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困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
“世界睡眠日” 关注睡眠健康
——谈谈“春困”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为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中国睡眠研究会自2003年将世界睡眠日正式引入中国。借此机会谈谈“春困”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
春暖花开、鸟语花香,伴随着气温的回升,人们特别容易犯困,睡觉睡不醒,工作也无精打采,这种“春天疲劳症”的现象通常被称作“春困”。其实,“春困”是人体生理机能随自然季节变化和气温高低的转换而发生相应调节的一种短暂生理现象。春天,气温适中,皮肤和肌肉微细血管处于弛缓舒张的状态,血流缓慢,体表血液供应量增加,流入大脑的血液就相应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困乏”是人体的正常现象,可由于“春困”会造成人的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行动迟缓,不仅影响工作和生活,还会诱发许多潜在危害因素,容易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特别是我们煤矿井下一线生产工人,身处较差的生产环境、身受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更需要时刻绷紧安全生产弦,来不得半点的疏忽大意,更不能出现迷迷糊糊、昏昏欲睡的现象,我们是地方国有煤炭企业,大部分员工来自农村,多数员工都是“两头忙”,在家忙农活、上班做工作,“春困”的危险性就会更大,这也是我们煤矿这一阶段安全生产最大的潜在危害因素,所以为了我们自己和家庭的幸福,为了矿井的安全和谐发展,一定要重视春季安全生产工作。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严防“春困”现象的发生,切实避免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
企管办:石晓飞2013-3-21
第二篇: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非技术因素
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非技术因素
分析与化解对策研究 宜宾市社科联课题组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极大地刺激了煤炭消费的需求,推动了煤炭生产快速发展。到2007年全国原煤产量达到25.23亿吨,是2000年9.99亿吨的2.52倍。然而,伴随煤炭生产迅速扩张,原煤产量高速增长的是一桩桩触目惊心的矿难事故频频发生,一个个鲜活的矿工生命消失在“煤海”。建国以来全国发生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煤矿事故总共20起,其中8起就发生在本世纪以来的这8年时间里。
煤矿事故的频频发生特别是特大和特别重大事故不断暴发,给广大矿工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对此,党中央、国务院极为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严厉进行治理整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作用。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别重大事故从2006年以来明显减少,但重特大事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百万吨煤死亡率仍高得惊人。以2006年为例,当年美国百万吨煤死亡率只有0.03,澳大利亚是0.05。发展中国家印度、南非、波兰等煤炭大国也只有0.5,而我国则高达2.41。虽然2007年以来又有较大幅度下降,但极不稳定,随时都有反弹的可能。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瞒报事故和死亡人数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严重,因而实际情况还要严峻得多。煤矿事故频发己成为各级党政的空前压力,一道急需破解的尖端难题。
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多种多样的,除自然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影响以外,非技术因素是其中危害性最大、防治更难的因素。本文将侧重对其分析研究,并提出防范和化解对策,力求为各级党政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方面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非技术因素的构成范围与主要特点
煤炭行业是易发事故的高危行业。煤矿生产是否安全,除取决于自然条件(即自然因素)好坏外,更取决于技术力量(即技术因素)强弱与经济社会环境优劣和人的行为(即非技术因素)良莠。自然因素是指煤矿的地质构造、瓦斯含量、地下水状况和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是生产技术水平及装备、安全防护技术水平及装备等。而非技术因素,则是泛指除自然因素和技术因素之外的足以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各种经济社会因素与人的行为。
非技术因素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有正面与负面之别。积极的非技术因素对煤矿安全生产起促进和推动作用,而消极的非技术因素则起阻碍甚至破坏作用。本文研究的非技术因素是指消极的非技术因素(统称非技术因素)。
非技术因素的范围极其宽泛,大体由七大层面的经济社会问题和人的不良行为尤其是不安全行为构成:(1)思想理念层面。主要包括煤炭生产经营和安全防护的指导思想、观念理念、发展思路、目的动机、传统习惯等方面的问题。(2)政策法规层面。主要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体制机制、规章制度等方面的问题。(3)监督管理层面。主要包括政府角色、机构设置、队伍素质、人员数量、监管方式、手段措施、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4)权益分享层面。主要包括责权划分、利益分配、权益保障等方面的问题。(5)员工素质层面。主要包括煤矿生产管理者、经营者和矿工在内的员工队伍的文化水平、工作经验、操作技能、精神状态、思想情绪、安全意识、责任意识、道德品行、价值取向、健康状况等方面的问题。(6)生产条件层面。主要包括经费投入、安全防护、工作环境、生活保障等方面的问题。(7)经济社会环境层面。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生产消费模式、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风气、社会舆论、社会生活方式和安全文化氛围等方面的问题。总之,凡除自然因素和技术因素之外的一切可能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己知或不可预知、显现或潜在的因素都可归在其中。
非技术因素具有动态性、隐秘性、复杂性和顽固性等几个主要特点。所谓动态性,是因为它不是一成不变、固而不化的,而是随同时间、事物、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的。所谓隐秘性,是因为它大多表现为人这个活体与活体之间的碰撞,思想意识与社会风气的潜移默化,无形无声的暗中“勾兑”,往往带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琢磨不透,难以预知。所谓复杂性,是因为它的内容和范围极其庞杂,各种关系纵横胶着、盘根错节、反复无常。所谓顽固性,是因为具有很强的“抗药”性,反复发作,死灰复燃,防不胜防,难以根治。
上述构成范围与主要特征表明,非技术因素是一种比自然因素和技术因素更难于认知、预测与掌控的因素,是对煤矿安全生产影响力更强、危害性更大且难根治的顽疾。病根是利益驱动,要害是权力“寻租”,关键是治理乏力。
二、非技术因素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突出表现
非技术因素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以下六个方面是其集中表现。
(一)违法抗令累积了引发煤矿事故的严重隐患。
较长期以来,煤矿违法抗令开采的问题就相当突出,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在中小煤中尤为严重。违法抗令开采的类型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无证照或证照不齐。据对2003年至2005年期间所发生的148起特大和特别重大事故的统计,无证照的17起,证照不齐的25起,过期2起,待批的2起,四项相加共计46起,占148起事故的31%。此外,即便是“六证齐全”的煤矿中,也有一部分是通过弄虚作假等非法手段获取的。二是违抗停产整顿或关闭禁令。上述148起事故中,违抗停产整顿和关闭令的就有27起,占18.24%。2006年全国发生的39起特大以上事故中,非法、违法违规的高达22起,占39起事故的56.41%。其中不少煤矿多次被监管部门和当地政府下令停产整顿,仍顶风作案,继续组织生产。有的被下令关闭,乃至封门上锁,但矿主竞然组织人员撬门砸锁,蛮横开采。三是非法越层越界盗采。非法越层越界盗采现象在相当数量的煤矿中普遍存在,且手段多端,行为诡密,禁而不止。
