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_知识点

时间:2019-05-14 16:1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郑伯克段于鄢_知识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郑伯克段于鄢_知识点》。

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_知识点

1、《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复习

高二()班

姓名 座号

(一)指出下文的通假字

1.庄公寤生。

寤,通“

”。

2.佗邑唯命。

佗,通“

”,指示代词。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

”。5.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

”。

6.姜氏何厌之有?

厌,通“

”。7.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

”。9.无庸,将自及。

庸,通“

”。10.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

”。.11.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

”,这里是“

”的意思。12.若阙地及泉。

阙,通“

”。13.永锡尔类。

锡,通“

”。

(二)词类活用

1.惊姜氏。

惊,用法。2.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用法。3.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

词。4.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

词。5.无生民心。

生,用法。6.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

词。7.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

词。8.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

词。

(三)指出下列句子是哪种特殊句式(宾语后置句、省略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句 2.制,岩邑也。

句 3.郑武公娶于申。

句 4.亟请于武公。

句 5.有献于公。

6.姜氏何厌之有?

意为:

7.敢问何谓也?

意思是:

(四)重点翻译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译为: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译为:

3.不义不暱,厚将崩。译为:

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为:

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译为:

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译为:

7.段不弟,故不言弟。译为:

(五)多义词 1.于

(1)郑武公娶于申

介词。(2)亟请于武公。

介词。(3)遂寘姜氏于城颖。

介词。

(4)段入于鄢。

介词,(作用)。2.焉

(1)虢叔死焉。

兼词,于之。(2)姜氏欲之,焉辟害。

疑问代词。(3)君何患焉?

句末语气词。3.克

(1)郑伯克段于鄢。

动词。(2)克勤克俭。

动词。4.为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介词。(2)不如早为之所。

动词。(3)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动词。

(六)古今异义词

1.都城过百雉。古义:

,两个词。今义::。2.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古义:

。今义:。

2、《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复习

高二()班

姓名 座号

一、通假字

1.使人属孟尝君 2.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3.而性㤖愚 4.券徧合 5.以何市而反 6.不拊爱子其民

7.孟尝君不说 8.后朞年 9.寡人不祥 10.无纤介之祸者

二、古今异义

1.左右以君贱之也/左右以告/左右皆笑之/左右皆恶之/左右曰/ 左右 古: 今: 2.于是乘其车/于是冯谖不复歌/于是梁王虚上位 于是 古: 今:

三、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

1.贫乏不能自存 译: 2.客何好? 译: 3.客何能? 译: 4.以何市而反? 译:

1.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译: 2.诸侯先迎之者 译:

1.食以草具 译: 2.能为文收责于薛者 译: 3.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㤖愚 译: 4.孟尝君就国于薛 译: 5.立宗庙于薛 译:

(二)判断句

1.左右曰:“乃歌曰‘长铗归来’者也。” 译: 2.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译: 3.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译: 4.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译:

(三)被动句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㤖愚 译:

四、词类活用

1.冯谖客孟尝君 2.衣冠而见之 3.因而贾利之

5、西游于梁

6、左右以君贱之也 7.愦于忧 8.民扶老携幼 9.孟尝君客我 10.孟尝君怪之 11.先生不羞 12.孟尝君怪其疾也 13.不拊爱子其民 14于是梁王虚上位

五、虚词 “以”的用法

1.食以草具 2.左右以告 3.无以为家 4.以为贪而不知足 5.以何市而反 6.矫命以责赐诸民 7.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8.窃以为君市义 9.以责赐诸民 10.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11.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12.以故相为上将军 “乃”的用法

1.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2.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3.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4.乃今日见之 “其”的用法

1.倚柱弹其剑/复弹其铗/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复弹其剑铗/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 2.仅得免其死耳

3.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4.齐其闻之矣 5.因烧其券 6.孟尝君怪其疾也 7.不拊爱子其民 8.仅得免其死耳 9.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10.齐其闻之矣 “而”用法

1.孟尝君笑而受之 2.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3.请而见之 4.而性㤖愚 5.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6.以何市而反 7.驱而之薛 8.晨而求见 9.衣冠而见之 10.因而贾利之

11.未得高枕而卧也 12.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六、翻译

1、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㤖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译:

2、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译:

3、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译:

4、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译:

5、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译:

6、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译:

3、《触龙说赵太后》知识点复习

高二()班

姓名 座号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赵太后新用事(新:)

2、老妇必唾其面(唾:)

3、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谢:)

4、老妇恃辇而行(恃:)

5、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殊:)

6、为长安君约车百乘(约:)

二、通假字

1、必勿使反(反:)

2、少益耆食(耆:)

三、多义词

1、质:

文质彬彬 质疑问难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及:

夫人之力不及此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徐公何能及君也

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也

3、甚:

若长安君主甚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目似瞑,意暇甚 好读书不求甚解

4、异:

永州之野产异蛇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渔人甚异之

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5、少:

少时,一狼径去 太后之色少解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6、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四、词类活用

1、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侯:)

2、日食饮得无衰乎(日:)

3、没死以闻(闻:)

4、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

五、古今异义词

1、至于:至于赵之为赵

古义: 今义:

六、文言句式

1、赵氏求救于齐

2、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七、重点翻译句

1、日食饮得无衰乎?

译: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译:

3、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译:

4、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译:

5、微独赵,诸侯有在者平?

译:

6、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译:

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译:

4、《石钟山记》知识点复习

高二()班

姓名 座号

一、词语

(1)通假字 至莫夜月明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古今异义词

1、空中..而多窍

23、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45、与风水..相吞吐 6(3)一词多义 自.以为得之矣

硿硿焉.

