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时间:2019-05-15 10:5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篇:高中语文《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初步掌握景物写作的内容、写作的角度、写作的技巧等。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能力。

3、能把学到的写景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学习重点】

1、让学生初步掌握景物写作的内容、写作的角度、写作的技巧等。

2、能把学到的写景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学习方法】探讨法、练习法

【知识链接】:景物描写方法论。景物描写,就是描写人们生活环境中的自然景物和社会景物。在记叙文中不仅有大量的写景为主的文章,就是以写人写事为主的文章中,为了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反映事件的面貌,也常常写景。上乘的景物描写应当是情趣盎然,耐人寻味的,也是个性鲜活的。【经典重读】

春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方法指导】

一、抓住特点,准确描画

写人要有个性,写景要有特色,要想给人独特鲜明的印象,就必须突出该景物的独特之处。可以说,这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

任何一个景物都是许多物象构成的,但我们不能将它们从头到尾、不分巨细地全部描写出来,而要抓住该景物的独特之处加以描写,这样,才能避免“千景一律”的弊端,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比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中所写的三个“峡”就各具特色,毫无雷同;瞿塘峡雄奇、险峻,巫峡奇丽秀美,而西陵峡则突出它的险恶。

这是景物本身的特征。无论从哪个角度着眼,我们都不能违背这一基本特征。如果有谁把瞿塘峡写成秀美之峡,而把巫峡写成险峻之峡,这就有悖于事实,也就无法叫人接受了。要抓住特点,就要对景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同学描写的景物,之所以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主要的原因是作者对所写的景物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不善于通过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抓住事物的特点。而成功的有特点的景物描写,则都是作者对所写景物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观察和反复比较的结果。

二、确定观察点,选择观察角度

描写景物要选准观察角度。对于同一个景物,同一景点,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获得的对景物的印象也会不同。观察角度的选择有两种:一是定点观察,一是移步换景。

1、定点观察:即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固定的。所谓立足点,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所站的位置。这样,我们到一个景点去,固定立足点,视线随身体而旋转可以上下左右移动,写景状物也就有了多个角度:仰视、俯视、环视、远视和近看,这样将景物一层层地写下来,从而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如台湾作家李乐薇散文《我的空中楼阁》是从不同方位把“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展示给我们的,远观小屋,呈现的景色是:

“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堞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远观改为近看呢?由于立足点变化了,观察的角度也从仰视变成了平视,小屋的景色便是: “有了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将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同样是小屋,透观和近看的形态就有了很大的变化。

运用定点观察法描写景物,第一,要注意选准立足点,哪里最能恰当地表现描绘对象,产生最好的艺术效果,就应把立足点选择在哪里。第二,要把立足点交代清楚。

2、移步换景:就是立足点随着行踪的变化而变化,一边走一边看,走到哪儿,看到哪儿,把景物一步步地写下来。如李健雪的《雨中登泰山》中的一段:

“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回漩的水面。这里叫做虬在湾:据说虬早被吕洞宾度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这段文字写了三个立足点:岱宗坊、虎山水库、坝桥。分别写了虎山水库七股大水和坝桥的平静湖水,这两幅画面交相辉映。运用这种方法,一要注意把立足点的变换交换清楚,如交代不清,就会使读者如堕雾中;二是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不能写成“流水账”,一方面,从不同立足点看到的局部景物应各具特色,另一方面,各局部景物合起来又要能反映出描写对象的总面貌、总特征。这样描写才是成功的。

三、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景物描写还要注意描写的顺序,顺序恰当才能使描写眉目清楚,自然和谐。

按照景物的方位顺序写景。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位置,我们选定一个地方进行观察,按照由远及近(或由近至远)、由内至外(或由外至内)„„方位顺序去描写景物的情状、风貌,景物的画面就可以井然有序的展开。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头描写百草园的概貌。”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这段景物描写,就是按照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空间顺序来摹状的,读起来,我们的眼前似乎能够显现出那景色层次的美感来。

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说到底,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达意。“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点明了情与景的关系。大自然的景物本身是没有喜怒哀乐、爱憎褒贬的,但作者带着情感(如欢乐、悲伤、苦闷、烦恼等)去观察。描写时,便赋予了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一名句,叫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的是景物的色彩是由感情色彩决定的,不是晴天都明媚,阴天都悲凉。同一个场景,同一种自然风光,在不同作者眼里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是作者的感情不同,通过不同物象的细节描写反映出来的。

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景和静景都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所以,要想描写好景物,就要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结合起来,所描绘的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中的几段: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晚霞、繁星、明月以及灯火,本来都是静态的景物,但作者为了化静为动,用大海滚动着的浪峰来映衬,引导读者透过大海的排排波浪去看它们“闪烁”、“滚动”的倒影,使人感到别有一番风味,晚霞的色彩与光亮的变化都是一种动态,作者写晚霞的妙笔正是有层次的突出它的变化,做到在静中求动,动静相宜。

景物描写是一种综合的语言艺术,一段或一篇生动、具体的景物描写,应是各种手法综合运用的结晶,因此,我们在写作实践中,一定要对这些方法全面考虑,灵活运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当堂检测】

1、请看下面景物描写的节选文段,指出写景顺序上的错误。

踩着银杏叶铺成的“地毯”继续向前走,就看见不远处有一团团“火焰”熊熊燃烧着。在寒意中,在秋风里,枫叶婆娑起舞,那“沙沙”的声响,仿佛在报告秋天来临的讯息,又像在演奏优美的秋之乐。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片火红的枫树林。我随手捡起一片枫叶,它鲜红色的底映着鹅黄色的纹路,既像小孩拍红的手掌,又像少女羞红的脸颊,还像美丽翩跹的蝴蝶。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银杏树林。银杏树的叶子已开始泛黄,在飒飒秋风中摇摇欲坠。它们有的随风在树枝上荡着秋千,有的三五成群、陆陆续续地坠落到草地上,还有的跳着舞,打着旋儿落入水中随波逐流。仔细一看,银杏树的叶子更是别具一格。它的叶片脉络清晰,既像一把小扇子,又像一只小耳朵,还像小鸭薄薄的鸭蹼,可爱极了!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是说作品中的一切描写景色的句子,读者都能从其中每一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面上读的是景色,其实读的却是作者的感情。同一种景物不同人去写,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例如:同样是秋天,欧阳修《秋声赋》: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欧阳修对秋天的感受是清爽和冷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则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在毛泽东的眼里,秋天却是另一番景象,生机勃勃,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借此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下面不同的感情需要,描写“校园秋色”。写作感情需要:

喜悦

忧伤

【课后作业】

请以“家乡的______”(春、夏、秋、冬)为题,写一篇作文

第二篇:1《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组

一、导学意图:

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托。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决不仅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踏青,不是也能愉悦身心吗?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有深浅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不是人人都能有的。除了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以外,这种情怀还需要通过读书、作文不断培养。培养对自然的情怀,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可以陶冶性情、净化灵魂。从学习写作的角度看,自然的范围极其广阔,培养对自然的情怀,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写作内容。

二、学习目标:

作文在写法上强调写景物要抓住特征。

三、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会用多种手法写景;学习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学生喜欢写景,但常常忘了为什么写景,抓不住景物的特征。这里所说的特征和说明文中的事物描述不同,它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自然景物是客观的,但是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受到感悟的地方也就不同。作者头脑里的景物特征已经深深印上了主观的痕迹。有的甚至会大大变形。极度失望的人,竟会看见黑色的太阳(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应当让学生明白:景物描写的标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自然景物是客观的,写什么,不写什么,却全由作者的感悟来决定。《故都的秋》《沁园春·长沙》写的是不同的秋景,但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引起作者感悟的一面。所以,学习写景,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

四、学习方法

1、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景物;

2、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会用多种手法写景;

3、学习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手法,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学生做写景文,容易犯两个毛病:一是不认真观察,习惯于抄书抄报,脱离景物实际;二是没有明确的目的,写出来缺少统一的基调,特点不突出。针对学生常犯的毛病,如果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做一次集体写生式的作文。比如,一同观察校园一景,一同逛公园,一同赏月,一同看日出。这样写出作文来,一比较,谁做了认真观察,谁在抄书抄报,即使老师不讲,学生也会明白的。搞这种活动,事先要有准备,帮助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诗文、词汇。可以先在现场口头做,回来后再落成文字。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互相启发,也便于老师指导。本文出自福建学成网-教学论坛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 我们阅读过许多写景的名篇,读过之后,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色仿佛历历在目,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需要我们来认真学习和借鉴的方面,就是能够抓住景物的特征。

一、景物的特征

首先,对于景物的特征,给大家—个标准的说法: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他全然相似的。就是说,在你的笔下的景物,要能够留给别人鲜明的不同于一般景物的印象。

二、鉴赏与训练──写景 1、赏析:

为了弄清什么是景物的特征以及如何来体现景物的特征,我们先看几个例子,请同学们赏析一下,分析这些景物描写美在何处?写的好,好在哪里?

例1:“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指包头和呼和浩特)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翦伯赞《内蒙访古》比喻、拟人)

点评:例1是用大手笔来勾勒景物的特征。这是一幅鸟瞰图,缩千里于咫尺。作者用“青铜的屏风”比喻阴山主脉的形状和色调,用“拖”字写山坡的态势,这些都是秋天的阴山所独具的;加上黄河、阳光的烘托和城市的点缀,整个画面洋溢着和平、宁静的气氛。

例2:“桃林前面,有老百姓种的荞麦,也有大麻和玉米这一类高秆植物。荞麦正当开花,远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大麻和玉米就像是屏风,靠着地毯的边缘。太阳光从树叶的空隙落下来,在泥地上,石家具上,一抹一抹的金黄色。偶尔也听得有草虫在叫,带住在林边树上的马儿伸长了脖子就树干搔痒,也许是乐了,便长嘶起来。”(茅盾《风景谈》比喻、白描)

点评:写景物的特征,也可以用工笔描摹。例2即是如此。这里用工笔写景范围不大,却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都仿佛带着泥土的气息,一草一木,每个细小的景物,都没有脱离开这一特征。

例3:“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通感)

点评:例3则是通过树影来衬托月亮的美丽,从而使得月亮更加朦胧而富有美感。

小结:由上可见,景物的特征只是简单的描绘还不够,恰当的写作方法如“大笔勾勒、工笔描摹、衬托”等和巧妙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才会使效果更加明显。

2、布置阅读练习:

阅读何其芳《雨前》(读本2),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划出文中写景的语句;

二是概括文中所写景物特点(不超过四个字)。3、片段训练:

⑴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一段雨景,200字左右;

⑵使用大笔勾勒与工笔描摹手法写一段雨景,200字左右。

【导学过程】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课前预先阅读参考例文,后附文)

四、鉴赏与训练──融情于景

1、写景、状物和抒情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因为写景、状物离不开抒情,而抒情又往往需要借助景和物。这就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如《诗经》中以一个戍边征人的口吻吟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个征人在连绵的阴雨中回到家乡,这场景或许是写实的,但这儿的“雨雪”明显投影上了征人垂暮之年才返回家乡,一切都“物是人非”的阴霾心境。

当然写景、状物和抒情在具体的一篇文章中,视其倾向性不同有时可以有所侧重: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抒情只是投影在具体景物上的某种感受,即作者既尊重所写景物的特征,抓住特征进行描写,又在景物描写的同时带上“我”此时此地的主观感受。如:朱自清《春》中描绘的春雨图。既写出了江南春雨连绵不断的特征,同时江南雨景中田园牧歌般情味又是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主观感受。或以抒发某种感情为主线,景物只是借以寄托的一种比拟和象征。也有许多文章将这两者很好地揉合在一起。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借景抒情”前,用大量饱含感情的笔触去写景状物,景物的描写细致生动,最后的抒情议论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2、如何做到融情于景?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是古典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常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那么我们平时在写作过程中又该如何做到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呢?

