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二首》导学案语文必修
《中国现代诗二首》导学案
晨读广场 名句积累
珍惜
人的一生,是很短的,短暂的岁月要求我好好领会生活的进程。(高尔基《夏天》)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戏剧集》
没有一个人能够制造那么一口钟,来为我们敲回已经逝去的时光。——狄更斯《圣诞故事集》
我们不可能在晚秋时节还会找到我们在春天和夏天错过了的鲜艳花儿。——巴尔扎克《卡迪央王妃的秘密》
没有任何脂粉可以挽救容颜的凋残。——罗曼•罗兰《母与子》
我们若是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传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钟。——高尔基《时钟》
日子像念珠一般,一天接着一天滑过去,串成周,串成月。——高尔基《母亲》
我们计算着每一寸逝去的光阴;我们跟它们分离时所感到的痛苦和悲伤,就跟一个守财奴在眼睁睁地瞧着他的积蓄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给强盗拿走而没法阻止时所感到的一样。——马克•吐温《神秘的陌生人》
【抚摸经典】
裴迪书斋望月
钱起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作者】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省湖州一带)人。玄宗天宝十年(751)进士,历任校书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有《钱考功集》。
/ 14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诗人由领略、欣赏美好的月光,渐渐陷入了沉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面对这样的月色,将会惹动多少人的愁思呢?最后两句以问句作结,留待读者去揣摩、思考,显得意味深长。
全诗意境清新,状物入妙。在咏物诗中,堪称佳作。
【一家之言】
师生之间不存在什么“恩”
作者:吴非
学生寄贺卡来,依着旧例,说了些美好的话,我理解他们的一片真心,但是对他们花费精力来表达心意感到没有必要。我一向认为,中国人逢场作戏地说点恭维话,即使是种客套,也是为图个吉利,于人于己,都说得过去。不在意别人是否领情,只怕礼数不到,这是一种谨慎的为人,无可厚非。但也因此就有了令人不堪的繁文缛节,让人感到活得真累。比如这送贺卡,纯粹已经是个形式,况且贺卡上面印的那些祝辞,也免不了一片虚情假意,教师节那天,刚入学十天的学生送来贺卡,上面写的竟也是“师恩难忘”。
这样说会不会伤及孩子?是不是言重了?我想,总得说一说了。我们中国,许多不错的事最终被弄成陋俗滥俗,往往也在于人们一团和气的熏染。其他不论,就说那个教师节,算个什么节日呢?有人说得好:节日是社会关注弱者的日子。未必没有道理。
我们中国的语言是做文章的语言。从懂事开始,便知纸上写的,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未必要画等号。比如,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就是一句让我这种教师吃不消的套话。旧时说“为父”,意指在感情上要像儿子对待父亲那样恭敬,并非含有经济上供养的意思。然而,如今做父亲的该有多累?接连好几年,每到秋季都听到有父亲为子女筹学费而活活累死的事。可见“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未必是什么幸运事,责任大矣哉。我尝过类似的苦头。现在有些青年判断能力差,他在我门下读书三年,没学到什么东西,却要事事问,加上“终生以师为父”,什么事都来请教一番,真的比请钟点工还要方便。有同事说,他每次抱病上课,都希望下课后能让他早点回家休息。然而下课铃响,总有些学生围住他提问,他认为这些学生很好学,也懂礼貌,每次问完后还会说一声谢谢。我的同事累得
/ 14 故而,我们得重新认识师生关系。其实,教师学生之间不存在什么“恩”。说“有恩”,无非是一方过多地付出而所入菲薄,做了一件世上的人不愿意做,乃至于学生的父母都无力做到的事,如救死扶伤之类。国民教育由国家投入,以启蒙昧,利在民族,教师受雇于国家,服务社会,用当今通俗之说,得由纳税人供养,按劳取酬,理顺了这层关系,就可以不去谈什么“恩”。
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必太在意那些赞辞的有或无,真或假了。
素材存盘
炙肘练笔
当代画家潘觐缋于上海艺专毕业后,回到家乡卖画为生。他在恶劣的环境下刻苦练画,常十几个小时不停地练。晚上他就在煤油灯下练画,还找到了治瞌睡的最好办法。每当夜间作画困意缠绕,难以自制时,他就把臂膀伸到灯罩上,滚烫的煤油灯玻璃罩发出“嗤”的一声。剧痛驱散了他的睡意,又提起精神继续作画。久而久之,他的左膀肘上留下几块黑色瘢痕。他刻苦学画作画,终获成功。他的鱼类画,风格特异,独树一帜,蜚声中外。
分析:学习既要讲究方法,也需要毅力。任何想投机取巧的人都不可能获得成功。
话题:刻苦
成功的法则
学习目标:
一、分析“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二、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雨巷”等意象特点的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难点、重点:
一、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二、体会本诗的象征意义。阅读《雨巷》
一、第一层次的解读,解读文本。
(一)一读《雨巷》,体会:诗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是如何表现的?