水石相搏.

至莫.夜月明

得.双石于潭上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是.说也,人常疑之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余方心动欲.还

与风水相.吞吐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余.方心动欲还

如乐作焉.

且焉.置土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于是余又叹焉. 而言.之不详

然.是说也

扣而.聆之

而.此独以钟名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徐而.察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自以为得其实..、微波..入焉、有大石当中流...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微波入焉. 森然欲搏.人 故莫.能知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噌吰如钟鼓不绝. 始.舍于其址

所在皆是.也

使人遗.赵王书

森然欲.搏人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而渔工水师虽.之而不能言 因.笑谓迈曰 余.韵徐歇 心不在焉.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石之铿然.有声音/ 森然.欲搏人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而.况石乎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

德兴尉 6

汝识之乎

而言之不详 ..(4)重点实词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始访其遗踪

....而长子迈将赴饶德兴尉 寺僧使小童持斧 ..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而山上栖鹘 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 舟人大恐 .....则山下皆石穴罅 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汝识之乎 ...《水经》云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今以钟磬置水中 扣而聆之 ..北音清越 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余尤疑之 ...而臆断其有无 殆与予同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余是以记之 盖叹郦元之简 ....而笑李渤之陋也 ..

二、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微风鼓浪

如钟鼓不绝

而此独以钟名

...

2、名词作状语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事不目见耳闻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大石侧立千尺 .

3、使动用法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三、特殊句式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4、此世所以不传也。

5、此鹳鹤也

1、得双石于潭上

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3、而大声发于水上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余是以记之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4、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5、磔磔云霄间。

6、徐而察之。

7、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答案

(一)通假字

1.庄公寤生。

寤,通“牾”,倒着。2.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5.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7.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昵”,亲近。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10.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悌”。

11.遂寘姜氏于城颖。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12.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13.永锡尔类。

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

1.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2.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使动用法,使„„立。3.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4.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5.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6.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7.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的东西。8.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特殊句式

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省略句 2.制,岩邑也。判断句

3.郑武公娶于申。状语后置句 4.亟请于武公。状语后置句 5.有献于公。状语后置句

6.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姜氏有什么满足?

7.敢问何谓也?

宾语前置句

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

(四)成语

1.多行不义必自毙

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成: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灭亡。您姑且等着吧。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译成:不久太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两个边邑两属于自己。3.不义不暱,厚将崩。

译成: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势力雄厚也将要垮台 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译成:蔓延的野草尚且不易铲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 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译成:姜氏走出来赋诗:“大隧道之外,快乐呀多畅快!” 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译成:孝子推行孝道没有穷尽,永远赐予(能感化)你的同类。7.段不弟,故不言弟。

译成: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

(六)多义词 1.于

(1)郑武公娶于申

介词,从。(2)亟请于武公。

介词,向。(3)遂寘姜氏于城颖。

介词,在。

(4)段入于鄢。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2.焉

(1)虢叔死焉。

兼词,于之,在那里。(2)姜氏欲之,焉辟害。

疑问代词,怎么。(3)君何患焉?

句末语气词,呢。3.克

(1)郑伯克段于鄢。

动词,战胜。(2)克勤克俭。

动词,能够。4.为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介词,替,给。(2)不如早为之所。

动词,安排。(3)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动词,作为。

(七)异义词 1.都城过百雉。

古义:城邑的城墙,两个词。今义:京城,京都。

2.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2、《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复习答案

一、通假字

1.使人属孟尝君 属通嘱,嘱咐。2.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责同债,债务。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责毕收

以责赐诸民

责毕收乎

3.而性㤖愚 㤖同懦。懦弱。4.券徧合 徧通遍,全部。5.以何市而反 反通返,返回。姑反国统万人乎 梁使三反

6.不拊爱子其民 拊通抚,安抚。7.孟尝君不说 说通悦,高兴。

8.后朞年 朞通期,一年。9.寡人不祥 祥通详,审慎。10.无纤介之祸者 介同芥,小草。

二、古今异义

1.左右以君贱之也/左右以告/左右皆笑之/左右皆恶之/左右曰/ 左右 古:左右的门客;

今:左边和右边。

2.于是乘其车/于是冯谖不复歌/于是梁王虚上位 于是 古:从这以后/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这个原因

今:连词,表示后一件事紧接着前一件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三、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1.贫乏不能自存 译:生活贫困,养活不了自己。

2.客何好? 译: 您爱好什么呢?(您有什么爱好呢?)3.客何能? 译: 您能做什么呢?(您有什么才干呢?)4.以何市而反? 译:用(那些钱)买什么回来呢? 定语后置句

1.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译:叫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2.诸侯先迎之者 译:先迎接他的诸侯。状语后置句

1.食以草具 译:把粗劣的食物给他吃。2.能为文收责于薛者 译:(谁)能替我到薛收债? 3.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㤖愚 译:(我)田文被事务搞得很疲倦,被忧虑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性格又懦弱愚蠢。4.孟尝君就国于薛 译:孟尝君只好到薛回到自己的封邑。5.立宗庙于薛 译:在薛建立宗庙。

(二)判断句

1.左右曰:“乃歌曰‘长铗归来’者也。” 译:左右的人说:“就是唱那个‘长铗归来’的人。” 2.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译:(这)就是我为您买仁义的原因啊。3.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译:黄金千斤,这是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算显贵的使臣了。4.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译:孟尝君在齐国当了几十年的相国,没有遭到丝毫祸患,这都是冯谖计谋的结果啊!

