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知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知识问答
一、新农村建设工作知识问答1、2007年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永安市委市政府和八一村党支部书记朱光木来信上批示的内容是什么?
答:胡锦涛总书记批示的内容是:“永安市委、市政府和八一村朱光木同志的来信收阅。希望同志们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创造新业绩。”
2、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是什么?
答: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含义是什么?
答: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4、中央强调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做到哪“五个必须”?
答:必须继续吹响进军号,不能改调,也不能降调;
必须要有新举措,不能唱高调,也不能消极低调,既要乘势而上,又要量力而行;必须突出首要任务,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更好地做好生产发展文章;
必须始终抓好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确保调动和保护农民积极性;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
5、中央强调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2007年要突出抓好哪四个方面工作?
答:一是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努力扩大面向农村的公共服务;
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四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6、2007年福建省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是什么?
答:重点要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②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③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
④积极创新农村体制机制;
⑤努力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7、什么是三清六改?
答:“三清”是指: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
“六改”是指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圈、改厨。
8、什么是五大工程?
答:“富民工程”、“基础工程”、“素质工程”、“安居工程”、“保障工程”等。
9、什么是农村“六大员”?
答:农民技术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协管员、计划生育协管员、乡村医生、治安调解员、文化协管员。
10、“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11、福建省委号召向张仁和同志学习哪四种精神?
答:①学习张仁和同志致力发展的强烈意识;
②学习张仁和同志一心为民的崇高品格;
③学习张仁和同志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
④学习张仁和同志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
1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字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13、文明村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①基层组织健全;
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
③经济发展快;
④社会治安秩序良好;
⑤村风、民风好;
⑥重视科普和文化教育;
⑦卫生保健、计划生育好;
⑧村容村貌整洁;
⑨文明农户多。
14、十星级文明农户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①爱党爱国;
②勤劳致富;
③遵纪守法;
④重视文教;
⑤学习科技;
⑥计划生育;
⑦移风易俗;
⑧讲究卫生;
⑨勤俭持家;
⑩和睦团结。
15、五好文明家庭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①爱国守法,热心公益好;
②学习进取,爱岗敬业好;
③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好;
④移风易俗,少生优育好;
⑤勤俭持家,保护环境好。
16、什么是常用文明用语?
答:①您好;②谢谢;③再见;④请;⑤对不起(没关系)。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知识
新农村建设知识
1、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答:(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存在较大差距。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最应启动内需的地方就是农村,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创造需求,有效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建设新农村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改革发展的大局。
(5)国家重视新农村建设有处于社会的稳定,有处于改革的大局,国家重视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符合“三个有利于”判断。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是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6)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我们所学过的那些知识和观点?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在农村,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众多。这是我国的重要国情。要让广大农村居民也能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3)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目的。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4)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脊梁和中流砥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5)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还得加快农村的发展,加强农村建设。(6)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设方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
3、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或:请你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出几条建议)
(1)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2)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农业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3)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
(4)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5)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又一个重点问题。(6)
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7)
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8)
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4、请你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谈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农村科技普及和推广,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实国家农村经济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扶贫力度,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2政治方面,完善和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村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现象,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3文化方面,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消除各种迷信思想的影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武装农民的头脑。
5、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1肩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成材,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努力学习,通过深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将来要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去。
2向父母建议:要利用农闲时间,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3向政府建议: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等。
6、请你描述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
(1)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工厂林立,特色农业活跃,家家户户有了宽敞的住房,拥有小轿车,人们重视生活质量。
(2)乡风文明:人人安居乐业,农民的孩子免费高中教育,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自主创业、创新、创优能力增强。
(3)村容整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繁荣,绿水青山与人相伴。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4)管理民主:民主法制日益健全,民主权利得到保障;人民积极参与、关心政治。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假如请你参加一项社会调查,请完成以下内容:
(1)调查的目的:帮助人们认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了解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因素,提高人们的参与意识,自觉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创美好家园。
(2)调查的方法:(至少三项)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座谈、走访等。(3)当前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有哪些?(至少三项)。收入、就业、教育、医疗、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等。
(4)当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因素有哪些?(至少三项)。
农业不发达,农民不富裕,农村不繁荣,农业的基础不稳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等。
(5)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的金点子有:(至少三项)。1加大对农村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2科教兴农,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3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4城市积极带动农村发展。
8、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有什么重要意义?)(1)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2)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4)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5)体现了党和政府支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6)有利于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正,有利于加强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提高全民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7)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8)义务教育不仅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应该履行的义务,而且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履行的义务。
9、谈谈你对免征农业税的认识。
(1)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2)有利于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
(4)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0、请你就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向有关部门提合理化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的方针政策。
(2)依*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让科学技术成为农民增收的决定性因素。(3)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4)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5)搞活农产品流通,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6)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7)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为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和安定的社会环境。
11、我们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党和政府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体现,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3)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党和政府发展发农村经济,建设发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2、怎样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