(二)诗中都描绘了哪些意象(包括人物形象)?
明确:抒情主人公“我”;“丁香一样”的姑娘;雨巷;雨;篱墙;油纸伞。
(在诗中,这些意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特殊关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
(三)补充情节,分析意象。1引导题:
(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2)抒情主人公“我”有着怎样的境遇?
/ 14
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二)《雨巷》产生于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三、第三层次的解读——象征手法的运用。三读《雨巷》。
(一)根据前面对意象的分析,进一步思考:“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何象征意义? 《雨巷》刻画了阴冷的绵绵细雨,刻画了悠长寂寥的雨巷。在这里,“雨巷”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象征。诗人还刻画了一个满心哀怨惆怅彷徨、撑着油纸伞走过的姑娘。这“姑娘”正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雨巷》再现了当时一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二)“雨巷”又有何象征意义?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悠长狭窄而寂寥的江南“雨巷”的阴沉图景,这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写照。
四、第四层次的解读——语言特点。四读《雨巷》。思考: 1在朗读中分析、品味诗歌语言的特点。
2注意重音、停顿、基调、语速,体会诗人情感。举例1:排比句式的运用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朗读指导: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忧愁和无奈。读时语调应舒缓。抒情主人公在想象时,他一定是在仔细地观察那丁香一样的女子的清艳。“她/是有”这里应有一个心理上的停顿;“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颜色”“芬芳”“忧愁”要重读,并且反复的地方要读出变化,“丁香一样的/颜色”要读出惊异,“丁香一样的/芬芳”在语气上与上句构成递进,“丁香一样的/忧愁”要回落,读得低沉。“在雨中/哀怨”中应有一个视觉上的停顿,“哀怨”要重读。“哀怨/又/彷徨”句,“又”后停顿稍长,“彷徨”这个叠韵词,韵母发音要到位,读得深沉舒缓。“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上下句式连贯,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 14(3)死亡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
二、阅读《古镇的梦》,讨论:
古镇的梦
卞之琳
古镇上有两种声音 一样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锣,夜里是梆子。
敲不破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
敲沉了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三更了,你听哪,毛儿的爸爸,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老在梦里哭,明天替他算算命?”
是深夜,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过桥,敲锣的又过桥,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1古镇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2古镇上没有出现的人,应该是一个怎样的群体?有何特点?
三、比较《寂寞》《古镇的梦》这两首诗意境各有何特点。
(一)分析意象特点
1《寂寞》中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2“梦”指什么?如何理解“做着梦似的”瞎子、更夫“敲不破别人的梦“”敲沉了别人的梦”? 3《古镇的梦》反复强调瞎子、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表现了什么? ”
/ 14 1“如今他死了三个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滴滴答答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2“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封闭的沉寂的古镇中这一句更能让人感觉到古镇的“寂寥”,这里是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中以动写静的手法。
3“白天是算命锣,夜里是梆子”高度概括了白天黑夜一样“敲不破别人的梦“”敲沉了别人的梦”,表现古镇中的人寂寥、封闭、愚昧的特点。《寂寞》诗中也同样高度概括地表现了主人公一生的寂寞。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一项是()
A.撑着(chēng)
颓圮(pǐ)
凄宛
色彩斑斓
B.巷道(xiàng)
悠长(yōu)
静默
惆怅而归
C.迷茫(méng)
篱墙(lí)
唉怨
碧波荡漾
D.潺潺(chán)
似的(sì)
彷徨
彳亍独行
【答案】D(A.宛-婉;B.巷道hàng;C.迷茫máng,唉-哀)
2.关于“意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艾青),是主客观融合的产物,是诗人通过感觉的想象而创造的一种具有强烈主观色彩、能为读者所感知的具象。
B.创造意象时,要尽量少用陈述语、推导语,而尽量多用意象语,即具有具象感、新颖感的语言。
C.写作诗歌要尽量避免通用意象,多用独创意象或非独创意象。
D.大景与宏伟的意象搭配,小景与渺小的意象搭配;乐景与甜美的意象映衬,哀景与忧伤的意象映衬。
【答案】C(“或非独创意象”)
