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季节蔬菜种植与农药化肥施用技巧
反季节蔬菜种植与农药化肥施用技巧
在一些农业调研中,专家了解到很多农民朋友的担忧,他们纷纷反映,有些地方肥料施的多,但是庄稼长势却并不令人满意,农产品质量不够高,这种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的情况让很多人煞费苦心。事实证明,长期使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科学施肥的关键是化肥与农家肥配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提高农产品品质,因而不能盲目施肥。
施肥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我们通过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来谈谈农药化肥的施用技巧以及一些常见的错误,希望能给广大农民朋友以及种养殖业大户提供一些可靠的建议。
种植反季节蔬菜,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包括大棚、日光温室等,同时施肥技术也很关键。下面是一些关键性的施肥要点:
1.要确定经济施肥量,选择适宜肥料品种,确定适宜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等内容。确定施肥量以满足蔬菜需求为前提,应据产量水平、土壤肥力水平计算,如土壤的氮、磷、钾养分供应量能满足蔬菜需要时,为保证供肥强度,按蔬菜携出量的20%~40%计施肥量。目前肥力水平下应以控氮、减磷、稳钾,针对性施用微肥为施肥原则。
一般不宜选用氯型肥料,不宜选用易挥发的氮肥品种,尽量控制硝态氮肥。确定施肥时,应考虑到蔬菜生长期长短及收获部位。一般生长期短或以根、茎、叶为收获物的蔬菜,可用12~l3的氮肥、全部的磷、钾及微肥作基肥,另外的氮肥作追肥于生长盛期分次施用。而瓜果类则可把13氮肥,23磷钾肥、全部微肥作基肥施用,另外的氮肥、磷钾肥作追肥分次施用。如含盐量在O.2%~0.3%,则不宜施用化肥作基肥。
2.重施有机肥,逐年深耕融合土壤。选择腐熟好的优质有机肥于盖棚前1个月左右作基肥施入,施用量一般为大田的l~1.5倍,即每667平方米3000~10000千克,并逐年深耕,加厚耕作层,做到土肥相融,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为了防止氨及亚硝酸气体中毒,施用有机肥要腐熟,尤其是鸡粪,要求腐熟程度高且提前施用。严禁在棚内长期堆放。’可将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若抽出一一部分无机肥进行叶而喷施,则较经济合算。
3.针对不同的土壤,选择较好的灌溉万法。不同蔬菜对土壤湿度要求不同,根系人土较浅的蔬菜如黄瓜、辣椒、花椰菜、芹菜、莴苣等:喜欢湿润土壤,灌水数量和次数适当增加,根系入土较深的如西瓜、甜瓜、丝瓜、番茄、西葫芦等耐旱性较强,应尽量减少灌水量及灌水次数。不同生育期对土壤湿度有不同的要求,苗期根系吸水能力弱,要求土壤湿度较高。发棵期要控水蹲苗促根;结果盛期,对喜湿性蔬菜要勤浇水,表土层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对耐旱性蔬菜,此期不宜供水过多。
在塑料大棚中,如何确定灌水适期、灌水温度、灌水量及灌水方法是实现合理灌水的关键。温室灌溉用水,水温维持在20~25℃为宜,超过28℃会损伤蔬菜根系,引起温室蔬菜病害。
4.切实解决盐害。对已发生盐害的地块,可以通过选种甘蓝、菠菜、南瓜、芹菜、花椰菜等耐盐蔬菜蔬菜,施用有机肥料的办法解决。换土清除盐分或灌水泡田也是很有效的方法。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常因施肥过量,又无自然降水加以淋浴,致使土壤中盐分浓度不断上升。标准化施肥是防止温室盐分积聚的有效途径。
第二篇:关于合理调控化肥农药施用的相关思考
关于合理调控化肥农药施用的相关思考
【摘 要】农药化肥的施用促进了农业增产,而滥用化肥农药也带来了农业污染,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做好化肥、农药的减量工作,合理调控化肥农药施用,促进农业节能减排,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先简单介绍合理调控化肥农药的必要性,阐述粗放型化肥农药的施用带来的不良影响,提出几点化肥农药施用的调控措施。
【关键词】化肥农药施用;调控;措施;问题;必要性
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对土地如何施用化肥农药提出了更多要求,而现实生活中仍然采取的是粗放型化肥农药施用,由此带来了严重的农业污染问题,专家呼吁: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注意化学品农业污染,保护土地资源,加强农业污染的治理,促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合理调控化肥农药施用的必要性
农业生产中长期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带来了较大面积的农业污染,严重影响到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的身体健康。研究表明,化肥、农药、农膜等的过度使用时造成农业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每年的化肥使用量高达4700万t,而利用率却还不到40%;农药的年使用量在140万t作用,利用率仅为30%。大量的氮和磷化物进入水体、空气和土壤中,造成严重的农业污染,农产品质量受到威胁。因此,合理调控化肥、农药的施用,提高其利用率是治理农业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在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的今天,农业也要节能减排,不能盲目增施化肥、农药,而是应找寻一条适合农业高效发展的增收途径,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合理化肥农药施用带来的问题
2.1 土壤恶化
化肥的施用非常简单,许多农民大量施用氮、磷、钾等品种的化肥,长期下去导致化肥残留于土壤中或是被雨水冲刷到河流中,出现土壤板结等问题,一部分耕地转变成中低产田,需要进行改良治理。而大量的动物粪便等肥料废弃不用,影响了农村的卫生,也造成了大量浪费。