违法抗令开采不断累积了事故隐患,成了引发煤矿事故的一个最主要原因。例如2005年6月8日发生特大瓦斯与煤尘爆炸事故造成22名矿工死亡的湖南省冷水江市资江煤矿,既无证照,又抗停整。事故发生前,当地政府曾8次下令该矿停产,5月底还被列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布停产整顿名单之中,但该矿置之不理,继续抵抗,继续生产,结果不到10天时间就发生了悲剧。2005年8月7日发生透水事故造成123名矿工死亡的广东省兴宁市王槐镇大兴煤矿,由于没有营业执照和采矿许可证,7月14日省政府决定关闭该矿,但仍继续组织生产,结果20多天后就发生了特别重大矿难事故。又如2005年12月7日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爆炸导致108人死亡的河北唐山市刘官屯煤矿,也是无证开采,违抗停产整顿禁令。当年7月河北省有关部门下令该矿停产整顿,12月份就大难临头,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恶果。再如2005年3月17日发生瓦斯爆炸造成19名矿工遇难的重庆奉节县新政乡苏龙寺煤矿,当月中旬被当地煤矿安全监察部门下令停产整顿,事故发生前2小时再次被要求停产整顿,但矿主仍不执行,继续生产。2008年2月28日发生透水事故,14名矿工遇难的黑龙江省鸡西市建宝煤矿,今年1月1日当地监管部门发现该矿问题严重,专门派人前去强行上锁停产,但矿主在尚未批准复产的情况下私自组织人员违规开采,终酿矿难。2008年5月13日井底炸药爆炸造成34人死亡事故的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安信煤矿,虽然“六证齐全”,并都在有效期内,但“六证”是通过瞒报产量等非法手段取得的,炸药也是非法购买的。类似的例子太多,特别是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大量存在。违法抗令之所以猖狂之极,除了经济利益驱动之外,与地方保护主义和某些地方政府的“堕政”“软政”关系很大。
(二)超能生产加剧了煤矿安全环境的不断恶化。
调查发现,超生产能力、超安全保障能力、超劳动强度、超定人员生产等现象在煤矿中非常普遍,有的地方、有的煤矿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以2004年为例,当年全国27个省(区)市中,就有20个省(区)市超产,其中19个省(区)市超产都在10%以上,有3个省市更是超产50%以上。在严重超出生产设计能力生产的同时,也大大超出了原煤生产的安全保障能力。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调查,当年全国原煤产量为19.52亿吨,而具有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仅为12亿吨,至少有7.5亿吨原煤是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生产出来的。三年多以后的今天,这种状况并没有多大改变,在一些地方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些地方,原煤产量无节制地扩大,矿工的劳动时间无限制的随意延长,劳动强度大大超过所能承受的极限。此外,伴随超能超强生产的超层越界开采也相当惊人。
超能超强生产所造成的最大恶果就是煤矿安全被严重忽视,安全投入被严重削减,不断加剧了煤矿安全环境的恶化,从而导致煤矿事故频频发生。大量事实证明,超能超强生产己成为引发煤矿事故的一大杀手。如河南郑州煤业集团大平煤矿,所核定的年生产能力为90万吨,而2004年1-9月产煤就达96万吨,结果到10月20日就发生了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48名矿工遇难。又如辽宁省矿业集团孙家湾煤矿,所核定的年生产能力90万吨,2004年实际产煤148万吨,净超58万吨,超出生产能力60%以上,结果到2005年2月14日该矿就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造成214名矿工遇难,30名矿工受伤。再如新疆阜康神龙有限公司煤矿,年生产能力只有3万吨,而2005年上半年实际产煤18万吨,仅半年时间就超出年生产设计能力6倍。结果,当年7月11日就发生了83人死亡的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2007年11月6日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05人死亡的山西省洪洞县新窑煤矿,既严重越界越层,又严重超能生产。该矿2006年投产,年生产能力21万吨,但实际产煤50多万吨,批准在2号层采煤,但事故却发生在相隔180米非法开采的9号层。规定每班不得超过61人,但事故发生时井下多达128人。“超生”现象不仅中小煤矿严重,在一些国有大型煤矿也较严重。凡发生事故的大型煤,几乎都存在超能超强生产问题。
超能超强生产之所以如此疯狂,从客观上讲,经济高速增长剌激煤炭消费需求迅速扩张,推动煤炭价格大幅攀升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据相关资料统计,2007年全国原煤产量分别是2000年的2.53倍,2003年的1.46倍,2005年的1.20倍。与此同时,煤炭价格也随之一路大幅攀升,成倍甚至成几倍翻番,2008年6月份政府采取限价措施遏制电煤价格上涨,但不到1个月时间仍上涨20%左右,政府不得不再次下达限价令。
从主观上讲,超能超强生产有其更复杂的原因,经济利益驱动和地方保护主义是要害。首先是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短期经济效益所致。一方面,政府出于加快发展、加速跨越、为官一任、富裕一方之需要,千方百计在煤炭这块“乌金”身上打主意。有媒体报道,凡是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几乎各级政府都把煤炭作为当地的一大经济支柱。一些地方的财政收入中70-80%来自于煤炭。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所下达企业的生产指标往往大大超过煤矿的设计生产能力和现有安全保障能力。如2008年7月1日发生井下重大中毒事故,造成18名矿工死亡的陕西省神木凉水井煤矿,2007年建成投产,年产能为400万吨,但2008年要求完成指标却高达1200万吨,整整超出800万吨。凭心而论,当地政府的出发点无可厚非,因为产煤地区大多是欠发达地区,甚至是偏远山区,除了开采煤炭,别的出路不多。在“靠山吃山”和“以经济发展经济”的观念影响下,快出煤、多出煤,把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商品优势、现金优势,成了这些地方政府追求的重大目标,一条快捷生财之道。出发点故然可以理解,但这种违反客观规律,无视安全生产,置广大矿工的生命安全于不顾的行为实在是不能原谅的。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党政出于政绩考核之需要,片面地把经济指标(GDP)作为考核班子和干部的核心指标甚至唯一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急功近利的心理和行为。此外,政府官员中包括一些主要领导干部,不懂煤矿生产规律,缺乏煤炭生产和安全知识,乱下指标,乱加马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其次是矿主谋求高额暴利,铤而走险所为。煤炭行业虽说是个高危作业,但同时又是个高利润、高收益行业,特别是近几年,由于能源紧缺和煤炭市场需求量日益扩大,煤炭采掘已经成为暴利行业。煤炭生产在给国家特别是当地财政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煤矿特别是矿主们带来了巨大的暴利。马克思主义精典作家曾经指出:只要有300%的利润,一些人就敢于上“断头台”。在巨额暴利的驱动下,一些矿主利令智昏,胆大妄为,铤而走险,藐视国家法律,无视安全生产、漠视矿工生命,拼命扩大生产,任意延长劳动时间,加大劳动强度。据矿工们反映,在一些煤矿,一天要干十一二个小时,个别煤矿甚至长达十三四个小时。第三是行业竞争激烈与关闭小煤矿使然。随着煤炭需求量的扩大和价格攀升,煤炭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夺煤大战”每每上演。在经济增长目标的刺激下,煤炭市场的需求已经不可能由那些安全设施和制度较为完善的国有煤矿予以满足,这就为地方小煤矿提供了广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到2004年全国小煤矿达2.6万多处,产量占到了全国原煤产量的30%左右。这样一来,不仅小煤矿需要超能超强生产,迅速占领一席之地,而且反过来又使一些国有大中型煤矿也步入超能超强生产行列。与此同时,国家为了保障安全生产和大煤矿的发展,对小煤矿采取高频率停产整顿和大批量关闭等政策也是导致超能超强生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采取此项政策措施的出发点是好的,决策也是对的,但始料未及的是这一举措反而为超能超强生产提供了可乘之机。一是大量小煤矿被关闭使本来供应就很紧张的煤炭市场供应更为紧张,进一步推动了煤炭价格大幅上涨,进一步刺激了超能生产的欲望。二是促使小煤矿更加肆无忌惮地超能超强生产。由于大量小煤矿都有可能被关闭,这就迫使它只作短期打算,甚至作“垂死”前的挣扎,不顾一切地加快生产。一些被停产整顿的小煤矿也加快生产来减少“损失”。三是为国有大中型煤矿超能生产提供了“合理”借口。按国家相关部门的设想,关闭小煤矿所产生的煤炭供应缺口可以通过大型煤矿产量的快速增长来填补。但事实上,这种设想给国有大型煤矿造成了巨大增产压力,使得这些大煤矿有了更好的借口变本加厉超设计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生产,进而加大了国有大中型煤矿的事故隐患。
(三)弄虚作假造成了对煤矿安全状况的失察误判。
从大量煤矿事故的案例分析中看到,弄虚作假行为在煤矿中己泛滥成灾。一些煤矿在事故发生前,或为骗取证照,或为避免关闭,或为掩盖超采等,不惜一切弄虚作假,瞒上欺下。2002年11月9日发生瓦斯爆炸11人死亡的吉林省靖宇县青松乡煤矿,为了掩盖事故隐患和获准复产,有关部门检查验收时,竞用坑木堆挡通往事故隐患多的巷道,谎称是储木场。本文前面提到过的山西省吕梁市安信煤矿,为骗取合法证照,2008年1-5月份产煤4万吨,但只上报1.5万吨。为了掩盖越界开采区域,该矿竟在井下设置假密闭墙,遇有人检查时就关闭铁门。同时还在井下设置了一个壁式工作面,用于应付检查。有的煤矿为了掩盖越层越界开采,居然打检查人员在地面上换服装的时间差,迅速将越界口密闭,以谋骗过关。有的中介组织在利益驱使下,主动为矿主编造假材料,合伙欺骗上级。事故发生后,为了逃避制裁处罚,一些矿主往往迟报、少报、瞒报事故或死亡人数。尤其是在一些小煤矿,发生1-2人的一般事故后,矿主们往往采取极端恶劣的手法掩盖真象,封锁消息。除了给遇难者冠以“病亡”的死因这一贯用手法外,极少数矿主还采用控制知情范围,异地处理尸体,以及提高赔偿金额,封堵死者家属之口等更加恶劣手段。2007年12月山西省有一煤矿私挖滥采致使瓦斯爆炸造成6名矿工死亡,矿主立即转移尸体,到2008年4月都未上报。山西宁乡县一煤矿2008年7月9日发生透水事故,9名矿工死亡。但上报称无人死亡。山西孟县秀水镇南庄沟联办煤矿发生顶板垮塌事故,2人死亡,不仅不上报,反而销毁证据。面对调查组,矿主又出据虚假材料,做伪证并指使他人做伪证,结果被罚170万元。更令人吃惊的是在极少数地区,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竞然也参与合谋谎报瞒报事故和死亡人数。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官员需要隐瞒事故来减轻自己的责任和过失,赢得一年一度的安全目标考核成绩。例如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阳方口镇贾家堡煤矿2005年7月2日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36名矿工遇难。事故发生后,矿主向内蒙古地区转移、藏匿17具遇难矿工尸体,而这一行为是由宁武县煤矿工业局局长、总工程师与忻州市矿山军事化救护队副队长共同策划并得宁武县委副书记和副县长同意的。类似事例很多,但都是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都是为了掩盖真象,推脱责任,逃避处罚。
