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高科技手段努力推进食品流通市场监管手段现代化研究(大全)
运用高科技手段努力推进食品流通市场监管手段现代化研究
一、食品流通市场监管手段现代化的必要性近几年来,我国的食品流通市场问题日益严峻,传统监管手段所表现出的诸如监管混乱、责权不清、信息滞后等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渐渐显出了严重的问题。这种传统的监管手段不能使食品的相关信息及时准确的传达到广大公民,造成了民众恐慌和管理手段冗杂;也使得政府不能对全面的食品进行全面、准确、细致、到位的跟踪清查,无法在最恰当的时间将问题最小化解决,酿成了一个又一个严重的食品事故。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已经率先开始了食品领域的监管手段现代化:监管手段的标准化;监管过程的现代化;监管模式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监管资源的一体化;监管对象的统一集成化。新式的现代化监管手段利用网络等快速便捷的传播渠道,向所有人(政府、商家、消费者)及时公布相关产品的检测结果和处理办法,让问题食品在市场大范围流通前,进行有效的处理„„给我县一个良好的目标发展发现,只有使食品流通市场监管手段现代化,才是食品监管的未来发展方向,一个可以让政府实时对外公布信息、让商家更加自律、让消费者更加放心的食品市场。
一、传统监管手段与现代监管手段的区别
传统市场监管手段与现代化市场监管手段虽然存在直大量的区别,但是本质都是一样的,希望通过监管的一系列手段和流程,增加企业的自律性,共同创造一个良性运作的食品流通市场。但是虽然目的一样,然而现代化的监管手段相对传统的监管手段,在检验方式、信息记录、责权确认、执法透明度、信息反馈等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1.1检验方式的变化
在传统的食品流通市场监管中,在检验一种食品时,往往是针对该食品所含成分进行化验分析,然后根据检测员以往的相关经验确定相关成分的允许范围,但是对于不同厂家的食品,由于功效或定位不同可能导致所含物质不尽相同,这样在检测的时候就涉及到众多的主管情节,造成了安全事故的隐患。例如,此次双汇“瘦肉精香肠”事件就是因为长时间的在香肠检测中,对“瘦肉精”成分没有硬性规定对每一批号进行检验,最后酿成了双汇的这次严重事故,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形象,也为所有监管部门的检验方式鸣响了警钟。
但是在现代化监管手段中,所有产品在根据厂家相关成分说明的基础上,检测所有硬性约束的成分含量,每一种食品所含成分、添加物都需要严格检验,并举办专家会对应允许范围进行全面细致的探讨。使传统的经验式检验方法标准化。
1.2信息资源的变化
传统的食品市场监管在信息记录方面仍为老旧的账簿式:执法人员依靠一双手、一支笔、一张纸,靠脑子记、纸上写、台账查,完成登记注册、监管巡查、执法办案、调查取证等任务。这就要求执法人员必须对每一种食品在每一个市场的情况都非常清楚,对人员要求较高,同时,工作效率低下,还需要通过死记硬背将大量数据计入工作人员脑记在脑中,并且需要知道详细资料在哪些书籍档案中,而且一旦数据出错,不但不易容易发现,还不容易即时寻找修改错误处。
而现代化的食品市场监管更多的运用到了计算机,将冗余的大量信息分类储存在计算机中,方便审阅和查找,同时在核对和修改时也更加方便的寻找相关数据。极大减少了执法人员的工作强度,可以让执法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去处理监管事务,增加了执法效率。
1.3责任责权的变化
工商机关内部各机构(单位)在市场监管过程中,实施分工定责,各部门仅仅对针对其管理范畴进行监管执法,又希望将责任安全维稳的转交给下级部门,造成责权混乱,又存在监管漏洞。对于市场中各机构收集和积累的信息数据也因为使用范围和规定不同,使整个信息资源处于分割使用、互不共享的状态。
针对以上这种状况,现代化监管手段中责权的平行划分恰恰弥补了分工定责的劣势。所谓责权的平行划分就是针对相同或者不同的食品,从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进行实时的监控和记录,并在每一个环节设立特定的部门进行监督执法,明确每一个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做到既不重叠也不空缺。
1.4执法力度的变化
在传统食品市场监管中,有些执法人员喜好采用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强制性手段,追求快速显著的执法效果,却很少考虑执法的公平性和政相对人的内心感受,缺乏严格执法的精神与热情服务群众的态度,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传统监管中执法过程的高度不透明。在现代化的市场监管体制下,每一次执法的执法过程所包括的执法人员、执法条例等相关信息都会以报文的形式及时在网上公开,赋予公众对于执法的监督权力,加大了执法过程的透明度,使政法力度更有效力,更具权威。
1.5信息反馈的变化
以往的市场监管中,政府对于公众的信息反馈一直是处于被动的状态,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真实的民众反应。在处理一些需要配合公众的监管行动中,经常会由于信息交流不够导致监管阻碍重重,而民众有的时候也会因为缺乏信息渠道,对于政府的执法过程理解不够甚至帮倒忙。而新的市场监管将借用网络、媒体、新闻发言人等多种信息渠道在第一时间将政府的信息准确无误的传达到公民。而民众对于各种执法过程的疑问和顾虑,也可以通过网络反馈,加深政府和公民间的联系,全面促进和谐社会。
二、高科技现代化监管手段的原则
一方面,食品流通市场监管是一种监管动态的过程,所以现代化监管手段是一种建立在传统监管手段基础之上,不断变革、创新和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另一方面,监管手段现代化又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以高科技设备作为基础的物质层面,如逐步采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提高市场监管的效率、质量;而且包括以理论知识、法律为基础的制度层面。因此,实施高科技现代化监管手段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2.1科学原则
想要更好更快的实现工商机关针对食品流通市场的现代化监管,就必须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监管执法实践的要求,通过配备和运用高科技的执法装备,提高市场监管效率,实现对市场秩序的有效控制和快速反应。科学化就是监管手段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主要标志。作为监管主体,工商机关应当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尤其是市场经济规律,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中始终坚持科学原则,坚持科学监管。应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克服主观性和盲目性,使监管决策、监管过程、效果评估等更加符合科学原理和客观规律,实现监管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2.2民主原则
民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监管手段现代化的内在需求。这里的民主,是指维护市场秩序需要全社会参与,强调的是在工商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之外的“第三方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由此,工商机关实现监管手段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更加方便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志愿者组织等参与维护市场秩序。如果单纯强调工商机关使用更多的科技手段,而忽视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与互动,忽视发挥社会监督的巨大作用,那么就会使监管手段的现代化误入歧途。
2.3法律原则
工商机关依托现代网络技术,将各项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纳入计算机网络平台,集市场准入、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办案、消费维权等于一体,实现各业务条线互联互通、信息数据共享以及各类监管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监管执法工作的水平。
