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际关系心理学教程_名词解释和答案
名词解释
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本质上,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3、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4、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的等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5、观察法:指的是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6、实验法:指的是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和而且人们遗忘沟通者要比忘记沟通内容更快一些。
28认知:是人对于外部世界和对自我的种种认识。认知是态度的一部分,是关于态度对象的任何思想、信念和知识等。29认知失调:如果一个人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即从一个认知能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是认知失调。人们会因为认知失调而体坐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
30承诺升级:一个人在数个备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当衽这个方案之后,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仍会坚持自己作出的决定,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导致失败的行动过程中去。这种现象称为“承诺升级”。
31人际印象(人际印象形成):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这种整体印象实际上就是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对他人外表、特质、情绪特点和行为方式的整体印象。道为什么。
53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它是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54自我实现:指的是使个人潜能获得最充分的发挥。55强化:指的是能加强或减弱我们行为效果的任何东西。
56情景认同:指的是每种社会环境都有一种它所认可的具体社会行为方式。57去个性化:是指处在群体中的人体不是以个人的方式来行动而是溶化于群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的一种状态。群体中的去个性化程度将会极大地影响群体中遵从的程度。58遵从:是由于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59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他人在场与他人一起活动可以促进行动效率的提高。60感染:由榜样解除内心约束就是行为的感染。变化情况。
32平均模式:是安德森提出的,该模式认为,知觉者是通过把所有单个特质
7、社会调查法:指的是通过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提问而获取信息的方法
评估的值平均起来形成一个总的印象的。在平均模式中,所追加的新信息其
8、社会测量法:指的是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效用要取决于它比已有的印象更好一些还是更坏一些。
法
33优先效应:也称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
9、统计法:指的是对经由研究者调查、访问、测量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分析的方法
34新近效应:也称为近因效应,即我们所获得的最新的信息会对于形成的印
10、人际特质: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象有强烈的影响。
体系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之为人际反应特35晕轮效应是指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质。
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做晕轮效
11、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应,也称为光环效应。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36定型:是认为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拥有同样的某些特质或特点的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信念。它能强烈影响个体加工输入的社会信息的认知架构。定型发生在各个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
不同的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年龄、地域、心理疾病、癖好、毕业的学
12、自我呈现论:是人们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外在印象的理论。自校等方面。
我呈现也可称为印象管理。是在戈夫曼以及其他人广泛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观37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点。它属于社会相互作用理论中的一种,主要阐述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暴露问动。
题。
38印象管理:是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13、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这种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39印象形成:认知的主题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探讨个人所作的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它侧重于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因此,这个理论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是社40自我表现: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向他人显示自己,以达会交换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到印象管理目的的技术。自我表现的目的是在他人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印
14、通俗心理学:是海德提出来的,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象。