弄虚作假行为已成为引发煤矿事故的一个重大隐患,干扰了监管人员的视线,造成了监管层对煤矿安全形势特别是事故隐患的失察误判,延误了对事故隐患的整治和对矿难抢救的最佳时间,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四)“官煤勾结”成为煤矿安全环境治理的最大障碍。
“官煤勾结”这种令人深恶痛绝的腐败行为在煤炭领域由来已久。早在200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一位副委员长就曾指出:“从己查处的案件看,几乎每一起特别重大事故的背后都存在腐败行为。”其实,实际情况还要严重得多,不仅特别重大事故如此,就连有些一般性煤矿事故的背后也存在腐败行为。国家安全生产监察管理总局一位主要领导几乎在同一时间严厉指出:“‘官商勾结、官煤勾结’已经到了该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了。”在这以后,中纪委和国务院相关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采取严厉措施进行整治,虽然起到了一定遏制作用,但时至今日仍没有找到有效根除的良方。“官煤勾结”的形式很多,手法十分恶劣。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将“官煤勾结”的腐败现象归纳为五种表现形式。即:(1)政府官员或国有企业负责人在小煤矿入股,谋取非法利益;(2)政府官员暗中自办煤矿或庇护亲属违法办煤矿;(3)政府官员违规滥用审批权,收受矿主贿赂;(4)纵容、包庇煤矿违法生产经营;(5)参与或默许、包庇隐瞒事故。除上述五种形式外,以亲属或代理人名义入股的有之,不具名、不投资,只以提供保护为条件而“分红”入“干股”的有之,而更多的则是不拘形式,当仁不让,来者不拒。有的甚至公开索取,狮子大张口,动辄几万几十万。
“官煤勾结”各有所图,双方都心知肚明。作为矿方特别是矿主,目的只有一个,花钱买“靠山”、买“保护伞”,掩盖不法行为,逃避法律惩处,谋取更大暴利。而作为某些官员,则是为了捞取好处,中饱私囊。反正你身上有的是钱,而我手头有的是权,只要你肯花钱“免灾”,我就愿拿权帮你“消灾”。现实生活中特别是一些经常发生事故的地方,类似现象较为普遍。事故发生之前一些政府官员(包括一些执法人员)对煤矿的问题睁只眼闭只眼,有时甚至一路“绿灯”,百般袒护,主动“分忧”,大力扶持。事故发生后,又绞尽脑汁“想办法”、“出主意”,制造伪证,掩盖真象,甚至合谋瞒报,欺骗上级。
产生“官煤勾结”的根本原因是煤炭行业的暴利诱惑。巨额暴利使得财大气粗的“煤老板”们舍得并拿得出钱来买“靠山”,免“灾祸”,目的是用“小钱”来赚取更大的暴利。而作为政府官员中的那些意志薄弱者,在金钱的诱惑下,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脑后,置人民的生命安全于不顾,昧着良心干起了“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勾当。“官煤勾结”的渠道很多,各类“证照审批”和名目繁多的检查考核、验收、停产整顿、关闭等均有可能给权力“寻租”提供条件和可乘之机。当“官煤勾结”一旦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并筑就了一个坚固“堡垒”之后,要想在短时期内攻破它绝非易事,单靠“清理”、“严惩”一类措施难以奏效。在“官煤勾结”中,有的官员已经完全占到了矿主的一边,并与之结盟,共同对抗上级政府的指令,对煤矿非法生产的“保护”已经成为他们为官的职责。再加他们中的一些人本身就来自于煤炭系统或与煤炭系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利益错综复杂,要想从某个环节上打开缺口,铲除这一毒瘤,无异于“与虎谋皮”,更何况每个非法煤矿的“保护伞”至少都有三五个。
“官煤勾结”已经成为煤矿安全环境治理的最大阻碍和威胁煤矿安全的最大隐患,它使那些非法煤矿和矿主们的不法行为获得了全面保护和大力扶持,使一些重大安全隐患被严重忽视或掩盖了起来。而当某些矿主们的不法行为一旦获得政府官员的明支暗保之后,他们对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践踏不仅仅是“有恃无恐”,而是“变本加厉”了;他们对各级政府下达的整顿关闭指令的反应也不仅仅是“敷衍”,而是公开对抗了;他们对广大矿工的生命安全不仅仅是“漠视”,而是全然不顾甚至近乎于“草菅”了,近几年发生的煤矿事故中,这样的案例很多。
(五)监管失当影响了中央政策措施的治理效力。
2000年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的这个时期,是中央政府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而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数量最多、密度最大、力度最强的时期。粗略统计,自2003年以来到2008年上半年,国务院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条例、意见等文件多达615个。其中2003年187个,2004年110个,2005年158个,2006年120个,2007年104个,2008年上半年30个。但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煤矿事故最多、事故级别最高、破坏性最大的时期,许多特别重大的恶性事故都在这个时期暴发。尤其是2005年,这一年是进入本世纪以后中央政府治理煤矿安全生产环境政策措施最严、工作力度最强的一年。然而就在这一年,恶性事故却直线上升,本世纪发生的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8次特别重大事故中,就有3次发生在这一年,一次死十人以上百人以下的特大事故也明显多于以往年份。一边高频率出台政策措施,大力度进行治理整顿,一边煤矿事故频频暴发,重特大事故直线上升。如此大的反差,如此尴尬的局面,令管理层深陷被动境地。我们丝毫不怀疑中央政策措施的治理效力,更不否认其治理效果,尚若没有或缺少这些政策措施,问题肯定还会更加严重。问题的关键是中央政府的政策措施为何在一些地方得不到认真贯彻,甚至失去效力?从各地反映出来的大量问题看,除了本文前面提到过的“弄虚作假”、“官煤勾结”等因素的干扰阻碍之外,我们认为,监督管理失当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所谓监督管理失当,是泛指整个监督管理体系和方式方法尚存诸多不完善、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和弊端,归纳起来大体有如下一些方面:(1)思想观念不适应。主要是对新形势下煤炭生产经营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认识不够,对可能引发“官煤勾结”等腐败问题估计不足,预防滞后;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解肤浅,旧的传统观念、习惯势力仍较浓厚;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远未消除。在对待煤矿事故的问题上,还有人常持“要奋斗就会有牺牲”的思维定式;(2)法律法规不完善。主要问题是缺乏内容的统一性、连贯性和前瞻性;覆盖面尚存诸多“盲点”和“空白”;职工医疗、保险、劳动保障、伤亡赔偿等尚待完善;制裁标准浮度过大,客观上给权力“寻租”和情感“勾兑”预留了较大空间。(3)体制机制不健全。主要是监督与管理关系尚未理顺;对小煤矿的监管机制尚未形成;对矿主的监管、惩罚机制残缺乏力;对地方政府在煤炭开采、证照审批与用地审批等方面尚待规范;对矿工人身安全与权益保护机制尚存诸多“空白”。(4)政策措施有缺陷。主要是有些政策措施过于宏观原则,偏重于普遍与一般,忽略特殊与个别,要求上缺乏差别性和针对性,东南西北一笼统,大小煤矿一般粗,贯彻起来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在己关闭的小煤矿恢复生产上,虽说多因自然灾害所逼,出于无奈,但多少也凸显出政策前后脱节、自相矛盾的缺陷。(5)监管方式欠科学。一是政策措施出台频率过快过密,上个没来得及贯彻下去下一文件又到,结果,有些文件到了“传阅件”就止步打住。二是见子打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忙于“灭火”,疲于奔命,少有时间去冷静思考和研究解决那些带普遍性、根本性、战略性、长期性的要害问题。三是部门配合不协调。除安监部门外,公安、工商、国土、环保、林业、工业、发改、财政等部门都在管,但由于“分工太明确,界限太清楚”,平时各人打扫“门前雪”,问题来了你推我扯,表面谁都在管,但实际又谁都不想管,也管不了。四是宣传教育重突击,轻平时,这样“活动年”、“活动月”,那样“活动周”、“活动日”过于频繁,一些长期性、日常性该抓的重大问题往往被冲淡,甚至被挤掉,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本末倒置,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五是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验收与考核考试过滥过杂,要求往往又不切实际,迫使下边忙于应付,甚至弄虚作假。六是广大矿工的主体地位作用被严重忽视,有时甚至把该受监督整顿的对象当作监督力量,助长了歪风,挫伤了正气。(6)治理方法不客观。重事后整顿惩罚,轻事前防范治理。绝对化、模式化、简化的现象比较严重,不加区别的“一刀切”十分突出,某家煤矿出事,所有煤矿均被诛连,“一律”停产整顿,风头一过,又一切万事大吉,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己成定势。(7)监察力量太薄弱。全国煤矿量大面广,极为分散,大多又地处偏远。然而按国家批准的编制,全国煤矿安全监察人员只有2800多人,扣除内部管理服务人员,平均每名监察人员要面对上百家煤矿。(8)工作作风不扎实。一些监管人员除了欠缺专业技术知识外,作风飘浮比较严重。听汇报多、看材料多,深入实际少,深入矿井实地调查研究指导工作更少,即使去了,也是“跑马观花”,浮在面上。以文件传达文件、会议贯彻会议多,扎扎实实解决问题少;口头讲得多,亲自动手少;文件发得多,检查落实少,特别是对停产整顿或关闭小煤矿一类重大问题,缺乏盯死看牢,跟踪到底精神,对顶风作案未予及时制止。(9)现场监管漏洞多。现场监管是煤矿安全保障体系的第一道防线,一旦被突破,灾难很可能就即将临头,许多煤矿的问题就出在这个环节上。