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基础知识(一)

时间:2019-05-13 12:5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基础知识(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基础知识(一)》。

第一篇:新闻基础知识(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历代封建政府发行的官报是(B)

A 小报 B 邸报 C 开元杂报 D 报房京报

2、小报在南宋时期风行并扩散到京外地区,时人隐称为“(A)”

A、新闻 B、进奏院状 C、朝报 D、阁抄

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地点和时间是(C)

A、1815年8月15日,马六甲,B 1815年8月15日 广州 C、1815年8月5日 马六甲,D1815年8月5日,广州

4、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B)。

A、徐宝磺 B、邵飘萍 C、戈公振 D、李大钊

5、五四运动时期创办于北京的一份时事政治性周报是(D)

A、《新青年》 B、《京报》 C、《时事评论》 D《每周评论》

6、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其创办的刊物是(A)

A、《新闻周刊》 B、《新闻研究》 C《新闻战线》 D《新闻学》

7、《向导》中国共产党中央第一份机关报。其创办时间为A

A、1922年9月 B、1927年 C、1921年8月 D、1923年2月

8、邹韬奋创办的日报是在香港创办的(D)

A、《生活周刊》 B、《大众生活》 C、《抗战》 D、《生活日报》

9、《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的作者是C

A、斯诺 B、斯特朗 C、史沫特莱 D、爱泼斯坦

10、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在全国公开发行的第一张党报是(D)

A、《解放日报》 B、《红旗日报》 C、《人民日报》 D《新华日报》

二、多项选择题

1、历代封建政府发行的官报也被别称为(ABCD)

A 邸钞、B、朝报、C 进奏院状 D 除目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办人为(AB)

A、马礼逊、B、米怜,C、麦都司 D、梁发

3、中共建党后,陈独秀领导创办的党的机关报有(ABC)

A、《向导》周报、B、《前锋》月刊 C、《新青年》季刊 D、《共产党》月刊

4、李大钊揭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其早期代表作是(ACD)

A《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B《劳动节专刊》 C、《庶民的性利》 D、《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5、中国人自著第一部新闻学专著是(C)写的(A)

A、《新闻学》 B、《实际应用新闻学》 C、徐宝璜 D、戈公振

6、“向反革命宣传反攻,以打破反革命宣传”是(B)在(C)文章中的话

A、李大钊 B、毛泽东、C 《《政治周报》发刊理由》 D、《我们关于最近时局的态度》

7、《热血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卅运动”时期创办的通俗政治报纸,是中共第一种日报。其主编是(A),副刊是(C)

A、瞿秋白 B、蔡和森 C、呼声 D、鼓吹录

8、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A),它由中国早期的无线电专家(B)主持建立。其呼号为XOH,A、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B、刘瀚 C、奥斯邦 D、“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

台”

9、国民党在20到30年代建立起的主要媒体有(A)(C)(D)

A、《中央日报》 B、《中国日报》 C、中央广播电台 D、中央通讯社

10、人民日报诞生于()的河北省平山县,当时作为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机关报,由晋察冀

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和前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A)人民日报迁至北平

(今北京)。

A、1948年6月15日、1949年3月; B、1945年10月1日,1949年10月1日 C、1947年6月15日,1949年3月,D、1948年6月15日,1949年10月

三、简答题

1、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主要办报经历。

2、范长江的新闻活动经历。

3、《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的情况。

4、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历史。

四、论述题

1、延安《解放日报》1942年改版经过以及对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思想的作用。(P123)

2、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历史沿革。(P130)

1、答:延安《解放日报》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1941年

5月16日在延安创刊,由《新中华报》和新华社《今日新闻》合并而成。对开4版,为根据

地第一份大型日报。第一任社长博古,后为廖承志,第一任总编辑杨松,后为陆定

一、余光

生。从1942年8月起兼作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该报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

不断改革进步,1942年4月1日,该报在中共整风运动中改版,刊登中共中央宣传部《为

改造党报的通知》,发表改版社论《致读者》,将原来以报道国际新闻为主改为以抗日根据

地新闻为主。在整风运动中,该报开展了对无产阶级新闻学的讨论,先后发表《党与党报》、《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等社论,刊登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胡乔木的《报

纸是人民的教科书》等文章对党报的性质、作用,全党办报的方针,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新闻观和资产阶级新闻的界限以及新闻文风等基本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奠

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中共中央许多领导都为该报撰写过文章,毛泽东为该

报撰写了发刊词,其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都首先在该报发表。该报副刊曾发表大量文艺稿件。1947年

3月27日出至2130期停刊。

2、答:(1)、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前身是中央广播事业局,简称广播事业

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广播电视工作的部门,1949年10月成立,当时属中央人民政府

新闻总署领导。1952年2月新闻总署撤消后,由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宣传业务由

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1954年11月起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技术行政业务由国务院第二办

公室(一度由文化部)领导,宣传业务仍由中宣部领导。主要职责为领导和管理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制订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规划,代表国家参与相应国际行业组织等。历任

局长有:李强、梅益、邓岗、张香山等。1982年5月,根据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23次会议决定撤销该局,其职责划归新成立的广播电视部。

(2)、广播电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广播电视工作的部门。1982年5月,根据第五次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委会第23次会议决定,撤销中央广播事业局,成立广播电视部,属国务院领导。

历任部长为吴冷西、艾知生。1986年1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14次会议决

定,将管理国家电影事业的职责也并入广播电视部,该部改为广播电影电视部。

(3)、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负责广播电视宣传和广播电影电视事

业的国务院直属机构(正部级),是全国广播电影电视业发展和行业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

1998年3月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方案

和经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设置方案,由广播电影电视部改组而成。同年4月8日正式挂牌并启用公章。

《广电新闻基础知识》练习题

(一)参考答案

作者:记者考试网时间:07-06-29

一、单项选择题:1,B;

2、A;

3、C;

4、B;

5、D;

6、A;

7、A;

8、D;

9、C;

1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

3、A、B、C;

4、A、C、D;

5、C、A;

6、B、C;

7、A、C;

8、A、B;

9、A、C、D;

10、A。

以下简答与论述题的答案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做适当详略调整和角度变换。

三、简答题:

1、答: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1895年甲午战败后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任《时务报》总撰述,大力鼓吹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先后创办并主编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主张保皇立宪。在维新运动中其主要的贡献是主持《时务报》。《时务报》是清末维新派的重要言论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由汪康年、黄遵宪策划创办。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梁曾在该报发表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变法通议》等宣传变法思想的名作。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刊政论文章,被誉为“时务文体”,风行各地、群起仿效。该报为旬刊,线装书式,每期32页共三万多字,其中近一半篇幅为译介西学和外国时事的《域外报译》。后由于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排挤,梁启超离职,由汪康年继续主持。1898年8月8日停刊。

2、答:范长江,中国著名记者、报刊活动家、新闻工作领导人。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涉及川、陕、青、甘、内蒙广大地区,行程4000余里。他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揭露了西北国统区的种种弊政,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这些通讯后来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短短几个月内再版七次。

1936年夏回天津后,成为《大公报》的正式记者。1937年初西安事变采访后,又赴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思想发生重大转变,所写《陕北之行》通讯,介绍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通讯后编集成册,名为《塞上行》。

3、答:《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晋绥日报》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该报1947年曾以揭露新闻工作中的“客里空”现象而闻名。

1946年土地改革运动逐步深入,有的读者向《晋绥日报》投书,反映记者的有些报道失实。1947年6月15日《晋绥日报》编辑部与新华社晋绥总分社决定在该报开辟《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专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当天报纸向读者作了相关的介绍,希望每个读者都认真负责,大胆地揭发“客里空”和虚假的新闻报道及其作者,在我们的新闻阵营中肃清“客里空”。《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在人民新闻事业建设过程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4、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历史:中国国家广播电台,前身是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战争时期,该台撤离延安,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3月迁址北平,曾用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名称;同年12月5日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其英文译名为CHINA NATIONAL RADIO,英文缩写为CNR。

第一至九套节目分别为:中国,经济,音乐,都市,中华,神州,华夏,民族,文艺之声。

第二篇:新闻基础知识

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群众来信等多种新闻文体的总称;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