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是由生活经验积累形41人际知觉:是人体试图了解周围人们的认知过程。
成的,就叫作通俗心理学。
42身体语言:我们的心境和情绪常常反映在身体的姿势,位置和动作中。来
15、社会测量法:又称为社交测量法。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自于它们的非言语线索,称为身体语言,它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他人的多种有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用信息。
地提示整个群体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的好感、反感、冷漠等情感关系。43通俗心理学: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
16、角色:特指某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一定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系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个理论就叫通俗心理学。的符合规范的行为模式。
44归因:是指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
17、角色扮演:是指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态的推论过程。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45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推断他人与自己行为的一组理论。它侧重于对人
18、角色期望:是指社会、团体或他人对角色扮演者行为的期待或要求,是的活动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人们通过这种理论来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个人行为的动机
境,以及随这些环境而出现的行动,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人际关系的目的。
19、剧班:是指两个以上的表演者共同组成的表演单位。“折扣原则”,即社会赞许性和非共同效果的综合。该原则认为,特定的原20、角色外沟通:特指私下交往和表演。
因产生特定的结果的作用将会由于其他可能的原因而削弱。
21、态度:是人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46行为中心偏见:对他人的知觉常常太多地根据行为,而不大根据行为发生稳定的心理倾向。的环境的前后关系来作出。这种现象称为行为中心偏见。海德把这种现象称
22、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来的,该理论主要研究认为“行为”吞没“场”,也有人把这种偏见称为“基本的归因错误”。知各元素之间的关系。费斯汀格认为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有三种:认知无关、47显著性偏见:人们常常利用他们最容易获得的刺激来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认知协调、认知失调。该理论认为人们会由于认知失调而体验到一种不愉快或任务。一个刺激越容易被某个人获得,这个刺激越有可能被他用来影响答的驱力状态,各个认知元素之间的失调程序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不一致的案,即被他加工而影响反应。同样,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一个人或情景的认知数、协调的认知数、重要性。易利用性会成为因果归因的关键。这种现象称为显著性偏见。23参与活动法:参与活动要求人们通过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人们的态度48行动者和观察者偏见:行动者和观察者在归进存在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往往在交往中体现出来,并在交往中得到别人的启发和教育,从而改变。在于我们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或情景的因素,而把他人的行为归24登门拜访(等门槛技术):是一种转变的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因于内在原因。
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开始,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49自我服务偏见:指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变态度的目的。
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后,怨天尤人,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也25团体规定论:是一种态度转变的方法。它认为群体所具有的公约、规章、就是我们常说的:“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这显然是一种主观准则等可以有效改变人们的态度。这样,我们可以利用群体的纪委来要求各主义的表现。个成员,使他们改变态度,与群体保持一致。
50自我障碍:是人体为保护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26全面宣传法:一般来说,要改变个体的态度,既要进行积极方面的宣传,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归因策略。又要进行消极方面的宣传。把正反两方面的宣传结合起来,有助于改变人们51习得无助:人们经受了极端严重或持续的紧张后,我们就会发现一种不寻的态度。这就是全面宣传法。
常的心理现象,即当事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之下时,他们并不努力去控制,27睡眠者效应:一则沟通的说明力随着时间而增长,这个效应就称为“睡眠而是觉得希望渺茫无所作为,从而产生“习得无助” 者效应”。“睡眠者效应”的本质在于人们往往把信息本身和沟通者分离开来,52习得无助的归因含义:当人们感到他们不能控制事件的发生时,他们想知
61模仿:就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人体仿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
62时尚:又称时髦,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并被大多数所仿效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63社会舆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众人对普遍关注的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公开表达的一致意见,或者说是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64社会风气:是指社会上或者某个群体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相仿效和传播流行的观念、爱好、习惯、传统和行为。65反模仿:是指个体观察了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后,采取了一种与他们对立的行为,或者相反而极端的行为。66独立:是指个体对如何行动作出自己的决定,而不是简单地对群体压力作出反应。