请同学们先看我们上节课分发给大家的材料,完成作业。3、片段作文训练:

(1)写一段文字,描写“秋风中的落叶”,200字左右。

(2)分别以悲伤和愉快两种不同的情感基调描写雨景,300字左右.〖参考例文1〗 故乡的雨

江南的春天素称多雨,一落就是七八天。住在上海的人们,平日既感不到雨的需要,一旦下雨,天气是那么阴沉,谁也耐不住闷在狭小的家里,可是跑到外面,没有山,没有湖,也没有经雨的嫩绿的叶子,一切都不及晴天好,有时阔人的汽车从你身旁驰过,还得带一身泥污回来。

记得六七年前初来上海读书,校里的功课特别忙,往往自修到午夜,那年偏又多雨,淅淅沥沥,打窗飘瓦,常常扰乱我看书的情绪。我虽不象岂明老人那样额其斋曰“苦雨”,天天坐在里面嘘气,但也的确有些“深恶而痛绝之”的念头。

可是这种事情只在上海才会有。少时留居家乡,当春雨象鹅毛一般落着的时候,登楼一望,远处的山色被一片烟雨笼住,疏零的村落若有若无,雨中的原野新鲜而又幽静,使人不易忘怀!尤其可爱的是夜间。不记得那一年春天,我和邻居两个同伴,摇着小船到十里外一个镇上看社戏,完场已是午夜,归途遇雨,船在河塘中缓缓前进,灯火暗到辨不出人面,船身擦着河岸新生的茅草,发出沙沙的声音;雨打乌篷,悠扬疾徐,如听音乐,如闻节拍。和着同伴们土著的歌谣,“河桥风雨夜推篷”,真使人神往。这几年投荒都市,每值淫雨,听着滞涩枯燥的调子,回念故乡景色,真觉得连雨声也变了。人事的变迁,更何待说呢!

──原载《唐弢杂文集·推背集》 情感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例文2〗 喜雨和苦雨

我的第一篇杂文,投给《自由谈》的,叫做《故乡的雨》。写这篇文章,距今已经两年多了,但我的情绪,仿佛还和两年前一样,一提起雨,总觉得它宜于乡村,不宜于都市,宜于春秋二季,不宜于冬夏,宜于黄昏,不宜于白天,不过这只就一般而论,倘在海滨,我倒是喜欢夏天的暴雨的。

因为爱憎也得随环境而变易的缘故。

其实我的喜欢春雨、秋雨、黄昏以及乡村的雨,也正和我的环境有关系。我常喜欢翻翻书籍,尤其是诗人们的咏雨诗,看得多了,因此转移了爱好。“黄昏却下潇潇雨”,固然已脍炙人口,“隔个窗儿听不得,凄凉又是点灯时”,也很能写出这时候的心情。元朝萧汉杰《浪淘沙》词云:“湿逗晚香残,春雨春寒,洒窗填户著幽兰。惨惨凄凄仍滴滴,做出多般。和霰撒珠盘,栖上更阑,芭蕉怨曲带愁弹。绿遍堵前苔一片,晓起谁看。”

这是一阕咏春雨的好词。此外如:“几个笠收网人归,一肩蓑卖花人去。”“任午簟将愁,夜篝做冷,听到打窗细。”“孤檠清梦易觉,肠断唐宫旧曲,声迷更漏,滴入愁心,秋似玉楼人瘦。烟槛外催落梧桐,带西风乱捎鸳鹙。”所咏的,也正是春雨和秋雨。

歌曲里的,我记起马致远的一首《寿阳曲》来,他咏的是潇湘夜雨,词云:“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这虽然不曾明白地点出季候。但仔细读来,倘非春末,就大概是秋初,否则是不会有这“一声声”的。我们的诗人所欢喜的,是凄婉,清幽。

然而,并非因为凄婉,清幽而喜欢春雨、秋雨、黄昏以及乡村的雨的人们,自然也有。例如农民就是。住在都市里,日常饮洗,无须用天落水,柏油马路和士敏土房子也决不是能够容纳清幽的雨景的所在,所以大家差不多都苦雨。但乡村却并不如此,农民是喜欢雨的,尤其是春雨、秋雨、黄昏雨。他们所以喜欢的理由却不象诗人那样空洞。照林语堂先生的口吻说来,他们实在是实用主义者,因为春秋两季正是农作物需水的当儿,黄昏下雨又不至妨碍工作,倘不成灾,他们从来就不知道要苦雨,相反地,在亢旱的季节,还得去求。现在的求雨方法,在我们乡间,是备了吹打,跑到专供求雨的地方,祭过龙王,然后在一个泥潭里捕捉有生命的东西,最好是蛇、蝎、泥鳅,鱼类也不错,倘是乌龟或虾,大家就认为糟糕,说这是早象。

不过在从前,却并不一样,张宗子《陶庵梦忆》云:“壬申七月,村村祷雨,日日扮潮神海鬼,争唾之。余里中扮《水浒》,且日,画《水浒》者,龙眠松雪近章侯总不如施耐庵,但如其面勿黛,如其髭勿鬣,如其兜鍪勿纸,如其刀杖勿树,如其传勿杜撰,勿弋肠腔,则十得八九矣。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发,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妮而行,观者兜截遮拦,直欲看煞卫玠。„„”

现在的求雨方法,虽很慎重,然而比起明代的铺张来,可就显得非常小家气了。这究竟是进步呢,还是退步?实在难说得很。不过对于求雨的见解,古今还是一致的。袁质甫《瓮牖闲评》云:“夏间久旱,四方不免祈求,而雨随至者,多是龙卷江河之水而上,非阴阳交感而成也。观徽宗政和七年夏,大雨,有二鱼落殿下省厅屋上,其事见国史后补。雨中那得有鱼。此雨是江河之水,为龙所卷而上,无疑矣。”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八百多年,现在也似乎不大听见有什么鱼落到官厅屋顶上来,不过对于求雨,大多数人却还抱着和袁质甫一样的见解,以为是由龙卷来的。这又究竟怎样看待呢? 大概也还是很难说吧!