2.2 有毒物质富集
农药对大气、土壤、水源都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农药的大量施用会导致有毒物质在环境中的浓缩富集,长久残留在环境中或是食物中,经过食物链的生物浓缩,将对自然环境和群众的身体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2.3 害虫产生抗药性
施用农药能有效抵抗害虫,产生非常显著的直接效益,但是对某一类害虫长期施用同一种农药就会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影响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施用农药的同时还会对周围的益虫、植物等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化肥农药施用调控措施
3.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
适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当地农业特色和产业结构特点,改变种植物的结构特点,比如说:若以往的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比重较高,那么应适当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增加蔬菜、水果、花卉等的种植比例,以丰富的农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农民一旦获得一定幅度的增收之后,就会花更多的精力在科学种植上,学习农业知识,为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奠定经济基础。
3.2 加强市场监管
坚持落实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树、药材等作为的规定,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农药经营渠道和基层农药服务体系的监管,从源头上控制农药销售行为,严厉查处违规销售农药行为,不定期检查农药销售者的经营许可证、经营状况等,从销售环节抑制高毒、剧毒农药流到田间,做好食品安全把关,促进农药合理使用。
3.3 制定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监督农药施用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农产品的监管,加强农产品的品质抽查,制定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规范农民的农药施用行为,通过市场价格机制促进农民自觉科学施用农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3.4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
一方面加强化肥施用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施肥水平,采用科学的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渗透进土壤、水、空气中的肥料量。另一方面要推广使用农家肥、绿肥、生物菌肥等肥料,尽量减少化肥的施用,既节约肥料成本,又保护土壤的生产能力。
3.5 全面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树立预防为主的病虫害防治理念,推广综合防治技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比如说: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推广生物农药,制定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的补贴政策,单位面积施用生物农药达40%及以上者,每年给予10元补贴,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3.6 综合治理措施
化肥农药施用的调控还要依靠技术开发和推广,依靠科技进行化肥农药施用的节能减排工作,保护土地资源,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推进环保农业的及那块发展。制定政府问责制、监控体系、考核体系和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整治化肥农药市场,加强节能宣传,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化学农药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结束语
农村环境的恶化和农业污染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化肥农药的使用既带来了农业的增产,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过度的化肥农药施用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影响了农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大力进行化肥农药的合理调控是非常必要的,加强农业经济整治,开展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施用绿肥、农家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为绿色农业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秦淑平,韩国新,王雪萍.合理调控化肥农药施用,有效促进农业节能减排[J].现代农业科学,2008(11):80-81.[2]梁启存.金平县化肥农药施用存在问题及对策[J].云南农业,2007(6):39.[3]郝志勇.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开发绿色食品苹果[J].农产品加工,2004(9):19-20.
