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保障与务实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以法律法规规定,通过公民收入分配,在公民暂时丧事劳动能力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发生生活困难时,提供社会福利或物质救助的社会制度安排。
养老金替代率
是指:退休人员其领取的养老金占其退休前某一阶段平均工资的百分比,其要老金替代率的高低反映了养老保险的给付水平。
失业:
失业是指在劳动法定年龄范围内,在一定参考时间里,虽然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意愿,但尚未解决就位问题的状态。
工伤保险行业差别率:
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确定工伤保险费率时,根据不同行业、产业职业危害程度的类别和发生工伤事故或职业病的频率,确定不同比例的工商保险费率。
职业病:
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补充养老保险:
是用人单位根据自身经济效益的状况,为提高职工生活水平建立对基本养老保险起到补充作用的补充养老保险,检测企业年金。
生育保险:
是指:国家和用人单位为怀孕、分娩、哺乳和节育的劳动者(或妇女)提供医疗服务、生育津贴、产假和休假,以保障因生育、节育、抚养子女而造成收入中断的女性劳动者(或妇女)及其子女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老年型社会: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规定,一个国家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7%)时,这个国家可以认定为老龄化社会。
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P166 我国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是适应建国以后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需要建立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这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保障职工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制度性弊端,使之既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第二篇:务实与创新
务实与创新
————听课感悟
此次参与湖北省特级教师巡回讲学洪湖站的系列活动,收获甚大,感慨良多。我市两名骨干教师和两名湖北省特级教师同台献技,让我看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彩与魅力,教师的能动性与学生的潜能,课堂结构的多样性和可变性,教学内容选择的灵活性。前沿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先进的教学设备日新月异,最合理的教学模式永远在探索之中,教育教学永远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要不断的学习和尝试新的东西,不断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和教学水平。
四位教师的示范课,可谓精彩纷呈。叶立志老师的课,在新课标的大框架下,大胆尝试了自己多年探索的教学模式:一习、二论、三讲、四练。课堂结构严谨有序,其中自主命题环节给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从被动练习到主动搜集材料,推敲法则,融进创意,设置悬念,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多方位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法则的导出不是有教师包办,注重了学生对知识发生、发展、生成过程的参与,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平实中凸显了教师的执着和功力。
刘英老师的课,内容难度大,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方程、不等式问题,稍不留神,就会让学生产生为难、厌烦的情绪。但她通过合理的预设,巧妙的引导,恰当的启发,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师生互动中,学生找到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形成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整节课教师情绪饱满,极大地感染了学生,点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刘桂兵老师的课,我个人特别欣赏,不是因为他是省特级教师。他的亲和力,让学生从紧张的状态缓和下来,合理的预设、铺垫,让他和学生之间的配合默契起来,课堂变得活跃而高效。面对自己不熟悉的学生,在最初引导和调动学生不利的局面下,在预设和生成不如意的情况下,他运用自己高超的教学技巧和数学素养成功化解了冷场的局面,让我特别佩服。整节课环环相扣,内容丰富,问题设计层次感强,知识的传授水到渠成,其中有几个细节的处理十分精彩,这里就不赘述。
何颖老师的课,让我耳目一新。对中心图形的教学,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有自己独特的设计,体现了她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匠心独运,还有对学生思维特点的准确把握,让我觉得教无定法,合理的方法绝不唯一,每个人都可以在深研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
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务实和创新精神,他们没有追求形式上额轰轰烈烈,每个人都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下,认真分析教材,体会其宗旨,又不拘泥于教材,最合理使用教材,精选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不断尝试、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敏锐判断和独到见解。这样的人是中国教育的脊梁。
第三篇: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设计人陈云宁刘艳娜
审核人张晓慧
初二历史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编号19
班级姓名组号
【课题】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授课时间】2013.6.17
【学习目标】
1、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2、知道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篇:社会保障与医疗
社会保障制度含义:
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国家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者实行救助,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医疗保险含义。
四大意义:保障权利公平,保障机会公平,维护规则公平,调节分配公平
医疗保险是劳动者因患病需要治疗时,由政府向其提供必需的医疗服务的一项社会福利制度。政府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其以税收优惠的形式负担部分费用,职工和用人单位按工资收入的不同比例,按月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费(职工退休后,不再缴费)。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职工缴费的全部和用人单位缴费的一部分,记入职工个人帐户,用于职工本人的一般医疗服务,其余基金作为社会统筹,用于全体参保人员的特殊医疗服务。我国医疗保险主要包括三个大类: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三种医疗保险在保障水平、保费缴纳和政府补贴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由我国农民(农业户口)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也已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
新农合成效
一是实现全面覆盖,参合率稳定在较高水平。二是筹资水平不断提高,保障能力逐步增强。三是确立了较为完善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
今后发展方向
一是稳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2012年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将达到300元左右,到2015年,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个人缴费标准适当提高,并逐步探索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筹资机制。
二是加强新农合精细化管理,严格基金使用管理,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全面推行新农合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的即时结报工作,逐步推行省外异地结报;加快新农合信息化建设,结合居民健康卡的发放,快速推进“一卡通”试点工作;加强新农合与医疗救助等相关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推行“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三是推进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将儿童白血病、肺癌等20种疾病纳入保障范围。贯彻落实六部委《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做好大病保险与新农合大病保障工作的衔接,优先将这20种重大疾病纳入大病保险范围。
四是加快推进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用总额预付、按病种、按单元、按人头等支付方式替代按项目付费,控制费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基金绩效。
五是加快推进委托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工作,扩大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新农合的规模,建立新农合管理、经办、监管相对分离的管理运行机制。