(三)被动句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㤖愚 译:(我)田文被事务搞得很疲倦,被忧虑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性格又懦弱愚蠢。

四、词类活用

一、名作动

1.冯谖客孟尝君 作门客

2.衣冠而见之 穿好衣,戴好帽 3.因而贾利之 求取

二、名作状

西游于梁 向西

三、形作动

左右以君贱之也 轻视

四、形作名

1.愦于忧 忧虑的事 2.民扶老携幼 老人、幼儿

五、意动

1.孟尝君客我 把......当成客人 2.孟尝君怪之 以......为怪 3.先生不羞 以......为羞 4.孟尝君怪其疾也 以......为怪 5.不拊爱子其民 以......为子

六、使动

于是梁王虚上位 使......空出来

五、虚词 “以”的用法

1.食以草具 介词,用、拿。2.左右以告 介词,把。3.无以为家 介词,用。4.以为贪而不知足 以为,认为。5.以何市而反 介词,用。6.矫命以责赐诸民 介词,把。

7.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连词,相当于“而”。8.窃以为君市义 介词,用。9.以责赐诸民 介词,把。

10.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所以,„„的原因。11.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介词,把。12.以故相为上将军 介词,让。“乃”的用法

1.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副词,就是。2.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副词,竟然。3.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副词,就是。4.乃今日见之 副词,才。“其”的用法

1.倚柱弹其剑/复弹其铗/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复弹其剑铗/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

代词,“他的”,指“冯谖”。

5.仅得免其死耳 代词,代孟尝君,可译为“自己的”。6.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代“齐”,可译为“他的”。

7.齐其闻之矣 副词,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应该”。

2.因烧其券 代词,那。3.孟尝君怪其疾也 代词,“他”,指“冯谖”。4.不拊爱子其民 代词,“自己的”,指“孟尝君”。5.仅得免其死耳 代词,“自己的”,指“孟尝君”。6.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代词,“他的”,指“齐”。

7.齐其闻之矣 副词,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应该”。“而”用法

1.孟尝君笑而受之 连词,表修饰 2.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连词,表并列。3.请而见之 连词,表承接。4.而性㤖愚 连词,表并列。5.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连词,表修饰。6.以何市而反 连词,表修饰 7.驱而之薛 连词,表承接。8.晨而求见 连词,表修饰。9.衣冠而见之 连词,表修饰。10.因而贾利之 连词,表修饰。11.未得高枕而卧也 连词,表修饰。12.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连词,表并列。

六、翻译

1、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㤖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译:(我)田文被事务搞得很疲倦,被忧虑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性格又懦弱愚蠢,陷入国家事务之中,得罪了先生。

2、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译:债收完了,用(它)买什么回来呢?

3、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译:现在您有小小的薛邑,不安抚爱护以民为子,(却)趁机(从)百姓身上谋取利益。

4、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译:(这)就是我为您买仁义的原因啊。

5、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译:齐国放逐它的大臣孟尝君到各诸侯国,先迎接他的诸侯,(就会)国家富强兵力强盛。

6、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译:孟尝君做宰相几十年,没有细小灾祸的原因是冯谖的计谋啊。

3、《触龙说赵太后》知识点复习答案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赵太后新用事(新:刚刚)

2、老妇必唾其面(唾:吐唾沫)

3、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谢:道歉)

4、老妇恃辇而行(恃:依靠,依赖)

5、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殊:很)

6、为长安君约车百乘(约:置办,配备)

二、通假字

1、必勿使反(反:返)

2、少益耆食(耆:嗜)

三、多义词

1、质:

文质彬彬(本质)质疑问难(询问)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作抵押,„„做人质)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质地)

2、及:

夫人之力不及此(到)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趁)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和,以及)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也(用)

3、甚:

若长安君主甚(厉害)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严重)目似瞑,意暇甚(很)

好读书不求甚解(仔细,深入)

4、异:

永州之野产异蛇(奇异)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特别)

渔人甚异之(以„„为异,对„„感到诧异)曰:“姑俟异日观”云尔(另外的)

5、少:

少时,一狼径去(短时间)太后之色少解(稍微,略微)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年龄小)

6、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作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替)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做,准备)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做,治)

四、词类活用

1、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侯:名作动,封侯;继:动作名,继承人)

2、日食饮得无衰乎(日:名作状,每日)

3、没死以闻(闻:使动,使„„听闻)

4、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动,使„„尊)

五、古今异义词

1、至于:至于赵之为赵

古义:到,上推到;今义:多作副词,表示另提到一事

六、文言句式

1、赵氏求救于齐(状语后置)

2、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宾语前置)

七、重点翻译句

1、日食饮得无衰乎?

译: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译:我私下认为您喜欢燕后超过喜爱长安君。

3、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译:难道这不是为他作长远的打算,希望他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做国君吗?

4、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译:从这一代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推算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他的继承人有在的吗?

5、微独赵,诸侯有在者平?

译:不仅仅是赵王,其他诸侯的子孙继承人有在的吗?

6、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译:这样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他们身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他们的子孙身上。

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译:父母爱惜自己的子女,就替他们

4、《石钟山记》知识点复习答案

一、词语

(1)通假字

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晚上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扣”通“叩”,敲击(2)古今异义词

1、空中而多窍

中间是空的 ..

2、自以为得其实 事情的真相 ..

3、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船夫)..

4、微波入焉(微波,小水波)..