(1)免征农村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2)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拓展农村就业领域,增加农民收入。(3)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4)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推进科技下乡,强化科技种养。(5)青少年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学习,关心“三农问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法制宣传活动,为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加快城镇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3、破解三农问题,青少年应怎么做?
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明确时代所赋予的崇高使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关心“三农”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法律宣传,为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贡献。
14、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有什么重要意义?)
(1)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2)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4)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5)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是我们党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6)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7)有利于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正,有利于加强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5、为了促进“三农”事业的发展,党和政府做出了许多实事,请列举两个例子。近三年连续通过三个“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农业,指导农业发展。对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16.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请你列觉一、二加以说明。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
例如:农业不发达,农民不富裕,农村不繁荣;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农村水电、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等等。(举一二例,言之有理即可)建议见第四或三小题。
1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如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2)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3)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4)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5)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6)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求助制度。
三、问答题
我国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原因,对策: 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1998-2005年的五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处在低水平上徘徊,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平均增长5.5%,远远低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收最慢的一个时期。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民看病难,吃药难,受教育难,上学难,社会保障难,文化享受难等等问题。
3、农民自身的问题:农民整体文化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思维方式较为保守和僵化。
4、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5、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基层干部和一些党员不能起到带头作用,个别村甚至连正常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原因:
1、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觖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
3、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年龄较小的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
4、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5、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党员干部“双带”作用发挥不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强;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对策: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力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要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2)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深入实施科技农业,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使农民在农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3)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客观需要。要制定出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1)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2)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
(3)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做好农村改水工作,优先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
(4)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3、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1)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好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要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注意调动和保护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2)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3)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话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4、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1)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全面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积极为农民申办小额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民发展生产和创业致富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
(3)深化村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在坚持林权集体所有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农民通过招投标、竞买、租赁等方式取得林地使用权,落实林地管护责任,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切实加强以村级党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深入开展农村“三级联创”活动,进一 步丰富“三级联创”的内涵,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2)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3)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进一步搞好村务、财务和党务“三公开”,积极推行村务民主听证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真正实现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构建民主和谐的新农村。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知识问答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对此应当有明确而又深刻的认识,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地为之努力奋斗。
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地必然要求。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现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何关系?
“十一五”规划建议强调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能否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成败攸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的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这是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的。我国13亿人口中的大多数居住在农村。近年来,中央采取多方面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容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加快推经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使我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3.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006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近三年来第三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从增加农民收入到提高农业综合生长能力,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们可以看出中央对解决“三农”越来越清晰的思路。连续出台三个中央一号文件,着眼点不仅在于解决农民的生计,更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行动纲领。它显示了中国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文件全文共分8个部分,32条,全文11000多字,其内容框架是: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五、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制保障。
七、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八、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际上可以分四个层次理解:
首先,文件总结了近几年来我国“三农”工作取得的新成绩,指出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强调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第二部分从总的方面阐述了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就是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第三部分从六个方面分别论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经济基础、物质条件、人力资源、体制保障、乡村治理机制。
最后,文件论述了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应发挥的领导作用。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的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原则是:
(1)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要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在加强政府支持和社会扶助的同时,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要把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确保让农民真正受益。
(4)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5)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和支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真正造福亿万农民。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的一个“新”字,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它体现的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凸显的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它还是农村振兴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希望。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知识连接】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在农村,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众多。这是我国的重要国情。要让广大农村居民也能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3.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目的。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4.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脊梁和中流砥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5.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还得加快农村的发展,加强农村建设。
6.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
【问题解答】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目标)是什么?
