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中语文 《十八岁出门远行》学案 语文版必修1
《十八岁出门远行》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解读情节,把握小说的主旨。
2、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3、揣摩精彩语句,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4、讨论小说中有关“旅店”的内涵,明确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学习重点】
1、把握小说的主旨,明确“旅店”的象征意义。
2、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理解小说中悖于常情而又合乎常理的荒诞意味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余华
余华,浙江海盐人。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战栗》等。其中《活着》获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余华以其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的作品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以近乎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已经显示出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特色,是后来余华先锋小说的一个基础。
二、解读小说的情节结构
1、概括情节内容
2、按照小说的情节内容,给本文划分段落层次。
三、挖掘小说的主题
1、要求:找出小说的“文眼”所在。(即体现作者创作意图和作品主旨的部分)
2、讨论:“旅店”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四、小说中有许多“不合情理”的场景描写,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荒诞色彩。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些描写,思考“荒诞”性的发展过程。
用心爱心专心2-
折后并没有失去希望,“我”还能感受到心底的“暖和”,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我”寻找的“旅店”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窝”,换句话说,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
2.明确:在课文中,“旅店”本来是“我”一直要寻找的歇息的地方,但当“我”躺在汽车里感到一丝温暖,并说“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时,“旅店”就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这是一个人在成长路途中必需的动力。提示:这些“不合情理”的描写主要出现在文章的第二、三两部分。
四.提示:这些“不合情理”的描写主要出现在文章的第二、三两部分。
第二部分中,这篇小说的“荒诞”色彩就开始初露端倪,一些“不合情理”的因素开始出现。首先表现在司机突然转变的态度上,他“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而且还要“我”在车开得飞快时爬出驾驶室到车厢里去拿苹果。当“我”问他到哪里去时,他说“开过去看吧”。其次表现在“我”不知目的地旅行上,“我”对找旅店也“根本不在乎”了,“我”似乎和那位司机一样,“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
第三部分是小说的重点,种种“不合情理”的场景不断出现,给整篇小说蒙上一层荒诞的色彩。司机的举动成为“荒诞”的先兆。他在汽车抛锚后“漫不经心”修了一阵后,又在公路中央“很认真”地做起了广播体操,做完以后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接着,五个骑自行车的农民到来,他们似乎是毫无理由地抢劫车上的苹果,并把试图阻拦的“我”打倒在地。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司机却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小说的荒诞色彩越来越浓。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我”被第二批来抢苹果的人打得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时,司机也参加到抢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这个时候,小说的“荒诞”性达到了高潮。
五.明确:第二部分中,司机态度的突然转变,预示着后面将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而“我”同样不知目的地旅行,总有些让人担心,这也为下文的突变作了一定的铺垫。第三部分中,“荒诞”性的描写给读者呈现的是一个强烈的冲突:“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这是“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司机与其他人一起形成了“我”不能理解、给予“我”狠狠打击的“世界图景”。正因为其“荒诞”,从某一方面把“真相”浓缩了,使之更醒目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寓示着“我”出门远行遇到的挫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六.例1: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提示:把走路比作航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我”出门时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几分不安,也暗示着出门远行并不会一帆风顺。