5、与风水相吞吐(风水,风浪)..

6、有大石当中流(对着)(水的中央)...(3)一词多义 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硿硿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微波入焉(兼词,“于之”,到那里)..水石相搏(击,拍)

森然欲搏人(抓,扑)..至莫夜月明(通“暮”,晚上)

故莫能知(没有人,没有谁)..得双石于潭上(得到,找到)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

噌吰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才,副词)

始舍于其址(当初,副词)..是说也,人常疑之(这种,代词)

所在皆是也(这样,代词)..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遗留)

使人遗赵王书(送给)..余方心动欲还(想要)

森然欲搏人(好像)..与风水相吞吐(偏指一方)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相互)..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即便)

而渔工水师虽之而不能言(虽然)..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而)

因笑谓迈曰(于是)..余方心动欲还(我)

余韵徐歇(剩下的,遗留下来的)..如乐作焉(兼词,“于是”,在那里)

心不在焉(指示代词,那里,这里)..且焉置土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于是余又叹焉(语气助词,啊,呀。).而言之不详(说,阐述)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用文字表述记载)..然是说也(然而)

石之铿然有声音/ 森然欲搏人(„„的样子)...扣而聆之(连词,表承接)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连词,表并列)..而此独以钟名(连词,表转折,但是)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连词,却)..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而况石乎(连词,表递进,更)..徐而察之(连词,表修饰,„„地).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的,结构助词)..汝识之乎(它,代词,代钟声)

而言之不详(得,结构助词)..(4)重点实词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往,到).始访其遗踪(寻访)(所在地)...而长子迈将赴饶德兴尉(赴任).寺僧使小童持斧(拿着).桴止响腾

(鼓槌).余韵徐歇

(慢慢).而山上栖鹘(宿巢).或曰此鹳鹤也(有人).余方心动欲还(正)(心惊)...舟人大恐(船夫)..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涵澹澎湃而为此也(水波激荡)(形成).....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先前)(呼应)..汝识之乎(知道).《水经》云(说).郦元以为下临深潭(靠近).今以钟磬置水中(现在如果).扣而聆之(听).北音清越(高扬)..桴止响腾(传播).余韵徐歇(停歇,消失).余尤疑之(我)(更加).. 而臆断其有无(主观猜测)..殆与予同(大概).此世所以不传也(„„的原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浅陋的人)(却)(敲击)....余是以记之(因此)..盖叹郦元之简(发语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简略)..而笑李渤之陋也(讥笑)(见识浅陋)..

二、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微风鼓浪

(振动,吹动).如钟鼓不绝

(敲击).而此独以钟名(命名).

2、名词作状语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乘船).事不目见耳闻(亲眼,亲耳)..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向下).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在夜间).大石侧立千尺(在旁边).

3、使动用法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用法,使„„发出声响).

三、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语后置、判断)经过敲打能发出响声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

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噌吰的声音,就像是周景王的无射钟所发出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声音,又像是魏庄子的歌钟发出的声音。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我慢慢地去察看,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

4、此世所以不传也。

这就是(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

5、此鹳鹤也 这是鹳鹤

二、倒装句

1、得双石于潭上(介词结构后置)在深潭边上找到两块石头

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介词结构后置)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

3、而大声发于水上(介词结构后置)然而很大的响声从水上发出。

4、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5、余是以记之(宾语前置)我因此写下这篇文章。

三、省略句:

1、郦元以为(其)下临深潭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

2、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

现在如果把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有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

3、(余)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看到李渤所说的“石钟”。

4、(余)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

5、磔磔(于)云霄间。在云中磔磔地叫着。

6、(余)徐而察之。我慢慢地去察看。

7、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

读书做官的人终究不愿亲自乘小船在夜里停泊在峭壁之下。

第二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庄公寤生。寤,通“牾”,倒着。2.佗邑唯命。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5.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7.不义不暱,厚将崩。暱,通“昵”,亲近。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庸,通“用”。10.段不弟,故不言弟。弟,通“悌”。

11.遂寘姜氏于城颖。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12.若阙地及泉。阙,通“掘”,挖。13.永锡尔类。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

1.惊姜氏。惊,使动用法,使„„受惊。2.爱共叔段,欲立之。立,使动用法,使„„立。3.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4.多行不义必自毙。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5.无生民心。生,使动用法,使„„产生。6.有献于公。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7.公赐之食。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8.隧而相见。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特殊句式

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省略句 2.制,岩邑也。判断句

3.郑武公娶于申。状语后置句 4.亟请于武公。状语后置句 5.有献于公。状语后置句

6.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姜氏有什么满足?

7.敢问何谓也? 宾语前置句 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

(四)成语

1.多行不义必自毙 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成: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垮台。您姑且等着吧。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译成:不久太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两个边邑两属于自己。3.不义不暱,厚将崩。

译成: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势力雄厚也将要垮台 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译成:蔓延的野草尚且不易铲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 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译成:姜氏走出来赋诗:“大隧道之外,快乐呀多畅快!” 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译成:孝子推行孝道没有穷尽,永远赐予(能感化)你的同类。7.段不弟,故不言弟。

译成: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

(六)多义词 1.于

(1)郑武公娶于申 介词,从。

(2)亟请于武公。介词,向。(3)遂寘姜氏于城颖。介词,在。

(4)段入于鄢。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2.焉

(1)虢叔死焉。兼词,于之,在那里。(2)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代词,怎么。(3)君何患焉? 句末语气词,呢。3.克

(1)郑伯克段于鄢。动词,战胜。(2)克勤克俭。动词,能够。4.为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介词,替,给。(2)不如早为之所。动词,安排。(3)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动词,作为。

(七)异义词 1.都城过百雉。

古义:城邑的城墙,两个词。今义:京城,京都。2.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郑伯克段于鄢》课后练习

(一)指出下文的通假字

1.庄公寤生。寤,通“

”。2.佗邑唯命。佗,通“

”,指示代词。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

”。5.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

”。

6.姜氏何厌之有?

