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随笔花作文
随笔花作文
我爱春天,我爱春天的烂漫可爱,我爱春天的生机盎然,我爱春天的鸟语花香,我更爱春天的蒙蒙细雨.俗话说得好,“春雨贵如油”,一场严冬过后,庄稼是多么盼望春雨的到来呀!此时的春雨像滴滴甘露,滋润着大地.瞧,蒙蒙细雨正淅淅沥沥地下着,那“沙沙沙,沙沙沙”的声音,像种子发出新芽,如小草抽出嫩叶,又似竹笋冲出地面.看哪,不远处的桃树上泛起了一朵朵粉红的小花.远远望去,宛如一片红霞.它就像一个在沙漠中行走,干渴难耐,生命垂危的人,一下子发现了生命的源泉,不断地吮吸着甘甜的雨露.碧绿的草地上,各种各样的花儿在雨中尽情地绽放.玫瑰花,月季花,迎春花,百合花„„它们几个几个围坐在一起,像是在比美,又像是在议论着怎样为人们展现出更美丽的春天.原先沉睡的田野,被春雨唤醒,已经铺上了一层柔软的地毯,绿油油的.走在上面,软软的,舒服极了!辛勤的农民望着在春雨中茁壮成长的幼苗,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春雨滋润着小草,滋润着花朵,滋润着树木,滋润着万物„„我爱春天,但我更爱春雨。我爱春天妩媚多姿的垂柳,我爱春天那和谐的阳光,我爱春天那万紫千红的花朵„„„但我更爱那春天蒙蒙的细雨。
春天到了,春雨在春风的护送下,以她的温暖、轻柔、细腻的姿态洒向人间。干渴了一冬的大地贪婪的吮吸着甜润的雨水。雷公公也敲起了他收藏了一冬的大鼓,仿佛是迎接春雨的到来。站在窗前遥望,只见远处的大山、大树、房屋蒙蒙胧胧,就像笼罩在一片薄雾中。走下楼去,只见屋檐的水珠不紧不慢的往下滴,像是为迎接春雨,在敲着木鱼。撑开伞,走在小路上,听不到雨点敲打伞的“叭、叭”声音,可伞一会儿就湿润了。我伸出手,雨点是那么小、那么轻的落到我的手上,使我感觉(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请保留此标记。)到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温暖的春天在和我握手。
春雨轻轻地落在麦田里,麦田吮吸着雨水,发黄的脸色一下子变得葱绿。春雨落到河岸上,柳树抽出了嫩绿的枝叶,舒展着柔软的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说:“春雨,谢谢你!”春雨落到小河里,河里的鱼儿一边蹦,一边耍着尾巴,高兴地说:“你好!春雨姑娘”。
春雨落到哪里,哪里便充满了生机,真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滋润着大地,养育着万物,可自己却消失得无影无踪。春雨的一生是那么短暂,那么平凡,但她对大自然与人类的奉献却无法估量。
我爱春雨!