67简单的服从:是指人体保留他的个人观念而仅仅改变其公开行为。68内心接受:是指既在公开行为上又在私下态度上与群体相一致的行为。69群众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
70社会助长作用:指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可以促进行动效率的提高。71旁观者效应:是指人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个体单独时以及有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
72利他行为:是指一处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73回报规范:也称互惠规范,是指人们应该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不应该伤害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74责任扩散:给对于困境中的人提供帮助,个体必须感到自己有责任采取行动,但当有许多人同时在场的时候,就造成了责任扩散,即个体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75社会责任规范:是指我们对于需要帮助的人负有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76自我奖赏:是指利他行为发生后,个体会感觉到愉快、自豪、骄傲,感到满足的现象。77自我暴露:就是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达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78人际吸引:又称人际魅力,是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79犯错误效应:能力非凡可以使一个人富有吸引力,犯错误使他同普通人更接近,使其吸引力又增加一层。这称为犯错误效应。80强化:是指行为与影响行为的环境(包括行为产生之前的前因和行为产生后的结果)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通过不断的改变环境刺激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产生频率的过程。
81人际交往的互补性:是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82人际冲突:是个体或群体彼此知觉到对方阴挠或将来阻挠自身利益的实现所引起的直接对立的行为。
83比较水平:指的是个体从一定的交往关系中所感觉到的应该获得的结果,这种结果的值受到该个体所了解的所有交往结果的影响。这里所有的结果指的是个体直接体验到的或者是象征性(符号性)体验到的结果。84社会两难情景:是指自私的行为产生个体的得益,但可能导致集体的损失这样的一种情景。85合作:是指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能通过与其他个体和群体组成联盟,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的现象。86报复: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恶意伤害和侵犯的行为,往往采取同样的方式进行回报。
87建设性冲突:凡是利于人际关系、群体和组织目标实现的冲突称为建设性冲突。
88互动:是指一方或多方的反应取决于或依赖于另一方所说所做的程度。89、人际竞争:个体或群体常常在使他方遭受损害的基础上使自身的成果达到最大化的一种社会行为。
第二篇:人际关系心理学
XXXX大学XX学院(本 科)
考察科目论文
论文题目:论人际关系心理学在学生会中的应用
学科名称:人际关系心理学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2009级
姓名:XXX
学号:XXXXXX
E-mile:XXXXXXXXX.com
指导教师:XXX
完成时间:2011年12月17日
论人际关系心理学在学生会中的应用
摘要:人际关系心理学则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探讨人际关系理论方面的客观规律的心理学,而学生会中也有着自身的人际关系网,怎样处理好这张网,帮助学生会更好的发展就成为了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话题...关键词:人际关系心理学;学生会;
English: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psychology is the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the objective facts and norms, based on the use of modern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knowledge of the objective laws of human relations theory in psychology, and students also have their own interpersonal network of relationships, how to deal with this network, to help students become better developed today we want to explore the topic...Key:Interpersonal psychology;Students;
引言
人际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从广义上看: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狭义来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而人际关系心理学则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探讨人际关系理论方面的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其也可属于是社会心理学的分支。
今天我主要是想从人际关系心理学在学生会中的应用为题,来展开探讨一下人际关系对于学生会的运行和管理有什么帮助。因为我是从大一入学后不久便开始接触和参与院、系各级学生组织,其中待的时间最长、感悟最多的就是学生会了。我曾担任过院学生会组织部委员;系学生会组织部委员、副部,现是我系学生会的主席。我本身是心理学专业的,且本学期又开设了人际关系心理学,于是便试着将所学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搬到学生会这个舞台上,在其中逐步去实践人际关系心理学,并且结合自己大
一、大二的经验来探讨和小结一下人际关系心理学在学生会中的应用。
一、以个人阶段性发展来看人际关系的递进作用:
1、初期
也即是我大一进校的时候。我加入学生会还只是一个委员,这是一个过程,也是在学生会中人际交往的一个开端。我们知道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须经历一个从表层接触到亲密融合的发展阶段。学生会有着一定的组织结构,即:主席团→部长(副部)→委员(老委员、新委员)→考核期成员。而初期也就需要分为几个时期去看了:
⑴、考核期。在其间,由于学生会同时进入大批新成员,因此最初的结合群可容纳的各种特征的人,结合群内人的个性也呈多样性,且在这一阶段,富于外表吸引力的成员具有优势。因此,这一时期要懂得改善自己的形象和气质,并且在其间要注意观察老委员和部长的性格特征,从而逐渐朝着所进部门的组织氛围去适应和调整。在这一时期,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熟悉组织部门内部的人员,快速找到内部成员建立一定的关系,互帮互助,这时要给对方留下积极的映像。虽然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越熟悉和了解后,关系和吸引力就会减弱,但在刚进学生会这段时期,做这些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⑵、委员期。这一期间,因为已经成为学生会的正式成员,所以部门内部成员的关系和熟悉度就进一步紧密了。但这一时期也会区别于考核期,因为在这一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失去新鲜感,个性特征也开始逐渐单一,相互吸引力逐步降低,相互的交往也从外部特征转为内在气质了。所以这一时期,就需要成员更多的去展现能力和主动性,去积极参与到学生会的团体活动中,主动去帮助他人和承担工作,这样既可以在别人心中留下好的映像,而且也能展示和磨砺自身的能力,这是很重要的。要想博得他人的肯定,自己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实力为前提。
2、中期
也就是我大二成为副部的时候。这一期间,我已逐步开始参与到学生会更高层次的部长会议中去,与团总支书记和主席团的接触也就更多。且在这一期间,因为已经有新生加入,所以我需要面对一个新的问题:怎样去选拔和处理好新进委员的问题?因为自己也是从这一时期过来的,因此知道这一时期里新委员会出现许多心理,最突出的如:紧张、陌生感、不适感、反应慢、主动性差等。所以我们就需要开展一些素质拓展、聚餐、团队活动等,意为一种破冰的活动,帮助新进委员,使他们能更好的融入到这个团队中。因为一个良好的团队,优秀的团队,如果不建立融洽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不行的。而同时,还需要面对的就是和同级部长以及和团总支书记的人际关系处理。此时,作为副部,更多的是提出意见和增强实施能力,在同级中需要保持一定的度,表现不能太冒尖,要和同级部长保持平衡水平,但也要刺激性的带动他们,不能顾此失彼了,工作质量和完成度也是需要保证的。对于老师,我们需要的就是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因为老师常会在活动中出现,因此做好本职工作,务实、认真就是最满意的答复了。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是我根据自身情况,总结的一个人从进入到提升需要懂得和处理的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的事物。在这一期,总结了几点如下:
1、保持良好形象;
2、建立良好关系;
3、主动参与活动;
4、不断提升能力;
5、懂得谦恭礼让;
6、懂得务实创新;
7、博得良好口碑;
8、树立诚信威信;
9、保持竞争实力。
二、树立全局观,从整体着眼学生会的发展:
保持全局意识,从整体去把握学生会的发展走向,从大局去鼓励和建设好学生会的人际关系网,对于学生会的整体发展是有必要的。从霍桑实验中,我也学到一点:虽然外部刺激可以对成员积极性有一定作用,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如今我已成为学生会主席。,在这一时期里,我需要面对的是整个学生会,我需要处理好的是各部门、各部长、委员间突出事件等。而我在整个学生会成员的心目中,是一个突出位置,对于新进来的委员更是有一份神秘感和不可亲近感。所以这期间我就需要做几件事:
⑴、和新进委员建立一种平等关系,保持亲近感,增加大家对我的熟悉程度,主动去找新委员说话,了解和关心他们生活学习情况;
⑵、树立优秀的榜样,凡事在统筹安排好活动后,我就会去各个活动版块参与其中,身先士卒的去带头工作。在例会等制度中,自己则需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因为上梁不正下梁歪,因为我是主席,如果我不带好头,对下面的成员就是一种负面的参照;
⑶、完善制度,实行责任制,让每个成员懂得帮助部门,帮助学生会,让每个成员都形成一种团队意识,从而就不会制约和影响学生会发展。
从霍桑实验和人际关系的其他理论中,我也知道,要让团队能发展好,就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建立好良好的人际关系除了个体自身的能动性外,更重要的就是管理者对其提供了怎样的环境,为其提供怎样的条件,帮助下面的人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在这一阶段,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树立大局观;
2、以人为本,以纲为本;
3、关心成员,激励为主;
4、主动发现,积极调整;
5、不断革新,完善机制;
6、制造机会,创造平台;
7、标榜诚信,建立威严;
8、角色互换,将心比心。
三、结论与展望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与社会的连结中,必然要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在这些关系交往过程中,人们借助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来进行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这些关系因对象不同,也会指向不同的发展方向。良性的关系是吸引与合作的;但由于环境影响、性格因素、心理因素等原因,许多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难免会陷于矛盾与痛苦之中,关系中的当事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化解由此带来的自己内心的冲突,则会陷入人际关系的危机之中,甚至会出现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从而降低自己生活的幸福指数。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源于健康的心理状态,自信、乐观、从容、友爱、助人、谦虚、宽容等等,这些良好的行为品质都可以在人际交往中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使人舒缓压力、平复情绪,对人们的个人发展、身心健康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那些在人际关系中出现问题的人,也会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甚至是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他们更多地表现出自负、自卑、干涉他人、多疑、敏感、嫉妒等消极心理,从而导致了人际交往的一次次挫败。而我现在通过去实践和研究人际关系心理学在学生会中的作用,以期帮助自己更好的管理好学生会组织,也为今后进入社会做好人际关系处理铺垫。
参考文献:
[1]郑全全、余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内容,1999-9第1版.[1]许峰.《社会心理学》内容参考,2001-03-01版.[1][美] 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参考,2006-05版.