例2: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
提示:这句话有两个地方显得新奇可笑。一是说司机“屁股上有晚霞”,把一俗一雅结合在一起,让人觉得好笑。二是说车头的盖子“像是翻起的嘴唇”,也很新鲜,会让人有一点担心,就是司机会被“嘴唇”吞进去。这种感受也充分表达了少年初次出门远行对外部世界的好奇。
用心爱心专心-3-
第二篇:高中语文《十八岁出门远行》练习语文版必修1
《十八岁出门远行》练习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沮丧(jǔ)
翘起(qiào)
扁担(dan)
引吭高歌(háng)B.卸下(xiè)
背包(bēi)
暖和(huo)
怙恶不悛(hù)C.浑身(hún)
撬去(qiào)
刹车(shā)
物阜民丰(fù)D.绰号(chuò)
抛锚(móo)
蹲着(dūn)
以儆效尤(jǐ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兴致勃勃
无关紧要
漫不经心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B.兴高采烈
遍体鳞伤
脍炙人口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C.委曲求全
目瞪口呆
人才倍出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D.奋不顾身
心安理得
潜移默化
五十步笑一百步
3、选出下列各句不是比喻句的一项()
A.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B.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
C.那个时候汽车突然不叫唤了,像死猪那样突然不动了。
D.这话简直像是我兄弟说的,这话可真亲切。我觉得自己与他更亲近了。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这时太阳要落山了,晚霞像蒸气似的在②汽车朝我来时的方向驰着,我 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③中国登上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安全返回后,经过几天的,已完全恢复健康。A、升起
舒服
修养
B、升腾
舒心
修养 C、升腾
舒服
休养
C、升起
舒心
休养
5、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这部短篇小说里,作者开头便不厌其烦地凸显 “我”的所见、所思、所感。....B.在推翻萨达姆的政权之后,布什政府为进一步控制海湾,又指控伊拉克的比邻伊朗秘密兴建核设施,其意在敲山震虎。....C.李明同学一向学习刻苦认真,每天的作业他总是苦心孤诣地深入钻研,保质保量的完成,因此,他的学习成绩在年级总是名列前茅。....D.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理得。我不知道汽车要到什么地方去,他....也不知道。
6、下列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余华,浙江海盐人,《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于1987年,是他的处女作。B.《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述了一个刚满十八年的青年,也就是小说中的“我”,离开家远行的故事。C.这个短篇与作者后来越来越精彩的许多小说一样,非常简单纯粹,没有一点华丽的词藻,在叙述上平铺直叙,不带有任何强烈的感情色彩,但就是这种极其简单的方式,这种趋近虚无的状态,使得他的文字有了无限的可能。
D.这篇小说以“我”出门远行途中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使小说的主题有了很上很深的底蕴。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天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伸出手去抚摸着它。它浑身冰凉。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
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像是我身上流出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觉得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到家,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趴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就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7、在经历了这场浩劫之后,文中写出了“我”和汽车的哪些相同感受?作者把二者结合起来写有什么好处?
8、文中划线两句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9、出门远行前“我”的心情和感受怎样?小说的结尾为什么要补写出门远行前的这段经历?
10、理解句子的含义。
(1)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
(2)于是就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用心
爱心
专心 2 参考答案 1.B(背:bèi)2.C(“倍”应为“辈”)
3.D(虽然有比喻词“象”但不是比喻句)
4.C(“升腾”更符合蒸气的特点,所以①应选“升腾”;②;③修养: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而休养是休息调养的意思,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C)
5.C(A.不厌其烦:不嫌麻烦。用在句中是贴切的。B.敲山震虎:指制造攻击的声势,使隐蔽的对方惊恐害怕。C.苦心孤指:指刻苦用心地钻研探求,到达独创的程度。用在此句不符合语境。D.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6.D(小说的线索应该是:旅店、寻找旅店。)