简单查阅一下煤矿事故的案例就会发现,许多煤矿在事故发生之前,不是没有配备安全监管人员就是少配或安排一些老、弱、病、残人员充数;煤矿安全防护技术设备不是没有就是老化失效;有的虽然配备了自救器,矿工戴与不戴没人监管,有的只是用来对付检查,即使戴上也不管用。许多煤矿没有制定安全监管制度,即使有也大多仅限于贴在墙头或放在办公桌上。一些驻矿的煤监员,不能认真履行职责,有的只起摆设作用。如2007年5月23日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导致矿工13死1伤的四川省泸县兴隆煤矿的驻矿煤监员,事故发生后,一问三不知,连该矿的安全员是谁他都不知道。一些地方政府对煤矿安全的管理不力,平时只重效益,“堕政”严重,疏于防范,一旦事故发生,首先不是立即组织抢救,而是把精力过多放在研究统一报道口径的文字表达和应付上级查处的对策上,尽可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10)惩罚力度过于软。煤炭生产经营的暴利滋生了一批大胆妄为、铤而走险甚至敢于上“断头台”的人,虽然每次事故都“严惩”了一批,但却不见有人“断头”;虽然经济上也进行了制裁,但相比轻而易得的暴利仍是“九牛一毛”;虽然也实行了连带行政责任追究,但追究方法过于刻板,过于模式化、固定化、简单化,同时象征性的成分较重,在此地“下课”彼地“起坎”、不降反升的例子并非极少数。惩罚过轻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那些不法分子的气焰。此外,安全投入欠账太多,安全理论研究滞后,以及监管经费不足等也都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造成监管失当,治理失效的原因很多,而电煤供求关系紧张冲击安全监管则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近几年,由于我国煤炭市场需求增长速度远大于生产增长速度,导致了供需关系严重失衡,危及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需的电力基础安全。于是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保证电煤供应的政策措施,个别地方政府甚至出台了一些违背市场经济规则和煤炭生产规律的地方保护主义措施,采取下指标方式强令煤矿企业供煤。有的甚至以“不供煤,就关停”相要挟。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一些煤矿于事故隐患严重而不顾,超负荷生产;相关部门也放松了对煤矿安全的监管;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打牢煤矿安全基础的工程也被暂停施行,为电煤生产让路,致使煤矿安全陷入电煤供应紧张的恶性循环之中,给本来就压力巨大的煤矿安全监管工作带来更大冲击。
(六)缺才少贤抽掉了煤矿安全“堤坝”的底层基石。
如果把煤矿生产安全保障体系比作防洪堤坝的话,那么,广大矿工就是“堤坝”最底层的基础,而矿工中的各类专业技术骨干、生产能手等人才贤能则是底层基础中的基脚石。基石坚固,基础就稳固,整个“堤坝”就牢固,反之则会坍塌。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人才匮乏抽掉了安全“堤坝”的基脚石所致。
矿工既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直接操作者,更是安全事故的直接受害者。他们对煤矿情况最熟悉,对安全生产最关心,然而,由于人才匮乏,缺贤少能,矿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低下,不能很好地发挥安全生产主体作用。调查发现,不少煤矿的矿工中,文盲、半文盲占相当比例,许多矿工除了一身蛮力气,其他本事不多。在一些偏远地区煤矿工人的素质更是低得使人难以置信,矿工中居然还有人连左右都分不清楚,有个煤矿的采掘队长甚至写不起自己的名字。虽然是个别现象,但也多少反映了矿工队伍素质的一个侧面。除了文化素质低下外,技术水平更差,绝大多数都不懂生产技术和安全防护技术,使用不来自救器的矿工并非个别。安全意识薄弱、责任意识不强,违规违章作业己成为矿工中的“通病”。80%以上煤矿事故的直接原因都是由于矿工疏忽大意或违章作业造成的。造成人才匮乏,矿工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煤矿本身不具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条件。众所周知,煤炭采掘脏、苦、累、险,物质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外边的人才不想来,而里边的人才又往外跑,长此以往,人才匮乏就成为必然。二是农民工占主体。中小煤矿甚至包括一些大型煤矿的矿工大部分都是农民临时工,而愿来挖煤的农民工又大多是有力气没文化或文化低的人。三是人员流动过于频繁。固定某个煤矿干上一年的比较少见,大多数只干几个月或几十天,最短的只有两三天,别说学技术,就连煤矿是个啥样都不知道。四是业主忽视对矿工的培训。许多煤矿本来就不重视工人的培训,加之人员流动过快,一些业主更不愿把钱花在矿工的培训上,生怕为他人“作嫁衣裳”。据一些煤矿反映,他们也办了不少培训班,但培训结束后不到一个月,这些人全都走光。四是矿工利益被侵害。由于矿工整体素质差,加之我国劳力供应量大,许多矿主置矿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不顾,任意延长劳动时间,加大劳动强度;克扣矿工工资,剥夺矿工的合法权益,伤害了矿工们的感情,挫伤了参与安全防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导致人才越来越少,煤矿安全“堤坝”的基脚石一块一块地被抽掉。
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值得高度警惕的现象,许多小煤矿表面上“人才”充裕,但这些“人才”绝大多数是从那些稍大一点的煤矿流进来的,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原煤矿只是技术水平的一般工人,有的根本毫无技术,但到了小煤矿立刻身价百倍,不是充当技术指导,就是以“师傅”自居,这也是小煤矿事故不断一个重要因素。
除了上述六个突出表现外,侥幸心理、疏忽大意也是引发煤矿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心理在许多矿工和矿主身上都很严重。侥幸心理是挖煤采矿的大敌。
三、防范和化解非技术因素影响煤矿安全的对策措施 防范和化解非技术因素的影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紧迫而复杂的重大任务,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需要煤矿自身、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相互配合,共同努力,需要同整治和优化自然因素、技术因素结合进行,需要经济、行政、法律、文化等手段多管齐下,整体推进。
(一)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对煤炭资源的依赖。
过度依赖增加煤炭等物质资源消耗来推动经济增长,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最主要的特征。而这种过度依赖所造成的煤炭资源过度开采,煤炭供需关系严重失衡和对煤炭暴利的疯狂追逐,则是导致煤矿安全生产环境恶化,煤矿事故频发的深层原因。所以,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上来,才是实现煤矿生产良性循环、科学发展、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彻底摒弃高能耗、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消费模式,不断降低经济增长对煤炭资源的依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消费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还没有真正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上来,高能耗、粗放型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消费模式还相当突出,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来换取经济高增长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尤其是对煤炭资源的掠夺式开采、过度性消耗仍未得到有效遏制。2007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4位,占世界GDP的5.5%左右,而煤的消耗总量高达25亿吨以上,占了世界煤炭消耗总量的15%左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全面正确理解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思想解放,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进一步理顺经济发展思路,更加自觉地推动科学发展,更加自觉地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之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在全社会营造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下决心关闭、淘汰高耗能企业,大力发展清洁高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效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逐步降低煤炭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消耗比重,保持煤炭生产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朝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方向推进,彻底改变粗放型、低效率的煤炭生产状况。点多面广,集中化程度低,小煤矿数量多,生产规模小,安全生产环境差,是我国煤炭生产的突出特征。以2003年为例,当年美国前4家煤炭企业占据了全国煤炭产量的46.7%,澳大利亚前5家煤炭企业占有度为71.5%;南非前4家煤炭企业占有度为62.3%,而我国神华、大同等前8家大型特大型煤炭企业在全国煤炭产量中所占比重总共不足22%。近几年陆续关闭了一批小煤矿,平均生产规模有所扩大,大型特大型煤炭企业所占产量比重有所提高,但总体上提高不大。为此,建议中央政府在煤炭生产发展的总体战略上,按照“稳定东部、开发中部和西南、研究新疆青海的开发方式”的既定方针,本着“统一规划、合理集中、正规开采、保障安全、依法监管”的原则,科学规划煤炭生产发展布局,在继续实行对小煤矿关闭政策的同时,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步伐和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采取重组、兼并、合并、收购、联合等多种方式组建大型煤业集团,尽快形成若干个亿吨级特大型煤炭企业和一批5千万吨左右的大型煤炭企业,扩大产能,增加产量,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化解供需矛盾,平抑市场价格,从源头上堵死谋取煤炭暴利的渠道,挖掉“官煤勾结”的经济基础,弱化利益驱动的原动力,为煤矿创造一个安全生产、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大力提升煤矿自防能力,筑牢安全“防堤”坝基。
