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必修ⅴ粤教版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同步练习讲解
郑伯克段于鄢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4分)A.寤.生(wù)亟.请(qì)
虢.叔(ɡuó)不义不暱.(nì)B.遗.之(wèi)祭.仲(zhài)泄.泄(xiè)具卒乘.(chénɡ)C.恶.之(wù)百雉.(zhì)繄.(yī)共.叔段(ɡōnɡ)D.施.及(yì)城颍.(yǐnɡ)荥.阳(xínɡ)克段于鄢.(yān)解析 B项“泄”应读“yì”,“乘”应读“shènɡ”。答案 B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给,替。B.请以遗.之
遗:赠送。C.姜氏何厌.之有
厌:满足。D.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恶:讨厌。解析 A项,“为”是动词,解释为“是”。答案 A 3.下列句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请以.遗之 B.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C.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D.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解析 B项连词,表目的,“来”。其余三项均为介词,“用”、答案 B 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分)
(把”。)(4分)()(“
庄公寤生,惊姜氏.其心志.A.必先苦之必复之全.渔人甚异之.之.C.夫人将启今京不度.
隧而相见.
曰寤生.
B.故名公入而赋.
无生民心.
幽壑之潜蛟.
D.舞之项伯杀人,臣活.
解析 C项“异”意动用法,以……为异;“启”为动用法,为……开门,“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B项名词作动词,D项动词的使动用法。答案 C 5.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4分)例句:姜氏何厌之有
①其是之谓乎A. ②苟以天下之大①大王来何操B.②敢问何谓也 ①因击沛公于坐C.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①戍卒叫,函谷举D. ②今臣亡国贱俘
解析 B项与例句同为宾语前置句。A项①宾语前置句,②定语后置句;C项①②均为状语后置句;D项①被动句,②判断句。答案 B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公曰:“尔有母遗,繄”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我独无!.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
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A.遂寘姜氏于城颍
寘:通“置”,安置。.B.公赐之食,食舍肉
食:粮食,这里指代“食物”。.C.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繄:语气助词,可译为“偏偏”。.D.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的意思。.解析 B项“食”应解释为“吃”。答案 B 7.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5分)A.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 .B.既而悔之 .C.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D.公入而赋 .
解析 B项跟“既”连用,解释为“不久”;其余三项均为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可不译。答案 B 8.翻译文中画线语句。(5分)(1)尔有母遗,繄我独无!(2分)译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3分)译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你有母亲可以送食物给她,唯独我没有!
(2)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在隧道之外相见,心中是多么舒畅。”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
①
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
③
小匡》)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节选自《管子·②【注】 ①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②雠:通“仇”。③柙:木笼。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B.治国不失秉
秉:通“柄”,权柄。.C.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并列。.解析 A项,加:施加。答案 A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分)
用之,可乎今乃.A.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为君亦犹是也其.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齐彼知其将反于.C. 赵尝五战于秦.授之其尸君何不杀而.D.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解析 A项表转折,却/副词,才;B项代词,代指管仲/代词,那;C项介词,到/介词,跟;D项都是承接连词,连接两种行为。答案 D 11.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4分)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④夷吾事君无二心。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 ②是谈齐桓公治国;④表现管仲的忠诚;⑥写其才能之高,影响之大。答案 A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解析 从文中看不出鲁国要任用管仲,施伯只是劝说鲁侯杀死管仲,以免管仲为齐所用,于鲁不利。鲍叔牙要迎回管仲是为了齐国的强盛,同时担心管仲在鲁国最终因不接受任用而被杀掉。答案 C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臣,自指,我;其……乎,表揣测语气。(2)彼,他;不吾予,宾语前置句式。(3)“不杀”的宾语是管仲;柙,用木笼装着。
