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早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是谁
1、2、最早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是谁?(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大成果是什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5、6、关系我党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是什么?(道路问题)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7、8、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什么?(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相区别的标志是什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9、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时代主题的转换)
10、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1、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什么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2、党在21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是什么?(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13、我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什么?(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1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5、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什么?(和平与发展)
1617.毛泽东初步界定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反对教条主义倾向的著作是《反对本本主义》
18.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首先作出马克思主义界定的著作是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过程a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过程a.未形成完整统一的认识(李大钊)b.逐渐成为中央领导的共识(遵义会议)c.1938年10月14日在中共六届六中会议上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马克思中国化的历史前提a.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b.成立了无产阶级的政党。
3.马克思中国化的科学内涵a.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b.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c.马克思
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4.马克思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经验中学习和运
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6.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指导
作用)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发展作用)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民族化)
7.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
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次大理论成果。第一次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的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8.马克思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b.马克思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倡和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
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0.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A.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b.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c.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马泽东思想内涵)
11.a.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
代背景。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c.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
12.发展:毛泽东思想萌芽:时间:从中国共产党建立至国民革命失败。毛泽东是想的形
成:土地革命战争前期至中期,从1927年大革命败到30年代上半叶。毛泽东思想成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以后。
13.毛泽东思想的活灵魂,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4.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
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5.邓小平理论的发展:1978年12月,他强调全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
看。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83年在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1987年十三大三中全会构成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成为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6.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核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
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7.主要内容: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
19.“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0.“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先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科学发展观:a.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b.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C.是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2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础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
法是统筹兼顾。
22.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a.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由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B.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C.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
事求是。
2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整理和发展真理。
25.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
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有时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6.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命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27.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区新旧,谁
领导)
2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知道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9.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就是党
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3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3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广大知
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基础)。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非常重要)。
3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
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度性的社会形态。
34.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五种经济成分:a.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b.半社会主义性
质的合作经济,c.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5.过渡时期总路线,是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概括为“一化三改”
36.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7.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同时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的内容。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8.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3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一: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
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第二: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2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第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1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40.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41.科教兴国战略基本含义: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
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
42.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
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成人才资源强国。
43.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
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4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
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十七大把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加入其中。
45.总路线基本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
改革开放
46.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47.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三步走:1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2人民生活达小康3人均国民生产
总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48.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国内,整个政治局面处在一个混乱状态;经济情况
实际上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国际: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拉大,面临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办法: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领导人民踏上新时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历史征程。
49.改革开放目的:1.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
伟大中华民族2.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沿。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来龙去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来龙去脉 韩振峰 http:// 2011-06-13 15:07:14 来源:光明日报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的成立和不断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作为一个科学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究竟是什么时候正式提出的,由谁最先提出,它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值得进行深入的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究竟是谁最早提出来的?
