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新坐标】201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练习:2.6罗曼·罗兰(节选)(粤教版必修1) Word版含答案]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显露 贿赂 绿林 戮力同心 烧杀掳掠 .....B.诡谲 倔强 角色 一蹶不振 攫为己有 .....C.真挚 对峙 炽烈 停滞不前 鳞次栉比 .....D.昭彰 着数 召唤 招摇过市 朝令夕改 .....【解析】 B项,读音全部为“jué”;A项,“掳”读“lǔ”,其余读“lù”;C项,“炽”读“chì”,其余读“zhì”;D项,“召”读“zhào”,其余读“zhāo”。
【答案】 B 2.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大学时代是在似乎是真空的更加狭小的天地——高师的学生宿舍里渡过的。
B.休阿列斯历尽苍桑,现在依旧像从前一样,是个文艺复兴时代的人物。C.这个朋友又是法国一位未来的伟大学者,他也像克洛岱尔和罗兰自己一样,只是过了四分之一世纪以后才名噪一时。
D.这些狂热分子只推崇开阔的英雄般的生活,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临驾于自我享受的文学(如福楼拜和阿纳托尔·法朗士)和供人消遣的文学之上的人物。
【解析】 A项,“渡过”应为“度过”;B项,“苍桑”应为“沧桑”;D项,“临驾”应为“凌驾”。
【答案】 C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电视剧《幸福来敲门》掀起的“幸福”冲击波余波未了,《幸福生活在招手》、《谁比谁幸福》、《80媳妇50妈》等“幸福剧”又将依次登台亮相,可谓蔚为大观。“幸福”二字俨然成了2011年电视剧关键热词。民众对“幸福”的呼唤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和跟风从众,貌似偶然间引发的“幸福热”背后抑或潜藏着诸多的必然性。
A.余波未了
B.蔚为大观
C.俨然
D.心血来潮
【解析】 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使用不恰当。【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近年来,广交会克服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不断提升组展质量和服务水平,为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平稳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B.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你还不知道韩国歌手“鸟叔”的《江南Style》,那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你们村里至今没通网络;第二种则是你是从古代穿越来的。
C.在自传《直到世界尽头》中,除了林丹剖白自己的心路历程外,还书写了与教练、队友、对手的相处以及与妻子谢杏芳的感情,给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立体的“超级丹”。
D.10月8日零点,随着全国各地高速收费站的收费杆的落下,使持续八天的高速公路免费通行鸣金收兵,首次实施的重大节假日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首战告捷。
【解析】 A项,“克服”与“挑战”搭配不当。C项,语序不当,“林丹”应在“除了”之前。D项,主语残缺,删掉“使”。
【答案】 B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英国文化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雅思考生的写作考试成绩是全球最低的。
②功利性阅读败坏了中国孩子的阅读品味和胃口,甚至导致他们怨恨读经典作品。
③阅读方面的偏差必然导致中国学生写作能力的欠缺。④这一令人尴尬的现实令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
⑤孩子们手中放不下来的书籍,多半是课本、习题集、作文选、动漫作品、恐怖小说等。
A.②⑤①④③
C.⑤②④③①
B.⑤②①③④ D.②⑤③①④
【解析】 ②⑤是讲阅读的问题;③①谈写作的问题;④中“这一令人尴尬的现实”显然是指①而非⑤,所以应该放在①后面;③联系“阅读”和“写作”
两部分,引出后文“中国学生写作能力的欠缺”。故正确排序应为②⑤③①④。
【答案】 D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这里,在这个普利塔涅中,罗兰的生活富有神秘的象征主义色彩。青年罗兰又找到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又是法国一位未来的伟大学者,他也像克洛岱尔和罗兰自己一样,只是过了四分之一世纪以后才名噪一时。法国理想主义这种新艺术创作流派的三位伟大代表保尔〃克洛岱尔、安德列〃休阿列斯、夏尔〃贝济,恰好在有决定意义的求学时代都是罗曼〃罗兰的同窗好友,他们又都是在多年默默无闻之后,几乎同时征服了自己的人民。若把这种情况看作纯属巧合,那就太肤浅了。在这里,在高师,在充满着神秘热望的交谈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思想境界,这种思想境界在那狂暴的时代不可能马上被同时代人所接受。早在他们互相阐明各自追求的目标之前,他们就彼此激发着奔放的热情和增进着对世界的极其严肃的理解。他们都感觉到了自己肩负的使命,就是要用创作和生动的语言恢复人民失去的信心,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牺牲自己的名利,也在所不惜。罗兰、休阿列斯、克洛岱尔、贝济这四个朋友,各自按照自己的思想动机去巩固这一信念。
6.简要写出你对首句中“罗兰的生活富有神秘的象征主义色彩”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富有神秘的象征主义色彩”是说罗兰在高师的生活不一般,非同凡俗。他和他的朋友们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他们为此相互交流、激发,而不是浑浑噩噩、陷于庸俗。
7.“在这里,在高师,在充满着神秘热望的交谈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思想境界„„”,此句中“新的思想境界”指的是怎样的境界?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新的思想境界”是指通过充满着神秘热望的交谈,互相阐明各
自追求的目标,彼此激发奔放的热情,增进对世界的极其严肃的理解,都感觉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是要用创作和生动的语言恢复人民失去的信心。
8.末句中的“这一信念”指的是什么信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信念是指用创作和生动的语言恢复人民失去的信心,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牺牲自己的名利,也在所不惜。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1题。
寂寞的茨威格 钱定平
①奥地利萨尔茨堡是个人口12万的城市,以两样“宝物”出名。一是耸立在山上的12世纪古堡,赫然叫做“萨尔茨堡”,二便是音乐神童莫扎特。
②一到萨尔茨堡,人们就立刻被这两样东西所“君临”、所“左右”,叫你的神经和五官一起喘不过气儿来。不管人们走进萨尔茨堡的哪个角落,那座城堡老是高高地威严地洞察一切地俯视和监视着你:人们走街串巷,到哪儿也都逃避不了莫扎特,从莫扎特故居、莫扎特诞生屋,到耳朵里灌满他的音乐,像《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之类,一直到行人个个嘴里嚼着的“莫扎特巧克力球”„„
⑨但是,萨尔茨堡其实还应该同另一个名字连在一起。④他就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⑤茨威格的魅力究竟又在哪里?