答案(1)如果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那不是我能做到的,那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2)他知道我将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而是把他活着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参考译文】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又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如果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那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爱护百姓,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失权柄,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披甲击鼓,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就是人民的衣食父母。治理天下,怎么能抛弃不用人民的衣食父母呢?”齐桓公说:“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我)因此差点丧命,现在却重用他,可能吗?”鲍叔牙解释说:“管夷
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对您也会像这样的。”“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您派人到鲁国去邀请他。”齐桓公说:“施齐桓公问:伯是鲁国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将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鲁国国君一定会答应给我们了。况且施伯了解管仲的才能,一定会把鲁国的执政大权交给管仲。管仲如果接受,那么鲁国就能削弱齐国。管仲不接受,他就知道管仲要返回齐国,一定会杀了管仲。”齐桓公说:“那么管仲接受鲁国的执政权吗?”鲍叔牙说:“管仲一定不接受。管仲侍奉国君没有二心。”桓公说:“他对我也这样吗?”鲍叔牙回答说:“他不是为了您,他是为了先君和国家的缘故。您如果想使国家安定,就赶快请他回国。不然,就来不及了。”
齐桓公就派鲍叔牙到鲁国议和。鲍叔牙说:“公予纠,是桓公亲兄弟,请您杀了他。”鲁侯杀了公子纠。鲍叔牙又说:“管仲,是我们国君的仇人,一定要得到他才满足。”鲁侯答应了鲍叔牙的请求。施伯对国君说:“不要给。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管仲是天下的贤人,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在楚国那么楚国就称霸天下,他在晋国那么晋国就称霸天下,他在狄国那么狄国就称霸天下。现在齐国请求得到他,那必“好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为什么不把他杀了将尸体交给齐国使臣?”鲁君回答说:吧!”鲁君接受了施伯的建议,准备杀管仲。鲍叔牙(向鲁侯)请求说:“在齐国杀了他,是杀齐国的犯人;在鲁国杀了他,是杀鲁国的犯人。我们的国君愿意活着得到他,在齐国杀死他,是为教育群臣而行杀。若不活着得到他,就等于您和我们国君的叛贼站在一起了。不是我们国君所希望的,我不能接受您的这一命令。”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而是把他活着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第二篇:郑伯克段于鄢同步练习题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左传》的作者,现在较有定论的是()
A.孔子
B.刘向
C.鲁国的史官
D.左丘明
2.本文中,“亟请于武公”句中“亟”的意思是()
A.迅速
B.急忙
C.屡次
D.竭力
3.本文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参国之一”的意思是()
A.三个国家中的一个
B.国都的三分之一
C.参加国之一
D.三个国都中的一个
4.《郑伯克段于鄢》是一篇典型的()
A.写人文章
B.叙事文章
C.议沦文章
D.抒情文章
5.《郑伯克段于鄢》选自()
A.《国语》
B.《史记》
C.《战国策》
D.《左传》
二、填空题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体的历史著作。
2.《左传》又称__________或__________。
3.《左传》忠实地记述了__________时期二百五十多年间各诸侯国的大事。
4.本文作为一篇历史散文,是属于典型的__________文章。
5.记叙性文章的情节结构形式一般可分为“序幕、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结局、尾声。”
6.公日:“多行不义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亟请于武公
2.佗邑唯命
3.都城过百雉
4.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5.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6.爱其母,施及庄公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姜氏何厌之有!
2.多行不义必自毙。
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4.公日:“无庸,将自及”。5.“不义不昵,厚将崩” 6.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参考答案:
一、1.D2.C3.B4.B5.D
二、1.编年 2.《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3.春秋 4.记事
5.开端、高潮 6.必自毙
三、1.屡次 2.同“他”,别的 3.城墙
4.边邑,边境;二属
5.修葺城郭,聚集百姓;铠甲兵器 6.影响,推广
四、1.有什么能满足姜氏的要求!2.多做不义的事,一定会自己栽跟头遭到报应的。3.一个国家不能忍受两个国君,您将要对它怎么办呢? 4.庄公说:“用不着,他将要自己受到惩罚。” 5.“对国君不义,对兄长不亲,即便地盘扩大了,也将要垮台的。” 6.庄公对他说了其中的缘故,并且告诉他自己很后悔。
第三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庄公寤生。寤,通“牾”,倒着。2.佗邑唯命。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5.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7.不义不暱,厚将崩。暱,通“昵”,亲近。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庸,通“用”。10.段不弟,故不言弟。弟,通“悌”。
11.遂寘姜氏于城颖。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12.若阙地及泉。阙,通“掘”,挖。13.永锡尔类。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
1.惊姜氏。惊,使动用法,使„„受惊。2.爱共叔段,欲立之。立,使动用法,使„„立。3.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4.多行不义必自毙。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5.无生民心。生,使动用法,使„„产生。6.有献于公。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7.公赐之食。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8.隧而相见。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特殊句式
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省略句 2.制,岩邑也。判断句
3.郑武公娶于申。状语后置句 4.亟请于武公。状语后置句 5.有献于公。状语后置句
6.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姜氏有什么满足?