答: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什么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答: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存在较大差距。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最应启动内需的地方就是农村,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创造需求,有效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建设新农村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改革发展的大局。
⑤国家重视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改革发展的大局,国家重视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是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我们所学过的那些知识和观点?(见【知识连接】)
4、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或:请你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出几条建议)
答:①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②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农业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③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
④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
⑤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又一个重点问题。
⑥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
⑦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⑧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5、请你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谈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农村科技普及和推广,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实国家农村经济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扶贫力度,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②政治方面,完善和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村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现象,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③文化方面,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消除各种迷信思想的影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武装农民的头脑。
6、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①肩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成材,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努力学习,通过深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将来要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去。
②向父母建议:要利用农闲时间,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
③向政府建议: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等。
7、请你描绘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请你展望一下若干年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
答: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工厂林立,特色农业活跃,家家户户有了宽敞的住房,拥有小轿车,人们重视生活质量。
②乡风文明:人人安居乐业,农民的孩子免费高中教育,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自主创业、创新、创优能力增强。
③村容整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繁荣,绿水青山与人相伴。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④管理民主:民主法制日益健全,民主权利得到保障;人民积极参与、关心政治。
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假如请你参加一项社会调查,请完成以下内容:
(1)、调查的目的:帮助人们认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了解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因素,提高人们的参与意识,自觉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创美好家园。
(2)、调查的方法:(至少三项)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座谈、走访等。
(3)、当前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有哪些?(至少三项)。
收入、就业、教育、医疗、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等。
(4)、当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因素有哪些?(至少三项)。
农业不发达,农民不富裕,农村不繁荣,农业的基础不稳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等。
(5)、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的金点子有:(至少三项)。
①、加大对农村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②、科教兴农,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④、城市积极带动农村发展。
9、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②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④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⑤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⑥有利于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正,有利于加强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⑦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⑧义务教育不仅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应该履行的义务,而且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履行的义务。
10、谈谈你对免征农业税的认识。
①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②有利于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③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
④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1、请你就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①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的方针政策。
②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让科学技术成为农民增收的决定性因素。
③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④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
⑤搞活农产品流通,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⑥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
⑦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为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和安定的社会环境。
12、我们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
答: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党和政府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体现,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党和政府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是
13、怎样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或结合本市情况,对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
①免征农村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②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拓展农村就业领域,增加农民收入。③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④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推进科技下乡,强化科技种养。⑤青少年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学习,关心”三农问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法制宣传活动,为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加快城镇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4、破解三农问题,青少年应怎么做?
