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提高旅游监管工作
如何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提高旅游监管工作
一、旅游信息化是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旅游信息化助推旅游行业转型升级,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与能力。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旅游业首次被郑重纳入国家战略体系,并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什么是现代服务业?概括而言,现代服务业就是要实现流程化操作、规范化管理、专业化运作、规模化经营、数字化商务和全球化市场,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数字化商务,这是实现其他流程化操作、规模化经营等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数字化商务也就是信息化。正如邵琪伟局长提出的,“信息化”是将传统旅游业转变成现代服务业的“第一战略抓手”。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目前行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些新兴的在线旅游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像携程、途牛、去哪儿等;而另外一些有实力、有领先理念的传统旅行社如上海锦旅、春秋国旅等,也已经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走出了坚实的步伐。纵观整个旅游行业,旅游信息化的大潮已是大势所趋。尽管目前的市场占有率还不足3%,但是在线旅游市场的份额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因此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必须要审时度势、及时应对,适应现代旅游行业管理的需求,并进一步引领和推进行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信息化手段是新形势下实现旅游市场监管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2009年中国旅游人次已达20亿,旅游总收入
1.6万亿,2010年的数据应还都有提高。预计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将达33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达12%以上。中国的旅游事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行业的蓬勃发展在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给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带来巨大的管理挑战。面对广大游客的合法权益保障、诚信建设和行业综合管理任务十分艰巨,依靠传统的手工作业的管理手段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三)为配合世博团队的动态管理,上海旅游局建立了团队信息监管系统,在旅游监管信息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自2008年起,为响应国家旅游局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行业管理的号召,上海旅游局开始着手建设旅游团队信息动态监控系统。2008年首先建设了出境游系统,在此逐步完善的基础上,为配合世博运营管理需要,2009年底上海市旅游局启动了入境游和国内游团队的管理系统。该系统以上海旅游行程单为核心,在功能上覆盖出境游、入境游、国内游以及自由行等业务范围,对世博旅游团队的行程设置、导游安排、车辆派遣等旅游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监控,管理内容全面、完整、能起到规范旅行社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优化上海旅游环境等作用。在采用大型数据库和互联网等技术方面也比较先进和成熟。同时,为保障世博期间的平安有序,我们还对接世博游团队预定管理系统,并进入常规化运行。系统的总体上报率也在不断提升。
二、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行业监管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一)及时全面的信息统计,客观反映行业运行情况和发展态势。
系统的建设首先实现了旅游团队管理流程的信息化,不但提高了名单表审核的工作效率,并且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成为信息上报的重要抓手。目前的系统中整合了出境游目的地108个,世界1839个目的地城市、7858家地接社和上海6090名出境游领队的信息。截至2010年底,上海地接社总计961家,全年上报率67.01%;上海组团社总计945家,全年上报率97.04%。非世博业务的上报总量为124,598个团、游客4,003,754人次;世博业务中,10家上海指定社服务游客超1200万人次。在出境目的地中,出境地接社共计531家,接待15,696个团队、总计376,405人次。春秋国旅、锦江国际旅游、上航国旅是排名前三位的大型旅行社。
在表现形式上,除了随时可以在系统首页直观了解各类统计数据,还可以对每月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各类旅游业务指标的排名,如组团量排名、目的地排名、地接社排名、上报率排名等等,可以将这些数据用于指导日常的监管工作,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同时,我们的统计数据还能很好的反馈于旅行社,并将其作为一种评比的行业管理手段,从而提升管理的力度和水平。
(二)对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定位并及时应对,大大增强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由于系统基于GPS原理,能够实时监控旅游团队的行程状态,掌握团队联系方式,及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如某地发生事故或自然灾害,我们的工作人员可以马上通过系统查到当天在该地的团队和游客,并及时取得联系确认是否安全,确保游客得到妥善的安置。如2010年3月4日台湾高雄发生地震,我们当即通过系统查出上海有52个团队的1445名游客当天的行程是在高雄,经核实确定无人伤亡; 2010年10月21日台湾苏花公路塌方,本市74个旅游团队的1888名游客在台安然无恙,并于第一时间通过媒体向社会通报。
