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雷锋日记第1课
雷锋日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 个生字,掌握21个新词。
2.懂得写日记的意义和格式,学会读日记的方法。
3.能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明白课文第3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4.能按“谁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做什么事”的句式写话。
5.感受雷锋利用休息时间为人民做好事的精神。培养热心帮助别人的品德。教学时间:2课时
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写日记的意义和格式,读日记的方法。
3.初读课文,了解雷锋在这篇日记中写的是自己在大年初一去火车站做的两件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日记的内容和格式。
1.内容:写自己在一天中所做的事或所见、所闻,用第一人称“我”叙述。
2.格式:第一行写清当天日期及天气情况,然后另起一行写征文。
二.学习“单元学习提示”,了解阅读别人日记的一般的方法。播放“单元学习提示“录音”,理解步骤:
1.看这是哪一天的日记。
2.学懂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
3.想想这个日子跟发生的事有什么关系。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理解:1.这是哪一天的日记。
2.雷锋同志这一天到什么地方干些什么?插图上画的是哪一部分课文的内容?
3.“大年初一”和雷锋做的这些好事有什么关系?
四.检查字词预习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
2.大年初一,人们的心情和平时有什么不同?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3.在这一天,人们都干了些什么?用一个字概括。
4.齐读。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第2 句和第3 句有什么关系?
3.“我和同志们打了两场乒乓球,心里觉得有件什么事没做似的”。——雷锋
心里觉得没做的事是什么?
4.大年初一,很多人想的是怎样才能玩个痛快,而雷锋想的却是哪里最需要他
帮忙,这说明什么?
5.齐读
七.作业
第二篇:教学设计 雷锋日记第2课(推荐)
雷锋日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 个生字,掌握21个新词。2.懂得写日记的意义和格式,学会读日记的方法。
3.能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明白课文第3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4.能按“谁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做什么事”的句式写话。
5.感受雷锋利用休息时间为人民做好事的精神。培养热心帮助别人的品德。教学时间: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第3 段课文按事情发展先后写的记叙顺序。
2.读懂描述雷锋思想活动的句子,体会雷锋把为人民服务看作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与最大的幸福的崇高思想境界。
3.进一步掌握将日期与内容联系起来加以思考的阅读日记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阅读日记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2.听写。二.讲读第三段。
1.看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看课文,听录音,说说这一段主要写雷锋做了一件什么好事。3.这一段有几句话?各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4.老太太夸雷锋是毛主席和共产党教育出来的“好兵”。雷逢“好”在哪里,从课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谈谈自己的体会。5.齐读。三.讲读第四段
1.送老太太上车后,雷锋又到哪里做了些什么好事? 2.划出写雷锋思想活动的句子,读一读。
雷锋同志利用大年初一的假日到抚顺车站做了这么多好事,他把这看作是什么?什么叫“应尽的义务”? 雷锋把什么看成自己最大的幸福?
为什么说“我这样做能使人民群众更加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解放军”?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加以说明。
四.全文总结
1.填空。
(见课堂作业)
2.“大年初一”和雷锋做的这些好事究竟有什么关系?
3.总结全文主要内容和日记的阅读方法。五.齐读全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摘录课文第四段中写雷锋思想活动的两句话。
第三篇:教学设计刘胡兰第1课
刘胡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出卖”、“收买”、“叛徒”等21个新词。
2、能按要求把句子补充完整。并用“愤怒”、“光荣”各写一句话。
3、能读出刘胡兰与敌人三次对话的语气。
4、了解刘胡兰为了严守党的机密而壮丽牺牲的事迹,体会刘胡兰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刘胡兰的对话。
教学难点:理解“出卖”、“收买”等词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句义。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有关词语。
教学过程
1、揭题,简介刘胡兰。
2、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生字划出。
3、自学生字词。
(1)学生小声自由读课文,特别要注意读准生字。
(2)检查生字的读音。
(3)多音字“血”:鲜血、输血读xue ,血淋淋、流血读xie
(4)指名接读课文,正音。
(5)解释词语:
威胁、牺牲。铸成、挽词
4、质疑问难。(既然有叛徒出卖,敌人为什还要问?)
5、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①刘胡兰牺牲的时间、地点。
②刘胡兰为什么会被敌人杀害?