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明确时代所赋予的崇高使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关心”三农“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法律宣传,为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贡献。
15、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②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④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⑤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是我们党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⑥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⑦有利于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正,有利于加强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6、为了促进”三农“事业的发展,党和政府做出了许多实事,请列举两个例子。
如:近三年连续通过三个”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农业,指导农业发展。对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举事例符合要求均可)
17、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请你列举一、二加以说明。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或者是:请你为本市的新农村建设提出几条建议)
例如:农业不发达,农民不富裕,农村不繁荣;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农村水电、道路、交通、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等等。(举一二例,言之有理即可)建议见第4或第5小题。
1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如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①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②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
③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④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
⑤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
⑥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补充知识
新华为教育培训中心《2011年村官面试培训资料之二》2011年7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补充知识
一、当前农村的现状(供参考)
农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是电视剧《乡村爱情》里的那种风光旖旎吗?还是早就遗忘的边缘山区,抑或是世外桃源一般的青山绿水?如果都不是,那么真实的农村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第一,农村正在老去。由于新生儿童的减少,加上80后,90后对外界世界的认知,导致了30岁以后的人基本上都不在土里刨食了。剩下的大部分的都是五十岁以上的人在劳作。年轻人解放出来,外出打工或者倒腾买卖。最好的时候也就是农忙收获的时候,还可以看到一些年轻的身影,但是已经寥寥无几了。农村在上个世纪的一段时间,集体作为整个农村生活的全部,一直都在追求机械化。而且随着机械化的提高,也确实将一部分的劳动力富余出来,从而向制造业进军。但是随着近三十年的改变,新的状况是,农村已经变成老人的坟墓。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小农经济模式这次是彻底的倒掉了。
第二,土地减少,70%家无存粮。由于务农人员的老年化,加上过渡的开发,使得土地大量的减少。同样的作为人的口粮田,也在逐渐的减少。虽然最近中央也鼓励农民生产粮食,但是各种负担使得付出和回报大幅的脱节。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发现,现在农村家庭,大致有70%的家庭,家无存粮。一旦爆发大旱或者大涝,或者各样天灾减产或者绝收,都将造成极大的问题。粮食安全目前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第三,重大疾病困扰农村。这已经不是个案,而是一种常态化的东西。不管是由于水污染,还是粮食污染,近年来,农村罹患重大疾病的人是越来越多。其中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已经逐渐的向年轻化发展。走到任何一个村庄,都会看到一些一些踮着脚尖的人在艰难的行走;只要一问,肯定会听到很多的英年早逝顶梁柱的家庭。但是由于卫生医疗体制问题,迟迟不能真正解决农民的治病问题。而且对疾病的来源更是没有人研究和防止,从而导致了农村一些听天由命的事情发生。
第四,子女教育负担太重。一些家庭,在高中或者初中阶段就让孩子放弃了学业。究其原因,即便上了大学,也不一定有工作;有了工作也买不起起房子,买得起房子也不一定可以供下来。还给家里整了一屁股债,倒不如早早的走入社会,多赚一些钱,讨老婆生孩子。这一切的起源,都是教育的负担过重按照这样发展下去,用不了几年了,大学里恐怕再难以看见农村贫困孩子的身影。
第五,农村成为社会的死角。在农村乡镇企业上班的人,没有四险一金,更没有劳动保护,有的只是超时加班,动辄被辞退的状况。同时一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闲散人员,没事可做,危害社会,吸毒打架,敲竹杠,路霸,村霸等,都有抬头。从这一点上看,农村显然没有城市来的光鲜和有尊严。
二、建设新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不少地方已经冒出了与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相悖的苗头,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将政府的需求、领导的意愿凌驾于农民的需求之上,走形式,拉花架子,把新农村建设搞成了“拆旧房建新房”,变成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2、搞“一刀切”、“照搬照抄”,按照“钦定”的统一标准,搞所谓的新农村建设达标竞赛或创建评比,甚至要求“用城市规划的理念搞新农村建设规划”;
3、急于求成,借债搞新农村建设。
三、建设新农村的主要措施
1、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新农村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全面正确地理解建设新农村的科学内涵,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2、全面推进农村改革,逐步建立起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发展机制、工作机制和参与机制,逐步把行之有效的支农措施规范化、制度化。
3、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统筹安排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1)促进农民持续增收;(2)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
4、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必须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6、推进农村自治组织和其他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7、把工作重点放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上,在文明礼仪、公共秩序、社会服务、城乡环境、旅游出行、文化市场、互联网管理等领域取得成效。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知识选择题 - 副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知识选择题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是什么?()* 2007年1月23日,在中山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
会议上市长李启红强调,今后五年„„完善能耗指标公布和考核制度,重点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商业、农村、政府机构等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C、文明礼貌D、乡容整洁领域的节能工作,积极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建设节约型社会。
2、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A、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B、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C、消费对生产没有反作用。D、当前,我国已完全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
3、为什么要培养新型农民?()
A、培育新型农民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必然要求。B、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C、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D、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唯一途径。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什么?()A、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B、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5、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统一思想、科学规划、扎实推进,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工程。
A、重要B、惠民C、一号D、民心 6、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给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做了三个界定,并指出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国家将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下面哪项属于新型农民的范畴?()
A、有文化B、会经营C、懂技术D、搞生产
7、国家在提高农业投入效率方面已经确立了重要思路。农业部提出的总的工作目标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和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实现“三增”目标,力争“十一五”期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0亿斤水平,农民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以下哪项不属于“三增”的内容?()A、农民增B、农业增效C、农村生产力水平增强D、粮食增产 8、2006年2月14日至2月20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作重要讲话强调,“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以下哪项不属于“三农”的内容?()
A、农工B、农业C、农民D、农村
9、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保证是()
A、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B、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10、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A、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B、大力开展反腐倡廉工作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据此回答11至14题
