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高中语文4.1.1《荷塘月色》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xiexiebang推荐)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属于苏教版必修二模块“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一花一世界”板块。重点是鉴赏分析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识记重点的字音、字形和成语的意义
背诵精彩语段
2、能力目标 理清散文的结构层次,体会其思想感情。分析写景方法,领悟情景交融的特点
3、情感目标 品味荷塘月色的宁静、淡雅、柔和与朦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揣摩品味语言,学习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难点: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四、学情分析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作者用他的妙笔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和精美的语言。学生在之前已经接触过写景抒情散文,具有一定的写景分析,情感体会,语言品味能力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 总结疑惑 情境导入 展示目标 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反思总结 当堂检测 发导学案 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准备资料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㈠、预习检查 总结疑惑 ㈡、情境导入 展示目标
导入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
用心 爱心 专心
点拨:有淡淡的喜悦也有淡淡的哀愁蕴含在文中。作者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暂时忘却掉白天的身不由己,独自一人夜赏荷塘(一个“且”字写出了作者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喜悦之情),希望孤独、寂寞、郁闷的心得以暂时逃避,暂时超脱。但赏荷之后更加深了失望的心情,一个“但”字,表明绵绵的愁绪依然难以消解。听录音,学生欣赏
3、朗读第4自然段(要求学生把本段所用的比喻划出来)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荷塘的景色?
文章是怎样写出荷叶、荷花的动态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哪种修辞格?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文中还有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格的语句吗?说说它的表达效果?(让学生自己分析)教师归纳:按照作者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描写荷塘的景色。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最后写送来的缕缕的荷香。作者先展示三者的静态,用 贴切生动的比喻描绘它们的神韵。把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把缕缕荷香比作“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教师归纳:文中运用“颤动”、“传过”、“闪电”、“霎时”等词,把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恰当地表现出来,把只能意会的细微之处,确切地言传出来,可见作者用词之精妙。
本自然段中多用比喻,是一个特点,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真切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喻,有时用一个,有时用两个。凡是连用两个以上比喻的,称为“博喻”。如本自然段中用“明珠”、“星星”比喻荷花就是。这种修辞手法,能够使事物的特征更加具体鲜明,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
明确:通感(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观上,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表达效果:“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巧妙地把它转化为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使人把花散发出的清香若有若无、轻淡幽香与远处高楼里传出的歌声的时断时续、隐约缥缈的情形相沟通,从而产生出特殊而美妙的艺术效果。
明确:“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激发读者的想像和联想;其次深处此境,提到梵婀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给原有的意境带来温馨、幽雅的氛围。
4、读第5自然段
作者是怎样写荷塘的月色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先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荷叶上的景色,作者活用“泻”、“浮”、“洗”、“笼”等动词,勾勒出十分迷人的梦一般的幻景。
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赏景的角度,也不断变换。月光(自上而下)(密集)青雾(自下而上)(泛开)
叶和花(在瞬间视觉中改变了自然色,泛乳白色)(媒体显示)
5、自读第6段,看它写了什么内容?与写荷塘月色有什么关系? 明确: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写了杨柳树、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目的是以树写月,用心 爱心 专心
心态:我什么也没有(照应二)淡淡的哀愁
四、回首江南采莲盛况,思乡情浓,心情依然不宁静(照应三)
十、课后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一节课教学处处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本,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对语言的揣摩,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均能打开思想的闸门,知无不言,又言无不尽,再佐以教师的推敲,因而,精彩纷呈,常闪发智慧的火花。教师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学习课文的一员,积极参与讨论,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要言不烦,意在点睛,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有时明说“不过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绝非搪塞,而是列举种种研究成果),意在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继续学习的空间;有时提出“现在,我能不能也提几个问题啊”,意在深入开掘,弥补学生探究的不足。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空间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谐的语文交响乐。-