⑥诗是年轻人的花园,有哪个年轻人不曾读过,甚至写过一两首诗?又有哪个年轻人不曾想要在诗歌里面发现自己?
⑦各种年龄档次的人们都读茨威格,因为,他们也都想在茨威格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诗对于年轻人的魅力,也就是茨威格对于各种年龄档次人们的魅力。人们读茨威格,也是想通过茨威格阅读自己,读清楚自己。茨威格有一种力量,一种也许是从他所崇敬的弗洛伊德那里借来的力量,逼使你把自己的内心面貌同小说的主人翁面对面对照。日本人称他为“打开了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
⑧茨威格以他笔下生花,制作生产出一大群丰美多姿、感情奔放而又命薄缘悭的女性而出名。这一点是高尔基这个苏联文坛的祭酒所特别看重并且指出的。伟大的高尔基毕竟是高尔基,即使在“斯大林主义”如日中天的时候,他也毫不掩饰自己在阅读“资产阶级作家”茨威格的《巫山云》后是多么激动和惊叹。他给茨威格写信道:“这个短篇那种惊人诚挚的笔调,那片对于女人的超人的温存,那派对于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表现力,把我深深地打动了。”难怪高尔基后来同茨威格建立了“最珍贵友谊”。而且,他还把“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的桂冠送给了茨威格。
⑨不仅如此,茨威格也可说是世界上最了解读者,但又并不曲意取悦读者的作家。他那时代的文学,对于严肃的读者,严肃的作品照样一印就是几万甚至几十万。茨威格在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里,曾多次不无骄傲地谈到他的书的出版盛况。“我的每一本书,当它第一天在德国公开发行时,就要销售两万册。”他那本旷世杰作,即便同目前所谓“畅销书”标准保持很远距离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十二个历史小片段》,印数也达到25万,今天仍旧令人羡慕和惊叹。
⑩在他生前,根据统计,他已经是世界上“被翻译出版得最多的作家”。他曾亲眼看到一个小学生,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儿零用钱去买了《人类群星闪耀时》,还不知道看不看得懂;火车列车员因看过他的书而立刻认出了这位作家;而国外海关职员由于读过他的书而向他表示客气和敬意„„
⑪最重要的,是他建立和拥有了一个稳定而不断扩大的读者群。这些读者注视着他的文学活动,关注着他的每一本新书,期待着他的下一本书能够给他或她带来一片惊喜,而又并不脱离他们已经熟悉了的“茨威格式”的感情激越和富丽华蔓„„
【注】 茨威格,一生创作丰富,以“诗人”身份步入文学殿堂,以“小说家”闻名全球,以“卓越传记作家”载入史册,但他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一生奔波流离,备受迫害,因为犹太人的身份,他的著作被焚烧,本人先后辗转于英国、南美、瑞士等地。最后自杀于巴西寓所。
9.文章开头两段介绍古城堡和莫扎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解析】 文章写作的中心是“茨威格”,作者却从古城堡和莫扎特写起,这显然是为写主要对象作铺垫,或是引起下文。
【答案】 为下文写茨威格的魅力作铺垫;衬托茨威格与古城堡和莫扎特同样伟大。
★10.(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5题)⑦段中画线词语“心灵猎手”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结合“猎手”的固有含义来理解,且其对象为“心灵”,这样将词语放到语境中去就不难理解。
【答案】 指茨威格抓住了读者的心;茨威格的作品让读者看清自己的内心世界。
11.本文标题为“寂寞的茨威格”,你认为茨威格是寂寞的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是结合文本正确理解“寂寞”一词的含义。当然,在理解其含义时要注意结合其固有的含义,并将之放到全文中,找出与之有关的信息进行整合,并依据原文,进行充分地分析阐明。
【答案】 示例(1)茨威格是寂寞的。①他受各年龄档次的人们崇拜,享有最多读者,是“被翻译出版得最多的作家”,但在萨尔茨堡却没有他应有的位置,相比之下,茨威格是寂寞的。②他一生奔波流离,备受迫害,他的灵魂是寂寞的。
示例(2)茨威格并不寂寞。困为茨威格一生创作丰富,各种年龄档次的人们都读茨威格,为此他拥有一个稳定而不断扩大的读者群,他们注视着他的文学活动,期待着他的作品。从这个意义说茨威格是不寂寞的。
四、语言表达
12.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写这则消息的导语。
抗日战士聚徐州
本报讯 今天是徐州沦陷纪念日。__________________。
记者了解到,9名老人分别来自上海、北京、镇江、济南、南京、长沙等地,但都是徐州籍,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也已83岁。值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老人们相约在徐州沦陷日前夕,相聚到徐州,重话昔日的峥嵘岁月,再游当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
前日上午,他们参观后感叹徐州的变化太大了。这些耄耋老人谈起徐州沦陷前后的战斗经历,激昂慷慨,还激动地唱起了《救亡军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是新闻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称为新闻的“窗口”。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用语要求简明扼要。分析这则消息。
时间:今天(徐州沦陷纪念日)。地点:徐州。人物:9名耄耋老人。
事件:从全国各地相聚徐州,忆往昔峥嵘岁月,重游当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
【答案】 当年曾在徐州生活、战斗过的9名八旬老人从全国各地齐聚徐州,共忆往昔峥嵘岁月。
13.阅读下面这些材料,完成题目。
中国作家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中学生报》记者就采访莫言准备了几个问题:
(1)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奖项,我代表全国人民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不少评论说,您获奖是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世界主流社会事业的一个重大文化事件,也是一个巨大的奇迹,您对这样的评论怎么看?
