式是不同的。中国诗人往往注重“表现”,而西方诗人则注重“再现”。所以在中国就创造出了“意境说”,追求一种“不言尽”的诗歌艺术境界,让读者去想象去揣摩去体会。西方奉持的是“典型说”,直接表达主观意识,给予读者的空间较小。

二、意象之比较:

《游子吟》中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线”与“衣”是贯穿全诗的两个意象。“线”表达的是母子间情感的千丝万缕即难舍难分,“衣”与“依”相通,刻画出的是子女依偎在母亲怀里的画面,母亲也像衣服一样拥护着自己的儿女。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的“草”和“三春晖”则是象征了子女与母亲。在此处,作者将子女的形象缩小,升华了母亲的形象,如春天阳光般温暖的母爱让整首诗的意境更为广阔悠远。在《Mother’s Hands》中的意象并不十分明显,作者将母亲的触碰比作是消除尘世苦难的“balm”即“止痛药膏”或着就是“安慰、慰藉”,通过这一意象,让我们体会到来自母爱往往能带给我们平和,在母亲的手的触碰中,我们能够冷静下来。总的来说,孟郊塑造的意象具有突出的特点,而Wedgefarth则更注重的是通过对于情感细节的描摹而自然而然的表达出一种意象。

三、语言之比较:

中西诗歌最大的区别就是语言的不同,在建构一篇诗作时也会受到来自语言本身的诸多限制,诗歌顺其自然的要符合各自语言的特点。

首先,唐诗最大的特点就是长度一致即每句字数相同,诗型整齐。《游子吟》就是典型的五言诗。西方诗往往长短错落不一,字数不尽相同,《mother’s hands》带有明显的错落层次感。其次,中西诗歌语言上最大的区别在于诗律。汉语诗是平仄诗律,两个音节为一节拍,一句内节拍之间平仄交替或是一联内平仄相反。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古诗词押韵。例如“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是“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西方诗有轻重律或长短律,讲究的是音步音格,并不注重诗律的相同或交替。所以读西方诗歌时往往读不出押韵之感。

另外,中西诗歌在对偶性上也有不同。汉语诗歌讲究语言的对偶,正如对联一样,要求一联两句诗歌中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并且还要有所关联。《游子吟》中“慈母”对“游子”,“密密”对“迟迟”,“草心”对“春晖”等,对偶的十分严整。而在《Mother’s Hands》中,则无明显对偶,如果说“no other balm”“no sweet caress”“no other touch”“no soul”也算是对偶的话,那相比于《游子吟》来说,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对偶的十分不严整。由于汉语与英语的语法不同,汉语诗往往能做到含混省简,而西方英语诗则有着明确清晰的语言。这也是造成汉语诗引人无限遐想的原因之一,当你看到没有主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时,你必然会思考一下作者没有明示的“人”。而当你读“And cooled my brow”“ That cloud my day”时,你当然心里会很自然的明白情感是“我”发出的。所以,中西诗歌在省略人称及主语的效果上有区别。同时,汉语中由于没有时态的变化,而能够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意境。《游子吟》所描摹出的情景,既可以说是正在进行,也可以说是一种回顾。但是由于英语深受到时态的束缚,所以我们从“stroked”“cooled”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作者写的是过去式,即过去发生的事情和过去心里有过的情感波动。更明显的是,我们在翻译外国诗歌时常常遇到“And”这个词,英语中必不可少的连词,这种语法虚词在西语诗歌中是不能省略的。但在汉语诗中,相对的“和”“及”是从来不会出现的,我们往往也必定会省略此类虚词。

四、情感观念的不同:

在《游子吟》中,作者不仅表达了母爱的伟大,更是在最后一句中表现出了作为子女的忧伤即无以报答母亲的付出。这种表达不仅让诗歌在情感上有了转折,也升华了诗歌的整个情感主题。追溯到整个中国亲情观,我们往往极力追求一种“孝道”和亲情之间的回报,所以,诗中的最后一句是最引起中国读者共鸣的,也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在《Mother’s Hands》中,作者只是阐释了母亲的手的触碰带给自己无尽平和的慰藉,只是单纯的赞美了母爱,并未提及自己的回报。西方人往往注重的是个体情感和个体自由,他们对情感的回应并非那般缠绵悱恻,整首诗向我们展示的似乎是一种从阴暗走向光明的过程,是作者享受爱的过程,并没有体现出一丝愁绪。

第四篇:从菜名翻译中看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从菜名翻译中看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备受瞩目,饮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了解中式菜肴的英文名称能够为外国友人提供方便、同时也可以介绍宣传中国文化。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式菜名的翻译过程中存在着不少误译的问题。本文结合中餐菜谱的翻译,明确提出对中餐菜谱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进而阐明文化因素在语际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一、中餐菜名的翻译

(一)误译的原因

要把中餐菜名翻译成英文,首先要了解其命名方法。能够体现菜肴内容和特色的命名方法叫做写实性命名法,此外还有反映菜肴深刻文化内涵的写意性命名法,文化菜名就属于此类。由于不了解其深层含义就进行了表面直译,以往的翻译过程中有一些典型误译。

比如,贵州有道名小吃叫“丝娃娃”。实际上是一层类似春卷皮的薄皮在里面包着各类素菜,看起来很像被包裹着的婴儿,于是此而得名。但有些译者将它译为“Silk Baby”。许多外国朋友一听到这个名字便感觉害怕而不敢食用。

再如,夫妻肺片的翻译如大导演的电影那样阴森恐怖――丈夫和妻子的肺切“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早在清朝末年,成都街头巷尾便有许多挑担、提篮叫卖凉拌肺片的小贩。20世纪30年代四川成都有一对摆小摊的夫妇,因制作的凉拌肺片精细讲究,风味独特,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时顾客云集,供不应求。一些常来品尝他们夫妻制作的肺片的顽皮学生,用纸条写上“夫妻肺片”字样,悄悄贴在他夫妻俩的背上或小担上,也有人大声吆喝,“夫妻肺片,夫妻肺片……”。一天,有位客商品尝过他们夫妻俩制作的肺片,赞叹不已,送上一个金字牌匾,上书“夫妻肺片”四个大字。从此就有了“夫妻肺片”这一小吃。

(二)饮食文化的翻译原则

东西方文化以及食物原料、制作方法存在着诸多差异,菜单的翻译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影响菜名翻译的重要因素是烹饪方法和菜式命名,翻译时要把握好二者的特点,既要符合西餐菜肴命名习惯,又要体现中餐特色,切忌望文生义或按字面意思直译。翻译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六个原则:

第一,注重菜名的信息功能,保证菜名能够提供准确、足够的信息,而不能简单地按照中式菜肴的名称直译。如:把“麻婆豆腐”译成Pockmarked woman’s bean curd、把“八仙过海 ”译为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把“鱼香肉丝”译为Fish-flavor shredded pork,这样会使外宾茫然或误解。

第二,充分利用菜单的促销作用。应借鉴中餐菜肴命名的艺术手法,尽量反映中餐烹饪的特色,对一些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菜肴在翻译之后还可以附加说明。这样既保留菜名信息,又可以引人兴趣,以达到吸引食客的目的。

第三,关注中餐烹调方法的类别。为反映中餐对火候的讲究及其艺术性,可进行适当的修饰。中餐烹调方法分类如下:

烧、烧、烩、焖Braise

炖、煨Stew

煎、炸、酥Deep-fry

爆、炒、熘、滑Stir-fry、Quick-fry

干炒、干煸、焙Saut

煮、汆、涮、白灼Boil

烧、烤、烘、Roast、Barbecue、Broil、Bake

第四,尽量译出原料加工后的形状。原料的形状在西餐中并不重要,但在中餐中却能反映出烹调的水平,译文应予以保留,确实累赘的,则可以省略。

第五,把握原料这一核心,无论中餐如何命名,翻译时均须翻译出原材料,再加上烹调方法和味型等辅助材料。

第六,避免文化冲突。中式菜肴命名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翻译时应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人忌食的,这道菜可省略不译。如:翡翠鱼翅、红烧狮子头,真正的翡翠当然不能食用的,其实它就是蔬菜,而狮子西方人更不会食用,我们也是以其威武来形容肉圆罢了,直译会引起血腥的感觉。又如:脆皮乳鸽,将象征着和平的鸽子烹而食之,也是西方人不能接受的,所以最好把它略过。

二、西餐菜名的翻译方法

西方人所追求的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他们在制作食物时,基本上是从营养的角度出发的。强调采用新鲜的原料,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及味道,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譬如,沙拉的制作方法极其简单,即把蔬菜,水果等混合起来。所以看到沙拉时我们对于其所含的原料,配料就会一目了然。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应当直截了当。如:sunshine salad胡萝卜色拉; home-made vegetable salad家常蔬菜色拉; fruit salad水果色拉。

三、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一)中西饮食内容不同

1.食物种类不同。西餐主要原料是动物类和海洋鱼类,辅以植物类,中餐原料主要是植物类和淡水鱼类,辅以动物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两种饮食体系所使用的材料日益趋同,但差别仍然比较明显。中国人视为美味的猫肉,狗肉是西方人所无法接受的,而西方人习以为常的海洋鱼类、贝壳类在中国内地并不是很受欢迎。

2.烹调方式不同。这是中西餐的重要区别之一,烹饪方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原料的加工。中餐对此十分讲究,加工后的原料有多种形状,如整体(Whole)、块(Cubes)、片(Slices)、卷(Rolls)、条(Strips)、段(Segments)、丝(Shreds)、丁(Dice)、粒(Grains)、末(Mince)、蓉(泥)(Mash)、浆(Thickliquid)、汁(Juice)等,西餐对原料的处理相比之下较为简单,通常有整体、块、片、丁、泥等几种形状;其次是火候,中式烹调对用火特别讲究,有三十多种加工方法,其中的许多方法是西餐中没有的,西餐原料加工时间较短、火温适中;最后是调味,中餐多追求复合味型,要求原料入味,西餐则强调原料的本味及调料的独立使用。

3.菜肴命名的差异。中式菜肴命名较为含蓄,好听,特别是婚宴上的菜名,一般都有吉祥的寓意。且注重使用比喻,双关,象征等修辞手法,很多菜是以创始人、景物、典故和传闻等来命名的,如东坡肉,传说是根据宋代著名的大文豪苏东坡流传下来的食谱做成的;霸王别姬,则源于西楚霸王项羽和他的爱妃虞姬。西餐命名直截了当,突出原材料,一般采用原料加上烹饪方法或地名的命名原则,如:意大利比萨饼、水果沙拉。

(二)中西饮食文化关注点不同

1.理性的西方人关注的主要是营养与生存。

西餐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食物的营养价值,因此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所以他们较少关注食物的色、香、味、形,但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这一点可以通过下列例子说明,科学研究表明胡萝卜养头发、养皮肤,一听说有营养,美国人就掀起吃胡萝卜风。西方人吃牛排时,服务员会问要几分熟,他们还喜欢吃生鱼,蔬菜,这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凡此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忽视味觉,关注食物的营养。

2.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

中国的饮食文化受到传统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这说明了在中国,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中国人通常重视味道,这也反映在日常生活之中,如家庭宴客,菜端上餐桌时,主人常会自谦地说:菜烧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就凑合着吃吧。他绝对不会说:菜的营养价值不高,您将就着吃吧。在中国人的眼里,吃不单单是为了饱或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继续吃,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危害人的健康。

