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关于加快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11:2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读《关于加快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读《关于加快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第一篇:解读《关于加快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国家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因为历史的存在,南京,这座城市拥有太多的“光环”。据统计,全国六大类74种旅游资源中,南京地区六大类全部具备,旅游景点超过500处。资源丰富,必然带来旅游产业发展的先天优势,但同时也对如何处理好“红花与绿叶”的关系,实现均衡发展、和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记者近日从南京市旅游园林局获悉,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在江苏旅游“两个率先”中带好头,提升南京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其中列出了一揽子计划。到2015年,通过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功能、提升旅游产品,加速“四大转变”,即从优质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变;从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从常规型旅游向文化深度游转变;实现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努力把南京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目标有了,如何付诸实施?决心下了,怎样步步为营?这样的雄心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旅游发展布局和定位?让我们跟着南京旅游当家人,一起走近正在慢慢铺开的大旅游蓝图。

□本报驻江苏记者雷琛烨

记者:南京市政府刚刚出台了《关于加快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这是南京首次从政府的层面明确了要将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您认为对于南京旅游产业而言意义何在?

汪振和:的确,《意见》的出台鼓舞人心,说明市委、市政府将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也说明这个产业有巨大的成长空间。这是整个“十二五”乃至更长时间里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它不是单一针对旅游主管部门的,而是涉及整个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意见》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具体目标,既有数字化指标,也有城市发展目标,同时确立了南京要构建大旅游发展格局的产业方向。

旅游的灵魂是文化。南京在这方面得天独厚。“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彰显城市文化特质为核心,以市场化的方法、信息化的手段,国际化的标准,全面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功能、提升旅游产品,促进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实施旅游双倍增计划,全市国内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亿人次,年均增长13%;入境旅游人数突破300万人次,年均增长18%;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16%;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7%,使旅游业成为南京战略性支柱产业;推进旅游产业质量提升计划,实现优质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变、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常规型旅游向文化深度游转变,把南京建设成游客更加满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记者:有了这些量化指标,作为旅游主管部门,是不是感觉压力很大?

汪振和:说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对南京旅游产业的发展

很有信心。除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外,这个信心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第一,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很大。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战略支柱产业的目标定位,注重从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上改革创新。借大部制改革契机,以旅游园林局、中山陵园管理局和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三局为基础成立了南京市旅游委员会,加强资源整合。还建立了与发改委、交通、宗教、文广新等9个部门合作协调机制,确保旅游产业发展无障碍。玄武湖和中山陵陵寝先后免费开放,成为跳出“门票经济”的典范,不仅还湖还景于民的举措深得民心,同时也为下一步两大最具城市特质的景区资源整合,打造极具品牌优势和震撼力的城市中央公园奠定了社会基础。可以说,南京大旅游管理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意见》中提出要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创新发展机制,由市政府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负责对全市旅游产业布局、规划,对重点旅游项目进行指导,协调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此次出台的《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十多次,很多合理的规划布局就出自旅委成员部门的智慧,因此更具可行性。从2011年起,市级财政还将按比例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旅游发展资金,扶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各区(县)政府也要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纳入年度预算。《意见》还提出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发展用地的实际需要,对纳入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旅游项目可以采用“一事一议”的办法优先给予用地支持。同时,将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区(县)政府绩效管理和“三个发展”考核体系。有了上述政策的支持,旅游业做大、做强、做活就有了“尚方宝剑”。

第二,旅游企业的积极性很高。去年中山陵玄武湖免票曾引起广泛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门票收入没

了,靠什么发展?我们坚持向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创新要效益。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等级标准为指导,全面提升公园景区的综合管理水平,坚持做到“免费不免责”;围绕经济与社会效益“双提升”,深化体制改革,推进景区经管剥离、园林养管分离,建立公园景区长效管理考核机制,拓宽公园营收渠道。改革中,注意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下大力解决公园资产清理、人员分流安置等问题。玄武湖2010年国庆黄金周7天游客接待量达到68.5万,今年五一小长假又创下历史新高,收入不减反增。这让很多企业看到了“门票经济”外的新蓝海,推动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如今,开通水上游览线,修缮历史遗迹,打造生态主题乐园„„一系列工程正在陆续上马。“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企业的热情空前高涨。申请注册成立旅行社的层出不穷,更有成规模的大社酝酿着整合重组、做大做强;从企业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来看,今年3月就有汤山国际健康养生中心、悦榕汤山精品温泉度假酒店、南京汤山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等15大主题项目集中在汤山新城开工,总投资达66.2亿元。

记者:那么,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将如何引导旅游企业健康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有序进入,《意见》中具体拉出了怎样的规划框架?

汪振和:《意见》其实就是一份行动计划,是一份阶段性的纲领性文件。根据《意见》,南京将着力构建“一体两翼四带五片”的格局。其中,“一体”就是以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央公园、夫子庙—老城南历史文化街区为主体,以清凉山片区、颐和路片区、长江路片区为依托的古都旅游核心区;“两翼”是江北、江南郊区县旅游发展翼,重点推进生态观光

型、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建设;“四带”即长江滨江两岸风光带、秦淮河上下游风光带、明外郭—秦淮新河风光带、明城墙风光带;“五片”即栖霞山-幕府山,汤山-青龙山,方山,牛首山(将军山)-银杏湖,老山-珍珠泉等五个旅游片区。在此格局基础上,我们要打造山水风光游、大明文化游、秦淮风光游、宗教文化游、民国风情游、文博科技游、红色旅游、休闲度假(购物娱乐)游、乡村体验游、文创节庆游“十类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形成以古都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商务会展等为主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产品体系,全面构建大旅游发展框架。

记者:在此框架下,要想让理念付诸现实,需要有怎样的载体支撑?

汪振和:“有文化,有思想,缺载体”,这是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今后几年,南京将着力载体建设,这个载体不单是旅游项目,还要将旅游规划与城乡规划的融合、城市旅游功能的提升、“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等内容纳入其中。

《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城市中央公园、大明文化、民国文化、历史文化特色街区、文博场馆、宗教文化、现代主题公园、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和高星级酒店等十大类百个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切实改善全市旅游产业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特色村镇规划则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例如解决最后几公里的景区(点)的进入性问题,将联合交通等部门协调干道之间的道路建设及停车场建设,大力推进公交、地铁等城市公交服务网络向旅游景点、乡村旅游点延伸,加快发展城市旅游观光巴士,建议旅游巴士可借用公交专用道,可临时停靠公交场站。增加城市道路旅游交通导示牌,完善并规范旅游景区多语种说明牌,在机场、火

车站、汽车站、码头以及游客集中的窗口地区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

记者:十大类百个旅游项目不是一蹴而就的,摊子这么大,如何才能有效避免零敲碎打,高起点打造旅游精品?

