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修复习纲要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3、如何理解时代精神的内涵
4、怎样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5、认识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6、大学生应如何遵守网络中的道德要求
7、人生目的在人生世间中有什么样的重要地位
8、大学生应该照那些要求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9、怎样认识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10、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什么
1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那些特点?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12、什么事道德,道德的本质?道德的功能?道德的社会作用是什么?
13、世界观与人生观之间的联系?人生观组成人生目的的重要性
14、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联系?
15、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6、《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规定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什么是职业道德?什么是社会公德?什么是家庭美德?
1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什么?原则是什么?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式什么?
18、大学生为什么要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19、做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20、大学生怎样以培养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1、恋爱中的道德?
22、对实现理想 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23、谈谈认识竞争与合作
24、认识价值评价标准
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理性爱国
2、谈谈对当前中国社会“道德滑坡”的认识
3、结合大学生生活,论道德建设
4、近年来就有人扶跌倒路旁的老人,却被诬为肇事人,请就社会道德建设谈谈你的看法。
第二篇:思修复习纲要题库-第五章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一、单项选择
1、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B)。A.职业道德 B.社会公德
C.家庭道德
D.2、“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 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属于(C)。
A.民法规则
B.生活习惯
C.社会公德
D.职业道德
3、一行人在过路口时迎面遇到红灯,看到近处没有车辆便径直通过。他这样做是(D)。A.节省时间之举
B.聪明灵活之举
C.可供学习之举
D.不遵守交通规则,违反社会公德之举
4、在公共场所,人人都有可能遇到一些突发性灾祸,如车 祸、火灾、溺水、急病等。这就需要人们见义勇为,临危不惧,积极为他人排忧解难,甚至不怕牺牲生命。这是社会生活中(A)。
A.社会公德的要求
B.职业道德的要求
C.家庭美德的要求
D.环境道德的要求
5、为调整和规范人类社会生活三大领域,分别形成了(D)。
A.生活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
B.生活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C.社会公德、生活道德、职业道德
D.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
6、社会公德一般义务包括有(C)。
A.缴营业税 B.缴学费 C.不得损害公物 D.履行合同
7、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 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B)。
A.公共生活 B.行为规范 C.高尚道德 D.法律规定
8、乘坐车船飞机的人应当做“文明乘客”,到影剧院看电影看演出 的人应当做“文明观众”,在图书馆读书读报的人应当做“文明读者”。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D)。A.行政法规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社会公德
9、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 必须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A)
A.社会公德 B.美学规范 C.宗教规范 D.法律规定
10、社会公德就内容本身来说(A)。
A.有阶级性特征 B.无全人类性特征 C.无阶级性特征 D.无全社会性特征
11、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C)。
A.局部行为准则 B.最高行为准则.基本行为准则 D.法律规范
12、社会公德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基本要求是(A)。
A.保护生态环境 B.保护动植物 C.防止水土流失 D.防止大气污染
13、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是(B)。
A.狭义社会公德 B.广义社会公德 C.高尚道德 D.法律规定
14、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主要是(D)。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道德 D.个人品德
15、影响公共生活、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 社会生活的最主要行为规范是(B)。
A.个人道德 B.社会公德 C.职业道德 D.家庭道德
16、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B)。
A.文化水平提高 B.社会道德风尚 C.生产进步程度 D.国际交往扩大
17、“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是(A)。
A.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B.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C.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D.共同合作的道德原则
8、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 相帮助,扶危济困,助人为乐。这是我国现代社会提倡的(A)A.社会公德的要求之一
B.C.职业道德的要求之一
D.