不过这虽然浅薄,却并不玄妙。比起只知道喜欢春雨、秋雨、黄昏以及乡村雨的清雅的人们来,他们却还是较有事实的依据的。

──原载《唐弢杂文集·海天集》

评点:雨的诉说,应该是非常诗意的诉说。这种诗意从何而来?可以来自你的阅读积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雨的优美诗文可谓数不胜数,“雨”作为一个抒情意象,浸润着文人墨客们多情多意的心,他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的雨丰富的暗示性和广博的代表性。也可以凭自己的经验和个性化的感悟去书写雨景和雨中情,下文便是一例。

〖参考例文〗 雨中情 刘燕君

今年春天老天特别施恩于北京人,贵如油的雨下了一场又一场,将可恶的沙尘拒之门外,让北京人好不欢喜。

我喜欢雨,更钟爱小雨和绵绵的细雨。到北大后,遇到雨天我常撑着雨伞在校园散步,尤其是春天沿未名湖畔漫步,看着湖边雨水滋润新绿的垂柳,盛开的榆叶梅和那些不知名的含苞待放的花卉令人陶醉,浮想联翩。每次漫步,我都感到水面上映射的不只是花草、树木和水塔的身影,而是自己心头一幕幕的雨中情结。打在伞上的滴答声是一生的脚步,甜酸苦辣、人世变迁尽在其中。

幼年时每当雨天我都站在门前或窗前,出神地观看一条条的雨线、落在雨水中的泡泡和由雨点激起不断扩散的小圈圈,竟能一直呆看上一个多小时。有时仰望天空而凝神遐思,问天为什么会下雨?天公不答,雨继续地下着,这一切对于没有玩具和游乐场所的孩童来说,实在是一种享受了。我与雨之间在久久的凝视中,产生了一种似玩儿伴样的亲切感。

“雨”并非总是一线线、缠绵绵的可爱,有时它大发雷霆、闪电齐鸣,甚至雷击致人死亡。记得在1949年初夏,我们在一个四层楼的阁楼上开会,我坐在近窗口处正聚精会神地听组长传达文件,突然一道刺眼的白光照亮了小屋,同时伴有震耳欲聋的霹雳声,我不由自主地一跃跳到了房间的另一端。结果引起了全组人的哄笑,而我却深深的体会到了“迅雷不及掩耳”的滋味和对雷电的恐惧感。

1966年的初秋,北京召开全市批斗走资派的大会。在东大桥工人体育场,大家都坐在事先搭好的低矮长条板凳上,露天开会。大会开始不到半个小时,倾盆大雨就毫不留情地洒落下来,直到散会。革命群众都带了雨具,而“牛鬼蛇神”为了接受天水的洗礼以利改造,是不允许遮雨的。作为“反革命”的我,只能一动不动任凭凉凉的雨水喷淋、浇灌和冲刷。我蜷曲着身子,想保留一小块干地儿,保留一丝的热气,结果全然无济于事,还是全身湿透,凉风侵入肌肤。打在革命群众雨伞上的滴答声,伴随着愤怒的批判声和震耳的口号声,我冷得瑟瑟发抖,欲哭无泪,头脑一片空白。天不怜我,奈何!

塑料凉鞋为雨中行走的爱好者带来了莫大的方便和乐趣。我穿着它可以毫无顾忌尽情的趟水,感到无比的惬意。光脚穿塑料凉鞋有些烧脚,而在雨水中行进则很舒服。而且,鞋面上有泥或鞋里有细沙硌脚时,我就在低洼处较深的清水里前后左右的荡来荡去,直到看上去象新鞋一样漂亮和洁净为止。每每看到经过自己巧妙的处理后色彩如新的凉鞋,一种成就感不禁油然而生。在我一生和雨打交道的历史中,最引以自豪的是在雨中骑车行。28岁(1963年)之前,我住的家属宿舍高教室较远,去上课需要骑自行车。有一次下着中雨,我拿着书包和挂图,打着雨伞骑车去上课。约15分钟的路程到达教室,除了不怕水的塑料凉鞋外竟然一切都干爽无恙。当时学生们夸赞不已,而我心中的高兴更是难以言表,至今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孩子们根据我现在的车技,不会相信我曾经有此光辉的一页。我呢,也就好汉不提当年勇了。

在霉雨季节,大多是淅沥沥的小雨或毛毛雨,一下就是好几天,到处都湿辘辘的,连衣物也会发霉。我想,当地的人大概体会不到北方“雨过天晴”一词的含义吧!对于以改造为目的的“老九”而言,决不会因下雨而停止片刻的劳动。这样,穿什么样的雨衣能不影响劳作,而且还不太闷汗,就成了雨季人们研究的主要课题。于是,各式的雨衣、雨披、雨裤,还有斗笠都披挂上阵,五颜六色奇形怪状,成了劳动大军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当时,最省心省事的莫过于小腿和双脚,本来在稻田劳动就不用穿鞋袜,下雨时它的优势自是不言而喻的了。然而,事无绝对,最省心的“脚”,这支撑全身最关键的部位,踏在滑脯的黏土地上如屉薄冰.不听使唤令人提心吊胆。稍有不慎,轻则仰面朝天跌倒于田埂上,重则划到水田或水渠中,滚得一身泥和水。

鲤鱼洲冬天的雨称作“冻雨”。冻雨实际上是一种穿透力极强的冰屑,伴随着刷刷声穿透我们茅草房的屋顶,落在用以遮挡床位高悬的塑料布上和无遮拦的土地上。“老九们”躺在床上,听着那刷刷声,虽然倍感寒冷,心中不得不庆幸自己的脸和被褥未遭受冰屑的袭击。一夜下来,一个床的塑料布上竟能扫下一脸盆的冰屑。这种奇特的雨,不知是历来如此,还是上天刻意照顾老九,让我们大开眼界,多了认识自然的一条经验。

