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同步测试:3.8 十八岁出门远行 Word版含答案]

时间:2019-05-14 12:2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同步测试:3.8 十八岁出门远行 Word版含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同步测试:3.8 十八岁出门远行 Word版含答案]》。

第一篇:【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同步测试:3.8 十八岁出门远行 Word版含答案]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贩运(fàn)弧度(hú)膨胀(péng)撬下(qiào)....B.抛锚(máo)蹲着(dūn)

卸下(xiè)支撑(chēng)....C.柏油(bǎi)绰号(chuò)潇洒(xiāo)刹车(shā)....D.诱惑(yòu)沮丧(zǔ)车厢(xiāng)箩筐(luó)....【解析】 D项,“沮”,读jǔ。【答案】 D 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恐惧 晴朗 温和 蛤蟆 B.瞬间 嘴唇 升滕 挨揍 C.驾驶 逐渐 舒服 侦察 D.粗暴 熟悉 锻炼 理睬 【解析】 B项,滕—腾。【答案】 B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证券市场的内伤一直无法恢复,尽管在一片维稳行情声中带来了一丝希望,但是面对遍体鳞伤的众多投资者,融资功能显然正在逐渐丧失。....B.第八届中国(佛山)机械装备展的主办方指出,在装备制造行业经济垂头丧...气的形势下,企业十分渴望通过展会在贸易订单方面有所斩获。.C.在一个楼盘开盘现场,未到门口就遇到了相熟的长辈,她兴高采烈地对笔....者说,我买了套160平的,开盘价9折,挺划算的。

D.铜镜拍卖价格屡创新高,如一面唐朝的瑞兽镜以44万成交,而一面战国六山镜竟以47.04万元这个令人目瞪口呆的高价成交。....【解析】 A项,遍体鳞伤:浑身受伤,伤痕像鱼鳞一样密。形容受伤很重。可改为“伤痕累累”。B项,垂头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可改为“萎靡不振”。C项,兴高采烈: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D项,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可改为“瞠目结舌”。

【答案】 C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很多高校大四学生课堂出勤率低的现象反映出了高校教学课程的设计尤其是我国教育体系上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国庆节期间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的目的是通过庄严的国家典仪向历史致敬,并在祭奠英雄的活动中获取前进的力量。

C.精神障碍病人是否需要住院治疗,应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作出判定,以医疗机构作出的“需要住院治疗”的诊断结论为依据。

D.空中有“天眼”,手上有“警务通”,在全市“平安行动”大清查中,武汉警方3天破案270起,七成靠的是信息化手段取得的。

【解析】 A项,语序不当。“尤其”表示更进一步,语句表达的意思应该是从整体到局部,所以“高校教学课程的设计”与“我国教育体系”调换。B项,搭配不当。介词使用不当,应当是“从„„中获得„„力量”。D项,句式杂糅。“靠的是”和“取得的”保留一个。

【答案】 C 5.下列选自《十八岁出门远行》一文中的语句,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A.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

B.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

C.那个时候汽车突然不叫唤了,像死猪那样突然不动了。

D.这话简直像是我兄弟说的,这话可真亲切。我觉得自己与他更亲近了。【解析】 D项,虽然有比喻词“像”,但不是比喻句。【答案】 D

二、课内阅读

阅读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天色完全黑了’到‘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回答问题。

★6.(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1、2题)“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一句中的“旅店”有何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结合文章“我”一直在寻找旅店,后来经过这么多的变故后,旅店终于找到这个情节分析。

【答案】 象征“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

7.出门远行前“我”的心情和感受怎样?小说的结尾为什么要补写出门远行前的这段经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环境描写以及“我”的语言可以看出,“我”在出远门之前是欢快的。作者补写这段的目的主要是对比的手法,表现“我”以前的快乐与现在的情感的对比,表现“我”对社会的认识。

【答案】 出门远行前的心情是高兴欢快的。补写出门远行前的这段经历是为了和远行后的悲伤形成对照,通过情感的巨大反差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感受,深化小说的主题。

8.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

(1)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句中,有“悲伤”一词,并且用了拟人的手法,“我”“汽车”都很悲伤,表现出了“我”受到挫折后的悲伤之情。第二句,比喻的句子表现“我”的高兴之情。

【答案】(1)作者把汽车当作人来写,通过“我”和汽车的对视,写出了远行遭遇挫折后、理想破灭之时的无奈。

(2)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我”初次出门远行的兴奋、高兴之情。

9.文中“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时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环境描写主要起烘托、铺垫的作用,而这两句是写“我”在经历了磨难后的环境。第一句,写山风,表现“我”此时的悲凉之情;而第二句,是回忆“我”要出门前的环境,表现了“我”的快乐。二者对比,表现更深刻的情感。

【答案】 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理感受,两句景物的描写分别写出了出门远行后和远行前的不同心情。通过对照来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有了较深的底蕴。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余 华

阳光从没有一丝裂隙一点小洞的窗玻璃外面窜了进来,几乎窜到我扔在椅子里的裤管上,那时我赤膊躺在被窝里,右手正在挖右眼角上的眼垢。而此刻我的左眼正闲着,所以就打发它去看那裤子。这时有一丝阳光来到了裤管上,那一点跳跃的光亮看上去像一只金色的跳蚤。于是我身上痒了起来,便让那闲着的左手去搔,可左手马上就顾不过来了,只能再让右手去帮忙。

有人在敲门了。

起先我还以为是在敲邻居的门,可那声音却分明是直冲我来。于是我惊讶起来。我想谁会来敲我的门呢?大概是敲错门了。我就不去答理,继续搔痒。

这时那门像是要倒塌似地剧响起来。我知道现在外面那人不是用手而是用脚了,随即还来不及容我考虑对策,那门便沉重地跌倒在地,发出的剧响将我的身体弹了几下。

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彪形大汉来到床前,怒气冲冲地朝我吼道:“你的朋友快死了,你还在睡觉。”

这个人我从未见过。我对他说:“你是不是找错地方了?”他坚定地回答:“绝对不会错。”

他的坚定使我疑惑起来,疑惑自己昨夜是否睡错了地方。我赶紧从床上跳起来,跑到门外去看门牌号码。可我的门牌此刻却躺在屋内。我又重新跑进来,在那倒在地上的门上找了门牌。上面写着——虹桥新村26号3室。我问他:“这是不是你刚才踢倒的门?”

他说:“是的。”这就没错了。我对他说:“你肯定是找错地方了。” 现在我的坚定使他疑惑了。他朝我瞧了一阵,然后问:“你是不是叫余华?”我说:“是的,可我不认识你。”

他听后马上又怒气冲冲地朝我吼了起来:“你的朋友快死了!”“但是我从来就没有什么朋友。”我也吼了起来。

“可他是你的朋友,你休想赖掉。”他朝我逼近一步,像是要把我一口吞了。“可是他是谁呢?”他说出了一个我从未听到过的名字。

“我从来就不认识这个人。”我马上喊了起来。

“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小市民。”他伸出像我小腿那么粗的胳膊,想来揪我的头发。我赶紧缩到床角落里,气急败坏地朝他喊:“我不是小市民,我的书籍可以证明。如果你再叫我一声小市民,我就要请你滚出去了。”他的手突然往下一摆伸进了我的被窝。我整个人被他从被窝里提了出来,他将我扔到地上。他说:“快点穿衣服,否则我就这么揪着你去了。”我知道跟这家伙再争辩下去是毫无意义的,于是我就说:“既然一个快死的人想见我,我当然是乐意去的。”

此刻屋外的西北风正呼呼地起劲叫唤着。

街上的西北风像是吹两片树叶似地把我和大汉吹到了朋友的屋门口。我看到屋门口堆满了花圈。大汉转过脸来无限悲伤地说:“你的朋友死了。”

我还来不及细想这结果是值得高兴还是值得发愁,就听到了一片嘹亮的哭声。大汉将我推入这哭声中。

于是一群悲痛欲绝的男女围了上来,他们用一种令人感动不已的体贴口气对我说:“你要想得开一点。”

而此时我也只能装作悲伤的样子点着头了。

一个老态龙钟的女人走了上来,眼泪汪汪地抓着我的手说:“我的儿子死了。”

我告诉她:“我知道了,我很悲伤,因为这太突然了。”我本来还想说自己昨天还和她儿子一起看太阳。

她于是痛哭起来,开始用我的手擦她的眼泪。她那混浊又滚烫的泪水在我手上一塌糊涂地涂了开来。我想抽回自己的手,可她抓得太紧了。哭了一阵她对我说:“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可他死了。现在你就是我的儿子了。”