7.经历了这场浩劫后“我”和汽车都遍体鳞伤,浑身冰凉,无限悲伤,但心窝还是暖和的。作者把他们结合起来写是因为两者有相似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作者借汽车这一有形的实体,用它的遭遇来表现“我”在这场经历后内心的感受。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让人真实可感。
8.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理感受,两句景物的描写分别写出了出门远行后和远行前的不同心情。通过对照来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有了较深的底蕴。
9.出门远行前的心情是高兴欢快的。补写出门远行前的这段经历是为了和远行后的悲伤形成对照,通过情感的巨大反差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感受,深化小说的主题。
10.(1)作者把汽车当作人来写,通过“我”和汽车的对视,写出了远行遭遇挫折后、理想破灭之时的无奈。
(2)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我”初次出门远行的兴奋、高兴之情。(意对即可)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三篇:十八岁出门远行导学案
河南淮阳第一高级中学
高一语文
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
《十八岁出门远行》导学案(2)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语文组
主编:陈彦华
审稿:李锐
2010/9/30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2、揣摩精彩语句,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学习重点]
1、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理解小说中悖于常情而又合乎常理的荒诞意味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情节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了小说的主题。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品味小说中荒诞性描写的作用,体会小说独特而新奇的语言。
一、理解小说中荒诞性描写及其作用
要求:小说中有许多“不合情理”的场景描写,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荒诞色彩。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些描写,思考“荒诞”性的发展过程。
(提示:这些“不合情理”的描写主要出现在文章的第二、三两部分。)
第二部分中,这篇小说的“荒诞”色彩就开始初露端倪,一些“不合情理”的因素开始出现。首先表现在司机突然转变的态度上,他“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而且还要“我”在车开得飞快时爬出驾驶室到车厢里去拿苹果。当“我”问他到哪里去时,他说“开过去看吧”。其次表现在“我”不知目的地旅行上,“我”对找旅店也“根本不在乎”了,“我”似乎和那位司机一样,“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
第三部分是小说的重点,种种“不合情理”的场景不断出现,给整篇小说蒙上一层荒诞的色彩。司机的举动成为“荒诞”的先兆。他在汽车抛锚后“漫不经心”修了一阵后,又在公路中央“很认真”地做起了广播体操,做完以后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接着,五个骑自行车的农民到来,他们似乎是毫无理由地抢劫车上的苹果,并把试图阻拦的“我”打倒在地。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司机却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小说的荒诞色彩越来越浓。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我”被第二批来抢苹果的人打得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时,司机也参加到抢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这个时候,小说的“荒诞”性达到了高潮。1
河南淮阳第一高级中学
高一语文
二、讨论:这些“荒诞”性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可以从对情节的发展和对主题的揭示角度思考)
明确:第二部分中,司机态度的突然转变,预示着后面将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而“我”同样不知目的地旅行,总有些让人担心,这也为下文的突变作了一定的铺垫。第三部分中,“荒诞”性的描写给读者呈现的是一个强烈的冲突:“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这是“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司机与其他人一起形成了“我”不能理解、给予“我”狠狠打击的“世界图景”。正因为其“荒诞”,从某一方面把“真相”浓缩了,使之更醒目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寓示着“我”出门远行遇到的挫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三、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要求:这篇小说的叙事语言很有新意,揣摩文中的精彩语言,试举几例,体会其中描写的新奇之处和蕴藏的内涵。
(提示:可结合课后练习五进行)
例1: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明确:把走路比作航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我”出门时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几分不安,也暗示着出门远行并不会一帆风顺。