(2)目前社会的浮躁风,无论是阅读上的浮躁还是写作上的浮躁,都对文学构成了伤害,在这样浮躁的环境里,您能取得这么巨大的成就,真是不可思议。对于当前中国文学现状,您是怎么评价的呢?
(3)实际上您的获奖,我觉得已经促成了一些人重新回归阅读,您怎么评价这
种现象?
(4)最后还有一个简单的问题,巨额的奖金您准备怎么用?是不是捐献给希望工程?
在记者为采访准备的几个问题中,有三个表达不得体的地方,请你指出,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得体。作为采访者,必须考虑自身和被采访人的社会关系。在交谈中必须注意用词尊敬对方,也应该注意问题的合适与否。
【答案】 ①第一个问题中“我代表全国人民”口气太大,不合身份。②第二个问题中“不可思议”一词用词不准,有贬低莫言之感。③第四个问题发问唐突,强人所难。
第二篇:【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同步测试:3.8 十八岁出门远行 Word版含答案]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贩运(fàn)弧度(hú)膨胀(péng)撬下(qiào)....B.抛锚(máo)蹲着(dūn)
卸下(xiè)支撑(chēng)....C.柏油(bǎi)绰号(chuò)潇洒(xiāo)刹车(shā)....D.诱惑(yòu)沮丧(zǔ)车厢(xiāng)箩筐(luó)....【解析】 D项,“沮”,读jǔ。【答案】 D 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恐惧 晴朗 温和 蛤蟆 B.瞬间 嘴唇 升滕 挨揍 C.驾驶 逐渐 舒服 侦察 D.粗暴 熟悉 锻炼 理睬 【解析】 B项,滕—腾。【答案】 B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证券市场的内伤一直无法恢复,尽管在一片维稳行情声中带来了一丝希望,但是面对遍体鳞伤的众多投资者,融资功能显然正在逐渐丧失。....B.第八届中国(佛山)机械装备展的主办方指出,在装备制造行业经济垂头丧...气的形势下,企业十分渴望通过展会在贸易订单方面有所斩获。.C.在一个楼盘开盘现场,未到门口就遇到了相熟的长辈,她兴高采烈地对笔....者说,我买了套160平的,开盘价9折,挺划算的。
D.铜镜拍卖价格屡创新高,如一面唐朝的瑞兽镜以44万成交,而一面战国六山镜竟以47.04万元这个令人目瞪口呆的高价成交。....【解析】 A项,遍体鳞伤:浑身受伤,伤痕像鱼鳞一样密。形容受伤很重。可改为“伤痕累累”。B项,垂头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可改为“萎靡不振”。C项,兴高采烈: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D项,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可改为“瞠目结舌”。
【答案】 C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很多高校大四学生课堂出勤率低的现象反映出了高校教学课程的设计尤其是我国教育体系上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国庆节期间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的目的是通过庄严的国家典仪向历史致敬,并在祭奠英雄的活动中获取前进的力量。
C.精神障碍病人是否需要住院治疗,应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作出判定,以医疗机构作出的“需要住院治疗”的诊断结论为依据。
D.空中有“天眼”,手上有“警务通”,在全市“平安行动”大清查中,武汉警方3天破案270起,七成靠的是信息化手段取得的。
【解析】 A项,语序不当。“尤其”表示更进一步,语句表达的意思应该是从整体到局部,所以“高校教学课程的设计”与“我国教育体系”调换。B项,搭配不当。介词使用不当,应当是“从„„中获得„„力量”。D项,句式杂糅。“靠的是”和“取得的”保留一个。
【答案】 C 5.下列选自《十八岁出门远行》一文中的语句,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A.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
B.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
C.那个时候汽车突然不叫唤了,像死猪那样突然不动了。
D.这话简直像是我兄弟说的,这话可真亲切。我觉得自己与他更亲近了。【解析】 D项,虽然有比喻词“像”,但不是比喻句。【答案】 D
二、课内阅读
阅读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天色完全黑了’到‘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回答问题。
★6.(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1、2题)“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一句中的“旅店”有何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结合文章“我”一直在寻找旅店,后来经过这么多的变故后,旅店终于找到这个情节分析。
【答案】 象征“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
7.出门远行前“我”的心情和感受怎样?小说的结尾为什么要补写出门远行前的这段经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环境描写以及“我”的语言可以看出,“我”在出远门之前是欢快的。作者补写这段的目的主要是对比的手法,表现“我”以前的快乐与现在的情感的对比,表现“我”对社会的认识。
【答案】 出门远行前的心情是高兴欢快的。补写出门远行前的这段经历是为了和远行后的悲伤形成对照,通过情感的巨大反差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感受,深化小说的主题。
8.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
(1)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句中,有“悲伤”一词,并且用了拟人的手法,“我”“汽车”都很悲伤,表现出了“我”受到挫折后的悲伤之情。第二句,比喻的句子表现“我”的高兴之情。
【答案】(1)作者把汽车当作人来写,通过“我”和汽车的对视,写出了远行遭遇挫折后、理想破灭之时的无奈。
(2)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我”初次出门远行的兴奋、高兴之情。
9.文中“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时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环境描写主要起烘托、铺垫的作用,而这两句是写“我”在经历了磨难后的环境。第一句,写山风,表现“我”此时的悲凉之情;而第二句,是回忆“我”要出门前的环境,表现了“我”的快乐。二者对比,表现更深刻的情感。
【答案】 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理感受,两句景物的描写分别写出了出门远行后和远行前的不同心情。通过对照来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有了较深的底蕴。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余 华
阳光从没有一丝裂隙一点小洞的窗玻璃外面窜了进来,几乎窜到我扔在椅子里的裤管上,那时我赤膊躺在被窝里,右手正在挖右眼角上的眼垢。而此刻我的左眼正闲着,所以就打发它去看那裤子。这时有一丝阳光来到了裤管上,那一点跳跃的光亮看上去像一只金色的跳蚤。于是我身上痒了起来,便让那闲着的左手去搔,可左手马上就顾不过来了,只能再让右手去帮忙。
有人在敲门了。
起先我还以为是在敲邻居的门,可那声音却分明是直冲我来。于是我惊讶起来。我想谁会来敲我的门呢?大概是敲错门了。我就不去答理,继续搔痒。
这时那门像是要倒塌似地剧响起来。我知道现在外面那人不是用手而是用脚了,随即还来不及容我考虑对策,那门便沉重地跌倒在地,发出的剧响将我的身体弹了几下。
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彪形大汉来到床前,怒气冲冲地朝我吼道:“你的朋友快死了,你还在睡觉。”
这个人我从未见过。我对他说:“你是不是找错地方了?”他坚定地回答:“绝对不会错。”
他的坚定使我疑惑起来,疑惑自己昨夜是否睡错了地方。我赶紧从床上跳起来,跑到门外去看门牌号码。可我的门牌此刻却躺在屋内。我又重新跑进来,在那倒在地上的门上找了门牌。上面写着——虹桥新村26号3室。我问他:“这是不是你刚才踢倒的门?”