第二篇: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设计 苏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朱自清,感受这位爱国知识分子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2.通过审美活动体验,能够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3.品味语言,感受意境,能够概括提炼出鉴赏意境美的基本方法。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个性化阅读鉴赏,能够初步实现对作品的多元、创新阅读。
二、教学方法
1.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讨论相结合。2.涵泳法、美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教学探讨。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能够捕捉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梳理出散文情感脉络,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2.涵泳揣摩,通过对1、2、3、6、7、8等段落关键词句的咀嚼进一步把我作者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与作品
1.你读过作者的哪些作品?能够说说内容吗?你喜欢他的作品吗?试作简要分析评价。(主要是让学生谈谈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可以据作者作品的整体而言,也可以就作者的某一篇作品)
2.谈谈你所知道的朱自清。(不求完整,一鳞一爪皆可)
3.教师视学生发言情况作补充。(现代作家。号秋实,字佩弦,笔名余捷、柏香、知白。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于扬州。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转入本科哲学系。“五四”后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和新潮社,并开始新诗创作。先后任教于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六师范,上海中国公学,浙江上虞春晖中学等。1922年与俞平伯等创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刊物《诗》月刊,发表长诗《毁灭》,之后参加过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主要致力于散文创造和古典文学研究。其间创作散文名篇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背影》《荷塘月色》《春》等。散文笔致简约,朴素,亲切,娓娓动人,享有盛誉,被誉为“美文”“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31年赴伦敦学习并漫游欧洲数
用心
爱心
专心
国。1932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7年抗战爆发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1938年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被选为理事。1945年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民主运动。1946年李公仆、闻一多被害,受到很大震动。清华大学复校后继续任教。他坚定站在民主革命一边,反对内战,直到临终前还嘱咐家属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给的美国面粉。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民族气概”。作品有诗集《血潮》(与俞平伯等合集)、《踪迹》(诗与散文合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散文集)以及评论集《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尺度》《论雅俗共赏》等,解放后,出版过《朱自清选集》、《朱自清古典文学专集》朱自清序跋书评集)
(二)自主阅读,涵泳揣摩,整体把握。1.轻声阅读,初步感受。
2.涵泳揣摩,把握脉络。(要求动笔,动手,动口。能够找出表现作者情感及其变化的词句,能够揣摩一些关键词句的潜台词,能够作适当的标注与点评)
(三)交流阅读收获,揣摩关键词句,理清情感脉络。1.互相交流阅读成果,彼此表述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2.关键词句的筛选,揣摩潜台词,把握情感脉络。(此项内容已经要求在阅读时做了准备并且同学之间已经做了初步交流,因此,这里可以集体梳理一下)
关键词句:(在理出这些词句的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句进行揣摩,能够说出隐含在表面下面的情感,充分挖掘其潜台词,从而把我作者情感及其变化)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来了。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一想,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用心
爱心
专心
3.品味1、2、3、6、7、8、9段的语言,进一步把握作者情感及变化。心里颇不宁静(第一段:孤寂的氛围、淡淡的哀愁)
路、树、月(第二段:幽僻、寂寞、蓊蓊郁郁的、月光淡淡的)
独处,到了另一世界里(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第六段: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蝉声、蛙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经无福消受了(第7、8段:热闹、风流、嬉游、有趣)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第九段:到底、惦着江南、猛抬头)心里颇不宁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惦着江南
(四)诵读体验,交流感受。1.选择自己喜欢地方的诵读体验。
2.听朗诵录音,进一步感受,并能够与同伴交流新的感受。
三、课后
1.品味4、5、6段语言,鉴赏意境美,能够作适当点评,并有旁批。2.《采莲赋》《西洲曲》欣赏。3.鉴赏意境美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涵泳美读,鉴赏文本的意境美,能够概括提炼鉴赏意境美的一般方法;通过个性化鉴赏,能够初步实现对作品的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二、教学过程(重点鉴赏4、5、6段和《采莲赋》《西洲曲》)
(一)涵泳品读第四段,鉴赏月光下荷塘宁静之美。
1.自由朗诵,概括表述这一段的意境,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诵。
2.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一段的意境,并能够根据文本作简要分析,同时提示朗诵时注意点,能够根据提示和理解朗诵。
(表述的语言能够概括意境特点,能够入境并分析出意境所传达出的感情;能够从具体的语言入手进行分析;尊重多元解读,但对明显错误要及时讨论或纠正)
3.注意点: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清雅幽僻、宁静迷蒙的画面;画面与心境;写景的层次等。
(二)涵泳品读第五段,鉴赏荷塘上月色迷蒙之美。
用心
爱心
专心
1.涵泳朗读,动手用文字写出意境及其传达出的感情。