汪振和:首先,我们提出的十大类百个旅游项目,基本对应于前边提到的十条特色旅游线路,是作为线路的支撑而建设的,包括新建和提升两个方面。其次,项目将呈现渐进式发展,力争每一类中出现一个精品,如将汤山新城打造成为国家级的温泉旅游度假区,将牛首山银杏湖片区打造成为可以与“迪斯尼”抗衡的主题游乐区等。可能很多人担心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南京的项目建设是在打造不同区域主题的框架下,形成集聚效应,实行错位竞争,汤山和汤泉都有温泉,汤山将主推“休闲度假”,而汤泉则主打“养老养生”。

在高起点打造旅游精品和亮点项目中,“城市中央公园”是领衔的项目,为支持这一项目建设,南京已发行9亿元企业债券。目前这项目委托了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际著名团队进行规划设计,挖掘梳理出了“公园”内重要人文生态资源。接下来,将从产品、文化、交通各方面进行系统整合,新建孙权纪念馆、复建蒋王庙、修缮原国民政府外交部郊球场等十几个具体项目,都进入了建设计划。

记者:《意见》提出要按照“优化、整合、建设、提升”的方针,把南京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您概念中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有着怎样的标准?为实现这一目标,将主打哪些牌?

汪振和:我认为“国内一流”不仅体现在旅游人数上,而且体现在游客满意度上,是质和量的统一,南京有底气成为这样的“全能冠军”。2010年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在50个重点旅游城市中,南京名列榜首。得到游客首肯是“国内一流”的策划/姚宁安设计/廉亚威

重要参考,只有在旅游产品建设上和接待服务上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让游客有了“物超所值”的旅游体验,才能称得上“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就是要让更多的国际游客了解这座城市,知晓这些景点,数字化体现则主要是入境游客的增长。

计划到2015年,南京入境旅游人数突破300万人次,年均增长18%,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指标。对此,我认为文化是旅游的“内核”,也是城市的“灵魂”。拼山水,比民俗,都不是南京的强项,让文化主题贯穿于山水城林之间,徜徉于民俗风情之中,这才是制胜之道。

总体看来,南京拥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三大文化,即明文化、民国文化和佛寺文化。明孝陵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由此而衍生的明城墙、朝天宫、明文化村(阳山碑材)、阅江楼等,都将串联成线,下一步,明城墙也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总统府、中山陵、原国立中央博物馆、美龄宫、颐和路公馆区等众多民国遗迹散落南京,“十二五”期间,将整合包装,修缮保护100幢民国建筑,重点将一批民国使领馆及政要府邸开发成为各具特色的博物馆、饭店、休闲俱乐部;再有就是宗教文化,“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实释迦牟尼、禅宗始祖达摩、玄奘等都与南京颇有渊源,栖霞山、鸡鸣寺、灵谷寺、毗卢寺„„禅音萦绕,此外,还有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教派。未来几年,南京将复建金陵大报恩寺,扩建栖霞寺(三论宗祖庭),复建古林寺(律宗中兴第一祖庭),修缮达摩古洞景区和金陵刻经处,新建圣训堂(基督教)等,形成“拜佛拜到顶,礼佛到南京”的氛围。而这三大文化体系,就是南京打响全国,打向国际的三张牌

第二篇:关于加快发展核桃产业的意见

旺委发„2012‟16号

中共旺苍县委 旺苍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发展核桃产业的意见

各乡镇党委和政府,县级有关部门:

我县核桃产业通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2011年底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到22.4万亩,核桃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致富、北部山区农民脱贫解困的重要产业。为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市场潜力,进一步做大做强核桃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生态增效、山区发展,现就加快发展我县核桃产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核桃产业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㈠总体要求。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以北部山区农民脱贫解困、助农增收、富民强县为目标,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品品质,健全体制机制、培育带动主体,整合品牌资源、拓展营销市场,努力把我县核桃培育成区域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化经营程度高、助农增收效益好的支柱产业,在5年内把旺苍建成全省闻名的“川北核桃之乡”。

㈡总体目标。规划新发展核桃27.6万亩,到2014年全县核桃基地规模达到50万亩,丰产后产量可达10万吨,产值实现20亿元;助农年人均纯收入可达到3000元以上。

㈢具体任务。2012—2014年分别新发展核桃10万亩、10万亩、7.6万亩;完成核桃品种改良10万亩,核桃标准化基地达到30万亩,新培育省级核桃加工龙头企业1家,建成川北有影响力的核桃综合性交易市场1个。

二、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基地规模化建设 ㈠突出区域化布局,推进规模化经营。按照“资源高效转化、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优化区域布局,板块联片发展。重点推进“三个五”工程建设,着力打造五个示范带,即嘉川至燕子、高阳至鼓城、国华至万家、三江至水磨、普济至九龙等5个核桃产业示范带,核桃种植规模30万亩;建设五个示范园,即西河、普济、正源、英萃、万山等5个核桃产业示范园,核桃种植规模5万亩;建设五个采穗圃,即松米山、嘉川镇和平村、英萃镇新房村、万山乡云雾村、普济镇远景村等5个优质核桃采穗圃1600亩。结合鼓城山—七里峡、苍王峡和鹿渡温泉旅游景区建设,在国华至万家、高阳至鼓城建设集科研实验、产业示范、农业观光为一体的核桃产业示范区。到2015年,高标准打造10个2万亩以上核桃产业示范乡镇、10个1万亩以上核桃产业示范乡镇、50个千亩以上核桃产业示范村、10000个十亩以上核桃产业示范户。

㈡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提升产业品质。坚持按照“五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统一布局)要求进行统管统治,始终抓住标准化栽植、抚育管护、品种改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环节,制定技术规则,细化管理流程,落实配套措施,编制技术手册,大力推广核桃丰产综合技术,全面推广核桃品种改良,在松米山、嘉川、英萃、万山、普济等地建成辽核4号、元丰和本地优质核桃采穗圃1600亩,确保每年完成品种改良5万亩以上,力争到2015年全县建成核桃品种优良化面积达到35万亩。

㈢构建科技支撑体系,提供“保姆式”服务。以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为核心,建立健全“县—乡镇—村—社”四级科技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县院合作”、“院所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核桃发展配套技术和管理经验,聘请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和研究基地,切实搞好新技术研究和推广,大力开展优良核桃品种选育,着力提高核桃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完善科技服务承包责任制,确保核桃生产和管理的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田间地头,实现核桃生产户户均有1个会嫁接、懂管理的技术明白人。全县培养核桃专业嫁接等技术管护人员500名,在每个重点村配备1-2名技术管护人员,县核桃专业管理部门培养5-8名专业管理指导人员,加强核桃生产、采收、贮藏、加工、营销等全过程的跟踪监管和科技服务,着力把我县核桃发展成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全面提升我县核桃的产品档次和质量。

三、培育带动“主体”,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4训、技术服务、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检查考核和发展激励等,300万元用于补贴农户和业主发展核桃产业,并免收农民核桃专业合作社的登记、年检、管理费用。

㈢建立产业奖励机制。坚持“农户投工投劳、社会和企业投入”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县政府将建立核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核桃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专合组织、技术服务、品牌推介和市场建设、龙头企业引进培育等政策扶持和发展奖励。核桃产业基地建设政府按照每亩40元的标准提供种苗,免费技术指导,并按每亩60元的标准给予化肥、农药、农膜等物资补助;对示范乡镇、示范村实行动态管理和考核,对不合格的予以取缔,对达标的示范村给予1万元补贴,对达标示范乡镇给予5万元奖励;品种改良坚持以专业队伍嫁接为主,农户自主嫁接为辅,凡农户自主嫁接成活率达到要求的,按100元/亩标准进行补贴;同时,每年对核桃专合组织、专业嫁接队伍给予一定的物资或资金补贴。对核桃科技研究有重大贡献,并获得市级以上(含市级)科技进步奖或申请为国家专利的,一次性给予主研单位5万元奖励,主研人员分别给予1万元奖励。对核桃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实行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和评估管理机制,对被命名为市级农业产业重点企业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对被命名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的,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对被命名为国家农业产业重点企业的,一次性给予40万元奖励。同时,对核桃加工龙头企业还可在贷款贴息、原料保障、建设用地、项目配套、媒体宣传、展会推介等方面概予优先支持。