他说:“是的。”这就没错了。我对他说:“你肯定是找错地方了。” 现在我的坚定使他疑惑了。他朝我瞧了一阵,然后问:“你是不是叫余华?”我说:“是的,可我不认识你。”
他听后马上又怒气冲冲地朝我吼了起来:“你的朋友快死了!”“但是我从来就没有什么朋友。”我也吼了起来。
“可他是你的朋友,你休想赖掉。”他朝我逼近一步,像是要把我一口吞了。“可是他是谁呢?”他说出了一个我从未听到过的名字。
“我从来就不认识这个人。”我马上喊了起来。
“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小市民。”他伸出像我小腿那么粗的胳膊,想来揪我的头发。我赶紧缩到床角落里,气急败坏地朝他喊:“我不是小市民,我的书籍可以证明。如果你再叫我一声小市民,我就要请你滚出去了。”他的手突然往下一摆伸进了我的被窝。我整个人被他从被窝里提了出来,他将我扔到地上。他说:“快点穿衣服,否则我就这么揪着你去了。”我知道跟这家伙再争辩下去是毫无意义的,于是我就说:“既然一个快死的人想见我,我当然是乐意去的。”
此刻屋外的西北风正呼呼地起劲叫唤着。
街上的西北风像是吹两片树叶似地把我和大汉吹到了朋友的屋门口。我看到屋门口堆满了花圈。大汉转过脸来无限悲伤地说:“你的朋友死了。”
我还来不及细想这结果是值得高兴还是值得发愁,就听到了一片嘹亮的哭声。大汉将我推入这哭声中。
于是一群悲痛欲绝的男女围了上来,他们用一种令人感动不已的体贴口气对我说:“你要想得开一点。”
而此时我也只能装作悲伤的样子点着头了。
一个老态龙钟的女人走了上来,眼泪汪汪地抓着我的手说:“我的儿子死了。”
我告诉她:“我知道了,我很悲伤,因为这太突然了。”我本来还想说自己昨天还和她儿子一起看太阳。
她于是痛哭起来,开始用我的手擦她的眼泪。她那混浊又滚烫的泪水在我手上一塌糊涂地涂了开来。我想抽回自己的手,可她抓得太紧了。哭了一阵她对我说:“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可他死了。现在你就是我的儿子了。”
我使劲将手抽了回来,装作要擦自己的眼泪。我根本没有眼泪。然后我告诉他:“其实很久以来我一直把你当成自己的母亲。”
然后她牵着我的手来到一个房间的门前,她对我说:“你进去陪陪我儿子吧。”我推开门走了进去。死人躺在床上,身上盖着一块白布。旁边有一把椅子,像是为我准备的,于是我就坐了上去。
我在死者身旁坐了很久,然后才掀开那白布去看看死者的模样。我看到了一张惨白的脸,这张脸是我从未见到过的。我随即将白布重又盖上,心里想:这就是我的朋友。我就这样坐在这个刚才看了一眼但又顷刻遗忘的死人身旁。
(有删节)10.请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文章以“我”为线索,写了“我”这天经历的事情,概括时可以按照“我”做的事情进行概括。
【答案】 在一个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我”莫名地被人强行拖去见一个根本不认识的将死的“朋友”,并为已死的他守灵。
11.文章开头写“我”在床上的种种做法,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我”在床上的这些做法体现出来的一种状态,然后分析这种状态下“我”经受了哪些事情。
【答案】 文章开篇写“我”在床上挖眼垢搔痒,表明在故事发生的时刻,“我”正处在无聊而平静的状态之中,为后文写彪形大汉突然闯入,“我”被拉到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的葬礼上作铺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给全文创设了荒诞的叙事基调。
1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既然一个快死的人想见我,我当然是乐意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街上的西北风像是吹两片树叶似地把我和大汉吹到了朋友的屋门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通过分析语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然后理解整句话的意思。比如第二句,“吹”表现出了一种被动状态,由此可以推断出“我”是被动到这家的。
【答案】(1)虽然“我”根本不认识这个所谓的朋友,但是迫于彪形大汉的压力,为避免受到伤害,“我”决定放弃反抗,跟着彪形大汉去看那个“快要死了的朋友”。
(2)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西北风风势之大,暗示了“我”的身不由己。
13.文章的标题为“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有人认为以“我的朋友”为题更能够体现小说的旨意。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从文章的环境、线索、表达的主题等角度分析。比如从“环境”的角度分析,可以解释“西北风呼啸的中午”为题好的原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等。
【答案】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做标题更为合适。以“西北风呼啸的中午”为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便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将小说荒诞情节的推进,放在了一个真实可信的背景之下,使得小说的荒诞意味更为浓重。而以“我的朋友”为题,则适合写人物为主的作品,显然与本文的旨意不符。
四、语言表达
14.下面一段话是余华的散文《可乐与酒》的一段话,描写的是一个孩子第一次喝可乐的情景,阅读材料,请概括这个小孩喝完可乐后的心理变化。
他有些发呆地看着我,显然可乐的气体在捣乱了,使他的胃里出现了十分古怪的感受,接着他打了一个嗝,一股气体从他的嘴里涌出,他被自己的嗝弄得目瞪口呆。他不知发生了什么,睁圆了眼睛惊奇地看着我,然后脑袋一抖,又打了一个嗝,他更加惊奇了,开始伸手摸自己的胸口,这一次他的胸口也跟着一抖,他打出了第三个嗝,他开始慌乱起来„„他发现嗝在紧紧追着他,他开始害怕了。
嘴巴出现了哭泣前的扭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从描写的过程把握孩子的情态。
【答案】 从发呆到目瞪口呆,从惊奇、慌张到害怕,从害怕到恐惧(哭泣前的扭动)。
15.阅读下面一幅漫画,完成下列问题。
(1)给漫画起一个恰当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漫画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通过分析图片的主要内容把握,比如两个孩子的乒乓球台的样式折射的实际情况等,至于寓意可以就你看到的现象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分析。
【答案】(1)(示例)①同台竞技。②悬殊。③输在起跑线上。④拿什么比赛。⑤城乡差距(该有多大)。
(2)(示例)①城乡差距亟待解决。②农村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③差距明显,同台竞技不公平。④公平取决于条件的平等。
第三篇:【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2.6 中国当代诗二首教案 语文版必修1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2.6 中国当代诗二首教案 语
文版必修1
我遥望„„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曾卓的简历,体悟诗人的情感。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吟诵、感悟和理解的能力,感悟诗歌的思想情感,学会诗歌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要珍惜年华、珍爱人生,要加倍努力,成就事业,充实人生。
二、教学重点