3.对《雨巷》这首诗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的“雨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正是“风雨如磐”的社会的缩影。
B.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当时被环境憋得透不过气来,但又不断探索着、追求着的知识青年。
C.那梦幻般出现又幽灵一样地消逝的丁香姑娘,就是作者热切追求而实际上又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D.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迷惘感伤、绝望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答案】D
4.下列各项对于《寂寞》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这是一首八行的诗歌,以瞬息的速度描绘了一个小人物从童年到死亡的静态而缓慢的一生,这样写不免有些肤浅。
B.“乡下小孩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诗歌从孩童写起,似乎暗示着“寂寞”与生俱来。
C.长大后,日夜操劳,夜间也不得停歇,与夜明表时时为伴,依然是寂寞。最后是孤零零地去了,连生时的这份慰藉也不能带走。
D.从结构上说,跳跃性非常大,乡下与城里、童年与成年、古老与现代、生与死,将时空高度概括组织到一起,概括了主人公一生的命运,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1/ 14 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8.你认为《雨巷》一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
【答案】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2题。
网
赵丽宏
在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网;
网住大陆,也网住海洋……
幸好,那并不是真的,否则,我们只能在网里彷徨。
呵,在我清醒的视野里,大海,是那样的自由和宽广,任你遨游,任你飞翔!
网哟,它应掌握在我们手中,撒出去,为祖国收起宝藏!
9.诗歌的开篇,作者面对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织成的“巨大的网”,神思忽动,浮想联翩:由的“网”延伸到的“网”,由的“网”延伸
到的“网”。
【答案】眼前
视野外
实际
思想上
10.这篇文章通篇运用了的手法。“为祖国收起宝藏”在全诗末尾,起到了
的作用。
【答案】比喻(或象征)
升华主题(或卒章显志)
11.读到“我们只能在网里彷徨”这一诗句,你会有哪些联想?
答:
【答案】诗人不会无端地有这种关于“网”的感受,因为毕竟有过一段“我们只能在网里彷徨”的日子(人们很自然会联想到“文革”那场浩劫),而且是我们刚刚翻过去的那一页历史,所以他虽然没有一个字触及那段历史,但读者仍然可以从诗中探寻到这种有历史感的思考。在“地图”上看到的经线和纬线是有形的,而那段历史造成的“在网里彷徨”的生活却成了无形的存在,历史不会把它遗忘。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表达了自己对那段历史的感受。接下来诗人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要成为“网中奴隶”,而要从网中挣脱出来,享受自由并且要把网变成我们手中的工具,“为祖国收起宝藏”,联想自然且升华主题,“卒章显志”,不落俗套。
12.诗歌由“网”而起,又由“网”而落,首尾照应,但又不是简单重复。请简要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答:
【答案】这首诗的一大特点就是构思精巧。诗歌由“网”而起,又由“网”而落,首尾
3/ 14
第二篇:现代诗二首学科导学案
华县城关中学七 年级 语文学科导学案
班级:学生姓名:小组: 课题《现代诗二首》: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
【预习自学】给加点字注音。
白羊肚()油馍()脑畔()糜子()....青荇()长篙()漫溯()笙箫()....【我的问题】 学习《回延安》。
1.试给诗歌的每部分加上小标题,概括每部分内容。
2.反复朗读这首诗,体会本诗主要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感情?学习《再别康桥》
1、诗中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教师指导:意象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学生用笔
【教学目标】
1.品味、感悟两首诗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3.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重点难点】
1.品味和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欣赏作者在表达感情时的特点。
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品味、感悟、欣赏诗歌情感和表达特点。
【学法指导】
1.诗歌创作背景。
诗歌写于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划出诗中的意象。
工作。1956年,在久别10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3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
2.说说“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
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
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自我检测】 节的首句。
一、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________定宝塔山。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________在亲人怀。【学习过程】.给加点字注音。A.抱扑B.搂靠C.绕扎D.搂扑 白羊肚()油馍()脑畔()糜子()二.阅读《再别康桥》,....
