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考民诉要点
民诉总结
1决定延期审理裁定诉讼中止裁定诉讼终结裁定解决程序问题(口/书),判决解决权利义务问题(书)上诉期:普通民诉(判决 15 天,裁定10 天)
涉外民诉(一方当事人居住在国外):判决/裁定 30天。涉外诉讼期间(3或30)
5无权代理,效力待定;无权处分,合同有效。债券转让的,诉讼时效从债券转让通知到达债务人之日起中断。登记,房屋所有权才转移。处分房屋,必须登记,才发生物权效力。如继承房屋,先登记自己名下,再处分。
8赠与合同公证,赠与人不能任意撤销赠与合同。
9(一)上诉
1.一审判决原则上可以上诉。但是,最高法院的判决、小额诉讼的判决、确认婚姻效力的判决、特别程序的判决和公示催告的除权判决不得上诉。
2.一审裁定原则上不能上诉。但是,不予受理、驳回起诉、管辖权异议的裁定可以上诉。
3.决定和调解都不可上诉。
(二)复议
1.可复议裁定有四种:
(1)财产保全(本院复议)
(2)先予执行(本院复议)
(3)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法院执行行为可提出异议,针对法院对异议的裁定,可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复议。
(4)驳回当事人对执行法院管辖权异议的裁定。(当事人对执行法院的管辖权可在收到执行通知书之日起10日内提出异议。法院审查后,异议成立的,应当撤销执行案件,并告知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申请执行;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当事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复议)时间点
(一)举证期限届满前
1.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但是,对变更诉讼请求的期限限制有例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性质或民事行为效力与法院的认定不一致的,不受此期限限制,法院应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
2.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10日前提出(简易程序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即可),并经法院许可;
3.当事人申请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不得迟于举证期限届满前7日(简易程序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即可)。
4.当事人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不得迟于举证期限届满前7日。
5.当事人向法院申请鉴定一般需要在举证期限内提出。
(二)法庭辩论终结前
1.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2.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回承认并经对方当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承认
行为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且与事实不符的,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3.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时间是在一审中案件受理后法庭辩论终结前。
(三)答辩期间
1.管辖权异议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
2.法院对一审、二审和再审民事案件,可以在答辩期满后裁判作出前进行调解。在征得当事人各方同意后,法院可以在答辩期满前进行调解。
(四)判决宣告前
1.一审程序中,在案件受理后判决宣告前可申请撤诉,是否准许由法院裁定。有违法行为需要处理的,不准撤诉。
2.二审法院判决宣告前,上诉人可以申请撤回上诉,由二审法院裁定是否准许。不予准许的情形:法院经审查认为一审判决确有错误,或双方当事人串通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及他人合法权益的,不应准许。三费案件特殊程序
1.【管辖】追索赡养费案件的几个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辖区的,可以由原告住所地法院管辖,也可以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
2.【起诉与受理】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案件,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后,因新情况、新理由,一方当事人再行起诉要求增加或减少费用的,法院应作为新案受理。
3.【被告的拘传】法院对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传。必须到庭的被告,是指负有赡养、抚育、扶养义务和不到庭就无法查清案情的被告。
4.【先予执行】法院对下列案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先予执行:(1)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的;(2)追索劳动报酬的;(3)因情况紧急需要先予执行的。
5.【再审中执行中止的阻却】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执行。但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劳动报酬等案件,可以不中止执行。
6.【诉讼终结】离婚案件和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以及解除收养关系案件的一方当事人死亡的,法院裁定诉讼终结。
7.【执行终结】在执行程序中,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法院裁定执行终结。
第二篇:新民诉司法解释司考解读
2015年《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解读
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视修改后民事诉讼法的贯彻落实工作。2014年12月,通过了《民诉法司法解释》。《民诉法司法解释》共分23章,共552条。《民诉法司法解释》的制定和实施,对确保修改后民事诉讼法的正确、统一、严格、有效实施,更加有效地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更加积极地维护司法公正、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有力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司法公信,提高司法权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对《民诉法司法解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确保民事诉讼程序公正