雨水也称天水。天上、地面和地下之水连为一体,息息相通永不停息。水是生命的象征,孕育了一切生物和人类。“雨水”饱含了人类的旦夕祸福,淀积了人类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之绪。而今,我的那一半已经先我而去,伞上的滴答声,多了几番思念和凄苦。不过想到风调雨顺能给予宇宙生命的恩赐和快乐时,心中还是充满了欣喜之情的。(选文有删节)

(情感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定稿)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教学模式:

“讲练评”模式。课堂环节:鉴赏名段,归纳技巧;掌握格式,训练表达;品评师文,激发兴趣。授课时,根据课堂生成适时调整教学预设。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认真观察景物,了解什么是景物特征。

2、学习运用多种技巧写景状物,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训练语言表达。教学难点:

学生在练笔写景类文章中的实际运用。教学方法:

点拨归纳法

教学设想:

必修2“表达交流”中的《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适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写景记叙文(我们常称之为散文)和记人、写事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写景状物不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不是容易操作的一种写作技巧,阅读教材你会发现,从总体上讲,教材并没有让学生明白到底怎样去描写景物。因此,我根据自己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和平日的练笔经验设计了这个专题的作文教学,进行一下新的尝试。

本专题教学计用三课时,第一课时以品读名家名段为基础,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掌握描写景物的一些技巧。第二课时练笔整篇文章,第三课时针对学生所练文章进行讲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部分:(3分钟)

① 记叙文都有哪些种类?(写人的,记事的,写景的)

在写人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中常常会有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一般用来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起到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显示中心的作用。记叙文中有这么一类文章,专门描写时令节气、山川湖海、日月星空、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以及居住环境、风土人情等等,这就是我们这一节向大家介绍的写景的记叙文。(板书:写人、记事、写景。)今天,我们的写作专题是《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②我们知道,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托。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决不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中学生,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踏青,不也能愉悦身心吗?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培养对大自然的情怀,可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性情,净化灵魂。从写作的角度看,培养对大自然的情怀,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写作内容。

那么在写景类的文章中,什么是景物特征,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景物描写呢?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景物特征。

③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区别与其它景物的地方。也就是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它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似的特征。早、中、晚的景物不同,春、夏、秋的景物不同,风、雨、雪的景物不同,高山、平野、沙漠的景物不同,南方、北方、城市、乡村的景物也不同。同一景物由于时间、地点、时代的不同,也赋予景物各自不同的特征,写作时要考虑时间的特点、地点的特点、时代的特点。

过渡语:那么如何对景物进行描写呢?

二、描写景物可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深入自然,细心观察,突出景物本身特点。(2分钟)赏析学生习作片段中的景物描写。

午后

在一个温暖的午后,我坐在窗前做作业。一阵凉爽的夏风拂面而来,在风中夹杂着淡淡的桂花香,似有似无,窗台像笼上了轻纱的梦,使人浮想联翩。在这个无“丝竹之乱耳”却有桂花飘香的环境中读书,岂不快哉!

提问: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调动了哪些感知器官?你觉得这段景物描写怎么样?

教师明确:作者调动了触觉、视觉、嗅觉等感官,但这位同学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让桂花开放提前了一个季节。所以,深入自然,细心观察景物本身的特点时,除了要“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鼻去嗅,用舌去品,用体去触”还要“用心去思”,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描写上才会达到“求真”的地步。(板书:求真)

下面,我们从名家那里讨一些写景的经验。

2、运用表达技巧,学会绘形、着色、摩声。(这一点最后打出)(8分钟)(多媒体出示朱自清《荷塘月色》片断)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着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师问:这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脍炙人口一段景物描写。描写生动传神,景中含情,营造了一种素淡朦胧的意境。大家思考一下,作者从哪些感知器官来描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

教师明确:从视觉绘形、着色,从嗅觉写味。运用了比喻、拟人、动静结合等表达技巧。(板书:修辞,动态)

关于使用修辞:

①使用修辞描绘景物的姿态、形状时,不要忘记着色。“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都是绘形与着色相结合。在绘形时着色,可以让人对描绘的事物过目不忘。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通过描写故都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青布单衣的闲人和淡绿微黄的枣子,传达出了故都秋“清”这一特点。

②使用修辞描绘景物,不要忘记描摹声音。

声音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内容,人的记忆中容易被唤起的是情景与色彩,然而在真正的生活中声音是绝对不可缺少的部分。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除了绘形、着色,还多次展示声音的魅力:蓝天下的鸽哨,脚踏落蕊无声,北国秋蝉哀鸣,秋雨息里索罗、闲人曼声长吟,简直可以说无声不成景。在绘形、着色的过程中适时摩声,可以把文章写得有声有色。

不论是使用修辞绘形着色,还是使用修辞描摹声音,都是为了把景物写美。(板书:美)

关于动态描写:

写景文章中,除了会写静景,还要会描写动景,这样才会把景物写的动静结合,写活景物除了朱自清在本段中的这种写法,还常使用下面一种表达技巧:

(多媒体出示台湾著名作家张晓峰美文《柳》中结尾两段)

柳丝条子惯于伸入水中,去纠缠水中安静的云影和月光。它常常巧妙地逮着一枚完整的水月,手法比李白要高妙多了。

春柳的柔条上暗藏着无数叫做“青眼”的叶蕾,那些眼随兴一张,便喷出几脉绿叶,不几天,所有谷粒般的青眼都拆开了。有人怀疑彩虹的根脚下有宝石,我却总怀疑柳树根下有翡翠——不然,叫柳树去哪里吸收那么多纯净的碧绿呢?

提问: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把柳树写活了?