我使劲将手抽了回来,装作要擦自己的眼泪。我根本没有眼泪。然后我告诉他:“其实很久以来我一直把你当成自己的母亲。”

然后她牵着我的手来到一个房间的门前,她对我说:“你进去陪陪我儿子吧。”我推开门走了进去。死人躺在床上,身上盖着一块白布。旁边有一把椅子,像是为我准备的,于是我就坐了上去。

我在死者身旁坐了很久,然后才掀开那白布去看看死者的模样。我看到了一张惨白的脸,这张脸是我从未见到过的。我随即将白布重又盖上,心里想:这就是我的朋友。我就这样坐在这个刚才看了一眼但又顷刻遗忘的死人身旁。

(有删节)10.请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文章以“我”为线索,写了“我”这天经历的事情,概括时可以按照“我”做的事情进行概括。

【答案】 在一个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我”莫名地被人强行拖去见一个根本不认识的将死的“朋友”,并为已死的他守灵。

11.文章开头写“我”在床上的种种做法,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我”在床上的这些做法体现出来的一种状态,然后分析这种状态下“我”经受了哪些事情。

【答案】 文章开篇写“我”在床上挖眼垢搔痒,表明在故事发生的时刻,“我”正处在无聊而平静的状态之中,为后文写彪形大汉突然闯入,“我”被拉到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的葬礼上作铺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给全文创设了荒诞的叙事基调。

1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既然一个快死的人想见我,我当然是乐意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街上的西北风像是吹两片树叶似地把我和大汉吹到了朋友的屋门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通过分析语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然后理解整句话的意思。比如第二句,“吹”表现出了一种被动状态,由此可以推断出“我”是被动到这家的。

【答案】(1)虽然“我”根本不认识这个所谓的朋友,但是迫于彪形大汉的压力,为避免受到伤害,“我”决定放弃反抗,跟着彪形大汉去看那个“快要死了的朋友”。

(2)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西北风风势之大,暗示了“我”的身不由己。

13.文章的标题为“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有人认为以“我的朋友”为题更能够体现小说的旨意。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从文章的环境、线索、表达的主题等角度分析。比如从“环境”的角度分析,可以解释“西北风呼啸的中午”为题好的原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等。

【答案】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做标题更为合适。以“西北风呼啸的中午”为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便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将小说荒诞情节的推进,放在了一个真实可信的背景之下,使得小说的荒诞意味更为浓重。而以“我的朋友”为题,则适合写人物为主的作品,显然与本文的旨意不符。

四、语言表达

14.下面一段话是余华的散文《可乐与酒》的一段话,描写的是一个孩子第一次喝可乐的情景,阅读材料,请概括这个小孩喝完可乐后的心理变化。

他有些发呆地看着我,显然可乐的气体在捣乱了,使他的胃里出现了十分古怪的感受,接着他打了一个嗝,一股气体从他的嘴里涌出,他被自己的嗝弄得目瞪口呆。他不知发生了什么,睁圆了眼睛惊奇地看着我,然后脑袋一抖,又打了一个嗝,他更加惊奇了,开始伸手摸自己的胸口,这一次他的胸口也跟着一抖,他打出了第三个嗝,他开始慌乱起来„„他发现嗝在紧紧追着他,他开始害怕了。

嘴巴出现了哭泣前的扭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从描写的过程把握孩子的情态。

【答案】 从发呆到目瞪口呆,从惊奇、慌张到害怕,从害怕到恐惧(哭泣前的扭动)。

15.阅读下面一幅漫画,完成下列问题。

(1)给漫画起一个恰当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漫画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通过分析图片的主要内容把握,比如两个孩子的乒乓球台的样式折射的实际情况等,至于寓意可以就你看到的现象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分析。

【答案】(1)(示例)①同台竞技。②悬殊。③输在起跑线上。④拿什么比赛。⑤城乡差距(该有多大)。

(2)(示例)①城乡差距亟待解决。②农村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③差距明显,同台竞技不公平。④公平取决于条件的平等。

第二篇:高二语文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1

十八岁出门远行

【背景资料】

一、作者简介

《十八岁出门远行》作者余华,1960年生,浙江海盐人。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写下了《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鲜血梅花》等几十个短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偶然事件》和长篇小说《在烟雨中呼喊》、《活着》等,为近年十分活跃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余华的小说从其叙述风格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传统的写实手法为主,但又不同于传统故事小说。另一类则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搅乱时空界限,制造神秘氛围,还原欲望骚动,表现心理变态以及意识混乱的种种奇异感觉。但无论注重写实还是侧重还原感觉,余华都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他写不可知的预感,写令人不寒而栗的死亡场面,写扭曲、乖戾、怪诞的人性„„这一切再加上那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可以说,余华把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掀起的冷漠之潮推到了冷酷的深处。

莫言曾把余华称作是“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认为《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篇“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的确,小说自始至终充满了种种不确定的、令人难以捉摸的情境。开头的一段描写,表现迷蒙离奇、漂浮不定的感觉,令人宛若是在梦中。而小说愈发展则梦的成分就愈强:汽车突然的出现,后来又突然的抛锚;老乡涌上来抢苹果,“我”为保护苹果被打得满脸是血,而司机不仅对发生的一切视若不见,还对着“我”快意地大笑不止。整个过程犹如发生在梦境里一般,充满了怪诞和不可思议。小说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所描述的一切都是逻辑的,但又准确无误。它用多种可能性瓦解了故事本身的意义,让人感受到一种由悖廖的逻辑关系与清晰准确的动作构成的统一所产生的梦一样的美丽。

余华曾说:“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这段阐述无疑可以作为对《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恰切注释,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到西方现代文学和哲学思潮对作品的影响。荒诞派作家尤金·尤奈斯库说过:“荒谬就是没有目的„„人感到迷惘。他所有的行为成为毫无意义、荒诞不经和没有用处。”余华正是用一种极而言之的“仿梦”的方式,生动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无常和青年人在这种荒谬人生面前的深刻迷惘,而作品所剖示的“我”在青春初旅中的种种微妙的心情,则印证了存在主义大题海德格尔关于心情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人被抛入世界后首先产生的是种种心情的理论,艺术地完成了对人的存在命题的揭示。小说中青春初旅的明朗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鲜明的反差和剧烈的碰撞,使其具有了很强的审美张力。

当然,《十八岁出门远行》所揭示的现实存在的矛盾与悖廖无疑也带有鲜明的民族印记,作品中青春心情的起伏转变更是对当代中国青年成长历程中心理轨迹的传神剖示。同时,纯净的语言,精巧的叙述技巧,又使小说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实体,而它的内在精神则充溢着东方智慧式的静穆内省。

二、生活在远方——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导读(刘晓洁)

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被选入高一《语文读本》中。从题目看,这篇小说似乎属于西方十八、九世纪曾盛行的成长小说类型。但作者并没有以写实的手法讲述一个青少年如何成长的故事,只是截取“远行”路途中极富隐喻的一个断面,浓缩表现了青春之旅的渴羡、期盼和迷惘的复杂心情。然而,作为接近十八岁的学生,他们不仅无法解读其中模糊不定的意象,而且对那些荒诞离奇的情节更是无从把握。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呢?我觉得还是应该结合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从小

说的情节和意象入手。

(一)荒诞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人生的第一次悖谬

学生过去所接触的课文,大部分都是采用传统的叙事手法,即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如果用这种思维模式去解读《十八岁出门远行》,那只能是一头雾水。当然这也并非是一篇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主义作品,例如文章的开头讲述“我”如何在公路上欢快地奔跑这一情节,并不晦涩,学生还是容易理解的。但抢苹果这一情节就令学生费解:我为维护司机的苹果,被人打得浑身挂彩,而司机却与打劫者扬长而去。其实,我认为这正是小说的精彩之处。因为作者不是企图挖掘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着重开拓自己的内心世界。余华用这个荒诞离奇的故事讲述了人生的第一次悖谬。在“我”看来为朋友两肋插刀、维护正义完全是英雄所为,这种仗义的行为本身是充满美感的,纯洁、勇敢是自然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然而,英雄在现代社会已经落幕了,“我”被打倒在地,遍体鳞伤。传统的伦理观念、人性的善恶标准一下子被拆解了,这对一个渴望涉足成人世界的十八岁男孩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创。游戏规则一夜间完全改变了,剩下的只有一个冰冷无情的世界,让“我”充满了愤怒与恐惧。作者所创设的这个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使我们看到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让我们体会到了自然人性与异己文明之间的冲撞,从而表达出人对生命的无所适从。