新闻的特点: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三贴近”原则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新闻结构的组成部分:标题(分为引标、主标、副标。)、导语(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概括了整条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背景、结语。

新闻的五要素:五W,即何事、何人、何地、何故、何时。

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第一手的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体裁。它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最新鲜的事实,及时加以报道,文字精练,主题突出,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消息一般可分为简讯、短消息、长消息、综合消息。

通讯:是由消息演变而来,因篇幅可稍长,能对新闻事实进行更具体、形象、生动的报道,通讯又可分为特写、速写、游记、专访、介绍、小故事(小通讯)等。

述评性新闻:是带有议论性质的新闻,它以新闻性为主,述评性新闻不同于评论,而以新闻事实为依据。

不同文体的语言有不同的特点。文学作品要运用形象的语言,科学论文要运用逻辑严密的说理性语言,新闻报道则要运用新闻语言。

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新闻与事实——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吃透两头——吃透“上头”是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精神;吃透“下头”是指掌握丰富的实际情况。在采访实践中,既要吃透“上头”又要吃透“下头”,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心入”与“身入”——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新闻记者——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同事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

专业记者——专业记者是专门采访报道某一行业或某一战线的记者。专业记者的最大特点是“专”。他们在自己分工的那个方面掌握着较多的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

9.特派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特别任务派遣的记者。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要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10.特约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采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以的称号。特约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11.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12.新闻宣传价值——所谓宣传价值,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包括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时宜性这几个因素。

13.新闻选择——是指记者根据新闻价值、自身媒体的定位或版面(时段)需要对已发现的新闻进行取舍和安排。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一个是新闻政策标准。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

14.“耳目喉舌”——无产阶段的记者肩负着党的使命,其职责就是通过报道事实,当好党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耳目喉舌”主要指新闻记者的职责,即及时提供事实的报告,通过采访,尽快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充分发挥记者作为“耳目喉舌”的作用。

15.新闻报道思想——是指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内组织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它体现着新闻报道的方向和意图,表明报道的目的、内容、范围、重点和要求,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

16.新闻背景(材料)——是指新闻事实出现的缘由、环境和主客观条件。背景是一篇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材料。

17.访问——作为一种采访活动方式,是指记者同采访对象交谈,从中弄清事实真相及其来龙去脉,进而收集构成新闻的事实材料。记者必须学会并善于访问,否则绝对当不好记者。18.座谈会——又称调查会,是一种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对于情况错综复杂、矛盾众多的问题,经过座谈会是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有利于把握全局,弄清事实真相。

19.“搭桥艺术”——搭桥是一种采访艺术,也就是斯诺前夫人韦尔斯讲的“斯诺法”,它的核心是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使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从“生”到“熟”,在特定的环境下,选择合适话题,目的是为了赢造生动活泼的氛围的一种采访艺术。20.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1.闭合式提问——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22.设问——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提些假设的问题,从而证实、了解采访对象对某一事件的真实看法。具有易于开拓思路,能谈深谈透的特点。

23.采访的“心理控制”——访问这种交往过程,在心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过程。记者是相互影响的主导方,不仅要对被访问者的心理活动做出正确的判断,随之做出的相应的心理应变,还要善于使对方的心理状态为记者所影响和制约,这就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心里控制”;而且所谓“心理控制”,并不是说记者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是应当让对方保留不同意见并表示理解,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取得共鸣。24.新闻采访的观察——就是记者在现场“用眼睛采访”,又称目击采访。它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收集新闻素材和线索。目击式新闻 25.目击式新闻——目击新闻,着重强调“目击”,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即通过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及时报道新闻事件。26.概览与细察——所谓“概览”,即“鸟橄法”,是对某一事物进行大略的、鸟橄式的全面性观察,抓事物的全貌和轮廓,比较准确、完整;所谓细察,就是通常所说的“细察法”,是对某一事物的某个局部或细节,作重点的、仔细的观察。在一次完整的现场观察中,要将概览和细察有机结合。

27.巡回采访——也叫游动采访或旅行采访,是记者按照预定设计好的线路对沿途与采访主题有关的情况进行的采访。它具有开阔记者眼界、使报道样式活泼等优点,适用于某些特殊的、重大题材的报道。

28.交叉采访——指记者证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同时交叉采访两条或几条新闻。这种采访可以充分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有利条件,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

29.报道角度——新闻角度,也称报道角度。它是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挖掘和表现新闻的着眼点或侧重点。

30.用事实说话——新闻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条报道原则。它寓理于事,把观点隐蔽在对事实的报道中,使人们在接受事实的同时接受记者的意见。它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和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因而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更具说明力。

31.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一般包括:何时、何地、何事、何故、如何,简称“5W1H”。

32.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33.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不仅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34.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35.新闻主题——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主题在新闻中起主导作用,贯穿全文、支配写作,是新闻构思、选材、表达和运用语言的依据。

36.新闻选材——新闻选材是指挑选那些准备用于写作的新闻事实材料,包括选材和范围和选材过程两部分。新闻选材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极大,因为选材的过程,实质就是组成新闻从而报道新闻的过程,也就是由客观存在至社会传播的过程。

37.新闻结构——指的是新闻内容的组合与构造,也就是新闻作品的谋篇布局问题。其组成部分包括: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基本成分。

38.新闻语言——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语言,叫新闻语言。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

39.新闻根据(由头)——又称新闻由头,指客观事实作为新闻传播的依据或契机,是一个事实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

40.事件性新闻——是指以某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事件性新闻包括大量动态消息、现场特写(新闻素描)等。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突发性事件和可预见性事件

41.非事件性新闻——是指与事件性新闻相区别的新闻报道,即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进而发生的情况、经验或问题等概貌性或阶段性的反映,其时态往往是渐进性的。非事件性新闻包括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经验性消息、述评性消息等等。

42.视觉新闻——即特写式消息,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事物,取得视觉效果的新闻。它立脚点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克服枯燥和概念化。

43.一事一报——指一篇消息通常只报道一个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或事物发展的某一侧面。主题集中而鲜明,表述直接而朴实,往往直叙其事,用事实说话,语言简洁明了,篇幅短小。44.电头——指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的说明,也有只说明新闻单位和时间。用电发往外地称“电”,稿件发给当地的称“讯”。45.动态消息——也称“纯新闻”,是最常见的消息类型。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的主要的消息体裁。

46.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实性新闻

47.新闻导语——是就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的开头部分。

48.直接性导语——是一种最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突出表现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最有个性特色、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它适用于时效性较强的事件性新闻。直接性导语又可以分为叙述式、总结式和评述式等。

49.间接性导语——又称延缓性导语,是相对于直接性导语的种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曲径通幽,引人入胜,间接体现新闻主题,迂回舒展地引出新闻的核心事实或新闻要旨。可分为描写式、引用式、对比式、设问式等

50.新闻典型——是指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既能反映同类事物本质,又具有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的鲜明个性特点的人和事物的报道。

51.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这种采访的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活动的原貌。52.新闻文风——文风是指人们在写文章、说话时表现出来的风格和风尚。新闻文风是人的思想作风在新闻写作上的反映,是人们运用新闻报道手段表现的格调、情趣和作风。53.“无冕之王”——又称第四等级。西方新闻界自诩记者为“无冕之王”,意思是说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地位。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段新闻媒体大多属于垄断资本所有。从根本上说,他们都有是为垄断资本利益服务的,记者不可能摆脱这种格局。54.采访札记——是记者将采访中所见、所闻、所感摘要记录下来,加以公开报道的一种新闻边缘体裁。其题材范围较小,着眼点在于交流信息,推动工作。主要作用有:阐明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匡正视听、明辨事非和提醒注意等。

55.解释性报道——又称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报道。侧重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述事实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新闻线索——新闻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它只是为新闻采访报道担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第二手材料——在记者和事实之间存在着一个中转环节的材料,记者从当事人和目击者那里得来的材料就属于这一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写作的第一要领。真实包括整体真实以至每个细节都必须真实。用事实说话,作为一条报道原则,一种实践方法和技巧,这是新闻写作最大特点和优势,是新闻区别于文学、评论等文体最显著的标志。