(1)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 青荇()长篙()漫溯()笙箫()....
1.(2)延伸拓展:
试比较本诗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
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
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课堂评价与反思】
教师复备 学生笔记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革命烈士诗二首》导学案
诵读欣赏:革命烈士诗二首
主备:徐耀祖审核:吉留锋李进朝郭百锋时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感悟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3、体会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学习过程
背景展示(观看幻灯片)
重庆渣滓洞集中营,位于现重庆市沙坪坝区西南政法大学附近。在1949年以前是“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一部分,是国民党反动派关钾残害革命者的魔窟(江姐、小罗卜头、方志敏…)。如今已经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1948年前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逮捕我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统一关在渣滓洞订中营,并进行残酷迫害,广大革命者至死不屈,1949年,人民解放军的炮火已逼近重庆,重庆的解放近在旦夕。就在此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志士进行 集体杀害,仅有极少数越狱而出。在此期是,革命者一方面以洒热血抛头颅的英勇行为向反动统治者抗争;另一方面又以笔为武器,写下了大量诗文激励斗志,表达自己坚定的信仰。
渣滓洞在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监狱2.5公里,原为人工采掘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及矿工住房,改设为监狱。
该监狱三面靠山,前临深沟,高墙外的制高点有岗亭六座,机枪阵地一处,常有国民党军一个连驻守。共产党员罗世文、江竹筠、李青林、蔡梦慰等先后被囚于此,最多时达七百余人。
1949年10月1日,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后,革命者欣喜若狂。被关押在白公馆监狱的罗广斌、陈然、丁地平等难平心中的激动,他们用一床红色的被单和几个纸剪的五角星作了一面红旗。红旗做好以后被藏在牢房的地板下,准备重庆解放时高举红旗冲出去。可是早在8月24日,蒋介石就秘密下令:一旦重庆不保,第一是炸毁兵工厂和重要电力设备,第二是屠杀关押的全部政治犯。于是这场震惊中外的集体大屠杀就开始了,从1949年9月到11月29日一共293人惨遭杀害。这些革命战士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们没有低头,他们在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诗篇的同时,还用他们手中的笔抒写了自己的革命志趣和美好的追求。作者介绍
何敬平(1918-1949),四川巴县人,共产党员,曾在重庆电力公司工作。1948年4月被捕,囚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牺牲。
白深富,四川壁山人,共产党员,曾在四川合江等地工作。1948年在壁山被捕,囚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牺牲。预习检测 读准字音: 判逆.希罕..渣滓.. 矫.健 倔.强贫瘠.
花苞. 乾坤..
自主学习:
1.找出表现革命者要把牢底坐穿的目的和表现他们一往无前、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的诗句。
2.那么如何才能把牢底坐穿,达到“免除下一代苦难”的目的呢?哪些诗句体现出革命志士彻底革命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合作探究: 3.诗中“颠倒的乾坤”、“不合理的一切”指什么?“扭转、打翻”体现了革命志士怎样的精神?
小结:这首诗通过“愿把牢底坐穿”的坚强誓言,抒发了革命志士的豪情壮志,表达了与敌人斗争的决心。表达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和追求美好未来的崇高愿望。自主学习:
1、诗人反复写“我爱花”,实际是表达他怎样的情感?
2、“即使花苞被摧残了,但是更多的/更多的花在新生。”诗句的含义是什么?
合作探究:
1、“我爱花,我愿为祖国/开一朵绚丽的血红的花。”诗人为什么要在结尾一句的“花”前面加“血红”二字?