五、强化组织保障,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㈠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县上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联系领导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县委督查室、县目标办、县委农工委、县林业和园林局、县财政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统计局、县农业局、县水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机局、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县广播电影电视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和园林局,全面负责核桃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规划设计、方案制定、安排部署、组织实施、督促指导、检查考核、验收兑现等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职尽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加快发展核桃产业的合力。县林业和园林局(县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抓好综合协调、标准制定、规划实施、技术指导、林地流转、检查验收、奖惩兑现等工作;县财政局负责落实好核桃产业扶持的各类财政资金;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落实核桃产业发展项目的立项、编制、申报、争取;县委督查室负责核桃产业发展的督查督办;县目标办负责核桃产业发展的目标管理和考核;县农业局负责指导核桃产业基地的改土培肥;县水务局负责抓好核桃基地的水利设施建设;县交通运输局、县农机局负责做好核桃标准化示范基地内、示范园区的道路建设;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负责抓好核桃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负责组织、指导核桃产业的科技研发;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要积极依托扶贫开发项目,加大对核桃产业发

第三篇:关于加快全县苹果产业发展的意见(定稿)

关于加快全县苹果产业发展的意见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结合我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增效为目标,以优化品种、扩大规模、提升质量、科学管理和品牌创建为基础,以推广矮化密植为重点,以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和责任落实为保障,积极培育新型苹果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健全营销网络,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促进全县果农率先进入小康,力争把庆城建成甘肃一流,全国闻名的优质鲜食苹果生产基地。

二、目标任务

1、基地规模化。全县每年新栽优质苹果1.5万亩,至“十二五”末的2015年苹果总面积达到26万亩,挂果面积达到16万亩,苹果总产量达到15万吨,产值达到5亿元,农民人均苹果收入达到2200元,净增1024元。

2、布局科学化。赤城、白马、高楼、驿马、桐川、熊家庙6乡镇为产业核心区,力争实现赤城、白马、高楼和熊家庙4乡镇栽植全覆盖,南庄、庆城、玄马、卅铺、马岭、葛崾岘为新植示范区,建成庆城-南庄-玄马万亩矮化密植示范带,熊家庙-驿马-桐川万亩 1

乔化、矮化苹果栽植示范带,卅铺、马岭、葛崾岘各建成1个千亩栽植示范点,在蔡家庙、卅铺建立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

3、生产标准化。严格按照《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要求,推进标准化栽植和生产管理,创建绿色苹果生产示范园、间伐改造提质示范园、矮化密植示范园,通过示范带动,使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促进苹果产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4、产业配套化。发展壮大苹果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构建育苗、建园、生产、储运、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年育苗200万株,苹果贮藏能力8万吨,商品化处理能力8万吨,加工生产能力10万吨以上。

5、营销品牌化。围绕“庆阳苹果”品牌创建,申报产地保护标志;在原有“无公害苹果”认证基础上,申报认证“绿色食品”标识;积极创建绿色苹果专用商标,争创全国绿色食品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

6、果农专业化。依托苹果专业合作社,提升果农组织化程度,使果农入社率达到90%,年选拔聘用专职农民技术员200人左右,组建村级新型农业服务社。依托苹果试验示范站专家,县上每年举办4期果农骨干培训班,培训骨干3000人次,乡镇每年对果农进行一次轮训,使果农全面掌握常规栽培管理技术。

三、重点工作

(一)编制完善苹果产业规划。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要求,编制果业发展三年规划。重点围绕基地建设(乔化改造和矮化新栽)、加工转化(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市场营销三个环节,明确思路目标和工作重点,引领全县苹果产业发展。各乡镇要按照县上总体规划

布局,结合实际制定各自发展规划和计划,打破村组界线,因地制宜规划若干个示范片带和产业基地,确保三年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规模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一是优化品种结构。在推进三年生矮化中间砧苗木(亩栽83株)的同时,发展二年生乔化短枝型品种(亩栽44株)栽植。优化品种结构和比例,以优质红富士系列品种为主,合理搭配嘎拉系、短枝型等优良品种,改变品种单一的缺陷,使早、中、晚熟苹果比例趋于5:20:75。二是建设优质良种苗木繁育基地。由果业局负责,在蔡家庙、卅铺2乡镇建立500亩育苗基地,以长富2号等优系红富士系列品种为重点,以矮化中间砧苗木繁育为主,年生产优质良种苗木200万株,力争全县苹果苗木实现本土化。三是建设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以中间砧苗木为主,扩大矮化密植面积和范围,严格按照技术规范高标准建园,整片带、整区域、集中连片推进,完成产业规划栽植任务,着力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带动效应强的规模栽植片带。全县每年新植果园1.5万亩,当年存活率确保达到90%以上。驿马、桐川、熊家庙、南庄、玄马每年至少建立一个500-1000亩的栽植示范点,葛崾岘、卅铺、马岭每年至少建立一个300-500亩栽植示范点。四是创新栽管模式。通过招商引资或宣传发动,积极鼓励和扶持涉果企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投资主体,采取土地流转、入股等方式,创新“公司租赁”、“合作社流转”、“大户联合”、“散户连片”四种建园模式,促进苹果栽植规模推进。对无劳力经营的现有果园,鼓励大户承包经营或由村组牵头合作经营。建立健全村级互助资金协会,为联户规模栽植群众担保发放贷款资金。通过各种方式,充分发动群众及社会组织自觉参与到苹果产业中来,逐步实现

由“要我干”到“我要干”、“抢着干”的良好发展格局,推动庆城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果园标准化生产。一是抓好示范园建设。按照新建、幼龄、盛果三种类型,着力建设一批质量高、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标准化生产示范点。赤城、白马、高楼以间伐为主创建1-3个百亩示范点,三年内间伐面积达到60%,推动全县6万亩间伐改造果园在五年内完成提质改造。二是抓好新植园管理。制定出台《庆城县苹果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坚持大肥、大水、大苗栽植,落实“一年定杆、二年重剪、三年拉技细管、四年挂果、五年丰产”的早果丰产栽培技术,提升果园早期管理水平,奠定丰产基础。三是抓好挂果园精细化管理。制定出台《结果园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郁闭园间伐改造技术规程》,全面推行树形改良、配方施肥、果实套袋、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措施,提高果品质量,增加果农收入。对10年生以上的乔化郁闭园实施间伐改造,将亩栽植株数调减到30株以下,使果园具有“行间有空带、株间不交接、树冠光照好、下垂枝结果”的基本特征,力求达到“枝枝有效、叶叶见光、果果优质”的效果,逐步实现“省力栽培、精品生产”,使间伐改造园亩均收入达到万元以上。