写事实,表真情,翔实可信,这是新闻写作最基本也是最起码的要求;对事实的说明、分析和判断,也是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一般包括:何时、何地、何事、何故、如何,简称“5W1H”。新闻要素的选择依据其新闻性和宣传性,在新闻要素是“何事”是核心,新闻报道必须有两个要素,其中必须有“何事”。

用事实说话——新闻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条报道原则。它寓理于事,把观点隐蔽在对事实的报道中,使人们在接受事实的同时接受记者的意见。它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和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因而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更具说明力。

视觉新闻——即特写式消息,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事物,取得视觉效果的新闻。它立脚点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克服枯燥和概念化。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快,讲求时效,是新闻的第二生命。新闻写作的快,是指它的急就性,就是要脑子快,笔头快,所谓“倚马可待”。

新闻写作上的“慢三拍”现象是指:采访慢、写作慢、传播慢 边缘文学包括:报告文学、调查文学、采访札记、工作研究、来信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是历史上第一家以中国人民为阅读对象的控中文报刊,其中的《月食》是中国近代报刊的第一条消息;

1874年1月30日《申报》刊载的“伦敦电”是我是中文报纸上第一则新闻电讯 著名记者黄远生以写通讯闻名,被称为“印象派大师”

一事一报——指一篇消息通常只报道一个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或事物发展的某一侧面。主主题集中而鲜明,表述直接而朴实,往往直叙其事,用事实说话,语言简洁明了,篇幅短小。报道思想——是新闻构和记者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包括报道内容、范围、重点和具体要求,是记者旱灾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吃透上下两头,眼观四面八方,是确定正确报道思想的根本途径。

“上头”是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当前宣传精神:“下头”是指社会实践、群众的实践。吃透上下两头,眼观四面八方,是确定正确报道思想的根本途径。新闻价值——事实本身含有的能够引起受众注意的客观价值的总和。宣传价值——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新闻的宣传价值有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时宜性四个因素。由两个以上的自然段组成的导语,称复合导语。第一自然段称为主导语,其后的导语段落称为次导语或准导语

新闻界把新闻五要素或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称为“第一代导语”也称“晒衣绳式导语”;把侧重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称为“第二代导语” 写好叙述式导语的关键在于:善于分析比较,真正准确的抓住最主要的新闻事实并精练地加以表达

写好总结式导语的关键在于:导语概括事实,要实在,不要空泛。

写好评述式导语的关键在于: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发现新的事物以后,又能深入地进行分析研究,使自己的认识产生飞跃,以客观的新闻事实为基础,提出分阶段尚示提出的深刻见解,就能使评述式导语中的分析、议论具有新意。

消息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主体而不是导语。一篇消息可以没有导语、结尾,但绝不能没有主体部分。新闻背景的穿插安排可以是消息的主体部分,尾部或导语中

报告文学结合的新闻性和文学性,但首先必须具备新闻性,其中,真实性最为根本。

叙事是事件通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叙事重在目的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表明一定的思想观点。

描写是通讯写作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这与消息写作的区别最为明显。通讯脱胎于古代传记、游记。

三四十年代,我国通讯体裁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新闻性的加强。其间范长江是这一时期的杰出记者。

黄远生是通讯体裁的奠基人。我国早期的通讯常常叫“记事”,曾有概要记事、长篇记事、印象记事之分。现在的记事性通讯中一般采用的是“印象记事”。

邵飘萍1916年担任过上海《申报》驻北京的特派记者;范长江曾以《大公报》特派记者的身份进行采访。

迄今为止最早的报纸是公元前60年古罗马的《每日纪闻》。中国古代最早的报纸,一般认为是唐代的邸报。

1556年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世界上第一份近代报纸《威尼斯新闻》诞生了,这也表明记者这一职业不但出现了,而且有了真正的发展。我国最早的中文的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纪传》,于1815年8月在华人较为集中的马六甲创刊。担任刻印和发行工作的梁发被认为是我国最早从事新闻工作的报业人员之一。国人自己办报的第一个高潮,涌现了王韬的《循环日报》,康有为、梁启超的《中外纪闻》,伍廷芳的《中外新报》,裘廷梁的《无锡白话报》等报纸。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刊物从马克思和卢格于1844年创办的“《德法年鉴》开始。毛泽东1918在湖南创办了《湘江评论》。

范长江1935年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中国西北角》和《塞上行》。

马克思曾指出,**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人民精神的千唤万应的喉舌。

刘少奇对记者说“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无产阶级记者传达上情,反映下情,就是在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职责。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于1991年1中华全国新闻工作才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1994年做第一次修订,1997年1月又作了第二次修订。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对党事业负责,对读者负责,这就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腿勤、脑勤、手勤、嘴勤是记者要努力做到的勤奋,普利策说过一句名言“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

是否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衡量记者工作作风是否踏实的标志。

实事求是是记者最基本的思想、工作作风,尊重事实才能说真话,才能真正的为人民服务。记者采访的新闻事实,即使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有时则不宜或暂时不宜公开传播。记者可以而且应该把采访到的这一类事实写成“内参”,提供给新闻单位内部或送交领导部门参考。

第一部分新闻和新闻事业

一、新闻的起源与本源

新闻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事实第一性和新闻第二性(辨析题:事实与新闻的关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要正确处理新闻报道中事实和思想观点之间的关系,防止主观主义、歪曲事实、制造假新闻。)

二、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公认的、具有权威地位的定义。)

新闻定义的内涵(必须依据事实;内容上具有新意;公开报道和传播;时间上讲求时效)

三、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真实的具体要求与本质要求(具体:

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准确无误;引用的材料准确可靠;背景材料完全真实、全面、客观、实事求是。本质:

1、全面、完整、深刻,力求从事实的整体和联系上反映事物内在规律;

2、注意代表和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征和内在本质,对新闻事实的解释和评论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就必须客观、公正、有立场

当前新闻真实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如何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论述题: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让防止新闻失实。

1、新闻真实性的要求——基本要求、本质要求;

2、新闻失实的表现;

3、怎样防止新闻失实。)

四、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的含义是指事实本身所包含的足已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之和。这些特殊素质的共同特征,能引起广大受众的共同兴趣,能为广大受众所关注。新闻价值的根本着眼点就是广大受众的普遍关注,它是我们衡量实施否成为新闻的一条重要标准。判定某一实施能否成为新闻,主要看它是否具有为受众所关注这一素质。

新闻价值的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新闻价值的客观性与综合性 新闻价值取向

五、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重要的职业能力之一(特点:快捷、准确、灵活)

新闻敏感的主要表现(及时发现新闻线索;准确判断新闻价值;预测可能发生的新闻事件)

六、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1、社会条件:生产力发展带来社会对新闻的需求;物质条件:科学技术和文化进步提供了物质条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导致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发展的主要阶段(集权主义、自由主义、集团垄断、社会主义)

七、新闻事业的性质

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特点: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反映社会生活迅速、范围广、影响大;通过新闻手段来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新闻事业是综合国力和国家形象的体现 新闻事业的产业属性

八、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 新闻事业社会功能的含义

报道新闻、引导舆论是新闻事业最基本的社会功能 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刊播广告、服务社会的功能

九、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的基本含义(英国政治家、诗人约翰•弥尔顿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

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实质(以私有制经济为基础;垄断竞争;不损害资产阶级利益;受资本主义全面控制)

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自由的主要观点(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始终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十、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 地球村(加拿大麦克卢汉“重新部落化”)数字鸿沟多媒体互联网世界主要跨国传媒集团(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美国维亚康姆、贝塔斯曼、新闻集团)具有国际影响的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英国路透社、法国新闻社、美国联合通讯社、合众国际社、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半岛电视台)

几种主要新闻理论(媒介规范理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发展新闻理论)

国际信息交流、信息霸权、国家信息安全和民族文化保护(信息霸权的表现:文化殖民主义、话语霸权

第二部分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和工作原则

A基本方针(“三为”方针;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文艺宣传的方针政策)B工作原则(党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坚持政治家办台办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

一、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根本原则—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重要责任—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基本方针—“三为”方针;基本原则—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重要保证—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 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二、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和精髓是党性原则:在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组织上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工作】 党性原则的含义与基本要求(简答题)