(二)虚构的意象设定蕴涵了人性的哲理思考

这部小说另一个值得品味的是其中几个重复出现的意象。小说一开始就写到“我”对下巴上那几根“胡须”的珍视。对此细节学生很快就能把握,因为这是成人的标志,也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而对另两个贯穿小说始终的意象“公路”和“旅店”,学生的解释就莫衷一是了。有的同学认为绵延无尽的公路象征了人的生命旅程,人在公路上奔波就像船在无边无际的大海里飘零一样,起起落落,看不到目标。这个回答令人欣慰,因为他们已经能用心去体会小说所留给读者的想像空间了。当然,对意象的解读亦是多元化的,我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理解,而我对公路也有着自己的诠释。在我看来,公路上一个个充满诱惑的高度和一个个令人沮丧的弧度,暗示了生命总是不断地在希望与失望、肯定与否定中循环前行的。但这期间没有先知的指引,只能靠行路者自己苦苦探寻,这多少有些悲壮。那没有具体地方的旅店便是人们生命中所要永恒追寻的理想家园。人们也许会在快乐时暂时忘记理想,但当迷惘不知所措时,理想又会占据你的心房。所以,小说的结尾还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虽然“我”被打得遍体鳞伤,但“我”的心窝还是健全的暖和的,“我”可以再次离开,继续寻找。这表达了人对生命的无尽依恋,以及人对理想家园无法割舍的终极情怀。《十八岁出门远行》不再是模写、再现、反应一个现实的真实世界,而是虚构、想像、创造一个艺术的真实世界。

阿诺得曾经说过:“诗歌拯救世界。”但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诗歌无不显出她的尴尬,曾经如日中天的人文思考也正步入举步维艰的迟暮之年。在功利性、实用性、精确性占主导的社会里,学生的性情中可能多了一份浮躁,少了一份寂寞。他们也许更加注意那些能立竿见影的科目,而忽视生命家园、精神归宿的存在,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该放弃对诗性文化的追求。因为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对存在的思考,提出“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的问题。而每个现代人身处物质文明高度提升的今天,同时也始终处在一种紧张、压抑、无序、扭曲的生存状态中。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想答案正像乔姆斯基所言:“我们对人类生活、对人的个性的认识可能更多地是来自于小说,而不是科学的心理学。”因为,人对美的追求早已如血液一般注入身体,无法割舍。人的种种痛苦挣扎只有在浪漫、自由、虚幻、理想的艺术王国里才能得以释怀。可见,文学的美让人性获得自由,从而使人依恋生命,这便是文学对人文的终极关怀。就像《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类文章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走进文本、探求人文的途径,它不仅讲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悖谬,也带给我们人生的哲

理思考。

三、解读《十八岁出门远行》

一九八七年一月,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篇小说,很短,名字是《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是余华的处女作,在此之前他已有三年的创作生涯,他一直在浙江一个名叫海盐的县城里做牙医,消息传开,余华便顺利地被调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得到他向往已久的这份在他看来很悠闲的工作。第一天去新单位,他把原来六点的上班的时间推迟到了七点半,为此他心里很不安,但到了后发现,别人却在九点以后才到来,于是他心里想,这份工作适合我。同年五月,北京文学又发表了他的《西北风呼啸的中午》,以后,一部又一部出色的作品在他笔下完成并发表,他成为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述了一个刚满十八年的青年,也就是小说中的“我”,离开家远行的故事。远行到哪里?为了什么?“我”好象并不清楚,“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表明“我”正在为自身的长大成熟骄傲,表明“我”对出门远行感到非常高兴。在看了很多的山很多的云以后,虽然“我”一点都不累,但黄昏的来临,使“我”必须找一家旅店,“我”问了许多人,他们都说,“你走过去看吧。”“我”觉得他们说的太好了,因为“我”确实是在走过去看。

小说就这样开始,似乎充满了兴奋与喜悦,叙述上强烈的突出“我”的个人意识,使遥远陌生的前方在读者眼中充满了变幻莫测可能性的同时,又使人感到“我”的远行,很可能是令人到娱乐的,可能是要学到本领受到教育的,还可能只是跋涉后的幸福,当然也有可能是一无所获。小说的主题和线索也已经出现,主题是远行,线索是“我”必须走过去看的旅店。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这表明,“我”作出了一次次努力,可要在黄昏过去之前找到旅店的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该怎么办?没有旅店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可以使“我”没法过夜,没法休息,也可以使小说失去线索的指引,陷入困境,当然也越来越远的跑离主题,让远行变成随意的想象,会使我们读者放弃小说,因为十八岁的远行不可以没有旅店,失去旅店也就失去了真实的阅读。

“我”想搭车,是个好主意。虽然远行变成了寻找旅店,放低了要求,但有了旅店后远行可以重新开始,这也是小说气氛从明亮转到黑暗的开始。在“我”还没有为旅店操心的时候,曾遇上过一辆车,但它和它的司机一样飞快的开走了,“我”觉得要是再拦车,准能拦住,因为“我”会躺到公路中央去。这说明“我”对旅店的渴望没有结束,反而更加迫切了,搭上车可以更快地奔向旅店。我们读者的兴趣便也从旅店,变成可以到达旅店的汽车。可是,“我”在整个下午竟没再看到一辆汽车,这又怎么办?难道真的让“我”在公路或者旷野上过夜?

叙述再一次让希望放低要求,“我”发现了辆正在被司机修理的汽车,虽然汽车坏掉了,虽然它朝着“我”走来的方向,可“我”觉得“我”现在需要旅店,旅店没有就需要汽车,而汽车就在眼前。寻找旅店以便使“我”继续远行变成仅找到汽车就够了,我们读者和“我”一样还可以保留希望,汽车上有好吃的苹果,汽车可以修好,汽车虽然是反方向的,但或许可以载“我”回家。这时,“我”这次远行彻底失败了,小说的主题和线索——远行和旅店——好象都没了,小说似乎可以就此结束,尽管叙述刚刚开始不久。

但是,当“我”客气地给司机发了香烟使“我”心安理得地坐上汽车,并且用聊天和司机成为朋友后,小说还在继续着它的主题,唯一一个主题——远行。前面的路是可以回家的,但也可以不回家,而且“我”不知道汽车要到什么地方去,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无关紧要,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远行得以继续,旅店的丢失没有影响远行。这时我们读者已经非常迷惘,远行可以继续,但为了

什么?前方可以使我们获得娱乐的希望不太可能了,“我”仍然坚持的远行会给“我”带来什么?给我们什么?阅读使我们越来越多地感到害怕和不安,远行已经向反方向进行。

就象许多人叫“我”自已走过去看一样,在汽车又一次抛锚后,司机也对“我”说,等着瞧吧。于是,“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了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远行可以没有旅店了,但远行被中断后,“我”不知该怎么办,只好又开始起对旅店的渴望。司机正在做广播操和小跑,“我”坐不住走下车;“我”的朋友在煅炼身体,“我”在想着旅店和旅店。在这时候,小说的叙述正在走入死胡同,找不到延伸下去的道路,就象被中断的远行,看不见任何希望,就象看不见旅店。难道再期望一辆路过的汽车和一个好心的司机?期望这次远行被几次合理的中断后又有不合理的奇迹出现?旅店是否会最终出现,远行能不能再次得到继续?

