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诉名词解释打印

时间:2019-05-13 12:4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诉名词解释打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诉名词解释打印》。

第一篇:民诉名词解释打印

民事诉讼法的效力:是指民事诉讼法发生作用的范围,即对什么人、什么事、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发生作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中的一种,它是由民事诉讼法律调整所形成的人民法院和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在诉讼中发生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的关系。诉讼行为:是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在特定诉讼中所实施的能够发生诉讼效果的行为。诉讼参与人一方的诉讼行为往往需要与人民法院的诉讼行为相结合,才能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诉:从微观来看,是当事人的一种请求,但从宏观来看,是法律规定保护当事人正当权利和合法利益的一种制度,所谓法律规定,一是指实体法的有关规定,一是指程序法的有关规定。确认之诉:是指当事人要求人民法院确认某种法律关系存在或者不存在的诉讼。法律关系存在,双方当事人就有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不存在,当事人就不承担法律上的义务,对方当事人就无权向其主张权利。前者称为积极的确认之诉,后者称为消极的确认之诉。给付之诉:是指一方当事人要求另一方当事人履行一定民事实体义务的诉讼。这种诉讼在民事实践中是经常发生、大量存在的,民事诉讼法律机制的建立也大多以此为基点。诉讼标的:是诉构成的要素之一,是指当事人之间因发生争议,而要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判的法律关系。每一个诉讼案件至少有一个诉讼标的,但有的案件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诉讼标的。诉权:是由诉的法律制度所确定的,赋予当事人进行诉讼的基本权利。即赋予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在其权利受到侵犯,或者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执时,具有进行诉讼的权能。诉讼中的调解:又称法院调解,是指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问题,本着相互谅解的精神进行协商,或者通过协商对权利义务问题达成一定协议的诉讼行为。辩论原则:是指双方当事人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有权就案件的事实和争议的问题,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辩驳和论证。合议:是指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实行集体审理和评议的制度。回避:是指审判人员具有法定情形,必须回避,不参与案件审理的制度 公开审判: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对民事案件的审理和宣判向群众、社会公开的制度。两审终审制度:是指一个民事案件,经过两个审级法院运用一审和二审程序进行了审判 管辖:是确定同级人民法院或者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使当事人在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发生争议后到哪一级的哪一个人民法院去起诉或应诉,请求给予司法保护。地域管辖:又称土地管辖,或区域管辖,它是以人民法院的辖区和案件的隶属关系确定诉讼管辖的,亦即确定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各自的区域内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协议管辖:又称合意管辖或者约定管辖,是指双方当事人在合同纠纷发生之前或发生之后,以协议的方式选择解决他们之间纠纷的管辖法院。裁定管辖:根据人民法院的裁定确定管辖法院的,称为裁定管辖。裁定管辖是法定管辖的必要补充。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指定管辖、移送管辖和管辖权的移转均属于裁定管辖。移送管辖:是指某一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后,发现自己对该案没有管辖权,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理。合议制:是指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审判集体或者由审判员组成的审判集体,对具体案件进行审理和作出裁判的制度。

指定管辖:是指上级人民法院用裁定的方式将某一案件交由某一个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管辖权的移转:由上级人民法院将某个案件的管辖权转移给下级人民法院,或者下级人民法院将某个案件的管辖权经上级人民法院的同意转移给上级人民法院的,称为管辖权的移转。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是指因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执或受侵害,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的裁判或者调解书约束的人。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者是同一类的,在办案过程中合并审理的诉讼。诉讼代表人:是指众多当事人的一方,推选出的代表,为维护本方的利益而进行诉讼活动的人。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是指在已经开始的诉讼中,对他人间的诉讼标的,具有全部或部分的独立请求权,或者虽然不具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人。诉讼代理人:是指在法律规定、法院指定或者当事人授权的范围内,以当事人的名义代理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行为,并维护当事人利益的人。指定代理:人民法院为无行为能力的人,指定诉讼上的代理人代为诉讼,称为指定代理。委托代理:是指基于当事人、法定代表人、法定代理人的委托而形成的代理。民事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材料 本证:本证是指当事人一方主张某种事实,提出能证明该事实存在的证据。反证:对方当事人为否定或推翻主张事实的一方当事人所提出的证据,而提出相反的事实证据,以证明事实的不存在 直接证据:能够直接证明证明对象的证据。间接证据:是指不能直接证明案件的事实,但能和其他证据联系起来,共同证明和确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举证责任: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对自己所主张的事实,有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拘传:是对于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人民法院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的,人民法院派出司法警察,强制被传唤人到庭参加诉讼活动的一种措施。起诉:是指当事人就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判的行为。撤诉:是指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至宣告判决前,原告撤回起诉的一种诉讼行为。反诉:是指在诉讼进行过程中,被告对本诉原告提出的旨在抵消或吞并原告诉讼请求的反请求。缺席判决:是指开庭审理案件时,只有一方当事人到庭,人民法院仅就到庭的一方当事人进行询问、核对证据、听取意见,在审查核实未到庭的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起诉状或答辩状和证据后,依法作出的判决。延期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已通知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和公告开庭审理日期后,或者在开庭时,由于出现法律规定的原因,而另定日期对案件进行审理。公示催告程序: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以公告的方法,告知并催促利害关系人在指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报权利,如不申报权利,依法作出宣告票据或其他事项无效的程序。无效判决:是指在公示催告期间届满后,无利害关系人申报权利,人民法院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所作出的宣告已丧失的票据无效的判决。司法协助:是指不同国家的法院之间,根据自己国家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在司法事务上相互扶助,代为一定诉讼上的行为。仲裁:是指根据争议双方当事人之间对解决争议的机构事前或事后达成协议,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由该机构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争议的事实作出判断,对争议的权利、义务关系作出裁决。