在监管手段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法治原则,其实质是通过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使各项监管活动有法可依,使执法监督更加到位,使行政机关更好地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4效益原则
工商机关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中,充分体现现代法律、现代管理的特点,注意区
分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监管对象,坚持刚性执法与柔性引导相结合,注重主动引导,注重事前防范,注重源头治理,尤其是广泛采用提示、示范、告诫等行政指导手段,让监管对象了解法律知识、明白违法原因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后果等,引导其主动改正错误,加强自律,守法经营。显然,这样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手段,是从更高的层面维护市场秩序,并且可以降低行政成本,更好地实现科学监管,实现公平正义。
工商机关加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目的是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这就需要工商机关以最小的行政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目标,取得最好的社会效果。这就是效益原则。在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中,同样需要遵循这一原则。
三、现代化监管手段的转变过程及障碍
3.1各部门权利的重新划分
根据上述现代化监管的原则,如果从传统的市场监管过渡到现代化高科技市场监管,将介入新的媒体,而为了增强各政府部门间的合作和工作效率,势必会对许多现有部门的权利进行划分,这样就涉及到了许多部门的利益。例如在转变过程中,因为互联网的介入肯定会变相削弱宣传部等的权利。为了保证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的每个细小环节都有唯一负责人,原有众多部门共同负责的某些环节权利也必须移交,这样肯定就会受到他们的抵触。为了保证监管手段的现代化,如此干涉到中多部门间的权利,可以很容易的就想到会形成怎样的阻碍。
所以为了更加的解决在权力重新划分过程中各部门的抵触行为,政府必须在必要的时候起带头作用,保障顺利的过渡。
3.2人员结构的调整分配
现在假设的现代化市场监管中,将会使用再少的人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高科技手段,减少现有人员数,却能够最大化每个人的工作效率。不过,这种假设就要求有些人员冗杂的部门大规模的裁员或者转业,也可能将现有某些部门的职员调向其他岗位部门,这样大规模的人员结构调整对于现代化的过渡也势必将成为一大障碍。
3.3商企自律性的强制要求
近几年来物价上涨和各种食品行业的负面报道已经渐渐让食品市场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建立一个和谐自立的市场,为了构建一个现代化高科技食品监管市场。我们就必须打破现有的这种顾客和常家的矛盾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市场中每一个商企都对自身有着严格的要求,有较强的自律性。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监理处一个高度诚信的食品市场。但是现有市场中,各商家的自律性却差强人意,不论是外地所曝光的诸如漂白馒头,还是本地的各类食品污染事件,一次次突发事件背后就是商家过低的自律性,将所有责任都寄托给政府和各管理部门,如果政府不能有效的查处食品危险,商家恨不得把石头都拿出去当食品卖。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高自律性的商企简直就是难上加难,所以必须依靠各相关部门对于商企的有效引导,建立严格的法律惩罚制度,逐步将商企自律性引入到健康水平,同
时加大对各个商铺的宣传指导,只有在长期这样的引导下,才可能建立高度自律的商企环境。
3.4高透明度的监管手段
现有的市场监管手段或多或少会在监管手段中有太多的空白,让一些执法者和商家钻法律的空子,这样既不宜于现有市场的监管合理和公平,也不宜与未来食品市场现代化监管的公正。所以,想要建立一个以人为本,以管理为指导的食品流通市场,就必须先要建立一个高度透明度监管的食品市场,只有在这种高度透明的市场中,将监管权交予所有公民才能建立人人参与的现代化市场监管。
四、我县的监管手段现代化步骤
第一,强化监测手段,划分各部门责权,有效推进市场监管科技化。在实现现代化的监管手段前,我们有必要先实行现代化的监管思路:现代化的检测手段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方案。检测手段主要通过对传统检测手段进行改善,寻找最佳监测点和最效率检测流程,建立各食品企业电子档案,实时提供便利、准确的监管依据,提高了工商部门打假识假能力。对待各部门的责权重新划分,主要是对主要食品的各个生产销售环节实施定向定责监管,让每一个部门都有用处,都有责任,促进监管职能到位。
第二,建立现代化监管的硬件设施。如果想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监管,就必须对现有的各种硬件设备进行更新升级,包括对传统的办公设备、取证设备进行维护更新。置办包括微机及打印机,彩电及DVD机,照相机,U盘等各种现代化设备。依托无线网络技术,实行“移动合作办公”。
第三,以12315为主,推进消费维权网络化。我县应该对现有 “12315”网络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将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系统与区局网络系统对接。同时,将逐级申诉举报的C/S模式,改造为所有申诉举报电话直接接入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指挥中心,然后再由12315 消费者申诉举报指挥中心将申诉者的申诉举报信息实时分派到申诉举报对象所在地的B/S系统模式,形成一个反应迅速、处理及时的工作机制。并对12315的投诉网络与网络资源相整合,做到更全更直接更有效的维权覆盖。
第四,逐步形成人性化的市场监管。经过以上前三步,现代化的食品市场监管网络已经初步形成,但是距离成为一个高度人性化的市场监管还差距甚远,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加强和民众合作,积极改善民众所反应的问题才能逐步形成人性化的市场监管,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整合相关媒体资源及民众反馈信息,逐渐形成网络化监管网络。形成一个信息快速发布,快速反应,快速处理的高效监管网络。同时,在互联网基础上通过留言系统、网上论坛等栏目,为监管人员提供学习进步的平台。
第二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效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应用,它在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历史意味着过去,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表明,要认清历史,完全依靠教师叙述,是很难完成的,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也不足。现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历史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内容可以再现于课堂,给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场景,变抽象为具体,变空洞为生动,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他们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它可以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必修的《祖国统一大业》中香港回归的内容时,我播放了香港回归时政权交接的视频,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再谈感受时由心而发,课堂的教学效果就很好。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够以声音、视频、图形、语言等直观生动形象的形式,能够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因此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上网收集历史信息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网络技术这个现代化教学手段去获取、识别、处理、创造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要改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积极性,激活课堂教学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还要海纳百川,消化吸收,创新发展,让历史这一古老的学科展示青春活力。