厌,通“

”。7.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

”。9.无庸,将自及。庸,通“

”。10.段不弟,故不言弟。弟,通“

”。.11.遂寘姜氏于城颖。寘,通“

”,这里是“

”的意思。

12.若阙地及泉。阙,通“

”。13.永锡尔类。锡,通“

”。

(二)词类活用

1.惊姜氏。惊,用法。2.爱共叔段,欲立之。立,用法。3.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作

词。4.多行不义必自毙。义,名词作

词。5.无生民心。生,用法。6.有献于公。献,动词作

词。7.公赐之食。食,动词作

词。8.隧而相见。隧,名词作

词。

(三)指出下列句子是哪种特殊句式(宾语后置、句省略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

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句 2.制,岩邑也。

句 3.郑武公娶于申。

句 4.亟请于武公。

5.有献于公。

6.姜氏何厌之有?

句 意为:

? 7.敢问何谓也?

句 意思是:

(四)成语 1.多行不义必自毙 谓

。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译为: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译为:

3.不义不暱,厚将崩。译为:

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为:

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译为:

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译为:

7.段不弟,故不言弟。译为:

(六)多义词 1.于

(1)郑武公娶于申 介词,(2)亟请于武公。介词,(3)遂寘姜氏于城颖。介词,(4)段入于鄢。介词,2.焉

。。

(作用)。

。(1)虢叔死焉。兼词,于之,(2)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代词,(3)君何患焉? 句末语气词,3.克

(1)郑伯克段于鄢。动词。(2)克勤克俭。动词。4.为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介词,(2)不如早为之所。动词,(3)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动词。。

(七)古今异义词 1.都城过百雉。

古义:

,两个词。今义:京城,京都。

2.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古义:

。今义:认为。【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何谓 何患 何厌之有

何谓:谓何,疑问代词宾语。何患,患何。

何厌之有: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有标志前置宾语的作用。国 都 邑 鄙 国,国家。

周代诸侯的领地称“国”。如本文:“国不堪贰。”诸侯国的首都也称“国”,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国”内的大城市,但比国都小;“都”的大小不一。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用作动词,指建都。如杨雄《解嘲》:“都与洛阳。”因此汉以后京城也称为“京都”“首都”。

邑,城镇,大的叫都,小的叫邑。《史记 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邑的大小、人口不一,如本文:“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作为政治区域,古代以有宗庙为都,没有宗庙为邑。

鄙,边境上的小邑。如本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第三篇:《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春秋时期多战争,国与国之间的争霸,骨肉之间的相残。《郑伯克段于鄢》就是一个事例。

郑庄公和共叔段为了争夺权力而不顾兄弟关系,进行互相残杀。

一国之君,既然要捍卫自己的地位就不得不在叔段“将袭郑”的时候“给他点颜色看看”。

,从另一个角度,可理解为郑庄公的老谋深算,阴险狠毒和虚伪狡诈,充分地证明了他为权力而不顾一切。他表面上是在爱自己的弟弟,让他扩大管辖范围,其实他这样做,是为了让他弟弟管辖范围内的百姓对共叔段产生怀疑,对他不满。然后,共叔段就会让为他哥哥没什么厉害的,就更加扩大自己的管辖范围,到处招兵买马,到时候可以自己灭了郑庄公,自己称霸。到共叔段起兵袭郑时,他哥就可以以讨伐叛徒的名义去来了共叔段。

第四篇:郑伯克段于鄢有感

郑伯克段于鄢有感

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至极,荒乱朝政。为搏美人一笑,烽火戏诸候,最终招致申候联合外敌叛乱。周幽王被叛军一刀砍死,一代昏君了却一生,大周江山自此颓废。危难关头,郑伯友拼命保驾,为国捐躯。昏君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忠臣郑伯友的儿子郑武公辅佐,迁都洛阳,开始了东周的纪元。

郑武公大揽朝政,权赫一时,而且娶了申候的女儿周平王的表妹武姜。武姜生有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因此不为姜氏所喜欢。姜氏喜欢的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并且想立他为世子,但武公遵循“立长不立幼”的原则,并未答应。

于是著名的郑庄公即位。武姜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话中有话:“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庄公的谋臣们一直提醒他,共叔段的分封太大,不利于庄公。而庄公冷冷的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共叔段不断扩大自已的地盘,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谋臣又进谏庄公:“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仍然不介意地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共叔段终于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上将率领车二百乘,讨伐京邑。京邑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后来,共叔段逃到共国,自刎而死。

庄公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不到黄泉,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有个叫颍考叔的官吏听到这件事来找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向庄公说:“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想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这是春秋之初,在郑国统治者内部发生了一件骨肉相残的事件,后人对此的评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称赞郑庄公心怀坦荡,处事冷静、宽以待弟、孝以待母、胸有城俯以治国。更有人讥讽他失教于弟、失孝于母、蓄意自残、丑恶伪善,称他为攻于心计的千古奸雄。