六是认真总结新农合制度实施10年来的经验,推动《新农合管理条例》及早出台,尽快将新农合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实践证明,新农合制度符合农村实际,是现阶段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十年来,新农合制度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对保障农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新农合制度的主管部门,卫生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扎实推动新农合制度发展,促进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城市居民医疗保险
覆盖范围:城镇中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都可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城市居民医疗保险自1998年建立以来,到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还是存在一部分人没得到该制度的保障,主要包括城镇学生,儿童,无固定收入的老年人,未就业的残疾人等。
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发展前景
(一)继续完善各项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将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以及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大力推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重点解决大病统筹问题;继续着力解决国有困难企业、关闭破产企业等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鼓励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城镇居民,以多种方式就业并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进一步规范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支付政策,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加快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搞好各项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
(二)协同推进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根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统筹协调医疗卫生、药品生产流通和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制度衔接,充分发挥医疗保障体系在筹集医疗资金、提高医疗质量和控制医疗费用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区域卫生规划,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卫生行业标准体系,加强对医疗
服务和药品市场的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逐步建立和完善临床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临床用药规范和出入院标准等技术标准。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和中医药服务在医疗服务中的作用,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实行参保居民分级医疗的办法
城市职工医疗保险
覆盖范围:
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随着原劳动保障部对于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保政策的明确,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际上覆盖了城镇全体从业人员。
成效:1998年我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实现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起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2007年在有条件的省份选择2至3个城市启动试点,2008年扩大试点,争取2009年试点城市达到80%以上,2010年在全国全面推开,逐步覆盖全体城镇非从业居民,至今已取得了显著成果。
意义:
城镇职工医疗是我国医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应当加强的重要工作之一.近年来,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医疗保险制度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必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使医疗卫生主体多元化,恢复医院的公益性,建立全民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保险的宣传与监督作用,才能解决目前城镇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1.为什么要加快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职工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于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切实解决职工基本医疗保障是政府的责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解决职工基本医疗保障问题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条件,也是劳动者基本权益的重要保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健全包括医疗保险在内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因此,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措施:
(一)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不可能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模式,必须设计多层次多样化的保障模式来适合不同人群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这是发展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必然之路。
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包括:第一层次,基本医疗保险。第二层次,补充医疗保险。第三层次,商业医疗保险。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监督和管理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在社会保险和政府保险模式下,政府要有一套严格的监管标准,包括保险覆盖人群、保险待遇、基金管理机构的准入、基金操作规范等。对于非强制性保险,政府可以不直接干预保险计划的运行,但必须对其进行引导和监管。政府应主要是通过税收政策、市场准入制度、产品审核等手段对非强制性保险进行引导和监管。
(二)建立新机制保证医疗卫生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资金来源多渠道、项目建设市场化,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医疗领域,不但可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更重要的是加快医疗领域竞争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打破公立医疗机构一统天下的垄断格局。
(三)恢复医院的公益性。应该调整公立医疗机构投入政策,公立非营利医疗机构是保证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主体,应由政府承担责任,同时,实行医疗机构的收入上缴,其建设发展及运行费用由政府核定拨付,并实行严格的价格管理。建立“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强化公立医院的公共服务职能,纠正片面追求经济收益的倾向,实行“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以及“医药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意在强化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医药分开”的实质是改变医院“以药补医”的状况,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政府财政对医院给予相应经费补贴,并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切断药品收入与医院的经济联系。
(四)加强城镇医疗保险的宣传和监督。治理认识偏差,让广大职工从被保护的救济对象转变为积极的社会保障参与者,使“基本保障人人有责、量入为出逐步积累、效益优先维护公平、社会服务公众监督”等医保理念深入人心。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须动用社会舆论以及行政监察手段进行有效的监督。对于长期抵制医保工作、拒缴医保费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追究其责任、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建立一套科学的医疗保障评价系统,对参保情况、基金的收缴、管理和使用、医疗机构的服务和医药市场公平性、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健康改善与医疗保障的关系确定一套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
医疗保险的整体发展方向:全民医保