第三篇: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党员教育现代化(精选)
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党员教育现代化
主要内容:
◆利用信息化推进党员教育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大势所趋。
◆党员教育现代化要具备“人本、多样、个性、专业、科学”五要素。
◆建立党建电视频道,抢占红色宣传教育阵地,要准确定位,突出重点,创新方式。
◆开设党建电视栏目,要充分利用黄金时段,把政策讲清,把事说透,把观众留住。
◆创建党建网站要满足不同党员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党建手机信息系统要快、要动、要新。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给党员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考验和重大机遇。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党员教育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大势所趋,这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内涵、突出要素,促进党员教育发展。实现党员教育现代化,是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基础。实现党员教育现代化,既要坚持党员教育的政治内涵,还应具备五个要素:一是人本化的理念。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以服务为宗旨,以满足需求为着力点,寓教于乐,以学促用,学用结合。二是多样的手段。广泛运用网络、电视、广播、手机、报刊、杂志等多种形式的传播手段,形成全覆盖、立体式的教育网络。三是个性化的内容。针对党员地域、行业、岗位以及年龄、文化等不同类型、不同需求设置课程、提供教材,分类施教。四是专业化的队伍。建设一支“党性强、业务精、服务好”的工作队伍,为党员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五是科学化的机制。在日常管理、安全运行、考核评估等方面形成一套系统规范、配套协调、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保证党员教育工作的永续、科学发展。
服务大局、体现特色,办好党建电视频道。电视是当前普及率高、影响力大的强势媒体,可直达城乡基层。要通过建立党建电视频道,抢占这个“红色”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一是准确定位。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党性要求,以特色栏目、精品节目,传播党的声音、推进基层党建、服务党员群众、通达社情民意,努力成为开展党员教育的重要平台、推进组织工作创新的重要载体、服务党员群众的重要渠道。二是突出重点。要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省委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和实施“蓝黄”战略的重大决策,宣传党的建设和基层组织工作创新经验和做法,宣传基层党组织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作为重点。三是创新方式。要坚持政治性、实用性、知识性、技术性相结合,立足频道容量大、伸缩性强的特点,设置丰富多样的板块和栏目。要适应有线电视发展趋势,探索电视频道直播、网络频道点播互补的方式,增强双向互动,实现自主选学,最大限度地拓宽频道的教育服务功能。要尊重电视媒体宣传的一般规律,加强对外宣传报道,深入开展观众需求和满意度调查,以品牌化、个性化、大众化增强频道核心竞争力。开办党建电视频道,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作基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决防止一哄而起、一哄而上。
聚焦热点、打造亮点,开设党建电视栏目。电视栏目不同于频道,它占据黄金时段、播出时间短,社会关注度高。在这个时段开设党建电视栏目,要把政策讲清楚、把事情说透彻、把观众留住。组织部门特别是各级远程教育机构,要开动脑筋、开阔思路,把好方向掌好舵,精心组织选题,对重点节目靠上抓、亲自办。要紧紧围绕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重要节点、重大活动、重要创新,通过典型宣传、系列访谈、深度解读等形式,及时搞好宣传报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营造浓厚氛围。比如,对换届中的有关政策、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可通过栏目予以宣传和正面回应;对公开选拔干部、考选大学生村官等社会关注度高的工作,要及时跟踪报道,善于引导社会舆论,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着眼基层、强化服务,抓好党建网站建设。要坚持“以通为先”、“以用为本”,通过抓网络畅通、功能强化、课件开发、领域拓展,让党员教育网站真正有用、好用、管用。在建设模式上,按照“以市场换服务”的思路,积极与广电、电信等运行商合作建设,走出一条服务外包、节省资金、多方共赢的路子。在栏目设置上,要着眼基层、服务基层,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等形式,广泛听取基层党员群众意见,根据基层党员群众的需求,对网站栏目进行科学设置。在课件开发上,进一步完善自主开发、项目协作、市场购买、协议播出相结合的课件资源整合开发机制,建好、管好上下联通、资源共享的学习资源库,让党员群众想学什么有什么,满足不同党员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在功能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网络受众对象多是青年这一特点,深入研究运用网络加强青年教育的规律和方法,探索开发党建博客、微博、QQ群等互动性、趣味性强的教育手段,吸引广大青年参与其中。在建好用好党建网站的同时,应教育引导党员增强党员意识,做到党性上网、文明上网,坚决维护党的形象,带头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反应敏捷、即时高效,用好党建手机信息系统。手机媒体具有便携性、即时性、互动性、直达性等特点。运用手机加强党员教育,是现代科技与基层党建工作一个新的结合点,是破解党员分散难集中、教育滞后不及时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一要做到快。发布手机信息,其特色在于快,生命力也在于快。要始终保持强烈的政治敏锐性,对中央和省委重大部署、重要工作能够及时跟进,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短信传达到基层党员群众;要提高政治鉴别力,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发事件迅速作出反应,通过手机短信对党员干部进行正确引导。二要做到动。完善基层回复信息收集处理和反馈制度、信息分析报告制度,随时了解基层情况和党员群众诉求,使之成为反映基层动态的“睛雨表”、通达民意的“连心桥”,实现党员教育与服务的双向互动。三要做到新。目前,各级手机信息系统应用形式还比较单一,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扩大信息发布的方式和内容。要学习借鉴专业手机媒体的成功做法,不断创新运用手机信息系统教育党员、服务基层的有效形式。(傅文君摘编)