毋庸置疑,庄公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是蓄谋已久的。庄公给臣民传达的信息是:公叔段自取灭亡,完全是“自杀”。然而我想这更是真真切切的“谋杀”,在权力暗斗中,庄公似乎总是处在被动地位,其实一直掌握着主动权。至于“掘地见母”,很难看成是真孝,只因为在当时“孝”是统治者的旗帜。他之所以欣然接受颍考叔的建议,不过是企图掩盖统治者丑恶的灵魂。

用冷酷、虚伪来形容郑庄公是不过分的,但这种评价没有太多玷污他个人的意思,而且公叔段和姜氏也不值得一点点的称赞。统治者总是把维护自己的权力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亲人自残有更多社会环境的因素。庄公的极端冷酷是自相残杀的一种方式,却比公叔段所采取的极度狂热的方式要高明得多。争权夺利,可以使人变得冷酷无情,也可以使人变得骄横狂热,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统治者罪恶本质的表现。

郑伯克段,是兄弟相残的经典。在此之后,有多少仁人志士手不释卷伤感于怀,又有多少帝王之后为着权力之争继续生死相拼!州吁弑兄,曹丕迫弟,杨广弑父,慈禧囚子,不胜枚举。权力和利益可以使人性的“恶”不断迸发,冲破内心的道德防线。但是还存在第二道防线,那是一种外在的、易为人知的东西,政客往往引以为华丽的外衣、号令的旗帜,是万万不可再冲破的。因此,对于成就大事者,无论如何残暴的心迹都会限制在一定的度,这个度郑庄公控制得很好,所以赢了。

伪君子赢了真小人。亲哥杀了嫡弟。从本质上说,是由利益引起的伪君子和真小人之争,兄弟相残只是一种具体的形式。不同的人为着不同的利益而争,表现为不同的身份,或伪君子,或真小人,不局限于兄弟之间。郑庄公与公叔段,所争利益的来源是他们父亲的基业,又由于传统的体制,长子立,为了利益不知不觉成了伪君子;次子从,为了利益很容易成为真小人。

许多人都感到此事已在远古,离我们很遥远了。在和谐、法治的社会,哥哥害死弟弟,不管采用多么文明的手段,都为法理所不容。然而,掠夺一个人的一命,只是斗争的一种原始方式。社会在进步,社会的暗角也在进化,矛盾延续着,争夺延续着,即使万变也不离其宗,因为根本问题依旧存在----这就是利益问题。

毛泽东年轻时就曾感慨自己的祖辈因利益冲突而兄弟反目,并指出这是因为人各有私心,在私有制度下必然表现为利益高于一切----包括亲情。或许这也是他早年投身革命的原因之一。毛泽东不愧为一代伟人,他带领无产者浴血奋战,建立了共和国。新的国度,新的体制。吃大锅饭的时代,是兄弟之情发展的绝好时代。没有什么太大的可争的利益能让他们去反目,倒是有可能为了兄弟、为了小家的利益去开一开“公家”的后门,加深兄弟、亲人的情谊。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一直延续至今天。

但是,我们改革了,我们开放了,我们开始明正言顺地创业了。尽管企业家们总喜欢说服务社会、发展经济,其实他们在毫无忌惮地对自己说:我的目标就是追求利益。

为了利益,大家拼命的奋斗。在利益面前,人们塑造着自己的形象。许多人都想着既成为君子又获得利益,但是这样太难了,因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修道何其难?所以一不小心就成了“伪君子”,还有许多人,干脆就只顾赚钱好了,哪有那么多麻烦!看在RMB的面子上,说我“小人”也无妨。

“伪君子”也好,“真小人”也罢,不同的角色为了利益不断地争夺。一般情况下,如同郑伯克段,“伪君子”会赢,“真小人”会输。于是人们得出结论:做小人很容易,却无大利可图;做君子名利双收,却又太难;做一做“伪君子”倒还可以考虑。

开放的市场,竞争无处不在,有序却总是不易。经济体制的改革,若没有战国的轰烈,也足有春秋的跌宕。大江南北,无处不呈现出一番激烈、热闹的景象,惊涛拍岸,可卷千堆雪。苏子叹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但豪杰之中,有几人能坦坦荡荡?

能够坦荡的往往是那些与世无争的人们,或者曾经激情燃烧最终失意于青山绿水间的人们。如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又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他都淡漠了利益,才有闲来笑谈往事的情致。身处都市的喧嚣中,我们只能向他们投以钦羡的目光。

白发苍苍、江渚笑谈的先贤,或许可以称为“君子”吧,但是“君子”的炼成,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姑且不去多想了。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在时代的激流中,需要动态地平衡,才可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什么是方向?许多人会迷失,因为水流太急,只顾立足,却极易随波逐流。但我想我们是必须有自己的方向的,“小人”不该做,“伪君子”不可做,“君子”不易做,那我们至少也得努力做一做“准君子”。

如何做?其实很简单,不要为了私利而不择手段,也不是绝对地淡漠利益。如果是这样,则心旷神怡,幸福常在。否则,即使是万贯家财,亲兄弟闹得你死我活,两败俱伤。虽然热闹,但除了作为别人的笑谈,还能得到什么?