19、下列有关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一致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B)。
A.二者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产物
B.二者都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C.二者都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D.二者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体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0、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爱护公共财物,如对公园里的花木草地、街道两旁的电话邮筒、影剧院里的座位音响、马路上的井盖路标等加以保护,不损坏、不滥用、不浪费、不私占。这是属于(B)。A.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B.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C.家庭道德的基本要求
D.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
二、多项选择
1、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加强自身的公德自律:(ABCD)。A.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B.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C.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D.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2、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主要是(AC)。
A.道德 B.风俗 C.法律 D.纪律
3、制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目的是(ABCD)。A.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B.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C.保障公共安全
D.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
4、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与犯罪行为的主要区别在(ABCD)。A.危害社会的程度不同 B.违反的法律规范不同 C.行为的表现形态不同 D.受到的处罚不同
5、对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处罚种类包括(ABD)。
A、警告 B、罚款 C、暂扣或者吊销机许可证 D、行政拘留
6、人民警察在办理治安案件过程中,遇有下列(ABCD)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A.是本案当事人的
B.与案件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C.是本案当事人的亲属的
D.本人或者其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7、被处罚人对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采取的法律救济途径有(AB)。A.申请行政复议 B.提出行政控告
C.同时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 D.提起行政诉讼
8、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办理治安案件,不严格执法或者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ABC)检举、控告。
A.公安机关 B.人民检察院 C.行政监察机关 D.人民法院
9、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是(ABCD),情节轻微尚不构刑事处罚的行为
A.扰乱社会秩序 B.妨害公共安全 C.侵犯公民人身权利 D.侵犯公私财产
10、《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ACD)A.政府依法保障原则 B.维护社会安定原则 C.和平进行原则 D.权利义务一致原则
三、判断题(正确A,错误B)
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德是具有法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B)
2、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公德的特点有阶级性。(A)
3、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的最基本要求。(A)
4、法律规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须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B)
5、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进步程度。(B)
6、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社会公德的原则要求。(B)
7、家庭道德是人类社会中最起码、最简单的行为准则。(B)
8、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综合指标。(A)
9、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是制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目的的基本方面。(B)
10、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A)
一.单选题
(1).(C)既是决定社会面貌、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P120 A.人口 B.地理环境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动、植物(2).法是()意志的反映。【C】P120 A.个人 B.所有社会成员 C.统治阶级 D.社会组织(3).法的关系根源于【C】P120 A.法的本身 B.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 C.物质的生产关系 D.意识的发展
(4).表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是【A】P120 A.国家意志 B.集体意志 C.社会意志 D.个人意志(5)法的个别指引作用的优点是【A】P126 A.针对性强 B.多次适用 C.效率高 D.可行性强(6).法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之处在于它的特殊的【D】P126 A.预防性 B.预见性 C.公正性 D.强制性
(7).法的作用是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其中通过法律的实施对准备采取同类行为的人或一般所发生的积极影响,指的是法的(A)P126 A.教育作用 B.评价作用 C.预测作用 D.指引作用
(8)法律规范中具体指明的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等的行为模式的是法律规范逻辑结构要素中的【B】 P126 A.假定 B.处理 C.制裁 D.结果
(9).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B】 P128 A.法律适用 B.法律制定 C.法律遵守 D.法律实施的监督(10).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称为【D】 P128/ A.法律编纂 B.法律规定 C.法律汇编 D.规范性文件的清理
(11).下列不属于国家监督的是【D】P129 A.国家权力机关监督 B.行政机关监督 C.司法机关监督 D.舆论监督
(12).法的制裁作用发生的对象是【C】P130 A.每个主体 B.某个主体 C.违法犯罪者 D.社会
(13).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是【A】P131 A.宪法 B.法律 C.规章 D.法规
(14).下列国家机关中,行使我国国家立法权的是【C】P133 A.国务院及其各部委 B.最高人民法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D.最高人民检察院
(15).下列机关无权提出行政法规议案的是【A】P144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国务院各部、委 C.国务院直属机构 D.国务院非常设机构(16).我国的根本法是【A】P130 A.宪法 B.民法 C.刑法 D.经济法
(17).()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以公有制为基础,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历史使命的法律制度。P123.A.社会主义法律 B.封建制法律 C.奴隶制法律 D.资本主义法律