第三篇:化肥与农药教案
第四单元化学与技术的发展
课题1化肥与农药(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意义,知道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2、3、了解主要化肥的生产原理 了解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参与讨论、辩论,养成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对化肥使用利弊的思考和辩论,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永无止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肥为农作物补充的必要营养元素及主要化肥的生产原理
难点:化肥使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同时展示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和歌曲表达论文人们丰收的喜悦,那么同学们,你
们知道影响农作物增产的因素有哪些吗? 【学生回答】……..【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化学肥料的知识 【板书】课题1 化肥与农药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84页,回答下列问题1、2、3、农作物说必需的营养元素有哪些? 化肥主要为农作物补充哪些要素? 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的化肥有哪些?
【板书】
一、化肥为农作物补充必要的营养元素 【过渡】下面我们来了解常见化肥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
【投影】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然后展示不同受损植物的图片,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回答下列问题:这些植物是否营养不良,如果是,你准备给它施用何种肥料,依据是什么? 【提问】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植物能不能将空气中的氮气直接吸收并转化为氮肥呢?
【讲解】大部分植物不能把氮气转化为可以吸收的氮肥,只有豆科植物能利用根部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氮肥,这类植物无需或只需少量施肥。因此,有经验的农民常把其他植物与豆科植物种在一起,这种将氮气转化成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氮的固定。【提问】你知道常用化肥尿素和普钙的生产原理吗? 【投影】尿素、普钙的生产原理及工厂
【过渡】化肥的使用对农业的增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么是否也会
产生不利的后果呢?
【组织辩论】题目:化肥的使用是利大还是弊大?将全班同学分为两大组,正方观点:化肥的使用利大于弊;反方观点:化肥的使用弊大于利。
【小结】化学产品的使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
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危害。科学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新问题仍然要依赖科学的发展进步。【总结】
【作业布置】102页第一题
【板书设计】
课题1 化肥和农药
一、化肥为农作物补充必要的营养元素1、2、3、化肥的分类
化肥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 常见化肥的生产原理
第四篇:农药与化肥
农药残留(Pesticide residues),是农药使用后一个时期内没有被分解而残留于生物体、收获物、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农药残留原因
(1)农药性质与农药残留
现已被禁用的有机砷、汞等农药,由于其代谢产物砷、汞最终无法降解而残存于环境和植物体中。
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和它们的代谢产物化学性质稳定,在农作物及环境中消解缓慢,同时容易在人和动物体脂肪中积累。因而虽然有机氯农药及其代谢物毒性并不高,但它们的残毒问题仍然存在。