第四篇: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应用性研究[定稿]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时效》课题报告
高二 张志刚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以实现跨跃式发展。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推进教育的信息化:一是在学校中普及和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二是推进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三是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并提供大量的网络资源,以此为平台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信息化社会对课堂教学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育者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评估和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从而真正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目的。
近几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现代教学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明显。它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通过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逐渐成为教学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从现阶段的教育现状分析,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已列入中小学课表,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也得到普及,各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软硬环境条件已有一定改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也形成一定成果,但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群体氛围还没有形成,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应用到学校教学的工作尚处于起步或示范阶段,现代教学媒体在常规教学中的潜能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也没有形成体系,传统手段、传统方法仍然在学校教育中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体现。
二、课题的界定
1、“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的含义
教育媒体自然就是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或工具。从时代的发展和是否应用现代技术来看,教育媒体可以分为传统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媒体。根据现代教育媒体对人类感官的作用,教育媒体可以分为视觉媒体(幻灯、投影、缩影资料等)、听觉媒体(广播、录音、激光唱机、电子音响、电唱机等)、视听觉媒体(电影、电视、录像、VCD等)和交互媒体(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语言实验教学系统、校园网络系统、互联网等)。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相比,有明显的特色:(1)设备先进。包括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微机、液晶投影。(2)表现形式多样。现代媒体可用图像、声音、色彩、空间等有形有声地表现教学内容。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直观、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根据我国的国情,对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作了如下定义: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育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2、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般概念
课堂教学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课堂教学做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
三、理论依据 1.系统科学理论
所谓系统科学即是控制论、信息论及系统论的统称,又称“三论”,它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教育技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系统论是把研究的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从整体上、联系上、结构的功能上,精确地考察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求获得最优处理的一种方法。从系统科学角度看,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就是把课堂教学看作一个系统,现代教学手段是其中一要素,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激发和强化这个系统的构成要素,实现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使教学过程系统的整体功能得以加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控制论是把研究对象看成一个整体(被控系统),它包括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两部分,教师通过现代教学媒体与手段把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以此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断改进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重要的理论基础。它指出,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也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通过反馈机制循环进行。在传播过程中传者和受者都是积极的传播主体。教育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是按照确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媒体将相应的教学内容传递给教学对象的过程。在教学这个传播者通过传播媒体传输教学信息的双向或多向动态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教育传播过程的传播主体;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又是教学的信息来源渠道。