(三)保障世博的平安有序,向世博组委会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为保障世博会的有序进行,上海旅游局除了配套进行宣传等外,还通过系统对世博游团队信息进行了实时监管,以便及时监控数据,了解旅行社世博游动态。
系统可自动全面显示每日的预约人数和团队数,有助于旅游局及时调配资源、削峰填谷。2100多万的世博团队游客数据都是通过每天的数据累计呈现在系统里。
(四)行业监管的水平和效率大幅提高,优化了旅游市场环境,扩大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寓管理与服务”之中。
通过信息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各旅行社的经营管理状况,我们的行业监管有了依据和抓手,因而工作效率和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各区县旅游局而言,我们的系统更是直接为其提供了管理的抓手,促进了他们与辖区旅游企业的信息互通,切实提高了基层旅游局的监管实效。同时,旅游企业也通过信息上报提升了对信息化的认识深度,进而更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对行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引领和推进的作用。
三、我局在行业监管中运用信息化手段的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基础
旅游局的领导都非常重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在资金及配合实施推进方面都予以了很大的支持。这样才使得信息化的建设能够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得系统的实施推广能够得到各区县旅游局及旅游企业的重视,才能进一步保障系统能够切实的应用起来。
(二)机制建立是保障
在领导的重视下,我们旅游局季度召开各区县旅游局管理工作例会,通报各区上报情况,布置相关的任务,形成了一个定期上报总结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下,上报率高的区县就起到一种表率和激励作用,促进落后的区县重视起来。在我们的18个区县中,黄浦区的上报率一直名列前茅,上报率都在95%以上,这与黄浦区旅游局的相关举措密不可分。从2009年底起,黄浦区组织了多次业务信息填报工作培训,并设立了上报专项监督小组,专门下发通知规范旅行社的填报工作,并按月核对填报人数与发票。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是保障信息系统成功应用的保障。
(三)形成抓手促应用
为了促进企业上报数据,我们还通过一些行政的手段,如行政通知、名单表审核、企业评级、领队证管理等来形成合力促进企业的上报。我们还将部分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回馈给相关企业,帮助他们通过数据对比了解自身企业在上海市场中的发展地位。企业感觉从中受益,也就有了上报的动力。
(四)技术完善为服务
由于旅游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在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的时候必须要考虑通用性。我们的系统提供了多种上报方式,包括网页填报、接口上传、EXCEL上传、WORD上传、系统直接对接以及下载客户端填报等六种上报方式,让企业没有借口不上报数据,同时,有先进技术的引导,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们信息化的建设。
(五)借助外脑更专业
大型系统的实施必须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提供维护和技术支持服务,而旅游局自身又缺乏这种条件,因此,我们创新解决方案,通过招标,将系统的日常数据维护、技术支持和统计分析等外包给专业的公司,由他们提供了一个包括技术人员、维护人员、区县数据专管员、咨询师等在内的二十人的队伍,对系统的软硬件、数据等进行日常维护,定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提供统计分析报告。外包的力量使得我们政府更加专注于我们服务行业的政府职能本身,适合企业的事情让企业去做,既提高了总体效率,也是现代服务业专业化运作的表现。
(六)各方协同见成效
系统的成功建设与运行必然是多部门、多主体协调的过程。为保障信息化建设,上海市旅游局在协调各部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一是健全组织。成立旅游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设立信息化处,领导和负责信息化技术在旅游行业的推广和应用;二是做好规划。制定“上海市旅游信息化2006-2010年实施纲要”,结合上海实际和讲求实效,抓试点,抓落实,抓推广,边建设边受益;三是保证投入。所需资金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力争每年适当比例投入,保障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启动和持续发展;四是规范管理。按照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建立审批和评审制度,使信息化工作的管理纳入规范;五是注意安全。加强计算机和网络安全、保密,在项目验收时对信息系统安全进行测评。只有各方思想认识协调一致,工作步伐协调一致,才能保障大型信息化项目的成功。
四、下一步的工作设想
(一)国家局系统的试点实施与对接
配合国家局“全国旅游团队服务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实施,实现上海局系统与国家局系统的数据对接,使得上海旅游团队的数据顺利上报至国家局系统,保障“全国旅游团队服务管理系统”的成功试点,并为该系统在其他各省市的试点与推广总结经验,以利于系统的全面推广和应用。
(二)电子合同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推广
从上海市旅游局自身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我们将在目前出境、入境、国内三大系统已经成功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建设旅游电子合同监管系统,通过电
子合同的监管,更加有效地监管旅行社的行为,保障游客的利益,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从而进一步提升上海旅游业的整体形象。
(三)实现各区、长三角等的互联互通
考虑旅游业务的复杂性,为切实加强对旅行社业务行为的监控,最好能实现跨区域的联动,尤其是业务往来密切的区域,如长三角地区。位于长三角的江、浙、沪三地均为经济发达、旅游业兴旺的地区,区域之间的旅游业务往来密切,如能实现数据互通,将能更加有效地实现行业监管,并惠及各方。