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在新闻实践中做到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统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工作对外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

三、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的含义(新闻宣传中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导向。能否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是检验新闻工作党性的重要标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同时做好错误舆论的转化工作。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实施社会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本要求(根本的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首要地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必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必须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四、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的含义 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社会调节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制衡功能;动态平衡的社会监督)

坚持建设性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的原则把握大局,提高舆论监督水平

五、政治家办报办台

“政治家办报”的提出与发展(讲政治、讲党性、提高政治素养;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处理问题;突出宣传重点,把握政治方向;增强全局观念,加强宏观意思;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

政治家办报办台的基本要求(打好理论路线根底;打好政策法律纪律根底;打好群众观点根底;打好知识根底;打好新闻业务根底)在新形势下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

六、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以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指导新闻工作新闻手段客观报道全面把握和正确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作风

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宣传工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化 “三贴近”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用“三贴近”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

八、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九、文艺宣传方针政策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艺工作

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十、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新闻工作的讲话 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1948年4月,提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1948年9月,谈到群众路线和新闻记者的素质)

邓小平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50年5月,要办好地方报纸,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邓小平关于“党的报刊,要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的论述(1980年1月《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江泽民视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舆论引导“祸福说”)

胡锦涛在200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强调了“三贴近”)

第三部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一、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新闻职业与新闻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广义上讲,是指以采集、制作、传播新闻信息及其相关活动为专门职业的工作人员。从狭义上讲,则是指从事新闻采编一线的人员。其范围包括:新闻信息采编的业务人员;新闻产品的技术处理人员;新闻产品的发行推销人员;新闻教育和叙述研究人员;新闻传播的管理人员。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一是能够及时、敏锐的反映社会和时局的变化;二是新闻工作以全社会为其工作对象;也以全社会为其服务对象,新闻工作者能够与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保持着十分广泛的联系;三是新闻工作者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具有很强的政治洞察力,作为喉舌、工具具有很强的政治信;四是新闻媒介在反映舆论、引导舆论方面具有权威性,新闻工作者最为舆论的代表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被称为“社会公正的法官”;五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是一种快节奏、高强度的创造性劳动;六是新闻工作者往往是在事后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所发生的时间报道出去,是新闻工作者所反映的生活会同复杂的实际生活产生一定的距离,因而新闻职业具有浮光掠影的弱点。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是指从事新闻职业活动的饿人员对其职业行为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和社会意义所应承担的责任。也是社会对新闻共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新闻工作者的四项职业修养:政治上的要求高,讲党性,讲政治,把政治坚定性、政治洞察力和政治责任感作为第一位的修养;社会活动能力强;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开阔眼界;勤于学习,强化创新意识,做一个有思想、有作为的新闻工作者;具有自觉意识和良好的适应能力,树立公仆意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化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修养。

第三篇:《广电新闻基础知识》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广电新闻基础知识》练习题

(一)参考答案

作者:记者考试网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13530更新时间:2007年09月28日 【字

体:大 中 小】

一、单项选择题:1,B;

2、A;

3、C;

4、B;

5、D;

6、A;

7、A;

8、D;

9、C;

1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

3、A、B、C;

4、A、C、D;

5、C、A;

6、B、C;

7、A、C;

8、A、B;

9、A、C、D;

10、A。

以下简答与论述题的答案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做适当详略调整和角度变换。

三、简答题:

1、答: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1895年甲午战败后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任《时务报》总撰述,大力鼓吹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先后创办并主编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主张保皇立宪。在维新运动中其主要的贡献是主持《时务报》。《时务报》是清末维新派的重要言论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由汪康年、黄遵宪策划创办。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梁曾在该报发表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变法通议》等宣传变法思想的名作。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刊政论文章,被誉为“时务文体”,风行各地、群起仿效。该报为旬刊,线装书式,每期32页共三万多字,其中近一半篇幅为译介西学和外国时事的《域外报译》。后由于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排挤,梁启超离职,由汪康年继续主持。1898年8月8日停刊。

2、答:范长江,中国著名记者、报刊活动家、新闻工作领导人。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涉及川、陕、青、甘、内蒙广大地区,行程4000余里。他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揭露了西北国统区的种种弊政,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这些通讯后来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短短几个月内再版七次。

1936年夏回天津后,成为《大公报》的正式记者。1937年初西安事变采访后,又赴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思想发生重大转变,所写《陕北之行》通讯,介绍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通讯后编集成册,名为《塞上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奔赴卢沟桥、保定、淞沪、南京、武汉;1938年又深入淮北战场,写下许多战地通讯。3年内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撰写70多万字的通讯。1938年3月和徐迈进等在汉口发起创办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10月脱离《大公报》,1939年初与胡愈之等创立“国际新闻社”。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在香港参与创办中共海外机关报《华商报》。

1942年转入苏北解放区,先后任新华社华中分社、《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1946年任中共南京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兼新华社南京分社社长。1947年任新华社陕北分队队长,随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担任负责中央宣传工作的四大队队长。1949年至1952年历任新华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1952年担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1956年任国家科委副主任。文革中受到迫害,1970年10月23日在河南确山不幸逝世。一生著作收入《范长江新闻文集》。

3、答:《晋绥日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客里空”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话剧《前线》中一个特派记者的名字。此人善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1946年土地改革运动逐步深入,有的读者向《晋绥日报》投书,反映记者的有些报道失实。1947年6

月15日《晋绥日报》编辑部与新华社晋绥总分社决定在该报开辟《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专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当天报纸向读者作了相关的介绍,希望每个读者都认真负责,大胆地揭发“客里空”和虚假的新闻报道及其作者,在我们的新闻阵营中肃清“客里空”。《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在人民新闻事业建设过程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4、答:中国国家广播电台,前身在是1940年12月30日是开始播音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该台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呼号XNCR;1943年春,因电子管损坏而暂停播音,1945年8月中旬于抗战胜利之时恢复播出。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3月中旬迁至瓦窑堡(现子长县)继续播音,于3月21日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3月25日,陕北台迁进北平,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开始具有中央台的性质。播音时间逐年增加。同年9月27日改名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其英文译名为CHINA NATIONAL RADIO,英文缩写为CNR。

四、论述题:

1、答:延安《解放日报》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由《新中华报》和新华社《今日新闻》合并而成。对开4版,为根据地第一份大型日报。第一任社长博古,后为廖承志,第一任总编辑杨松,后为陆定

一、余光生。从1942年8月起兼作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该报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不断改革进步,1942年4月1日,该报在中共整风运动中改版,刊登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发表改版社论《致读者》,将原来以报道国际新闻为主改为以抗日根据地新闻为主。在整风运动中,该报开展了对无产阶级新闻学的讨论,先后发表《党与党报》、《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等社论,刊登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胡乔木的《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等文章对党报的性质、作用,全党办报的方针,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新闻观和资产阶级新闻的界限以及新闻文风等基本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中共中央许多领导都为该报撰写过文章,毛泽东为该报撰写了发刊词,其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都首先在该报发表。该报副刊曾发表大量文艺稿件。1947年3月27日出至2130期停刊。

2、答:(1)、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前身是中央广播事业局,简称广播事业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广播电视工作的部门,1949年10月成立,当时属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领导。1952年2月新闻总署撤消后,由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宣传业务由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1954年11月起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技术行政业务由国务院第二办公室(一度由文化部)领导,宣传业务仍由中宣部领导。主要职责为领导和管理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制订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规划,代表国家参与相应国际行业组织等。历任局长有:李强、梅益、邓岗、张香山等。1982年5月,根据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决定撤销该局,其职责划归新成立的广播电视部。

(2)、广播电视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广播电视工作的部门。1982年5月,根据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23次会议决定,撤销中央广播事业局,成立广播电视部,属国务院领导。历任部长为吴冷西、艾知生。1986年1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14次会议决定,将管理国家电影事业的职责也并入广播电视部,该部改为广播电影电视部。

(3)、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负责广播电视宣传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国务院直属机构(正部级),是全国广播电影电视业发展和行业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1998年3月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方案和经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设置方案,由广播电影电视部改组而成。同年4月8日正式挂牌并启用公章。