(四)健全新型果业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县、乡、村三级服务组织。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指导下,以果业局为基础,以乡镇果站为纽带,以村级果业服务社为支撑,健全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采取“传、帮、带”的服务模式,实行1名驻站专家带5名果业局工作人员,1名果业局工作人员带乡果站5名技术干部,每个果站干部带5-10名专职农民技术员,培养500名左右的专职农民技术队伍。二是创建

果业科技创新平台。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庆城苹果试验示范站的作用,开展苹果生产试验示范,研发推广一批适合本地的新技术、新品种,培养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骨干,提升苹果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三是创建果业信息服务平台。在县果业局设立信息服务办公室,建立果业信息库,创办庆城果业网站,依托移动网络开通果农信息“直通车”,适时向果农发送病虫害防治、市场销售、实用管理技术等信息,实现果业服务零距离、精细化。四是创建防灾减灾预警平台。针对自然灾害频发对果业生产造成大幅减产的问题,由县果业局联合气象局设立防灾减灾预警指挥中心,在各乡镇果业集中区设立20个左右的灾害预警监测点,配备相关设备,重点防范花期霜冻、暑期冰雹、干旱、病虫害等灾害。积极引导果农参加果园保险,减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五是探索果园资本化运营平台。由政府、银行、中介三方组建评估机构,对管理好、收入稳定、达到一定规模的果园,尝试进行资产评估,实现果园资产化、物权化,果农以此可享受果园物权保护,并可以抵押、担保等方式进行投融资,联合组建资金互助社。

(五)建立完善产业支撑体系。一是强化科技支撑。要大力推广配方施肥、起垄覆膜、肥水耦合、保花保果等技术,实施全套袋栽培管理,使套袋果率达到90%以上。要以土肥水管理为重点,推行果园生草、覆草、覆膜和穴贮肥水等旱作免耕措施。以建造生态果园为目标,推广“灯、板、带”虫害控制技术和病害预防技术,逐步减少喷药次数,在果品生产中形成比较完整的“生物链”,生产安全、营养的绿色果品和有机苹果。二是强化农业机械化支撑。加快推进集约化、省力化管理方式,县农机局要大力实施农机具补

贴项目,引进推广小型微耕机、喷药机、割草机、施肥机等新型实用果园机械,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降低果园劳动强度和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三是强化果区基础设施支撑。对果业发展集中区,实施水、电、田、林、路、居民小区等基础设施集中配套,推进果区新农村建设。重点实施水窖集雨、机井、小电井等项目,收集天上水、拦截地表水、开采地下水、保住土壤水,解决果区群众人畜饮水和果业发展需求。四是探索产业联动模式。积极发展“果、畜、沼、草”循环经济模式,结合果园生草,引导支持农户养畜,配套建设若干养殖小区,为果业生产提供有机肥料来源,走果畜互促互进的路子。

(六)加大品牌创建和宣传力度。争创全国绿色食品苹果生产基地,申报认证产地标识和著名商标,使全县苹果以统一品牌、统一标志进入市场,全面提高我县苹果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要建立质量安全制度,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实行统一标准生产,统一采后处理,做到责任、标准、服务、制度、标牌、宣传、资金 “七个到园”,积极推进果园向绿色、有机化方向发展。在我县原有的1.3万亩出口港澳及泰国果园注册的基础上,扩大出口果园注册面积,努力尝试果园GAP认证(良好农业规范),开拓国际苹果中、高端市场。进一步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在县界、交通路口、旅游景点等设立大型固定广告宣传牌,积极参加农交会、农高会、农博会等各种节会,展示推介“庆阳苹果-赤诚基地”品牌,树立产地形象和品牌形象,提高庆阳苹果的知名度。

(七)积极推进营销体系建设。一是大力开拓鲜果销售市场。坚持巩固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巩固低端市场,开拓中高端市场;巩固现有销售网络,开拓农超对接、特行直供等新的销售渠道。

各主产乡镇要组建统一的营销机构,积极发展销售中介组织,壮大经纪人队伍,依法规范销售市场秩序。在白马铺乡建立苹果物流交易中心,驿马园区建立苹果加工基地,在广州江门等主销区建立苹果直销点。探索发展果品销售电子商务,注册网络销售公司和网店,及时发布供需信息,借助物流系统,实现快捷销售。二是加强果品贮运能力建设。各乡镇要通过招商引资和扶持现有企业,重点培育建设3000吨级以上果品机械制冷库或气调库,配置鲜果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和冷链运输体系,逐步使苹果年贮藏能力达到产量的50%,延长销售期,缓解产销两旺矛盾,稳定果品价格,增加果农收入。三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包装、加工、贮藏和营销型企业,扶持壮大恒盛果汁、宝源果蔬、梦圆包装、天福源苹果酒业等企业进行产能提升和技术改造,开发果粉、果酱等新产品,扩大果汁、果圈、果酒、果醋等系列终端产品,提高果品加工利用率和附加值。积极培育具有自主出口权的明星企业,推进苹果产业化发展。支持龙头企业组建果品营销公司,培育具有我县品牌的纸箱、纸袋公司,以庆城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四是加强质检体系建设。以乡镇为基础,工商、农牧、质检、农业局组建质量检测中心,履行质量检测职能,使质量检测成为树立和提高我县苹果品牌的有力抓手。

(八)发展壮大果业专业合作组织。苹果生产集中区每村组建1个专业合作社或协会,每个主产乡镇确立1个骨干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配备专门的办公场所、多媒体培训教室、信息发布栏、果品质量速测室等公用设备和设施,提升合作社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要积极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提高苹果生产、贮运和营销的组织化程度,围绕果业产销开展经营性业务,实行统一技术生产、统一物资配送、统一质量检测、统一分级包装、统一价格销售,最大限度保护果农的利益,树立产地品牌形象,提高整体竞争能力。各乡镇要积极支持专业合作社和果业大户流转土地,组建家庭农场,开展规模经营。各乡镇党委要积极引导骨干社成立党支部,吸收新党员,开展党员示范岗活动,更好地发挥党员在果业生产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县果业局、供销联社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项目资金,为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提供支持。县上每年对合作社工作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进行资金奖励,对组织松散、作用发挥不充分的进行整改提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上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政府县长、四大家分管领导和果业首席专家任副组长,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农村部、发改、财政、果业、扶贫、农牧、林业、水利、科技、农机、气象、工信、文广、工商、商务、质监等部门及各乡镇书记为成员的苹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规划指导、协调推进、技术服务、督查考核等工作。把苹果产业作为农业发展的“一号工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目标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考核体系,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负责的工作机制。

(二)强化协调配合。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密切协作,合力推进。县委农村部要围绕“四条环线”、“一乡四村”建设,抓好产业规划摆布,与新农村建设一并推进落实。果业局要牵头抓总,全面做好规划编制、任务分解、技术指导、服务管理、督促检查等工作。县发改局、财政局、工信局、农牧局、林业局、扶贫办等部门要精心包装项目,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政策性项目资金。县水务局、农机局、交通局、科技局、供销社、气象局等部

门要积极为果业发展提供相关配套服务,支持果业发展壮大。宣传部、文广局、工商局、商务局、质检局等部门,要围绕产业发展,组织开展集中宣传和推介,申报注册商标,提升庆城苹果品牌知名度。