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作品内涵,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展开想象,对诗歌进行补白。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优秀的诗人很多。同学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殊不知中国的现当代诗歌也是璀璨夺目的。下面先为大家朗诵一首我自己比较喜爱的一位当代诗人的诗《悬崖边上的树》。
这位诗人便是曾卓,我们今天要一起来赏析他晚年写的一首诗:《我遥望„„》。
二、听读课文,把握意象,体会情感 1.请大家轻轻地自由吟诵这首诗。
2.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诵这首诗。(老师在朗读节奏、快慢等方面稍加指导。)3.听配乐朗诵。(同时要想象诗的画面之美。)明确:诗者,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为了抒发内心的某种情感,诗人就从周围的人、事、景、物中选择对象。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融注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便是意象。解读诗歌应从捕捉、品味意象开始,来还原、丰富这份情感。
4.请同学们再次自由吟诵这首诗,把握意象,体会情感,并在头脑中勾画出诗歌所展示的画面,借助勾勒出的画面品读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互相交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适时抓住诗歌中的几个意象引导学生赏析。如:怎么理解诗中两个重要的意象——“港口”“故乡”?为什么诗人在“港口”前面使用了“异国”的字眼?为什么“故乡”会“迷失在烟雾中”呢?第一节中的“偶尔抬头”和第二节中的“有时回头”,字面上只有细微的差别,但包含的内在情感一样吗?
5.教师小结:
把握意象,领悟和品析诗歌情感。
意象:饱含着诗人情感意蕴的形象,“意”指诗人的情感意蕴,“象”指物象和事象。明确:把握诗歌塑造的意象,就能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体味诗中的相关哲理,就能对诗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诗歌作出合乎情理的鉴赏。
三、联想想象,填充空白
1.大家看课文,诗人写这首诗时大概多大?
作此诗时,诗人已是将近六旬的老人了,回首往事,年少的幻想、青春的激情、中年的坎坷,一齐涌上心头。诗人以“回忆”的视角扫描颇不平坦的一生,应该有许多画面可以描写,但他却不着一字。从第一节到第二节几十年的跨度,诗人只用“抬头”与“回头”、“港口”与“故乡”的对比来表现,而一生的历史、人生的意义等,却全部留给读者去补充想象。这便是我们所讲的“空白艺术”。
2.拓展延伸
“空白艺术”在许多艺术领域中都有运用。国画中有“计白当黑”之法,如齐白石有一幅虾戏画:一张白纸的中央,寥寥几只虾,周围无他物,然而虾以实出,水以虚生,使人觉得满纸溢水,烟波无限,给人留下不尽的想象。我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这种现象,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使用省略。留下空白是诗的基本特点。将空白留给读者,让读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空白艺术,它在文学作品中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空白是一种美,它给鉴赏留下了再创造的可能。在诗歌鉴赏中,鉴赏者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诗歌的空白进行补充,体味诗人写诗时的心境、情感,发掘诗歌的意境。
3.诗人用短短的八行诗将年轻到年老的几十年岁月组接在一起,中间用了“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来上下贯通,那么这几十年是如何过来的?经历了怎样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诗人又如何来抗御这些“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呢?诗中没有交代,一笔带过。
4.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模仿诗歌的笔调,写两三行文字,填补作者在诗中省略后所造成的空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给出例子: 我猜想——
他曾经有诗歌一样纯美的童年理想,想用心灵酿造诗歌的蜜浆;
二、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启发思考,合作探究。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的一条冰冷的铁轨上,静静地躺着一个天才的诗人,在他身上是打开的《圣经》,远方,火车呼啸而来,这位用自己孤独的生命为他谱写了最后一首涅槃的诗歌。正如历史上许多同样的悲剧一样,诗人也因此而神圣,而让后人永远景仰。他的名字叫海子。今天让我们大家一同欣赏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二、诵读诗歌 1.老师配乐范读。
2.再请全班男女生分别朗读一下这首诗,看谁读得更有感情;以两大组为单位分别朗读,注意朗读评价。
3.下面请同学们将这首诗默读一遍,一边品读,一边思考一个问题:透过这首诗你觉得生活中的海子可能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整体感知
1.先小组交流,然后指明回答透过这首诗,你看到的海子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并且在诗中找出依据来。
2.介绍海子其人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同学们把自己心中的海子和真实的海子作个比较。相关链接: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出生在安徽省一个贫穷封闭的小山村。小时候在饥饿和半饥饿的环境下度过了天真无邪的童年。他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家里入不敷出。小的时候,一边上学还得一边回来干农活挣工分。1979年考上北大时,30元钱的学费也是父母东拼西凑来的。大学毕业后,海子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第一个月90元的工资,他寄了60元回家”。1988年,孝顺的海子把妈妈接到北京昌平生活了一段时间,临别前,海子递上300元钱,让妈妈回去买些自己喜欢吃的、用的东西。1989年初,海子回了趟安徽,可是他的家乡依旧是那么封闭而贫穷。在家里,他的农民父亲甚至有点儿不敢跟他说话,他的家人谁也不能理解他的思想和写作。他从小就为不能摆脱封闭而贫穷的环境伤透了心。
海子上大学之前一直生活在偏远的农村,他对乡村的风光总是怀着无比的激情。上大学后,从农村来到了北京这所现代化的大都市,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他很不适应,时常感到痛苦、寂寞和惆怅。他对现代文明生活的排斥,对乡村生活的向往,这种偏颇使他很少与人交往。最后连他的女朋友也离他而去。海子生前的好友诗人西川回忆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现代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歌,表面上看似明丽,透过诗歌,我们看到了诗人海子是用心灵在歌唱,他一直都在渴望倾听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但这一切与世俗纷纭的生活相隔遥远,他甚至一生都在试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诗文如下: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的节奏清新、明快,情感淳朴、欢快。诗人真诚善良,愿每个人都能“在尘世获得幸福”,抒情自然而又真挚。