2.组内交流,并且推荐人员班级集体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讨论。鼓励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3.美读。学生朗读,并且说明朗读的注意点。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时注意事项。4.注意点:写月光重在写月光投影,使月光有了实感质感;静态动写,“泻”“浮”“洗”“笼”等动词的精妙所在;作者为何喜爱这淡淡迷离、朦胧苍茫的月色,说“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此段通感的妙处何在等。
(三)涵泳品读第六段,鉴赏荷塘四周幽远朦胧之美。第五段可以从略,但描写的层次要分析。作者的情感要琢摸。
(四)概括鉴赏意境美的一般方法。
1.让学生自己概括,根据自己在本文的鉴赏过程中的体会来总结。允许争议,可以讨论,不必求全。
2.教师可以帮助进行语言概括,使表述更准确。
3.几个角度:品味语言、语境的修辞妙处、表现手法、再现画面与入境、意境与作者情感等。
(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再听听4、5、6段的朗诵录音。
(六)鉴赏《采莲赋》《西洲曲》
可以选择《采莲赋》让学生将刚刚总结的鉴赏散文意境美的方法移植到诗词歌赋的鉴赏上来,明白文学作品的鉴赏是相通的。可以先品味此赋的细节描写之妙,再揣摩用词之精当,然后再鉴赏意境之美妙以及传达出来的感情,最后进一步理解作者引用此赋的真正目的等。
三、结束小结。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
一、课本导入
中国人是个喜欢热闹的民族,就拿刚刚过去不久的春节来说,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形容得最为贴切,“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年要放鞭炮庆祝,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高兴,“春风送暖入屠苏”,家家要吃团圆饭,喝团圆酒,“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门神换春联,这是中国老百姓忙年中最常见的景象。然而大鱼大肉吃多了会腻,迎来送往的应酬多了也觉得累,这时候人们又会渴望独处,“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语堂),对于现代人来说,最常见的消遣是玩手机,刷刷微博、朋友圈,或者玩玩游戏,而在没有wifi、电脑和互联网的民国时代,人们又是如何排解烦闷,偷得浮生半日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先生的现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感受一段在那个“日色、车马、邮件都很慢的”年代里,与清风明月、脉脉荷香为伴的闲情逸趣。
二、知人论世
首先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代表作。这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文学评论的重要原则之一。“知人”就是了解、研究作者的生平经历,“论世”指的是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作品时曾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情,半瓣花上说人情。”知人论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走进作品,把握文章主题内涵,与作者来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知人,那么对于作者朱自清,同学们都有哪些了解?
朱自清,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原籍浙江绍兴,是鲁迅先生的同乡,但由于祖父和父亲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原名朱自华,取“春华秋实”之意,字佩弦,号秋实。后来1917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时,改名“自清”,取自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为自我勉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廉洁,不与周围同流合污。自清二字也成为朱自清的人生注解。1948年时,重病缠身的朱自清先生为了抗议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不食美国救济粮,最后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享年51岁,留下诗歌、散文、文学评论26册,190万字。可以说,朱自清先生用自己最后的尊严,捍卫了一个中国文人的清高和傲骨。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学者、作家,他的作品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白话散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欧洲杂记》等。
论世,本文写于1927年7月,国共两党合作决裂,蒋介石发动了持续九个月的清党运动,白色恐怖笼罩了大半个中国,报纸上每天可以见到对共产党员、左翼人士和其他政治异见人士的迫害、拘禁、处决、镇压。根据当时全国各地慈善救济机关不完全统计统计,从1927年4月到1928年上半年,以清党名义下被迫害的民众有8万多人,其中被杀害4多万人,共产党员2.6万人。正是在这样一个充满血腥暴力和人人自危的动荡岁月中,作为一个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青年,崇高理想的知识分子,朱自清的内心是惶恐不安、苦闷彷徨的。他既不满黑暗的现实,但又没有勇气投入到斗争中去,只好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中,寻得一片暂时的栖身之所。
朱自清先生这段心路历程也记录在当时的作品中,他在散文《从哪里走》写道:“在旧时代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一封信》中则说:“自己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中,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想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而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荷塘月色》,又将体现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他是否已经找到了摆脱苦闷和彷徨的终极答案呢?
三、文本诵读
在了解了作者和时代背景之后,我们开始正式进入到文本的学习环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经说过一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指的是文章需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那么在本文的学习中,我们将采取三步诵读法,来研读课文。第一步是出声自由朗读,主要解决生字生词、组词断句的问题,同时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第二步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念词完整,感情饱满,抑扬顿挫。重点是要读出文章的节奏和重音,也就是段落的停顿,语句的停顿和语气的转换。我在这里找来了孙道临先生的范读录音,请同学们仔细体会,著名艺术家孙道临先生是如何处理这一篇现代名篇的,请边听,便用笔在文中划出停顿和重音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朗读,最后选出代表每人读一个小小段落,我们最后来评判一下,那一组同学表现得最好。第三步,是带着思考题默读,进一步把握文本脉络,欣赏品评文字,课前我们布置了预习题,下面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这些题目。
1、本文题目《荷塘月色》,描写的重点是荷塘还是月色?