第四篇:《广电新闻基础知识》练习题(一)1

《广电新闻基础知识》练习题

(一)一、单项选择题

1、【B】历代封建政府发行的官报是。

A 小报B 邸报C 开元杂报D、报房京报

2、【A】小报在南宋时期风行并扩散到京外地区,时人隐称为“”。

A、新闻B、进奏院状C、朝报D、阁抄

3、【C】《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地点和时间是

A、1815年8月15日,马六甲B、1815年8月15日,广州

C、1815年8月5日,马六甲D、1815年8月5日,广州

4、【B】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

A、徐宝磺B、邵飘萍C、戈公振D、李大钊

5、【D】五四运动时期创办于北京的一份时事政治性周报是。

A、《新青年》B、《京报》C、《时事评论》D、《每周评论》

6、【A】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其创办的刊物是。

A、《新闻周刊》B、《新闻研究》C、《新闻战线》D、《新闻学》

7、【A】《向导》中国共产党中央第一份机关报。其创办时间为。

A、1922年9月B、1927年C、1921年8月D、1923年2月

8、【D】邹韬奋创办的日报是在香港创办的A、《生活周刊》B、《大众生活》C、《抗战》D、《生活日报》

9、【C】《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的作者是

A、斯诺B、斯特朗C、史沫特莱D、爱泼斯坦

10、【D】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在全国公开发行的第一张党报是

A、《解放日报》B、《红旗日报》C、《人民日报》D、《新华日报》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历代封建政府发行的官报也被别称为。

A 邸钞B、朝报C、进奏院状D、除目

2、【AB】《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办人为。

A、马礼逊B、米怜C、麦都司D、梁发

3、【ABC】中共建党后,陈独秀领导创办的党的机关报有。

A、《向导》周报B、《前锋》月刊C、《新青年》季刊D、《共产党》月刊

4、【ACD】李大钊揭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其早期代表作是。

A、《法俄革命之比较观》B《劳动节专刊》C、《庶民的性利》D、《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5、【CA】中国人自著第一部新闻学专著是写的。

A、《新闻学》B、《实际应用新闻学》 C、徐宝璜D、戈公振

6、【BC】“向反革命宣传反攻,以打破反革命宣传”是文章中的话。

A、李大钊B、毛泽东C、《〈政治周报〉发刊理由》D、《我们关于最近时局的态度》

7、【AC】《热血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卅运动”时期创办的通俗政治报纸,是中共第一种日报。其主编是,副刊是。

A、瞿秋白B、蔡和森C、呼声D、鼓吹录

8、【AB】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它由中国早期的无线电专家其呼号为XOH。

A、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B、刘瀚C、奥斯邦D、“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9、【ACD】国民党在20到30年代建立起的主要媒体有。

A、《中央日报》B、《中国日报》C、中央广播电台D、中央通讯社

110、【A】人民日报诞生于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和前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人民日报迁至北平(今北京)。

A、1948年6月15日、1949年3月;B、1945年10月1日,1949年10月1日

C、1947年6月15日,1949年3月;D、1948年6月15日,1949年10月

三、简答题:(以下简答与论述题的答案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做适当详略调整和角度变换)

1、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主要办报经历。

答: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1895年甲午战败后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任《时务报》总撰述,大力鼓吹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先后创办并主编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主张保皇立宪。在维新运动中其主要的贡献是主持《时务报》。《时务报》是清末维新派的重要言论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由汪康年、黄遵宪策划创办。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梁曾在该报发表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变法通议》等宣传变法思想的名作。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刊政论文章,被誉为“时务文体”,风行各地、群起仿效。该报为旬刊,线装书式,每期32页共三万多字,其中近一半篇幅为译介西学和外国时事的《域外报译》。后由于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排挤,梁启超离职,由汪康年继续主持。1898年8月8日停刊。

2、范长江的新闻活动经历。

答:范长江,中国著名记者、报刊活动家、新闻工作领导人。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涉及川、陕、青、甘、内蒙广大地区,行程4000余里。他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揭露了西北国统区的种种弊政,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这些通讯后来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短短几个月内再版七次。

1936年夏回天津后,成为《大公报》的正式记者。1937年初西安事变采访后,又赴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思想发生重大转变,所写《陕北之行》通讯,介绍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通讯后编集成册,名为《塞上行》。1937年“七七”事变后,奔赴卢沟桥、保定、淞沪、南京、武汉;1938年又深入淮北战场,写下许多战地通讯。3年内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撰写70多万字的通讯。1938年3月和徐迈进等在汉口发起创办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10月脱离《大公报》,1939年初与胡愈之等创立“国际新闻社”。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在香港参与创办中共海外机关报《华商报》。

1942年转入苏北解放区,先后任新华社华中分社、《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1946年任中共南京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兼新华社南京分社社长。1947年任新华社陕北分队队长,随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担任负责中央宣传工作的四大队队长。1949年至1952年历任新华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1952年担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1956年任国家科委副主任。文革中受到迫害,1970年10月23日在河南确山不幸逝世。一生著作收入《范长江新闻文集》。

3、《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的情况。

答:《晋绥日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客里空”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话剧《前线》中一个特派记者的名字。此人善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1946年土地改革运动逐步深入,有的读者向《晋绥日报》投书,反映记者的有些报道失实。1947年6月15日《晋绥日报》编辑部与新华社晋绥总分社决定在该报开辟《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专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当天报纸向读者作了相关的介绍,希望每个读者都认真负责,大胆地揭发“客里空”和虚假的新闻报道及其作者,在我们的新闻阵营中肃清“客里空”。《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在人民新闻事业建设过程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4、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历史。

答:中国国家广播电台,前身在是1940年12月30日是开始播音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该台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呼号XNCR;1943年春,因电子管损坏而暂停播音,1945年8月中旬于抗战胜利之时恢复播出。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3月中旬迁至瓦窑堡(现子长县)继续播音,于3月21日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3月25日,陕北台迁进北平,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开始具有中央台的性质。播音时间逐年增加。同年9月27日改名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其英文译名为CHINA NATIONAL RADIO,英文缩写为CNR。

四、论述题:

1、延安《解放日报》1942年改版经过以及对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思想的作用。

答:延安《解放日报》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由《新中华报》和新华社《今日新闻》合并而成。对开4版,为根据地第一份大型日报。第一任社长博古,后为廖承志,第一任总编辑杨松,后为陆定

一、余光生。从1942年8月起兼作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该报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不断改革进步,1942年4月1日,该报在中共整风运动中改版,刊登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发表改版社论《致读者》,将原来以报道国际新闻为主改为以抗日根据地新闻为主。在整风运动中,该报开展了对无产阶级新闻学的讨论,先后发表《党与党报》、《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等社论,刊登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胡乔木的《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等文章对党报的性质、作用,全党办报的方针,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新闻观和资产阶级新闻的界限以及新闻文风等基本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中共中央许多领导都为该报撰写过文章,毛泽东为该报撰写了发刊词,其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都首先在该报发表。该报副刊曾发表大量文艺稿件。1947年3月27日出至2130期停刊。

2、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历史沿革。

答:(1)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前身是中央广播事业局,简称广播事业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广播电视工作的部门,1949年10月成立,当时属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领导。1952年2月新闻总署撤消后,由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宣传业务由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1954年11月起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技术行政业务由国务院第二办公室(一度由文化部)领导,宣传业务仍由中宣部领导。主要职责为领导和管理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制订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规划,代表国家参与相应国际行业组织等。历任局长有:李强、梅益、邓岗、张香山等。1982年5月,根据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决定撤销该局,其职责划归新成立的广播电视部。

(2)广播电视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广播电视工作的部门。1982年5月,根据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23次会议决定,撤销中央广播事业局,成立广播电视部,属国务院领导。历任部长为吴冷西、艾知生。1986年1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14次会议决定,将管理国家电影事业的职责也并入广播电视部,该部改为广播电影电视部。(3)、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负责广播电视宣传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国务院直属机构(正部级),是全国广播电影电视业发展和行业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1998年3月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方案和经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设置方案,由广播电影电视部改组而成。同年4月8日正式挂牌并启用公章。