(三)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不同

在用餐礼仪方面,中国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在中国,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的宴席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围着桌子坐在一起共享一席。而且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结,友好的氛围。吃饭时,主人会频频给客人夹菜或劝酒,嘴里还念叨着不要客气,多吃点。在餐桌上,大家可以尽情聊天,男士可以抽烟。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吃东西,尤其是喝汤时不能发出大的声音,不能打嗝,否则会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的。客人要夸赞主人准备的饭菜。只要有一个女士在场,男士就不能抽烟。一定要抽的话,要得到女士的同意。另外,西方奉行分餐制和AA制。大家各自点自己想吃的菜。饭后结账时,采用AA制,各付各的。而在中国,人们喜欢抢着去付钱。

中西方对待出席迟到的态度也大相径庭。西方人的时间观念较强,严格遵守约会时间,不能失约。如果迟到,特别是在正式场合,会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的,也是对主人和其他客人的不尊重。如果有事不能按时赴约,要事先打电话通知他人并致歉。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迟到,往往过了规定的时间才会出现。

四、运用文化适应性原则翻译可以更好的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一)文化适应性原则

文化适应性(Cultural Compatibility)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译者对某种文化意义或内涵的把握,读者对译作的接受程度及相应的审美判断效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很多菜名都具有历史来源。对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的中国人来说了解这些菜肴的命名尚且是挑战,对于外国人来说更是如此。尤金?奈(Eugene Nida)认为:“大多数关于翻译理论的讨论可以归结为充分考虑通过各种尝试办法,使读者接近文本或使文本接近读者。”文化菜名独特的文化含义是西方人所难以甚至无法理解的。在翻译时,译者很难找到现成的与之完全对应的表达,这种情况下,通常的做法是避虚就实,即将实质性的菜名进行英译,放弃其中的一些文化含义,以增强其文化适应性。

(二)文化适应性原则指导下的文化菜名新译

文化菜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误译的文化菜名会使他们不敢品尝。文化适应性原则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尽量贴近译语文化,从而使读者在文化心理上产生共鸣。因此在把中餐文化菜名进行英译时,一般采用写实性命名法,将菜肴的材料、烹饪方法、味型等重要信息翻译出来,让外国友人一目了然。例如“百鸟归巢”实际上是由鸡腿、猪肉、鹌鹑蛋和竹笋丝做成的,鸡腿、猪肉、鹌鹑蛋象征“百鸟”,竹笋丝,表示“巢”。要对等翻译的话,很可能会出现误译。最好根据菜名组合进行翻译,可译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s”。再比如“麻婆豆腐” 现音译为 “Mapo Tofu”。

五、结语

由于文化差异,误译在文化菜名的翻译中很常见,在文化适应性原则指导下,译者翻译时可采取“避虚就实”的翻译方法,即首先翻译菜肴的主料、配料、味型等重要信息,在语境允许的情况下再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揭示。但笔者认为如果篇幅允许,还是应该在此基础上加注说明为好。这样更有利于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相信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这类写实性加注释的译法会在译介中国饮食文化,尤其是传统饮食文化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刘渲传.菜肴英译与中国饮食文化[J].三峡大学学报,2004(4).[4]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1999(1).[5]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6]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3(4).

第五篇:中西电影文化对比论文(英文版)