2、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共同点:
不同点:
当堂检测:
1、背默《把牢底坐穿》
2、荆州中山公园景点“渣滓洞”竟出现如此一幕:游客只要投入硬币,就能让“美蒋特务”鞭打“革命烈士”。请你就这一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反思:
第四篇:外国诗二首 导学案(教师版)
外国诗二首 导学案
(2018.3)(教师版)主备教师:习志国 课型:自读课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知识链接】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2、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3、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3、象征: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瞬息()伫立()萋萋()诱人()忧郁()......解析:Shùn zhù qī yóu yù
2、写出下列各词的同义词。
忧郁()镇定()怀恋()伫立()幽寂()延绵()解析:郁闷;惆怅;忧愁 镇静;冷静 想念;挂念 耸立;矗立 静谧;沉寂 绵亘;连绵
3、填空。(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作者是 国诗人
,史称“
”,他的诗歌代表作有《
》《
》《
》等。(2)、《未选择的路》作者是
国诗人
。解析:(1)、《普希金诗集》 俄 普希金 俄罗斯文学之父 《自由颂》 《致恰达耶夫》 《致大海》(2)、美 弗罗斯特 【合作探究】
(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解析:特指在 生活中应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解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的怀念”?
解析: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二)、《未选择的路》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解析: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
解析: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解析: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知识迁移】
(一)四面是柳枝篱笆,篱笆上爬满了豆角秧,豆角秧里还夹杂着喇叭花藤萝,像□。墙里是一棵又一棵的□,墙外是杨、柳、榆、槐、桑、枣、杜梨树,就像给墙镶上的两道铁箍。
奶奶连巴掌大的地块也不让空着,院子里还搭着几铺黄瓜架。
1.在文中方框一填入喻体,最恰当的一项是()。A、童年的五彩梦 B、密封的四堵墙 C、二姐出嫁时坐的彩轿 D、绣着红花的蓝布裙
2.在文中方框二依次填入词语,语意连贯、语气流畅、朗读上口的一组是()。A、山楂树、杏树、桃树和花红果子树 B、山楂树、花红果子树、桃树和杏树 C、桃树、杏树、山楂树和花红果子树 D、桃树、山楂树、杏树和花红果子树 解析:
1、D
2、C
(二)最近,妈妈总爱捉住我,逼我背一支古怪的儿歌: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听说这是一位古代的神童,七岁时写下的“大作”。可我却背得结结巴巴,气得妈妈说我“笨脑壳”。
我只好背得滚瓜烂熟,妈妈显得特别快活。
从此,每当家里来了客人,我都要牵出这只倒霉的“鹅”。
听到了一声声的夸奖,妈妈就奖我美味的糖果。好像这是我写的诗篇,其实,我压根儿没见过白鹅.我家小小的阳台上,连只小鸟儿都不曾飞落。更别说从那“曲项”里,向天唱出美妙的歌?!
真的,我不愿当什么“神童”,更不想靠“白鹅”啄来糖果。如果妈妈带我去趟动物园,那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1.诗的第二节中所说的“古代神童”是谁?生活在什么朝代?
2.诗中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意思?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表达。
3.写出能表现全诗主题的句子。
4.这首叙事诗中,妈妈的行动描写细致传神,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请联系有关诗句作具体分析。
5.你的妈妈是怎样一个人?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一谈。
解析:
1、骆宾王 唐朝
2、每当家里有客人时,爱慕虚荣的妈妈都要让我给客人们表演背诵《鹅》这首诗。
3、我不愿意当什么“神童”,更不想靠“白鹅”啄来糖果。如果妈妈带我去趟动物园,那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4、“捉住”写妈妈的动作,写出了妈妈的严厉,逼迫我背古诗;“气得”写妈妈的神态,体现妈妈的性子急,为背不出诗歌的我而发怒;“显得特别快活”写妈妈的神态,表现妈妈为我能背出诗而高兴。
5、略,妈妈在孩子的成长中,一般扮演教练、老师等角色,答题时,同学们要根据自己妈妈的特点来谈。
【教学反思】
第五篇:高中语文必修3小说单元导学案
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 第一单元
小说单元(导学案)
【教学说明】
本单元注重文学欣赏,学习中外小说。
从内容上来说,本单元的三篇小说,涉及古今中外,涵盖人类生活的多个层面。有展示中国古代大家族生活的《林黛玉进贾府》,有表现现代中国妇女命运的《祝福》,还有塑造现代西方硬汉形象的《老人与海》。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给人以人生的启示与精神的陶冶。
从表现手法上来说,这三篇小说各有特点。《林黛玉进贾府》和《祝福》以现实主义的细腻笔法,真实而客观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人物风貌。作为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精彩篇章,《林黛玉进贾府》是全书的序幕之一,它由一个从未到过贾府的人物──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这个封建大家族进行了介绍,环境描写细致真实,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栩栩如生;而《祝福》则从一个启蒙知识分子“我”的视角,以倒叙的手法,追述了底层妇女祥林嫂悲剧的一生,情节曲折完整,人物相貌、语言描写入木三分。《老人与海》则不重在描述故事,而是重在揭示哲理,无论故事还是人物形象都充满象征意味,在艺术上更多地运用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教学目标】
1.积累本单元文学常识和基础知识。
2.学会鉴赏小说。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并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3.品读作品,理解和评价作者在小说中所给予的思想情感。【高考命题方向】
宁夏海南卷小说类文本阅读的选文特点:
1.选文为长篇小说中情节较为完整的节选或者是优秀的小小说(微型小说),大体字数在一千五百字以内。