(18).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步骤是(C)P128~130 ① 法律执行 ②法律制定 ③法律遵守 ④ 法律适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①④③ D ①②④③
(19).1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制度和最根本的制度是(C)。P133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公民的基本权利也称宪法权利,下面即是权利又是义务的是(D)P138 A宗教信仰自由 B人身自由权 C休息权 D劳动权
一. 多选题
(1).法律发展史上相应地先后产生过(ABCD)P121 A.奴隶制法律 B.封建制法律 C.资本主义法律 D.社会主义法律
(2).根据法律的规范作用的指向和侧重,可以将社会主义法律的规范作用分为(ABCDE)P125 A.指引作用 B.预测作用 C.评价作用 D.强制作用 E.教育作用(3).社会主义法律对于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ABCD)具有重要的作用。P127 A.国家制度 B.经济制度 C.社会秩序 D.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4).法律的运行过程主要包括(ABCD)。P128 A.立法 B.执法 C.司法 D.受法(5).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ABCDE)。P131 A.党的领导原则 B.人民主权原则 C.人权保障原则 D.法治原则 E.民主集中制原则(6).我国的国家制度主要包括(ABCDE)。P133 A.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E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
(7).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ABCDE)。P137 A.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 B.宗教信仰自由和人身自由权 C.监督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D.社会经济权和文化教育权 E.特定主体权利
(8).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主要包括(ABCDE)。P139 A.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B.遵守宪法和法律 C.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D.依法纳税 E.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特征包括(ABCDE)。P142 A.体现中国特色社会本质的基本要求 B.体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C.体现结构内在统一而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D.体现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E.体现继承中国法制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文化要求(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包括(ABCDE)。P145 A.宪法相关法 B.民法商法 C.行政法和经济法 D.社会法和刑法 E.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三.判断题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P119 2.法律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P120 3.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P125 4.法律的规范作用不包括评价作用。(×)P126 5.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造、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等环节。(√)P128 6.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P131 7.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其他法律比宪法更为严格。(×)P131 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P137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P142 10.地方性法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P145 11.法律发展史上先后产生过原始社会法律、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P120(×)12.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吗?(√)P131 13.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民主集中制的建立(X)P132 1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国家的阶级本质(X)P133 15.人民主权原则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保证(X)P133 16.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P144 1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反映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本质(X)P134
一、单向选择
1、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A)P140 A、前提和基础 B、基础 C、前提 D、前提和根本
2、(C)方面不属于实现有法可依。P141 A、经济建设 B、文化建设 C、政治建设 D、道德建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保中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B)P141 A、领导基础 B、领导核心 C、领导先锋 D、领导主力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法律上和制度上解决国家发展中带有(A)问题P141 A、全局性B、地方性C、稳定性D、全国性
5、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B)P142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结果内在统一而多层次的国家要求
C、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D、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6、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性质(D)P144 A、稳定性B、变动性C、连续性D、时代性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A)为重要组成部分。P144 A、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B、全国性法规、地方性法规C、全国性法规、行政法规D地方性法规和基础性法规
8、(C)制定的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P144 A、全国人大代表B、全国人大代表大会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D、常委会
9、哪个不是基本法律制度(B)P144 A、经济建设B、文化建设C、社会主义建设D、生态文明建设
10、(D)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A、刑法B、全国性法规C、诉讼法D、宪法
11、在现代汉语中,“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就我国现行的法律而论,广义的法律指 D。
A:宪法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C: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D:法律的整体 P119第二自然段
12、在现代汉语中,“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就我国现行的法律而论,狭义的法律指 B。
A:宪法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C: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D:法律的整体 P119第二自然段
13、法律是 D 的体现;是由 决定的。
A:国家制度 社会性质 B:统治阶级 人民公众
C:统治阶级意志 国情 D:统治阶级意志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P120第三、第四自然段第一句
14、法律的历史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 D A:1 B:2 C:3 D:4 P121-122黑体字