第三篇:心理学教程
一、多选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他是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观察法的有点:a简便易行b所得材料真实。C所需时间较长d难以确定某种行为现象的真正原因。
3.实验法的优点:a能严格控制自变量和无关变量b能主动引发被研究者心理现象c所得数据比较准确、可靠d可重复实验来检验实验结果。
4、问卷法的优点:a不受时间地点限制,b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广泛材料c能够对结果进行数量处理。
5、个体心理一般包括行为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三个方面。
6、注意是心理活动队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8、根据思维的形态,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轴向思维。
9、激情是一种短暂而猛烈的情绪状态。欣喜若狂、悲痛欲绝、暴跳如雷、惊恐万状等都是激情的不同表现。
10、根据情感的社会内容,可以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1、意志行动及其特征:a、意志行动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B、意志行动与客服困难相联系。
12、在与异性朋友的交往上,男生在助人、安全和自我表现上高于女生,而女生的自我中心却高于男生。女生更注重自我,男生则更易帮助异性朋友。
13、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浪漫色彩浓厚、自主性较强、公开性突出、情感随意性较强。
14、理想可分为四个方面:职业理想、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
15、广义的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学习的发生是由经验引起的,学习是一种行为或思维比较持久的变化,不能简单地认为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意味着学习的存在,学习不仅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而且动物也存在学习。
16、根据学习的结果,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17、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有三个,即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18、动机有三种功能:唤醒功能、指向功能、激励功能。
19、奥苏伯尔对动机的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20、是威信性动机的是:有的儿童愿意为他所喜欢的教师努力学习(而拒绝为他所不喜欢的教师努力学习);因获得父母、教师、亲友的赞扬而认真学习(因受到责备、奚落、挫伤了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影响学习);因师生的友好合作而增进学习的责任感等。
21、美国的心理学家维纳归结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个原因。
22、加涅将智力技能的获得分为四个由低到高的阶段,分别为辨别、概念、规则、解决问题,其中概念和规则的学习是智力技能的核心成分。
23、发散思维有三个特征: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
24、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
25、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26、我国心理学家把道德行为的发展概括为四个水平:受外在监督的道德水平;模仿性道德行为水平;道德行为习惯水平;独立自觉的道德行为水平。
27、大学生道德行为处于道德行为习惯和独立自觉的道德行为两种水平之间,主要表现在:道德行为的自觉性;道德行为的独立性;道德行为的稳定性。
二、判断
1、高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既涉及大学生心理现象和规律,也涉及高校教师的心理现象
2、高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既涉及知识和技能教学活动,也涉及大学生的个性和品德培养。
3、高等学校心理学不仅要着眼于个体的心理现象和规律,而且还要研究班集体的群体心理特点和人际关系对高校教育活动的影响。
4、学校心理学是多学科交叉的一个学科。
5、系统性原则就是要坚持系统、全面、整体的观点,把人的心理现象作为一个整体的、有层次的系统,进行多层次的系统,进行多层次多水平多方位的系统分析与研究的原则。
6、发展性原则,就是要坚持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进行动态的研究原则。
7、个案法由于只研究一个或几个对象,便于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但由于例数较少,所得结果缺乏代表性。
8、马斯洛对需要层次的概括,前后有些变化。使之成为七个层次,但影响最大的仍然是五个层次的需要。
9、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比较复杂。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不同的行为也可能有同一种或相似的动机。
10、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在实践活动中是紧密联系、协同作用的。
11、过去的知识经验是否在头脑中保持,可以通过回忆或再认的方式表现出来。
12、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的含义。
13、狭义的心理发展则是指个体心理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
14、心理的各组成成分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发展过程中,但发展史不均衡的。
15、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历程中,在某年龄阶段内,对某种行为的形成最为重要而且也是最适于学习该种行为的时期。