2、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都有什么特点?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哪些变化?
3、怎样理解开头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文中的作用?
4、作者结尾处为什么会联想到“采莲旧事”,怀念江南?
5、你最喜欢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哪些语句?请选择其中一句加以分析。
四、解读文本
1、本文题目《荷塘月色》,描写的重点是荷塘还是月色?
荷塘和月色是并列交叉的关系,本文描写的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荷塘指的是作者任教的清华大学清华园中的荷花池,这是特定的处所,荷花原本就是花中君子,出自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因此选择荷塘,是作者下意识的心境选择,也是审美趣味使然。而月色,也是作者所向往的那种和谐宁静的境界。
2、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都有什么特点?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哪些变化?(这道题旨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后人评论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之一是描写精细、漂亮缜密,有一种工笔画般的美感,也就是课后评论中的第二条,“朱自清的所谓把描写对象‘剥开来看,拆穿来看’,其实也就是说要分解剖析,把描写对象解剖为一个一个组成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去观察描写,并且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和变化。”因此朱自清散文的成功,在当时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在白话文学的新期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相对于梁实秋的散文古朴凝练,朱自清的语言是欧化的,较多使用前缀和形容词。下面我们先来梳理文章的层次段落,记叙文的层次划分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是时间顺序,第二是空间方位顺序即移步换景,第三种是事物的内在逻辑顺序。那么本文的文章脉络也是非常清晰的,可以按照空间方位顺序划分为四个部分:念荷塘(不静)——去荷塘(求静)——赏荷塘(得静)——离荷塘(出静)。
①念荷塘:文章的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本文的文眼,交代了独游荷塘的缘起,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感交织的矛盾心理,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白色恐怖时期,作者既不满黑暗现实有没有勇气抛家舍业投身革命。
②去荷塘:
所见:小煤屑路——曲折,幽僻,寂寞
四面树木——蓊蓊郁郁,幽深静谧 月光——淡淡、朦胧
此时的荷塘不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艳灿烂,月光也不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如飞镜临丹阙的明月,而是带着如烟似雾的朦胧诗意。淡淡二字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内心没有大起大落的剧烈冲突,感情和情绪表露的时候都是有所掩饰、有所节制,这是中国文人特有的中和之美和含蓄之美。
所感:心里不平静,希望寻求安慰。③赏荷塘:
荷叶——茂密繁盛 舒展优美
荷花——姿态各异 尽显秀色 博喻的手法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表现出事物的特点,增
加形象的密度和气势 荷香——若有若无、飘渺幽怨、清幽淡雅、不绝如缕(通感)荷叶荷花的动态——疾如闪电,细腻柔媚
朱自清散文中很喜欢用女性意象,比如《绿》将梅雨潭的绿比作女儿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晚月儿已削瘦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柳梢头”„„美好、细腻、柔媚的象征,这在同时期的冰心、俞平伯等作家,包括徐志摩,泰戈尔等蜚声中外的诗人都喜欢用孩子、女性意象,表现出一种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情趣。这也是当时的一种写作流派所体现出的风格。
月色——光辉照耀 静谧清幽 青雾——轻柔迷蒙
云——不浓不淡、不明不暗、调和适度、安逸的生活情趣 灌木——奇形怪状 明暗掩映 错落有致 如诗如画
月影——和谐、跳跃、轻盈、荡漾(通感)视觉转化为听觉 四周树影——阴沉 灯光——没精打采
蛙叫蝉鸣——以闹衬静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通感: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绘,表现出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手法。比如北宋词人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有一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将视觉转化为听觉,表现出春光明媚灿烂。还有在《列子·汤问》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中,伯牙古琴,志在高山,子期就说,善哉乎鼓琴,巍巍若太山,志在流水,子期云,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听觉转化为视觉,现在也有通感的运用,比如说一个人笑容很甜,视觉转化为味觉。比如周杰伦的歌,《甜甜的》我轻轻地尝一口你说的爱我,听觉转化为味觉,还有《青花瓷》,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视觉转化为听觉。通感要抓住两种感觉之间的联系,又要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新的艺术意境。
仿写练习。
④离荷塘
4、作者结尾处为什么会联想到“采莲旧事”,怀念江南?