明确:拟人:这哪里是在写柳,简直是在写人,“纠缠”两字,写出了柳枝的柔媚多情,读者读到这里会为之倾倒。倾倒于作者笔下的柳,更倾倒于作者笔下的 文字。随兴一张“喷出”,仿佛让我们看到一个顽皮的少女,在水边与你嬉戏。难怪作者会怀疑“柳树根底下有翡翠”,即使是性情刚烈的人,也会柔情满肠了。

小结:把景物写得动静结合的方法有二,既描写静景,又直接描写动景;化静为动,把静景通过拟人这种修辞化为动景。动态描写可以把景物写活。(板书:活)

提问延伸:这一个选段中,除了使用拟人这样一种表达技巧,还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明确:①对比。《故都的秋》里,郁达夫把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相比。②想象:不论是写景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还是写人记事中的景物描写都不能只是如实地描绘景的形、色、动态变化,还要发挥合理的想象,把不会言传的景物写的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把概念化的景物特征想象化。朱自清《春》写到:“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文中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增添了文字的表现力和文章的文学色彩。运用想象笔法,引发读者联想,让读者在脑中共建美丽而深远的境界。

《美丽心灵》中最后一段描写就使用了想象这一笔法。

强调:修辞中除了比喻、拟人、通感,还常用夸张、设问、引用等。倘若我们大家在抓住景物特征的基础上巧妙使用以上技巧,就能把写景类文章写得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使人读时“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色,如嗅其味,如知其温。如品佳肴,给人以美的享受。

3、尽量写出眼中之景,突出作者的感情色彩。(1分钟)

新课标指出,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景中注入自己的感情,准确地传达特殊环境里的真实情绪。

不要用人们已经说滥的词语,不必“晴空万里,春光明媚”就是心情一片大好;秋风瑟瑟,黄叶翻飞,总是情绪低落。因为同一景色,不同的人看,形色味是不一样的。同样写秋,杜甫看到的是萧条,毛泽东看到的是绚丽多彩,郁达夫是“清、静、悲凉”。这实际上也告诉我们,自然景物虽然是客观的,但写什么,不写什么,由我们的感情来决定。

用王国维的话作结,就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4、掌握描写景物的一般格式(3分钟)提问:你能总结出这段景物描写的格式吗?

示例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描写对象所处的位置),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描写对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明确一般格式: 环境(位置)+(定语)对象+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示例:每一阵风过,杨树摆动着他们的手臂,心型的叶子有如一双双大手在风中欢快拍打,发出悦耳的声响,喧闹中带给人们醉人的绿意。(沈瑞玲《窗外绿意》)

三、练一练:(12分钟)

以某种景物(一株树、一幢建筑物、一场春雨、落叶、白云、小鸟、鲜花------)为描写对象,运用联想和想象,用此公式写一段文字,看是否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是否融进了作者的感情。附参考答案:

示例1:

落叶轻舞

梧桐的落叶铺满了道路两旁,有车驰过,落叶便和尘土一起随风轻舞。它们沙沙地欢唱着,窃窃地低语着,像许多蝴蝶在空中开舞会,热闹极了。没多久,舞会结束了,卷边的那片大叶子静静地躺在马路中央,在美美地回味那场舞会的乐趣,又似乎在嗔怪刚才那辆车没带走它们。

很显然,习作片段在写景中渗入自我的情感和想象,用了“沙沙地欢唱着”、“窃窃地低语”、“回味” “舞会”等词语,给人美感和遐想。

示例2:

黄昏后,我独自吹着笛坐在板凳上,那是一种意境,它朦胧着;那是一支乐曲,它飘荡着。有些枯败的柳枝不想扫我的兴,送我一段婆娑舞。我吹着,它舞着,月夜里,这儿有一幅秋愉图。

讲评部分教师强调:景物的特点和感情的特点要紧密结合,写出眼中景。

四、我的作文你来评:(8分钟)

《那一场浓雾》和《窗外绿意》这两篇文章大体按什么顺序写的?从景物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出作者对它们的感情吗?是什么?你觉得作者使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你觉得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可取,哪些地方写得不足?

教学预设:

1、写景顺序:

把观察到的景物转化为文字叙述时,也要注意顺序,其顺序大致有两种,①、空间顺序,由中心到四周,由左到右,由上到下,由前到后。②、时间顺序类文章多为游记类文章,从到达观察景点的时间不同来安排文字的组合顺序。③、逻辑顺序。不常用于写景文章中,有时根据需要也采用,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构思方面:

①、还没能达到写景的最高境界: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②、北宋文学家邵雍曾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这两篇文章都由景引申了人生之理,不是专为写景而写景,能够借景言理,让人看后有所感悟。

3、学生表扬时:你最大的优点就是敢当众表扬我,你的话,让我喜欢。学生批评时: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你的话,助我思考。希望我的练笔起到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1分钟)

最后,希望大家通过本节课能够关注大自然,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做一朵会思考的丁香花,那么你的笔下必然会流淌出打动人心的文字。

六、作业:(1分钟)借鉴《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选取自己熟悉的一种景物(山川湖泊,花鸟虫鱼,风霜雨雪、日月星辰等)或者自己最近感知的景物,以描写为主,结合本节课所总结的写景技巧,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观察:真

写景

修辞:美

情景交融

动态:活 教学后记:

下面示例可让学生评判:

现在的路凹凸不平,一场雨过,全是黄泥。车子在这条路上行驶,车上的人左右晃荡,前合后仰。步行在路上,就好像走在山地上。路的整修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不便,希望这条路尽快修好。(14李丰娇)

尘土满街飞,形如厚厚雾。人穿梭其中,你望不见我,我望不见你。路边绿油油的花草转眼变得灰溜溜的了,万物像失去了生机。道路变得坑坑洼洼,来往的车辆颠颠簸簸,像吃了摇头丸似的。(14刘莹莹)

校门前的那条路还在紧张整修,原来路两旁的花草已被连根拔起,横七竖八地躺在那儿。马路那层黑皮已被剥落,露出黄色的身体,放眼望去,从南到北此起彼伏,一个个丘陵似的小土堆胡乱的站在路中央。各种大型的修路机紧张有序地发出轰隆隆的声音,仿佛他们了解学生归心似箭的心情似的,想赶快将路修好,给人们带来方便。(14王樱)

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往日平整的路基裸露着黄土,如同一个老男人扒了衣服,四仰八叉地躺着,一道道的土埂,肋骨一般,在凸凹不平的地面上刺目地凸显着。(注:写景不美)