16、现代心理学中对个体身心健康的研究,已经扩展为个体心理从胚胎期到出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
17、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行为准则等的学习。
18、学习就是通过尝试与错误逐渐建立起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是一个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19、诱因是指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或情景,是个体趋向的目标。
20、PQ4R方法是由托马斯和鲁滨逊提出的一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学习策略。PQ4R分别代表浏览、问题、阅读、反思、背诵、复习。
21、规则学习又称原理学习,是在概念基础上更高一层次的学习。
22、左脑功能占优势的人语言能力和计算能力较强,但创造性相对弱一些;右脑型的人操作能力强,想象丰富而生动,思维具有发散性、灵活性,常能表现出探索性和创造性,但计算能力较差。
可见气质类型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方式和效率。
三、辨析2页
四、简答题
1.高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心理发展
学习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心理
学校群体心理
学校管理心理
2.动机或者工作效率(简答或论述)
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关系可以用倒U形曲线来表示。中等强度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研究还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而且动机的最佳水平会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而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即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3.什么是人格?及其特征?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稳定性与可变性
2、独特性与共同性
3、个性的整体性
4、生物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
4、影响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环境因素
(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相互作用论。
5、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口唇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6、思维发展的特点?
1、大学生出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最终辩证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
2、在常规思维发展的同时,大学生的创造思维也有显著发展;
3、大学生还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7、大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具有以下特点?
1、自我明显分化,迅速发展,自我矛盾开始出现。
2、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增强
3、大学生自我体验丰富深刻,但不够稳定。
4、大学生自我控制有明显提高。
8、认知领域的学习又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9、奥苏伯尔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有三个要点:
A判断学生是否进行了有意义的学习,就要看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能否进行归类和具体化 B在学生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是一个演绎的过程。
C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准备。
10、加涅的学习条件论
加涅是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他认为学习是一种将外部输入的信息转换为记忆结构和以人类作业未形式的输出过程,要经历接受神经冲动、选择性知觉、语义性编码、检查、反应
组织、作业等阶段,反馈及强化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学习受外部和内部两大类条件所制约。外部条件主要是输入刺激结构域形式,内部条件是主体以前习得的知识技能、动机和学习能力等。加涅认为,教育是学习的一种外部条件,其成功与否在于是否有效地适合利用内部条件。
11、个人对待自己成功失败的归因影响未来行动的动机。
如果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能力和努力的结果,自己会感到满意和信心十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运气好和任务容易,则会产生饶幸和平静的心理,具有降低学习动力的作用。一般来说,把行为结果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对后来行为的动力;而把行为结果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内部的、可控因素,则会增强个体对后来行为的动力。
12、知识学习的过程:
包括以下三个阶段:习得、巩固和转化、迁移和应用。
13、知识学习获得的条件:
适当的知识准备;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外部条件
14、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15、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包括?