因此教学设计要重视教学双方活动的设计,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加以调整与控制,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3、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根据“刺激—反应”理论,单调的刺激,易使大脑疲劳、思维困乏;而多方面的刺激、丰富多彩的直观形式,则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感知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使大脑的不同功能区交替活动,产生积极学习的情绪、兴趣、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多媒体教学调动了多感官参与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强调教师依托直观图像讲解,真正做到视听组合,动脑、动口、动手相结合,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更加符合学生学习与认识事物的规律,促进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与应用,可以显著地提高学习效率。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最优化运用的规律 2.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教学,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全面优化,从而最终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奠定基础
(二)研究内容
1.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如何辅助课堂教学
2.探索优化教学过程中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选择、运用及多媒体的组合 3.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媒体等要素间的关系,把握学科教学的特点
4.培养教师现代教育思想素质,提升教师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运用意识
五、研究原则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教学因素,它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为了使研究工作能顺利运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是由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这一特性决定的。我们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加强师资理论学习,在掌握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的一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教学应用上。只有加强现代教学技术的服务功能,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到实处。
2、点面结合的原则。加强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的发展进程,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但在起始阶段全面普及显然有一定的困难,也是不现实的。为此,我们采用“重点扶持”和“全面推广”相结合的举措,以点带面,滚动发展。
3、因“科”制宜原则。因为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不一,教学的风格相对各异,所以,在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运用中,力求结合学科的不同特点,与学科教学风格相吻合,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技术优势,调动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4、讲究实效的原则。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进行教学,务必要走出把它当作“花瓶”点缀的误区。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其主要功能并非只是刺激学生感官来调动学习气氛,而主要是拓宽教育教学的空间,提高教学效益,因此媒体的选择要从学科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科教学的效果出发,摆正媒体教学的“辅助性”位置,利用媒体的自身优势,展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拓宽教学容量,增强其实效性。
六、研究方法
本次实验对象为本校高二(1)班,高二(6)班,共100人。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法。查阅国内外有关综合素质培养与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在相关方面应用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及方法指导。
2、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结合教学和研究需要以及学校的条件首先对研究人员进行培训,然后参研教师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同时,课题组成员通过听课、讨论、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边实践边修改,把“行动”和“研究”结合在一起,在行动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提高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最优化运用的方法。
3、问卷调查法。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的认真程度、记忆程度、接受程度、思维影响及学习态度。
4、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典型性的课例、课堂教学设计等为研究对象,研究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效性和规律性。
七、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
本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要求以及第一阶段工作计划,扎扎实实地开展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着力有效地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培训工作;把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能够较熟练地运用多种电教媒体上课并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写出相应的教研论文。
1、召集课题组成员讨论、制定本课题研究第一阶段的工作计划、目标、要求和各学科的工作计划、目标、要求,使课题组每一个成员明确自己在第一阶段课题研究中的任务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2、组织成员,以自学和集体研讨相结合的形式,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扎实开展理论学习,了解国内外现代教育技术动态、目的、要求、做法,用现代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课题组成员每月读一本或一章现代教育理论专著并写出学习心得。成员定期阅读《中国电化教育》等报刊杂志。每月组织一次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研讨,确定专人发言,交流学习经验,共同提高理论学习水平。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
是否掌握一套过硬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本课题研究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因此,课题组把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确定为第一阶段工作的重点。