一切处在抛锚汽车一样的停上当中,小说却也在此进入了它叙述的高潮。高潮不是我们在阅读前和阅读中觉得应该有的应该出现的任何一种东西,一种十八岁出门远行盼望的娱乐幸福或学到本领受到教育,而是“我”和司机遇上了强盗,一拨又一拨的强盗。这残酷的事实不是只作为这次远行的一个插曲,或小说的一个片断,而是成为了远行的终结,成为小说的高潮。五个骑自行车的人首先发起抢劫,接着是更多的骑自行车的人,其中包括小孩,跑来抢劫,再接着是来了一帮开手扶拖拉机的大汉也加入抢劫,“我”冲上去,鼻子被打出血,而司机好象不知道,“我”再奋不顾身扑上去,这次“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几个小孩用苹果击打“我”,“我”想去揍他们,但有一只脚狠狠地踩在“我”腰上,“我”跌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因为他一直在对我哈哈大笑,被抢的好象不是他,而是“我”。残酷还在进行,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并且,还将汽车的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撬了下来。残酷还没完,这个在抢劫中直正的损失者司机——“我”的朋友,出卖了“我”,抛弃了“我”,在抢了我的红色背包后,和抢他东西的人一起走了。只剩下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天开始完全黑下来,“我”又饥又冷,什么都没有了。到此,一切结束的时候,惊人的叙述出现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小说的线索旅店就这样出现了,来的如此自然,又如此坚定,没有一点突然也没有任何东西再可以阻挡它的出现。有了旅店,远行也可以再次得到继续,小说的结尾仍然是远行。

旅店代表了什么呢?是“我”远行下去必须需要的借助的东西?是支持我一种动力?还是旅馆便就是“我”远行的目的?显然的是任何人的远行都不可能把旅馆店当作目的,远行一定是为了较有意义的事,这才是“我”也是我们读者的最终目的,但在寻找旅馆的过程中,旅店在世界上似乎失落了,而“我”则认为旅店必须存在,如果没有“我”可以先寻找旅店。那么要是“我”放弃远行,先择回家是不是正确的选择?不是逃避也许“我”的回家只是为了验证家就是旅店,从远行的人来说,证明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没有旅店就是不能没有家,是不是可以?小说的“我”选择继续远行,但为什么不能找到旅店?还让“我”受到强盗的抢劫,还被出卖,难道这就是我远行的目的,这会让“我”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世界上是没有旅店的?最后,“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这是作者作出的解答,我相信这是少数的一种解答,许多人更会做的是把仅剩的驾驶室——这个“我”的最终旅馆——给卖掉,然后象来抢劫的那些人做的一样,高高兴兴地回家,干脆把家当作旅店。所以许多人一生找寻不到旅店,在远行时却还不停地抱怨,这世界就是这样的,我能有什么办法呢?他们一

次次出来远行,再一次次躲在家里心安理得,把家当旅馆一样随便糟蹋,把旅馆当成家一样不断索取。那时旅店也就真的在这个世界上失落了。

一九八七年一月,余华凭这篇《十八岁出门远行》登上文坛,这个短篇与他后来越来越精彩的许多小说一样,非常简单纯粹,没有一点华丽的词藻,在叙述上平铺直叙,不带有任何强烈的感情色彩,但就是这种极其简单的方式,这种趋近虚无的状态,使得他的文字有了无限的可能。

【示范教案】

十八岁出门远行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锋实验派小说的一些情况。

2.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这篇小说的内涵与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迅速弄清本文的表面情节,提高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分析和领会着篇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对作品情节和人物的分析理解,提高能够正确面对现实,面对人生的挫折与苦难的能力。

四、美育渗透目标

揣摩本文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深入分析和领会着篇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揣摩本文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二、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来深入分析和领会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揣摩来体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这篇小说的内涵与特点。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分析和领会着篇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

3.揣摩本文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生,浙江海盐人。1977年高中毕业,曾从事牙医工作5年。1983年到海盐县文化馆工作。曾人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学习。1984年发表处女作《星星》。主要作品有《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在劫难逃》《往事与刑罚》等。出版有《十八岁出门远

第三篇:高二语文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1(最终版)

www.xiexiebang.com

十八岁出门远行

【背景资料】

一、作者简介

《十八岁出门远行》作者余华,1960年生,浙江海盐人。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写下了《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鲜血梅花》等几十个短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偶然事件》和长篇小说《在烟雨中呼喊》、《活着》等,为近年十分活跃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余华的小说从其叙述风格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传统的写实手法为主,但又不同于传统故事小说。另一类则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搅乱时空界限,制造神秘氛围,还原欲望骚动,表现心理变态以及意识混乱的种种奇异感觉。但无论注重写实还是侧重还原感觉,余华都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他写不可知的预感,写令人不寒而栗的死亡场面,写扭曲、乖戾、怪诞的人性„„这一切再加上那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可以说,余华把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掀起的冷漠之潮推到了冷酷的深处。

莫言曾把余华称作是“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认为《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篇“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的确,小说自始至终充满了种种不确定的、令人难以捉摸的情境。开头的一段描写,表现迷蒙离奇、漂浮不定的感觉,令人宛若是在梦中。而小说愈发展则梦的成分就愈强:汽车突然的出现,后来又突然的抛锚;老乡涌上来抢苹果,“我”为保护苹果被打得满脸是血,而司机不仅对发生的一切视若不见,还对着“我”快意地大笑不止。整个过程犹如发生在梦境里一般,充满了怪诞和不可思议。小说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所描述的一切都是逻辑的,但又准确无误。它用多种可能性瓦解了故事本身的意义,让人感受到一种由悖廖的逻辑关系与清晰准确的动作构成的统一所产生的梦一样的美丽。

余华曾说:“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这段阐述无疑可以作为对《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恰切注释,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到西方现代文学和哲学思潮对作品的影响。荒诞派作家尤金·尤奈斯库说过:“荒谬就是没有目的„„人感到迷惘。他所有的行为成为毫无意义、荒诞不经和没有用处。”余华正是用一种极而言之的“仿梦”的方式,生动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无常和青年人在这种荒谬人生面前的深刻迷惘,而作品所剖示的“我”在青春初旅中的种种微妙的心情,则印证了存在主义大题海德格尔关于心情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人被抛入世界后首先产生的是种种心情的理论,艺术地完成了对人的存在命题的揭示。小说中青春初旅的明朗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鲜明的反差和剧烈的碰撞,使其具有了很强的审美张力。当然,《十八岁出门远行》所揭示的现实存在的矛盾与悖廖无疑也带有鲜明的民族印记,作品中青春心情的起伏转变更是对当代中国青年成长历程中心理轨迹的传神剖示。同时,纯净的语言,精巧的叙述技巧,又使小说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实体,而它的内在精神则充溢着东方智慧式的静穆内省。

二、生活在远方——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导读(刘晓洁)

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被选入高一《语文读本》中。从题目看,这篇小说似乎属于西方十八、九世纪曾盛行的成长小说类型。但作者并没有以写实的手法讲述一个青少年如何成长的故事,只是截取“远行”路途中极富隐喻的一个断面,浓缩表现了青春之旅的渴羡、期盼和迷惘的复杂心情。然而,作为接近十八岁的学生,他们不仅无法解读其中模糊不定的意象,而且对那些荒诞离奇的情节更是无从把握。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呢?我觉得还是应该结合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从小

www.xiexiebang.com

说的情节和意象入手。

(一)荒诞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人生的第一次悖谬

学生过去所接触的课文,大部分都是采用传统的叙事手法,即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如果用这种思维模式去解读《十八岁出门远行》,那只能是一头雾水。当然这也并非是一篇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主义作品,例如文章的开头讲述“我”如何在公路上欢快地奔跑这一情节,并不晦涩,学生还是容易理解的。但抢苹果这一情节就令学生费解:我为维护司机的苹果,被人打得浑身挂彩,而司机却与打劫者扬长而去。其实,我认为这正是小说的精彩之处。因为作者不是企图挖掘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着重开拓自己的内心世界。余华用这个荒诞离奇的故事讲述了人生的第一次悖谬。在“我”看来为朋友两肋插刀、维护正义完全是英雄所为,这种仗义的行为本身是充满美感的,纯洁、勇敢是自然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然而,英雄在现代社会已经落幕了,“我”被打倒在地,遍体鳞伤。传统的伦理观念、人性的善恶标准一下子被拆解了,这对一个渴望涉足成人世界的十八岁男孩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创。游戏规则一夜间完全改变了,剩下的只有一个冰冷无情的世界,让“我”充满了愤怒与恐惧。作者所创设的这个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使我们看到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让我们体会到了自然人性与异己文明之间的冲撞,从而表达出人对生命的无所适从。

(二)虚构的意象设定蕴涵了人性的哲理思考

这部小说另一个值得品味的是其中几个重复出现的意象。小说一开始就写到“我”对下巴上那几根“胡须”的珍视。对此细节学生很快就能把握,因为这是成人的标志,也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而对另两个贯穿小说始终的意象“公路”和“旅店”,学生的解释就莫衷一是了。有的同学认为绵延无尽的公路象征了人的生命旅程,人在公路上奔波就像船在无边无际的大海里飘零一样,起起落落,看不到目标。这个回答令人欣慰,因为他们已经能用心去体会小说所留给读者的想像空间了。当然,对意象的解读亦是多元化的,我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理解,而我对公路也有着自己的诠释。在我看来,公路上一个个充满诱惑的高度和一个个令人沮丧的弧度,暗示了生命总是不断地在希望与失望、肯定与否定中循环前行的。但这期间没有先知的指引,只能靠行路者自己苦苦探寻,这多少有些悲壮。那没有具体地方的旅店便是人们生命中所要永恒追寻的理想家园。人们也许会在快乐时暂时忘记理想,但当迷惘不知所措时,理想又会占据你的心房。所以,小说的结尾还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虽然“我”被打得遍体鳞伤,但“我”的心窝还是健全的暖和的,“我”可以再次离开,继续寻找。这表达了人对生命的无尽依恋,以及人对理想家园无法割舍的终极情怀。《十八岁出门远行》不再是模写、再现、反应一个现实的真实世界,而是虚构、想像、创造一个艺术的真实世界。