7.敢问何谓也? 宾语前置句 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
(四)成语
1.多行不义必自毙 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成: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垮台。您姑且等着吧。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译成:不久太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两个边邑两属于自己。3.不义不暱,厚将崩。
译成: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势力雄厚也将要垮台 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译成:蔓延的野草尚且不易铲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 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译成:姜氏走出来赋诗:“大隧道之外,快乐呀多畅快!” 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译成:孝子推行孝道没有穷尽,永远赐予(能感化)你的同类。7.段不弟,故不言弟。
译成: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
(六)多义词 1.于
(1)郑武公娶于申 介词,从。
(2)亟请于武公。介词,向。(3)遂寘姜氏于城颖。介词,在。
(4)段入于鄢。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2.焉
(1)虢叔死焉。兼词,于之,在那里。(2)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代词,怎么。(3)君何患焉? 句末语气词,呢。3.克
(1)郑伯克段于鄢。动词,战胜。(2)克勤克俭。动词,能够。4.为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介词,替,给。(2)不如早为之所。动词,安排。(3)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动词,作为。
(七)异义词 1.都城过百雉。
古义:城邑的城墙,两个词。今义:京城,京都。2.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郑伯克段于鄢》课后练习
(一)指出下文的通假字
1.庄公寤生。寤,通“
”。2.佗邑唯命。佗,通“
”,指示代词。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
”。5.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
”。
6.姜氏何厌之有?
厌,通“
”。7.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
”。9.无庸,将自及。庸,通“
”。10.段不弟,故不言弟。弟,通“
”。.11.遂寘姜氏于城颖。寘,通“
”,这里是“
”的意思。
12.若阙地及泉。阙,通“
”。13.永锡尔类。锡,通“
”。
(二)词类活用
1.惊姜氏。惊,用法。2.爱共叔段,欲立之。立,用法。3.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作
词。4.多行不义必自毙。义,名词作
词。5.无生民心。生,用法。6.有献于公。献,动词作
词。7.公赐之食。食,动词作
词。8.隧而相见。隧,名词作
词。
(三)指出下列句子是哪种特殊句式(宾语后置、句省略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
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句 2.制,岩邑也。
句 3.郑武公娶于申。
句 4.亟请于武公。
句
5.有献于公。
句
6.姜氏何厌之有?
句 意为:
? 7.敢问何谓也?
句 意思是:
?