第四篇: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设计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以一颗真挚的童心、爱心面对大自然,促使学生的心灵与大自然亲切交流。2.使学生明确写景文章的写作范围、写作重点、构思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明确话题,写景抓住特征,注重感情。

三、教学方法 多重对话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语: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托。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决不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踏青,不也能愉悦身心吗?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但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有深浅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不是人人都能有的。

2.面对大自然,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促使我们的感悟、审美向高深方向发展呢?哪位同学说说。

(生活经验、知识积累、读书、交流等)

3.请阅读课本73页“话题探讨”的内容,准备交流阅读后的体会。(交流时注意能有自己的体会,还要能举出其他例子。)

4.在我们对大自然有自己独特的体会的时候,如何用文字来把它表达出来呢?请阅读74页的“写法借鉴”,这里告诉我们那些重要信息。

(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还要突出感情特点。)5.学生对什么是景物的特征肯定理解不透,也许有学生提出疑问,如果没有问的需及时提问:什么是景物特征呢?

(老师讲述: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区别于其他景物的地方。也就是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它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似的。你看,早、中、晚的景物不同,春、夏、秋的景物不同,风、雨、雪的景物不同,高山、平野、沙漠的景物也不同。同一类景物由于时间、地点、时代的不同,也赋予景物各自不同的特征,写作时就要考虑时间的特点、地点的特点、时代的特点。)

6.投影:〈一〉“……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他的胯下逃走了。” 投影:〈二〉“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软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他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芦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了,垛起来,在白洋淀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这女人编着席。不多一会,在她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隆起一层薄薄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投影:〈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班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是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 对上面的三段文字的描写有自己理解的请谈谈看法。提示:可以从描写对象、时代、时间、地理、各自的特征等方面去思考,也可以比较着去思考。

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应从下面的内容去引导。

〈一〉这是江南海边的农村,这是夏天的晚上,阴历月半左右,因此月是圆的,金黄的,瓜田一望无际,一片碧绿,晚上出来偷瓜的是猹这种动物而不是山区经常出现的野猪或别的什么野生动物。在一些细节上还能体现时代的特色,如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等。

〈二〉由于地区、时代不同,这是党领导下的游击区,这是白洋淀边的一个小村庄,作者着重描写了荷花淀,着重描写了苇眉子。月光照在苇眉子上,苇眉子成了一片雪地,成了一片洁白的云彩;光照在荷花淀上,淀上隆起一层薄薄的雾,发出清香,成了一片银白的世界。多么的宁静,多么的诱人。女人织着席,苇子垛成垛。经济繁荣,人民勤劳自不待言。〈三〉也是荷塘,也是月夜,一样有轻雾,一样是宁静,但因为这儿是二七年的清华园,那儿是四三年的河北白洋淀,这儿的特点是塘小、树多,那儿是淀大、月满。由于塘小、树多,加之月光不能朗照,因此是树影班驳,月色不均;哪儿是淀大、月满,又加之清风不时吹过,因此是一片银白,荷香满淀。两者都有诗情画意,但这儿的静,静得过于幽;哪儿的静,静中却透出活气。

总之,写景抓住了特征,才能写出景物的美,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在描写中还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某种感情。请同学就最近感知的自然之景写一个作文片断。现选录两则片断。(后补)

片断一:

秋收完成后,地就裸了,像一个老男人,扯了衣服,四仰八叉地躺着.一道道田埂,肋骨一般,在瘦不拉几的地里,十分刺目的凸显着.秋收已结束了,该走的人,都走了,地就还给了自然了。片断二:

校园里的桂花都争相开放。微风拂来,吹来阵阵清香。闻着桂花的香气,唱着抒情的歌曲,我想这也不失为人生的一大乐事吧!小时候就听过一句谚语“桂子花开,十里飘香!”当时总是认为这句谚语夸大其辞,现在心中却有与其相同的感觉。是的,桂花确实很香,不信,你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一定可以发现。

7.同学回顾以前学过的写景文章,回顾老师给你们的讲解,描写景物有哪几种方法呢? 七嘴八舌之后,投影:①定点观察、定景换点、移步换景。

②从形、声、色等方面对景物进行描写,易于抓住景物的特征。③动静结合,虚实相间。

④景物要与心情或环境相适应。

8.整篇作文训练。见课本75页第二题:以“秋色”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也可选用下列题目。(略)投影:作文提示①景物应是人化了的景物,必须景中有人,情自景出。②由于个人构思不同,写景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③突出地方特色,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9.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一个晚自习来自改作文,要求:

⑴标点符号的格式。⑵书面誊写状况。⑶找出描写之处,并把错字改一下,不通的句子改顺。⑷考察总分、动静、点面、情景、比喻、拟人、夸张、虚实、观察方式、描写角度等在文中的体现,作一点分析。如果这些方面在文中表现太少,你打算如何修改?提出修改方案。⑸这篇文章中,你认为最好的是在何处,可以是段、句、词。说说为何好。10.优秀作文展示:(后补)

第五篇:《亲近自然_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1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基本技能训练目标:学习抓住特征写景,并通过写景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陶冶性情、热爱生活。

2.思想情感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写景抒情、以情入景、以景言情,尝试将作文写得情景交融。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写景。

课时安排:

计划三课时,讲与练一课时,大作与讲评两课时。

教学方法:

讲、练、评、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成功的写景文章往往让人一目了然,知道写的是何时何地之景,优美的诗句同样让我们明白所描绘的景物是何时之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的是(停顿,以便师生齐答)早春美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停顿,以便师生齐答)江南夏季美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那是(停顿,以便师生齐答)塞外的冬天之景;景物都有自己的特征,我们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才能写出优美的文章。成功的写景文章往往让人一目了然,知道写的是何时何地之景。

二、文本解读:

(一)如何理解景物的特征?