由荷塘想到江南采莲旧俗,这是情理自然,用《采莲赋》中青年男女传情、嬉游的热闹场面,含蓄表达出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西洲曲》是热恋的少女寻找情人而不见的相思之愁,暗合作者在荷塘中寻找精神寄托而最终不得的失落之情。引用《西洲曲》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向往。思念江南则是身处烦忧之中而记往怀旧的含义。
认为过去的一切好于现在,这是一切浪漫主义者的误区。引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一句话:“他还年轻,尚不知道回忆总会抹去坏的,留下好的,而正是由于这种玄妙,我们才得以承担过去的沉重。”
本文感情变化:不静——求静——得静——出静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淡淡二字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内心没有大起大落的剧烈冲突,感情和情绪表露的时候都是有所掩饰、有所节制,这是中国文人特有的中和之美和含蓄之美。本文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和内结构的一致性,使文章显得回环婉曲,浑然天成。
主题思想: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委婉曲折地表达出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无法超脱的苦闷心情。
五、文学鉴赏
5、你最喜欢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哪些语句?请选择其中一句加以分析。画面美: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荷花、荷香、月光的事物进行精心描绘,通过声、光、色、味的神韵渲染,勾勒出一副虚实相间、光影和谐、清新雅致、荷香缕缕,水乳交融的动人画卷。
意境美: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物都笼罩在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之中。薄雾轻纱笼罩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境,夜色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如丝如缕、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小睡也别有风味,桥到好处,意境不浓不淡、不明不暗、调和、适中、安逸,恰恰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是对适度生活情趣的追求。
音律美:三十多处叠音词的好处,相同的音节重叠使用,使文章堵起来和谐悦耳,语言音律之美,强化了舒缓的节奏,营造出精美和谐的意境。
第四篇:2014年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导学案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孔雀东南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乐府双璧”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低位
2、掌握本文涉及的文言知识,归纳“相、见、谢、徒、适”的用法及意义
3、熟悉故事情节,从人物动作及对话入手,揣摩人物心理,把握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的形象特征,体会人物情感
【学习重点】
1、掌握本文涉及的文言知识,归纳“相、见、谢、徒、适”的用法及意义,归纳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及古今异义词
2、熟悉故事情节,从人物动作及对话入手,揣摩人物心理,把握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的形象特征,体会人物情感
3、体会本文起兴、多用铺陈和善用比喻的民歌特点
【学习难点】
把握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而这一特点的把握需要体会焦、刘二人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表现,注意揣摩焦刘二人的心理。
【学法指导】
分组讨论
【知识链接】
汉乐府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孔雀东南飞(并序)》
《孔雀东南飞(并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共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学习过程】
夯实基础
1、字音
俜(pīng)襦(rú)拊(fú)鹄(hú)幡(fān)踯躅(zhí zhú)槌(chuí)萦绕(yíng)主簿(bù)窈窕(yǎo tiǎo)婀娜(ē núo)
2、字形
(罄磐)石儿今日(冥冥暝暝)主(簿薄)
3、实词
(1)谢(2)适
①谢家来贵门(辞别)①始适还家门(出嫁)②阿母谢媒人(谢绝)②处分适兄意(依照)
③适得府君书(刚才)
③多谢后世人(告诉)④ 适彼乐土(到、去)
(3)为(4)故
①为仲卿母所迁(被)①大人故嫌迟(仍旧)
②为诗云尔(作、写)②故遣来贵门(特意)
③非为织作迟(是)③知是故人来(旧、老)
④君家妇难为(做)④故作不良计(故意)
⑤阿母为汝求(替、给
⑥始尔未为久(算是、算作)⑦慎勿为妇死(为了)
(5)举(6)令
①举言谓新妇(张开①便言多令才(美好)
②举手拍马鞍(拾起)②岂合令郎君(敬辞,你的③莫令事不举(成功)③莫令事不举(使、让
④举手长劳劳(举起)
(7)见
①相见常日稀(见面)
②君既若见录(我)
③渐见愁剪破(被)
④府吏见丁宁(我)
4、虚词
(1)相(2)尔
①及时相遣归(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我)①始尔未为久(语气助词
②儿已薄禄相(名词,相貌)②诺诺复尔尔(如此如此
③还必相迎取(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我)③君尔妾亦然(代词,这样
④久久莫相忘(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我)④ 作计乃尔立(代词,这样
⑤好自相扶将(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我)⑤尔来四万八千岁(代词,那