(四)成语 1.多行不义必自毙 谓
。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译为: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译为:
3.不义不暱,厚将崩。译为:
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为:
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译为:
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译为:
7.段不弟,故不言弟。译为:
(六)多义词 1.于
(1)郑武公娶于申 介词,(2)亟请于武公。介词,(3)遂寘姜氏于城颖。介词,(4)段入于鄢。介词,2.焉
。。
(作用)。
。
。(1)虢叔死焉。兼词,于之,(2)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代词,(3)君何患焉? 句末语气词,3.克
(1)郑伯克段于鄢。动词。(2)克勤克俭。动词。4.为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介词,(2)不如早为之所。动词,(3)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动词。。
(七)古今异义词 1.都城过百雉。
古义:
,两个词。今义:京城,京都。
2.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古义:
。今义:认为。【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何谓 何患 何厌之有
何谓:谓何,疑问代词宾语。何患,患何。
何厌之有: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有标志前置宾语的作用。国 都 邑 鄙 国,国家。
周代诸侯的领地称“国”。如本文:“国不堪贰。”诸侯国的首都也称“国”,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国”内的大城市,但比国都小;“都”的大小不一。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用作动词,指建都。如杨雄《解嘲》:“都与洛阳。”因此汉以后京城也称为“京都”“首都”。
邑,城镇,大的叫都,小的叫邑。《史记 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邑的大小、人口不一,如本文:“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作为政治区域,古代以有宗庙为都,没有宗庙为邑。
鄙,边境上的小邑。如本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第四篇:《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春秋时期多战争,国与国之间的争霸,骨肉之间的相残。《郑伯克段于鄢》就是一个事例。
郑庄公和共叔段为了争夺权力而不顾兄弟关系,进行互相残杀。
一国之君,既然要捍卫自己的地位就不得不在叔段“将袭郑”的时候“给他点颜色看看”。
,从另一个角度,可理解为郑庄公的老谋深算,阴险狠毒和虚伪狡诈,充分地证明了他为权力而不顾一切。他表面上是在爱自己的弟弟,让他扩大管辖范围,其实他这样做,是为了让他弟弟管辖范围内的百姓对共叔段产生怀疑,对他不满。然后,共叔段就会让为他哥哥没什么厉害的,就更加扩大自己的管辖范围,到处招兵买马,到时候可以自己灭了郑庄公,自己称霸。到共叔段起兵袭郑时,他哥就可以以讨伐叛徒的名义去来了共叔段。
第五篇:郑伯克段于鄢有感
郑伯克段于鄢有感
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至极,荒乱朝政。为搏美人一笑,烽火戏诸候,最终招致申候联合外敌叛乱。周幽王被叛军一刀砍死,一代昏君了却一生,大周江山自此颓废。危难关头,郑伯友拼命保驾,为国捐躯。昏君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忠臣郑伯友的儿子郑武公辅佐,迁都洛阳,开始了东周的纪元。
郑武公大揽朝政,权赫一时,而且娶了申候的女儿周平王的表妹武姜。武姜生有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因此不为姜氏所喜欢。姜氏喜欢的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并且想立他为世子,但武公遵循“立长不立幼”的原则,并未答应。
于是著名的郑庄公即位。武姜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话中有话:“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庄公的谋臣们一直提醒他,共叔段的分封太大,不利于庄公。而庄公冷冷的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共叔段不断扩大自已的地盘,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谋臣又进谏庄公:“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仍然不介意地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共叔段终于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上将率领车二百乘,讨伐京邑。京邑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后来,共叔段逃到共国,自刎而死。