1、常规教学媒体应用技术的培训
(1)培训所有授课老师正确使用录音机、录像机、光碟机、投影仪。(2)培训所有授课教师制作简易幻灯片。(3)培训课题组成员掌握高级幻灯片制作方法、影像摄录和编辑技术。(4)培训课题组成员初步掌握常规电教媒体在课堂上应用的原则、媒体节目编排的规则和技巧。
2、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MCAI)技术人才培训
(1)计算机技术基础班培训。对课题组成员及部分中青年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如下内容的培训:WIN98多媒体视窗操作系统和WORD、EXECEL等视窗应用软件的操作和使用。
(2)计算机技术提高班的培训。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以下内容的培训:WIN98操作提高、文稿演示软件POERPOINT的使用、利用AUTHORWARE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3)计算机技术高级人才的培训。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2名有丰富计算机应用实践经验并多年着力于CAI教学研究的两位青年教师,使他们已成为该课题项目的排头兵,为其他组员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
课题组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分层次的培训方法(即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使组员牢固掌握常规教学媒体的应用技术,逐步掌握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学实践准备必要的前提条件。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
开始研究在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的条件下,教师进行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改进自身的教法,促进学生学法的转变,通过选取不同类型的课,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并进行课后调查、测试。构建不同的课型,科学和实用地开发、编制多媒体课件,按实施方案进行操作、实践、研究,中期论证。完成阶段性总结报告。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策略进行总结:
1、再现情景 诱发兴趣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影视或动画的形式创设出新颖有趣的生活情境,设置问题悬念,不受时空制约,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调动他们积极的情绪,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借助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通过动画或影视展现,把事物的形成过程显示出来,提供给学生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加以比较,帮助学生归纳和掌握事物的共同特征,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技术,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时,实验教师樊姿老师利用多媒体从生活应用出发创设情境,从而引出了指数函数的概念;为了加强对指数函数定义的认识,她采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去思考探索,从而使学生在把握了指数函数的三个特征及两个条件的基础上,对指数函数定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另外通过学生自己画出有代表性的指数函数的图像,又通过计算机演示更多指数函数的图像,从而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生得出了指数函数的性质;这堂课的特色是恰当运用多媒体分散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完成了对学生数形结合数学思维的培养。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4月--2013年5月)
1、精心设计 挖掘潜力
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把相关的影视资料、动画、图像巧妙地加以组合,编入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播放,有利于学生跳出书本的局限,拓宽知识面。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适当、适时和灵活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了学生对知识重点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突破难点的能力,拓宽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领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可操作性强,便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全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知识传授的质量。
2、扩充信息 增加教学密度
巴班斯基认为:最优教学过程应该在规定时间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高可能的水平。“因为提高活动效率和节省时间这两个法则,是劳动活动的普遍法则。”借助CAI可进行高密度知识传授,对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它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
第五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小学数学课堂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小学数学课堂》
课题开题报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电脑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结合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正走进课堂,它把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电脑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起来,构建起新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入学科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确立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题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使信息技术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评选意义和研究价值: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世界上关于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于1985年在一份国家长期战略计划中提出关于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思想。90年代中期,加拿大开始了关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日本在90年代后期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强调在各学段的各个阶段各个学科中积极应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进行教学,也突出的显示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近两年来,我国香港、台湾也积极进行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中的实验研究工作。原教育部部长陈至力在2000年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教育课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这也体现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我国近几年还开展了诸如“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实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等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