信息化手段是现代社会条件下加强行业监管的最有效和必要的手段,但信息化手段的成功应用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协调。在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思想认识都参差不齐的条件下,项目的实施将是一个任务繁重的工作难点,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准备。由于信息化手段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我相信,将来的行业监管在多方的协同和联动下,将更加高水平和高效率。
第二篇: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党员教育现代化(精选)
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党员教育现代化
主要内容:
◆利用信息化推进党员教育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大势所趋。
◆党员教育现代化要具备“人本、多样、个性、专业、科学”五要素。
◆建立党建电视频道,抢占红色宣传教育阵地,要准确定位,突出重点,创新方式。
◆开设党建电视栏目,要充分利用黄金时段,把政策讲清,把事说透,把观众留住。
◆创建党建网站要满足不同党员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党建手机信息系统要快、要动、要新。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给党员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考验和重大机遇。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党员教育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大势所趋,这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内涵、突出要素,促进党员教育发展。实现党员教育现代化,是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基础。实现党员教育现代化,既要坚持党员教育的政治内涵,还应具备五个要素:一是人本化的理念。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以服务为宗旨,以满足需求为着力点,寓教于乐,以学促用,学用结合。二是多样的手段。广泛运用网络、电视、广播、手机、报刊、杂志等多种形式的传播手段,形成全覆盖、立体式的教育网络。三是个性化的内容。针对党员地域、行业、岗位以及年龄、文化等不同类型、不同需求设置课程、提供教材,分类施教。四是专业化的队伍。建设一支“党性强、业务精、服务好”的工作队伍,为党员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五是科学化的机制。在日常管理、安全运行、考核评估等方面形成一套系统规范、配套协调、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保证党员教育工作的永续、科学发展。
服务大局、体现特色,办好党建电视频道。电视是当前普及率高、影响力大的强势媒体,可直达城乡基层。要通过建立党建电视频道,抢占这个“红色”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一是准确定位。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党性要求,以特色栏目、精品节目,传播党的声音、推进基层党建、服务党员群众、通达社情民意,努力成为开展党员教育的重要平台、推进组织工作创新的重要载体、服务党员群众的重要渠道。二是突出重点。要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省委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和实施“蓝黄”战略的重大决策,宣传党的建设和基层组织工作创新经验和做法,宣传基层党组织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作为重点。三是创新方式。要坚持政治性、实用性、知识性、技术性相结合,立足频道容量大、伸缩性强的特点,设置丰富多样的板块和栏目。要适应有线电视发展趋势,探索电视频道直播、网络频道点播互补的方式,增强双向互动,实现自主选学,最大限度地拓宽频道的教育服务功能。要尊重电视媒体宣传的一般规律,加强对外宣传报道,深入开展观众需求和满意度调查,以品牌化、个性化、大众化增强频道核心竞争力。开办党建电视频道,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作基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决防止一哄而起、一哄而上。
聚焦热点、打造亮点,开设党建电视栏目。电视栏目不同于频道,它占据黄金时段、播出时间短,社会关注度高。在这个时段开设党建电视栏目,要把政策讲清楚、把事情说透彻、把观众留住。组织部门特别是各级远程教育机构,要开动脑筋、开阔思路,把好方向掌好舵,精心组织选题,对重点节目靠上抓、亲自办。要紧紧围绕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重要节点、重大活动、重要创新,通过典型宣传、系列访谈、深度解读等形式,及时搞好宣传报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营造浓厚氛围。比如,对换届中的有关政策、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可通过栏目予以宣传和正面回应;对公开选拔干部、考选大学生村官等社会关注度高的工作,要及时跟踪报道,善于引导社会舆论,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着眼基层、强化服务,抓好党建网站建设。要坚持“以通为先”、“以用为本”,通过抓网络畅通、功能强化、课件开发、领域拓展,让党员教育网站真正有用、好用、管用。在建设模式上,按照“以市场换服务”的思路,积极与广电、电信等运行商合作建设,走出一条服务外包、节省资金、多方共赢的路子。在栏目设置上,要着眼基层、服务基层,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等形式,广泛听取基层党员群众意见,根据基层党员群众的需求,对网站栏目进行科学设置。在课件开发上,进一步完善自主开发、项目协作、市场购买、协议播出相结合的课件资源整合开发机制,建好、管好上下联通、资源共享的学习资源库,让党员群众想学什么有什么,满足不同党员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在功能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网络受众对象多是青年这一特点,深入研究运用网络加强青年教育的规律和方法,探索开发党建博客、微博、QQ群等互动性、趣味性强的教育手段,吸引广大青年参与其中。在建好用好党建网站的同时,应教育引导党员增强党员意识,做到党性上网、文明上网,坚决维护党的形象,带头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反应敏捷、即时高效,用好党建手机信息系统。