例2: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
明确: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我”出门远行一天的奔波。“从早晨里穿过”,好像早晨是一片树林,“下午的尾声”则是把下午当成一首歌或一出戏,“黄昏的头发”则会出现一个人的形象。这样写显得欢快,充分抒发了“我”出门远行的兴奋心情。
例3: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
明确:这句话有两个地方显得新奇可笑。一是说司机“屁股上有晚霞”,把一俗一雅结合在一起,让人觉得好笑。二是说车头的盖子“像是翻起的嘴唇”,也很新鲜,会让人有一点担心,就是司机会被“嘴唇”吞进去。这种感受也充分表达了少年初次出门远行对外部世界的好奇。
例4:那个时候太阳要落山了,晚霞则像蒸气似的在升腾。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明确:这句话的有趣之处在于说“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这样突出了“我”急于找到旅店的心理,这时候“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旅店。
例5: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我”被打倒在地的无奈,“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这也说明“我”心里不甘被打败,这是少年典型的不服输的精神。
四、全文总结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故事和主题都是很常见的,但在作者笔下却呈现出另一种面貌,这主要源于小说那些悖于常情可又合乎常理的情节,正如余华自己曾说:“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这段阐述无疑可以作为对《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恰切注释。而小说所剖示的“我”在青春初旅中的种种微妙的心情,则艺术地帮助小说完成了主题的揭示,小说中青春初旅的明朗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鲜明的审美反差和剧烈的碰撞,使小说具有很强的审美张力。
五、写作训练(课后完成)
要求:把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出门经历和从中得到的启示写下来,文体不限。
河南淮阳第一高级中学
高一语文
建议:文章中应有关于人生的思索,注重对特定环境中人物心情的描写。[拓展阅读]
成长中的烦恼
成长是一种令人喜悦与振奋的事,它不仅代表着生命的融通与提升,同时也是人生另一种诠释与蜕变。正处于叛逆期的年轻朋友们,一方面觉得已经长大了,可以独立自主:一方面仍需要依赖父母生活。在心理方面希望走向独立,又期待依附在父母亲身边。
此种进退维谷的情怀,造成身心方面的彷徨与焦虑。年轻朋友在成长过程中最感焦虑与疑惑的事莫过于与异性相处与情感方面的问题。例如该不该交异性朋友?交异性朋友会不会影响学业?如何与异性朋友相处?如何表达对异性朋友的爱?男女交往的尺度何在?我是不是你最心爱的人?为什么爱神总是忽略我?爱他(她)在心口难开等等。
此类问题一直困惑着年轻朋友们,造成身心不宁、寝食难安、日夜颠倒等。因而本文的主要用意在于让父母了解青少年可能面临问题的解析与理清迷思,对于两性关系与情感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体会,更重要的是教导孩子珍惜自己、接纳他人,真心真爱过一生,作自己的主人感觉真好。
爱他(她)在心口难开──喜欢一个人要等他长大
年轻朋友在面对异性时,经常会有一种情怀,就是喜欢一个人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爱恋,我该如何面对异性?我如何去表达?如何让对方知道我对他的爱,爱在心里口难开。面对此种青涩的情怀或是情窦初开的现象,年轻朋友应该冷静地思考:我真的喜欢他吗?他可是我的最爱?我了解对方吗?对方了解我吗?他有什么优缺点?我了解我自己吗?我能容忍他的任何缺点吗?我能在学业与交异性朋友之间作妥善的安排吗?等问题?因为交异性朋友就牵涉到“作决定”与“负责任”的问题,什么时候作决定较恰当?什么时候作决定较完美?什么时候交异性朋友较理想等都是必须深入去考虑的议题,在身心尚未发展成熟时就交异性朋友不但对自己的成长没有帮助,相对地会影响并阻碍各方面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此时期无法为自己作的决定负责,必须由父母或他人来承担后果,一时的激情必须以终生的幸福作为赌注。因此,喜欢一个人要等他长大,也要等自己长大。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其实你伤了父母心
年轻朋友最常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头禅“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我是我自己,您说左我就要说右!您说黑我就要说白!您说我错,我就要错!我就要自己错错看!年轻的心就是飞扬的心,年轻岁月不要留白,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在此种情怀与逻辑推理中,只要男女相爱,永结同心,海誓山盟,在一起有何不可?殊不知,年轻的心是飞扬的心,同时也是脆弱的心,容易受到伤害,而影响一生的发展。
圆满的人生发展是一种“你OK、我OK”的最高境界,当你做任何事,任何决定时除了考虑自己也要顾虑他人,我如此作做对自己对亲人、对他人有无影响?是建设性的影响或是破坏性的影响。行为的后果如果利人利己则何乐不为,如果损人利己或是损己利人等都应该慎重考虑。
其实您不懂我的心──所以我要您懂我的心
“代沟不是年龄的差距,而是思想的远离”,有很多年轻朋友自觉举天之下,无一知音,父母、师长都不懂我的心,不知道我要的是什么?不了解我的需求?不清楚我的困惑?总是
河南淮阳第一高级中学
高一语文
苛责多于鼓励、要求多于倾听,无法深入地与我谈心等。
不管怎样,其实您不懂我的心。其实,两代之间的代沟可以透过相互沟通与接纳,求得生命的融通。在适当的时机,年轻朋友应该适度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与需求,让他人也能清楚地了解你的生命舞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就是靠不断的沟通与协调吗?