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施用后,容易受外界条件影响而分解。但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存在着部分高毒和剧毒品种,如甲胺磷、对硫磷、涕灭威、克百威、水胺硫磷等,如果被施用于生长期较短、连续采收的蔬菜,则很难避免因残留量超标而导致人畜中毒。
另外,一部分农药虽然本身毒性较低,但其生产杂质或代谢物残毒较高,如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及其代谢物乙撑硫脲属致癌物,三氯杀螨醇中的杂质滴滴涕,丁硫克百威、丙硫克百威的主要代谢物克百威和3-羟基克百威等。
农药的内吸性、挥发性、水溶性、吸附性直接影响其在植物、大气、水、土壤等周围环境中的残留。
温度、光照、降雨量、土壤酸碱度及有机质含量、植被情况、微生物等环境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药的降解速度,影响农药残留。
(2)使用方法与农药残留
一般来讲,乳油、悬浮剂等用于直接喷洒的剂型对农作物的污染相对要大一些。而粉剂由于其容易飘散而对环境和施药者的危害更大。
任何一个农药品种都有其适合的防治对象、防治作物,有其合理的施药时间、使用次数、施药量和安全间隔期(最后一次施药距采收的安全间隔时间)。合理施用农药能在有效防治病虫草害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降低农药对农副产品和环境的污染,而不加节制地滥用农药,必然导致对农产品的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 农药残留的危害
(1)农药残留对健康的影响
食用含有大量高毒、剧毒农药残留引起的食物会导致人、畜急性中毒事故。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农副产品,虽然不会导致急性中毒,但可能引起人和动物的慢性中毒,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影响到下一代。
(2)农药残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不合理使用农药,特别是除草剂,导致药害事故频繁,经常引起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土壤中残留的长残效除草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药残留的控制
(1)注意栽培措施
一要选用抗病虫品种;二要合理轮作,减少土壤病虫积累;三要培育壮苗,合理密植,清洁田园,合理灌溉施肥;四要采用种子消毒和土壤消毒,杀灭病菌;五要采用灯诱、味诱等物理方法,诱杀害虫。比如:黄板诱杀蚜虫、粉虱、斑潜蝇等;灯光诱杀斜纹夜蛾等鳞翅目及金龟子等害虫;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专用性诱剂诱杀。
(2)采取生物防治方法
(3)选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
农作物生长后期,在生物农药难以控制时,可用这类农药进行防治。适用的农药主要有多杀菌素(菜喜)、安打、虫酰肼(美满、阿赛卡)、虫螨腈(除尽)、氟虫腈(锐劲特)、伏虫隆(农梦特)、菊酯类、农地乐、除虫净、辛硫磷、毒死蜱(新农宝、乐斯本)、吡虫啉(蚜虱净)、扫螨净、安克、杀毒矾、霜腺锰锌(克露、克丹)、霉能灵、腐霉利、敌力脱、扑海因、嘧菌胺(施佳乐)、甲霜灵、可杀得、大生M—
45、多菌灵等。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如3911、呋喃丹、甲基1605、甲胺磷、氧化乐果等。农药在使用中要注意,选用对口农药,适时使用农药。严格控制浓度和使用次数,采用合理的用药方法。注意不同种类农药轮换使用,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严格执行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
第五篇:农药与化肥特点总结
农药分很多种,1,农药对昆虫的神经有害,而植物没有神经2,农药本身是植物成分或者类似于植物成分,如菊酯类3,可以用对昆虫有害的微生物做农药,让虫子生病死亡4,激素类,让虫子不能正常生长。
常用农药根据不同的用途一般可分为七种类型。(1)杀虫剂 是用来防治各种害虫的药剂,有的还可兼有杀螨作用,如敌敌畏、乐果、甲胺磷、杀虫脒、杀灭菊脂等农药。它们主要通过胃毒、触杀、熏蒸和内吸四种方式起到杀死害虫作用。(2)杀螨剂 是专门防治螨类(即红蜘蛛)的药剂,如三氯杀螨砜、三氯杀螨醇和克螨特农药。杀螨剂有一定的选择性,对不同发育阶段的螨防治效果不一样,有的对卵和幼虫或幼螨的触杀作用较好,但对成螨的效果较差。(3)杀菌剂 是用来防治植物病害的药剂,如波尔多液、代森锌、多菌灵、粉锈宁、克瘟灵等农药。主要起抑制病菌生长,保护农作物不受侵害和渗进作物体内消灭入侵病菌的作用。大多数杀菌剂主要是起保护作用,预防病害的发生和传播。(4)除草剂 是专门用来防除农田杂草的药剂,如除草醚、杀草丹、氟乐灵、绿麦隆等农药。