手机媒体具有便携性、即时性、互动性、直达性等特点。运用手机加强党员教育,是现代科技与基层党建工作一个新的结合点,是破解党员分散难集中、教育滞后不及时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一要做到快。发布手机信息,其特色在于快,生命力也在于快。要始终保持强烈的政治敏锐性,对中央和省委重大部署、重要工作能够及时跟进,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短信传达到基层党员群众;要提高政治鉴别力,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发事件迅速作出反应,通过手机短信对党员干部进行正确引导。二要做到动。完善基层回复信息收集处理和反馈制度、信息分析报告制度,随时了解基层情况和党员群众诉求,使之成为反映基层动态的“睛雨表”、通达民意的“连心桥”,实现党员教育与服务的双向互动。三要做到新。目前,各级手机信息系统应用形式还比较单一,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扩大信息发布的方式和内容。要学习借鉴专业手机媒体的成功做法,不断创新运用手机信息系统教育党员、服务基层的有效形式。(傅文君摘编)
第三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效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应用,它在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历史意味着过去,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表明,要认清历史,完全依靠教师叙述,是很难完成的,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也不足。现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历史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内容可以再现于课堂,给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场景,变抽象为具体,变空洞为生动,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他们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它可以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必修的《祖国统一大业》中香港回归的内容时,我播放了香港回归时政权交接的视频,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再谈感受时由心而发,课堂的教学效果就很好。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够以声音、视频、图形、语言等直观生动形象的形式,能够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因此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上网收集历史信息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网络技术这个现代化教学手段去获取、识别、处理、创造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要改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积极性,激活课堂教学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还要海纳百川,消化吸收,创新发展,让历史这一古老的学科展示青春活力。
第四篇:浅谈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将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中学历史的课堂,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更好地渲染课堂气氛,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深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成为当今教学的主流。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初中历史的课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更好地渲染课堂气氛,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作为人文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人类社会以来的一切,包括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等,这对初中生而言是比较遥远的过去,太过抽象;再加上初中生所处的年龄段,他们抽象思维还未完全形成,对事物的理解更侧重于感性认识。以往历史教师使用传统的直观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使用直观教具: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图表等。这些直观教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和理解历史概念,然而这些直观教具大多数为静止教具,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难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正以其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特点弥补传统教学中的这一缺陷。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事物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富于感染力,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可以先放映一段《甲午风云》的电影片段,让学生感受当时炮火纷飞的历史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反映,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技术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港全军覆灭等一些片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渲染课堂气氛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学带来极大的的影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法,它在提高教学效率,渲染课堂气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历史课堂“活”起来,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就能被调动起来,从而达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功能,使学生更容易进入到历史的情境中,感受历史所赋予我们的责任。