15、社会主义法律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以 C 为基础,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历史使命的法律制度。
A:私有制 B:国有制 C:公有制 D:按劳分配 P123第三段第一句
16、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 A 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领导阶级 D:资本阶级 P124黑体字
17、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史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 B 和。
A:科学性; 灵活性 B:科学性 先进性 C:灵活性 先进性 D:进步性 灵活性 P125第二自然段第一句
18、法律的规范具有 C 作用。A:1 B:3 C:5 D:7 P125-126黑体字
19、法律制定就是有 C 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A:执法权 B:司法权 C:立法权 D:行政权 P128最后一段第二句
20、法律适用是指国际 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A:司法 B:执法 C:立法 D:行政 P129最后一段第二句
21、法律按照规定的内容不同,可以划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下列选项中属于程序法的是(D)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P144
22、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一般分为立法、守法、执法、和司法。其中司法的主体是B A、国家行政机关B国家权力机关
C 国家监察机关 D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P128
23、对于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应有的制裁和惩罚,体现了法律的C A指引作用 B 评价作用
C强制作用 D预测作用P126黑体字“强制作用”
24、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中属于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的是A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P129
25、在我国的价格体系中,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A A国务院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央军事委员会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P133
2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的某些权利和义务是结合在一起的。下列选项中,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的是A A领导权 B依法纳税
C依法服兵役D遵守宪法和法律P130宪法
27、为境外机构,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和情报,这种行为违反了C A《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P144
28、甲因打架斗殴应被行政拘留。下列选项中,有权对甲进行行政拘留的是A A公安机关B人民法院C人民检察院D工商行政管理机关P136机关
29、某市人民政府依法作出有关规范市区燃放烟花炮竹的规定。改行政行为是B A行政执法行为B抽象行政行为C被动行政行为D具体行政行为 30、某作家创作完成了一部小说,则该作家对该小说享有B A专利权B著作权C发现权D商标权P137
二、多项选择
1、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征是(BCD)
A、法律具有规范性 B、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
C、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 D、法律对社会全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课本p120倒数第二段)
2、社会注意法律的社会作用有(ABCD)
A、维护社会主义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B、维护社会注意的经济制度 C、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D、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课本p127-p128四段黑体字)
3、法律的历史类型中有(ABCD)
A、奴隶制法 B、资本主义法 C、封建制法 D、社会主义法(课本p121-p122四段黑体字)
4、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有(ABCD)
A、人民主权原则 B、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C、民主集中制原则 D、坚持党的领导原则(课本p131-p132五段黑体字)
5、下列属于刑法规定的主刑的有(ABD)A、死刑 B、有期徒刑 C、罚金 D、拘役(课本p149第二、三行)
6、国家与法是(CD)
A、从来就有的 B、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
C、在阶级社会才存在的 D、在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课本p119-p120法律的一般含义)
7、按照各国法律的源流关系、历史传统、社会条件以及形式上某些特点对法律进行分类,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制度可以分为(AB)A、大陆法系 B、英美法系 C、法德法系 D、中华法系(课本p121倒数第四、八行)
8、以下属于大陆法系的特点是(BC)
A、承认法官有创制法律的权利,否认判例具有法律效力 B、法律成文化
C、在诉讼中,大陆法系坚持法官的主导地位,奉行职权主义 D、在法律分类上有普通法与衡平法之分(课本p122第一段)
9、法律的指引作用通过(BCD)
A、契约性规范 B、授权性规范 C、禁止性规范 D、义务性规范(课本p126第三、四行)
10、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宪法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具体表现为(ACD)A、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B、在地位上,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C、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D、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课本p130-p131宪法的特征)
判断
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但不由国家保证实施。()答案:错 p119 倒数第二行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除此之外,还体现在国家政策、统治阶级的道德、最高统治者的言论等形式之中。()
答案:对 p120 第二段
3.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要求的反映和表现。()
答案:对 p122 最后一段最后一句
4.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答案:对 p130第三段
5.宪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民主集中制原则。()
答案:错 p131--132 6.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包括特定主体权利。()
答案: 错 p139 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标志。()
答案:对 p140--141 8.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保障。
答案 :对 p144 9.民法商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
答案:错 p147第三段
1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候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答案: 对 p133最后一段
一.单选题
1.()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A)
P126 A.指引作用
B.预测作用
C.评价作用
D.强制作用 2.教育作用主要有()种实现方式。(C)
P126 A.1
B.2
C.3
D.4 3._______是我国社会安定和谐的前提和保证,是我国公民的最高法律义务。(D)
P139 A.遵守宪法和法律
B.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利益
C.依法纳税