2.选文题材丰富,所选作品为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主题上较为关注人性。3.赋分分值较大,一直稳定在25分,在各省市的文学类文本命题中居于前列。4.命题形式以主观题为主,兼顾客观题,考查内容涉及到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形象、主题等方方面面。【方法精要】
一、小说定义:
小说是文学的一大样式。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具体地描写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相互关系、行动和事件,以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和意识流动等,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一般通称为小说的三大要素。
二、小说分类: 1.从题材分:
①社会小说:路遥《平凡的世界》; ②言情小说:琼瑶的《窗外》;
③武侠小说:金庸、梁羽生、古龙等 ;
④侦探小说: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 ; ⑤历史小说:二月河《康熙大帝》《乾隆皇帝》《雍正皇帝》。⑥神魔小说:《西游记》
⑦科幻小说:凡尔纳《海底两万里》、英国威尔斯的《时间机器》、《隐身人》《星际战争》 等等。
2.从篇幅分:
①长篇小说: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反映人生或历史的重大题材;人物形象众多;情节复杂。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中国当代作家古华的《芙蓉镇》、莫应丰的《将军吟》。长篇小说,一般在10万字以上。②中篇小说:有较多的人物,较复杂的情节,展示社会中某一段重大事件,揭示生活某一发人深省的问题,如鲁迅的《阿Q正传》、韩少功的《爸爸爸》、方方的《风景》,均属此类。中篇小说,一般在2万字以上。
③短篇小说:人物集中,情节集中,主题也较单一,结构严谨,叙述简练,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马烽的《三年早知道》、贾平凹的《制造声音》,均属此类。短篇小说,一般在2万字以下。
④小小说(微型小说,“一分钟小说”、“一袋烟小说”):生活容量少,人物单一,情节简单,汪曾祺的《陈小手》、台湾陈启佑的《永远的蝴蝶》。字数在几百字与千五百字之间。3.从流派分:
①浪漫主义:雨果《巴黎圣母院》、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美国霍桑的《红字》 ②批判现实主义:法国:斯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英国:狄更斯的《艰难世事》、《双城记》、萨克雷的《名利场》、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爱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俄国:果戈理的《死魂灵》、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白痴》、《卡拉玛佐夫兄弟》、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③自然主义:法国左拉《小酒店》、《娜娜》 ④意识流小说:乔伊斯《尤利西斯》、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福克纳《喧嚣与骚动》。⑤存在主义小说:加缪的《局外人》、萨特的《墙》、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
⑥黑色幽默小说:美国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⑦“垮掉的一代”小说:1957年美国凯鲁阿克的《在路上》;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太
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
⑧魔幻现实主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4.从表现方法分: ①叙述体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
②散文体小说
③诗体小说: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④书信体小说: ⑤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
三、如何鉴赏小说:
(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可从三个反面入手:(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
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 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指人物周围的一切事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等。环境描写可以用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突出主题,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人物性格塑造的一个延伸。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渲染故事气氛;②烘托人物形象;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暗示社会环境;⑤深化作品主题。
社会环境主要指特定的时代风光、社会背景等,一般不能以单独的形态存在,要借助自然环境加以体现,在具体的作品中,它主要体现在对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写上。社会环境是形成人物思想性格的客观基础和条件依据,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对人物生活具体环境中陈设、格局、气度、色调等的描绘,来烘托人物的情趣、爱好、气质、理想、情操等思想性格;一是通过对某种特定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为人物提供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文化氛围。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社会对人来说总是个具体的存在,社会群体的活动,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民族的、民俗的、地域的、流行的等都会在人的性格和心理上产生影响。小说中社会环境的描写就是要将人物置于真实的、形成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定环境中,这个环境甚至对人物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完整的社会环境描写可以充分展示历史的真实和民俗真实,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基础盘点】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读音:
《林黛玉进贾府》
阜盛fù 船埠造chì 贾赦喉yān 狼吞虎咽..bù 敕..shâ 呜咽.yâ 咽..yàn 插屏.píng
敛声屏气bǐng 戏谑..xuâ 掌fǔ 谙达ān 万马齐喑..yīn
盥手guàn 懵懂měng 两靥...yâ 梦魇.yǎn 忖度.duï 拊.