作为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煤矿自防则是整个“防堤”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些煤矿之所以事故不断,防不胜防,主要问题就在于自身建设没抓好,自防能力太薄弱。
1、狠抓自强建设,蓄积自防能量。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装备为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首先,煤矿应在现有基础上,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实际,不断挖掘潜能,不断拓展空间,扩大产能,做大产业,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实际控制力。其次,应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更新生产设备,提高机械化采煤水平;配足高水平的安全生产技术装备和防护器具,用先进的方法和科学手段监测、排查事故隐患和实施救援,增强其抗风险防事故的能量。
2、加强内部管理,健全防护体系。各煤矿必须建立健全各级生产责任制度、各项安全管理制度、领导下井跟班制度、安全设备管理制度、安全技术培训制度、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等,并注意处理好这些制度与生产生活管理制度、组织人事管理制度的协调衔接。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量化、细化、具体化,并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面、人人有责、不留空白,使各级干部和广大员工知其任、明其职、尽其责。安全生产责任考核机制应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原则,既考群众,也考领导,人人平等,一视同仁。考核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注重实效。考核结果要公之于众,接受群众监督。奖罚机制要坚持重奖重罚原则,尤其对违章违规操作酿成事故的干部或员工必须重罚。无论是内部管理制度还是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都必须与煤矿自身的实际相符合,突出个性化,注重针对性,强调可操作性。
3、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推进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融于全员”、“融于工作”的基本原则,紧紧围绕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身心健康,关爱和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这个核心,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利用各种场所和场合广泛宣传,用生动鲜活的形式教育培养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增强其安全责任意识,激发他们参与安全防护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4、提高员工素质,打牢群防基础。各煤矿应本着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的原则,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宽阔的创业平台、舒适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学习条件和优惠的生活待遇,并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和政策吸引人才。煤矿与院校应建立长期联系机制,以送出去、请进来和委培、函授等方式培养人才。煤矿应设立专项资金作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费用,对具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才和业务骨干给予重奖。建议国家通过建立煤矿教育基金、实施财政补贴以及减免相关专业学费等措施,扩大大专院校煤矿安全生产专业招生规模,并将大专院校安全生产专业从目前的二级学科升为一级学科。与此同时,鼓励现有矿业大学在煤矿较多且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办分校,以解决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奇缺问题。
对于广大员工的教育培训,应把重点放在思想道德教育和生产技能、安全技能培训上。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应突出安全生产、安全防护、自救技术、逃生技巧、器具使用和隐患排查等方面的知识。而思想道德教育,则应突出团队精神,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安全道德、安全行为、安全纪律、文明生产等内容。新招矿工须经培训合格才能下井上岗操作,应作为一条死规定、硬杠子来执行。
建议县级及以上各级政府把煤矿人力资源开发纳入重点建设项目。设立煤矿专业人才培养基金,由政府和煤矿分别投资,重点用于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和煤矿专业学生教育培养奖学金。创办煤矿职工中专学校,力争使文化程度低的职工特别是农民工都有机会进职工中专学文化、学技术、学安全、学管理,成绩合格者发给文凭,逐步达到井下无文盲半文盲矿工作业。
在抓好教育培训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关心广大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对于专业技术人才和业务骨干,要充分尊重和发挥他们的特长,赋予他们支配与其职务和专业水平相适应的权力,使他们有职有权有利。对于广大员工,应充分尊重他们的安全生产主体地位,赋予他们安全工作的更多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认真倾听他们的呼声,更多采纳他们的建议,主动关心他们疾苦,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妥善解决好他们的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福利待遇等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他们爱矿如家、爱岗敬业,一心一意多采煤、出好煤,群策群力防事故、保安全。
(三)科学设计治理政策措施,切实提高监督管理效能。
1、正确研判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科学设计治理政策措施。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1)务必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实际情况,找准问题与原因,把握发展态势,准确作出客观评判,为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鉴于目前我国煤碳领域尚存“官煤勾结”和弄虚作假等现象,在研判形势时,宁可把问题看得重一些,估计足一点。由于煤矿安全生产的动态性和事故发生的偶然性很强,在总结某一阶段的安全生产形势或监管工作时,应全面分析,客观评判,尽量少用“总体上是好的”或“成绩是主要的”一类过余笼统的概念,也不应简单地把事故发生的次数和死亡人数多少、百万万吨煤死亡率高低作为评判安全生产形势好坏的唯一标准,以免以篇概全,产生误导。(2)要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煤炭生产布局,既要强调政策的原则性,普遍指导性和统一规范性,又要体现地域性,特殊性、针对性和分类指导性。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煤矿数量多,特别是小煤矿数量比重大、生产规模小、分布点面广,情况各不同。另一方面主要是考虑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南部与北部煤矿差异性大的实际,需要区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分类进行指导,切忌“一刀切”。不加区别的“一刀切”,尤其是在煤矿事故的处置上,一家煤矿发生事故,所有煤矿一律停产整顿等“一刀切”政策,不仅收效甚微,而且还会加大煤炭供需矛盾,促使更多的煤矿去采取诸如超能生产、弄虚作假等更为极端的手段来减少因停产整顿而造成的损失,进而加剧安全生产状况的恶化。(3)维护政策的连续性和严肃性,避免朝令夕改,防止前后不
一、条款冲突。尤其是上级政府的政策既不能弹性过大、过余原则,又应给下级政府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创造性贯彻执行的余地。(4)要把握好政策出台的节凑和时机。政策出台过多过密会影响贯彻效果,出台时机不佳会降低效力。