D.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4.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证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法可依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B)P140 A.标志
B.前提和基础
C.动力
D.保证 5.狭义的法律是指()。(B)P119 A.宪法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C.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D.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指定的地方性法律
6.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等也在保证法律时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A)
P120 A.纪律观念
B.权利意识
C.正义观念
D.义务意识
7.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如何构成,一般取决于这个国家的______、政治制度和立法体制等因素。(B)P143 A.经济传统
B.法律传统
C.政治传统
D.立法传统
8._______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向的法律规范。(B)P148 A.刑法
B.社会法
C.民法商法
D.行政法
9.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_____.(A)
P131 A.人民当家做主
B.人民主权原则
C.民主集中制
D.依法治国 10.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______.(C)
P133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_____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A)
P123 A.工人阶级
B.地主阶级
C.农民阶级
D.广大知识分子
1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坚持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
P121 A.主观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二.多选题 1.根据法律的规律作用的指向和侧重,可以将社会主义法律的规范作用分为()。(ABC)
P125 A.指引作用
B.预测作用
C.评价作用
D.制裁作用
2.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先进理念()运用法律的力量引领社会进行全方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AB)
P128 A.制度化
B.法律化
C.规范化
D.职业化
3.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ABCD)
P137 A.平等权
B.政治权利和自由
C.宗教信仰自由
D.人身自由权
4.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共同反映和决定着公民在国家中()和()地位。(BC)
P136 A.经济
B.政治
C.法律
D.文化
5._____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AD)
P144 A.行政法规
B.宪法
C.法律
D.地方性宪法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由宪法相关法,______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ABCD)P144 A.行政法
B.经济法
C.社会法
D.民法商法
7.其中属于广义的法律的是()。(ABCD)
P119 A.宪法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C.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D.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指定的地方性法律 8.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是哪几种?(AD)
P119 A.制定
B.修改
C.补充
D.认可
9.属于宪法的基本原则的是?(ABCD)
P130 A.党的领导原则 B.人民主权的原则 C.人权保障原则 D.法治原则
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式是_____.(AD)
P134 A.长期共存
B.相互制约
C.服从领导
D.肝胆相照
1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_____.(CD)
P125 A.民族性
B.世界性
C.科学性 D.先进性
12.资本主义法律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ABC)
P122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B.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自由原则
C.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D.法律至上原则
三.判断题
1.法律具有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
P126 2.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重要职能。(√)
P127 3.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P136 4.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基本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P141 5.西方学者认为,法指的是永恒的,普遍有效的正义原则和公平原则。(×)
P119 6.法律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产生于特定精神生活条件基础上的。(×)
P120 7.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
P144 8.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的主干。(×)
P144 9.政体决定国体,国体体现政体。(×)
P133 10.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P133 1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P120 12.资本主义法律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以公有制为基础,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历史使命的法律制度。(×)P123
第三篇:思修复习
考试题型:
一、简答题;
二、辨析题;
三、论述题;
四、材料题;
五、案例题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复习重点
第一章重点
理想、理想的类型、信念、信仰
第二章重点:
全章都要仔细看
第三章重点
人生价值的含义、人生价值的特征、人生价值的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四章重点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第五章重点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第三节 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第六章重点第三节
恋爱、婚姻、婚姻法、重婚、离婚
第七章重点
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第八章重点:民法、刑法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不考试的内容
第五章
第三节138页第(二)《集会游行示威法》
140页第(三)《环境保护法》
第六章职业家庭
第一节 153页与《公务员法》相关内容
第二节实体法律
223页《合同法律制度》
224页《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225页《商事法律制度》
226页《行政法律制度》
229页《经济法律制度》
第三节 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备考提醒:
一、认真通读两本教材,明确主要的章节和概念。
二、到公邮下载各类法律条文,阅读并适当理解。
三、回顾课堂所涉猎过的案例和视频。
四、在试卷问答中注意:
第一,寻找与题目相关的道德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和法律依据(宪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和诉讼法等等)。
第二,回答问题要有一定的条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从主观上说、从客观上说;从道德层面、从法律层面;一二三)。
第三,回答主观题一定要尽量填写完整,多表述一些文字,切忌空白。