第二篇:民诉名词解释

执行异议:是指在执行程序进行中,第三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权利主张,只是执行程序暂时中止的法律制度。执行异议成立,原执行程序中止,其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提出执行异议的只能是执行主体之外的利害关系人。2,提出执行异议的时间只能是在执行程序开始后结束前。3,案外第三人的执行异议必须确有理由。4案外第三人提出执行异议一般以书面的方式提出,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口头方式提出。执行回转:指已经全部或者部分执行完毕后,因原执行依据被撤销,由执行员更具新的法律文书采取措施将被执行的财产返还给被执行人,恢复到未执行前的状态。条件:1执行回转以执行依据被依法撤销为前提2,法院执行回转也要有执行依据3原法律文书已经为人民法院部分或者全部执行完毕。

审判监督程序:也称再审程序,是指当事人、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或者调解协议发现确有错误,依申请、提起或者决定再审以及如何再审所适用的程序。他是民事诉讼程序制度中的一项补救措制度。该程序启动的主体有各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以及检察院和当事人的申请。

指令再审:指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基于审判监督权,做出裁定,命令下级人民法院再次审理的诉讼行为。特点:指令再审的机关是最高法或者上级人民法院,被监督的对象是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同时.指令再审时,原判决有第一人民法院做出的,应当指令第一审法院再审;原判决由第二审法院做出的,应当指令第二审法院再审。

抗诉:指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和裁定(对已经生效的决定、调解协议书和依公示催告程序做出的除权判决不能抗诉),发现确有错误时,依法提请人民法院重新审理的诉讼行为,他是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监督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权利,也是检察院实行法律监督的重要形式。条件:1提起抗诉的判决或者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2由有权提起抗诉的人民法院提起。3必须具备法定原因。4,应当提交抗诉书。

当事人申请再审:是指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协议书认为去游错误,依照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提出再次审判的请求。条件:必须是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或者调解协议书提出。2,必须有法定的事由。3,申请再审的主体只能是原案的当事人或者法定代理人。4,申请再审必须在两年的法定期限内提出。

调解书:是指人民法院制作的、记载当事人之间调解协议或者和解协议内容的法律文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首部、正文和尾部,调解书必须在双方当事人签收后才能发生法律效力—1结束诉讼程序,2确定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得再行起诉。3不得提起上诉。4具有强制执行能力。

调解协议:指在人民法院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他们指甲呢争议即实体权利义务所达成哦,并经过法院批准的协议。主要有两种形式:即需要制作调解书的调解协议和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调解笔录。

民事非讼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非送案件所适用的程序的程序。包括:特别程序、监督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特征:1具有分立性和适用对象的特定性。2,具有不对抗性3,只适用于基层人民法院4,适用民事非讼程序审理民事非讼案件实行一审终审。

督促程序: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债权人要求债务人给付一定金钱或有价证券的请求,向债务人发出附有条件的支付令,督促债务人在法定期限内向债权人清偿债务的程序。他除了具有民事非讼程序的共同属性外,还具有以下特征:1只允许债权人参加诉讼2,审判组织实行独任制。3只适用于特定的债务案件。4依督促程序发出的支付令的效力是附条件的。

公示催告程序:指人民法院将申请人的申请事项,以公示的方式,催告不明的利害关系人在一定期限内申报权利,如逾期无人申报权利,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依法作出除权判决的程序。其还具有以下特点:只适用于特定案件2,所适用的案件以没有明确的对应利害关系人为前提。3审判组织具有变通性。审理案件时,可以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宣告票据无效时,应当组成合议庭审理。4适用该程序审判案件的方式特殊,包括催稿阶段和除权判决阶段。

上诉:是指当事人不服第一审法院所作的尚未生效的裁判,在法定期限内申明不服,要求上级人民法院撤销或者变更该裁判的诉讼行为。上诉作为当事人的重要的诉讼权利之一,是上级人民法院开始第二审程序的唯一依据,是对于一审错误裁判的一种救济手段,当事人不服第一审法院所做的裁判,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均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条件:1提起上诉的客体必须是依法允许上诉的判决或者裁定。2主体必须是依法享有上诉权的人。3必须在法定的15日上诉期限内提起上诉。4必须递交书面上诉状。

简易程序:指基层人民法院和他的派出法庭审理简单民事案件所适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诉讼程序。他相对于普通程序而言是后者的简化,适用的案件是简单的民事案件,有利于人民群众进行诉讼,便利了人民法院办案,节约了司法资源,提高了诉讼效率。

民事冲突:又称民事纠纷,是指民事主体对现存或者将来的民事权益状态或者归属的态度和认识不一致所形成的矛盾,就本质讲是利益的冲撞,上升为法律层面就是民事权利义务的争执。特点:纠纷主体的平等性。2纠纷内容的特定性。3,民事纠纷的可处分性。4,纠纷的可处分性。

民事诉讼法:指国家制定的规定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当事人之外的所有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和执行活动的法律规范。广义上指除了《民事诉讼法典》以外,还包括宪法和其他法律中指导民事诉讼的规定。它既是人民法院处理、解决民事案件的操作规程,又是当事人起诉、应诉、进行诉讼和申请执行的行为准则,又是除当事人之外的所有诉讼参与人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指民事诉讼法调整的法院、当事人及其它诉讼参与人之间存在的一诉讼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具体社会关系。特点:1由审判法律关系和争讼法律关系构成。2体现了法院审判气压表个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对立和平衡。