根据它们杀草作用可分为触杀性除草剂和内吸性除草剂,前者只能用于防治由种子发芽的一年生杂草,后者可以杀死多年生杂草。有些除草剂在使用浓度过量时,草、苗都能杀死或会对作物造成药害。(5)植物生长调节剂 是专门用来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药剂,如赤霉素(九二Ο)、萘乙酸、矮壮素、乙烯剂等农药。这类农药具有与植物激素相类似的效应,可以促进或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以满足生长的需要。(6)杀线虫剂 适用于防治蔬菜、草莓、烟草、果树、林木上的各种线虫。杀线虫剂由原来的有兼治作用的杀虫、杀菌剂发展成为一类药剂。目前的杀线虫剂几乎全部是土壤处理剂,多数兼有杀菌、杀土壤害虫的作用,有的还有除草作用。按化学结构分为四类,卤化烃类、二硫代氨基甲酸脂类、硫氰脂类和有机磷类。(7)杀鼠剂 杀鼠剂按作用方式分为胃毒剂和熏蒸剂。按来源分为无机杀鼠剂、有机杀鼠剂和天然植物杀鼠剂。按作用特点分为急性杀鼠剂(单剂量杀鼠剂)及慢性抗凝血剂(多剂量抗凝血剂)。
农药杀死或抑制农田中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途径,称之为农药的作用方式。杀虫剂中最常用的作用方式有触杀、胃毒、内吸、熏蒸、拒食、忌避和抑制生长等几种。
触杀作用:药剂通过接触昆虫表皮并渗入体内从而杀死害虫,这是目前使用的杀虫剂最主要的作用方式,可杀死各种口器的害虫和害螨;胃毒作用:药剂通过害虫口器和消化系统进入体内从而杀死害虫,一般只能防治咀嚼式口器害虫,如鳞翅目幼虫、金龟子等;内吸作用:药剂通过植物的根、茎、叶吸收,并能在植物体内输导和储存,害虫吸食植物的汁液或组织后而被杀死;熏蒸作用:利用药剂挥发所产生的蒸气来毒杀害虫;拒食作用:害虫接触或取食施用农药的作物后,破坏了消化道中消化酶的分泌并干扰害虫的神经系统,使害虫拒食食料,逐渐萎缩饿死。忌避作用:药剂本身无毒杀害虫作用,但所具有的特殊气味使害虫忌避,从而达到保护农作物不受侵害。抑制生长作用:主要指昆虫生长调节剂,它通过昆虫体壁或消化系统进入虫体,破坏其正常的生理功能,阻止其正常的生长发育,从而将其杀死,这类药剂防治对象专一,对有益生物安全,如优乐得、灭幼脲、抑太保等。
杀菌剂主要有保护剂和治疗剂两类。保护剂是指在病原微生物未侵入植物组织之前施用,以保护植物不受危害的药剂,目前使用的杀菌剂多属此类,如波尔多液、代森锌和退菌特等;治疗剂是指那些既有保护作用又有一定治疗和内吸作用的杀菌剂,如甲霜灵、代森铵等。不过无论是哪种杀菌剂,都应在作物发病初期或表现病状前使用,才会发挥相应的效果。
除草剂从防除对象看可分为灭生性(广谱性)和选择性两类,前者如草甘磷、百草枯和克无踪等,后者如西马津、2,4-D等,灭生性除草剂几乎可防除所有杂草,对果树的绿色部分也有药害,只能用于无间作的果园,使用时药液不能接触枝、叶和果实等;选择性除草剂只能防除一定种类的杂草,如2,4-D只对双子叶(阔叶)杂草有效,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防除对象,避免产生药害。从作用方式看除草剂可分为内吸和触杀两类,前者如草甘磷和2,4-D等,药效表现一般较慢,后者如百草枯等,药效表现一般较快。
化 肥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一个劳动力生产的农产品,可以满足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的需求。其中,充分和合理地施用化肥,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产和使用化肥,是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普遍使用化肥的阶段,才真正进入高生产力的现代农业阶段。粮食产量主要与化学化指数呈密切相关。人口密度高的国家,化学化发展越快,化学化指数越高。化肥使用水平提高的越快,也是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重复和全面认识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
2、化肥的巨大作用(1)增加作物产量 据联合国粮食组织(FAO)统计,在1950-1970的20年中,世界粮食总产增加近1倍,其中因谷物播种面积增加10600万公顷,所增加的产量占22%;由于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所增加的产量占78%。而在各项增产因素中,西方及日本科学家一致认为,增加化肥要起到40%-65%的作用。据全国化肥试验网1981-1983年在29个省(区)18种作物上完成的6000个田间试验结果,其中对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每千克化肥养分平均可增产粮食9.4kg(每千克N、P2O5和K2O分别增产10.8、7.3和3.4kg,其投入比例为1:0.4:0.1(加数平均)。