本文《我爱春雨作文》来自中国教育文摘,查看更多与相关文章请到http://。
第二篇:随笔花作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创造精神、创新能力是人才素质的核心。所以,创新应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该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我们的现实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往往长于知识的接受与模仿,缺乏的正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今的教育教学方式又往往是培养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绊脚石。面对知识经济,面对教育现实,许多有识之士在探索素质教育的方法,探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思想,创造良好氛围
首先,学校领导必须主动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思想。全国瞩目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指出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它要求我们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实现由传统的获取知识的教育目的观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观的转变。其次,学校上下应着力创设一种民族的、和谐有序的、生动活泼的、催人奋进的良好氛围。学校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通过教学等活动去培养,使其创新个性逐步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搭设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舞台。想方设法努力营造全校性的比、学、赶、帮、超的创优氛围,辅以必要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勇于创新的正气压倒守旧懒散的陋习。
二、提高教师素质,传授创新方法,改进教学方法
要造就创新人才,除改变教育观念、营造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外,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他们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
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对求知领域的探索,自己寻找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点拨思想火花,激发创新灵感。通过授课引导、讲座报告、身体诱引、典型开导等方式让学生不断提高认识,激励创新动机,树立创新意识。
课堂是最好的培养基地。课堂上运用创造思维教学,将教材思路和学生思路融为一体,对准学生思维脉搏,注意各种反馈,在动眼、动口、动脑、动手中进行探索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怀着一颗随时支持学生创新行为的教育之心,认真倾听学生的诉说,对他们不经意的创意,有意识地加以强化;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疑,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开阔视野。
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意到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基础性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可以直接应用前人的创造的成绩,也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才能更有创新。第二,品格性原则。强烈的兴趣,顽强的意志、对问题的钻研意志力和敏锐洞察力、勤奋的努力、主动自觉、务实求真等优良的品格(人格特征)是创新的内在因素,不仅仅是能否取得知识的关键。第三,示范与尝试原则。教师以创造性的劳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要不断更新方法,不断做出创新示范,来影响学生;同时不断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机会,给予人人成功的机会,不断鼓励学生经常性的尝试和创新努力。第四,发挥各学科的作用,挖掘其内在美,从多层面上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三篇:花见杂文随笔
敢于悲伤的人,才会有更多的快乐吧
就像三月的早樱,一边开,一边落,才有扯得人心痛的美好。美好到一定程度,都是带着悲伤的,比如说,爱情
除了樱,世上还有这样悲伤的花吗?似乎没有了
在日本赏樱花,有一个独特的词:花见
不是“赏花”,也不是“见花”
不是我去看南山,而是悠然见南山。此处的“见”,念“现”。自然而然,不经意间,物与我浑然一体。南山问,哦,原来你也在这里啊。
花见。在日本,每年三至四月间,上野、奈良、伊豆,到处都会有这样的花见。在公园,在山麓,在河边,所有樱花堆雪的地方,都会有人在树下铺上毯子,一大群人身着和服,围坐着,喝酒,舞蹈,歌唱。那酒如春风一般浅淡,那歌如远山一般忧伤,节奏与舞蹈一样舒缓。樱花落,樱花落,樱花落。如雪,一片,一片,一片,落在绿茵如毯上,落在河水里,落在山涧中,落在行舟上,落在仰起的伊人面颊上,落在,华丽的和服上,落在酒杯里,落在欢乐里,一片又一片
不是我见花,是花在见我。我若不看花,焉知花见我??
樱花如雪。樱花落在日本有个特定的名字,叫“吹雪”。雪是天国的花朵。这样一个词,足够尊贵,足够那一份安静到空寂的忧伤需要的氛围
物哀。物哀是日本的美学。不是哀物,是物在叹息,也是人在叹息,是人与物相互观照后的叹息,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对“无常”的理解。理解了无常,才会懂得珍惜。物哀是一种生死观。
明明是叹息,明明是哀伤,可为什么又是明媚的春光?盈盈的笑脸?而那春光、那笑脸又是恬静的?就像日本的摇篮曲,也是带着悲怜的:“在小小的手掌上,有风信子的花朵。长春灌木的花苞落在,胖胖的小脸上面。在温暖的春天里,微风般轻柔的眼睫毛……”就像日本的电影里的忧伤,也是寂静的。一点一点的,淡淡的,静静的,就如那一片一片的,吹雪。洁白,缓缓,静静
为什么忧伤也可以这般宁静从容?因为理解,并悦纳
想起《徒然草》,“倘若无常野的露水和鸟部山的云烟都永不消散,世上的人,既不会老,也不会死,则纵然有大千世界,又哪里有生的情趣可言呢?世上的万物,原本是变动不居、生死相续的,也唯有如此,才妙不可言。”花落是为了花开,春去是为了春来,那么,何如微笑?何如接受?何如拥抱??