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人类思想不断进步。使用诸如 “君子小人”这样简单的措辞尖锐地评价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可能有些不太合时宜。但是许多简单的道理,寓意却是深刻的。

第五篇:郑伯克段于鄢 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

《左 传》

初②,郑武公③娶于申④,曰武姜⑤。生庄公及共叔段⑥。庄公寤生⑦,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⑧。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⑨,公弗许⑩。

及庄公即位⑾,为之请制⑿。公曰:“制,岩邑⒀也,虢叔死焉⒁,佗邑唯命⒂。”请京⒃,使居之,谓之“京城大⒄叔”。

祭仲⒅曰:“都城⒆过百雉⒇,国21之害也。先王之制22,大都不过参国之一23;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24,非制25也,君将不堪26。”公曰:“姜氏欲之,注释:

①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郑伯,指郑庄公。郑属伯爵,所以称郑伯。郑,春秋时国名,姬姓,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克,战胜。段,郑庄公之弟。鄢(yān),郑地名,在现在河南省鄢陵县境内。②〔初〕当初。《左传》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这个词,这里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

③〔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④〔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北。后为楚所灭。

⑤〔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

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⑥〔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失败后出奔共,因此又称“共叔段”。共,春秋时国名,在现在河南省辉县。叔,排行在末的兄弟。

⑦〔寤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牾”,逆,倒着。

⑧〔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⑨〔亟(qì)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于,介词,向。⑩〔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⑾〔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⑿〔制〕地名,即虎牢,在现在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⒀〔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⒁〔虢(guó)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相当于“于是”“于此”。

⒂〔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⒃〔京〕地名,在现在河南省荥阳县东南。⒄〔大〕同“太”。

⒅〔祭(zhài)仲〕郑国的大夫。⒆〔都城〕都邑的城墙。

⒇〔雉(zhì)〕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21〔国〕国家。22〔制〕制度。

2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的城不能超过国都城的三分之一。参,同“三”。国,国都。24〔不度〕不合制度。

25〔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26〔不堪〕受不了。

焉辟害①?”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②!不如早为之所③,无使滋蔓④。蔓,难图⑤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⑥,子⑦姑⑧待之!”

既而⑨大叔命西鄙⑩北鄙贰于己⑾。公子吕⑿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⒀?欲与大叔⒁,臣请事之⒂;若⒃弗与,则请除之⒄,无生民心⒅。”公曰:“无庸⒆,将自及⒇。”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21,至于廪延22。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23。”公曰:“不义不暱24,厚将崩25。”

大叔完聚26,缮甲兵27,具卒乘28,将袭郑。夫人将启之29。公闻其期30,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31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32,公伐诸33鄢。五月辛丑34,大叔出奔共35。

遂姜氏于城颍36,而誓之37曰:“不及黄泉38,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39为颍谷封人40,闻之,有献于公41。公赐之食42。食舍肉43。公问之,对曰:“小人44有母,皆尝小人之食45矣,未尝君之羹46,请以遗47之。”公曰:“尔有母遗,繄48我独无!”

注释:

①〔焉辟害〕怎能躲开这种祸害?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辟,同“避”。

②〔何厌之有〕等于说“有何厌”,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厌,同“餍”,满足。

③〔早为(wéi)之所〕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意思是早点给共叔段换个便于控制的地方。为,动词,这里有“安排”的意思。④〔滋蔓〕滋生,蔓延。这里指势力发展壮大。⑤〔图〕对付。

⑥〔毙〕跌倒,这里指失败。⑦〔子〕您。古时对男子的尊称。⑧〔姑〕姑且、暂且。⑨〔既而〕不久。

⑩〔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⑾〔贰于己〕贰属于自己。使西鄙、北鄙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即同时向双方纳贡赋。贰,两属,属二主。⑿〔公子吕〕字子封,郑国的大夫。

⒀〔若之何〕怎么办?若,如。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这件事。

⒁〔欲与(yǔ)大叔〕打算把郑国送给太叔。与,给予。⒂〔臣请事之〕我请求去服侍他。事,动词,事奉。⒃〔若〕如果。

⒄〔则请除之〕就请除掉他。则,就。

⒅〔无生民心〕不要使民众(因为有两个政权并存而)生二心。无,同“毋”,不要。

⒆〔无庸〕不用(管他)。庸,用。

⒇〔将自及〕将要自己走到毁灭的地步。及,至。

21〔收贰以为己邑〕收取两属的西鄙北鄙(完全)作为自己的领地。贰,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

22〔至于廪延〕扩张到了廪延。廪延,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延津县北。23〔厚将得众〕土地扩大了,将要得到百姓的拥护。厚,指所占的土地扩大。众,指百姓。

24〔不义不(nì)〕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同“昵”,亲近。25〔崩〕山塌,这里指垮台、崩溃。

26〔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qì)。

27〔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缮,修理。甲,铠甲。兵,兵器。

28〔具卒乘(shèng)〕准备步兵和兵车。具,准备。卒,步兵。乘,四匹马拉的战车。

29〔夫人将启之〕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夫人,指武姜。启之,给段开城门,即作内应。启,开门。30〔期〕指段袭郑的日期。

31〔帅车二百乘〕率领二百辆战车。帅,率领。古代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

人。

32〔入于鄢〕进入鄢地,意思是逃到鄢地。

33〔诸〕“之于”的合音字,其中“之”为代词,代共叔段。34〔五月辛丑〕古时用天干地支记日,鲁隐公元年五月辛丑是五月二十三日。

35〔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奔,逃亡。

36〔(zhì)姜氏于城颍(yǐng)〕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同“置”,安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城颍,地名,在现在河南省临颍县西北。37〔誓之〕向她发誓。之,代武姜。38〔黄泉〕地下的泉水,这里指墓穴。39〔颍考叔〕郑国大夫。

40〔为颍谷封人〕担任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为,担任。颍谷,郑国边邑。封人,管理边界的小吏。封,疆界。41〔有献于公〕有什么东西要献给庄公。