2、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全面加大整治力度。我国煤矿安全监督管理,己初步形成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政策,应在狠抓贯彻落实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煤矿生产状况及时进行调整充实,使之更加健全和完善。就当前而言,应把完善安全监察体制和加强法制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实行煤矿安全国家监察,建立全国统一垂直管理的监察执法体系是提高监管效能,确保煤矿安全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应在进一步完善监察体制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起技术支撑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科学的煤矿安全标准体系、先进的监察技术和仪器装备、配套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装备等。另一方面,要在明确各级政府、煤矿行业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部门和各部门之间“五个层次”监管责任的同时,认真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国家、地方与企业的关系、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与地方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的关系、地方煤矿安全监管部门与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的关系、安全监察监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与煤矿企业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有利于进一步理顺监管体制和监管思路,整合监管力量,提高监管效能。与此同时,针对目前煤矿工程承包混乱,竞争无序,某些地方政府在安全监管方面存在“堕政”、“软政”现象,地方保护主义和滥发证照严重,对矿主监管失控等问题,应尽快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规则加以规范约束。一是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煤矿工程包工队准入制度,严厉整治承包混乱、竞争无序的状况;二是“六证”审核发放制度应更加严格,“四证”的审核发放权应集中在省级以上有关部门掌握。采矿许可证由省级国家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审核发放,煤炭生产许可证由省级煤炭管理部门审核发放。三是煤炭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和工程竣工验收制度,特别是新建煤矿的审批制度更要突出强调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国家的环保法规、矿产资源规划、产业政策、煤矿建设布局和“三同时”的要求执行。四是对矿主的资质与行为规范应专门建立一套管理机制,严格予以监督管理。五是对地方政府在煤炭生产经营特别是安全监管方面的行政行为应建立相应规则予以必要的适当约束。通过上述措施,从制度监管上严把安全生产关口,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壁垒,铲除滋生“官煤勾结”、“权力寻租”的土壤。
加强煤矿安全法制建设,应把握三个环节:一是对现行法律法规中的某些不完善或欠科学的地方加以改进和完善。其中己过时的应及时废止;法与法之间或条款之间有冲突、前后相矛盾、规定不一致的应作适当修改补充,使之保持其连续性、严肃性和统一性。二是对现行法律法规尚不能覆盖的“空白点”,应加快立法。如现行法律只规定了对造成伤亡事故的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而对那些虽未造成伤亡事故,但明显属于故意违法违章强行作业,并极有可能引发伤亡事故严重后果的责任人,没有给予刑事制裁的规定。如果不对这类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而只靠行政处罚或经济制裁则难以有效遏制事故的发生。三是应继续抓好配套法规建设,尽快出台煤矿安全行业强制性标准以及应急救援条例等,形成协调一致、规定翔实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体系,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和监督管理全面迈上法治轨道。
3、继续深化专项治理整顿,严厉制裁不法行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煤矿安全专项治理整顿的重点仍然是继续对小煤矿进行治理整顿,对事故隐患进行彻底排查治理,对“官煤勾结”、非法开采和抗拒整顿等不法行为严厉制裁。
对小煤矿治理整顿,首先应从煤矿开采证照是否齐全;矿井通风以及防瓦斯、防尘、防火等安全设施是否符合规定;安全生产是否符合安全规程和技术规范;矿长是否具备安全专业知识,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有职业资格证书;煤矿开采是否符合地质环保要求;矿业秩序是否良好,资源利用是合理等六个方面搞好评估工作,并根据评估结果区别对待。对于矿产资源赋存条件好的地区,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提高煤矿单井生产能力;鼓励有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的煤矿集团走兼并、合并道路,兴办煤矿产业集团。对矿区规模化开采影响不大的小煤矿,可责令其在划定区域内限期开采闭坑。对经规划确定保留的煤矿,要严格进行科学开采,彻底改变乱挖滥采状况。对证照不齐或不具备开采条件、或地质状况差、自然环境恶劣、事故隐患严重的一律严禁开采。对违规违法开采、抗拒整顿强行复产的,应继续实行最严格的关闭政策。
对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治,要走群众与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的路子。一方面发动广大矿工群策群力,看死盯牢。另一方面要依靠专业技术人员深查细找,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把事故苗头处理在萌芽状态之中。县级及以上政府应分别建立煤矿安全生产网络监测“日报制度”,对煤矿事故隐患进行联网监测,动态监管。
对“官煤勾结”、弄虚作假、非法违法开采或利诱、阻挠、威胁执法部门、抗拒停产整顿等一类不法行为,应严厉打击制裁。对其中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责任人,除给予严厉的经济处罚外,应追究其刑事责任。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该用极刑的要用极刑。对为非法开采提供保护或因渎职、失职等造成严重事故的政府官员,应严格实行行政责任追究。其中触犯邢律的应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受降职、免职、撤职处分的,应明确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能复职升职,更不能立即易地任职。凡要重新复职升职的,应按相关规定一律参加公推、公选、择优录取。
4、大幅增加安全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政府应随着财政税收的不断增长,加大煤矿安全投入,使国家计划用三年时间使现有煤矿安全保障生产能力达到17.5亿吨和同时关闭2亿吨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矿井的目标得以实现。对地方小煤矿,建议国家通过调整金融政策,拓宽融资渠道,放宽信贷支持。此外,还应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外资和社会资本进入煤炭领域投资煤炭开发与经营。也可采取出让部分国有股权的办法来填补旧债。还可以推广山东省淄博矿业集团利用国家债转股的政策与国家开发行等债权人共同出资组建能源公司的经验,引进资本,化解债务,盘活资产。建议国家建立煤炭资源开发基金,政府设立财政专项资金,专款用于重点煤矿技术改造和安全隐患整治。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还应在煤矿安全监管、宣传文化建设、安全生产理论研究等方面加大投入,以保证其工作顺利进行。全面清理涉矿行政管理部门收费项目,规范收费标准和行为,制止乱收多收,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突出抓好监管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监管工作质量。监管队伍的人数多少,尤其是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监管工作质量好坏与效率高低。一是要扩充队伍。从我国煤矿生产的发展趋势和安全生产状况看,目前的监察和监管队伍人数过少,力量较弱,急需增加人员,补充力量。二是要提高素质。首先要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激发起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的精神和秉公执法,不徇私情,清政廉洁的情操与不怕打击报复的勇气。其次要增强业务能力,使每一个人都成为监管的行家、事故隐患的克星、独档一面的能人。其三要转变作风。要善于倾听群众意见,勤于深入基层,深入矿井,与工人交朋友,为企业办实事,兢兢业业,勤勤肯肯,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全身心扑在煤矿安全监管工作上。为了有效提高监管队伍的素质,建议国家在现有矿业院校中扩大煤矿安全生产监管专业招生规模,为地方培养更多的专业监管人才,以满足监管工作需要。
(三)有效利用社会积极因素,内外互动合力搞好联防
1、鼓励煤矿周边群众协防排查事故隐患。一般来讲,煤矿周边的居民对当地煤矿的大体情况都有所了解,对煤矿周边的地质构造等自然环境更是比较熟悉,矿方和监管层应主动请他们协助煤矿,对周边的地理环境变化情况和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监督,鼓励他们及时反映自然地理变化情况和事故苗头,大胆举报违规违章行为。
2、借助媒体宣传优势营造社会监督氛围。媒体的扬长揭短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具有特殊的监督促进作用,各级政府和煤矿企业都应很好地借助这种优势,为煤矿安全生产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监督氛围。各级各类媒体也应积极主动地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高质量的舆论引导和监督服务,发动和引导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支持和参与煤矿建设,防范煤矿事故。