第四篇:思修复习材料
绪
论
1、如何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3)
自主学习的理念;全面学习的理念;创新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2、创新的概念(5)
就是要不拘陈规,敢为人先,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要认真学习,善于思考、掌握、加工、消化已有知识,还要敢于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势,勇于开拓,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为将来的创造性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
第 一 章
1、理想的含义(15)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大学生为什么树立理想信念(18)
可以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引导大学生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3、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体系
第 二 章
1、爱国主义概念(39)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爱国主义理论是什么(4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3、民族精神(48)
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52)
4、做忠诚的爱国者(55)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
5、国防观念的概念(59)
国防观念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国防建设的目的、内容、途径和重要性等问题的认识,它主要包括国防忧患意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价值意识、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和国防献身意识等。
6、新的国家安全观(61)
新的国家安全观不仅包括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
第 三 章
1、人生观定义(65)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他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2、人生目的的定义(66)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3、人生价值(74)
人生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人是社会的人,这不仅意味着个体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还意味着以怎样的方式和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也是由社会决定的。
因此,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第 四 章
1、道德的概念(90)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2、道德的起源(90)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其次,人类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意识到自己与他人和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主客观条件统一于生产实践。
3、道德的功能系统(91)
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4、道德的社会作用(92)
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5、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主要内容(95)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99)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种是虚无论,另一种是复古论。虚无论对传统道德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甚至主张全盘西化。复古论对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和糟粕都缺乏科学辨别,刻意拔高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传统道德,主张以传统道德代替社会主义道德。二者都割断了道德的历史与发展的关系,否定道德的历史进步性。
6、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7、公民基本道德规范(107)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第 五 章
1、法律的定义(120)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124)
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125)
法律的规范作用: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
社会主义法律的社会作用:确立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确定和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确立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4、法律运行的过程(128)
法律制定(立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法律遵守(守法)等环节。
5、宪法的特征(130)
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6、宪法的基本原则(131)
党的领导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 人权保障原则 法治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34)自治制度是我国为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而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
8、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137)
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监督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特定主体权利。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144)
宪法是中国特色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 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
行政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性法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0、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154)
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论述题
1.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律维系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在当代社会,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校园生活是重要的公共生活它具备了公共生活的开放性、透明性等特点,大学生在公共生活中要自觉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校园更加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某某同学不遵守规定,不服从管理说明该生„„作为西藏民族学院的大学生应该有序参加公共生活。2.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座位大学生应将爱国情感转化为行动,作为西藏民族学院的学生应该积极维护民族团结,与**集团作斗争,保障西藏安全。以中华民族为己任,做忠诚的爱国者。3.
人生价值的概念:社会价值、个人价值 人生价值的作用
结合材料,XX的行为感动了老百姓,受到了人民的认同可,通过他的贡献,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XX是我们的榜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辛勤劳动、为人民劳动,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4.