阿诺得曾经说过:“诗歌拯救世界。”但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诗歌无不显出她的尴尬,曾经如日中天的人文思考也正步入举步维艰的迟暮之年。在功利性、实用性、精确性占主导的社会里,学生的性情中可能多了一份浮躁,少了一份寂寞。他们也许更加注意那些能立竿见影的科目,而忽视生命家园、精神归宿的存在,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该放弃对诗性文化的追求。因为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对存在的思考,提出“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的问题。而每个现代人身处物质文明高度提升的今天,同时也始终处在一种紧张、压抑、无序、扭曲的生存状态中。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想答案正像乔姆斯基所言:“我们对人类生活、对人的个性的认识可能更多地是来自于小说,而不是科学的心理学。”因为,人对美的追求早已如血液一般注入身体,无法割舍。人的种种痛苦挣扎只有在浪漫、自由、虚幻、理想的艺术王国里才能得以释怀。可见,文学的美让人性获得自由,从而使人依恋生命,这便是文学对人文的终极关怀。就像《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类文章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走进文本、探求人文的途径,它不仅讲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悖谬,也带给我们人生的哲

www.xiexiebang.com

理思考。

三、解读《十八岁出门远行》

一九八七年一月,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篇小说,很短,名字是《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是余华的处女作,在此之前他已有三年的创作生涯,他一直在浙江一个名叫海盐的县城里做牙医,消息传开,余华便顺利地被调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得到他向往已久的这份在他看来很悠闲的工作。第一天去新单位,他把原来六点的上班的时间推迟到了七点半,为此他心里很不安,但到了后发现,别人却在九点以后才到来,于是他心里想,这份工作适合我。同年五月,北京文学又发表了他的《西北风呼啸的中午》,以后,一部又一部出色的作品在他笔下完成并发表,他成为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述了一个刚满十八年的青年,也就是小说中的“我”,离开家远行的故事。远行到哪里?为了什么?“我”好象并不清楚,“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表明“我”正在为自身的长大成熟骄傲,表明“我”对出门远行感到非常高兴。在看了很多的山很多的云以后,虽然“我”一点都不累,但黄昏的来临,使“我”必须找一家旅店,“我”问了许多人,他们都说,“你走过去看吧。”“我”觉得他们说的太好了,因为“我”确实是在走过去看。

小说就这样开始,似乎充满了兴奋与喜悦,叙述上强烈的突出“我”的个人意识,使遥远陌生的前方在读者眼中充满了变幻莫测可能性的同时,又使人感到“我”的远行,很可能是令人到娱乐的,可能是要学到本领受到教育的,还可能只是跋涉后的幸福,当然也有可能是一无所获。小说的主题和线索也已经出现,主题是远行,线索是“我”必须走过去看的旅店。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这表明,“我”作出了一次次努力,可要在黄昏过去之前找到旅店的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该怎么办?没有旅店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可以使“我”没法过夜,没法休息,也可以使小说失去线索的指引,陷入困境,当然也越来越远的跑离主题,让远行变成随意的想象,会使我们读者放弃小说,因为十八岁的远行不可以没有旅店,失去旅店也就失去了真实的阅读。

“我”想搭车,是个好主意。虽然远行变成了寻找旅店,放低了要求,但有了旅店后远行可以重新开始,这也是小说气氛从明亮转到黑暗的开始。在“我”还没有为旅店操心的时候,曾遇上过一辆车,但它和它的司机一样飞快的开走了,“我”觉得要是再拦车,准能拦住,因为“我”会躺到公路中央去。这说明“我”对旅店的渴望没有结束,反而更加迫切了,搭上车可以更快地奔向旅店。我们读者的兴趣便也从旅店,变成可以到达旅店的汽车。可是,“我”在整个下午竟没再看到一辆汽车,这又怎么办?难道真的让“我”在公路或者旷野上过夜?

叙述再一次让希望放低要求,“我”发现了辆正在被司机修理的汽车,虽然汽车坏掉了,虽然它朝着“我”走来的方向,可“我”觉得“我”现在需要旅店,旅店没有就需要汽车,而汽车就在眼前。寻找旅店以便使“我”继续远行变成仅找到汽车就够了,我们读者和“我”一样还可以保留希望,汽车上有好吃的苹果,汽车可以修好,汽车虽然是反方向的,但或许可以载“我”回家。这时,“我”这次远行彻底失败了,小说的主题和线索——远行和旅店——好象都没了,小说似乎可以就此结束,尽管叙述刚刚开始不久。但是,当“我”客气地给司机发了香烟使“我”心安理得地坐上汽车,并且用聊天和司机成为朋友后,小说还在继续着它的主题,唯一一个主题——远行。前面的路是可以回家的,但也可以不回家,而且“我”不知道汽车要到什么地方去,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无关紧要,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远行得以继续,旅店的丢失没有影响远行。这时我们读者已经非常迷惘,远行可以继续,但为了

www.xiexiebang.com

什么?前方可以使我们获得娱乐的希望不太可能了,“我”仍然坚持的远行会给“我”带来什么?给我们什么?阅读使我们越来越多地感到害怕和不安,远行已经向反方向进行。就象许多人叫“我”自已走过去看一样,在汽车又一次抛锚后,司机也对“我”说,等着瞧吧。于是,“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了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远行可以没有旅店了,但远行被中断后,“我”不知该怎么办,只好又开始起对旅店的渴望。司机正在做广播操和小跑,“我”坐不住走下车;“我”的朋友在煅炼身体,“我”在想着旅店和旅店。在这时候,小说的叙述正在走入死胡同,找不到延伸下去的道路,就象被中断的远行,看不见任何希望,就象看不见旅店。难道再期望一辆路过的汽车和一个好心的司机?期望这次远行被几次合理的中断后又有不合理的奇迹出现?旅店是否会最终出现,远行能不能再次得到继续?

一切处在抛锚汽车一样的停上当中,小说却也在此进入了它叙述的高潮。高潮不是我们在阅读前和阅读中觉得应该有的应该出现的任何一种东西,一种十八岁出门远行盼望的娱乐幸福或学到本领受到教育,而是“我”和司机遇上了强盗,一拨又一拨的强盗。这残酷的事实不是只作为这次远行的一个插曲,或小说的一个片断,而是成为了远行的终结,成为小说的高潮。五个骑自行车的人首先发起抢劫,接着是更多的骑自行车的人,其中包括小孩,跑来抢劫,再接着是来了一帮开手扶拖拉机的大汉也加入抢劫,“我”冲上去,鼻子被打出血,而司机好象不知道,“我”再奋不顾身扑上去,这次“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几个小孩用苹果击打“我”,“我”想去揍他们,但有一只脚狠狠地踩在“我”腰上,“我”跌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因为他一直在对我哈哈大笑,被抢的好象不是他,而是“我”。残酷还在进行,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并且,还将汽车的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撬了下来。残酷还没完,这个在抢劫中直正的损失者司机——“我”的朋友,出卖了“我”,抛弃了“我”,在抢了我的红色背包后,和抢他东西的人一起走了。只剩下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天开始完全黑下来,“我”又饥又冷,什么都没有了。到此,一切结束的时候,惊人的叙述出现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小说的线索旅店就这样出现了,来的如此自然,又如此坚定,没有一点突然也没有任何东西再可以阻挡它的出现。有了旅店,远行也可以再次得到继续,小说的结尾仍然是远行。