如在讲解“义和团运动”内容时,放映关于慈禧太后的电影片断。当镜头中出现义和团拆毁从天津到北京的铁道,奋起狙击侵略军,迫使其狼狈逃窜时,同学们神情激动,兴奋地高喊“打得好!”当镜头中出现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烧杀、奸淫掳掠、破坏文物古迹的暴行时,同学们义愤填膺。当镜头中出现清朝统治者的卖国嘴脸与劳动人民背井离乡的画面时,同学们沉默不语。当镜头中出现逃跑途中的慈禧太后命令清军斩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时,同学们的情绪已经完全被感染了。课后有的学生说:“学习了近代史真让人感到愤慨……恨不得走进画面把慈禧太后斩首,再与将士们一起抗击敌人。”还有的学生说:“从录像和课文的学习中,我更真切地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苦难。”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突破教学的难点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必须突出重点,难点。而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与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因此教师如果能够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运用多媒体技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产生多元效应,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可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化难为易,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如讲“红军长征”内容时,对于长征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其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这样强化了学生的记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再如讲“开国大典”内容时可播放视频录像,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在充分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掌握了有关知识。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课程结构、教材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更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旅游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旅游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在中职旅游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文以“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为例,就如何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课堂教学进行了分析探讨,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旅游教学 信息化 自主学习动起来
近年来,各类各级信息化教学软件比赛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在市、省、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极大地推动了信息化教学在教学领域特别是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所谓信息化教学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贯穿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结合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合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
作为旅游专业的教师,笔者更关注如何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果。以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导游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江苏省导游资格考试指定教程,内容多,知识点杂,易学却不易记忆。而中职旅游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喜欢旅游、却很少有旅游的经历;想学好这门课程却只能凭想象和死记硬背,如何提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呢?以第六章第二节为例,笔者做了以下的教学探索。
一、整合教学内容,梳理相关、相似教学内容
课本的第六章第二节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构景要素很多,涉及水体、假山、建筑、动物、植物等,要进行4课时的教学。为了让学生进行相关、相似知识点的记忆,笔者把第三章所学的山水景观知识、第五章所学的建筑知识以及《江苏导基》上学的江苏古典园林的知识进行一个大的整合,整合成3个教学模块:桥、水体和建筑,师生共同探讨它们的分类、特点、功能和文化内涵。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根据教学的需要,构建了b/s结构的、基于网络技术的四个学习的平台,即网络资源平台、本地资源库平台、师生交互平台和考核评价平台。而所谓b/s就是一种浏览器和服务器的结构。它是伴随Internet技术的更新,对原先的C/S的结构的一种改进。而在这种改进下,用户在通过IE或google等浏览器,利用Web Server和数据库进行交互后,只要有电脑有网络的地方,不用装任何的软件,就能进行教学平台的操作:输入网址、打开江南印象网络教学平台的界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师生都可进入相应的平台进行教与学的探讨,简单易行,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和空间,学习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创设教学情境,以江南印象为主线