2、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使用是数学教育的一大进步,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大脑思维。是改进数学教学的强大平台。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索学习环境的重要因素来支持学习。在课题研究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完全为数学学科的教学服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使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一种需求,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这样的整合模式正好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性实践平台,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基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任务驱动式是其基本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种进行自主学习。
本课题的研究于实施将对构建创新新课堂搭建良好的平台,使学校的教育教学于管理呈现出多元化、立体化与可持续化发展的作用。
二、研究依据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发展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料,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教师教与学的工具。
三、研究目标
1、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技能,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库。
2、通过实验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3、探索和实践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究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新的教学手段,实现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重点。以培养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为根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4、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出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5、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6、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基本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分析、批判的能力,善于应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能力。
7、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教育信息化还为人们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四、研究内容
1、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资源立体化建设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3、开展校本培训和教学实践,培养创新型教师。4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个别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个体差异,达到因材实教,使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发展目标。
五、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清三营小学1—6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
(1)资料法。广泛收集、阅读、研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理论和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理论及成功的课例,从中借鉴经验。
(2)观摩法。现场观摩或组织观看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示范课,从中汲取经验。
(3)对比法。以对比研究的形式,组织同年级教师就同一课题上信息技术研究课、示范课,通过对比研究,增加教师的感性积淀,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课题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从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计划用一年半左右时间完成。
第一阶段:2011年3月2011年8月 课题启动申报阶段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应用“文献法”进行课题立项研究,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第二阶段:2011年8月2012年3月 调查研究与初步实施 应用“调查法”,对我校的教育教学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组织教师学习培训活动,明确研究方向,验证该项研究在其他地区和学校取得的一些成果。
第三阶段:2012年3月2012年5月 课题全面实施
应用“行动研究法”,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的思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开展观摩课、研讨课活动,撰写研究论文,制作多媒体课件,组织外出参观学习,聘请专家指导课题的研究活动;应用“经验总结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炼形成一批有价值的论文;应用“个案研究法”“实验法”对典型案例、课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利用“控制变量法”对课题成果进行定量和变量的验证。
第四阶段:2012年5月2012年8月 课题结题
收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成果,提交验收申请。应用“实验法”、“经验总结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进行课题研究效果的验证,撰写成功的、有价值的研究报告,为得出课题研究成果做出必要的准备。
清三营寄宿制小学
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