最高人民法院在制定《民诉法司法解释》时,将确保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性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全文552条规定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程序公平正义的具体措施。同时,强调了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兼顾公正与效率,重视程序的公开透明,落实“两便原则”等原则,使民事诉讼制度更加科学和更具有操作性。例如《民诉法司法解释》第46条规定的指令回避,是 《民诉法司法解释》新增加的一种回避形式,回避的形式作为司法考试每年青睐的考点,需要学员对此回避形式予以高度重视。
(二)切实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为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民诉法司法解释》对相关程序或制度进行了细化,具体表现在:一是《民诉法司法解释》为了保护和规范当事人一审、二审、再审各个阶段申请撤诉的权利,第238条、337条、338条、410条对当事人申请撤诉的权利做了具体规定,撤诉作为高频考点,同时新规定历来也是重点考察、重点掌握的内容,需要广大学员引以为重。二是增加反诉构成要件的规定。反诉作为司考考试的必考考点,需要广大学员在反诉原有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民诉法司法解释》新增加的第232、233两条规定进行深入的理解,以迎合司考动向。三是细化规定第三人撤销之诉、案外人申请再审之诉、执行异议之诉案件、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的适用条件、审理程序、审理方式以及救济途径等,以防止有关救济程序制度之间重复交叉,为当事人实现诉讼救济提供明确的途径指引,切实维护当事人、案外人、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人民法院裁判文书的既判力、严肃性和稳定性。2012年的《民事诉讼法》第56条新增的第三人撤销之诉,2015年《民诉法司法解释》第十四章对第三人撤销之诉做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了当事人权利的行使,也将会是司法考试的重要考点。
(三)保障审判公开 为了保障审判公开,《民诉法司法解释》对相关审理程序做了详细的规定:一是《民诉法司法解释》第333条、第403条对二审、再审程序可以不开庭审理的情形予以限制。原来二审、再审程序不开庭审理的情形仅是作为例外规定,一般不会作为司考考察的重点,但2015年《民诉法司法解释》详细的对不开庭审理的情形进行了司法规定,势必会成为未来司考的考察方向;二是规定申请查阅裁判文书的范围和方式。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156条规定当事人有查阅权,但仅用一个法条予以粗略规定,2015年《民诉法司法解释》第255条了对此作了细致的规定,这一细小的变化,需要广大学员引起高度重视。
(四)规范证据的审查与运用规则
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65条对逾期举证的责任进行了规定,2015年《民诉法司法解释》第101、102条又对逾期举证的后果作出了分层次、分情形予以处罚的规定,而2014年司法考试对这一项新的规定已经进行过考察,相信2015年的司法考试会对这一规定进行更加缜密的考察,此外,2015年《民诉法司法解释》还对专家辅助人以及鉴定、勘验制度等问题做出了规定。针对新设的专家辅助人这一主体,需要学员注意的是专家辅助人既非鉴定人又非证人。
(五)切实提高民事审判工作效率。
一方面,2012年《民事诉讼法》仅用第162条规定了小额诉讼程序,2015年《民诉法司法解释》第十二章对小额诉讼程序做了专章规定,细化小额诉讼案件的适用范围、程序转换、裁判文书简化等内容,势必会是未来司法考试重点考察内容。另一方面,2015年《民诉法司法解释》增加规定审理前准备和庭前会议制度,以提前梳理当事人相关诉讼请求和意见、组织交换证据、归纳争议焦点,为提高庭审效率奠定基础。
(六)贯彻诚实信用原则
2015年《民诉法司法解释》增加了关于制裁违反诚信原则行为的规定,此规定需学员结合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112条和113条理解、记忆;《民诉法司法解释》第119、120条新增了对当事人签署据实陈述保证书、证人签署如实作证保证书的程序及后果作出规定,学员需再结合证人出庭作证、证人资格、证人证言效力的基础上,进行关联记忆。
(七)完善公益诉讼制度 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五章第一节规定了民事公益诉讼,但该法只有一个条文规定。2015年《民诉法司法解释》第十三章对公益诉讼的操作程序做了细化,既方便人民法院审理,又方便当事人起诉。这个新内容势必成为今年的重要考点,具体内容有:一是细化提起公益诉讼的受理条件:
(一)有明确的被告;
(二)有具体的诉讼请求;
(三)有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初步证据;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二是明确了公益诉讼案件的管辖法院:公益诉讼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但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污染海洋环境提起的公益诉讼,由污染发生地、损害结果地或者采取预防污染措施地海事法院管辖。对同一侵权行为分别向两个以上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必要时由它们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三是规定了告知程序: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诉讼案件后,应当在十日内书面告知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四是对其他有权提起公益诉讼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参加诉讼作出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诉讼案件后,依法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在开庭前向人民法院申请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准许参加诉讼的,列为共同原告;五是协调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的关系: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诉讼案件,不影响同一侵权行为的受害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提起诉讼;六是规定了公益诉讼案件可以和解、调解,但当事人达成和解或者调解协议后,人民法院应当将和解或者调解协议进行公告。公告期间不得少于三十日。公告期满后,人民法院经审查,和解或者调解协议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出具调解书;和解或者调解协议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不予出具调解书,继续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依法作出裁判;七是对公益诉讼原告申请撤诉作出了限制性规定,即公益诉讼案件的原告在法庭辩论终结后申请撤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八是对公益诉讼案件裁判效力作出规定。公益诉讼案件的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后,其他依法具有原告资格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就同一侵权行为另行提起公益诉讼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但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八)进一步完善法庭纪律