真心真爱过一生──作自己的主人感觉真好
青少年时期的爱是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少女情怀总是梦、少男情怀总是诗”的爱。对于此种懵懵懂懂的爱,有点黏又不会太黏的爱总是令人向往与憧憬。有些人为爱梦一生,有些人为爱废寝忘食,有些人为爱荒废学业、有些人为爱壮士断腕,有些人为爱付出一生的代价,而这些人从不懂得真爱,也从未拥有真爱。
真爱是一种珍惜自己、接纳他人的高尚情操,真爱不是一种身体的占有,而是精神方面的相互支持。有了真爱才能真正作自己的主人。不一样就是不一样──相互尊重与接纳融通
青少年时期另一种情怀是对异性感到相当的好奇,由好奇而衍生爱慕的情怀,更而希望拥有对方的一切。产生爱是一种占有,而不是牺牲奉献的心理,误认为爱是种享受权利而忽略尽义务的层面。以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方式表达对异性的爱,或是相互传达爱的讯息。其实爱的真谛是一种异性相互尊重与接纳融通的情怀,透过对异性的了解与接纳,相互陪伴成长,走过人生最尴尬的时期与最焦虑不安的阶段。如此,才是圆融的两性关系与情感的表达。[课后反思]
第四篇: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中语文 《在别康桥》学案 语文版必修1
课题:《再别康桥》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学习重点: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学习难点: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预习指导: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学习过程:
一、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读完之后,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
二.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2、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再次读文章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3、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5、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三、作业
1、课下背诵本诗
课题:第二学时
一、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带着感情的)
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㈠音乐美。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2、韵律和谐。启发:《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请找出来。
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㈡建筑美。
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
2、每一节有几行?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
㈢学生默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诗歌中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二、绘画美。㈠找出意象。
1、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荡漾”“招摇”“揉碎”“沉淀”,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三、课外拓展。
所以,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故乡,我们通过这首诗能感觉到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与康桥永不分离的感情。下面我们来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用心
爱心
专心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全班同学齐读)
1、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2、诗一开始,就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一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对立的意象恰当地重叠在一起,使我们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
3、接下来,就的互道珍重,我们体会到诗人的那种离别之情。
4、大家看看这一句:“甜蜜的忧愁”,忧愁怎么会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忧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这样写使诗歌的情感更加饱满。
5、这首诗是谁别谁?(诗人别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沙扬娜拉)
她的名字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沙扬娜拉”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十、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五篇: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中语文 《唐山大地震》学案 语文版必修1
《唐山大地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慰藉死难者的同时,也让新生一代了解那场灾难,了解我们伟大的民族是如何战胜苦难、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
2、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学习重点]
1、本文是如何体现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的?
2、地震留给人们的启示和教训。[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背景解读
1986年7月28日,时钟倒转回了31年前,历史凝固在凌晨3时42分56秒,一场人类史上堪为最惨烈的地震灾难降临到中国人民头上:短短的十几秒,房屋倒塌,烟囱折断,公路开裂,铁路弯形,地面喷水冒砂,正在酣睡中的人们来不及反应就被埋在了瓦砾之下,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被夷为一片废墟。242419人丧生,36万多人受重伤,70万多人受轻伤,158886户家庭解体,7821个妻子失去了丈夫,8047个丈夫失去了妻子,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061人肢体残废,遗留下3675位孤寡老人,4204个孤儿„„这就是唐山大地震。
二、自读课文
三、自主探究
以组为单位,研究几个问题:
1、在唐山大地震中广大军民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不可胜数,课文为什么节选了犯人、盲人等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救灾中的表现?
2、“大户”是怎样形成的,又因何而解体?
用心
爱心
专心
3、哪些地方运用了白描手法?哪些地方运用了叙述中抒情的手法?
三、合作探究 师生共同研究两个问题
1、地震给们们留下的极为深刻的启示和教训有哪些?
2、结合5·12汶川地震和最近的台风艾琳等讨论怎样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小结
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