民事诉讼的管辖: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和同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他会死法院内部具体落实民事审判取得一项制度。具有重要意义:1,有利于民事审判权的落实2,明确各级法院的权限,减少管辖权冲突。3有利于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4,能够在司法领域体现国家主权。法律上分为级别管辖、地域管辖、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

合议制和独任制:合议制是指由审判员或者审判员和陪审员组成的审判集体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独任制是指由一名审判员代表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审查并做出判决。独任制只适用于第一审人民法院,具体讲,只有基层人民法院和派出法庭按照简易程序审理简单民事案件才适用独任制。

专属管辖:指法律明确规定特定类型的民事案件由只能有特定的人民法院管辖,其他法院均无权管辖。它是排他性的管辖,既排除了任何外国法院对诉讼的管辖权,又排出了诉讼当事人以协议方式选择国内其他法院管辖。排他性指:1当事人不得以协议的方式改变专属管辖2非专属法院不得因当事人未提出异议而以承认管辖的理由二取得管辖权。3上级法院不得因法院之间发生管辖权争议而进行指定管辖。主要包括:因不动产提起的诉讼、因港口作业提起的诉讼、和银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

协议管辖:又称合意管辖,指当事人双方在民事纠纷发生之前或者之后,以书面方式约定管辖法院。条件:只适用于合同纠纷案件;只能对第一审的合同纠纷案件的管辖法院进行约定,并只能约定地域管辖;当事人只能在法律范围内约定管辖法院;协议约定的法院必须实明确的、单个的;必须采用书面方式。

移送管辖:指人民法院在受理民事案件后,发现自己对案件并无管辖权,依法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审理。它是为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发现错误时提供的一种纠错方法,他只是案件的移送,而不是管辖权的移送。通常发生在同级人民法院之间,用来纠正地域管辖的错误,但有时也发生在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条件:人民法院已经受理案件;移送的人民法院对案件无管辖权;受移送的人民法院对案件具有管辖权。

管辖权转移:依据上级人民法院的决定或者同意,将案件的管辖权从原来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转移至无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使其因而取得管辖权。

管辖权异议:指当事人向受诉人民法院提出的该院对案件无管辖权的主张。条件:提出异议的主体必须是本案的当事人;客体是第一审民事案件的管辖权;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时间需在提交答辩状时进行。

诉讼权利能力:又称当事人能力,指能够成为一般民事诉讼当事人所必须的诉讼法上的能力或者资格。自然人当事人能力始于出生,至于死亡。非法人团体拥有当事人能力,一般须具备积极要件和消极要件。当事人适格:又称正当当事人,指在具体的诉讼中,对于作为诉讼标的的民事权利或法律关系有实施诉讼的也即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起诉或者应诉的资格。一个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是否适格,应当从该具体的诉讼案件的原告所主张的诉讼标的在他所起诉的当事人之间予以解决是否适当而且有无意义来决定。

必要共同诉讼: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统一的,法院必须合并审理并在裁判中对诉讼标的的合一确定的共同诉讼。必要共同诉讼要求共同诉讼人必须一同起诉或者一同应诉,否则应该予以追加,同时合并审理且做出同一判决。特点: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人以上;诉讼标的的同一性;共同诉讼人必须共同参加诉讼,诉讼行为一致;法院必须合并审理,何以判决。

普通共同诉讼:又称一般共同诉讼,试着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同种类的,经当事人同一,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而将其合并审理的共同诉讼。构成要件:1,有两个以上属于同一种类的诉讼标的。2同属一个法院管辖,适用同一诉讼程序3,符合合并审理的目的。4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当事人也同意合并审理。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指对他人之间的诉讼标的不论全部或者部分,以独立的实体权利人的资格,排除诉讼请求而参加诉讼的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诉讼中有独立的诉讼地位,其参加诉讼后,诉讼请求时针对本诉的原告和被告的,本诉的原告和被告是参加诉讼的共同被告。其参加诉讼应具备的条件:1当事人争议的诉讼标的,主张独立请求权。2所参加的诉讼正在进行3,以起诉的方式参加诉讼。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指对于已经进行的诉讼,就其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标的,虽然没有独立的请求权利,但是案件处理的结果与其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参加到当事人一方进行诉讼的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他没有变更诉讼请求、承认或者放弃诉讼、请求和解、申请执行的权利,但他具有相对独立性。

先予执行:指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因一方当事人遇有生活或生产上的急需,依法裁定对方当事人预先履行将来生效判决中所确定之义务的强制性措施。条件: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不先予执行会严重影响申请人的生活和生产经营;被申请人有履行能力。包括三类:1,追索赡养费、抚养费等案件2,追索劳动报酬等案件3因情况紧急需要先予执行的案件(立即停止侵害,排除妨害;需要立即制止某项行为;需要立即返还以用于购置生产原料生产工具货款的;追索回复生产经营急需的保险理赔费用。

财产保全:指人民法院在诉讼开始前或者诉讼过程中,为使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免受难以弥补的损害或者是将来的生效判决得以顺利执行,而依申请或者依职权对有关财产采取强制性的保护措施。其中财产保全制度中“财产”包括金钱、非金钱财产、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

民事纠纷的解决方案:

1,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2行政机关依照职权处理:3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4仲裁委员会仲裁5民事诉讼 执行异议:在执行程序进行中,案外第三人对执行标的物主张全部或部分权利。(1分)