2015年《民诉法司法解释》对有关法庭纪律的相关规定作了修改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诉法司法解释》规定,人民法院对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以适用民事诉讼法第110条规定处理:
(一)未经准许进行录音、录像、摄影的;
(二)未经准许以移动通信等方式现场传播审判活动的;
(三)其他扰乱法庭秩序,妨害审判活动进行的。有前款规定情形的,人民法院可以暂扣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进行录音、录像、摄影、传播审判活动的器材,并责令其删除有关内容;拒不删除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必要手段强制删除。二是《民诉法司法解释》第177条规定,训诫、责令退出法庭由合议庭或者独任审判员决定。训诫的内容、被责令退出法庭者的违法事实应当记入庭审笔录。第185条对拘留与罚款决定不服的,可以在3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完善法庭纪律,既保障法庭审理程序的顺利进行,又有利于保障诉讼参与人及案外人的权利。这部司法解释将自2015年2月4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最高人民法院有史以来条文最多、篇幅最长的司法解释,同时也是法律界人士最佳关注的一次司法解释,这无疑对备战2015年司法考试的考生增加了新的难度。不过,《民诉法司法解释》只是对《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细化,不会与其相违背,只要考生认真、细心、多学、多练,2015年民诉法会成为是你的至胜之地。
第三篇:司考民诉辅导:“无独三”
司考民诉辅导:“无独三”
(一)参诉根据
1.参诉根据的学理理解。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他人已经开始诉讼的根据是其与案件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即本诉的处理结果涉及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实体权利或义务。
2.实践中常见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情形:
(1)连环合同引起的纠纷以及因使用原材料引起的纠纷。
例题一
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设备买卖合同,约定:因合同发生的争议,协商不成的,提交A仲裁委员会仲裁解决。此后,乙公司将其从甲公司购买的设备卖给丙公司后,丙公司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该设备存在严重的质量缺陷,为此,丙公司向法院起诉要求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在本案中,甲公司是否应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
例题二
不锈钢制品公司将从贸易公司买进的不锈钢加工成不锈钢制品卖给A公司后,A公司使用不到半年,不锈钢制品出现严重的锈迹,为此向法院起诉要求不锈钢制品公司接受退货。在本案中,贸易公司是否应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
例题三
甲将电脑放在乙处修理,乙将电脑卖给丙。甲得知后向法院起诉要求乙退还电脑。在本案中,丙是否应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
[知识点]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判断这三个案件是否出现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均需要注意最高人民法院于1994年12月22日颁布的《关于在经济审判工作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的若干规定》中第9条、第10条以及第11条中关于不能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具体规定。
第9条规定:“受诉人民法院对于原被告双方争议的诉讼标的无直接牵连和不负有返还或者赔偿义务的人,以及与原告或被告约定仲裁或有约定管辖的案外人,或者专属管辖案件的一方当事人,均不得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通知其参加诉讼。”因此,上述案例一中的甲公司不应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因为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存在仲裁协议。
第10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产品质量纠纷案件中,对原、被告之间法律关系以外的人,证据已证明其已经提供了合同约定或者符合法律规定的产品的,或者案件中的当事人未在规定的质量异议期内提出异议的,或者作为收货方已经认可该产品质量的,不得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通知其参加诉讼。”上述案例二中的贸易公司是否应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需取决于三点:第一,贸易公司是否有证据证明其提供的不锈钢原材料符合合同约定或者符合法律规定的质量。第二,贸易公司与不锈钢制品公司之间的合同是否约定质量异议期以及不锈钢制品公司是否提出质量异议。第三,不锈钢制品公司在接收原材料时是否已认可质量。
第11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已经履行了义务,或者依法取得了一方当事人的财产,并支付了相应对价的原被告之间法律关系以外的人,不得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通知其参加诉讼。”因此,上述案例三中的丙是否应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应取决于丙是否已善意取得该争议电脑的所有权。
(2)基于三角债引起的欠款纠纷。三角债关系既可以基于连环合同引起,也可以基于非连环合同引起。
例题
钢厂将一批价值210万元的钢材卖给贸易公司,贸易公司拖欠其货款未支付。但是贸易公司曾将一台价值180万元的机械设备卖给机械厂,机械厂拖欠贸易公司180万元的设备款也未支付。钢厂应如何实现自己的权利?如果钢厂以贸易公司为被告提起诉讼后,是否还可以机械厂为被告起诉?