旅店代表了什么呢?是“我”远行下去必须需要的借助的东西?是支持我一种动力?还是旅馆便就是“我”远行的目的?显然的是任何人的远行都不可能把旅馆店当作目的,远行一定是为了较有意义的事,这才是“我”也是我们读者的最终目的,但在寻找旅馆的过程中,旅店在世界上似乎失落了,而“我”则认为旅店必须存在,如果没有“我”可以先寻找旅店。那么要是“我”放弃远行,先择回家是不是正确的选择?不是逃避也许“我”的回家只是为了验证家就是旅店,从远行的人来说,证明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没有旅店就是不能没有家,是不是可以?小说的“我”选择继续远行,但为什么不能找到旅店?还让“我”受到强盗的抢劫,还被出卖,难道这就是我远行的目的,这会让“我”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世界上是没有旅店的?最后,“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这是作者作出的解答,我相信这是少数的一种解答,许多人更会做的是把仅剩的驾驶室——这个“我”的最终旅馆——给卖掉,然后象来抢劫的那些人做的一样,高高兴兴地回家,干脆把家当作旅店。所以许多人一生找寻不到旅店,在远行时却还不停地抱怨,这世界就是这样的,我能有什么办法呢?他们一

www.xiexiebang.com

次次出来远行,再一次次躲在家里心安理得,把家当旅馆一样随便糟蹋,把旅馆当成家一样不断索取。那时旅店也就真的在这个世界上失落了。

一九八七年一月,余华凭这篇《十八岁出门远行》登上文坛,这个短篇与他后来越来越精彩的许多小说一样,非常简单纯粹,没有一点华丽的词藻,在叙述上平铺直叙,不带有任何强烈的感情色彩,但就是这种极其简单的方式,这种趋近虚无的状态,使得他的文字有了无限的可能。

【示范教案】

十八岁出门远行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锋实验派小说的一些情况。2.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这篇小说的内涵与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迅速弄清本文的表面情节,提高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分析和领会着篇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对作品情节和人物的分析理解,提高能够正确面对现实,面对人生的挫折与苦难的能力。

四、美育渗透目标

揣摩本文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特点。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深入分析和领会着篇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揣摩本文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二、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来深入分析和领会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揣摩来体验。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这篇小说的内涵与特点。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分析和领会着篇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3.揣摩本文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生,浙江海盐人。1977年高中毕业,曾从事牙医工作5年。1983年到海盐县文化馆工作。曾人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学习。1984年发表处女作《星星》。主要作品有《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在劫难逃》《往事与刑罚》等。出版有《十八岁出门远

www.xiexiebang.com

行》《偶然事件》《在细雨中呼喊》《活着》等。作品怪诞、奇异,叙事方式别具一格。2.关于先锋派小说

所谓先锋实验小说,是指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和寻根文学思潮之后,兴起的一种具有现代派意味的新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家有马原、苏童、格非、孙甘露、余华、北村等。他们的作品打破了以往文学写实的风格,放弃传统的真实观,大胆吸取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尝试新的小说表现形式,重视叙述方式与语言的创新,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当代先锋实验作家余华的一篇代表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鲜明地体现了先锋小说的一些特点。3.基本情节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十八岁的少年,在父亲的鼓励下,他独自出门,走向未知的世界。一路上,他兴致勃勃,走了一天都不觉得疲倦。他没有找到旅店,但终于搭上了一辆汽车,汽车却在半路上抛锚了。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路人一起哄抢苹果,苹果的主人——汽车司机却无动于衷,见义勇为的他却被打得头破血流„„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关于文章的象征意义。

小说中事件的叙述有着写实与象征的双重意味。一方面,主人公确实独自行走在大路上,一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寻找旅店、搭车、苹果被抢、被揍乃至被抛弃„„这些情节都具有真实的质感和内在的逻辑性、合理性,让人信服;然而另一方面,它们又充满象征意味,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像一般的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描写那样直白与简单。初出茅庐的他是怀着蓬勃的朝气和探索世界的热烈情怀踏上人生征途的。然而,现实却给他当头一棒,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特别是苹果事件,更昭示了成人世界的荒诞、不合理和强盗逻辑,它让这个怀着纯真的理想与强烈的正义感的青年感到迷茫,感到无助,感受到了世界的荒唐和现实的残酷。这种经历,也许是每一个怀着理想主义的梦想“出门远行”的青年或早或晚都会有的境遇。文中寻找旅店的过程,也同样充满了象征意味。“我”一路上不停地寻找旅店,然而却始终没有找到,最后只能在破车里暂且安身。人的一生不也就是这样永远处于漂泊之中吗?理想的“旅店”,安定的归宿,温暖的港湾,也许并不存在。小说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真实而深刻地写出了这样一种成长的烦恼与痛苦,这样一种人生的无奈与残酷。当然,“我”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希望。小说的最后,写“我”躺在座椅上,感到汽车的心窝还是健全的,暖和的,“我”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能够正确面对现实,面对人生的挫折与苦难,也许就是“我”十八岁出门远行最大的收获吧。

2.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语言特点。

小说的语言也非常有特点。作者在叙述和描写的时候,注重的不是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自己心中的感觉。作者认为,现实主义小说所崇尚的真实其实并不存在,主张任何外界信息只有在被整合进人的感觉时才有意义。在本文中,作者反复叙述的就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细腻的个人感觉充满了整个小说文本。像“柏油马路起伏不定,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就写出了高低起伏的马路给我的主观感觉。“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了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句子略带夸张,但却真切而强烈地表达出了“我”此时此刻对旅店的渴望。像这类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另外,小说的叙事语言有刻意哕嗦、拖沓的一面,看似表现了生活本身的一种“自然状态”,实则揭示

www.xiexiebang.com

出“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种种无奈,用意颇深。3.【提问】怎样理解小说最后父亲打发“我”出远门这一情节?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对“我”远行故事的叙述是从途中开始的,而到了小说的最后,才写到“我”在父亲的叮咛下离家远行。这在情节上刚好形成一种回环,小说的终点回到故事的起点。这种旅行的路线是环状的。其实,人生的旅途不也正是这样回环往复吗?这种描写,不仅使故事更加完整,而且表达了作者对世界的一种看法。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

一、二。

第四篇:【课堂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每课一练:3.8 十八岁出门远行(语文版必修1)]

第8课 十八岁出门远行

学案1 文本研读

②绰号().④沮丧().⑥撬石头().⑧贩运().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柏油()

.③刹车()

.⑤抛锚()

⑦豁出去()

.2.辨形组词 嘻

膨

塌

①

③ 嬉

澎

遢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抛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浩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目瞪口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沮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义词辨析(1)几乎·简直

辨析:“几乎”表示相差很微小,将近于无。“简直”语气比“几乎”强,带有夸张,强调相差极微小或几乎相同,非常接近。

例句:他________把一生的时光都用在了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方面。这________让人难以置信。

(2)捉摸·琢磨

辨析:“捉摸”指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琢磨(zhuó mó)”指雕刻和打磨玉石,引申为加工而使之精美。而“琢磨(zuó mo)”指反复思考,考虑。

例句:①张师傅技艺高超,能够将普通的树根______成精美的艺术品,令人叫绝。②这件事该怎么办,你还得好好________一番。

③他的脾气很怪,时而高兴,时而生气,时而喜,时而悲,真让人难以________。

1.这篇小说反映的是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着口头讲述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我”一直在寻找什么?寻找的过程及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寻找旅店的过程中,“我”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一 荒诞的情节

1.寻找“旅店”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不合情理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荒诞情节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旅店”的象征意义

1.揣摩句子所代表的含意。

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旅店”有什么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三 主题

1.在这种荒诞、不合逻辑的故事中,“我”真的只是一个“我”吗?作者用奇妙的构思、荒诞的情节只是表明“我”出门远行遇到抢劫了吗?“我”与司机和抢苹果的人群的对立可以理解为哪两种事物的对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中,在美好与残酷的交战中,在明丽与阴暗的厮杀中,“我”落了个遍体鳞伤,既然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出门远行的旅程并不安全,爸爸为什么还要让我独自出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描写

[文本回顾] 小说中有四处关于黄昏的景物描写,巧妙地与情节发展相联系,很好的烘托了故事的氛围。

[技法点拨]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环境描写常有这些作用: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二、渲染气氛。例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三、烘托人物的心情。

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五、推动情节的发展。

[技法运用] 运用适当的环境描写,写一个片段,推动情节的发展。

答案

自主梳理

1.①bǎi ②chuò ③shā ④jǔ ⑤máo ⑥qiào ⑦huō

⑧fàn 2.①嘻哈 嬉戏 ②膨胀 澎湃 ③塌方 邋遢

3.①a.把锚投入水中,使船停稳。汽车等中途发生故障而停止行驶。b.比喻进行中的事情因故中止。②巨大的灾难。

③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④灰心失望。

4.(1)几乎 简直

(2)①琢磨 ②琢磨 ③捉摸 预习思考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问题。

2.十八岁的“我”开始了旅程,十八岁的青春开始被放逐在一个巨大的社会环境里,等待着“我的青春”的将会是什么?“我”面对一切都如此地放松,因为“我”总是把眼前的新鲜想象成一些“我”有限的记忆中已经熟悉的过往,甚至于“我”的小聪明让一支烟换取了免费搭车的喜悦,“我”有点沾沾自喜,出门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可后来变了,汽车抛锚了,一些人抢走了车上的苹果,他们甚至打伤了阻拦的“我”,而苹果的真正主人——司机却在一旁漠不关心。最后,司机拿走了我的行李,骄傲地离去,“我”成了唯一的受害者,孤零零地站在抛锚的车前„„