第五篇: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第一篇 新闻写作基本知识

第一节 新闻概述

一、新闻定义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元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资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市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 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定语修饰的限制显然是考虑了“读者兴趣”,同时也顾及到了“社会效果”,这些是对陆定一定义的有效补充,然而其偏颇也是显而易见的。综合上述种种看法,我们不妨把新闻定义小结为: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

明确了新闻定义,我们再来区别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三)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要素,是指新闻构成的主要因素。交待新闻要素,是把事实报道清楚的起码条件。一般来讲,在传统的新闻学讲义中,我们常提到的是五要素,所谓五个W(When,Where,Who,What,Why——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在西方新闻学有一个观点,认为新闻学除了五个W外,还应增加一个H(How——怎么样,何果),也称新闻六要素。新闻六要素近年来在国内一些教材中得到认可。

二、新闻价值

对新闻定义的不同见解,尤其是社会主义新闻学与西方新闻学对新闻定义的根本分歧,归根到底是由于对新闻价值的不同认识所决定的。

西方新闻界认为测定某一事件和某种思想所具有的新闻价值的因素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时间性:报道最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时间愈近,价值愈高;(二)显著性:报道对象要有声望或出名,人、地、物等愈出名,价值愈高;(三)接近性:事实与读者在空间、关系等方面愈接近便愈能引起兴趣;(四)新奇性:冲突、异常、冒险、变动等能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 ;(五)重要性:能引起震动,影响很多人的事件;

(六)人情味:悲欢离合、幽默、悬念等带有人情味的生活事件。

在这诸多的因素中,“读者兴趣”是衡量新闻价值的唯一标准。我们在借鉴其合理性的一面时,也不能忽视这种“新闻价值观”导致的负面影响。

社会主义新闻学认为,新闻价值就是选择和衡量事实是否报道及如何报道的标准。

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即事实本身的重要性、影响力和新鲜程度等;二是读者接受新闻后的受益程度,即新闻所引起的社会效果。前者是先决条件,但没有后者前者也失去了意义。

概括起来社会主义新闻学认为判定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价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指导性与思想性: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二)重要性与显著性:内容重要,社会影响大;

(三)普遍性与迫切性:反映群众呼声,关注社会热点;

(四)知识性与趣味性:传播高尚的、健康的、大众的知识与情趣;(五)时效性与真实性:坚持新闻的“真”,突出新闻的“新”。

三、写作原则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执行党的宣传纪律;

(二)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三)迅速及时,讲求时效;

(四)在写作技巧上遵守以下10条写作规则:

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3、要表现,不要陈述。

4、把精彩的引语放在消息的前头。

5、把精彩的实例或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

6、运用具体名词和富于动作色彩的动词。

7、尽量少用形容词,不要在动词上再加用副词。

8、尽量避免自己去作判断和推理,让事实说话。

9、在消息中不要提那些你回答不了的问题。

10、写作要朴实、简洁、诚实、迅速。

总之,新闻写作要做到四个字:真、新、快、活。以下几段话应成为我们写作新闻的座右铭:

△我们应当说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列宁全集》第9卷第283页)△用生活中的生动的具体事例来教育群众“是报刊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主 要任务。”(《列宁全集》第28卷第83页)

△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毛泽东选集》第1217页)△为报道真实新闻而奋斗!(周恩来给《新闻日报》增刊的题词)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工作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就要坚定地全面准确地宣 传党的基本路线,宣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决策,宣传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 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业绩和经验。(江泽民《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并不否认新闻的特点。新闻的特点,人们可以作多种概括,但照我看,除了前面谈到的党性以外,还要注意真实性、时效性和可读性。(李瑞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第二节 消息的写作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成为消息的基本特征。

一、消息种类

(一)动态消息:也称动态新闻,这种消息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报道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新成就、新经验。动态消息中有不少是简讯(短讯、简明 新闻),内容更加单一,文字更加精简,常常一事一讯,几行文字。

(二)综合消息:也称综合新闻,指的是综合反映带有全局性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消息报道。

(三)典型消息:也称典型新闻,这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的集中报道,用以带动全局,指导一般。

(四)述评消息:也称新闻述评,它除具有动态消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出一些必要的议论,简明地表示作者的观点。记者述评、时事述评就是 其中的两种。

以上四类消息,以动态消息较易写作,可以经常练习写一些,从实践中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二、消息写作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新闻学上补充了一个要素:HOW(如何)。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当我们弄清了“我要说些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这些内容”,显然这涉及到了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一)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两位市长直接关怀大港“油郎”喜结良缘》(新华社1990 年1月6日电讯稿)、《地球三分钟 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 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要做到第一条,必须具备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要做到第二条,则要有写作技巧。

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①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②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③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④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⑤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以上五个问题中,第三个问题涉及到导语的类型。那末,导语有哪些类型呢?

一类是直接性导语: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

另一类是延缓性导语:多用于“软”消息。即所报道的不是正在发展中的、变化中的或突发性的事件。它通常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导语的形式主要有:

1、叙述式。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2、描写式。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色的描写,以酿成气氛。

3、提问式。先揭露矛盾,鲜明地、尖锐地提出问题,再作简要的回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4、结论式。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或总结。

5、号召式。提出号召,给读者指出方向和奋斗目标。

另外还有摘要式、评论式、综合式、解释式等等。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 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四)背景

1、什么是背景?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西方新闻学认为背景就是对新闻事件作出的解释。美国新闻学家赖斯特说得很清楚:“我看不出新闻背景与解释有什么区别。”“解释,在我看来,就是新闻报道的深入化。就是把单 一的新闻事件放到一系列的事件中去写”,“就是提供新闻的背景知识,从而使读者能够对 新闻事件作出客观的判断。”

但是“解释”不是议论,解释本身就是事实,也就是说用事实去解释。所以新闻背景又称之为“事实背景”。

2、背景有哪些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第二个作用,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第三个作用,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第四个作用,表明记者的观点。记者是不准在新闻中发表议论的,但是,谁也无法禁止记者 通过自己来写的新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

3、背景的类型有几种?常见的有三种:对比性的,说明性的,注释性的。有的新闻学则将 背景分为四种: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

(五)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 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第三节 通讯的写作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一、通讯特点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 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 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

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 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

2、完整性。

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3、评论性。

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 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 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 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二、通讯种类

1、人物通讯

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人物通讯并非仅仅是“名人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在取材上可写“全人全貌”,也可截取片断着重写人物的某个侧面或阶段。此两 类一般以人物的“行”为主,而“人物专访”则以写人物的“言”为主。通过记者的专访,记述人物的谈话,从而揭示其精神世界。

2、事件通讯

是以具典型意义的事件为报道对象的通讯。事件通讯时效性较强,它围绕中 心事件选材,虽不着力刻划人物,但往往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一群人或一个集体。所以它通过较为详尽地展示事件的完整过程,挖掘其意义,揭示其本质,进而反映社会风尚,弘扬时代精神。除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外,另有:“工作通讯”,这是介绍某单位先进事迹,传播其典型经验和做法,以指导一般的通讯;“概貌通讯”,这是记述某地区、部门、行业、工程的新面貌、新气象的通讯。报刊上常见的“见闻”、“纪行”、“巡礼”、“散记”均属此类。此外,还有以写一段片断、一个场景、一场冲突为对象的“新闻故事”、“小通讯”之类,它 们以生动、快捷的形式宣传新人新事新风尚,实为通讯家属中不可忽视的一员。

三、通讯写作

1、关于选材与提炼主题

占有材料对通讯写作来说就是通过扎实细致的采访广泛搜集第一手材料。随后在纷繁的直接 材料中剥离出典型材料、背景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要求真实,而且要有意义,具有典型性、指导性,同时还要有意味,具有具体、完整、感人的生动性、情节性。在这般基础上根据深 和新的原则提炼主题,通讯才可能呼应社会关注热点,反映时代风尚特点,宣传党的路线方 针,从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人物激励人,以真实的事件震撼人。然而通讯写的 是真人真事,其主题必须从实际生活中提炼而来,不能随意“拔高”,更不能虚构夸大,它 永远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2、关于写人

