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中语文 《风景谈》学案 语文版必修1

时间:2019-05-13 08:2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中语文 《风景谈》学案 语文版必修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中语文 《风景谈》学案 语文版必修1》。

第一篇: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中语文 《风景谈》学案 语文版必修1

风 景 谈 茅 盾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把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

2.体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爱国热忱,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设想】

1.“预习提示”对课文的特点作了精要概括,是帮助理解课文的一把“钥匙”,教学中要用好这把“钥匙”;

2.以“思考和练习”为抓手,启发学生自读、自思、自悟、自练,辅之以必要的点拨、讲解。

一、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我国现代杰出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是其代表作,也是“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

《风景谈》写作情况,见课文注释①(P225页)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风景谈》就是谈风景,这里的“风景”,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人们的活动。表面上谈的是自然“风景”,实际上是在写主宰“风景”的人。

2、六幅画面,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试归纳,并概括段意:

1§(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2-4§(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5-8§(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境界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9-10§(北国晨号):展现北国清晨山峰上两个战士的雄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最伟大者。

三、1.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而腥腥峡外一带的沙漠地区当时并不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景画”写进来?

2.作者是怎样描绘这第一幅“风景画”的?又是怎样“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

3、二、三幅画与第一幅画比较,写法上有何异同?

用心

爱心

专心

4.讨论:在这幅画中,作者认为公园里的一对和山洞里的一对“颇有点味儿不同”,这里的“味儿”指什么?怎样不同?

5、作者认为构成这片“风景区”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上体现出来?

6、讨论:“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怎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加以表现的?

四、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味情感。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学习本文以精辟的议论为主线,连缀若干片断使成整体的写法,写一篇作文《美,就在我们的身边》。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二篇: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中语文 《在别康桥》学案 语文版必修1

课题:《再别康桥》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学习重点: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学习难点: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预习指导: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学习过程:

一、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读完之后,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

二.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2、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再次读文章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3、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5、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三、作业

1、课下背诵本诗

课题:第二学时

一、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带着感情的)

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㈠音乐美。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2、韵律和谐。启发:《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请找出来。

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㈡建筑美。

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

2、每一节有几行?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

㈢学生默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诗歌中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二、绘画美。㈠找出意象。

1、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荡漾”“招摇”“揉碎”“沉淀”,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三、课外拓展。

所以,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故乡,我们通过这首诗能感觉到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与康桥永不分离的感情。下面我们来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用心

爱心

专心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全班同学齐读)

1、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2、诗一开始,就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一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对立的意象恰当地重叠在一起,使我们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

3、接下来,就的互道珍重,我们体会到诗人的那种离别之情。

4、大家看看这一句:“甜蜜的忧愁”,忧愁怎么会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忧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这样写使诗歌的情感更加饱满。

5、这首诗是谁别谁?(诗人别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沙扬娜拉)

她的名字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沙扬娜拉”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十、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三篇: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中语文 《唐山大地震》学案 语文版必修1

《唐山大地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慰藉死难者的同时,也让新生一代了解那场灾难,了解我们伟大的民族是如何战胜苦难、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

2、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学习重点]

1、本文是如何体现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的?

2、地震留给人们的启示和教训。[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背景解读

1986年7月28日,时钟倒转回了31年前,历史凝固在凌晨3时42分56秒,一场人类史上堪为最惨烈的地震灾难降临到中国人民头上:短短的十几秒,房屋倒塌,烟囱折断,公路开裂,铁路弯形,地面喷水冒砂,正在酣睡中的人们来不及反应就被埋在了瓦砾之下,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被夷为一片废墟。242419人丧生,36万多人受重伤,70万多人受轻伤,158886户家庭解体,7821个妻子失去了丈夫,8047个丈夫失去了妻子,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061人肢体残废,遗留下3675位孤寡老人,4204个孤儿„„这就是唐山大地震。

二、自读课文

三、自主探究

以组为单位,研究几个问题:

1、在唐山大地震中广大军民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不可胜数,课文为什么节选了犯人、盲人等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救灾中的表现?

2、“大户”是怎样形成的,又因何而解体?

用心

爱心

专心

3、哪些地方运用了白描手法?哪些地方运用了叙述中抒情的手法?

三、合作探究 师生共同研究两个问题

1、地震给们们留下的极为深刻的启示和教训有哪些?

2、结合5·12汶川地震和最近的台风艾琳等讨论怎样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小结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四篇: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中语文 《十八岁出门远行》学案 语文版必修1

《十八岁出门远行》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解读情节,把握小说的主旨。

2、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3、揣摩精彩语句,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4、讨论小说中有关“旅店”的内涵,明确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学习重点】

1、把握小说的主旨,明确“旅店”的象征意义。

2、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理解小说中悖于常情而又合乎常理的荒诞意味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余华

余华,浙江海盐人。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战栗》等。其中《活着》获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余华以其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的作品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以近乎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已经显示出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特色,是后来余华先锋小说的一个基础。

二、解读小说的情节结构

1、概括情节内容

2、按照小说的情节内容,给本文划分段落层次。

三、挖掘小说的主题

1、要求:找出小说的“文眼”所在。(即体现作者创作意图和作品主旨的部分)

2、讨论:“旅店”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四、小说中有许多“不合情理”的场景描写,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荒诞色彩。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些描写,思考“荒诞”性的发展过程。

用心爱心专心2-

折后并没有失去希望,“我”还能感受到心底的“暖和”,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我”寻找的“旅店”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窝”,换句话说,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

2.明确:在课文中,“旅店”本来是“我”一直要寻找的歇息的地方,但当“我”躺在汽车里感到一丝温暖,并说“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时,“旅店”就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这是一个人在成长路途中必需的动力。提示:这些“不合情理”的描写主要出现在文章的第二、三两部分。