⑥誓天不相负(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我)⑥尔与尔三矢(代词,你
⑦登即相许和(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我)
⑧六合正相应(副词,互相)
⑨仰头相向鸣(副词,互相)
⑩无物以相之(动词,辅佐)
5、词类活用
孔雀东南飞(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黄泉共为友(黄泉,名词作状语,在黄泉下)
昼夜勤作息(昼夜,名词作状语,从白天到黑夜)
逆以煎我怀(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煎熬)
足以荣汝身(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华)
理实如兄言(理,名词作状语,按道理)
手巾掩口啼(手巾,名词作状语,用手巾)
卿当日胜贵(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千万不复全(全,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仕宦于台阁(仕宦,名词作动词,做官)
窈窕艳城郭(艳,形容词作动词,长得最美)
戒之慎勿忘(戒,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警戒)
6、通假字
箱帘六七十(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结实)
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嘱咐)
摧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
儿今日冥冥(冥冥通“暝暝”日落)
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
7、古今异义
妾不堪驱使(驱使,古义:使唤;今义:强迫别人按自己的意志行动)
共事二三年(共事,古义:一起过日子;今义:在一起工作)
何乃太区区(区区,古义:愚拙、凡庸;今义:形容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汝岂得自由(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约束和限制)
可怜体无比(可怜,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和同情)
本自无教训(教训,古义:教养;今义: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知识)
感君区区怀(区区,古义:真挚情谊;今义:形容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自可断来信(来信,古义:来做媒的人;今义:寄来的书信)
承籍有宦官(宦官,古义:官宦、做官的人;今义:太监)
处分适兄意(处分,古义:处理、安排;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
便利此月内(便利,古义:吉利;今义:方便)
蹑履相逢迎(逢迎,古义:迎接,迎着;今义:说好话巴结别人)
生人作死别(生人,古义:活着的人;今义:陌生的人)
奄奄黄昏后(奄奄,古义:暗沉沉的;今义:气息将绝)叶叶相交通(交通,古义:连接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
多谢后世人(多谢,古义:多多告诉;今义:非常感谢)
8、文言句式
1、为仲卿母所遣
句式特点:(被动句)
翻译: 被焦仲卿的母亲休回娘家。
2、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句式特点:(判断句)
翻译: 并不是织得慢,(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啊!
3、何言复来还
句式特点:(宾语前置句)
翻译: 还说什么再回来的话呢!
4、仕宦于台阁
句式特点:(状语后置句):
翻译: 在大官府中任官
5、徘徊庭树下
句式特点:(状语后置句):
翻译:在庭院的树下徘徊
6、渐见愁剪迫
句式特点:(被动句)
翻译:渐渐被忧愁煎熬压迫文本探究
1、通读全文,探讨本诗的线索,划分情节结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
序幕孔雀东南飞开端诉说隐衷发展遭遣盟誓
再发展被迫允婚结局、高潮践约同归尾声鸳鸯和鸣全诗以焦刘的婚姻悲剧的发展过程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层层展开叙事,以大量生动具
体的对话和行动及一些细致的场景描写将清洁推向高潮。
2、分组探讨刘兰芝、焦仲卿、刘兄、焦母的形象特点。刘兰芝:年轻貌美、多才多艺、勤劳能干、坚强自重、忠于爱情、外柔内刚、识礼仪、有教养焦仲卿:忠于爱情、善良孝顺、软弱无能刘兄:见利忘义、尖酸刻薄焦母:蛮横无理、独断专行
3、探讨本诗的艺术手法
(1)本诗开头两句游离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2)第二段从12说道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琐碎?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这里写得 简练而又层次,意在强调刘兰芝从
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4、导致刘兰芝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观点一:封建家长制下的逼迫。这是传统的观点。刘兰芝的悲剧首先是一个时代的社会
悲剧。反映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观点二:焦母的“恋子情节”。从文中可推知,焦仲卿父亲去世较早,焦母一手把儿子拉扯成人。长年的生活磨难,使得他练就了铁一样的手腕;多年的相依为命,使她对儿子有一种特殊的依赖。所以,她不甘心自己儿子渐渐离他远去,不恩能够忍受儿子对她只言片语的反抗。在这种情形下,美丽贤惠的兰芝是她眼中祸害的根源。观点三:仲卿的懦弱。仲卿始终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面对衷爱的妻子和敬爱的母亲,太难取舍。他尊敬他母亲,除了遣归兰芝以外的事,他都能迁就他母亲。然而,无论怎样坚持,兰芝终被遣归,他是在无能为力,又不能喝母亲断绝关系。他是善良的,也是无奈的,从而在行动上也表现为某种懦弱。观点四:兰芝是美丽、贤良的。她的最大的“不孝”是没有给焦家留有后代。对焦母而
言,有什么比为焦家留有一个后代更为迫切的呢?