众所周知,随着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艰辛探索。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等都先后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作过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但是他们都没有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艾思奇在20世纪30年代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论述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问题,但是他也没有明确提出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是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他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说:“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卷第202页)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的其他一些领导人也在讲话中运用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总的来看,在党的七大召开以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在党内运用比较广泛。正是在此基础上,党的七大才系统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并把它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二)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在此后一个时期中使用较少?党的七大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两种提法,开始同时使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
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审定《毛泽东选集》第2卷时,亲笔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论新阶段》报告的第七部分)一文中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改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这一改动虽然只是字面用语上的变化,但此后大致三十年中,几乎所有著作、文件等,都很少再见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字样,而多使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提法。
关于较少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原因,有些学者做过考察和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外部原因的影响造成的”。具体来说就是:1948年6月,共产党情报局通过决议,谴责南斯拉夫共产党所谓民族主义、反苏和亲资本主义倾向。中共中央可能考虑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容易被误解为所谓民族主义倾向,而中国共产党又面临着争取苏联的支持和帮助的问题,所以在提法上作了改变。
20世纪60年代初,在中苏两党的论战中,苏共中央曾点名对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述进行指责。面对苏共的攻击,毛泽东曾在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说:“‘马列主义中国化’,恐怕不是你(指刘少奇)的专有权,我想我也讲过嘛!文字上有,我记得好像有,六中全会上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记得我提过,所以发生这个版权问题。所谓马列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跟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统一,一个普遍一个具体,两个东西的统一就叫中国化。各国有些枝叶的不同,必须有些枝叶的不同,根本一样。比如拿树来作比喻,一棵树同一棵树,它的根本一样,枝叶总是不同的。杨柳跟松柏是不是一样的?是不是有特点?总有些不同。而且同是杨柳,这一棵同那一棵总有点不同。”这说明,尽管《毛泽东选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有所改动,但毛泽东本人并不认为这一提法有什么错误,相反他认为“中国化”是必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统一”是同一个意思。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什么时候再次被广泛运用的?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开始广泛传播开来。
改革开放后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是学术理论界的学者。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有些学者重新引用历史上党的领导人关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述或直接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如1981年8月20日《解放日报》刊载的文章中就引用刘少奇在七大报告中所说的“正是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出色地成功地进行了这件特殊困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1982年1月8日《人民日报》的文章也引用了刘少奇“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1983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的文章中也有“毛泽东同志是我党最早认识到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说把它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人”的论断等。
到了20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开始被广泛运用。199
3年和1998年我国先后召开了“国外学者论‘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评析座谈会”和“毛泽东、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讨会”。
在中共中央文件和中央领导人著作中,重新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命题也逐渐增多。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9年1月,尉健行同志代表中央在纪念瞿秋白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瞿秋白“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2001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2003年12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科学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
自此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广大理论工作者的文章或讲话之中,国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成为学术理论界的热点。
第四篇: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造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才会有实践的成功。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当领导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了民主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又成果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进程,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品。在新世纪新阶段,党领导全国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朝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历史也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理论成果,代表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伟大智慧的结晶,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极大地挑战,更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凝聚力量,才能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这种统一,既要反对轻视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又要反对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宝库曾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他们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动态的科学体系,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讲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讲稿
思政部 徐兴全
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课题,让我想起了在创新领域特别流行的一个词:用户体验。它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指的是好的产品要从用户的使用习惯出发,不断优化产品,为用户提供最佳的体验。经过认真研究这个词,我觉得它对我们老师也同样适用。稍微改动一下的话我们可以叫它“学生体验”。所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今天这个问题。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建人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二是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什么样的历程。