诚信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大学生应该自觉培养诚信美德: 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XX同学违反„„作为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五种方法:学思并重的方法(虚心学习,积极思索,辨明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德行)省察克治的方法(通过自我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中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不良念头,并加以及时医治和克服)慎独自律的方法(没有在监督的前提下,坚持自己的道德观念,自觉按照道德要求做事)积善成德的方法(积累善行或者善德)知行合一的方法(把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
第五篇:思修辨析题(复习)
一、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1道德的涵义:主要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法律的涵义: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为内容,通过对人们行为的作用来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3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1)道德与法律都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2)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反应,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
3)道德与法律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法律为道德提供了保障,道德建设为法律制定提供了目标。4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2)调节领域不同:道德所涉及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包括人们的行为、思想等,而法律只调整人们有关法律明文规定的行为;
3)调节方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力量,靠人们自觉遵守。5总述
道德和法律是味,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道德和法律虽然在表现形式、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有很大不同,但是二者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1依法治国的涵义: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以法律为重要依据和手段处理国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
特点: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及其关系,强调他律,以强制性为基础。
2以德治国的涵义:即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以社会主义道德为主要依据和手段治理国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奠定重要的道德基础。强调道德内省与实践磨练的统一,强调个人修养和集体修养的统一,强调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约束人们行为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不断发展完善的统一。
特点:以说服力与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及其关系,强调自律,以自觉性为基础。3区别
1)治国方略上的差异:法治主要侧重于先治“法”,德治侧重于先治“人”。治人是治法的依托,治人有助于更好的治法,要实现法治的理想目标,还必须把依赖点放在治人上; 2)法治是他律之治,德治是自律之治。法律只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而道德不仅仅约束外在行为也约束人们的思想意识。
1)法治与德治密切联系,互相支持,互为关系,彼此缺一不可;
2)法治与德治有着共同的精神——秩序;
3)法治与德治都是实现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需要和保障;
三、理想与信念的关系 1理想的涵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信念的涵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3区别
1)理想的稳定性低于信念;
2)信念比理想传播的范围要广,也可以说,理想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而信念具有同一性。4联系
1)理想是信念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信念一旦形成,就会使人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
2)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理想与信念缺一不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 3)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与追求;
4)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证
四、民法与刑法的关系 1民法的涵义: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刑法的涵义: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依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3联系
1)民法和刑法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民法和刑法都是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3)民法和刑法都是为了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制定; 4)民法和刑法都符合法律的假定、处理、制裁的原则。4区别
1)二者的基本原则不同:民法讲究主体平等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自愿原则以及禁止权力滥用原则,刑法讲究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当原则以及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2)二者实质不同:民法注重调整并解决问题,通过仲裁的方式,而刑法注重犯罪与刑罚,追究犯罪,用强制力实施制裁;
3)目的不同:民法目的在于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刑法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
4)主体不同:民法主体是公民法人或者可以说是当事人,刑法主体是三法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5)程序不同:民法是申请、受理、审理、执行,刑法是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5总结
民法和刑法都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社会经济文化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二者在原则、实质、目的、主体、程序等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
五、民事行为能力与刑事行为能力的关系 1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 2刑事行为能力是指刑事主体独立实施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 3区别 1)范围不同
民法: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 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6~18周岁)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10~16周岁、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
无民事行为能力(10周岁以下、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刑法:
完全刑事行为能力(16周岁以上) 相对无刑事行为能力(14~16周岁) 限制刑事行为能力(14~18周岁) 完全无刑事行为能力(14周岁以下)2)目的不同
民事行为能力用于处理民事法律关系,刑事行为能力用于处理刑事法律关系 3)条件不同
民事行为能力:有相对适应的行为能力、不违背公共利益、意思表示真实
刑事行为能力: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4)9个特殊行为
故意杀人、故意伤害、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抢劫、爆炸、强奸、贩毒、纵火、投放危险品 4联系
1)民事行为能力与刑事行为能力都是法律赋予的承担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权利;
2)民事行为能力与刑事行为能力的目的都在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家庭和谐。
六、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的关系 1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以审理判决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2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追究犯罪,确定被追诉人刑事责任的活动。3联系
1)二者都是我国程序法律制度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2)二者都规定了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4区别
1)二者程序不同:民事诉讼 申请、受理、审理、执行;刑事诉讼 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
2)二者管辖范围不同:民事诉讼分为级别管辖、专属管辖、裁定管辖三大类,刑事诉讼分为立案管辖和审判管辖两大类。
3)主体不同民事诉讼主体是公民法人(当事人),刑事诉讼主体是三法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