庄公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不到黄泉,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有个叫颍考叔的官吏听到这件事来找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向庄公说:“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想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这是春秋之初,在郑国统治者内部发生了一件骨肉相残的事件,后人对此的评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称赞郑庄公心怀坦荡,处事冷静、宽以待弟、孝以待母、胸有城俯以治国。更有人讥讽他失教于弟、失孝于母、蓄意自残、丑恶伪善,称他为攻于心计的千古奸雄。
毋庸置疑,庄公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是蓄谋已久的。庄公给臣民传达的信息是:公叔段自取灭亡,完全是“自杀”。然而我想这更是真真切切的“谋杀”,在权力暗斗中,庄公似乎总是处在被动地位,其实一直掌握着主动权。至于“掘地见母”,很难看成是真孝,只因为在当时“孝”是统治者的旗帜。他之所以欣然接受颍考叔的建议,不过是企图掩盖统治者丑恶的灵魂。
用冷酷、虚伪来形容郑庄公是不过分的,但这种评价没有太多玷污他个人的意思,而且公叔段和姜氏也不值得一点点的称赞。统治者总是把维护自己的权力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亲人自残有更多社会环境的因素。庄公的极端冷酷是自相残杀的一种方式,却比公叔段所采取的极度狂热的方式要高明得多。争权夺利,可以使人变得冷酷无情,也可以使人变得骄横狂热,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统治者罪恶本质的表现。
郑伯克段,是兄弟相残的经典。在此之后,有多少仁人志士手不释卷伤感于怀,又有多少帝王之后为着权力之争继续生死相拼!州吁弑兄,曹丕迫弟,杨广弑父,慈禧囚子,不胜枚举。权力和利益可以使人性的“恶”不断迸发,冲破内心的道德防线。但是还存在第二道防线,那是一种外在的、易为人知的东西,政客往往引以为华丽的外衣、号令的旗帜,是万万不可再冲破的。因此,对于成就大事者,无论如何残暴的心迹都会限制在一定的度,这个度郑庄公控制得很好,所以赢了。
伪君子赢了真小人。亲哥杀了嫡弟。从本质上说,是由利益引起的伪君子和真小人之争,兄弟相残只是一种具体的形式。不同的人为着不同的利益而争,表现为不同的身份,或伪君子,或真小人,不局限于兄弟之间。郑庄公与公叔段,所争利益的来源是他们父亲的基业,又由于传统的体制,长子立,为了利益不知不觉成了伪君子;次子从,为了利益很容易成为真小人。
许多人都感到此事已在远古,离我们很遥远了。在和谐、法治的社会,哥哥害死弟弟,不管采用多么文明的手段,都为法理所不容。然而,掠夺一个人的一命,只是斗争的一种原始方式。社会在进步,社会的暗角也在进化,矛盾延续着,争夺延续着,即使万变也不离其宗,因为根本问题依旧存在----这就是利益问题。
毛泽东年轻时就曾感慨自己的祖辈因利益冲突而兄弟反目,并指出这是因为人各有私心,在私有制度下必然表现为利益高于一切----包括亲情。或许这也是他早年投身革命的原因之一。毛泽东不愧为一代伟人,他带领无产者浴血奋战,建立了共和国。新的国度,新的体制。吃大锅饭的时代,是兄弟之情发展的绝好时代。没有什么太大的可争的利益能让他们去反目,倒是有可能为了兄弟、为了小家的利益去开一开“公家”的后门,加深兄弟、亲人的情谊。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一直延续至今天。
但是,我们改革了,我们开放了,我们开始明正言顺地创业了。尽管企业家们总喜欢说服务社会、发展经济,其实他们在毫无忌惮地对自己说:我的目标就是追求利益。
为了利益,大家拼命的奋斗。在利益面前,人们塑造着自己的形象。许多人都想着既成为君子又获得利益,但是这样太难了,因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修道何其难?所以一不小心就成了“伪君子”,还有许多人,干脆就只顾赚钱好了,哪有那么多麻烦!看在RMB的面子上,说我“小人”也无妨。
“伪君子”也好,“真小人”也罢,不同的角色为了利益不断地争夺。一般情况下,如同郑伯克段,“伪君子”会赢,“真小人”会输。于是人们得出结论:做小人很容易,却无大利可图;做君子名利双收,却又太难;做一做“伪君子”倒还可以考虑。
开放的市场,竞争无处不在,有序却总是不易。经济体制的改革,若没有战国的轰烈,也足有春秋的跌宕。大江南北,无处不呈现出一番激烈、热闹的景象,惊涛拍岸,可卷千堆雪。苏子叹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但豪杰之中,有几人能坦坦荡荡?
能够坦荡的往往是那些与世无争的人们,或者曾经激情燃烧最终失意于青山绿水间的人们。如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又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他都淡漠了利益,才有闲来笑谈往事的情致。身处都市的喧嚣中,我们只能向他们投以钦羡的目光。
白发苍苍、江渚笑谈的先贤,或许可以称为“君子”吧,但是“君子”的炼成,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姑且不去多想了。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在时代的激流中,需要动态地平衡,才可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什么是方向?许多人会迷失,因为水流太急,只顾立足,却极易随波逐流。但我想我们是必须有自己的方向的,“小人”不该做,“伪君子”不可做,“君子”不易做,那我们至少也得努力做一做“准君子”。
如何做?其实很简单,不要为了私利而不择手段,也不是绝对地淡漠利益。如果是这样,则心旷神怡,幸福常在。否则,即使是万贯家财,亲兄弟闹得你死我活,两败俱伤。虽然热闹,但除了作为别人的笑谈,还能得到什么?
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人类思想不断进步。使用诸如 “君子小人”这样简单的措辞尖锐地评价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可能有些不太合时宜。但是许多简单的道理,寓意却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