If we consider the western movie culture’s development is a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we can also call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vie as a development of thought.We can see so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from every aspect.At first, the themes of the films are different.We can see almost everything from the film, sometimes directors convey not only one thought, and some others try to discuss problems which should be thought by us carefully.But for Chinese films, themes seems more realistic——the family, friendships, love, conflicts, betray… Chinese movies focus more on the society but not the individuality.they want to express some common phenomenon or current affairs in their movies.To sum up, Chinese movies are more emotional, while western movies are more logical.That’s because our Chinese always focus on morality, and western people tend to analyses things with science.Another difference is the technology.In fact we always cannot believe that our country can release a marvel movie like the Lord of the Ring, because we don’t have such technology.Though since Hollywood movies began to be familiar to us, we started to learn from them.Hollywood movies care more about their special effects, and they will pay a large part of their fees to make it more real.That means from those movies, we can see another world we haven’t imagined!For the lack of technology, Chinese movies only can compete against with them by plots.However, Chinese movies nowadays seem never care about how terrible their plots are.Good stories are rare, but we have.Just like Farewell My Concubine, its value can also be appreciated by foreigners.That’s a typical Chinese movie which shows an age for us.The western movies always have a style of individuality.That’s what different from us.We always have awareness that all of us are a group, while western advocate the individualistic heroism.So many superhero movies such as Superman, Batman, they praise the perfect and adventurous mind of heroes.For China, we have different conception for hero——hero is who can sacrifice themselves in the danger and never give in to evil, even though he is a common people.So that we have lots of movies described the life of common people, they may be not handsome, not rich, not so strong, even have some bad habits, but they have their principles, and strive to fight with fate.Despite those factories, we can also see something from the western directors.They always find some new ways to express them.From the silent movie to sound movie, from the black-and-white movie to color movie, from real characteristics to roles who created by computer.All of those revolutions mean their creative minds.Some classical movies maybe very old-fashioned now, but for the age they produced, they pioneered the age.We just lack such ideas.That’s why our movies falls now, since we always imitate those movies which surprised us, but seldom create a completely new Chinese style movie.We also have so many things to learn.To learn from western movies, isn’t mean give up our traditional ideas.In fact, now more and more foreigners begin to be interested in Chinese culture, and put them into their movies, most of them caught world’s eyes, like Kung Fu Panda, Mulan.The cross cultural exchange in movies proves that our traditions are still alive and popular.That’s also a suggestion that Hollywood needs more themes that now.People may feel tired about western movies, and they are also searching a new way.The foreign culture seems a great way to convey more interesting thoughts for people.Hollywood can learn from us, and we also can learn from them.Some movies such as Guasha , they discussed the problem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give a new view about the cultural fusion.Through simple but interesting family stories, make us have a new conception about Chinese in America.That’s also a creative thought which we study from western.To find the ideas about other cultures, is a chance to understand foreign culture, also a way to complete our own culture.

下载从中西对比中看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中西对比中看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英文论文)从春节和圣诞节看中西节日文化对比

    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XX中学高三年级英语阅读问题调查研究我国晚清“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浅谈英文专利中的被动语态 游戏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

    中西企业文化对比

    中西企业文化对比关键字:企业文化民族中国中西企业文化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前的“从洋媚外”变成了现在有目的的学习,其实这不是别人变好了,而是中国开始去调整自身战略......

    中西企业文化对比

    中西企业文化对比与融合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源。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西方的企业文化也越来越多的......

    从唐诗中看中国月文化

    从唐诗中看中国月文化 从三岁孩童咿呀之时就能说出“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这样家喻户晓的名句。便流传着“熟读唐诗三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样的说法。在众多的唐诗中,有......

    中国旅游文化

    谈谈杭州西湖旅游文化对申遗的作用: 6月24日巴黎时间17:55(北京时间23:55),西湖荣膺世界文化遗产,杭州由此成为“世界遗产城市”。世界遗产西湖,世遗城市杭州,她们的“影响”,还是要通......

    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飞凰古城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进行旅游开发,不仅要考虑经济利益,更应强调旅游更深层次上的文化价值。无论是中国旅游的发展,还是世界旅游的发展......

    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文化班号:学号:姓名: 成绩: 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差异浅析 作为石头与木头构筑的史书,建筑的发展深刻地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

    中国旅游文化

    一、我的家乡是浙江省宁波市,我最喜爱的菜叫彩熘黄鱼,是宁波、舟山地区的传统名菜。黄鱼味鲜,肉质丰满结实,配以火腿、鸡肉等上乘辅料烹制,色彩艳丽。 1、色:呈金黄色 香:浓烈 味: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