3、诚请业外专家学者为安全生产会诊把脉。在充分发挥业内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力量,广泛深入开展研究的同时,应多听业外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并请他们同业内专家学者一起,为煤矿安全生产会诊把脉,联手攻坚克难,拿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政府和监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4、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充实完善安全保障体系。首先,应借鉴其他行业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充实完善安全生产保障措施。社会各行各业在安全生产、企业管理、职工培训和廉政建设等方面都有许多良方良策,煤炭行业应虚心学习,博采众长,补己之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同时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主要产煤国家均有许多成功经验,己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体制机制和较为健全的监管体系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尤其在员工培训、工伤赔付、安全保障、工资福利等方面的做法更是值得我们效仿。我们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的方针,一面大胆创新,一面大胆借鉴,不断闯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煤矿生产安全保障之路。
第三篇:对煤矿安全生产的认识
浅谈如何抓好新形势下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范子伟
山煤集团鹿台山煤业有限公司 煤炭产业是高危行业,安全风险和利润空间相互影响,管理甚为重要。从目前来看,我国煤炭行业短期性、结构性过剩和长远产能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将继续保持增长,但占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比例将下降。
现就如何抓好我矿下半年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煤矿安全管理。
随着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煤炭产业制度建设也在同步进行,抓好安全生产,健全制度和创新机制是根本。深入贯彻“双七条”规定和集团郭董事长的“七字举措”为目的。我矿依“安全生产活动月”为契机,在与集团保持高度一致的基础上完善我矿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之在复工复产后指导安全生产。真正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
二、健全煤矿安全技术管理体系,正确处理好煤矿生产、基建与安全的关系
安全与生产、安全与进度不是对立的双方,而是相互依存关系,安全是伴随着生产而言的,没有生产活动就谈不上安全,反之发生了不安全事件生产就无法继续进行,因此生产过程中必须保证安全,不安全就不能生产。从政府监管的角度看,像我矿在去年6月6日发生人身死亡事故至少停产(停工)1年多,事故对于煤矿来说,除承担经济损失外,还有停产、停工,会严重影响产量和建设的进度。通过健全煤矿安全技术管理体系,以安全技术创新为导向依托集团煤业公
司各部门,根据安全生产实际针对如:采空区火区探测与治理、瓦斯抽采治理、软岩支护、地下水防治等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瓶颈进行研究攻关,重点解决“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灾害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威胁。对于采掘过程中的有害气体、采掘工作面接近含水层、采煤工作面的搬家倒面、工作面初次放顶和周期来压、掘进贯通、揭煤、过断层、采空区瓦斯、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等环节必须制定可靠的安全技术措施,并确保措施到位、人员到位、监管到位,以保障安全生产。
三,加强员工安全意识的强化,做到一切服从于安全,不安全不生产。
员工的安全意识是做好一切安全工作的基础,也是一个单位综合安全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煤矿是由相互连通的巷道构成的复杂空间,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轻则造成个人伤害,重则引发群死群伤事故,从领导到普通员工都应该认识到做好煤矿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真正做到一切服从于安全,不安全不生产。从教训看,我矿员工的安全意识不强,个别管理人员对问题采取回避态度,没有认识到安全检查对于安全工作的促进作用,这一点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四、发扬“严、细、实”的工作作风,提高现场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水平。
煤矿生产是与大自然做斗争,条件差、环节多,顶板、水、火、瓦斯等“五大”灾害随时威胁着安全生产,剖析各类煤矿事故的原因,往往都源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殊不知,小隐患就可能变成大隐患,小问题就可能变成大问题,不处理小事故就可能酿成大事故。一次血的事实告诉我们,煤矿安全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应该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神经,绝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切实发扬“严、细、实”的工作作风,严格履行下井带班职责,深入
井下现场,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加强现场的调查研究和检查指导,严肃查处作业过程中的“三违”行为。
五、建立安全投入管理制度,加强安全人才培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文件,建立安全投入管理制度,确保资金用于安全生产条件的改善,是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保障。必须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一是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和完善人才领导与协调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二是实现一专多能,一人多用的技术岗位制度,实行劳动技术与收入挂钩,激发广大职工自觉学习文化、技术的积极性;三是根据矿区发展需要,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学习,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实现知识的更新;四是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到先进企业考察学习,广泛学习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形成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长效机制,提高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六、注重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有机结合,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一方面,安全文化建设依赖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安全文化支撑。我们必须倡导“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信誉、安全就是竞争力”的安全文化理念,并且安全工作的重点是人,安全管理体现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只有以安全文化建设为抓手,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执行力由强制性到自觉性的转变,员工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飞跃,才能不断丰富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才能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规范安全行为,营造“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实现安全生产提供思想保证。
总之,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做到防患于未然。不仅要从制度上,还要从基础管理、从人员,从素质教育上保证经常
化、全面化和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长治久安。
第四篇:浅谈煤矿安全生产
浅谈煤炭安全生产
一直以来,煤矿安全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这种沉重,不仅包含着人民群众对煤矿安全事故屡禁不止的无奈与痛惜,也饱含着对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担忧与不安。对于如何抓好煤矿安全生产,不仅煤矿企业不遗余力地常抓不懈,各级政府更是紧盯不放,把它当做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那么,到底怎样才能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呢?近日细细研读国发〔2010〕23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感触颇深,受益非浅。在这里,笔者就几个方面阐述一下自己对安全生产管理的认识与见解。