进入20世纪90年后,由于化肥平均施用量的提高和肥效报酬递减等原因,氮、磷养分的增产作用有所降低,钾素养分的增产效果有所提高。按1986-1995年部分试验资料统计,平均肥效降低约20%,即每千克化肥养分平均可增产粮食7.5kg。这与鲁如坤(1998)据FAO在世界不同地区的试验结果相似。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上的肥效试验结果颇为一致,故世界各国对化肥增产作用的评价也基本相同。大致而言,化肥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包括当季肥效和后效,可占到50%左右。据张世贤统计(1996),我国从1952-1995年,粮食产量与化肥投入量同步增长,密切相关。20世纪末,我国年生产粮食约5亿吨,年投入化肥约4200万吨。化肥中如按75%投放于粮食作物,并按我国近期千克化肥养分平均增产粮食7.5kg计,则由化肥增产的粮食每年为2.363亿吨,占年粮食总产的47.3%。(2)提高土壤肥力 国内外10年以上的长期肥效试验结果证明,连续的、系统的施用化肥都将对土壤肥力产生积极的影响。什么是土壤肥力?笔者认为,土壤肥力可以明确地认为就是“土壤生产力”。威廉斯对土壤肥力基本描述“土壤能同时地,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对水分和养分需求的能力。”化肥如何影响土壤肥力?每年每季投入农田的化肥,一方面直接提高土壤的供肥水平。供应作物的养分;另一方面,在当季作物收获后,将有相当比例养分残留于土壤(N约30%,P约70%,K约40%),尽管其残留部分(如N)可能会经由不同途径继续损失,但其大部分仍留在土壤中,或被土壤吸持,或参与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体的组成,进而均可被第2季、第2年以及往后种植的作物持续利用。这就是易被人们忽视的化肥后效。连续多年合理施用化肥,土壤有效养分持续增加,作物单产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证据,对一个地区不同阶段的同一种作物,在当季不施肥条件下,其单产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这是土壤肥力(土壤生产力)持续提高的标志。可以认为,所谓培肥土壤或提高土壤肥力,说到底是提高土壤在无肥条件下的生产力,而连续和系统的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则是提高土壤肥力或生产力的最有效的方式。正确认识化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化肥是否会单向消耗土壤有机质,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 下降甚至消耗殆尽?土壤有机质是由土壤生产的有机物,以不同方式(根茬、秸秆或有机废弃物等)残留和归还土壤并长期积累的。作物产量越高,单位面积收获的农产品越多,自然残留和归还土壤的有机物也越多。当化肥施入土后被土壤微生物利用可转化为微生物体,也可直接参与土壤中有机物的降解和有机中间产物的再合成(如形成腐殖物质),也都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促进有机物的代谢更新。另一方面,以多种方式施用和归还农田的有机废弃物(秸秆、有机肥等)也是补偿和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重要途径。增施化肥恰恰是通过作物生产以提高有机物的生产总量,增加根茬留量和有机物还田量的最基本手段。(3)发挥良种潜力现代作物育种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育能吸收和利用更多肥料养分的作物新种,以增加产量,改善品质。因此,高产品种可以认为是对肥料具有高效益的品种。例如,以德国和印度各自的小麦良种与地方种相比,每100kg产量所吸收的养分量基本相同,但良种的单位面积养分吸收量是地方种的2.0-2.8倍,单产是地方种的2.14-2.73倍。小麦育种专家N.E.Borlaug一再强调,肥料对于以品种改良为突破口的“绿色革命”具有决定性意义。我国杂交稻的推广也与肥料投入量密切相关。据湖南农科院土肥所报告(1980),常规种晚稻随施肥量增加其单产增加不明显,而杂交晚稻(威优6号)则随施肥杂交晚稻较常规晚稻多吸收N21-54kg,P2O51.5-15kg、K2O19.5-67.5kg。因此,肥料投入水平成为良种良法栽培的一项核心措施。(4)补偿耕地不足对农业增施化肥,实质上与扩大耕地面积的效果相似。例如,按我国近几年化肥平均肥效,每吨养分增产粮食7.5t计,若每公顷耕地的平均粮食单产也是7.5t,则每增施化肥养分1t,即相当于扩大耕地面积1hm2。因此,那些人多地少的国家,无一不是借助增加投肥量一谋求提高作物单产,弥补其耕地的不足。日本、荷兰通过增加化肥投入量,使其耕地面积相对增加60-227%。(5)增加有机肥量化肥投入量的增加,与作物产量的提高和畜牧业的发展有关。