事因人生,人以事观。人与事虽不可分,但在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中的确有以人为主和以事 为主之别,为叙述方便故而分之。写人在文学创作中已积累丰富经验,在“非虚构”的原则下,我

们不妨可借用其多种手段,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形与神兼备。即不仅要写出人物的行为和事迹,更要展示其精 神世界;第二,言与行统一。人物语言、行为表达、传递出人物的思想,而不同的语气、句 式、词汇及动作表情、神态等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内心表露形式。写好了人物的言与行,无疑 是写活了人;第三,画龙必须点睛。如果说言行、事例、情节勾勒出人物的整体形象称为“龙”,那么揭示人物行为意义,指出人物个性特点的评点便是“睛”。“画龙”用的是纪实的叙述、描写,“点睛”则是超脱的议论或抒情。

3、关于叙事

通讯离不开写事,事件通讯更须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待事件 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叙事要注意两点:第一,理清主线、丰满细节。一个新闻事件的发 生、发展过程中,有因有果,有人有事,头绪多而关系复杂,作者须理清主线,按事件原貌 将其完整地、动态地、立体地呈现给读者。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须选择典型的细节。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必然有几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充分展示主线,使作品丰满而具现场感。第二,时间为经、时间为纬。通讯须有一定的时间要领因为事件、故事总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纺织好时空画面既是一个结构总是也是一个表达方法问题。篇幅不长而情节不太复杂的事件通讯可多运用插叙、补叙、分叙等手段,充分展开矛盾和利用背景材料,使文章有变化起伏。容量大而情节复杂的事件通讯则常常运用时空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空间变换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精心的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报告于世。

显然选材与提炼主题是各类通讯写作中必须面对的,而写人与叙事则因通讯品种不同而有所侧重。但是通讯的写作模式也必然带来约束,因而通讯的散文化写法亦开始为人注目。所谓 的散文化倾向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生活面更趋广阔,(二)结构不拘一格,(三)技法更多样 化,(四)报道呈系列化。

第四节 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这种体裁是广播、电视出现以后发展起来的报道形式。广播、电视以其快速传播的优势,夺取了报刊宣传的许多阵地,在快速这一点了,报纸无法和广播、电视竞争,而读者,不仅需要了解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还要了解事件的原因、了解事件的形象、了解事件的过程,这样报纸新闻就逐步向纵深发展,更加注意新闻道的深度与广度,于是解释性报道主和特写式报道就发展起来了。美国新闻学家丹尼尔·威廉说:“特写文章是报纸同电子宣传手段进行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报纸奉献给读者的一种独特形式的信息。”

一、新闻特写的特点

新闻特写注重于解释性和深度报道。因此,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自身的特点:

一是新闻性。新闻特写也是新闻,是特写式的消息。其时效性比专访强,比通讯强,尤其是事件特写,常常可以和动态消息相媲美。

二是形象性。形象性是新闻特写区别于其它几种体裁消息的主要特征,也是它和通讯、现场短新闻、报告文学共的特征。形象性也叫文学性,因为它是运用电影和文艺特写的手法写的报道,正是这种手法,使它具有形象性。但这种形象,不同于文学形象,后者是塑造形象,它则是再现形象,再现人物形象、事态形象、场景形象,再现自然风貌,再现社会风貌。除了专题性特写外,新闻特写也具有形象性,通过形象的描写,使读者有亲身的体验,增强新闻特写的现象感。

三是聚焦性。新闻特写一般情况下是新闻的焦点事件的真实反映。这是就取材幅度而说的。它的取材幅度有如动态消息、解释消息,集中在一点,而不象综合消息、通讯那样,“面面俱”。然而它的取材视角又有别于动态的解释消息。动态消息主要是获取主干新闻事实;解释则着眼于向深度开掘;而特写主要是捕捉新闻形象,它是截取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地方风貌中最具有特点的一两个片段,来进行“放大”描写,让读者对事件特征有“细节”上的认识。

二、新闻特写的种类

1、人物特写。截取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断、一个侧面,绘声绘色再现形象,展示其精神风貌。

这是人物特写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人物的特点描写,突显人物的具体形象。

2、事件特写。截取事件的一两个片断,一两个场面,浓墨重彩,立体化再现作品,使事件特写在读者心中有长存的印象。

3.专题特写。近些年来,专题性特写每每见于报端,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就其原因就是:专题特写能够从一个问题的侧面,或者抓取一种社会现象,向纵深开掘,笔墨集中,问题单一,有很强的透视感。

4.风貌特写。风貌特写是风貌通讯的一种,以报道一方一地的社会面貌、风土人情,特别是新成就、新变化为基本内容。仅从写作方面看,风貌特写直接继承了我国古代旅游文学的手法,可以说,它是运用旅游文学的笔触和取材视角所写的新闻报道,是旅游文学和新闻的结合体。

三、新闻特写的写法

特写要求准确、真实、迅速及时,但仅此还不够,特写的优势在于“特”,是针对真实、新鲜的人和事的特别写照。怎样写好新闻特写呢,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对准焦点。摄影要调准焦距,才能够清晰地显示图像。新闻特定也是个对焦点的问题。新闻特写的焦点是什么呢?是引人注目的典型形象,典型场面,是人物个性化的行动,是事件的高潮,抑或是社会上人们普遍关注的某种现象及背景。那么如何对准焦点呢?一是指采访时要善于抓取宜于特写的题材,例如,香港回归的瞬间,就是宜于用特写的形式来表现;二是表达时,要集中笔墨。比如在体育比赛时,要善于抓住瞬间动作或一系列有特点的动作,作为特写的焦点。2.显示内涵。特写的真正力量,在于形象的内涵,在于人物的内在精神,在于事件的内含意义。因此,无论写人、写事,还是写社会问题,都不能满足于表面形象的再现,而必须显示其内涵。那么怎样显示内涵呢?一是事实说话,既抓住那些能体现内涵的外部表象,如言谈、举止、场面、氛围等等,着力表现。二是议论解释,就是通过采访,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经过、结局,通过写事来表达特写所要表达的情感。

3.写出特写的情趣。特写“特”的地方还有情趣问题。西方新闻记者很喜欢在特写中加点佐料,即幽默与趣味。趣味,不能成为特写的主旨,但是幽默与趣味,可以增加报道的特色,可以提高作品的可读性,可以增强形象的感染力。这些都是我们在新闻特写创作时应该吸收的东西。

第五节 现场短新闻

现场短新闻,就是作者亲临新闻现场再现新闻及现场的短小报道。有人认为一般地讲“再现”是不够的,必须强调亲临新闻现场的目击式再现报道。强调亲临新闻现场的意义的必要性在于: 一是鼓励作者到新闻现场抓“活鱼”,这是深化新闻改革、提倡写现场短新闻的本意;二是追求新闻的时效性的需要。作者亲临现象,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文字、话筒、摄像机直接传达给受众,比起事后通过采访他人的追述性再现,不仅时效快,也更易于再现得真实、准确、形象;三是有益于各种新闻媒介统一要求。声像新闻事件,不亲临现场,是不可能制作出现场短新闻,那么不同媒介对采写现场短新闻的要求就不同,要求不同就容易造成要领的混乱。因此,我们对现场短新闻作如下表述:简短地再现新闻及现场的目击式报道。它是报道,不是评论;它是简短的报道,不是长篇大论;它是再现式报道,即形象化报道,不是概述事实性的报道;它是目击式再现报道,不是时过境迁采访他人的追述性再现报道。

一、现场短新闻的特点

从上述对现场短新闻的界定可以看出,现场短新闻的特点主要是现场性、再现性和鲜活性。1.现场性。现场性是现场短新闻的特质。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它是在新闻发生的当时当地采写的。其二,它写的是现场的事、现场的人、现场的情、现场的景,能给人以现场感。我们在报道时,可以把自己隐藏起来,全用第三人称表达;也可以亮出身份,因为写的是我们的所见所闻,所以受众在感受新闻现场的同时,总是能感受到我们的存在,看到我们的身影。就受众的感觉而言,我们亮出身份,用第一人称或者用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交替描述比起单用第三人称更为亲切,现场感也更为强烈。

2.再现性。动态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消息、解释性消息等,主要是叙述基本新闻事实,很少有形象描绘。现场短新闻则不然,它不仅报道基本的新闻事实,现要再现新闻现场,以给受众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再现性,就是形象性,是现场短新闻与其它各种体裁消息的重要区别,也是现场短新闻与新闻特写、新闻通讯共有的特征。正是由于这一共同特征,在现场短新闻这种体裁被提出来之前,我们把现在看来可称之为现场短新闻的许多报道,都称之为新闻特写或新闻素描的原因所在。

3.新鲜性。新鲜如同真实一样,是新闻作品的生命。新闻是“易碎品”,在今天是新闻,在明天就是“旧闻”了。现场短新闻重要的是新鲜,也只有新鲜才能体现新闻的现场感,所以我们在报道现场短新闻时,要是新近发生的或现在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二、现场短新闻的写法

现场短新闻在采写时,总的要求是再现新闻及现场,具体说再现内容包括到下几个方面:一是再现现场的事;二再现现场的人;三是绘好现场的景;四是传好现场的情。那么,怎样才能再现的好呢?