(2)启发讨论思考题①②。
(3)引导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时间、地点可以调换)
(4)引导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学生概括能力较弱,允许话语长一些,不够简洁。)
(5)引导学生将两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大概意思: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由于叛徒出卖被捕了,因为她坚决不肯说出村里谁是共产党员被敌人杀害了。先指名说,再每个人自己说。
6、作业。
(1)抄写生字。
(2)辨字组词。
叛()徒()牲(判()陡()姓((3)课堂作业本第1。2题。)挽())搀()
第四篇:教学设计 观潮第1课
观潮
一、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
中心思想
本文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段落结构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可以作为第一段。“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古”和“奇”。
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可以作为第二段。先讲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接着讲岸上的景象。“早已人山人海”,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第三、四自然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是课文内容的重点,可以作为第三段。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讲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讲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作者观潮,先听到“声音”,后看到“潮水”,是因为音速快于水速。
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潮头过后的景象,可以作为第四段。这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讲潮头过后的余波,通过对余波的描述可以想象到潮头到来时的气势之大。第二句讲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说明余波持续的时间之长。第三句讲江水上涨,有两丈来高,这是从水量之大讲江湖的壮观。
写作方法
本文是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由远到近抓住“潮”的特点进行叙述,先闻其声,再观其形,“听”和“看”在写法上是交错的,写得有声有色,十分形象,使人身临其境。
教学重点
认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二、教学建议 1.学习时,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围绕“观”字写了观潮的地点、时间,观潮人的心情,围绕“潮”字写了潮水的汹涌、气势磅礴。要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特别要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使自己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教学中可借助电教手段,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层次清楚,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钱塘江大潮的学习,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思考·练习”1、2、3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题目,第1题侧重于潮来之前,第2题侧重于潮来之时,第3题侧重于结合句子理解“潮来之时”的情景。“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还引导学生从江面的景色、观潮的人群两方面来理解,从大潮到来前江面异常的平静和人群的企盼,预示壮观的大潮即将到来。“课文描写了潮水到来时的哪些特点?”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潮水从远处涌来时的声音和样子的语句,来体会江潮声音大、气势壮的特点。“思考·练习”3是理解词句的训练。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从远处看江潮涌来的情景,“一条白线”,江水向前奔涌呈白色,又因为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所以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条白线。“怎么会形成一道„白色城墙‟”一题,要让学生理解,由于钱塘江口外宽内窄、呈喇叭形的地形,使从宽阔江面涌来的潮波受到约束而潮头涌起,如同白色城墙,形成蔚为壮观的景象。“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这是把不断长高、汹涌而来的白色浪涛比作千万匹奔腾的白色战马,形象地描绘出潮头耸起、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表现出大潮的非凡气势。
本课生字中的“若”、“罩”、“逐”、“颤”、“涨”、“镇”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昂”的左下方不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四”,不要错写成“曰”。
【背景材料汇要】
①钱塘江:旧称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下游入杭州湾,全长 410公里。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为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②钱塘江大潮经过的录相片或软件。
三、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重点
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六、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七、教学方法:变序式。
八、课时安排:三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①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4n),避免读成(zh4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②字形难点:“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段(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分三层:第一层(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第二层(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第三层(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
(四)布置作业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2.抄写词语。
第五篇:教学设计 火烧云第1课
火烧云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描写了夕阳西下时天边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瑰丽景色,是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熏陶的合适教材。2课文第二部分,先后写了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快和多。两层意思叙述的结构十分相似,十分适宜于作“按提纲背诵课文”的训练,落实单元训练目标。3课文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和消退的顺序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主要写火烧云出现时霞光的颜色。第二段: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第三段:写火烧云的情景、火烧云消退时天空中的变化和观看火烧云的人们的心情。作者把多彩多姿的火烧云写得淋漓尽致。
二、教学目标
1会按提纲背诵课文第3-6自然段。
2学会4个生字,理解6个词语,积累描写色彩的词语。
3初步学会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像来描写景折的表达方法 4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描写火烧云特点的有关段落,把课文有关提纲补充完整,按提纲背诵第3-6自然段。
教学难点:积累词语,照样子写出描写色彩的词语。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让学生平时注决心书观察太阳落山前后的天空景色。备词语卡片、小黑板或投仪等。五、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在理清课文脉络前提下,按火烧运的出现、变化和消退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过程
1.揭题(板书课题:20 火烧云)让学生根据平时的观察所得说说什么是火烧云?(日出或日落,天空中出现的红色云霞)火烧云的景象如何?答后教师指出,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懂得火烧云的特点„„列提纲背诵课文。2.初读课文,提着问题自学,讨论。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的词语及自己不懂的其他词语。(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檀(tán)(tòng)恍(huǎng)惚(hū)注意几点:①读准字音。前三个生字,第一个是前鼻音,后两个是后鼻音;②注意字形复杂易写错字。:“檀”的左下半是“旦”不是“且”,“ 彤”的左半部别多写一点,“恍”是左右结构,别写成“晃”。
(3)检查词语自学情况。以“读读写写”中的9个词语为主。(要注意让学生运用查字与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紫檀色:紫檀木,色紫色;红彤彤:形容很红;金灿灿:形容像黄金一样发亮的色彩,鲜明耀眼,百合花:像百合那样的色彩(白色或粉红色,花白色)„„
(4)指名读课文,重点是发音准,不尜字,不读破句,读得通,明白。3.自由读课文,按“火烧云出现、变化和消退”的秩序给课文分段。(1)同桌议论。
(2)指名说分段,说出理由。(第1、2自然段/第3—6自然段/第7自然段)4.作业。
(1)抄写词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各一遍。作业本第2题。(2)作业本第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