【归纳小结】
第五篇: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荷塘月色》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
【学习目标】
1、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2、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重点和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法指导】
1、通过听录音或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2、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3、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等。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2、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认为,《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4、补充:关于荷花的名句
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 《爱莲说》)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③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5、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冲关”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蓊蓊()踱着()独处()弥望()袅娜()似的()霎时()脉脉()参差()倩影()乍看()敛裾()(2)词义积累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斑驳:色彩杂乱;参差不一;形容色彩纷杂。丰姿:丰度姿态
袅娜:形容草或枝条细长柔软,也形容体态轻盈柔美。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 羞涩:害羞,态度不自然
没精打采:精:精神;采:神色。形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不高兴,不振作。蓊蓊郁郁:多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
(3)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请找出这篇文章的文眼。(4)理清各段内容。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8、9段 第10段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 品评鉴赏文章4、5、6自然段。
1、朗读第4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有何特点? 顺序
特点
(2)填空题: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荷塘 曲曲折折 用叠词,突出 ◆ 田田 用叠词,突出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 手法,以动写静,写出了 的风姿 ◆荷花袅娜,用 手法,写出了 羞涩,用 手法,写出了 明珠,比喻,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去说明和描述同一个本体的修辞手法叫做
◆ 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用 和 的修辞手法,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
像闪电,用比喻手法,突出
◆ 流水 脉脉 用 手法,写出了流水的深情。
2、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和作者寄寓的感情。
3、朗读课文第5段,完成以下问题。
(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3)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用得精妙?
(4)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5)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朗读鉴赏第6自然段:
(1)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2)提问: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5、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风俗,其目的是什么?请简析。
6、本文的情与景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学习后记】 【达标检测】
一、基础与表达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颤动(chàn)空隙(xì)纤腰束素(shù)B.霎时(shà)煤屑(xiāo)蓊蓊郁郁(wěng)C.独处(chǔ)倩影(qiàn)妖童媛女(yuàn)D.幽僻(pì)踱步(duó)参差不齐(cēn)
2、“通感”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下面对通感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是将嗅觉的气味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C.金竹没回答。凤月的一句话,戳到了她的痛处。——这是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的形象。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3、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008年,山寨产品大举登堂入室,成为中国一道靓丽的风景。追本溯源,“山寨”一词发迹于广州方言,来源于一些仿冒手机等电子产品,因为它们功能实用、廉价而且大受低端消费者推崇。
A.登堂入室 B.追本溯源 C.发迹 D.而且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政府部门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各个部门应防止对毕业生的恶意歧视的现象不再发生。
B.社论指出,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就必须抓紧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健全融资担保体系,简化贷款程序显得尤其重要。
C.2009年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出,只有走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D.备受舆论关注的“躲猫猫”事件的调查结论何时公布,仍没有得到已介入此案调查的昆明市检察机关的明确答复。
5、依据示例,另外选取描写对象,仿写句子。
示例: 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二、阅读鉴赏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 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1、文章开头为什么写到瀑布和梅雨亭?
2、谈谈在空间角度上梅雨谭的绿的特点。
3、文章通过对梅雨谭的“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美文“悦读”】
与 你 为 邻 广东考生
“妈!隔壁的开门声,吵死了!”我皱着眉头,对着答案在自己刚做完的一道题目旁打了一个大大的叉。我瞥了瞥桌子上的无声走动的闹钟,果然,又是准时的11点半。