3.“我”第一次出远门,需要“旅店”,但没有人告诉“我”前面是否有“旅店”。在黄昏来临的时候,“我”感到了自己无所依靠,于是“我”拼命地到处寻找“旅店”。没有找到“旅店”,但“我”搭上了车,暂时的舒服让“我”满足。不幸的是汽车抛锚了。为了维护正义,“我”付出了遍体鳞伤、无限痛苦的代价。“我”最终寻找到了“旅店”——被抢劫的伤痕累累的“汽车”。

4.兴奋、好奇、疑惑、震惊、愤怒、无奈、失望。“我”的情绪变化主要来自出门远行接触的第一个人——司机,司机起初是粗鲁的,很快就变得亲切,后来在抢苹果事件中先是无动于衷,继而看笑话,最后加入抢劫者的行列,抢走了“我”的背包。而“我”是一个怀着蓬勃的朝气和探索世界的热烈情怀,怀着纯真的梦想与强烈的正义感的青年,是一个怀着理想主义的梦想的人。司机的所作所为代表着外部世界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外部世界是那样不可捉摸,“我”的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发生矛盾冲突。“我”的美好理想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暴力、欺骗、背叛构成强烈的反差,这是“我”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文本探究 探究点一

1.首先司机的态度突然转变,他“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而且还要“我”在车开得飞快时爬出驾驶室到车厢里去拿苹果,当“我”问他到哪里去时,他说“开过去看吧”。其次“我”不知目的地旅行,“我”对找旅店也“根本不在乎”了,“我”似乎和那位司机一样,“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

再次,汽车抛锚后,司机的举动很“荒诞”。司机在汽车抛锚后“漫不经心”修了一阵后,又在公路中央“很认真”地做起了广播操,做完以后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接着,五个骑自行车的农民到来,他们似乎是毫无理由地抢劫车上的苹果,并把试图阻拦的“我”打倒在地。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司机却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小说的荒诞色彩越来越浓。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我”被第二批来抢苹果的人打得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时,司机也参与到抢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这个时候,小说的“荒诞”性达到了高潮。

2.荒诞的情节能更突出地揭示主题。“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代表了“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荒诞的情节显示了荒诞社会中荒诞的生活。

探究点二

1.“旅店”本来是“我”一直寻找的,但当“我”在车里感到一丝温暖时,说“我一

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旅店”就被赋予了象征意义。

2.“旅店”是漂泊的灵魂的栖息地,是一处暂时或长久的寄托地。当“我”躺在汽车里感到一丝温暖,并说“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时,“旅店”被赋予了“我”心底的一点希望、一份力量,小说在凄婉的伤感中显示了一点亮色。

探究点三

1.“我”不只是一个“我”,抢苹果的人群也并不是强盗,“我”代表无数纯洁、天真、热情、善良的少年,司机等人则象征着太过现实的、恶俗的世态。

莫言曾称先锋派作家余华为“当代文坛,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余华也认为自己是在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来表达生活的真实,在荒诞、不合逻辑,如同梦境中,我们的确看到了真实地对立,所以说作者用奇妙的构思,荒诞的情节讲述“我”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故事,是要表现“我”成长的困惑与伤痛,揭示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

“我”与司机和抢苹果的人群的对立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理想是美好明丽的,现实却是残酷阴暗的。

2.歌德说过:“你要成长,务须靠自己。”美国作家惠特曼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能,别的任何人也不能替代你走过那条路,你必须自己去走。”要想真正长大,就要靠自己去认识世界。只有真切的经历才能够帮助我们褪去稚嫩的外壳,让我们羽化成蝶。

美国作家爱默森说过:“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参观过痛苦的展览所,那么他只看到过半个宇宙。”每一个创伤都标志着前进了一步。只有经历磨练坎坷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写法探究 略

学案2 训练反馈

(分值:5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沮丧(jǔ)

翘起(qiào)..扁担(dɑn)

.B.卸下(xiè)

.暖和(huo)

.C.浑身(hún)

.刹车(shā)

.D.绰号(chuò)

引吭高歌(hánɡ).

背包(bèi).

怙恶不悛(hù).撬去(qiào).

物阜民丰(fù).抛锚(máo).蹲着(dūn)

以儆效尤(jǐnɡ)..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兴致勃勃 无关紧要 漫不经心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B.兴高采烈 遍体鳞伤

脍炙人口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C.委曲求全 目瞪口呆

人才倍出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D.奋不顾身 心安理得

潜移默化

五十步笑百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现在有些报刊年轻的编辑,虽然文字功底不深,却自以为是,有的作者撰写的文章被转载时,标题就改得南辕北辙,完全扭曲了作者本意的程度。....B.3月9日,出席科技界联组讨论的娄勤俭副部长指出,随着六七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基本上退休,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出现了新一轮的青黄不接。....C.面临全行业的成本上涨与利润危机,啤酒巨头却对提价投鼠忌器,因为谁先挑起涨....

价的大旗,谁就会冒非常大的风险,一手打造的市场可能毁于一旦。

D.我们的一些领导在学习科学发展观中,长篇大论,侃侃而谈,就是不敢正视前些年....在经济发展中为快速获利而出现的问题,怕戴上保守、思想不解放的帽子。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午还是阳光灿烂,但到下午5时左右,老天突然变脸,市区狂风大作,天昏地暗。据气象部门监测,这次特强沙尘暴瞬间风力达11级,地面能见度0米。

B.记者来到卧龙镇人民政府南侧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前,只见这座被称为“中国唯一大熊猫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山下,周围流水淙淙,绿树成荫。

C.世博园开园以来,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参观的人流一直络绎不绝,截至5月9日17时30分,累计检票人员入园已达19.59万人次。

D.昨天上午,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购物中心,后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在场群众的救护下,老人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

二、文本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8题。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伸出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时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

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那气味像是我身内流出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5.在经历这场浩劫之后,文中写出了“我”和汽车的哪些相同感受?作者把二者结合起来写有什么好处?(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线两句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出门远行前“我”的心情和感受怎样?小说的结尾为什么要补写出门远行前的这段经历?(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4分)

(1)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县长卖字

葛洪兵

县政府班子年初换届选举,春节刚过,竞选就呈白热化状态,在位的要保乌纱帽,想争位子的忙着暗地拉选票。

主管文教的莫县长也陷入了惶恐,上回换届选举,莫还是一名乡镇党委书记。一眨眼,又要换届了,莫县长深知要保住乌纱帽,难!

这几年莫县长分管文教,虽然风平浪静,但政绩却不显著。去年该县某小学因教室陈旧,遇雨,一夜之间坍塌,幸好是半夜时分,教室无人,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被媒体披露后,一时全县舆论大哗。上级责令拆除危房,重新修建,可是“吃饭”财政一时拿不出多少钱,县长责令莫县长想方设法把学校尽快建成,秋季入学投入使用。为此,莫副县长在去年人大代表评议上,得了基本合格,如果扣上“不合格”,乌纱帽肯定靠不住。

莫县长心急火燎,口舌生疮。可建学校绝非易事,县财政虽然同意拨点款,莫县长好不容易又从上级部门争取了一部分,可还是有30万元左右缺额。

莫县长曾想过群众集资,可在县长办公会议上予以否决,的确,现在一谈到集资,谁也不敢开口,群众一上访,问题就麻烦了。

可这30万元到哪里去弄呢?