统计表明,德国从1850-1965年的115年间,化肥从无到有,直至平均使用量增至300kg/hm2,随着粮食产量和畜牧业发展,施用于农田的有机肥也从1.8-2.0t/hm2增加到8-9t/hm2,增长达4.5倍。我国从1965-1990年,投入农田的化肥量增加14.7倍,有机肥实际投入量则增加1倍,而以秸秆和根茬等形式增加的有机质总量则更多。由此可见,农牧产品的生物循环必然将相当数量的化肥养分保存在有机肥中。有机肥成为化肥养分能不断再利用的载体。因此,充分利用有机肥源,不仅可发挥有机肥的多种肥田作用,也是充分发挥化肥作用,使化肥养分持续再利用的重要途径。(6)发展绿色资源化肥作为一种基本肥源,是发展经济作物、森林和草原等绿色资源的重要物质基础。据统计,我国在较充足的施用化肥,实现连年粮食丰收,人民温饱的条件下,经济作物也获得大幅度发展。1995年前的10年中,糖料、油料、橡胶、茶叶等作物增加50%-80%,瓜,菜增150%-170%,水果增加250%,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城乡市场和增进了农产品的出口能力。粮食和多种农副产品的丰足,也促进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大面积实施和城乡的大规模绿化,为在宏观上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我国有1.42亿公顷森林(FAO,1990)长期在雨养的自然条件下生长,如能有重点地施用肥料(尤其对那些次生林),即可加速成材和扩展覆盖率;我国有3.18亿公顷草原(FAO,1990),长期缺水少肥,载蓄率极低,有的每公顷年产肉量不到15kg,如能对有一定水源的草原适量施肥,可较快地提高生草量和载蓄率。一些发达国家,因其有相当数量化肥用于林业和草地,用于发展多种经济作物和实施城乡大规模绿化。使其农牧产品丰富,而且因其能充分开发和利用绿色资源而使其能保持优美的生态环境。
3、化肥与生物能增值农作物生产的本质,就是利用绿色植物所含叶绿素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作物贮藏的物能,进而将贮藏生物能的农产品供人类和动物利用。由于适量施用化肥,作物生长旺盛,叶面积扩展快,叶绿素含量高,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产物和转化贮藏的太阳能就多。随着化肥施用,作物产量及贮藏的生物能也将不断增值。据笔者计算,1964-1975年11年间,上海郊区化肥施用量(N)从115kg/hm2增加到287kg/hm2,相应的粮食产量由7.2t/hm2提高到10.1t/hm2,秸秆也随之增加,而每公顷农田收获得生物能总量也由278.8GJ(100%)提高到300.6GJ(140%)。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玉米计算的资料表明,每投入4.1868KJ化学形式的矿物能,可从玉米籽粒中回收6-8倍即25.4-33.5KJ的生物能,其能量的投入产出比为1:6-8。如果计算化肥的连续后效,化肥增值生物能的效益将更高。由此可见,平衡和合理地施用化肥,实质上是一种利用矿物能以转化和增值生物能的有效手段,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途径。因此,不同的肥源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农业物质与能量的循环方式,具有不断发展的循环量。很明显,在有机农业阶段,作物的单产主要受制于耕地土壤的自然肥力和有机物和还田量。因而,每年粪肥、绿肥等有机肥的使用量就是特别重要。当有机肥量不足时,只能采用轮休或轮作豆科植物,赖以恢复和保持地力。而当发展到无机-有机农业阶段,随着化肥投入农田量的增加,有机肥供肥(养分)作物将不断为化肥所代替,作物产量不断提高,农业物质循环量迅速增大,直至相对稳定在较高的循环量水平,即在一定的作物品种、气候及水利等生产条件下能达到的较高水平。无机-有机物质及其中能量的不断循环,也使化肥和有机肥的作用得到统一。这两种肥料都须通过土壤而为作物利用,都能促进作物增产,并随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相互发生形态的转化。前一年施入的化肥,增产了粮食(籽粒和秸秆),通过人和畜禽的利用,产生的有机废弃物(粪便、垫料等),将有相当部分变成下一年的有机肥。因此,施用化肥既是当季作物的直接肥源和增产手段,又可为下一季作物增加有机肥源。这也是我国农民通俗的称之为“无机”换“有机”的途径,或另一种形式的“肥(化肥)多粮多——粮多猪多——猪多肥(有机肥)多”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有机肥和化肥虽然形态不一,各具特点,但都是农业物质和能量循环中两种本肥料形态。在循环过程中对立而统一,殊途而同归,共同促进农作物的持续增产和土壤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