懂得无常,才会消除执念,才会寻求活着的真正意义,才会珍惜每一粒遇到的美好,才能把自己放在万物之间,与世界相遇
在变化无已的世间,花见我,我见花,每一个相遇,每一个心动,都应该铭感五内。花正开,花正落,懂得悲伤的人,才能懂得微笑,就像敢于一夜绽开又一夜凋落的花,才能将美演绎成世间绝美
花见
风吹雪
一片,一片,一片
第四篇:花与花生活随笔
那天,我与几位好友约定一同去长安镇游玩。
长安镇的花田远近闻名。一望无际的花田里,不同品种的鲜花在微风的轻拂下轻轻晃动着身躯。花的颜色也不同,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鲜花颜色分明又交杂错落在一起,如同仙女七色的绸缎。
“花田的土壤可肥沃了。”一名花农介绍说,“只有这种肥沃的土壤才能种出漂亮的花。也只有精心呵护的花才会漂亮。”
我们深信不疑。参观完花田,我们便准备回去了。花田外有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地。花农说,他们曾经也想开辟这块荒地,可惜土壤实在贫瘠,种什么死什么。可花农的话还没说完,我们就发现了,在这片所谓“种什么死什么”的土地上有一抹鲜亮的色彩。
那是一朵浅紫色的小花。它的身躯虽然瘦小,但挺得很直。西沉的暮光为它全身镶上了一层金边,仿佛夕陽中美丽的新娘——浅紫色的衣裙、浅紫色的长发在夕阳的照耀下飞舞旋转,交织出一片浅紫色的梦境。
如此美丽的小花,又是怎么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呢?兴许是有一天,因为一位花农的疏忽,一粒小小的种子掉落在这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小的种子慢慢发芽、成长,挣扎着破土而出,只为了留给世界一份微小却刻骨铭心的美丽……
天色渐暗,我们乘车回家。一路上,我们仍讨论着在花田里看到的景色。
是夜,狂风暴雨如同一位铁匠,叮叮当当地敲打着大地。狂风夹杂着雨水,破旧的木板门在风中发出了不堪重负的吱呀声。雨落在窗上,汇集成一条条小溪,与窗外的景色交汇在一起。
第二天,我们应家住长安镇的叔叔的邀请,去他家做客,正好又路过花田,我想去看看那些花怎样了。
眼前一片狼藉。
如果说昨天的花田美丽纯洁得犹如春光里的少女,那么今天的花田就是风烛残年临近凋零的老妇人。潮湿的土壤里,零落的花瓣蜷缩着,像一只只小虾米,泡在浑浊的泥水里。花农们一刻不停地忙碌着,清理着这些花的残骸。
我们又来到那片荒地上,花农们正将那些残花败叶堆放在这里。此时,这里已堆出好几座“小山”了。我们在这些破碎的色彩中寻觅着,直到浅紫色的光芒一下子撞进双眼。
是它,是那朵小花!风雨之后,它出落得更加光彩照人了,浅紫色的花瓣上的水珠闪烁着珍珠般的光泽。它的身躯依旧瘦弱,却显得坚不可摧。
它轻轻摇曳着,那股清幽的香随着微风交织、融合、升华,仿佛在轻轻诉说:只有经历过磨难的生命才是最美丽的,才是最完整的。
花如此,人又何尝不是?
第五篇:花独杂文随笔
三年弹指而过,终于有了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写一篇随笔。
前几天和一个很久没见的哥哥聊天,曾经是自己十分依赖的人,走到哪里都恨不得跟到哪里,现在却带着商业微笑对着打太极应对他那热切地对自己大学志愿提出建议的话,心里一片漠然,甚至还想笑。
他问我未来打算做什么,还向我推荐了几个专业。我恳切且空茫的回应他,只求混个日子过。既然最终目标没有实现,谈那些有的没的做什么呢,混个日子过而已。
后来还谈了很多,又和父亲起了争执,他来为我调解。我简直不想说话,沉疴已久,聊这种细枝末节谈一些人定胜天的废话能有什么用。临了,他和我说,他觉得我变了很多。我不知道怎么回事,可能刚和父亲吵过架太过敏感,当时眼眶就红了,仗着自己平时即使眼里含泪都不被看出来的经历,强撑着笑说,怎么会,身高都没长几厘米。可他说,不是指这个。是我整个人,从乐观变成了悲观。他还说,他记得特别清楚,我的变化是从11年开始的,因为那一年他开始参军,姑妈举办的宴席上,我还是个乖乖巧巧的小尾巴。
好吧,世事无常,三四年回来就全变了。小尾巴掉下了,而且接下来也没有很多交流。小尾巴还开始躲人了。