一、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建人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关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在大学一年级已经学习过相关课程,我们一起来回顾的话,可以得出三个方面的主要原因。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这个问题对我们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同学来说应该并不陌生。科学性指的是它的体系和内容的科学,包括唯物论和唯物史观,强调实践,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马克思主义才不会过时,如果说它过时了,就是说实践的观点过时了、群众观点过时了、发展的观点过时了,这是站不住脚的。它的革命性是指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奴隶贸易、使用童工、工人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劳动报酬低、资本集中、贫富差距大等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进而通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描绘了一个通过革命可以建立的美好的社会理想。如果用一句感性的话来说 明这条原因,那就是马克思所批判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反对的,马克思所倡导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向往的。这是第一个重要原因。第二,有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示范。正如毛主席所说的,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给当时正处于彷徨中的中国的先进分子指明了道路。为什么彷徨呢?通过之前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些人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目标进行了艰辛的努力和探索,基本上每一种流行的理论都实践过,但是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曾经努力学习模仿的老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仅国内出现了重重危机,反而还总是欺负学生,让学生既伤心又失望。而十月革命的成功示范让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建人认识到,科学的思想可以变成现实,重新找到了为之奋斗的道路。第三,1919年7月,苏俄政府宣布废除沙俄过去与中国政府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在中国享有的一切特权。这就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苏俄做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废除在中国享受的特权的承诺最终没有落实,但并没有影响到中国的先进人士接受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
以上,就是中国先进的仁人志士选择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原因。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选择马克思主义,虽然不是一见倾心,一拍即合,或者说是一见钟情,但却是历史的必然。那是不是代表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预示中国革命的道路,变得平坦顺利,一定会成功啊?答案是否定的。所以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二、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类似的案例。比如小米公司今年年凭借着先进的互联网思维,在手机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 的成功也经常被大家津津乐道。所以就涌现出来很多的模仿者,据统计,全中国现在有超过六百家公司在模仿小米。但据我所知,目前还基本上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获得成功。这是什么原因呢?简单来说就是,这些公司和小米公司在当初创业时所面临的环境和自身具备的优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就注定了照搬照抄,一味简单模仿,不可能成功。在咱们中国呢,自古就留下来很多照搬照抄、一味模仿不可能成功的典故,比如说,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等;以及说明环境因素变化带来的影响,比如说,生于淮南而为橘生于淮北为枳。这就说明,做人不能照抄照搬,管理一个企业不能照抄照搬,而搞革命、建设国家要比做人、比管理企业复杂的多、困难的多,因此更不能照抄照搬、生搬硬套、教条僵化。而且马克思主义原本不是特意为中国准备的,而是以西方国家为研究对象,为西方国家准备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虽然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但是她没有具体到中国革命的每一步需要怎么走的程度,也不可能具体到这个程度,这是人力不可能做到的。更何况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他所能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如果不结合中国的实际,照抄马克思主义的章节,就是断章取义、纸上谈兵,就会水土不服。过去也一度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本本主义倾向,致使中国革命陷于绝境。而一旦从自己的国情出发,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就会出现新的面貌。所以面对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割据,经济与文化极端落后的复杂国情,要想指导中国革命,就必须和中国的实际国情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中国的特殊国情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
理解这个问题呢,还有另外一个角度,咱们再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一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酒店创立者,康莱德·希尔顿在老年时撰写了一本自传《欢迎惠顾》,总结了自己一生经营酒店的经历、经验与教训,其中包括 酒店管理的七条金科玉律,排在首位的金科玉律是这么说的:酒店联号的任何一个分店必须要有自己的特点,以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需要。因此,在中国,希尔顿酒店每年八月十五左右都会推出根据中国人口味特点的特制的月饼。这一举措受到很多中国人的欢迎,进一步提升了酒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再就是世界上知名的快餐连锁品牌肯德基来到中国之后,针对中国人的饮食特点,推出了老北京鸡肉卷,早餐则推出来豆浆油条等。如何来解释这一现象呢?这说明在世界上凡是被称为先进的,无论是餐饮品牌还是酒店品牌,它们都有实现所在国国家本土化的自觉,在发展中实现本土化,在本土化过程中实现新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是一样,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正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自觉和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以上就是我想说明的第二问题,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实现中国化。接下来咱来学习第三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前面咱们已经提到过中国共产党刚一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包括李大钊、陈独秀等在内的,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之初就提出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充满了艰辛和挫折。我将这一历程划分成两个阶段。
一是党在创建之初的少数人的共识阶段。这一阶段也形成了一些初步成果。比如,党的一大到四大,先后提出了最终的奋斗目标,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等;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提出了创建工农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权的思想。但是,由于当初我们党处在幼年时期,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 律,不甚了解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仅仅是少数人的共识;再加上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失误,革命走了弯路。特别是1931年开始的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左倾错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
二是全党共识阶段。这一阶段从1935年的遵义会议开始,毛泽东确立了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全党共识,并且逐渐形成了合乎中国实际的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开始运用“马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1940年代以后,作为全党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已经逐渐成为成熟的科学体系,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且写入党章。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飞跃,产生了第一个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基本学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以上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也是今天咱们所讲的最后一个问题。
下面呢咱们再来回顾一下,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作为这门课的开篇,今天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建人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二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实现中国化,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什么样的历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