执行异议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提出异议的主体只能是执行案件之外的有利害关系的人,执行当事人特别是被执行人不能提出异议;(1分)

2、提出异议的时间只能是在执行程序开始以后尚未终结之前;(1分)

3、第三人提出异议方式法律作出硬性规定——书面、证据;(1分)

4、异议的内容为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之全部或一部分拥有所有权或其他足以排除执行的权利。(1分)(异议的处理结果)

二、问答题

出题范围:第一章 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第二十一章 “执行难”

1、纠纷解决机制:“小矛盾、大调解”

答:调解制度作为解决纠纷的一种机制,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是享有“东方经验”之美誉的法院调解制度,被视为法院行使审判权诉讼制度中占有重要位置。其本质上是一种合意为核心要素的解决纠纷的方式,是私法纠纷领域的廷伸,是一种当事人主义。在审判实践中,由于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存在如下缺陷:一是随意启动调解程序。二是调解无具体期限,限制当事人的上诉权。三是对违法调解缺乏制约。四:审判权和调解权交织。五使用调解解决纠纷的的适用范围过于广泛。六,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原则规定和处

分原则相悖、调解目的不符。

调解制度的重要性:1解决社会民事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2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1立法构想:首先,制定调解程序法,明确调解的受案范围、调解的启动、期限。其次,制定调解实体法,明确法官职能。最后,取消反悔权。2在立法程序上对调节程序予以规范化和严谨化。3界定民事调解制度调解适用范围。4把握好法官在民事调解制度中的地位和角色。5对当事人的反悔权加以限制。

2、执行难:“如何破解执行难”

执行难原因分析:被执行人问题、法院自身问题、执行立法问题、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协助执行机关问题。执行原因:

一、法院内部原因:1执行装备差,人员少,执行经费不足。2执法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存在部分失职和滥用职权等情形。3审判和执行机械分离,造成审判和执行工作人为脱节,审判人员“重审轻执”思想造成执行难。4执行缺乏统一的指挥,力量分散。5片面强调调解结案造成执行难。6因法律文书制作质量不高造成执行难。7因违法裁判和违法执行造成执行难。

法院外部原因:1被执行人却无财产可供执行2被执行人法律意识不高,法律观念薄弱,妨害执行。3申请执行人举证不利。4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影响。5具有特殊职权的人假公济私,干预执行。5民事执行立法不完善。6协助机关不积极配合。

解决措施:1各级法院的执行工作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形成一个以党委、人大、政协监督、政府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综合执行格局。2加强立法工作。3加强审判法官和执行法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4国家相关部门应该设立相关制度,清除执行障碍。5加强诉讼保全和先予执行制度。6健全和完善执行救助金制度,对却无被执行能力的被执行人进行适当的经济救助。7尽快建立执行信用制度,是被执行人珍爱信用记录,主动履行义务。8各部门要协调配合,特别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该采取强制措施的应当及时采取强制措施,消除被执行人的侥幸心理,自觉履行法院判决。9媒体进行正面引导,公众加强监督,当事人树立风险意识。

执行开始:条件1.成为执行根据的法律文书已经生效2,申请执行人是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人或者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3具有给付内容的生效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中所确定的执行标的和被执行人明确。4义务人在法定期间内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中所确定的义务,并继续有规定履行之嫌。5,申请人提出申请未超过执行时效。6执行案件属于受申请的人民法院管辖。执行开始的方式:申请人申请执行;移交执行;委托执行。

执行过程:1,执行员在执行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2,执行过程中手续要绝对合法。3正确实施执行措施。

执行措施:

一、对动产的执行措施:1,查询冻结划拨执行人的存款2扣留提取被执行人的收入3查封、扣押、变卖、拍卖被执行人财产

二、对不动产的执行措施(主要指土地、房屋、森林、草原等)

三、制定交付财物、票证和完成行为的措施:1交付财物包括交付种类物和特定物2。完成法律文书规定的行为3搜查

四、特殊的执行制度:1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2支付迟延履行金3继续执行制度4。执行第三人的财产制度。五,执行辅助制度:1,财产报告制度2执行联动机制,动用社会相关渠道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3罚款,个人1000元以下,单位3万元以下。

第三篇:民诉名词解释

1.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以审理、判决、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以及有这些活动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2.民事执行:又称民事强制执行,是指法院的执行组织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运用国家强制力,在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义务时,强制其履行义务,从而实现生效法律文书内容的一种活动。

3.执行回转:是指全部或部分执行完毕后,因为原来的只是根据被撤销,法院根据新的法律文书通过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将已经执行的财产返还给原被执行人,从而恢复到执行程序开始前状态的制度。

4.法庭调查:是指在会议庭的组织和支持下,通过当事人的陈述、方当事人使用证据,二隐匿、销毁证据。

5、不得为达到对对方当事人突然袭击的目的,故意在答辩期内不提出答辩,等到开庭后才提出答辩。

6、不得出于损害对方当事人的利益的目的,故意做相互矛盾的陈述。

对其他诉讼参加人的规制:证人不得做伪证,鉴定人不得故意提供虚假的鉴定结果,翻译人员不得为误导法院二做错误翻译,诉讼代理人不得滥用代理权。

对法院的规制:

1、不得滥用司法裁量权。

2、在证据和判断证据时,不得任意取舍。

3、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时,不得对当事人事实裁判突袭。

诚实信用原则是要求人们在民事活动中应是讲求信用、严守诺证人作证以及各种信中证据的出示、质证等在法庭上对案件所注及的事实予以查证,并为下一步的法庭辩论奠定基础

6.反诉:是指在已经开始的诉讼程序中。,被告以本诉的原稿为被告提出的,旨在抵销、吞并原告的诉讼请求或者使原告的诉讼请求失去意义的反请求。

7.协议管辖:是指尽管法律已经对管辖作出了规定,但同时法律又允许当事人以书面协议方式选择其他管辖法院,并以当事人的约定为先。

8.诉讼标的:诉讼标的是当天是人争议的、请求法院裁判的事项。诉讼标的是诉的最本质要素,也是民事诉讼的核心。

9.简易程序:是指专为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所设立的审理简单民诉案件所适用的第一审审判程序。

10.民事判决:是指法院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民事审判权,按照法律所规定的程序,在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争议进行审理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具有约束力的结论性审判。

11.留置送达:是指在受送达人或其同住的成年家属拒绝接收送达的文书时,送达人依法将送达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视为送达的一种方式。

12.督促程序:是指法院审理债权人申请法院签发支付令,以督促债务人履行以支付金钱或者有价证券为内容的债务所使用的程序。

13.合议制度:是指三名以上的法官或者法官与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行使审判权,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

14、诚实信用原则是指导法院、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实施诉讼行为的准则,它要求法院公正而迅速的实施审判行为,要求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诚实善意的实施诉讼行为。诚实信用原则对所有参见诉讼的主体都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它既适用于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又适用于法院法官和其他辅助人员。

对于当事人的规制:

1、禁止运用不正当手段形成对自己有利的诉讼状态。

2、不得滥用诉讼权利。

3、不得就案件事实故意向法院做虚假陈述、不得贿买、指使他人作伪证。

4、不得妨害对

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目的在于维护双方当事人利益平衡,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

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一个引人瞩目之处,是将诚实信用原则明文化、法定化。新民诉法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第二款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鉴于在民事诉讼实践中,普遍地存在着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的情形,恶意诉讼、虚假诉讼、诉讼中的虚假陈述、拖延诉讼、伪造证据等时有发生,因此,在应对社会诉求方面,将诚实信用作为一项原则在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并非仅仅具有法律上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政治层面的意义。因为,整个社会的诚实信用丧失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将诚实信用原则法定化,有助于引导、规范人们的诉讼行为,也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诚信度。人们相信只要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诉讼公正、高效、低成本的价值追求都能够充分得以实现。论述第一审程序与第二审程序的相互关系。

联系:一审是二审的前提和基础,二审是一审的发展。在第二审时,对第二审程序中法律没有规定的事项,要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的相关规定。区别:

1.性质:对当事人争议初次审判的程序;上一级法院对下一级法院进行审判监督的纠错程序。2.程序发生的根据:起诉;上诉。

3.审判案件的法院级别:各级,大多数为基层法院;最低为中级法院。

4、审理的方式:合议庭或独任庭,开庭审理;合议庭,不

开庭审理是例外。

5.审结期限:普通程序6个月,特殊情况可延长;简易程序3个月,不可延长。对判决3个月,特殊情况可延长;对裁定30日,不可延长。

6.裁判的效力:①标的额为省级行政区上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30%以下的,实行一审终审,除依法不可以上诉的裁定外,其他可以上诉的裁判在上诉期内不发生法律效力。“特督公破”实行一审终审。②裁判一送达就发生法律效力。

第四篇:民诉课件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法学院民事诉讼法学讲稿(王斌)

课程学习说明

课程性质

民事诉讼法学法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侧重是培养学生的民事诉讼法理论知识和运用《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的实践能力。民事诉讼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的民事诉讼法和中国民事诉讼实践。

课程目的了解和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程序法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公正民主的法律意识。

内容要求

熟悉各种民事诉讼法律规范,正确理解民事诉讼各种程序的规定,提高运用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处理民事纠纷的能力。

成绩评定

学期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70%,学期作业占20%,课堂出勤率占10%。准备材料

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等等。计划课时

本课程计划课时:51

正文:

一、三大问题

(一)学习民事诉讼法学的必要性?

1、民事关系发生的必然性;

民事诉讼法学的重要性,主要是在于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我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身处于市场社会中,任何一个民事主体都免不了要同别人打交道,进行交易活动,因而要产生各种各样的民事关系。如果交易规则得到了良好的遵守,市场秩序获得有效的维护,民事活动就会在游戏规则铺就的轨道上运行,民事纠纷则无由产生。【周末去重庆市】

2、民事纠纷产生的可能性;

生活不会一帆风顺。同样,民事活动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可能会受到阻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有时会遭到扭曲、发生冲突。

【倒霉的一天】某人去商场买了假冒伪劣产品而产生产品责任,又因医生的过失而发生医疗事故,又因坐出租车出现交通事故受伤残,又因无端地被建筑工地上抛下的东西砸伤或被住宅楼上掉下的花盆砸伤,又因吃了从超市里买来的变质食物而中毒】。

例如:邻里之间的(楼上两口子大家)相邻纠纷,夫妻之间的离婚纠纷,婆媳之间的名誉权纠纷,照相馆将用户拍摄的底片丢失而产生的纠纷,男女青年因恋爱不成而揭露对方隐

私使对方精神痛苦(兽兽)、顾客在商店购物被店员强制搜身等等。

3、彻底解决纠纷终极方法。

这些形形色色的事件、纠纷都是我们身边经常发生、耳熟能详的,甚至我们在某个时候,可能还会亲身经历这类纠纷。有了纠纷,就必须找到相应的化解办法。当民事主体发生冲突、纠纷时,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就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此即常说的打“民事官司”。而解决民事纠纷,打“民事官司”离不开民事诉讼法。

【在我国人民法院系统中,审判民事、商事、房地产、劳动争议、知识产权、涉外、海事案件的业务庭都要适用民事诉讼法办案。因此,学习民事诉讼法对于维护我们自身的合法权益,实现司法公正,有重大意义。】

4、法律专业人士的必修课

【接见当事人——起诉——开庭——上诉——再审——执行】

(二)学习民事诉讼法学的困难性?