11、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
A、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 B、合理利用社会资源,避免资源浪费C、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2、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是()A、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
B、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C、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3、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动力是()
A、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 B、合理利用社会资源,避免资源浪费C、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
14、做节约型社会的好公民,应具备什么素质()A、要有关电脑的意识,也就是说要有爱惜资源、能源的节约意识,并进而养成节约的生活习惯或方式。
B、谁想做就做,不想做就算了。C、不需掌握一定的科技常识。
15、中国社会发展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价值理念正在成为我们党和政府执政的基本目标。而具体来说,和谐社会的基本涵义包括一个基本要素、两个重要支柱和三个主要特征。下面不属于他的三个主要特征是()A、经济持续发展B、人民安居乐业C、文化不断繁荣 D、政治长期稳定
16、新华社21日受权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份2006年中央()显示,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将迈出有力的一步。
A、“头号文件” B、重要文件 C、“一号文件”D、“二号文件”
17、为更好地带头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山市选择确定了()个镇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A、7B、8C、9D、10
18、“三农”问题是什么?()
A、农业B、农民C、农村D农经
*2006年2月20日,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结业。据此回答19至20题。
19、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研讨班上强调,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城乡统筹的思路,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A、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B、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温家宝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A、物质文明建设B、精神文明建设C、经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据此回答21—2
2题
2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在产业,核心在工业。从经济学道理看,这体现了()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B、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C、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2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农民素质不提高,就很难发展产业,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面貌。提高农民素质的哲学依据是()
A.客观条件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B.客观规律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C.主观因素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3、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为主要对象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强劲动力。这表明()
A、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解决任何问题C、农业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人力
2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国家在此行使的是:()A、政治职能B、经济职能C、对外交往职能D、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25、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群众对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政府必须()A、公正司法,提高办事的质量和效率 B、制定法律,使政府服务有法可依 C、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
A: 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B: 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C: 在原始社会就存在的D: 人类社会俱来的7: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其依据是:()A: 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 B: 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 C: 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D: 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8:《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 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 精神是运动 9: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因为:()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 运动和物质实际上是一个东西C: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 运动是物质的承担者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D: 对立统一的观点 11: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价格的变化()A: 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成正比B: 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成反比C: 直接受市场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 D: 与货币价值量的变化成反比
12:商品流通客观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售的商品数量和商品价格水平以及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有关,这种关系是:()A: 与待售商品的数量和价格水平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正比
B: 与待售商品的数量和价格水平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C: 与待售商品的数量和价格水平成反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D: 与待售商品的数量和价格水平成反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正比
18:社会群体的共同特征有:()
A: 任何一群人都可以称之为社会群体B: 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C: 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D: 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19: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A: 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B: 有价值的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D: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20:度是指:()
A: 事物的规模、程度和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B: 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C: 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质和量的统一D: 事物保持自己存在的方面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知识选择题答案
1、A2、B
3、B
4、B
5、D
6、D7、C8、A9、A
10、C
11、C12、B13、A14、A15、B16、C17、D
18、ABC
19、A 20、C
21、B22、C
23、A24、BD
25、A
2011年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
2:资本家竞相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因是:()
A: 降低劳动力价值B: 追逐超额剩余价值C: 求得绝对剩余价值D: 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3:在下列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 政治法律制度C: 国家政权D: 社会意识形态
4:“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 A: 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B: 真理木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C: 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5: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是:()
A: 真理具有相对性,价值没有相对性 B: 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
C: 真理本身具有价值,实现价值以把握真理为前提
D: 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认识真理促使价值目标的实现 6: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真正独立的业缘关系是:
D: 真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 商品不可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2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 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B: 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C: 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 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22:因果联系指:()
A: 一切先后相继的联系B: 一切互相制约的关系C: 一切必然联系D: 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23:阶级是:()
A: 一个历史范畴B: 一个经济范畴C: 一个政治范畴D: 一个思想范畴 24:构成一个社区的基本要素有:()