1.深入新闻现场。采写现场短新闻时,我们必须第一个出现在新闻现场,运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感受现场的事件、人物、环境,感受现场的动态、色彩、声音、情感、气味等,深入认识新闻事件的原因、结果、意义,才能写出优秀的现场短新闻。

2.捕捉新闻动态。再现现场的事和人,要着力再现事和人的动态,因为动态,最具传神写照作用。所以,捕捉再现现场动态,对写好现场短新闻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善于用眼睛采访,用视觉写新闻,追随新闻动态,写出有独具特色的现场短新闻来。

3.抓住新闻细节。一般的消息,为了求得生动,有时也要勾勒一二细节。通讯、特写、现场短新闻等再现式报道,就更要注意抓住典型细节,以新闻意义,以传神写照。典型化细节,对于再现现场形象往往能起到“一滴水现太阳”的作用。

第六节 专 访

专访是就特写的采访对象进行专门访问的纪实性报道。所谓纪实,指的是如实地纪录访谈经过、内容、环境等。

一、专访的特点

1.纪实性。专访的主要篇幅是记载被访者的谈话内容,有如答记者问。这是它与消息、通讯主要不同的地方。消息、通讯中虽然也有记言,但主要篇幅是记者的直接叙写。

2.访谈性。所谓访谈性,是说记者可以围绕访问内容和被访者交谈,形式比较灵活,不象答记者问那样,一问一答显得严肃有余,活泼不足。3.针对性。专访一般有很强的针对性,尤其是问题性采访,访谈的都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摸准时代脉搏的专访,对于指导实际、引导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

4.特定性。专访的特定性是指访问对象特定。一般情况下,专访的访问对象,都是编辑部事先确定的,不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临时找的。这是专访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使它不同于消息、通讯中的一般性采访,也有别于某些冠以访问记的报道。

二、专访的种类

专访,按内容分为人物专访、问题专访、事件专访、科学专访。

1.人物专访。写人的专访。或者写某方面的业绩,或者写生活中的某几个片断,意在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弘扬人物的思想、观念。从表现手法看,人物专访与人物消息、人物通讯的差别在于:前者主要是通过人物自我介绍表现人物的,后者则主要是通过记者的描述展现人物的;从取材看,人物通讯较为全面,全方位地展示人物形象,人物专访一般仅展示人物的某一个侧面,而人物消息则主要是通过人物所做的一两件事来显示人物精神的,且常采用特写笔触。人物专访是专访中多见的题材。

2.问题专访。专访的目的是回答社会上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通过被访问者的回答、解释,给读者以启迪,或者引起人们的思考。这类专访,新闻性、政策性都比较强,对社会的针对性、指导性也比较强。

问题专访,还经常采取系列报道的形式,即把一个庞大的复杂问题,分成若干侧面,若干个小问题,以连续报道的形式发表,这样既有“专”的特色,又有广度和深度。

3.科学专访。科学专访,又叫知识性专访,旨在向读者介绍新鲜知识或科普知识,从而达到传播知识,引导受众的传播目的。

4.事件专访。事件专访,访的是人,谈的是事。所谈的事,是有特殊意义的历史事件或者现实事件;所访的人,是与事件有特殊关系的特定人物。事件专访的取材,有别于事件通讯,前者多是叙述基本事实,历史的现实的都写;后者的取材则较详尽,且都是现实题材。

三、专访的写法

1.专访要“专”。专访的最大特色就是在于“专”。写人、写事、写问题,都要专一,不能散。倘若是“本报专访”,其内容还要适合本报读者的口味,例如农业类的专访,多写与农民有关的人、事、问题、知识;体育专访则报道体育明星和体育界权威人士对体育问题的评价等等。2.专访要“访”。访,是专访的又一特色,记者问,被访对象答,问答交谈,记录成文,构成专访的主要篇章。报刊上有些冠以“专访”的报道,只在开篇处交待记者就什么问题访问某某人,然后就通篇记录被访人的谈话,有如答记者问,虽然简洁,但形式呆板。这类作品叫做谈知记录更为确切。专访,就得有访的特色。

从叙述人称看,专访写作一、二、三人称均可采用。采用单纯记录式,则通篇是第三人称。如作者出场,采用问答交谈形式,则一、二、三人称都得运用。用第一、二人称比第三人称更为亲切,更有现场感。

3.记言准确。专访,主要是记录被访者的谈话。记言要准确,这是最要紧的。不仅要准确表达概念、意义,还应当准确地体现被访者的性格、身份。就是说,要抓住被访者个性化语言和表达风格,再现于专访作品。被访者的话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转述,即间接引用。直接引用,显得更真实,有现场谈话感;间接引用,便于概括集中。具体写作应根据表达需要两种手法结合运用。4.再现场景。这里的场景,是指访问现场。再现场景于作品,一是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一是以景写人,用场景衬托人物身份、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5.新鲜活泼。新鲜是指内容而言,活泼就是形式而论。

内容新鲜,一是要及时捕捉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人新事;一是要选择好新闻的由头。另外,专访的结论结构应灵活、自然。写人物,可以按几个片段组织材料;写事件可以按几个侧面安排层次;无论写人、写事、写问题,都可以按访问谈话的自然次序写来。可以直接入题,也可以从环境写起,6、透出时代气息。专访,访的是当代人物,写的是当代人们关心的事情或问题,因此,时代感便成为专访的生命。

时代感,主要是通过问题的针对性和人物的精神、观念体现出来的。

选题要切准时代脉搏,要写当代人们关心的问题,写当代人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普遍感性趣的问题。选择专访对象,要选具有先进思想、先进事迹或者掌握先进知识、先进文化的代表人物。

只要问题切准了时代脉搏,人物具有时代的代表性,专访的时代精神、时代气息也就在其中了。

下载新闻基础知识(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基础知识(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范文合集

    第一节新闻概述一、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一、新闻稿 一、消息特点: 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内容新鲜,有价值。 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二、消息的种类(一般把消息概括为四类): 1.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是迅速......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第一节新闻概述一、新闻定义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

    新闻专业基础知识

    新闻专业基础知识第一部分 新闻和新闻事业 一、新闻的起源与本源 新闻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事实第一性和新闻第二性 (辨析题:事实与新闻的关系——事实......

    《广电新闻基础知识》练习题一及答案(小编整理)

    《广电新闻基础知识》练习题(一)参考答案作者:记者考试网时间:07-06-29一、单项选择题:1,B;2、A;3、C;4、B;5、D;6、A;7、A;8、D;9、C;10、D。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B;3、A、B、......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放松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一、新闻稿 二、通讯稿 三、新闻报道格式种类 四、专题新闻 五、新闻专题 六、专题报道一、新闻稿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速学】大全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速学] 第一课时 一、课题: 二、重点、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新闻(板书) “新闻”是由“新”与“闻”两部分组成。新闻的“新”,指时间上的新,即新近,又......

    新闻基础知识论述题-1

    1.论述“三贴近”原则对新闻宣传内容创新的要求?坚持“三贴近”原则,要注重在内容上创新,改进宣传报道.新闻宣传工作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