(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县级财政扶持力度,将果业发展资金列入县乡财政预算,重点支持矮化果园栽植、良种苗木繁育、标准化示范园建设、专业技术队伍补贴、宣传培训、市场营销等果业发展项目。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对当年完成矮化新栽千亩连片示范点、且存活率达到90%以上的乡镇,苗木全投,并在第二年验收后奖补20万元;对矮化新栽500亩以上连片示范点的,苗木县投90%并奖补10万元;百亩以上矮化连片栽植点苗木县投70%,每亩奖补100元;对乔化栽植且存活率达到90%以上的,每亩分次补助栽植资金100元。对落实间伐及标准化管理措施,连片百亩以上考核达标的,给予0.5-5万元奖补。积极争取农业部“菜篮子”工程标准果园创建、苹果产业扶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苹果栽植和培训、合作社补贴资金和企业冷藏库建设等国家、省、市相关项目,整合“一事一议”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开发、实用技术培训、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一乡四村”建设等项目资金,支持苹果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果业投入机制。

(四)加强宣传培训。按照“行政推动、宣传促动、示范带动”的总体要求,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宣传范围,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充分调动农民发展苹果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双学双提升”活动,加强乡村干部果业培训,特别是乡镇书记、乡镇长要争做“果书记”、“果乡

长”,成为发展苹果产业的行家里手。果业局要制定宣传培训计划,在县电视台开办苹果栽培管理技术讲座,组织专家、抽调业务骨干组成技术培训队,深入乡村和田间地头开展培训和指导服务。产业核心区和新植示范区乡镇每要建立一处产业宣传长廊,采取播放专家讲座、印发宣传资料、观摩学习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苹果栽培实用技术和营销常识,开展果农、经销商诚信培训,不断提高科学务果水平和诚信经营意识,规范果园管理技术和营销市场秩序。加强果农行为规范建设,以诚信意识、实干精神和创业精神等为核心,培育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新型果农。

(五)严格督查考核。建立健全苹果产业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督查考核机制,制定《庆城县苹果产业考核管理办法》,由纪委、组织部、考核办和果业局具体实施,坚持分阶段抓督查、抓推进、抓落实,严格考核,重奖真罚。各乡镇、各部门也要健全考核机制、完善考核办法,推动形成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落实、推动工作的正确导向。对农民专职技术人员实行半年考核制和年末末位淘汰制,果业技术人员实行绩效工资制。加强目标责任制考核结果的运用,对在苹果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乡镇、企业和果农大户予以重奖,对成绩突出的果业技术干部和乡镇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对工作措施不力、完不成任务的乡镇扣减补贴资金,并实行责任追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四篇: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0922

中共普洱市委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借助全省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发展“休闲度假云南、生态美景云南、风情体验云南、健康养生云南”品牌目标的契机,把普洱文化旅游产业融入全省“两强一堡”战略、我市绿色发展战略,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普洱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旅游产业是构建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增加财税收入,改善我市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拉动的现状,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统筹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与幸福指数,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二)加快旅游改革与发展是谋求新一轮旅游产业大发展的迫切需要。我省是民族大省、旅游大省,在全国旅游业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市是民族大市、生态大市,但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步伐远远落后于省内其它州市,存在总体形象名声不大、特色不够鲜明、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制约了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加快旅游产业的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有利于我市发挥民族文化优势、特色产业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以新举措推动旅游业新一轮大发展,为全市绿色崛起增加新动力。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三)指导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产业发展,贯彻落实三届市委全会精神,融旅游产业于“绿色崛起”战略中,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来培育和发展,打造精品景区,培育市场主体,提升产业素质,以独具特色的高品位旅游产品、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强有力的旅游促销增强普洱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把普洱打造成滇西南旅游圈集散中心、云南旅游二次创业排头兵、全国养生度假名城,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旅游枢纽、特色旅游目的地,国际知名原生态体验与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

(四)主要目标。力争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全市实现旅游接待人数910.97万人次,旅游收入45.88亿元,对GDP贡献率达10%以上;到2020年,旅游接待人数2701.89万人次,旅游收入229.22亿元,对GDP贡献率达28%以上。争创5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0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将思茅国际养生旅游度假区打造成为国家旅游度假区。

(五)发展战略。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旅游与生态和谐互动;实行“国际自助高地建设与国际带动”的桥头堡与国际化战略,打造新型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实行区域联动发展战略,与“大版玉临楚红”六州市联动,构筑“一线四三角”网状区域旅游格局;实行市域旅游联动战略,以“思(茅)—宁(洱)”一体化推动养生度假中心突破,以澜孟西“绿三角”整体开发形成重点区域突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时尚潮流引领的产品开发战略;实行形象驱动营销战略,以“妙曼城市八大导则”指导“妙曼普洱养生天堂”形象塑造;实行系统整合与分期突破的运营战略,在差异化产品开发基础上,统一营销管理与品牌管理。

(六)发展原则。坚持高位谋划、整体设计、突出特色、重点开发,大力开发特色旅游精品;坚持依法治旅、政府主导、市场导向;坚持整合区域资源,内外结合,以国内州市联动为支撑、国际旅游为先导,边境旅游为基础;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开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性循环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七)发展方向。根据当前旅游发展形势和热点,结合普洱实际,确立如下发展方向。一是借助深厚的茶文化底蕴,繁荣普洱茶文化旅游。二是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培育养生度假旅游。三是凭借多彩的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四是以大乘、小乘佛教和道教交汇的景谷为抓手,推出佛迹朝觐旅游。五是发挥沿边区位优势,发展口岸边境旅游。五是抢占自驾游市场先机,推广主题自驾游。六是凭借秀美山河和生物多样性资源,扩大生态休闲旅游。七是以泛旅游产业为指导,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乡村休闲旅游。

三、支撑体系

(八)项目体系

——联动发展,抓紧实施“昆普西”黄金游线工程。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合作原则,增强普洱、版纳双边旅游合作,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通过旅游产品强化开发,实现与版纳旅游差异互补;开展联合促销,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形象;共同研制政府补贴方式,促进旅游车辆无障碍通行,共同制定完善汽车自驾游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体系,推进区域旅游绿色通道建设,建立共享旅游信息交流平台,全面构筑“无障碍旅游统一体”。

——跨境合作,争取口岸建设与边境旅游双突破。立体口岸构架计划,助力国际化旅游发展。借助澜沧江—湄公河、昆曼大通道、空中航线形成“水陆空”通道,加快普洱机场申请纳入国家一类口岸打造计划,重启思茅港一类口岸开放,结合勐康一类口岸开放,突破东南亚入境、欧美跨境旅游,借助勐阿、龙富口岸辅助支撑,推动边境旅游发展。

建设孟连古城—缅甸金三角边境旅游工程。孟连古城——缅甸金三角边境旅游开发。以娜允傣族古镇为依托,在修缮升级基础上提升城市休闲、旅游集散、综合接待和傣王文化体验功能,打造以国际自助游为主体的边境旅游热线。

——聚焦“绿三角”,着力推动原生态文化旅游。实施景迈芒景营销带动的绿三角自然、文化原生态旅游大区突破工程。以“茶祖朝圣文化旅游节暨山康茶祖节”引爆景迈芒景旅游区开园,快速聚焦市场注意力,成为绿三角“澜沧—西蒙—孟连”中的先导性节点,共建绿三角营销系统,与版纳建立合作营销。持续丰富产品体系,包装拉佤傣文化,打造包括景迈芒景旅游区、普洱大湖旅游度假区、傣王之城旅游区、佤山龙潭旅游区、东回高尔夫度假区的五大核心项目,形成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的系列旅游产品。