[知识点]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在这类基于三角债而引起的债权债务纠纷案件中,能否出现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关键看债权人如何提起诉讼。债权人钢厂可以选择两种方式提起诉讼:第一,债权人钢厂直接以债务人贸易公司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其支付所拖欠的210万元的钢材款。在这一诉讼中,不能将贸易公司的债务人机械厂作为本案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因为机械厂与本案的处理结果不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仅仅存在一定的事实上的关系。第二,债权人钢厂基于合同法所确定的代位权直接以机械厂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代位权诉讼,要求机械厂向其支付拖欠的180万元。在这一诉讼中,应将贸易公司作为本案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因为贸易公司是否对机械厂享有180万元的到期债权,直接决定着原告钢厂是否有权提起代位权诉讼,这里贸易公司与本案的处理结果之间存在的是一种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对此,《合同法解释(一)》第16条规定:“债权人以次债务人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代位权诉讼,未将债务人列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债务人为第三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债权人以同一次债务人为被告提起代位权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合并审理。”
在上述案例中,如果债权人钢厂直接以债务人贸易公司为被告提起诉讼后,还能否再提起对机械厂的代位权诉讼?对于这一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的规定中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合同法解释(一)》第14条规定:“债权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提起代位权诉讼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第15条规定:“债权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债务人以后,又向同一人民法院对次债务人提起代位权诉讼,符合本解释第十四条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立案受理;不符合本解释第十四条规定的,告知债权人向次债务人住所地人民法院另行起诉。受理代位权诉讼的人民法院在债权人起诉债务人的诉讼裁判发生法律效力以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五)项的规定中止代位权诉讼。”
(3)撤销权诉讼中的第三人。根据《合同法解释
(一)》第23条、第24条和第25条的规定,债权人依照《合同法》第74条的规定提起撤销权诉讼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债权人提起撤销权诉讼时只以债务人为被告,未将受益人或者受让人列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该受益人或者受让人为第三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债权人以同一债务人为被告,就同一标的提起撤销权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合并审理。
(4)合同转让中的第三人。根据《合同法解释
(一)》第27条、第28条和第29条的规定:“债权人转让合同权利后,债务人与受让人之间因履行合同发生纠纷诉至人民法院,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权利提出抗辩的,可以将债权人列为第三人。”“经债权人同意,债务人转移合同义务后,受让人与债权人之间因履行合同发生纠纷诉至人民法院,受让人就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权利提出抗辩的,可以将债务人列为第三人。”“合同当事人一方经对方同意将其在合同中的权利义务一并转让给受让人,对方与受让人因履行合同发生纠纷诉至人民法院,对方就合同权利义务提出抗辩的,可以将出让方列为第三人。”
[特别提示]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关键点
掌握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时,关键在于两点:第一,三个主体之间存在两个内容、客体相牵连的法律关系。第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与本诉一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有发生争议的可能,并且该争议直接影响本诉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二)参诉地位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诉讼中的当事人,但是,与原告、被告以及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不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一个诉讼权利受到极大限制的当事人。因此,理解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当事人诉讼地位的重点在于其诉讼权利。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诉讼权利可以具体分为三种情况:
1.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可以独立行使的诉讼权利。该诉讼权利通常为一般性的诉讼权利,如提供证据、委托诉讼代理人、参与庭审、进行辩论等诉讼权利。
2.无权行使的诉讼权利。在诉讼进行过程中,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无权对案件提出管辖权异议,无权放弃、变更诉讼请求或者申请撤诉。(《民诉意见》第66条)
3.可附条件行使的诉讼权利。即上诉权与对调解的同意与签收权,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否享有这两项诉讼权利取决于是否直接承担本诉案件的民事责任。即如第一审判决责令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则其有权上诉。当事人之间的调解协议涉及该第三人义务的,则需要征得该第三人的同意,调解书应当同时送达第三人。第三人在调解书送达前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判决。对于这一问题,《民诉意见》第66条与第97条作了相应的规定。
(三)参诉方式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可以申请参加诉讼,也可以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参加诉讼。
(四)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比较
参诉依据不同:对原告与被告争议的标的提出独立的实体主张与原告和被告之间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参诉地位不同:参加之诉的原告原告与被告之外的独立当事人。
诉讼权利不同:享有原告的诉讼权利,无权提出管辖权异议无权提出管辖权异议,无权放弃、变更诉讼请求与申请撤诉;是否有权上诉与同意和签收调解书取决于是否直接承担民事责任。
参诉方式不同:起诉方式申请参加或者法院通知其参加。
例题:甲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乙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关于甲、乙诉讼权利和义务,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甲只能以起诉的方式参加诉讼,乙以申请或经法院通知的方式参加诉讼
B.甲具有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乙不具有当事人的诉讼地位
C.甲的诉讼行为可对本诉的当事人发生效力,乙的诉讼行为对本诉的当事人不发生效力
D.任何情况下,甲有上诉权,而乙无上诉权
[知识点]第三人
该题从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方式、诉讼地位、诉讼行为的效力以及诉讼权利几个方面综合考查了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区别。根据本页上图所列两种第三人的具体区别,选项A是正确的,而选项B、C和D是不正确的。
第四篇:司考民诉必考时间点总结
2013民诉必考时间点总结
一、以时为计算单位的期间
48小时
1、人民法院接受财产保全申请后,对情况紧急的,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
2、对于诉前财产保全,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
二、以日为计算单位的期间
3日
1、合议庭组成人员确定后,应当在三日内告知当事人。
2、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公开审理的,应当公告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
3、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人民法院对复议申请,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4、人民法院决定受理申请,应当同时通知支付人停止支付,并在三日内发生公告,催促利害关系人申报权利。公示催告的期间,由人民法院根据情况决定,但不得少于六十日。
5日
1、法庭笔录应当当庭宣读,也可以告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当庭或者在五日内阅读。
2、当事人直接向第二审人民法院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在五日内将上诉状移交原审人民法院。原审人民法院收到上诉状,应当在五日内将上诉状副本送达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副本送达上诉人。对方当事人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3、公民不服选举委员会对选民资格的申诉所作的处理决定,可以在选举日的五日以前向选区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起诉。
4、督促程序中,债权人提出申请后,人民法院应当在五日内通知债权人是否受理。
5、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被告提出答辩状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7日
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10日
1、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2、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十日内,可以申请顺延期限,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3、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
4、人民法院裁定宣告进入破产还债程序后,应当在十日内通知债务人和已知的债权人,并发出公告。
15日