A: 一定的地域空间B: 一定数量的人群C: 在特定地域的特定人群中存有的某些共同利益D: 在特定地域的特定人群中存在的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5:从约束力的强弱角度上社会规范可分为:()A: 成文规范和不成文规范 B: 一般性规范和社会设置C: 常规、原则、惯例、律令D:习俗、道德、宗教、法律 26: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 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结果 B: 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结果 C: 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D: 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2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是加强学习的有力保证。
A: 讲学习B: 学习制度化 C: 学习理论化 D: 坚持马克思主义 28:组织目标的制定过程基本上是()过程,它是不同利益集团争夺的结果。
A: 经济活动B: 协商活动C: 政治活动D: 妥协29:本质和现象的区别在于:()A: 现象是表面的,本质是深刻的B: 现象是易逝的,本质是稳定的C: 现象是个别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D: 现象可直接感知,本质要靠思维来把握
3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时空有限性的统一 C: 时空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3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从下列关系界定的:()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B: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C: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D: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3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A: 各种实物的总和B: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C: 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D: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33: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有:()
A: 增进人的平等B: 维护社会公正
C: 保持社会稳定D: 推动社会发展34: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A: 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 唯心主义才承认的观点C: 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3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体系,因为它是:()A: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B: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 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D: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36:哲学的党性是指:()
A: 哲学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为一定阶级服务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和斗争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D: 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37: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A: 加强宏观调控B: 完善市场体系C: 实行政企分开D: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38:“脱离了身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A: 部分依赖于整体
B: 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C: 整体是部分相加之和D: 整体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连结起来 39:()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要求。A: 勤政为民,真抓实干B: 体察民情C: 了解民意D: 倾听群众呼声
40: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增长过热时,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其主要措施有:()A: 提高法定准备金B: 提高贴现率
C: 在金融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D: 在金融市场上抛售政府债券 4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A: 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做准备 B: 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C: 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D: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2: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A: 延长工人工作时间而获得的B: 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 C: 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D: 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 43: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A: 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B: 提高党员的思想水平和学习能力
44:下列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选项中,正确的是:()A: 它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 它通过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克服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C: 它反映了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C: 发挥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作用D: 培养年轻干
D: 它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深化的必然结果
45: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A: 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C: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 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4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其意是说:()C: 它是生产力的独立的要素
D: 它是渗透到生产力三要素之中的并能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47: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 它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B: 它的内容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主体和不依赖人类C: 它是自然界规律D: 它是社会规律。
48: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A: 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B: 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 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 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49: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A: 是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B: 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 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一起的D: 是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50: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因为感性认识:()A: 是不可靠的B: 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C: 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D: 是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 5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因为它:()A: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B: 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C: 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D: 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
52: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区别在于:()A: 是否承认必然性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B: 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C: 是否承认偶然性D: 是否承认因果联系的复杂性 53: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分歧在于:()A: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B: 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
C: 是否承认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 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54:发展的实质是:()
C: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5:唯物辩证法认为()
A: 事物发展是必然性作用的结果,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B: 事物发展是偶然性的堆积,没有必然性C: 必然性可以认识,偶然性无法认识
D: 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5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 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C: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运动 5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C: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 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 58:当事物处在量变状态时:()