莫县长曾经私下找了几位私营企业主,希望他们主动捐资弥补这个缺口,可是老板们精明得很,没有回报的事,傻瓜才去做。莫县长与几个老板电话联系,都被他们很巧妙地以流动资金周转不过来为借口拒绝了,让莫县长大为恼火。

莫县长平时爱好不多,除了练练毛笔字,便是钓鱼、读书。说起莫县长的毛笔字还不赖,年轻时,莫县长就是省书法协会会员,还在全国书法大赛得过大奖哩。后来沉醉于官场后,毛笔字成了莫县长的休闲爱好。

莫县长竞选成功后,曾有不少下属或老板登门求字的,但莫县长很注意,轻易不为他人写字,一是自己是副职,动不动为他人润笔,难免有喧宾夺主之嫌。二来呢,怕人家议论他以写字为由,收取润笔费,扣上一顶受贿的帽子实在担当不起。邻县就有一位退居二线的老县长晚节不保,锒铛入狱,其受贿就是收受人家润笔费。莫县长已有好些时日未能提笔了,脑子想的多是建校一事,想着,想着,一个计谋竟然忽现在莫县长的脑海。

不久,传出该县拟建教学大楼两栋,建设金额多在千万元以上。一时莫副县长门庭若市,但均被莫县长拒绝接纳。

正在不少老板绞尽脑汁寻找机会之时,莫县长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并现场拍卖,一时人头攒动。据传莫县长的书法拍卖收入达40万元之多。

莫县长的书法拍卖,一时在县里舆论大哗,议论纷纷。有人说,公开拍卖,正当收益,有人说,借拍卖为由,搞个人利益。上访信如落叶飘进市纪委。

就在市纪委派人调查莫县长卖字一事之时,某小学的教学楼全线竣工,500多个学生娃娃喜迁新校舍。而建校的资金缺口,正是莫县长卖字所得。而莫县长的收入全由学校财务现场收取,有学校收据为凭。

很快,市晚报以大篇幅报道此事,尤其是对莫县长筹资一事,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莫副县长声名大振。

年底,县政府换届选举如期进行,莫县长不但未被人大代表否决,还以高票当选,听说比县长的得票还多了两票。

至于该县投资千万建校一事,纯属传言。并未列入县政府建设议程。

9.文章里写道:“说起莫县长的毛笔字还不赖,年轻时,莫县长就是省书法协会会员,还在全国书法大赛得过大奖哩。”请你谈谈小说写这个有什么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刚开始,莫县长三十万元都凑不齐,私营业主不帮忙,后来为什么莫县长卖字能得到四十多万元?(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莫县长筹资建校的方法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你根据全文概括一下莫县长的人物形象。(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7分)13.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3分)①它们有时候是那样,有时候是这样,莫衷一是的模样 ②那种石库门弄堂是上海弄堂里最有权势之气的一种

③它们倒过来倒过去最终说的还是那一桩事,千人千面,又万众一心的 ④上海的弄堂是形式多样,声色各异的 ⑤其实它们是万变不离其宗,形变神不变的 ⑥它们带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遗迹,有一副官邸的脸面,它们将森严壁垒全做在一扇门和一堵墙上

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4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进行修改。(4分)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

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

(1)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2)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3)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4)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答案

1.B [“背”读bēi。] 2.C [倍—辈,具—俱。] 3.B [“青黄不接”,比喻人力或物力接替不上,用在这里恰当。A项“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做法同目的截然相反。句子中是说标题改得背离了原意,并不是做法同目的截然相反,显然是望文生义。这里可以用“大相径庭”。C项“投鼠忌器”,意思是要拿东西投掷老鼠,又顾忌打坏它旁边的器物。比喻想打击坏人,又顾虑伤害他所依附的人或身边的无辜者。语句中啤酒巨头不敢轻易涨价,是担心带头涨价风险太大,“投”的对象很难说是“鼠”,“忌”的对象也不是“鼠”身边的“器”,而是他们自己。可以用“顾虑重重”。D项“侃侃而谈”,意思是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讲话。句子中指的是不切实际的发言,应该用“夸夸其谈”。] 4.A [B项成分残缺,在“坐落”前加“的博物馆”或者“的建筑”。C项搭配不当,“人流……络绎不绝”搭配不当。D项搭配不当,将“经”改为“在”,或者将“下”去掉;歧义,“迅速赶到的”统辖“医护人员”还是“医护人员和商场保安”不清,两种理解都可以,可改为“商场保安以及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 5.经历了这场浩劫后,“我”和汽车都遍体鳞伤,浑身冰凉,无限悲伤,但心窝还是暖和的。作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因为两者有相似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作者借汽车这一有形的实体,用它的遭遇来表现“我”在这场经历后的感受。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真实可感。

6.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理感受,两句景物描写分别写出了出门远行后和远行前的不同心情。通过环境引起读者的思考,使文章有了较深的底蕴。

7.出门远行前的心情是高兴欢快的。补写出门远行前的这段经历是为了和远行后的悲伤形成对照,通过情感的反差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感受,深化小说的主题。

8.(1)作者把汽车当做人来写,通过“我”和汽车的对视,写出了远行遭遇挫折后、理想破灭之时的无奈之情。

(2)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我”初次出门远行的兴奋、高兴之情。(意思对即可)9.①小说写莫县长书法好,是为下文作铺垫,莫县长是文章赞颂的对象,莫县长的字是真好,即使莫县长使用了一些手段,但是莫县长的字也是物有所值的,不会降低莫县长的形象。②推动情节发展。正因为字好,才出现了下文的卖字事件。

10.关键是老板们听到了要建两座大楼的消息,他们有利可图,所以纷纷出钱买字,这是莫副县长的计策,既惩罚了那些不法老板,又完成了建校任务,一举两得。

11.同意。莫县长是为了解决建校问题,迫不得已出此下策,他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了学生,莫县长卖字的对象是那些不法的老板,他们不愿为建校出力,让他们掏点钱也是应该的。同时莫县长的字还是可以的,有一定的价值,因为是拍卖所得,所以不是完全骗人的。

不同意。莫县长的这种做法还使用了欺骗手段,是不对的。首先,莫县长建校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他分管教育,建校是他的责任,他应该完成的。其次,换届选举到了,莫县长为了自己的乌纱帽采用了非正常手段,这还是不对的。

12.莫县长是一个正直的干部,他不贪不占,不徇私情,他为了建校的事绞尽脑汁,是一个想干实事的领导。他头脑灵活,做事有技巧,是一个开拓型县长。是小说赞扬的人物。

(社会风气不正,莫县长为了筹集建校资金,采用了一些手段是情有可原的,这不会影响人物的形象。)13.④①⑤③②⑥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文段是说明文,介绍说明的逻辑是:④①上海的弄堂是形式多样的——⑤③它们是形变神不变的——②⑥石库门弄堂的特色。然后根据文中关键词语(如“其实”“它们”“声色各异”等)的提示,辨明主干句和解说句的关系,可进一步确定语序。

14.(1)家父 您父亲或令尊(2)小有名气 很有影响(3)犬子 儿子(4)有幸 应邀

解析 文中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多处错误。“家父”是称自己的父亲,“小有名气”是谦虚的说法,“犬子”是对自己的孩子的谦称,“有幸”是针对自己的一种谦虚的说法。

第五篇:2011年高一语文同步测试:3.8《邂逅霍金》(沪教版必修1))

《邂逅霍金》测试

“思考与练习”

(一)本文记叙了作者邂逅霍金的经过,是震撼作者的是哪个情景?

从文中看,最令作者震撼的是这样的镜头:他的身躯是如此的孱弱,行动是如此的不便,语言是如此的艰难,目光却是“异乎寻常”。而周围的人,包括老护士只是默默地跟随着,表现出“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二)仔细阅读以下两段文字,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

1、“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有做,只是目送着他静静地过去。”

想一想:为什么“都是”又“或许都不是”?为什么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有做”?

——所有的一切都缘于“震撼”。因震撼而感慨万千,无法言表,所以“都是”又“或许都不是”;因震撼而触及心灵,引发“我”对一个伟大生命的深深敬仰与尊重,所以“我什么也没有做”。

2、“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可以看成极度冷漠,也可以视为显示着超常的魅力。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想一想:为什么说霍金的眼光“极度冷漠”而又“显示着超常魅力”?

——“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可以看成极度冷漠”这应该是实写;而这样的目光却“显示着超长的魅力”,这恐怕是作者“移情”其中而产生的感觉了。因为,这样的目光让人看到的是一种难以置信的人格魅力,是一种超拔、坚毅的精神力量,是一种无法言说又令人深感震撼的力量。

(三)作者说“我更庆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为什么霍金“生活在剑桥”值得“庆幸”,而且要加上一个“更”字?

“庆幸”的是霍金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生活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而“更”庆幸他生活在剑桥,是因为剑桥有十分良好的人文环境,是最能让科学家安静地、专心致志工作的地方。

下载【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同步测试:3.8 十八岁出门远行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同步测试:3.8 十八岁出门远行 Word版含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