二、诗歌的表象:诗人要“做一个幸福的人”与“幸福”的祝愿
诗人海子理解的幸福是什么?他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给我们作了诠释。诗歌一开始,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诗人理想中的“幸福”图景: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中描绘了诗人海子向往的幸福生活是平凡人简单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自由、闲散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清静、温暖、独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体现了海子对生活的珍爱,对自然的热爱。诗人海子满怀着“幸福”,他并不想独享,他要“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向亲人们告之“我的幸福”,并且还要对亲人、对所有人的祝愿,要他们分享自己的快乐与幸福,祝愿他们也幸福。即便是陌生人,他都会真诚地祝愿他“在尘世获得幸福”,甚至不忘给无生命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取个温暖的名字”,所有这些,都能让我们体会到海子心中那充溢的幸福、诗人的博大爱心和真诚良知。诗人在诗的最后写道:“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说明诗人已下定决心摒弃生活中的烦扰和沉重,他要发现、展示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因为,只要面对生活中的美好,就能心胸开阔、感情欢悦、充满幸福,尘世生活的幸福也会感动每一个人。
我们吟咏、品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歌,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诗人海子的激动、欢愉、轻快、幸福的感情无不流露在诗的字里行间。
三、诗歌的背后:诗人“幸福”的悲哀
“幸福”本来是一种经过自己体验后的感觉,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平和与协调,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尽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里行间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从诗的起句开始,加了“从明天起”的时间限定语,意味着今天的不可能性。诗人海子的幸福是“从明天起”,而不是过去、现在,更不可能是此刻所拥有的,说明海子今天的生活并不幸福,他要把自己的幸福寄希望于“明天”,而且是要从“明天”才开始行动,这就为整
隐藏着一个孤独的灵魂的呐喊、挣扎,在这个“做一个幸福的人”所向往的“春暖花开”的季节,有“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长久地沉眠„„1989年3月26日黄昏,海子在山海关至龙家营之间的一段火车慢行道上卧轨自杀,自杀时他身边带有4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他在衣服口袋里留下的遗书中写道:“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一个孤独、徘徊、寂寥、憔悴、悲伤而绝望的诗人,带着对诗的王国的眷恋走向了生命的尽头,他用尽了整个灵魂诠释着“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市蜃楼般的浪漫和理想,在大海上,海子找到了他的理想之乡、浪漫之乡和安魂之乡。海子在尘世中没有找到他的幸福,他认为死亡可以成全他所要的幸福。
四、结语
海子给我们太多的美丽遐思。尘世平凡人的幸福,更多的是人们对现实中自己所处的地位与价值的一种肯定与满足,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这是被世俗所理解和认可的。而诗人海子“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多的是对自己诗歌理想的一种坚守与宣告,是精神上的。从海子的祝福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质朴的善良与真诚,感受到他质朴下的清高与孤傲,理想与现实对抗的痛苦;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诗人一时的想象中,像“闪电”般短暂。海子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世人,而自己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诗人海子理想中的家园,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也许是诗人海子自身对世俗生活的偏执理解和刻意排斥,他长久地感受到孤独与冷漠,尽管他在诗中反复抒写“幸福”“祝福”,慷慨地撒播温情,但事实上,诗人内心孤独依旧、悲凉依旧、痛苦依旧,根本不能获得“幸福”。
(选自《文教资料》,2011年18期)
第四篇:【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备课教案:1.1 落 日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侧记的相关知识。
2.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3.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4.尝试写新闻。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2.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2.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四、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尝试完成课后习题。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抗日民族战争中,在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中国人民继承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用自己的坚韧意志和血肉之躯创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抗战精神。诞生于硝烟炮火中的抗战精神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在抗战精神的激励下,中国人民取得了近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一次伟大胜利,雪洗了民族屈辱的历史,争取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谱写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记录这一伟大时刻的新闻——《落日》。
二、作者介绍
朱启平,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上举行的日本向联合国投降的签字仪式中三名中国记者之一,老新闻人严秀(曾彦修)赞许说:朱启平的新闻通讯之所以值得长久保存,关键在于两个字:眼光。
三、文体介绍
1.本文结构如何划分?
