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现状及对策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现状及对策 摘要:农村新课程的实施情况直接影响到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陕西省旬邑县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实施了7年,目前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评价体制限制和新课程实施情况不好等方面。旬邑县需要继续加深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对策有:加大对课改的宣传力度;政府重视、加大经费投入;改革评价制度和研发校本课程。
关键词:义务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
一、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调研背景与方法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3年9月,国务院就农村教育工作召开专题研讨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会议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确立了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我国农村教育面广量大,2001年农村小学初中在校生多达1.17亿,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61.9%,农村新课程的实施情况直接论文发表影响到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是全国第三批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地区,于2004年开始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7年来当地义务教育的变化,发现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分别进行了调查,并提出进一步在当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施行新课改的几点建议。
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对象为旬邑县农村小学及初中的部分老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其中学生问卷发放750份,回收690份;教师问卷发放450份,回收400份;学生家长问卷发放400份,回收340份。
二、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教育观念陈旧,课改阻力大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旬邑县农村教育观念陈旧,对新课改热情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观念陈旧,对新课改有抵触情绪。在对几位农村校长的访谈中,笔者听到了普遍的说法是: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大多数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而课程改革需要他们重新学习和适应很多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师普遍觉得负担太重,不愿意配合新课改。在与部分教师访谈的过程中还发现,一些教师认为改变原有教学方法和模式可能会使学生成绩下降,影响自己的教学水平,因而对新课改有抵触情绪。
第二,家长观念落后。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9%的家长了解新课程改革;有41%的家长对听说过新课程改革,但是不了解;有53%的家长从来没有听说过新课程改革。在听说过新课程改革的这部分家长中,有79.4%的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很有必要,有11.8%的家长认为不是很必要,有8.8%的家长认为完全没必要,理由基本上都是认为“学生只要把成绩搞上去了就行,其它的没必要重视”。第三就是学生自身的观念原因。在访谈中,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告诉笔者,她觉得学校一个星期安排四节综合课太多了,原因是她觉得上这个课没有必要,还不如把这个课让给英语课,让大家提高一下英语水平。笔者认为造成有这种想法的原因固然可能是这个孩子班上的综合课教学有问题,可能内容枯燥,老师教学方法死板,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社会的主流思想已经深深的印刻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认为只有学好主要的课程才是最重要的。
2、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培训不到位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成为阻碍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第一,旬邑县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学历水利论文发表/sllwfabiao/水平普遍比较低。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小学教师中有23.5%的最终学历为大学本科学历,76.5%为大学专科学历;初中教师中有32.8%为大学本科学历,67.2%为大学专科学历。教师的学历较低、素质不高已
经成为阻碍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
第二,旬邑县义务教育阶段优秀农村教师流失比较严重,尤其是优秀的年轻教师。在对几位校长的访谈中,笔者发现,老教师对新课程适应比较困难,年轻教师适应比较快,但是年轻教师往往在农村学校呆几年就会被县城学校“挖”走,或者是寻求机会调走,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农村条件差、学校偏远、待遇低。
第二篇: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学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学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余晖;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沙田中学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法实施至今,已走过六个年头,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在新时期、新环境的制约下,农村中学义务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又反过来制约了义务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本文主要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具体解决的对策,让农村中学教育工作者从中得到启示,以便更好地完善教育管理方法。
关键词:义务教育:农村中学教育管理:对策
一、义务教育的内涵
2006年9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新时期农村中学义务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实施至今已六个年头,虽时间不长,但农村中学教育成绩突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逐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育知识结构呈多样化发展
义务教育提昌的是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农村中学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按照“法律”制定具体的教育管理措施,增加新课程设置,改变旧知识结构,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让学生逐步摆脱了应试教育的依赖,与应试教育阶段相比,各方面的素质明显提升。本地区的升中免考科目,如历史、地理、生物、美术、音乐,学生表现出对这些科目的偏爱程度明显提升,特别是学校教学管理中加大了投入的力度,学生在美术、音乐等方面的比赛中成绩突出。
2.加强了学生思想品质及行为规范的教育,总体素质得到提升
农村中学在实施义务教育后,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不拘泥于应试教育,而是从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考虑,着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特别是加强了学生思想品质及行为规范的教育后,农村中学的学生在发扬勤劳传统习惯的同时,不但在文化基础知识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在思想品德、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也表现出像县城中学学生一样,知礼节懂礼貌,总体素质得到明显的提升。