第一,由复习园林的分类引出南方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江南园林。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找出“江南”的地域概念。
第二,播放刘若英的乌镇广告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画面中的美景,引发学生思考画面中的美景来自“江南水乡”。学生继续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找出一两首描绘江南的著名诗句并有感情地大声朗读,教师同时播放水墨江南的视频画面,进入了江南印象的情境。
第三,江南美不美?留下了什么印象?教师的ppt上出现了很多的诸如:小桥、炊烟、流水、鱼米之乡、乌篷船、人家等关键词,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用“小桥、流水、人家”来概括。笔者告诉学生,今天以江南园林为例,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园林中的小桥、流水、人家,明确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也就是把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水体和建筑,以江南园林为例,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整合成3个教学项目:“江南印象之小桥、流水、人家”,带领同学们进行了一次江南园林的文化之旅。
三、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动起来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那就让学生动起来。
1.耳动
例如,在小桥模块中,信息化教学平台上的一首《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的儿歌(MP3),引发了同学们儿时对桥的记忆和讨论,同学们热情高涨,讨论激烈。教师适时引导:那么园林中的桥呢?让同学们自由组合成4个组:平桥组、亭桥组、廊桥组和拱桥组。结合课本和信息化教学平台,在小组间展开竞赛,让学生耳朵动起来的同时脑子也快速的动起来,分别快速地找出桥的分类、各类桥的特点及功能。教师引导学生用优美的语句来描述它,深化它们的文化内涵。再如,流水模块的反馈练习“听一听”,让同学们根据听到的流水的不同声音和画面来判断水体的类型,同学们一遍一遍地听,一遍一遍地感受,一遍一遍地判断,加深了对水体类型的直观感受。
2.手动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工具栏让学生手脑并用,进行小桥知识的反馈——连一连,即把桥的图片和对应的桥的类型相连,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直观感受。又如:在纸上谈兵环节:请同学们利用信息教学平台,以一种桥为例,快速地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导游词,同学间通过交互平台相互交叉点评,老师点评各组的表现,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口动
例如,在幸运我和你环节中:同学们根据自己编写的导游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解训练。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通过幸运大转盘的幸运大抽奖,每组抽取出一名幸运同学以情境模拟形式讲解“园林的桥”,同学互评,教师点评。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精神高度集中和紧张,口语表达能力大大提高。
4.心动
例如,在流水和人家模块中,同学们主要是是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并以抢答、讨论、相互提问,模拟讲解、互评、点评等方式来说出园林中水、建筑的特点及功能。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引导学生欣赏、对比、体会“一勺如江湖千里”“虽为人做宛若天成”的园林中水和建筑的文化内涵,突破教学难点。同学们置身于江南园林的文化氛围中,对园林构景要素有所感悟。
5.心动不如行动
带着对导游考证的向往和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的心理,同学们进行了考证直达的网络视频同步讲解训练测试及理论测试,更加深了同学们的导游职业体验,树立了考证的信心。
四、以多元化考核为动力
利用考核评价平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课前学生到旅游景点拍摄视频的景点实践,到课上的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写一写,以及连一连和考证直达等,都有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有客观题的直接评分,也有主观题的课上、课后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找到自信。当然,老师对学生考核点评,学生也能对老师点评考核,例如通过教师示范讲解“煦园的桥”的视频播放,学生点评,实现了师生间的协作学习。
在多媒体资源的有效整合下,通过教学情境设置,将学生带入江南园林,形成多种形式的学习情境与学习刺激,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导游职业素养的提高都有了较大的促进,达成了学习目标。鲁昕部长曾经在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说过:“中等职业学校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全面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的确,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绝对不是为了代替黑板和粉笔,而是将传统教学中不易达到的目标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实现。所以对教师教育理念的改变以及课堂组织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摸索、创新和提升。
浏览《职业 13年10月下》原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