1、对于诉前财产保全,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十五日内不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
2、民事拘留的期限,为十五日以下。
3、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
4、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5、督促程序中,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经审查债权人提供的事实、证据,对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合法的,应当在受理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债务人发出支付令;申请不成立的,裁定予以驳回。
6、督促程序中,债务人应当自收到支付令之日起十五日内清偿债务,或者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
7、受委托人民法院自收到委托函件之日起十五日内不执行的,委托人民法院可以请求受委托人民法院的上级人民法院指令受委托人民法院执行。
30日
1、执行程序中,受委托人民法院收到委托书后,应当在三十日内完成调查。因故不能完成的,应当在上述期限内函告委托人民法院。
2、人民法院审理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终审裁定
3、人民法院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或者公告期满后三十日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但审理选民资格的案件除外。
4、债权人应当在收到通知后三十日内,未收到通知的债权人应当自公告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申报债权。逾期未申报债权的,视为放弃债权。
5、被执行人或者被执行的财产在外地的,可以委托当地人民法院代为执行。受委托人民法院收到委托函件后,必须在十五日内开始执行,不得拒绝。执行完毕后,应当将执行结果及时函复委托人民法院;在三十日内如果还未执行完毕,也应当将执行情况函告委托人民法院。
6、被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并通知被告在收到起诉状副本后三十日内提出答辩状。被告申请延期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7、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有权在判决书、裁定书送达之日起三十日内提起上诉。被上诉人在收到上诉状副本后,应当在三十日内提出答辩状。当事人不能在法定期间提起上诉或者提出答辩状,申请延期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8、人民法院裁定准许诉前财产保全后,申请人应当在三十日内提起诉讼。逾期不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
60日
1、公示催告的期间,由人民法院根据情况决定,但不得少于六十日。
2、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
3、民法院裁定宣告进入破产还债程序后,应当在十日内通知债务人和已知的债权人,并发出公告。
三、以月为计算单位的期间
3个月
1、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2、人民法院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3、人民法院受理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案件后,应当发出寻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宣告失踪的公告期间为三个月,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一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公民不可能生存的,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三个月。
4、破产程序中,债权人应当在收到通知后三十日内,未收到通知的债权人应当自公告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申报债权。逾期未申报债权的,视为放弃债权。
6个月
1、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2、人民法院审理涉外民事案件的期间,不受本法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一百五十九条规定的限制。
3、申请执行的期限,双方或者一方当事人是公民的为一年,双方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为六个月。
4、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
5、受送达人所在国的法律允许邮寄送达的,可以邮寄送达。自邮寄之日起满3个月,送达回证没有退回,但根据各种情况足以认定已经送达的,期间届满之日视为送达。
6、涉外民诉中公告送达的,自公告之日起满六个月,即视为送达。
四、以年为计算单位的期间
1年
1、公示催告程序中,利害关系人因正当理由不能在判决前向人民法院申报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判决公告之日起一年内,可以向作出判决的人民法院起诉。
2、申请执行的期限,双方或者一方当事人是公民的为一年,双方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为六个月。
3、宣告失踪的公告期间为三个月,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一年。
4、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经审查核实,应当发出财产认领公告。公告满一年无人认领的,判决认定财产无主,收归国家或者集体所有。