我低头很敬业地扯了扯嘴角,知道这个时候应该很感动的样子表示“你居然关注我好感动”,但是还是不想接话。想假装自己在笑,但是泪珠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了,怎么也笑不出来。
后来又聊了一些,没聊太多,对很久没见的人有很深的提防心,三两个回合杀过去,也只是他知道了我日子难熬,我知道了他关注了我七年但是始终没能真正露面做什么事情,而且连我父母争执的真正原因也不知道。算了,这种原因估计也没几个人知道吧。
结果回来之后大哭了一场。骗我妈说担心高考志愿填不好,实际上就是扯淡,真正的原因自己憋在心里只有自己知道。漆黑又漫长的四年的时光,小心翼翼地掩盖着秘密的七年的时光,五年级时无知无觉的天真烂漫,六年级时半夜把自己缩在书桌下捂住嘴巴的痛哭,七年级假期回空无一人的家时自己摆在自己面前的水果刀,八年级时坐在天台边缘眺望的恬淡的云彩,九年级时回家住宿面对的两人不爽又顾及中考不得不憋着不在我面前大吵的臭脸……渐渐地,转眼,原来已经七年了啊。原来这七年里,还是有人记得我的啊。原来我不是被他们选择性遗忘在角落里的啊。原来还会有人回头看我几眼,偷偷帮我记下时间的啊。
真好。
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在期待,自己睡觉的时候,翻来覆去睡不着,就在半空中伸出手,悄悄在心里求:“救救我。”但是要向谁求救?转学前的同学?他们能为我做什么?转学后的同学?他们又凭什么为我做什么?亲戚大人们?不明不白为了摆脱晦气就骂我的人?哥哥姐姐们?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我又怎么能去打扰他们?那时候还不知道,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不过就算真的知道了,那种事我也做不出来。
电话通信名单32人,一年365天,七年2555天。真正打出电话的,也就两次打给了发小,一次没敢等到他接就挂了,另一次终于鼓起勇气等到他接通,结果还没来得及说话,他直接挂了。第二天真诚地发短信过来,说他那时在画室画画,不能接电话,问我什么事。我当时正在一边听父母吵架的背景音流泪,一边给他回短信哈哈哈没什么事就是突然想给你打电话没事了你忙你的吧不用在意我。
短信发送成功。
抱着手机号啕大哭。
明明是从小一起陪伴到大的朋友,小时候甚至还觉得喜欢到想嫁给他,但是才分开了两年,我连实话都不敢对他说,害怕他听到自己哭的声音会吓得再也不敢认我再也不喜欢我。于是我拼命学习,高中想要考到一个更好的学校不和他在一起不见到他面临尴尬。万万没想到,他发挥超常,凭一只画笔,我们最后还是到了同一所高中。文学社社刊我甚至还去找他要封面图,和他状若无事的聊天谈心说正事。那种虚伪的嘴脸我自己想想都觉得恶心。于是开始躲着他,最糟糕的一次,体育课上隔着十几米的距离面面相觑他喊我的名字,我居然吓到转身就跑。或许他也因此意识到了什么,也开始沉默地躲闪我。但其实,我并不讨厌他。谁会讨厌陪伴自己整个童年的玩伴、自己曾经很喜欢的人呢?现在想想,或许是害怕,害怕他看到自己变化了的一面,害怕他见到偶尔跑出来的精明又市侩的自己,害怕他见到消沉又尖锐的自己,又或许是害怕他向那个曾经熟识的哥哥那样,说出一句,你变了很多。
你变了很多。这句话我承不起啊。我承不下一句变了。它让我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但是又逼着我掀开童年那层光彩的画布,去看看当初孩子视角发现的后来爆发的案件的蛛丝马迹。
唠叨了好多,其实后来哭,对这次谈话那么执着,就是因为最后一句话没有对哥哥问出口,想要问他,如果当年你没有去参军,留下来,你会不会救我?会不会帮我想出一条解决的方法?或者,不求多的,你会不会偶尔偷偷来看看我,给我带点小礼物?一点就好,哪怕是一点点的善意,都足够我支撑很久。
最后还是没有问出口。
觉得自己是看沧月的书看疯魔了吧,毕竟不是亲生的哥哥,而且,问这种话除了给两个人都刺上一刀,又有什么用呢。
随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