四.提示:这些“不合情理”的描写主要出现在文章的第二、三两部分。

第二部分中,这篇小说的“荒诞”色彩就开始初露端倪,一些“不合情理”的因素开始出现。首先表现在司机突然转变的态度上,他“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而且还要“我”在车开得飞快时爬出驾驶室到车厢里去拿苹果。当“我”问他到哪里去时,他说“开过去看吧”。其次表现在“我”不知目的地旅行上,“我”对找旅店也“根本不在乎”了,“我”似乎和那位司机一样,“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

第三部分是小说的重点,种种“不合情理”的场景不断出现,给整篇小说蒙上一层荒诞的色彩。司机的举动成为“荒诞”的先兆。他在汽车抛锚后“漫不经心”修了一阵后,又在公路中央“很认真”地做起了广播体操,做完以后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接着,五个骑自行车的农民到来,他们似乎是毫无理由地抢劫车上的苹果,并把试图阻拦的“我”打倒在地。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司机却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小说的荒诞色彩越来越浓。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我”被第二批来抢苹果的人打得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时,司机也参加到抢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这个时候,小说的“荒诞”性达到了高潮。

五.明确:第二部分中,司机态度的突然转变,预示着后面将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而“我”同样不知目的地旅行,总有些让人担心,这也为下文的突变作了一定的铺垫。第三部分中,“荒诞”性的描写给读者呈现的是一个强烈的冲突:“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这是“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司机与其他人一起形成了“我”不能理解、给予“我”狠狠打击的“世界图景”。正因为其“荒诞”,从某一方面把“真相”浓缩了,使之更醒目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寓示着“我”出门远行遇到的挫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六.例1: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提示:把走路比作航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我”出门时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几分不安,也暗示着出门远行并不会一帆风顺。

例2: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

提示:这句话有两个地方显得新奇可笑。一是说司机“屁股上有晚霞”,把一俗一雅结合在一起,让人觉得好笑。二是说车头的盖子“像是翻起的嘴唇”,也很新鲜,会让人有一点担心,就是司机会被“嘴唇”吞进去。这种感受也充分表达了少年初次出门远行对外部世界的好奇。

用心爱心专心-3-

第五篇:河南省安阳县二中高中语文 3.9《铸剑》学案 语文版必修1

课题:《铸剑》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3、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

1、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2、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

一、介绍作者

公元1881年9月25日,一个平凡的日子,却诞生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物——鲁迅。他的出生给绍兴城(浙江省)东昌坊口的周家带来一片欢腾。

实际上鲁迅的本名并不是这个,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给他取的。周福清是这个小康人家的大家长,这个小男孩出生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做官,当抱了孙子的喜讯传到他耳朵里时,恰好有一位姓张的高官来访,于是就给这小婴儿取了个乳名叫阿张,学名是樟寿,字豫山。可是后来发现,“豫山”的发音和“雨伞”接近,容易引起笑话,也不太好听,就又改为豫才。到了1898年的时候,他长大了,要去南京求学,又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出生的年月正处于清朝统治即将瓦解的时期,其时黄昏气息浓郁。保守落后的古老中国,被外国列强侵略,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耸立在北京城里的爱新觉罗皇室的金銮宝殿,也已经不可挽回地快要崩塌了,主宰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就要走到了尽头,在中国大地上,正酝酿着新旧时代的大交替。

鲁迅(1881.9.25—1936.10.19),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豫才;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南腔北调集》;〈论文集《坟》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1-

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三、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

小组讨论,试着划分文章的结构。

四、浏览课文,分析眉间尺的思想性格。

1、眉间尺的母亲最初为什么认为眉间尺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

2、举例说明眉间尺的性情究竟是什么样的?

3、眉间尺的性格是否就是这样一直持续下去?是什么使他发生了改变?

4、眉间尺为什么会相信黑色人的话而自刎,而把复仇任务交给黑色人来完成?

课题:《铸剑》第二学时

一、浏览课文,分析黑色人的思想性格。

1、黑色人为眉间尺出谋划策是为了什么?

2、黑色人为什么找眉间尺要他的头和剑?

3、黑色人在刺死大王之后,为什么也要自刎?

(三)比较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性格。

二、探讨文章主题

三、拓展延伸

眉间尺在进城准备刺杀大王的时候,与一个少年发生争执,这个少年及周围的人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作者在这时写出这样一些人,有什么用意?

四:作业完成《步步高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

2将文章中的字词,整理积累到导学案上。

课题:《十八岁出门远行》第一学时

编写人:王海娟备课组长: 李书荣审核人:

学习目标:

一、通过解读情节,把握小说的主旨。

二、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三、揣摩精彩语句,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四、讨论小说中有关“旅店”的内涵,明确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学习重点:

一、把握小说的主旨,明确“旅店”的象征意义。

二、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理解小说中悖于常情而又合乎常理的荒诞意味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预习指导:

师生分头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余华及其创作特点。可以阅读余华的其他作品以及对其作品的相关评价。

交流:余华,浙江海盐人。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战栗》等。其中《活着》获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余华以其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的作品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以近乎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已经显示出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特色,是后来余华先锋小说的一个基础。

学习过程:

一、初读小说,了解情节结构

1概括情节内容

自读课文,试着概括小说情节,简要书写到下方。

2划分情节层次

小组讨论,适当地划分情节结构。

二、再读小说,挖掘的主题

1找出小说的“文眼”所在。(即体现作者创作意图和作品主旨的部分)

2讨论:“旅店”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3归纳小说的主题。

下载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中语文 《风景谈》学案 语文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中语文 《风景谈》学案 语文版必修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