5、公示催告程序中,利害关系人因正当理由不能在判决前向人民法院申报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判决公告之日起一年内,可以向作出判决的人民法院起诉。
2年
1、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提出。
2、公民下落不明满二年,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其失踪的,向下落不明人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
3、公民下落不明满四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二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公民不可能生存,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其死亡的,向下落不明人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
第五篇:民诉证明标准律师办案要点
(六)证明标准
在前面几个案件中,实际上都已经涉及到什么叫做“已经证明”,以及“没有能够证明”与“已经证明”之间界限之争的问题。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三个的问题:证明标准。
关于证明标准,涉及到判断是否已经证明的标准,按照最高法院《证据规定》第2条“没有能够证明就要承担相应的不利后果”,因此证明标准在实践中争议相当大。实事求是地讲,证明标准的把握是非常困难的,每个案子的情形有所不同,即使同样一句话,由不同的证人说出来,其证明效果也会有所不同,也就是因为证据的性质、使用方法不同,可能证明的效果都有所不同。
简单地讲,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一般理论界概括为高度盖然性,所谓高度盖然性就是指证明的人已经证明到一般事务如此,多数情况下是如此,但没有能够证明绝对是如此的程度。法律规定一般情形下是从高度盖然性和一般情形来考虑的,一旦进入了特殊情形,往往在法律所能保护的范围之外了。
比较典型的是奸淫幼女罪,与未满14岁幼女发生性关系构成奸淫幼女罪,如果进入一种特殊情形,受害人的的确确没满14岁,但其生理发育、精神状态各个方面已经实际超过了14岁的一般情形,但法律绝不考虑这种特殊情形,仍然以受害者的户口年龄为界限。
法律只要是一个规则,必然存在着无法避免的教条的方面,总有人因为规则的教条而牺牲,这是没有办法的。我考大学时是在1979年,1979年以前可以带薪读书,1979年以后就不能带薪读书了,所以我说一生中30%—40%是靠运气,就看你在哪个坎上。中国人老是想不通,一旦吃亏了你要这样想:这是上帝的安排。老外特别想得通,的的确确是这样。
证明标准的高度盖然性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我们在理论上可以无限地精细划分,但在实践中高度盖然性、中度盖然性和低度盖然性是很难区分的,带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难就难在必须有一个主观的意识。去判断一个客观的东西时,必须受到自身认识主体的知识机构和社会背景的影响。我们对美的判断也是一样,一般情形下我们的看法是同样的,但在有些个别的情形下审美的差异就很大了。
“中国第一模特”吕燕,法国欧莱雅品牌代言人,西方国家认为吕燕是最漂亮的,但据我观察,绝大部分中国人无法接受。有两个搞摄影和造型的人,长期住在美国,回到中国以后挖掘出了吕燕,非常成功,现在她是中国模特中含金量最高的。我的意思是,不同的社会背景、知识机构,对客体的认识必然带上主观的烙印,证明标准也是如此。
但不是说没有客观性的一面,其客观性在于,高度盖然性作为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一般的人作为第三人通常是能把握的,和刑事诉讼中的排除一切合理怀疑是不一样的。排除一切合理的怀疑是很难的,有人认为合理怀疑是一种心理状态,即作为英美国家陪审团相信某一事实是否存在的心理状态,大陆法系就是排除一切经验法则和一般人所感知的一种合理怀疑。
为什么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要高于民事诉讼?有的人说主要是因为涉及到生命、自由,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从经济学原理上分析,如果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低了,就有可能导致错案的发生,而错案的发生叫做“Double社会成本”,也就是说真正的凶手没有抓住,还把好人也关进去了。而民事案件毕竟是某一权利属于谁,从经济学原理讲,并没有减少,只是钱属于谁的问题,不会导致社会成本的双倍增加,所以从这一点讲,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应该高于民事诉讼。
民事诉讼由于证明方法、证据的取得不是运用公权力,如果要求达到排除一切合理怀疑所主张的权利才能成立的话,那么民事权利无法在民事诉讼中实现。为什么不能是中度盖然性和低度盖然性?如果是中度盖然性和低度盖然性,就失去了一般合理性、一般的正义基础。
在民事诉讼中,常常把一个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加在民事诉讼中。有这样一个案子:武汉黄鹤楼在50年代被拆掉了,1982年重修,修了之后不在原来的地方,在全国征求楹联,其中有一首对联是汉水县一个退休会计写的,后面有一句“五洲客醉楚天春”,中了当时的一等奖。
公布以后,华东师范学院有一个老师提出这是剽窃他的,后面两句是完全一样的。他写了一个内部报告给了武汉市宣传部,宣传部马上把作者的名字挡起来了。会计发现这件事后当然不满,在1995年起诉时法院没有受理,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其遗孀又起诉,法院受理了。法院受理以后,要原告证明对方侵犯了他的名誉权,就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楹联是否会计自己创作的,原告说没有办法证明,因为会计是一个民间诗人,看见长江滚滚东去,自然而然就写出了这首诗,但没有其他证据证明。原告的律师说中国有句俗语“英雄所见略同”,在此景之情况下,尽管中国文化表达形式多种多样,也只能用“五洲客醉楚天春”这几个字表达。被告没有能够证明会计剽窃,所以一审败诉,二审法院直接驳回。从证明标准角度看,法官的正确问法是:雷同到这般地步,是一般情形还是特殊情形?