1、“催眠之诉”

民事诉讼法学属于应用法学,注重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在掌握理论基础前提下的实践操作。但是,不要以为民事诉讼法很容易掌握,在日本,学生往往称之为“眠诉(素)”,用于指“睡眠的元素(眠素)”,也就是“催眠之诉”

2、“结构松散”

民事诉讼法给人的感觉一个字“散”,很难抓住要点,理清不出各个制度、规则之间的联系。因此,很多学生对于民事诉讼法的学习没有热情,但是,当你们在实践中去解决案件的时候,才会体会到民事诉讼法的重要性。不掌握它,你寸步难行。

(三)学习民事诉讼法学的方法?

1、理论上的研习————把“眠诉”变成“味诉”,化“散”为“体”

首先,我们要掌握民事诉讼法的体系,由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的又包括哪些内容,各内容对应哪些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等。如果能够掌握这些,理论上的学习就没有问题。理论上的学习我们将在后面学到。【民间借贷——找法律适用】

2、实践中的领悟————来源生活就到生活中找到“答案”

“知”(Knowing)不能代替“知识”(Knowledge)。民事诉讼法学既是一门理论法学,也是一门实践法学。在掌握民诉法学基本范畴、体系的前提下,还要注重民诉法的应用价值。

【上诉,驳回,申请一审法院执行一审法院判决,递交法人证明及一审、二审判决书原件】

通过旁听法庭审判、参与法院执行程序、开展模拟法庭、利用暑期到法院或律师事务所实习、到法院调研等各种形式,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一方面可以用所学习和掌握的民事诉讼法学的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实际案例的考察和剖析加深对民诉法的理解。

总之,学习民诉法,不仅要知道民诉法是什么,包括“纸上的民诉法”和“实践中的民诉法”,还要清楚为什么制定这样的程序规则,把握“理论上的民诉法”,否则就会陷入诉讼规则的丛林而不能自拔。

二、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结构和体现

四编写28章

三、课后作业

(一)识记: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结构和体系。

(二)思考:如何利用半学期时间学好民事诉讼法?

第一章 民事纠纷及其救济机制

第一节 民事纠纷

一、民事纠纷的概念和形成(一)民事纠纷的概念

【案例】离不掉的婚

【民事纠纷】〔民事争议、民事冲突、私权纠纷等等〕,是指民事主体基予一定的原因对民事权利义务的状态或民事权利的归属或民事责任的承担认识不一致所产生的矛盾。

【三种形态】A.法律有明确规定,但一些当事人不自觉履行法律的义务。如生产厂家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给消费者造成损害而不愿意承担赔偿责任。B.法律有明确规定,但各方当事人理解不一致。如深夜唱卡拉OK,一方认为是自己的正常活动,而对方认为侵扰自己的学习和休息。C.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以致各方当事人对自己的权利义务不明确。如电视台插播电视广告是否损害观众的合法权益等。

(二)民事纠纷形成的原因

1、政治的原因;【张茵提案废除劳动合同法】

2、经济的原因;【宝马7撞出租车,200或50】

3、社会人文环境;【东北男和重庆耙耳朵男】

4、主体个体性差异。【AA制结婚8年离婚】

二、民事纠纷的特点

(一)纠纷主体的平等性;

平等性是指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之间并不存在一种相互管理、相互服从的一种隶属关系,他们之间是一种横向平等关系。例如:买卖关系,一方买一方卖,你付钱我交货,钱货两清各自走人。一旦发生买卖冲突,双方并不高低贵贱之分。行政纠纷的主体之间则是一种服从与管理的关系,是一种纵向的隶属关系。在考察他们的地位是否平等的时候,不要光看主体之间的身份如何,而是要看某一行为,双方之间的地位如何。

(二)纠纷内容的特定性;

民事主体之间的争议内容,只限于他们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构成了民事纠纷的内容,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则不属于民事纠纷。这种民事权利权利义务的争议可以概括为财产权利义务之争和人身权利义务之争。

(三)民事纠纷的可处分性;

可处分性是指民事纠纷最终如何来解决,当事人之间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来决定的。比如,甲借给乙100元,乙不还钱给甲,于是甲乙之间围绕着100元是否应该偿还就产生了纠纷,最终100元是还还是不还双方当事人经过充分协商之间后,可以对这个问题做出自由的处分。但是,行政纠纷和刑事纠纷没有可处分性可言。

(四)民事纠纷的可平息性。

大多数民事纠纷可以采取和平的方法平息和解决。

第二节 民事纠纷的非讼救济

一、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

(一)概念释义

【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是指一定社会中实行的,有效地解决和消除民事纠纷的一整套制度和方法。

(二)机制种类

1、自力救济

自力救济(又称私力救济),俗称“私了”,是指没有第三者协助和支持,双方纠纷主体依靠自己力量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包括:自决、和解等。

〔自决〕是指当事人一方自行来解决纠纷或保护权益。自决很难受到正当程序的控制,自决过程和结果难免强者以优势强行解决纠纷,从而弱者获得不公平的对待或结果,所以现代法治社会,当事人一方能够运用的需是法律允许的“自决”方式。

〔和解〕又称“协商”,是以“和”的方式,达到“解”的目的。换言之,是指双方纠纷主体以平等协商、相互妥协的方式和平解决纠纷。如果一方纠纷主体以其优势强行解决纠纷的话,则是压服而不是和解。i

〔注意〕:和解具备法律效力吗?