——挖掘宗教文化,引领东南亚市场突破。实施景谷佛迹旅游工程,打造入境市场吸引极。保护现有遗址基础上,结合佛教朝圣、芒玉大峡谷康体修心,打造国内外著名的小乘佛教修养身心文化圣地;挖掘小乘佛教建筑符号,加强景谷城市风貌与环境建设,营造体旅游氛围,发展会展旅游,将景谷建设成国际宗教文化交流基地。

对现有采花泼水节进行提升,以“佛诞节”主题面向国际推广,与信奉小乘佛教的东南亚国家特别是泰国政府合作,推出“佛迹圣地”旅游形象,打造“显圣”概念特色旅游产品,开展宣传营销活动。打通并改扩建“思茅港—那澜—光明—碧安—景谷”旅游线路,作为普洱向国际化延伸的又一条陆路朝圣通道。——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度假养生旅游。实施思茅养生旅游度假区建设工程,推出茶康疗养生系列体验产品、湖泊旅游产品、高尔夫运动产品、森林养生度假地产等核心产品,形成推动普洱市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带动。

引进国内最好的治疗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医院,创办康疗养生基地,开拓普洱茶康疗养生的新模式;发展对高端群体量身打造的个性化的康体度假性旅游产品,配套建设体育项目、拓展训练中心;开发高尔夫运动产品,提升区域休闲品质,通过高尔夫练习场的景观营造,打造景观地产(度假物业)产品;结合特色环境与主题功能,选址建设主题酒店、企业会所、俱乐部、康疗中心、养老社区等系列度假地产。

——突出自由个性,积极发展自驾旅游。实施自驾营地与风景道建设工程,加快进行普洱自驾游系统规划,搭建“云南首个旅游风景道”系统,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自驾营地与风景道建设。三年内,选址建设八大自驾车营地,以金山垭口、九甲乡、墨江哈尼梯田(暂定克曼)为进入口,打造普洱特色风情自驾旅游带,形成周末游、三日游自驾游线路,带动北部旅游快速启动。结合主题与功能,完善配套设施,配备基础服务设施,增强交通和路况信息的及时发布、明确的路标指示、加油站的合理布局与标志指示、汽车旅馆的建设、汽车维修以及紧急救援服务等相关配套。

——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以泛旅游产业为指导,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构筑全市乡村旅游格局,形成云南城乡统筹示范地。近期重点开发5个旅游古村镇:碧溪古镇、磨黑古镇、娜允古镇、通关镇、响水古村,打造3个口岸小镇:江城勐康口岸风情旅游小镇、龙富口岸旅游小镇、孟连勐阿口岸风情旅游小镇,打造20个典型民族风情村,形成“妙曼十寨”,“风情十寨”。到2020年,结合文化、产业特色,打造10~20个旅游古村;5个边贸风情小镇;50个旅游特色村。

(九)营销体系

——加强旅游产品宣传推介。重点精心打造推出一批旅游产品和线路。针对普洱整体旅游形象进行策划、包装和宣传。宣传、旅游、文化、外事等部门要相互配合,合力推介“妙曼普洱养生天堂”旅游形象。制作中英文双语旅游宣传片、设计独具普洱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一套、出版一套中英文双语系列丛书。在昆明、北京、上海、杭州等主要客源地和中国主要旅游集散地设立普洱旅游营销中心,在泰国曼谷设立一处国外营销办事处。积极参加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旅游推介活动。

——加大国际旅游市场开拓力度。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口岸城市的优势,加强与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交流活动,发展出入境游市场,提升普洱旅游的国际知名度。鼓励国际旅行社加强境外促销,打造出入境游集散地。鼓励和支持国际旅行社组织境外旅行商、主流媒体来普洱考察和宣传普洱旅游。——积极组织大型旅游节庆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国际性文化节庆和具有鲜明特色、洵烂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节庆。对亿元以上投资项目要积极向往宣传,并举行奠基仪式,吸引媒体关注。

(十)服务体系

——建设旅游服务与集散中心。规划建设四级旅游集散中心、集散点系统。依托“思—宁”一体化,建设全市旅游集散中心;由墨江(联珠镇)、景东(锦屏镇)、江城(勐烈镇)、澜沧(勐朗镇)、景谷(威远镇),建设具有对外联系与集散功能的二级集散中心;由镇沅(恩乐镇)、西盟(勐梭镇)、孟连(娜允镇),建设三级区域集散中心;于重点景区(景点)设置集散点、服务中心。

——完善旅游交通条件。结合旅游开发需要,积极配合申请并推动重点景区旅游专用通道建设,形成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四位一体立体交通网络;完善城市旅游公共信息标志标识,在主要公路及通往重点景点的道路设置国际化标准的中英文交通指示牌,确保旅游交通快捷畅通。

——加强旅游宾馆设施建设。出台管理办法,提高酒店档次与服务质量,对部分旅馆按照星级酒店的标准进行改造,大力吸引世界品牌酒店集团参与旅游酒店的经营管理。到2015年规划建设50家以上三星级以上星级酒店,100家经济型酒店,200个乡村旅馆或农家客栈,10家青年旅社;到2020年规划建设200家以上星级酒店,200家经济型酒店,300个以上乡村旅馆,20家以上青年旅社。结合康疗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建设高端养生度假山庄和度假村,汽车旅馆等主题特色酒店。最终实现国际知名品牌酒店入驻率达10%以上,高星级饭店占星级饭店比重达30%以上。

——提升餐饮设施规模与水平。突出抓好食品卫生,深入挖掘普洱餐饮文化,开发特色饮食与菜品,建设多种餐饮接待设施,适量增加高档餐饮设施,满足各层次游客需求,统计和挖掘已有地方特色饮食基础上推陈出新,推出“普洱百品特色美食”。到2015年,全市建设150家旅游接待餐厅(包括旅游宾馆),10条风味名街,50家特色餐馆,其中旅游局指定特色饭店10家(每个县区至少1家);到2020年,建设250家旅游接待餐厅(包括旅游宾馆),20条风味名街,100家特色餐馆,其中旅游局指定特色饭店20家(每个县区至少2家)。做到每个县一条特色风味街,旅游特色村镇一条风味街,每条特色街5家左右特色餐馆。

——实施旅行社品质提升工程。“内强服务、外树形象”,提升既有旅行社业务与服务能力,坚决打击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最终形成旅行社25家以上,其中:具有出境游的国际旅行社8家以上,全国百强旅行社数量3家以上。

——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深入挖掘特产资源与地方文化内涵,开发精美旅游商品、民族手工艺品、地方特色食品、农林茶及中草药保健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创新普洱“三宝五绝”系列商品,形成旅游商品品牌化发展。结合普洱茶、小粒咖啡、石斛品牌,建设普洱茶休闲区、购物中心、咖啡休闲庄园等购物体验场所。分别于思茅—宁洱、澜沧县、景谷县设置3家大型旅游购物中心;建设20条休闲商业街,做到一区(县)一大街,一古镇一小街;于孟连、江城建设3条特色边贸购物街;重点景区内设置特色商业街,A级以上景区设置旅游购物点。坚决强化购物点打假,树立良好形象。