证明标准难就难在一个具体的案件上我们可能无法判断。别人可能提出只有一张借条,什么都没有,能不能说已经证明了?法官的智慧就是在于要调查所有的因素来查明案件事实,而不是简单地凭一张借条,我们还是要考虑经验法则和一般情形。作判决是非常折磨法官的智慧的。
有一个案子:北京有一个富婆,看中了一个男的,分两次给了男的200万,时间一长,女的就后悔了,向法院起诉,主张钱是借给他的,法官说你要证明借贷合同的成立,而她只有一张汇票。对方只能说这不是借款,又不敢说这是女的钱。显然这个案子的证明责任在原告,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我们是判原告败诉还是判被告败诉?男的毕竟是天上掉下200万,不尽情理。法律规定是为了维持一种法律关系的稳定性,也告诉所有借钱的人必须要留下证据,如果不留下,没办法判断,尤其是大数额的钱。如果原告不败诉,打破规则导致的后果就非常严重,不是从一个个案来看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的问题,必须从整个法律规定的实质、社会的稳定性角度考虑。
证明标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有一本书《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专门有一章是谈证明标准,如果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在短期间要弄清楚证明标准及其存在的问题是比较难的。我简单地归纳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高度盖然性,涉及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问题,在主观方面要求法官要有相当好的品质和道德素养,如果在这个方面欠缺的话,证明标准的公正把握的的确确是非常困难的。关于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我们就讲到这里,还留着一定时间,大家可以提问。
三、互动交流
提问一:您最后说的案例中,在起诉时要求对方返还200万,对方要不要承担举证责任? 张卫平:也很困难,如果以不当得利的话,必须要证明不当得利的法律关系的成立,也很困难,首先必须证明不当得利的法律关系的成立,其不当得利的行为是什么?可以去新加坡找到这个人,再下一个套,录下音,作为证据。
提问二:刚才那个学生说的录音举证,这样的证据有效吗?
张卫平:最高法院是这样的说的,如果有疑点的证据资料不能独立作为证据使用。
提问三:有一个案例,王纳文诉高峰抚养权的纠纷,高峰开始不承认亲子关系,不愿做亲子鉴定,您认为这是不是属于妨碍事实的证明?
张卫平:不是,妨碍证明的事实是指实施某种行为或不实施某种行为时使对方的证明成为成立。这个案件中证据在高峰那里,高峰应当证明没有亲子关系,没有权利拒绝。
提问四:最近有一个法官根据不同的当事人举证能力,根据公平原则分配举证责任,这样分配举证责任的权力就交给法官了。
张卫平:最高法院的证据规定第7条:法律和司法解释没有规定证明责任时,证明责任的分配由法官按照公平和诚实信用来加以分配。实际上这只是给法官一个职业道德的要求,你怎么做全看你的良心,这个“良心”表述为公平、正义和诚实信用。
提问五:为什么最高法院没有把“法律要件分类说”纳入证据规则?
张卫平:最高法院的规定涉及到一个问题,什么叫做妨碍权利产生的事实,什么叫做权利消灭的事实,在理论上是有争议的,所以就没有把那三句话的表述写上。德国最早在1897年的民诉法第139条就这样规定了,在议会通过时被否决了,现在谁还敢再拿出来?正是有人反对,不能把有分歧的东西写进条文中。
提问六:要不要法官寻找更多的证明标准?
张卫平:证明标准的判断涉及到主客观统一的问题,完全要把证明标准作为一种外在的客观的统一的是乌托邦,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怎么样做到公正的判断,怎么把证明标准作为一种公正的尺度,这要求法官本身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按照一般常识,正确地加以判断。这样就给予了法官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如果要硬性地规定一种非常僵化、细致的证明标准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
提问七:在水晶球案件中,我个人认为这个案例第一点是因为顾女士根据商店的“假一赔百”告示起诉承担了一个败诉的结果,但是很多的案例依据消法“假一赔一”,法院是不是还会要求承担如果繁重的举证责任?如果依据消法起诉,法官也可以直接按照双方存在买卖关系、有一个假水晶球的鉴定结果,就判假一赔一。
张卫平:请求的数额的多少与证明责任的分配没有关系,不能说请求的少和请求的多证明责任的分配就有所不同,请求数额的多少以证明标准的高低也没有关系,如果他只是主张消法家一双被赔偿的话,法官可能支持她,主要是法官自己对原告证明的程度的可行性,法官实际上是在证明标准上有房款的情形,但这个房款是认为你要赔100倍这个利害关系涉及到的利益太大,所以对她的证明的要求更严格一些。而实际上如果只是陪双的话,法官可能觉得这是一般情形,不会导致商家和厂家更大的利益损害,这样实际上把证明标准放宽了。严格来说,证明标准不会因为数额大小而变化。法官个体可能因为请求数额的大小会有所不同,在民事诉讼法和消法之间实际上没有根本的冲突。
对于这个案件,的的确确本身会考虑到涉及到的利益大小,但是法官心里知道的,不可能是赔百倍,顶多是赔双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