通常情况下,和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或民事契约的性质和效力,但是不具有强制执行力。

2、社会救济

〔调解〕

调解是以“调”的方式达到“解”的目的。“言”与“周”谓“调”,即第三者(调解人)在双方纠纷主体之间沟通信息,摆事实明道理,促成其相互谅解相互妥协。所谓 “解”,是指双方纠纷主体达成解决纠纷的合意。

在调解中,调解人是中立的第三方,可以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个人。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或允许的调解,主要有:人民调解、法院调解、仲裁调解、行政机关调解、劳动调解、消费者协会调解等。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人民调解、行政机关调解、劳动调解、消费者协会调解民事纠纷不得收取任何费用。ii

〔注意〕:调解的法律效力。

(1)通常情况下,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或民事契约的性质和效力,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只能依靠当事人自觉履行。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是就调解协议还是对原纠纷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呢?我国现行法律对此多未作出明文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9条的规定,调解协议被法院撤销或者被认定无效后,当事人可以就原纠纷起诉。

(2)调解协议经过一定程序而具有与法院判决相同的效力。比如,仲裁庭依据调解协议制作的调解书或裁决书,调解书与裁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在我国,法院调解协议和经过公证的具有债权内容的调解协议,具有与法院判决相同的既判力、形成力或执行力。

〔仲裁〕

“仲”乃“居中”之义,所以“仲裁”即居中裁决之义。具体说,仲裁是指民事纠纷双方主体在民事纠纷发生前或发生后达成协议(仲裁协议)或者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将纠纷交给特定的中立的民间组织(仲裁机构)进行审理,并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仲裁 裁决)。

仲裁以当事人自愿仲裁为常态。所谓自愿仲裁,是指当事人双方达成仲裁协议,自愿申请仲裁来解决纠纷。但是,近年来许多国家建立了一些特定情形下的强制仲裁,比如,我国的劳动争议仲裁,然而目前这类仲裁的数量很有限。与自愿仲裁不同,强制仲裁因为缺少当事人仲裁协议(即不是当事人自愿选择的),所以仲裁裁决往往缺少终局性,即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的可以提起诉讼。iii3、公力救济

公力救济机制主要包括行政裁决和民事诉讼。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的有关规定,行政机关或具有行政职能的机构只能对特定的民事纠纷依职权解决。在民事解决纠纷领域,民事诉讼是主要的公力救济机制。

我国许多法律直接规定了行政机关或具有行政职能的机构依职权解决特定的民事纠

纷。比如: «土地管理法》第16条:“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

二、民事纠纷的非讼救济

(一)民事当事人自行协商和平解决纠纷

(二)各种社会全体组织规劝平息纠纷

(三)有关部门依职权处理纠纷

(四)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

(五)仲裁委员会仲裁纠纷

第三节 民事纠纷的诉讼救济

一、民事诉讼的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释义

1、“诉”“讼”两字的发展(中国)

第一阶段:诉”和“讼”儿子分开使用;西汉和西汉以前的律文和有关文献资料中,均只用“讼”字,而无“诉”字。

第二阶段:“诉”和“讼”二字开始连用;文献资料中“诉”和“讼”二字开始连用。——东汉。《后汉书·陈宠传》中说:“西周豪佑并兼,吏多奸贪,诉讼日百数。”

第三阶段:“诉讼”一词正式进入律典。元朝。元朝的《大元通制》第十三篇的篇名即为“诉讼”。这个概念一直延用至今。

2、“诉讼”一词的词义

“诉”——告,控告;“讼”——争,争辩

告和争辩——双方(原告和被告);争辩——是非曲直

哪里(官府)——司法机关

告,争辩,裁判,执行——行为(活动);代理、辩护、作证、翻译等——活动(人)

这些人之间——因为“诉讼”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

3、诉讼的本质

〔原始社会〕有纠纷;无诉讼——依照习惯、习俗解决纠纷

〔阶级社会〕有纠纷;有诉讼——因为有国家和法律。司法机关裁判权(国家授予)————裁判(依照法律)

本质:国家授权给一定的机关,通过诉讼,查明案件与纠纷的事实,应用法律,解决争端,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和利益。

〔现代社会〕司法机关裁判权(宪法赋予——人民制定宪法)————裁判(依照法律——人民制定的法律)

本质:诉讼的本质是国家对解决社会成员之间争议的一种干预,其目的在于制止对他人权益的侵害,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

4、诉讼的概念和种类

诉讼iv一词,俗称打官司,通常的理解,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律的授权,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解决纠纷的活动。诉讼俗称打官司。根据国家解决当事人之间争议的内容和方式的区别,通常把诉讼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三种类型。

5、民事诉讼的概念

【民事诉讼】 是指国家为了维护社会政策的秩序,维护公民、法人和非法人团体的民事权益,在当事人和全体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承审法官依法审理和解决民事冲突以及强制秩序生效法律文书的活动。