依据签字的经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代表到来”,写“签字”的环境、场面布设,以及人物的面貌和言行举止。
第二部分:“仪式开始”,签字的经过。第三部分:“投降书脏了”,签字后的余波。2.哪部分是重点?前后有何关联?
重点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其作了铺垫,呈渐进式,第三部分是其延续,又给人一波即平一波又起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3.本文使用小标题有何作用?
作者像是在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镜头来展现签字的过程,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每个片段既有机相连,又自成体系。
4.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多余吗?
选材应围绕中心。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看似貌不相干,实则写出了日本投降后,胜利者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英武和威严,这些和“落日”相互对应,密不可分。
5.文中除了顺叙外,还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如“重光葵一腿之失”“九一八”等。充实内容,联系历史,感动人心。
六、艺术手法分析
(一)细节描写: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环境和人物),体会其妙处。(讨论)1.环境(1)开头第3段
“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舰着新衣、国旗飘扬、摩托欢歌,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氛围,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
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正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在又说又笑”。
笑是内心的喜悦,是胜利者的骄傲,是对侵略者的蔑视与嘲笑。(2)外貌
“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左胸上两行勋绶”,“只见中国代表身穿深灰黄军服;英国代表穿全身白色的短袖、短裤制服,并穿着长袜;苏联代表中的陆军身穿淡绿棕色制服,裤管上还镶有长长的红条,海军则穿海蓝色制服;法国代表本来穿着雨衣,携一根手杖,这时也卸衣去杖,露出一身淡黄咔叽制服;澳大利亚代表的军帽上还围有红边„„”
“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跷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
胜利者盛装而来,可见对这一时刻的重视;侵略者肢体残缺,害人之人也在害着本人。
(3)动作
“麦克阿瑟读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边”,“他签字时没有入坐,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
昔日趾高气昂的侵略者,现在在胜利者面前毫无地位,真是莫大的讽刺。(二)无论是消息、通讯、特写,还是演讲文学,一般都不出现记者的身份“我”,而本文不只出现了“我”,而且不断写出“我”的感受,以至评述。这样写会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
现场感和真实感是新闻侧记尤为注重的。“我”出现在文中,成为整个事件的亲历人、见证人。这样,将“我”于当时当地所见、所闻、所感与报道融为一体,不仅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反而更增强了真实性。
七、作业
就开篇所提及的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一事,结合日本在二战中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亚洲人民带来伤害的有关资料,写一篇小评论。
【期刊拔萃】
解读《落日》的新闻历史眼光
第三部分,“白马故事”,表现日本投降后,人们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第1段,白马故事的由来。
第2段,转入中心会场,着重写会场的布臵和人物,特别是记者的活动状况。第四部分,“代表到来”,写受降仪式双方代表来到会场的情景。第1、2段,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和盟军最高统帅到来。第3段,日本代表出场。
第五部分,“仪式开始”,整篇通讯的高潮部分。第1段,写麦克阿瑟宣读讲稿,命令日本代表签字。第2段,对日作战的盟国代表签字。
第六部分,“投降书脏了”,通讯尾声,写了三个小插曲。第1段,借“投降书脏了”把日本代表嘲弄了一番。
第2段,盟军的空军飞过“密苏里”号,以浩浩荡荡的声势,参加受降仪式。第3~5段,由一个年轻水兵的话引发的联想和思考。
该文按受降签字仪式进程,抓住受降签字仪式中四个主要的具体场景——“签字场所”“代表到来”“仪式开始”“投降书脏了”,分别予以具体描述。这四个主要的具体场景不是一般之临场所见,而是记者根据自己敏锐的“新闻”历史眼光,在采访中“捕捉”到的“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即最富有历史意义的珍贵“镜头”。这个签字场所日后必定成为这段历史的物质见证,理应详细描述;参加受降仪式的各国代表日后肯定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他们是哪些人以及是怎样到来的,一定得详细记录;至于受降签字仪式的具体过程乃至其中的某些细节,更需详细记载。因此,该文对这四个主要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按重要程度,着重写了受降签字仪式过程中两个最重要的场景——“代表到来”和“仪式开始”。
文中在叙述仪式进程、描述现场情景中插以由历史而引发的感慨,更体现了这种敏锐的“新闻”历史眼光: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
如果就以1874年4月在美国支持下,日本借口琉球和台湾渔民间的一次冲突,悍然派兵3000多人侵犯台湾,迫使清政府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以50万两白银赔款作为日军退出台湾的条件始,中华民族抗击日寇,不就整整抗击了70年!