——加快娱乐休闲设施建设。配合城市旅游休闲功能的提升,建设“思茅—宁洱”一级旅游集散中心的城市休闲商务区;各个区县与休闲商街相结合,形成10个休闲娱乐集散区;在重点景区内,设置专门旅游娱乐区。以普洱为主会场,将“普洱茶节”规模化,增强国内外影响力,策划3台大型的品牌演艺节目——“普洱天下”、“糯扎渡实景演绎”、“无量佛教宗教演绎”,打造20个独立的演出场所,组建100支民间演艺队伍。

——强化旅游信息服务。全市交通、电信、广电、出版等部门和单位要将一部分公共资源和宣传载体免费用于旅游信息服务和旅游形象宣传。成立普洱旅游局信息中心,构建完成面向海内外市场的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和旅游网络营销系统。一年内完成普洱旅游实体信息中心建设(普洱旅游集散中心),三年内初步搭建完成针对自驾车游客的标识与解说系统建设,五年内建设完善的旅游标识和解说系统,在游客集中的商业街区、区县及主要景区,设立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旅游信息点。

四、保障措施

(十一)提高通关便利程度。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现代化通关设备设施;建立与老挝、越南、缅甸的旅游合作区,争取旅游免签与跨区签证制度,申请跨区签证试点;规范化管理推动边民互市上层次、上水平;规范口岸监管,构建监管和服务相互促进的高效、优质的监管环境。

充分调动旅行社、航空公司积极性。继续对旅游大巴车进行补贴,增加依照游客数对旅行社的补贴方式;增强与东航合作,形成与版纳航线串联,并衔接客源集中的省外航班。

第五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意见

哈发〔2011〕2 号(2011年3月15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实施我市新战略、建设现代大都市中的积极作用,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家和省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以培育冰雪旅游和湿地旅游两大国际 品牌为核心,树立“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新理念,紧紧围绕我市新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塑造品牌,壮大企业、拓展 市场,提升质量、完善形象,加快建设“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促进旅游业成为助推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撑,使旅游 业成为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力争超过960亿元,年均增长20%,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15%以上,初步建成“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到2020年,把我市建设成为东北亚旅游集散地、国际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城市和旅游经济强市。

三、工作重点

(一)完善旅游业规划布局。按照“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战略构想,重新规划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布局,构建“1234”为主体的空间架构,即 “一城集散、两带支撑、三圈辐射、四极出新”,形成贯通全市、延伸全省、跨越国界的大旅游发展格局。“一城集散”,即将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平房、松 北6个中心区作为整体都市旅游区进行打造,建设东北亚旅游圈服务集散中心。“两带支撑”,即松花江黄金旅游带,以“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为依托,建设120公里松花江两岸景观带和216公里游览景观路,实现“以江丽城、以水兴游”的新目标;哈亚冰雪生态旅游带,利用亚布力滑雪品牌影响力,打造哈尔 滨市区—阿城区—尚志市黄金旅游发展带,带动沿线旅游提档升级。“三圈辐射”,即环城游憩圈,打造环中心城区一小时旅游经济圈,发展农业采摘、垂钓、乡村 度假等休闲旅游产品;远郊生态旅游圈,依托尚志市、延寿县、方正县、依兰县、通河县、木兰县、五常市,开发生态、避暑、狩猎、农家乐、冰雪运动等专项旅游 产品,建设一批新兴旅游目的地和景区;大东北旅游圈,强化区域旅游战略合作,联动省内主要旅游城市、东北地区中心旅游城市以及俄罗斯边境旅游城市,构筑 “东北无障碍旅游协作区”。“四极出新”,即把尚志市、五常市、宾县、阿城区打造成我市新的旅游增长极,在尚志市建设中国高端专业性滑雪运动基地;在五常 市打造东北旅游新名山;在宾县建设山水型避暑旅游区;在阿城区建设文化旅游区。

(二)推进旅游大项目建设。以项目为抓手,高起点规划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影响大、功能全、特色突出的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精品。加快实施以松花 江百里旅游休闲长廊、马家沟城市休闲旅游带、松北北国水城观光休闲区建设为重点的亲水游憩工程;以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冰灯游园会、冰雪场馆设施、四季冰雪乐园、亚布力滑雪度假区建设为重点的冰雪旅游工程;以大太阳岛旅游区、八大特色旅游区、十大生态园区、20个特色旅游城镇建设为重点的休闲度假工 程;以四大特色街区、六大文化园、60余个文化展馆建设为重点的文化旅游工程;以完善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娱乐、地方特色餐饮、旅游购物为重点的公共 设施工程。全力推进松花江滩岛生态恢复工程、亚布力旅游度假区提升工程、中华巴洛克民俗街区二期改造、哈尔滨文化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国际啤酒城、欢乐太 阳岛、伏尔加庄园二期工程等大项目及亚布力、阿城龙山镇、尚志帽儿山镇、宾县二龙山村马家屯、道外民主乡、呼兰三家湾、道里长岭湖等特色旅游城镇建设,力 争3至5年内建成一批惠及民生、壮大旅游实力的大项目。

(三)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充分发挥我市气候“四季分明”、冰雪资源丰富和拥有滨水、森林、原野自然风光及多元文化的优势,培育冰雪旅游和湿地 旅游两大国际品牌,以建设世界冰雪名城、中国避暑名城、中西文化名城、北国山水名城、中国音乐名城为重点,全力打造“冰城夏都”城市旅游品牌。集中打造太 阳岛、亚布力、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四季冰雪乐园、中央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遗址等国际旅游品牌;凤凰山景区、中 国会议夏都(国际会议中心)、金源文化旅游区、哈尔滨文化艺术中心、东北虎林园、伏尔加庄园、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哈尔滨啤酒节、哈尔滨建筑艺术馆等 国内旅游品牌;二龙山景区、平山旅游区、哈尔滨极地馆、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玉泉狩猎场旅游区、长寿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区域旅游品牌。

(四)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培育新型旅游消费热点,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 级。推进文化与旅游业相融合,打造以金源文化、京旗文化、犹太文化、黑土文化、欧陆风情、关东风情、红色旅游为典型特征的旅游产品,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文 化旅游精品景区和项目,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推进工业与旅游业相融合,支持哈药集团等大型工业企业做大工业观光旅游项目,加大旅游工艺品、旅游 纪念品和旅游装备与日用品的开发力度,重点加快冰雪装备业发展,推动我市冰雪旅游产品转化和冰雪旅游产业战略升级;推进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发展以登山、漂流、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推动农业旅游由单纯观光型向参与、休闲、特色技艺型多元化发展;推进房地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大力发展旅游地产、景观 地产、分时度假地产等新兴旅游地产业态,鼓励房地产商参与旅游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其他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加快发展会议会展旅游、体育旅游、购 物旅游、历史街区旅游和科普旅游,促进旅游业向多个领域渗透,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面,集聚产业群。

(五)强化城市旅游功能建设。立足于把我市建设成为东北亚旅游集散地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加强公路、铁路(高铁)、航空、水路立体交通网络建 设。完善市、区县(市)、乡(镇)旅游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和改造通往旅游景区的道路,将旅游公交服务网络延伸至城镇周边所有A级景区和重要乡村旅游点,开 通市郊旅游专线、市区观光车;在哈西地区辟建面向国际、国内客源市场的大型散客服务中心;在机场、车站、码头、公交客运服务中心设立商业化的旅游咨询、散 客服务窗口,建立方便国际游客出行的通道;组建旅游包机、专列、汽车租赁、游船等专业公司;加强城市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指示标识系统、残疾人服务 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