嫡亲dí 锋镝路yǒng ..dí 甬.始作俑者yǒng 蘖枝niâ
孽根祸胎niâ
...瞋视chēn 嗔怪chēn 雕梁画栋liáng 黄粱美梦liáng 潦倒liáo 东施效颦......pín 赦免shâ
.忖度cǔn 孱弱chán 纳罕...hǎn 轩峻.jùn
《祝福》
监生jiàn 监考jiān 镯子zhuï 踯躅.....zhízhú 朱拓.tà 开拓.tuî 陈抟.tuán 间.或jiàn 瘦削铅笔xiāo 悚然sǒng 少不更事gēng .xuē 削...形骸.hái 尘芥.jiâ 新正.zhēng 桌帷.wãi 讪讪..shàn 怔怔..zhâng 咀嚼.juã 咬文嚼字jiáo 拗不过niù 拗断ǎo 拗口ào 炮烙páo 窈陷yǎo ......歆享xīn 牲醴跚pán 搪塞..lǐ 蹒..sâ 草窠.kē
寒暄闹xuān 蹙缩cù 蹩脚biã
.xuān 喧...烟霭ǎi 和蔼ǎi 编纂改cuàn ...zuǎn 篡.诧异chà 叱咤..zhà 雇佣.yōng 陶俑.yǒng
负疚礼pìn 踝骨huái .jiù 倔强.jiàng 聘..谬种miù 窥探kuī ..
《老人与海》
两颚â 脊鳍杀shì 吞噬..qí 嗜..shì
积攒动cuán 攮子nǎng 嘟嘟囔囔赘lãi 拖累.zǎn 攒....nāng 累..lěi 劳累.lâi 桅.杆wãi 嘎吱gā 嘎调gá 残骸液nián ...hái 黏. 榫头sǔn 蹂躏rïu 糅合rïu 啐唾沫cuì ....淬火cuì 戳穿chuō 杀戮天tāo ...lù 白浪滔. 惊涛骇浪tāo 皮开肉绽粉diàn ..zhàn 淀. 拽住zhuài 当年dāng 呜咽...yâ 拖沓.tà
喝彩hâ 僵硬jiāng 褐色hâ 祷告dǎo .... 广袤.mào 理睬.cǎi 2.注意下列字词的写法:
敕造 斟茶 疯疯癫癫 翡翠 嫡亲 膏粱 轩昂壮丽 宽慰 癞头 打量 手帕 甬路 拂尘 放诞无理 皮囊 惫懒 杜撰 韶光 乖张 鄙薄 渣滓 唾弃 离间 诡秘 烟霭 连绵不断 沸反盈天 伦理 大杂烩 刽子手 遍体鳞伤 兴高采烈 熹微 嬉皮笑脸 为虎作伥 卷帙浩繁 罢黜 言简意赅 通缉 凤冠霞帔 赝品 再接再厉 吞噬 蹂躏 杀戮 3.本单元相关文学常识: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是我国伟大的作家。《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创作过程十分艰辛。可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珠穆朗玛峰,是展现封建社会的太平洋。
高鹗: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红楼梦》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的。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小说《祝福》选自他的短篇小说集《彷徨》。他的另一部短篇小说集《呐喊》,我们曾学过其中的《孔乙己》、《社戏》等。他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海明威:现代主义作家,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名字之一。他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迷惘的一代”,随即被用来命名经历一站后精神空虚的青年一代。1953年发表的《老人与海》,塑造出人们心目中智勇刚毅、用不言败的“硬汉”形象,成为世界中篇小说的珍品,获得了诺贝尔奖。4.本单元的名段名句:
1、第一个肌肤微丰,和中身材,鳃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2、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3、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4、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5、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