制服”“持枪肃立”“密密簇簇”地“排列”着,庄严肃穆;“水兵”对这场仪式格外重视,身着“洁白、折痕犹在”的“军衣”,满心欢愉;“军官”们工作忙碌,“往来互相招呼”,心情舒畅。接着写战舰和海面上的情景。密苏里号威武雄壮,“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显示出了盟军的威慑力量;“海面上”“灰云四罩,海风轻拂”,“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氛围,烘托了胜利者心中的喜悦。
(2)对签字场所的描写。第四节对签字场所的描写极其细致,几近说明:先以签字桌为中心,从签字桌的选定、装点和臵放的状况写到其他物品的安排;再写参加签字仪式的各种人员的安排;接着写自己所在地——“我站在一座在二十厘米口径的机关枪上临时搭起的木台上,离开签字桌约两三丈远。”最后写“在主甲板的右前方、紧靠舷梯出入口的地方”——排列着水兵乐队和陆战队荣誉仪仗队、一小队精神饱满、体格强壮的水兵。具体展示了签字仪式的现场,也把开头第二节中说到的“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的特点给具象化了。
(3)对于乐队的描写。“乐队不断奏乐,将领们不断到来。”“八点半,乐声大起,一位军官宣布,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八时五十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这欢快的乐声只为胜利者奏起,渲染了欢庆的气氛,而“不久,一位美国军官领先,日本人随后„„乐队寂然”,则是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和漠视。
(4)对旗臶、舰队的描写。八时五十分,麦克阿瑟将军来到仪式现场,“舰上升起他的五星将旗,和尼米兹的将旗并列”,渲染了庄严肃穆的环境气氛。当日本代表到场“和联合国代表团隔桌对立”时,“全舰静悄悄一无声息,只有高悬的旗臶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猎猎声”,以有声衬无声,再次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当“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一边是窘态毕露灰溜溜逃跑的敌人,一边是胜利者的雄姿,对比鲜明,胜利的喜悦与自豪溢于言表。
2.人物细节的描写。
(1)对人物神态的描写。人物的“笑”在文中多次闪现:“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都是美国高级将领,他们满脸欢喜,说说笑笑”,“一
第五篇: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同步练习7.《陈情表》能力检测 1
《陈情表》能力检测
一、关于作者与背景
李密,晋初散文家,字令伯,四川彭山县人。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与此同时,当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二、能力检测
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
责臣逋(bǔ)慢
犹蒙衿(jīn)育
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yì)
日薄(bó)西山
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
过蒙拔擢(zhuó)
门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为命
2、下列红色字解释有误的两项()()
A、晚有儿息:子
形影相吊:安慰
B、逮奉圣朝:等到
未曾废离:停止
C、寻蒙国恩:寻找
除臣洗马:授与官职
D、刘病日笃:病重
不衿名节:自夸
E、日薄西山:靠近
听臣微志:听从
F、夙婴疾病:缠绕
供养无主:主持
3、下列红色“以”解释完全相同的两项()()
A、臣具以表闻
B、猥以微贱
C、但以刘日薄西山
D、圣朝以孝治天下
4、下列红色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急于星火:像
B、臣之进退:取独
C、无以至今日:没有用来„„的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因此
5、下列红色词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A、至于成立
B、则告诉不许
C、臣之辛苦
D、举臣秀才
E、实为狼狈
6、填空:
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__________,至于成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臣无祖母,__________;祖母无臣,__________。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者富贵而名摩①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①摩:通“磨”。
7、下列表述不符合上文意思的一项()
A、古代富贵而名字磨灭的人数不胜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所知。
B、《周易》《春秋》《离骚》《国语》《吕览》《说难》《孤愤》《诗》都是圣人抒发愤懑之作。
C、周文王等人都是因为现实的不如意,为发泄抑郁不平之气而著书,希望能再次受到重用。
D、“思垂空文以自见”一句的意思是想留下文章来表现自己的思想。“空文”,是与具体的功业相对而言。
附参考答案:
1、A(B责臣逋(bū)慢 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2、CE(寻蒙国恩:不久;听臣微志:准许)
3、AD都是“用”(B、猥以微贱:凭借;C、但以刘日薄西山:因为)
4、A、急于星火:比
5、E(A、至于成立:成人自立;B、则告诉不许:申诉; C、臣之辛苦:辛酸和苦楚; D、举臣秀才:优秀人才)
6、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C.“希望能再次受到重用”原文没此意。
妹妹
高二(7)班
杨娴静
“我一看就知道杨雅没在好好学!每次我下班一回来,她就赶紧向我汇报:‘妈,我今天背什么什么了„„,怎么样,给你背吧!’——明明知道我听不懂!”妈妈一边叠衣服一边忿忿地向我报怨。
我背对着她,飞速地敲着键盘,想像着古灵精怪的老妹若听到这些后脸上应呈现的令我愉悦的表情。
由于我非常企盼看到,便打算在晚饭后散步回家的路上慢慢讲给她听。但她反应比我快,率先建议:“嗯~亲爱的,”我警觉地转过头,“干吗?”“别紧张啊!呵呵。我们先别回去,先运动运动再说,怎么样?”
“你行了,招吧,怎么了?”我一向喜欢果断地揭穿她。
她急促转过涨红的脸,对视一会,终于心虚了笑了笑:“不是,主要吧„„我就有点怵我娘,”语气开始流畅“你不知道啊?!我觉得她脸上就写了俩字——作业!所以吧,每天她一下班,我就赶紧向她汇报,我今天干嘛干嘛了„„”她仍滔滔不绝,我笑地快要死去„„
亲爱的(老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啊!
二
“哈哈哈„„我给你们讲个笑话啊!有一次我们班一男生送我好朋友一瓶冰红茶,我正听随身听,以为他送我的呢!„„哈哈,结果我就把它喝了!”
她几乎是喊出最后一个字,然后就哑然了——她已笑不出声了——闭眼张嘴,拼却最后一点气力——我了解,那是她在歇斯底里的情况下登峰造极的状态——她已经笑的快昏死过去了。
电梯里还有两个人,木然地看着她,心里充满了问号——“这有什么可笑的?”
等她有点缓过来时,我皱着眉问她,“你没事吧?„„干嘛这么兴奋啊?”
“因为„因„为,我不极度兴奋就会极度哀伤!”她显然还没从至High的境界缓回来,断断续续地大喊道,“亲爱的,你更喜欢我哪一种啊?”
“„„”我需要时间。
认真思索了一番后,我严肃的告诉她:“你还是离我远一点吧。”
“„„”
三
“看!那有只猫!”我惊呀。
“黑的耶„„看是不是‘四蹄踏雪’?”
“嗯„不是„但是它通身乌黑,一根尾巴倒是雪白雪白的„„”
“哦„„‘雪里拖枪’!”
“雪里拖枪?”听者迅速转头。
“真生动啊!黑猫拖着一支还沾着雪花的长枪„„画面感强!一个拖字更用的好!妙啊!„„是哪位大侠的创作?”
“我编的。”
[评语]
杨娴静同学这篇随笔看似信笔写来,毫无章法,实为大家之笔,几个动作及几组对话就将“妹妹”的形象刻画得生动入微,跃然纸上。文章开头入题快,以情境开头,又以情境结尾,行文简洁,干脆利落毫无赘言,妙哉!(指导老师:李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