我们家住在老城区的一座旧楼里,住了多少年了。我从来没有像这几天这么敏感周遭的哪怕是游丝般的声响。要不是学校说高考前放假自习,要不是爸妈一再催促我回家吃好睡好补身子,我不用像现在这般忍受邻里三姑六婆不时的高谈论阔和这晚上11点半准时到访的恼人打扰了。要知道,晚上可正是我最清醒的时候,可也是我最敏感的时候。
老妈穿着睡衣,轻轻地,又或者说,蹑手蹑脚地走到我的房间。“孩子,你知道的,隔壁小王早出晚归的,也够辛苦的。你知道环卫工人得一天扫多少的……”“我不管我不管!管他是谁,他有啥理由天天准时吵着我?甚至有时候还附送一宿的婴儿哭声!我不管!明天趁着周日,他轮休吧?你陪我过去和他说清楚!”说完我便离身而去,一头扎到床上,用被子一层又一层地捂住自己的耳朵。床咿呀了一下,像是一声痛苦而又无奈的呻吟。
今晚,出奇地,特别的安静。我失眠了,躺在床上,睁大的眼干盯着墙壁,仿佛要看穿墙壁对面任何一丝的喧扰。
天蒙蒙亮。拽着老妈,我挺着胸板来到了对门。这户人家的门,买的是那种破旧的旧式铁栅门,上面早就被锈迹侵得七七八八了,仿佛只需轻轻一碰,便可倾刻粉碎。伴随着我急促的敲门声,是铁栅门“吱呀吱呀”的呻吟,还有一个小伙,满脸胡渣,和一身似乎和铁门可以称兄道弟的退了色的凌乱的衣服。
“小王啊,我是隔壁的张阿姨,谢谢你啊。楼道这几天可干净了。”老妈抢着,把我的话活活的盖了下去。“哪里,应该的。这是您家的娃儿吧多大了?长的可真俊。”“十八了,”终于让我插上话,“就得高考了……”“呀!那可得加油啊!来,叔叔给你点补身子的。”说完,他便一转身,走进了屋子,留下了一脸茫然的我和老妈。
那是怎么的屋子呀!房间的满满地挤着一张床,旁边是席地而放的饭锅,电扇,甚至破破烂烂的玩具。床上坐着小王的妻子,还有她怀里向着我们微笑的婴儿。我呆住了……
小王走了进来,塞给了我两个红鸡蛋,“娃儿,好好念书。上大学了给咱邻居也添添光!”说完轻轻的拍了拍我的头,我用力地点了点头,踮起脚尖向小婴儿做了个鬼脸。
与你为邻谢谢你,待我以真诚和爱。
【点评】记叙了我和邻居(清洁工)之间发生的事情,我缺少修养,经常以自我为中心,邻里关系不太和谐,母亲在处理“与你为邻”,榜样一样理解对方引导女儿“与你为邻”的道理,文章有一个好中心。文章以“隔壁的开门声”为线索,由“隔壁的开门声,吵死了!”引出故事,接着写妈妈的劝解,再写我“拽着老妈,我挺着胸板来到了对门”,最后我看到“小王”叔叔一家的情景,“小王”叔叔塞给了我两个红鸡蛋,“我”发出内心的感叹“与你为邻谢谢你,待我以真诚和爱”。故事线索清晰,情节较曲折,结尾出人意料。全文9个自然段,共914字。文章对“老妈穿着睡衣”的神态、邻居的“铁栅门”、邻居的房间情景等描写很较生动形象。
《荷塘月色》学案的参考答案
“冲关练习”
(1)蓊蓊(wěng)踱着(duó)独处(chǔ)弥望(mí)袅娜(niǎo nuó)似的(shì de)霎时(shà)脉脉(mò mò)参差(cēn cī)倩影(qiàn)乍看(zhà)敛裾(liǎn jū)(3)荷塘月色的文眼是在开头,即“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4)第1段 夜赏荷塘的缘由。第2段 描写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第7、8、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课堂学习与研讨
1、(1)先总写荷塘,再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2)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 曲曲折折 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 田田 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 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去说明和描述本体的修辞手法叫做 博喻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用比喻和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
荷波 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流水 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2、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3、(1)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2)“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3)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4)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5)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4、(1)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既是对第2段的回应,也是第4、5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
(2)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5、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惦念,强调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
6、具体说,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情。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定下了文章的基调。这”颇不宁静“,正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说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而置身于”无边的荷香 月色“,他也的确感到了某种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这淡淡的喜悦之中,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一直到”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
如果说,“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面对黑暗现实对时代苦闷的排遣;那么,“托物言志”则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动追求。自然界的“朦胧之景”多的是,可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来抒情呢? 问题的实质,在于这里的“荷塘”是月下之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上之月色。朦胧固然是二者的共同点,但朱自清赖以言志的是二者更鲜明的相通处,这便是“荷”“月”之高洁!所以,在作者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而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华”,后更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暇!
达标检测答案:
一、基础表达
1、B
2、C 3.B.A.“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B.“追本溯源”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C.“发迹”指人脱离困顿状况而得志、兴起;D.“而且”表递进,不符合句意,此应为“而”
4.D A.否定不当,“不再”应删去。B.歧义、杂糅。应删除“显得尤其重要”。C.成分残缺。在“走”后加 “以”,同“为基础”搭配
二、阅读鉴赏
1、这是一个叙述的过程,因为瀑布是形成“梅雨谭的绿”的由来,梅雨亭则是观赏瀑布的最佳地点。这都是铺垫,在写这两处的时候,也交代了“梅雨谭的绿”周围的整个环境,让读者对梅雨谭在位置上有个大体的了解。
2、并不是显而易见,而是需要跋涉寻找,在空间角度上是大而厚的。
3、作者为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而兴奋和激动,表达作者对梅雨谭的“绿”情有独钟,非常喜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