1.学生阅读教材60页,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思考:什么是景物的特征?如何理解“抓住景物的特征”?为何都是描写“秋”,三个例子的“秋景”截然不同,但都写出了秋的特征? 2.教师点拨:

⑴、什么是景物的特征:

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别的地方没有或者不会一样。

⑵注意景物与季节、时间、气候、地域的关系:

同样是写春天景物,也会因为地理因素的不同,各处的景物也就不同,所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就要求我们大家写景时不能“概念化”作文:一说春就是百花开,一说夏就是炎阳酷暑,一写秋就是落叶纷纷,一写冬就是大雪纷飞。尤其是在我们南方,现在的冬天不一定就会有大雪纷纷扬扬。要写好景物,就要亲近自然,仔细观察,不能凭空想像,臆造出并不存在的“景物”,比如:“在一个晴朗的夜晚,皎洁的圆月高悬在深蓝的天空,满天繁星像是在眨着眼睛”。

⑶、融情入景,构建美妙的境界:

教材P60举的三个例子,《故都的秋》、《秋声赋》和《沁园春 长沙》中的秋景各具特色,极为传神,使人如临其境,但作者的遭遇不同、思想境界不同、情感不同,因而感受殊异,以情入景则各不相同,笔下之景或让人感觉到清静与悲凉,或让人感觉到清爽与冷峭,或让人感觉到生机与豪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写作方法指引与训练:

1.请同学们阅读P6162“写法借鉴”部分,归纳一下教材上关于“景物描写要抓住特征”的阐述:

明确:⑴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

⑵突出感情特点

2.片断写作训练:

P62二.选作一题。要求:当堂完成,交换作文阅读讨论,每一大组推荐一篇习作。3.讲评

四、整篇作文: “抓住特征写景”示例:

听雨的乐趣

佚名

春花秋草,夏雨冬雪,和风煦日,电闪雷鸣……这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瑰宝,是我们不可多得的财富。而雨,便是这份馈礼中的精品,是大自然的精灵。我是爱雨的,我尤其爱听雨。

春雨是文静的小姑娘,悄无声息地抛洒。诗圣杜甫有诗轻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样的春夜里,你什么事饿不必做,只需捧一杯香茗,啜一口清茶,闭上眼睛,脑海里即有这样一幅画:大地是一张上好的宣纸,春雨是一支饱蘸了绿的笔,轻轻一点,那绿便晕开去,晕开去……伴着雨点落地,一曲轻雅的《春江花月夜》便在你的心头响起了。

夏天的雨可没有那么的好脾气了,它象一个顽皮的孩子,趁你不在意,它就一路蹦着,嬉戏着,吵闹着下来了。它噼哩啪啦地在一切能敲响的东西上敲起来,然后咚咚地落在你的窗玻璃上,好象在提醒你:注意,一首精彩的昂扬的摇滚已经开始了!然后你再用心去听吧,你就会听到一串串美妙的旋律。为了把演出场地照亮,它还时不时地邀闪电来凑凑热闹,那一瞬间,黑夜如白昼,你会看到成千上万的演奏家有条不紊地演奏着各自的音符。还没等你回过味来,一个接一个的闷雷又从远处滚来,赶来倾听这最杰出的乐章。一整个夏夜,你都可以和肥梅碧梧翠竹一道陶醉在这惊心动魄的乐符里。

秋,历来被人们誉为金秋。秋风被人们誉为金风,那我就把秋雨称为金雨吧。在听着金雨的时候,一切都变的沉默了,安静了。如果说金秋就是一幅色彩凝重的油画,那金雨便是最具魅力的背景。我是在一

个下着秋雨的早晨来到这世上的,我的名字也就有了个风雨潇潇的潇字。现在,我听着着金色的秋雨,仿佛听到了一个新生命的啼哭,听到了庆丰收的锣鼓,听到了世界的新声。在金雨中,农民丰收了稻谷,学生丰收了知识,老师丰收了希望。

冬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冷酷无情的,而冬雨却是温和敦厚的。它不慌不忙地飘落,融化着积雪坚冰;它们不紧不慢地下落,洗刷着尘埃污垢;它不疾不徐地降落,准备着春的到来。你听听窗外冬雨的声音,分明是春的前奏。你怡然进入梦乡后,冬雨就会在屋檐下留给你一个梦吟:春天快到了!

这就是四季的雨,这就是雨的声音。倾听了这些精灵带个你的天籁,你便会拥有一个最纯真、最美好的心灵。

朋友,爱上听雨了吧!那么就尽情地享受它带给你的无穷乐趣吧!

点评:作文从听觉的角度对四季的雨景进行一一描绘,并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借用诗文名句突出春的特点,用多种修辞手法写出夏雨特征,融入自己对秋雨的喜爱与反思,突出冬雨的作用与对春的呼唤,语言生动、优美。

五、作文设计:

.在P62选作一题: 要求在一小时内完成,作文不少于800字,并能写出景物的特点,追求情景交融的艺境。

六、作文讲评:(略)

下载高中语文《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课题:《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课型:写作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明确抓住景物特征的写作要求,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②学习......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一一一一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以一颗真挚的童心、爱心面对大自然,促使学生的心灵与大自然亲切交流。 2.使学生明确写景文章的写作范围、......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作文教学设计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作文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以一颗真挚的童心、爱心面对大自然,促使学生的心灵与大自然亲切交流。 2.使学生明确写景文章的写作范围、写作重点、构思技巧......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小编整理]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以一颗真挚的童心、爱心面对大自然,促使学生的心灵与大自然亲切交流。 2.使学生明确写景文章的写作范围、写作......

    2014年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导学案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孔雀东南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乐府双璧”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低位 2、 掌握本文涉及的文言知识,归纳“相、见、谢、徒、适”的用法及意义 3、 熟悉故事情节......

    高中数学 1.1.2 《余弦定理》导学案 新人教A版必修5

    1.1.2《余弦定理》导学案1. 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 2. 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本的解三角形问题.【重点难点】 1.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2.难点:勾股......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寄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一语文教学案 课题:离骚 目标导航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相关的字词知识,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2.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

    第一高中语文《5 苏轼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必修4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