功能固着;反应定势;知识经验储备;能力;气质、性格。
五、单选
1、高等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应用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
2、唯物辩证法是指导一切学科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
3、客观主义原则是高等学校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原则。
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6、看见一张书桌、听见一首歌曲等都是知觉现象。
7、瞬时记忆又叫做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的储存时间以毫秒计,一般不超过1秒钟。短时记忆储存信息的时间是1分钟左右,有时也称为操作记忆。
8、梦被视为无意想像的极端形式。
9、记忆的准备性是指在需要时,能把记忆中所存储的知识迅速地提取出来,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的品质。
10、对青年而言,友谊是一种罪主要的情感依恋和人际关系。
11、学习是由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2、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
1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模仿理论。
14、格式塔学派的顿悟说;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15、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16、社会动机分成两大类:交往性动机和威信性动机。
17、桑代克以刺激一反应的联结理论基础,提出了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18、1908年由贾德等人提出了经验泛化说,又称概括化理论。
19、非连续技能一般是自我调节的、较少受到外部情景控制的、其准确性可以计数的技能,如:射箭、投篮、举重、跳高等。
20、左脑是处理言语信息,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聚合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
21、右脑则是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
22、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23、皮亚杰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对偶故事法。
第四篇:心理学名词解释
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指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科学方法两大特性:观察客观和自我校正
实验心理学诞生: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诞生 韦伯定律: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强度之比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Φ/Φ=C
费希纳:率先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色觉与后像,出版了《理物理学纲要》
贡献:提出费希纳定律,证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间存在的联系(S=K*lgR,即感觉强度随着刺激强度的增长作几何增长
艾宾浩斯:贡献,证明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建立第一个高级过程有关函数---遗忘曲线 将记忆分成三类,随意记忆、无意识记忆以及自发记忆
观察法: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是获取客观原始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基本方法,也是一些重大科学现象的重要方法包括自然观察法(明确目标,确保观察本身不会对观察对象产生影响)、参与观察法,个案法 调查法。
相关分析法:相关分析法为研究着提供一个量化的指标,用以评估并详细说明两个或者多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这个指标就叫做相关系数
实验法:通过人为的,系统的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理解的科学方法。要素,a实验假设和推论b实验变量c实验控制(控制额外变量方法: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抵消法/平衡和统计控制)
实验信效度:实验的信度是指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信度验证方法有直接验证系统验证和概念验证
实验效度:分内部和外部效度 内部指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明确程度 外部即实验结果的普通代表性和适应性。
变量:因变量,由实验者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某种特定反应.因变量应满足要求,有效性和客观性
实验心理学研究课题:1课题确定2被试选择3实验控制4数据整合5研究报告撰写 实验设计(一)被试选择分配和保护(二)确定变量控制的方案
实验报告内容:标题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棍参考文献附录
多自变量设计:存在多个自变量的实验方案,也称多因素实验.优点:高效 利于控制额变 结果有更强的普遍意义 可以获得交互作用.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包含匹配和随机化两种分组技术 被试内设计:比较相同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行为
小样本设计(一)ABA设计(二)多基线设计
第五篇: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全人教育:是致力于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从社会文化取向说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从学生个人成长取向上说是知、情、意、行整体发展的教育。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是针对高等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
实验法:是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在实际教育教学环境中,通过感官或利用仪器,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或生理变化以获得有关研究资料的方法。
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直接观察以外的手段,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间接地收集有关资料,以了解研究对象心理和行为。心理发展:主要包括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两个方面。
认知发展:指个体认识事物的活动与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过程。
社会性发展:指人的情感,个性,兴趣爱好,价值观,世界观等社会化的发展变化过程。
自我意识:是个性心理发展的核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他主要关注人格的发展。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学派以皮亚杰为代表。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智力:即一般的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其核心成分是思维能力。
智商:比内量表以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来反映智商。三元智力理论:智力是个体适应环境行为的心理能力,其心理机制是在信息加工中的反省成分,操作成分与知识习得成分,这三种活动结果称三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人类的认知并非一元,而是多元,传统智力只有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过于狭窄。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艾里克森强调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他的理论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变化。接受学习: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接受现成的结论。发现学习: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探索得出结论。
有意义学习:指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理解新学习材料的意义。机械学习:指学习者没有理解新学习材料的意义,新知识不能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联系起来,只是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