42〔赐之食〕赏给他吃的东西。之,代词,代颍考叔。43〔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旁。舍,放。44〔小人〕谦称自己。

45〔皆尝小人之食〕我的食物她都吃过。尝,品尝,这里是“吃”的意思。

46〔羹(gēng)〕有汁的肉。47〔遗(wèi)〕赠,送给。

48〔繄(yī)〕语气助词,用在句首。

颍考叔曰:“敢①问何谓②也?”公语之故③,且告之悔④。对曰:“君何患焉⑤!若阙⑥地及泉,隧而相见⑦,其谁曰不然⑧?”公从之。公入而赋⑨:“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⑩!”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⑾。

注释:

①〔敢〕表谦敬的词。

②〔何谓〕等于“谓何”,说的是什么意思? ③〔语之故〕把原因告诉他。语,告诉。之,代词,代颍考叔。④〔告之悔〕告诉他自己已经后悔了。

⑤〔君何患焉〕您忧虑什么呢?患,担心、忧虑。⑥〔阙〕同“掘”。

⑦〔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

⑧〔其谁曰不然〕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的语气。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⑨〔入而赋〕走进隧道,唱着诗。赋,歌吟,唱着。⑩〔融融〕同下文的“泄(yì)泄”都是形容和乐自得的心情。⑾〔遂为母子如初〕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也就是恢复了母子关系。

这篇课文记叙了发生在公元前722年5月,郑庄公在鄢打败其弟共叔段的历史事件。

全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郑庄公先封叔段于京,又听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最后“伐诸鄢”,有人认为表现了庄公的“仁慈”和“忍让”,有人却认为他是有意“养成其恶”。

当初,郑武公娶申国的女子,叫武姜。生了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出生时是难产,使姜氏受了惊吓,于是便讨厌庄公。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郑武公不允许。

到庄公即位时,姜氏给共叔段请求让制地成为共叔段的封地。庄公说:“制地,是险要的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其它的地方我都可以听话给你。”姜氏请求京地,让共叔段居右,称他为京城太叔。祭仲说:“都会的城墙超过百雉,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大都会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都会五分之一,小的九分之一。如今京地不合法制,不合先王的制度,将让您不堪忍受。庄公说:“姜氏要这样,怎么避开这个祸害?”回答说:“姜氏有什么满足的!不如早些为她安排处所,不要让她的势力蔓延。蔓延了,难以策划对付她了。蔓延的草尚且不能除尽,何况是您尊贵的弟弟呢?”庄公说:“做太多不义的事,必定会自己绊倒自己,您姑且等等吧!”

之后过去不久,太叔命令西部边邑和北边边邑同时臣属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受二君统治,您将对此事如何?要(把国家)让给太叔,臣请去侍奉他;如果不给他,就请除掉他。不要让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不用,他将自取灭亡。”太叔又收取同时臣属于自己的边邑为自己的边邑,范围扩大到了廪延。子封说:“可以了。领地太大将会得到百姓的心。”庄公说:“对君不义对兄不亲,领土将崩溃。”

太叔修城聚集百姓,修缮铠甲兵器,准备步兵车乘,将要偷袭郑地。姜夫人将做内应开启城门。庄公听闻偷袭的日期,说:“可以了。”命令子封率领战车二百乘来讨伐京地。京地背叛了太叔段。太叔段逃入鄢地。庄公在鄢地讨伐他。五月辛丑日,太叔逃亡到了共国。庄公便安置姜氏在城颍,并且立誓说:“不到黄泉,再不相见了。”之后又对此事感到后悔。

颍考叔是颍谷疆界中的人,听说了这件事,觐见庄公说有东西进献给他。庄公赐给他食物。他吃时放着肉不吃。庄公问他此事。答道:“小人有母亲,都尝过所有小人吃过的东西了,就是没吃过您的肉食。请让我拿去送给我的母亲。”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给,只有我没有!”颍考叔说:“大胆问一下这是为什么呢?”庄公告诉他缘故,并且告诉他他的后悔。回答说:“您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如果掘地到地下泉水的程度,走到隧道中相见,有谁说不是这样?”庄公听从了这个建议。庄公进入隧道而赋诗:“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氏

走出隧道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从此做完母子的关系恢复如初。

下载郑伯克段于鄢_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郑伯克段于鄢_知识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郑伯克段于鄢习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2、通过研讨,鉴......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一)最是无情帝王家—— 罗雪阳千年已过,往事成谜,我们不知道所谓"郑伯克段于鄢"到底是什么样的,只能凭着文中简短的描写知道了这是个不受宠的儿子用心机与手......

    郑伯克段于鄢等知识点(共5则)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

    读《郑伯克段于鄢》有感

    读《郑伯克段于鄢》有感 中国渊源五千年文化造就了浩浩荡荡且沉沉甸甸的文学瑰宝。展开悠远的中国文学的长卷,不能不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知识如浩瀚无垠的大海,无人知......

    第三讲《郑伯克段于鄢》

    第三讲《左传》赏析(一)——《郑伯克段于鄢》 一、《春秋》与《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一)“春秋大义”与“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春秋》是“礼义......

    思想内涵-郑伯克段于鄢

    析《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原书名《左氏春秋》,汉朝时称《春秋左氏传》,是我国先秦史传中一部重要的著作。相传作者是春秋末期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据后人考证,该书应该是战国......

    郑伯克段于鄢—全文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全文翻译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所以给他取名叫“寤生”,因而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