【狭义】民事纠纷的审理和法官判决过程,不包括生效判决的强制执行。

【广义】纠纷审理、法官判决和生效判决的强制执行。

6、民事诉讼的本质

是国家强制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方式,国家职能之一————国家

是权利主体凭借国家力量维护其民事权益的司法程序。———个体

(二)民事诉讼的特征

1、行为性(活动性);承审法官的审判活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活动;

2、法定性;民事诉讼的依法进行;

(1)民事诉讼具有公权性质。(国家权力是公权,个人权利是私权)民事诉讼是以司法方式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是由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解决民事纠纷。

公权即国家权力————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

〔法律依据〕:我国《宪法》第12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民事诉讼法》第6条规定”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2)民事诉讼具有强制性。民事诉讼是解决民事纠纷的司法手段,这就决定了它具有强制性。

①启动和发展。诉讼程序的启动、发展,无须双方当事人自愿。只要原告起诉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条件,无论被告是否愿意,诉讼均会发生。

②裁判。诉讼发生后法院的裁判具有强制执行力。

4、民事诉讼的阶段性;

5、民事诉讼的程序性。

法院或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都需要按照民事诉讼法设定的程序实施诉讼行为,违反诉讼程序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

注意:民事诉讼也必须根据民事实体法律规范等对民事纠纷作出最终结论(判决),违反民事实体法律规范的规定,同样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

严格规范性————民事诉讼法和民事实体法——

二、民事诉讼的内外部关系

(一)民事诉讼的内部关系

【民事诉讼的内部关系】是指人民法院承审法官、当事人以及诉讼参与人在诉讼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审判权和诉权行使所形成的关系☆

(二)民事诉讼的外部关系

【民事诉讼的外部关系】是指民事诉讼与其他救济行使之间的关系。

【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后作业题】

☆民事诉讼和非讼救济形式的共同点?

☆举例说明,民事诉讼与5种非讼救济形式的区别?

第五篇:民诉思考题

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

2、什么是民事诉讼?它有哪些特征?

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其特征:

1、民事诉讼具有严格的规范性

2、法院审判活动和当事人诉讼活动是民事诉讼的动因

3、民事诉讼过程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4、试述民事诉讼法的涵义与性质。

涵义:民事诉讼法是调整法院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事诉讼法的性质:

1、民事诉讼法是基本法

2、民事诉讼法是部门法

3、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

第二章民事诉讼基本理论

2、试对“诉权”、“诉”、“诉讼权利”、“起诉”、“诉讼标的”这几个概念做一比较。

诉权是指当事人请求法院依法保护其民事权益的权利。实质是司法保护请求权(司法救济权)。

诉是指当事人因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议,而向法院提出予以司法保护的请求。诉讼权利是指诉讼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实施一定诉讼行为的可能性。

起诉是指当事人就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判的行为。

诉讼标的是当事人之间争议的请求法院审判的民事实体法律关系。

第七章第二审程序

2、上诉案件的审理特点有哪些?

上诉是当事人不服法院未生效的判决或裁定,在法定期间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变更或撤销该未生效裁判的请求所引起的诉讼程序。

保证审判者认识的往复性;给审判者设立审判者;保障当事人的正当权利;统一法律适用。

3、简述当事人提起上诉的条件。

实质要件:

1、上诉人与被上诉人须适格;

2、上诉人须具有上诉利益。

形式要件:

1、裁判具有可上诉性;

2、上诉须在法定期间内提起;(不服判决的上诉期间为15日;不服裁定的上诉期间为10)

3、上诉须向一审人民法院的直接上一级法院提起;

4、上诉须采取书面形式。

下载民诉名词解释打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诉名词解释打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诉案例

    【案情】上海市日用化工厂退休工人郭汉先有子女五人:长子郭松林、长女郭朋娣和二女郭朋英在上海市工作,次子郭松根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工作,三女郭朋秀在河南省郑州工作。五个子女......

    民诉总结

    民诉总结 一、 责令退出法庭:是指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中,对违反法庭规则的人,命令其离开法 庭或依法强制其离开法庭,防止其继续实施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措施。 二、 留置送达:是指......

    民诉口诀

    民诉口诀 一二三 四 五 六 七 不能出庭的情 口诀:若赶路不可看 表面意思:要是赶路就不能去看他了 对应法 若:通弱,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 赶:通岗,特殊岗位无法离开 路......

    民诉程序

    民事诉讼第一审普通程序开庭前准备工作操作规范 一、送达的诉讼文书。 开庭前送达的诉讼文书主要有: 人民法院决定受理案件后5日内,应分别向原告和被告、第三人送达《受理案件......

    民诉最终版本(范文模版)

    民诉期末复习资料整理一、 名词解释 (1) 重点名词 诉讼的审理,并独立于法官作出事实认定以及决定法律适用的司法制度。 是指法院为查明案件事实对案件现场和有关物品进行勘验检......

    民诉简答题

    民诉简答题(nnd,整理死我了) 来源: 汪嘉麟的日志 主管的范围: 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财产权和人身权纠纷 劳动关系发生的纠纷 法律规定人民法院适用«民事诉讼法»解决的其他案件 协......

    问答题民诉

    民诉问答题 1、民事诉讼证据应具备 的 条件 。 (1)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 的事实 认 (2) (3) (4) (1) (2) 必须是与案情有 内 在联系 的客观事实; 必须是法律允许作 为诉讼证......

    民诉心得

    庭审心得 今天,我们全体同学旁听了一宗关于买卖合同纠纷的民事庭审。在旁听过程中,颇有些感想。 首先,开庭的过程基本按照理论上严谨的程序进行。这是一起附带反诉的民事合同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