(六)大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建立和完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的市场开发机制。统一规划,整合宣传、旅游、文化和新闻 出版等部门及各县(市)的宣传资源,对城市形象、重点景区、重点旅游线路进行集中宣传促销。交通运输、工信、广播电影电视等部门和单位要将一部分公共资源 和宣传载体免费用于旅游信息服务和旅游形象宣传。加强与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合作,采取现代化营销手段扩大哈尔滨宣传覆盖面,提高哈尔滨旅游知名度。巩固传统 客源市场,突破传统的促销方式,加强与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友好城市的旅游合作,深化东北“4+1”城市旅游联合体的合作,加强与重庆、杭州、成都等 城市互为客源地的合作,构建多方合作的利益共享机制,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合作方式。

(七)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认真贯彻国家《旅行社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黑龙江省旅游条例》,修订《哈尔滨市旅游管理条例》,制 订冰雪旅游、湿地旅游和导游人员管理等专项管理办法,完善市级旅游法规体系。认真贯彻国家、省旅游标准,制订完善地方、行业旅游标准,健全旅游标准体系,加大旅游标准化推进力度。建立旅游、工商、公安、交通运输、城管、质监、文化和新闻出版、物价监管、城乡规划等部门旅游执法机制,规范经营行为,打击违法 经营,建立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旅游市场秩序。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引导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节能环保、保护资源,实现绿色、健康、文明出游。完善市和区、县(市)两级旅游安全监管体系,严格执行“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旅游安全责任制,加强旅游应急、紧急救援、旅游保险、旅游预警等专项工 作,加大假日旅游、冰雪旅游和夏季旅游旺季等重点时段旅游安全工作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旅游安全。强化诚信旅游建设,树立“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游客满意”的旅游城市形象。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旅游工作领导机制。发挥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作用,加强对全市旅游发展的统筹协调、产业促进和行业管理。设立区、县(市)旅游工作 领导协调机构,强化区、县(市)旅游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建立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考核奖励机制。相关部门要从职能出发,研究制订本行业与旅游业协调发 展的政策措施,形成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合力。

(二)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机制。推进旅游景区(点)管理体制改革,在平山、帽儿山、二龙山和亚布力等景区(点)进行改革试点,建立合理的旅游资 源开发利益分配机制,推动资源集中、多头管理的景区(点)实行统一管理。加快旅游业审批制度改革,投资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其新建和改扩建工 程,按照规定程序报批立项后,报市旅游管理部门备案。推进旅游行业协会职能转变,将旅游管理部门承担的服务质量等级评定等职能转交行业协会承担。加大招商 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通过参股、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设立独资、合资旅游企业。拓宽旅游产业投融资渠道,以产权为纽带,整合国有旅游企业优质资 产,成立哈尔滨旅游投资集团,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等项目建设搭建投融资平台;鼓励社会各界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 费权融资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开发。探索土地融资新渠道,借鉴城市建设融资经验,用旅游大项目规划带动周边地区土地升值,通过土地整理开发提高效益进行融 资,效益地块的储备要纳入土地储备计划统筹管理。鼓励引导旅游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或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进行资本重组,加快培育和建设大型旅游 集团。

(三)加大旅游产业投入。增加旅游发展资金,建立旅游项目政府补贴专项资金和旅游宣传专项经费,并视财力增长状况逐步增加。区、县(市)也要逐步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

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旅游企业新建、扩建、改建旅游项目。哈尔滨银行要加大对旅游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每年对重点旅行社及需要增加服务设施的主要旅游企业,安排一定数量的贷款。

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

信用担保机构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担保资金用于扶持中小旅游企业发展,逐步建立健全旅游业融资担保体系。

(四)实施税费优惠政策。旅游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亏损的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A级旅游景区、S级滑雪场、达标的漂流经营场和旅游车船公司,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照现行税收管理体制申请办理减免房产税。

将旅行社在海外推销的旅游线路产品视为服务贸易出口,并比照货物贸易出口退税政策制订相应支持政策。对在海外销售我市旅游商品的哈市旅游企业,比照工贸企业出口创汇退税政策,制订相应出口退税奖励政策。

对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旅游企业,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对投资开发建设和经营旅游景区及配套设施的外商投资企业,除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外,对符合国家和省、市产业政策,投资额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旅游开发建设项目,所在地政府可以给予贷款贴息或以奖代补扶持。

对位于四环外新建的旅游开发项目,经城乡建设、旅游等部门确认,不征收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只征收墙改基金。

对旅游星级饭店要逐步实现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价格;旅游企业排放污水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污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管网 的,环保部门不再征收排污费。旅游汽车公司、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等旅游经营单位用于旅游客运的车辆,在淡季和检修时,可依照规定按月办理临时报停 运营手续。

(五)实施用地扶持政策。各级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使用计划时,要优先安排旅游产业发展项目用地。对新建旅游项目和市级以上旅游 度假区用地,交纳土地费用确有困难的,可在地方权限范围内给予优惠照顾。对利用荒山、荒坡、荒滩进行旅游开发的,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确定给开 发单位或者个人30年的使用期。使用远离城市中心无需基础设施配套的旅游用地,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对重大商贸旅游设施、四星级(含)以上宾馆用地,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实行一事一议,属非经营性服务业用地的,可以按照协议租赁或出让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属经营性服务业用地的,可采取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

(六)实施相关鼓励政策。鼓励将旅游纳入职工福利和奖励内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公务活动,可以委托旅行社安排交通、住宿、餐 饮、会务等事项,旅行社提供的合法发票可作为报销凭证。鼓励旅游景区承办各类公务和商务活动。制订《哈尔滨市旅游奖励管理办法》,鼓励旅游企业做大做强。

(七)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制订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加快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旅游规划和营销策划人才以及复合型旅游服务人才。加快发 展旅游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强化岗位培训,全面推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大力发展旅游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建设一批实用型、技能型旅游培训基地。建立 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完善导游人员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导游队伍结构。建立旅游人才信息库,推 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此件发至县团级)

中共哈尔滨市委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2011年2月28日

下载解读《关于加快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读《关于加快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快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食品产业是符合世界食品消费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

    关于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 市农委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蔬菜产业,充分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就加快推进我市蔬菜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一、发展......

    《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政策解读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2009年11月26日 08:53:39 来源:新华网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新华......

    关于加快发展劳务产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劳务产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劳务产业作为我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就业,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

    贯彻市委市政府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意见

    佛办字„2011‟ 号 中共佛坪县委办公室 佛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印发《贯彻市委市政府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决定重点任务分解落实方案》的通知 各镇党委、政府,县直各党(工)委、党组......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2011年05月26日 16时45分 95 主题分类: 商贸服务 计划物价 “旅游产业”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宁政发[2......

    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hsz.lhk.gov.cn 2010-3-31 admin 中共老河口市委 老河口市人民政府 为把握当前全省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我......

    贵州省林业厅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推荐)

    贵州省林业厅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各市(州、地)林业(绿化)局: 油茶是我国重要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身,是我省林业建设的一大特色优势资源。我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