A: 事物表现为平衡和静止B: 事物处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 C: 事物从一种质转化为另一种质
D: 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互易其位 5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 事物变化是否显著B: 事物变化是否迅速C: 事物变化中是否有新质要素产生D: 事物变化是否超越度的范围
60: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是:()A: 世界统一于存在B: 世界是观念的集合C: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D: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61:下列关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选项中,正确的有:()A: 使用价值是抬物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而价值是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C: 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创造的,而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 D;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它不会随商品经济的消亡而消亡,而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它会随着商品经济的消亡而消亡
62: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的关系是:()
A: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 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价值是同质的 C: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D: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强调: A: 人们在改造世界活动中认识世界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D: 认识有能动性,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69: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出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价值量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A: 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B: 商品数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大 C: 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70: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是:()A: 商品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B: 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 C: 资本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D: 生产资料市场、期货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
A:它是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B:它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 A: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 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A: 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B;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D: 商品数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71:恩格斯指出:“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的价值规律才能得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这就是说,只有通过竞争和价格波动:()A: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才能实现B: 商品才能实现等价交换
C: 价值规律才能表现出来D: 价值才能决定价格 74:必然王国是指:()B;人们已经获得了自由的社会主义社会
C: 人们受盲目必然性支配,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奴役的社会状态D: 人人自由平等的原始社会状态
7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A: 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B: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 C: 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D: 是否承认矛盾和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7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转化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A: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 前进性和重复性的统一 C: 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D: 直线性和循环性的统一 8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的基本的观点是:()A: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B: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 对立统一的观点D: 实践观点8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D: 精神和物质的关系82:“唯理论”的错误在于:()A: 认为“理在事先” B: 片面夸大意识能动性
C: 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D: 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 8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规定()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
A: 个别酝酿、会议决定B: 民主集中制C: 决策科学化D: 集体领导、民主集中85: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86: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A: 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B: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 对抗的矛盾和非对抗的矛盾
87: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A: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原理 C: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D: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88: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规定,省部级领导干部每年应至少抽出()时间,市(地)县党政领导干部每年要有()时间,深入基层调研,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指导工作,解决问题。
A: 一个月,两个月以上B: 两个月,三个月C: 一个月,两个月D: 三个月,六个月989:辩证思维方法“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体现了:()C: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有差别的统一,逻辑只是反映历史的主流和方向
D;逻辑进程应当与历史进程基本一致
91: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因为:()A: 理性认识可靠,感性认识不可靠
B: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理性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C: 理性认识是绝对的,感性认识是相对的D: 理性认识是与经验无关的人的抽象思维的产物,感性认识只是人本能的反映
92: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缺陷是:()A: 不懂得实践的伟大作用
B: 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C: 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D: 不能坚持物质第一性 93: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 劳动工具的状况B: 劳动者的素质C: 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 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94: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 按劳分配制度B: 劳动者的互助合作关系 9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的物质的东西。”这个观点是()的观点。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 辩证唯物主义96:真理是:()
A: 绝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B: 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C: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D: 对人们有用的一切理论97:哲学是:()
A: 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B: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 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D: 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98: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 普遍性B: 绝对性C: 客观实在性 D: 直接现实性100: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表现为:()
A: 运动就是静止,静止就是运动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A: 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奴役。成为自然界、社会和自身的主A: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B: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
C: 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D: 生产资料公有制
C: 静止中包含运动D: 运动时有静止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