试误说:桑代克对学习过程的说明。认为联结是通过反复尝试从而逐渐减少错误而建立的,没有什么认识、理解、意识的作用,因而是一个盲目的过程。
顿悟说:苛勒认为学习不是S—R的联结,而是在头脑中对知觉的重要组织,构成了一种完形,其过程不是试误而是突然顿悟
同化:在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中,新知识被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合适的观念所吸收,从而获得了意义;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更为分化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称为同化
学习动机: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心理性动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各种学习,过强或过弱的动机都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认知内驱力:即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对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赢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的一种需要。习得性无助:由于一系列的失败经验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
学习迁移:学习的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普遍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也出现在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学习中。
学习迁移类型:根据学习迁移的性质分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或者积极迁移和消极迁移;根据迁移的层次分类,可以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先后顺序分类,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分类,可以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
知识:教育学常把知识定义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知识是个体头脑中的一种内部状态。
心理表征:指信息在头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它包括事实、规则或个人态度、信仰等。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特点。程序性知识及操作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地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的具体操作。
策略性知识:运用规则对内调控自己的认知加工活动的程序性知识
同化论:指把某种外部材料或因素接纳,吸收,合并成自身一部分的过程。三种同化模式:1)下位学习2)上位学习3)并列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当学生已掌握的概念在概括和抽象程度上高于新学习的概念时,这种关系的建立过程被称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当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所形成的概念概括或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时,就会出现上位学习。
并列学习:如果新概念即不能与认知结构中的特定的有关概念构成下位关系,也不能构成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这种学习就属于并列结合关系(例如,质量——能量)。
变式练习:是陈述性知识学习向程序性知识学习转化的关键,就是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认知策略:或叫策略性知识,就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起执行和控制作用的过程。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三种: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侧略。
问题解决: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即超越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创造性: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消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
发散性思维:是人们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
动作技能:又称心因性动作技能。它受内部心理过程所控制。它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反馈:是指有机提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把来自运动器官的效应信息,再经过感受器传导到大脑神经中区,获得有关动作的正确性精确度或适合性信息过程,高原现象:在复杂的动作 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品德: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 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或倾向。
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等四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心理成分。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研究方法是开放式两难故事形式。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服从和惩罚定向阶段与朴素的自我中心定向;习俗水平——赞许、使人高兴和助人定向阶段及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契约—尊重法律定向阶段与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
群体:群体是人们按照某些相同的心理和社会原因,以特定方式组织起来,共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共同体。
从众:指人们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
社会助长: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
社会惰化:指一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一件事时偏少的现象。心理健康:不仅没有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自我认知态度,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健康成熟的人格,自我调控能力,对现实的感知能力以及积极地适应环境的能力等六方面。
心理健康评估: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收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对其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初步分析诊断的过程。
心理咨询:在特定的咨询环境中,通过资访双方建立良好信赖的关系,咨询人员运用有关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与来访者进行交流,探讨,磋商,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分析自己,订立目标,以便改善心理状态,主动适应社会环境,形成健全人格,提高生活质量,开发个人潜能。
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程度处于一般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之间,它的主要症状体现为自我意识障碍,情绪障碍,学习心理障碍,人际交往障碍,恋爱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等。
学校心理辅导:指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它是在综合多种理论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一个领域。
教学策略:在不同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是指教师教学时优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操作指南,并不限定于某种教学方法,而是统设各种方法于一定指导思想之下,以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评价:教学设计者需要回答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教学目标达到没有,在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必须运用一系列评价手段,方式进行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