一、提高认识,把安全工作提到政治的高度来对待。每一起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事故当事人,也不仅仅是煤矿企业,它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影响到国家发展的稳步推进;它造成的不单单是经济损失,更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负面影响,尤其是国际影响。现在我们国家大力提倡以人为本,深入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煤矿安全事故尤其是重特大安全事故,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所带来的冲击,是不可想象的。站在这个高度上来说,我们出不起事故,因为安全事故不仅是掏几个钱就能“摆平”的事,它给个人、给国家、给社会造成的伤痛与阴影是永远消除不了的,也是无法弥补的,国际影响更是不可低估。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煤矿从业人员,都要提高认识,站在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要经常性地开展政治学习,不仅学习安全
文件,还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安全生产方面的国家政策。这个制度很不错,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使每一个职工都认识到安全生产不仅仅是关系到自身安危的事,更是关系到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大事,首先在观念上树立了大局意识,克服了个人狭隘的认识。
二、坚持依法办矿,依法建矿,从源头上把好安全关。煤矿建设与生产,首先应该从源头上规范主体行为,该报批的报批,该签证的签证,该投入的投入,该整改的整改,坚决杜绝无证经营,无证生产,坚决杜绝冒险作业,杜绝违章作业。近十多年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多部关于煤矿企业生产经营的法律法规,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矿法》更是将煤矿安全事故列入刑事犯罪之列。颁布这些法律法规的目的,就是为了规范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安全管理,从法律上保证安全生产。有些人感叹,煤现在煤矿越来越难干了。的确,现在的煤矿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的条条框框越来越多,政府部门的监管越来越严格,煤矿行业的门槛也越来越高,稍不留意就可能跨越“红线”,面临着停产整顿、关闭矿井,甚至法律制裁的严重后果。但是,这恰恰说明了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对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度负责。应该说,这是社会进步的明显表现,是国家发展的必然结果。前不久国家相关部门对去年河南伊川县“3.31”矿难进行了处理。这起矿难中,上至县长、书记,下至煤炭安全管理的科区长,被党纪国法处理的多达有77人,可谓重拳出击。这个处理结果,也表明了国家治理矿难、确保安全生产的坚决态度。应该说,很多人被这次矿难以及后续处理结果深深地震撼了。但是,我们不仅仅要震撼,更要以
此为戒,警钟长鸣,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煤炭生产,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以规程为准绳,依法生产,按章生产,尊重生命,以人为本,我们的煤矿产业才能长治久安。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三、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安全、高效地组织煤矿生产。随着我国煤炭开采事业的蓬勃发展,传统的煤炭开采工艺、开采技术与生产装备所表现出来的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高、开采效率低等矛盾越来越突出,不仅对煤碳开采业的发展造成瓶颈制约,还严重威胁了矿井安全生产,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矿井生产的需要。有鉴于此,企业及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来组织科研攻关,加快煤炭开采相关技术升级,应对各种煤矿安全威胁。经过多年的努力,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大批涌现,大大拓展了煤矿安全生产的新途径。更重要的是,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使煤矿安全生产在技术上和实践上有了质的飞跃,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煤矿的安全生产。邓小平同志曾经有过精辟的论断: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我们必须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探索、推广、使用科学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让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安全生产中发挥出科学的威力,为我们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为我们的事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做的是,坚决淘汰那些落后的甚至不科学的生产工艺及设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来替代,从根源上彻底消除不安全因素;
四、严格按照规程作业,破除经验主义,铲除懒散作风,牢固树
立按章作业意识,以铁的手腕狠反“三违”,从根本上夯实安全基础。规章规程,就是施工中合理而必要的程序,就是我们工作中的科学指导。任何偏离盖章规程的作业方式,最终都会酿成事故。煤矿安全生产的规章规程,都是用鲜血换来的教训。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本《煤矿安全规程》,浸透着无数人的鲜血,凝聚着许许多多曾经鲜活的生命。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们不能踏在前人的血迹上,再酿类似的悲剧。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保证安全生产,我们必须严格按措施施工,按规程作业,丝毫马虎不得。严格按照规程作业,才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但是在现实中,三违现象却屡禁不止,防不胜防。究其原因,一是经验主义占上风,有些同志自认为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在工作中删繁就简,省略必要的程序,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结果酿成事故。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懒散作风在作祟。有些同志懒散成性,工作中经常图懒省事,抄近道,走捷径。殊不知,在潇洒痛快时,大祸已在不知不觉间降临头上。经验主义与懒散主义这两个东西害人害己,千万要不得。三违猛于虎啊,“三违不除,矿无宁日”。因此,为铲除隐患,我们必须以铁的手腕狠反“三违”,重拳出击,铁腕治理,不留情面,不留机会,不留余地。否则,姑息迁就之下,必然养虎为患,后患无穷。治标更要治本,我们必须营造出一种三违必反的氛围,让广大职工知道红线,害怕红线,从而远离红线;要养成一种遵章守纪的群体性习惯和心理,以三违为耻,以遵章为荣,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心态和遵章氛围。
煤矿安全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综合性系统,涉及到企业内外的方方面面,既有煤矿企业的合理组织,还有政府还部门的严格监管;既有人、财、物上大量投入的硬件建设,还有从业人员素质培训的软件建设;既要创造经济上的效益,更要抓好安全上的社会效益。因此,实现煤矿安全生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煤矿安全管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时刻警醒,常抓不懈,个人、企业、政府共同努力。煤矿安全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但我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煤炭安全生产的路子会越走越宽,煤炭的天空会越来越蓝。
第五篇:煤矿安全生产
煤矿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高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意识,切实落实本单位、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有关安全法律法规,结合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安全生产实行“一岗双责”制度(一岗双责制度:是指煤矿各级领导、各相关部门不仅要完成本职范围内的业务工作,同时承担业务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各煤矿行政正职(含主持工作)是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责任;分管领导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是本部门安全生产的直接领导者,对分管业务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要切实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