为什么要建立全民医保制度:我国有13亿人中,只有2亿城镇居民有医疗保险,加上1.7亿农村地区的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总共只有3.7亿人口能享受医疗保险,尚有近10亿人口无医疗保障。正是因为没有达到全民医保,所以才让老百姓直接感觉到看病贵、看病难。在美国,看病同样也很贵,但美国人都有医疗保险,所以他们就不觉得看病贵了。因此,要想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必须建立健全完整的医疗保险体系。
措施:医保制度覆盖全民;困难企业职工医保;在校大学生医保;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推广就医“一卡通”;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尝试建立城乡一体化制度;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民营医院“国民待遇”;遏制虚高药价;推行医药分开;
全民医保从各地试点的推行,到2009正式提上日程以期达到覆盖全国13亿人口的目标。至今为止,全民医疗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试点地区也出现了医保“三驾马车”相互掣肘的城镇居民医保、职工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间管理制度对接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全民医疗是大势所趋,只有实现全民医疗,让每个公民都得到应有的保障,社会才会更和谐。
第五篇:社会保障与和谐社会
社会保障与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对国家未来发展的科学定位,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讨论和谐社会时必然要重视现阶段存在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而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社会保障无疑是可以化解社会问题与社会冲突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因此,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保障,社会保障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两者相辅相成并相得益彰。
一、社会保障与和谐社会直接相关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发展成就巨大,但现阶段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劳动关系日益失衡、农民工受歧视、城乡之间差距的持续扩大、效率与公平的失衡等多种社会问题也在持续发展甚至不断恶化,这些大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残缺直接相关。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化解现实中的各种社会问题,而要化解各种社会问题又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国际上凡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国家,均是能够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国家;凡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国家,其国内社会问题必然日益恶化。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实际上与和谐社会构成了正相关关系,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指标。
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注意几个不等式
和谐社会作为一个需要经过艰巨努力才能达到的理想的、良性的社会发展目标,以公平与正义为核心价值追求,全体社会成员有安全保障并可以快乐生活则是其追求目标。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注意如下几个不等式:
1.和谐社会不等于政治口号而是一种非常具体的客观实在。和谐社会必须用具体的指标体系来反映,社会发展与社会公平指标,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与否、覆盖人口的多寡、对收入再分配的调控力度,以及国民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安全感,应当是其中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2.和谐社会不等于现实社会而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是一个从不和谐走向和谐的进程的同时,还必须承认现阶段确实存在着贫富之间、劳资之间、城乡之间、流动人口与固定户籍人口之间的利益冲突等等众多日益尖锐化的可能产生社会分裂和社会对抗的不和谐因素。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回避现实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逐步地缓和、化解乃至消除已经和将要出现的不和谐因素的进程,同时也是社会保障制度走向健全完备的过程。
3.和谐社会不等于消灭差别和平均主义,而是将差别调控在社会各阶层都能够接受的程度。和谐社会不是大同社会,它不仅允许差别存在而且需要存在差别,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差别有利于形成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动力机制,但这种差别必须控制在社会各阶层都能够接受程度的社会,并能够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快乐地创造和生活,即高收入阶层能够生活幸福,低收入群体也能够快乐生活,而社会保障显然是调节和润滑这种差别的必要且合理的机制。
4.和谐社会不等于不要增长与效率,而是在追求增长与效率的同时实现共享发展成果。和谐社会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没有可持续的增长与效率,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但增长与效率的目的却一定是为了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当前这个时代,仍然应当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继续做大财富蛋糕,同时根据公平、合理、共享的原则来分配好财富蛋糕,而公平、合理、共享的收入分配体制必须借助社会保障制度。
5.社会公平不等于劫富济贫而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这一核心价值追求不容置疑,它强调机会公平与平等,实现的是全体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共享发展成果,它很自然地要求一部分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实现社会公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社会保障,因为社会保障天然追求社会公平,它创造着起点公平,维护着过程公平,缩小着结果的不公平。
6.社会稳定不等于社会和谐而只是和谐社会的客观表现。和谐社会一定是长久稳定的良性社会,但社会稳定不一定等于社会和谐,社会和谐较社会稳定更上升了一个层次,是由控制层面进化到良性发展的状态。运用非社会保障手段也可以带来短暂的社会稳定,却不可能实现长久的社会安全,而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却能够带来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单纯的社会稳定可以忽略社会保障,而和谐社会却必须高度地重视社会保障。
三、用社会保障制度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三者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根本。
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国家努力追求的目标,公平与正义是其核心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取向。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以缩小社会不公平和确保社会公平为天然职责,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并保障、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与基本目标。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社会保障是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工具,社会救助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社会保险可以化解劳资矛盾,社会福利可以让全体国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可见,构建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历多年,成就巨大,但困难与问题还不少,它在总体上依然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目前,保障不足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绝大多数城乡居民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是这一制度的客观现实。这种滞后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无益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了日益负面的影响,迫切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来解决的许多民生问题仍然无法得到解决,有的制度还在制造着新的不公平或者破坏着社会公平,不协调的社会格局正在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中国特别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只有建立起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经济才能持续发展,文明才会不断进步。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副院长、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