3.减少费用,推进教改,降低了辍学率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教育,不收学杂费。由于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中学依据国家教育政策,保证了义务教育制度的有效实施。近年来,国家实行了住宿生特困生活补贴的具体措施,让更多的贫困农村学生得到了实惠,无疑给农村中学留住学生增加了保障。以此同时,农村中学也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机制,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注重各项素质的教育。如思想品德、文化基础知识、体育艺术及劳动技能的教育等,而不是只强求应试教育,让学生减轻了心理负担。多方面的措施不再让学生怕入学怕上课,因而留住了学生。每年的“两基”巩固调查,农村中学辍学率不到3%。
然而,在新的形势下,农村中学的义务教育管理也出现诸多问题,极待改善。1.制度本身存在问题,已不符合时代要求
实施义务教育之前是应试教育,小学升初中必须通过升学考试,按国家计划,按升学考试分数划线招生。这样,便把一部分要求继续接受教育的学生挡在了中学教育大门之外,不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国家长远的发展,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是取消了应试教育,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小学、初中阶段的教育。由于取消了升学考试,所有的小学毕业生一律直升初中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加上教学设置要求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初中教育必然暴露了义务教育制度的严重不足:学生基础良莠不齐,城乡差别悬殊而课程设计统一要求,教学任务要求统一,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而无法学,并且读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已成了共识。这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厌学、捣蛋、辍学的恶性循环。这是义务教育政策本身从一开始实施就存在的严重不足。
2.义务教育中教学及德育管理体制滞后
义务教育的教育方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但农村中学教育管理者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偏离了教育法的宗旨。他们认为素质教育“只是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而可以不管升学教育质量。基于这种理解,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管理中放松了教学质量的要求,只是得过且过,或者反其道而行之,一味地追求适应于现阶段社会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的“素质”教育,因而学生各种行为习惯迎合了现阶段社会习俗的要求,但学生的文化知识严重滑坡。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质量比不上八、九十年代的,就是有力的证明。
由于网络、媒体的发展,学生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他们受到了不良思想导向的冲击,加上农村中学德育管理机制滞后,他们便把社会上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或不符合中学生要求的陋习带进校园,诸如染发、怪发,男生穿戴耳环、首饰,女生高跟鞋、穿着大胆暴露的衣服等,至使学校管而无方,缕禁不止。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或不肯就低要求工作,让读书无用论又一次抬头,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学学生,他们学力严重不足,大多数学生无心向学,到学校的目的只是玩耍或消耗时光,初中“毕业”时,至少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达到小学三年级的实际水平。
3.社会偏重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认可,至使学校管理处于两难困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2年执行后,让青少年的切身利益得到了法律强有力的保护。但社会更偏重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认同,在农村中学教育管理中,学生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而学校在处理时时常与《保护法》严重冲突,在此情况下,学校或教育工作者往往被诉诸于公堂,错对都是错。处理违纪学生不是,处理管教不严之教师也理由不足,学校管理处于被动,处于两难之境。因此,教育工作者不敢“严格”管理,久而久之,学校管理中便出现了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
4.上级偏重于安全管理要求,学校疏于安全能力的培养
安全教育无论何时都是极其重要的。在学校中,我们必须抓好安全教育,它涉及到人的生命,牵连到多个家庭。生命是美好的,没有了生命,谈及任何东西都没有了意义。但是,学校的上级常常夸大安全教育而放弃了有关安全能力的培养。如常严禁学生到江河湖海游泳,而扼杀了学生学习游泳能力的培养;因害怕学生踢球受伤导致纠纷而放弃了上体育课等,诸如种种,不一而足。由于学生的这种自身安全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致使学生一旦遇到问题,便造成严重的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上级的这种工作方法实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极力推卸责任的严重行为。
三、与时俱进,深化完善义务教育的对策
基于以上农村中学义务教育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要进一步深化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课改,以适应义务教育的要求
由于义务教育取消了升学考试,所有的小学毕业生一律直升初中学习,学生基础良莠不齐,城乡差别悬殊而课程设计统一要求,部分学生无法学或学而不进。农村中学学生已无法适应制度本身存在问题。为适应新的素质教育要求,必须重新制订课程,或以农村中学的要求为基点,或以基础知识为要求,以补救制度本身存在的不足,以合理中肯地重新评价学生。
2.教育教学管理者必须深入理解《义务教育法》,重新审视素质教育
教育工作者对《义务教育法》的内涵没有深入的理解,甚至对素质教育,理解为只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这样的理解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素质教育,必须两头抓。一要加强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二要抓好学生思想品德、良好行为习惯及生活技能的教育,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只有把对学生的教育定位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学校管理要努力寻求社会的支持,加强纪律约束
在学校管理中,应努力寻求社会的支持,让社会改变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偏重认识,鼎力支持义务教育在农村中学的进一步深化。教育管理者必须解放思想束缚,大胆实施教育管理的新措施,严肃学校管理制度。因为学校是一个养成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场所。任何抵制学校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学生,都应接受批评教育。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素质教育,亲近学生,关注个体,深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此,学校的管理将由被动变为主动,学校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4.抓安全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安全能力
学校的上级首先要明确安全的重要及分清责任,作为上级必须敢于承担责任。学校管理中必须以人为本,在强调安全的同时,不能只是“严禁”,要根据实际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开展安全教育;更加注重安全能力的教育,如教习游泳,学会自救等。“禁止”与“学会”相比较,当然掌握了安全的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总而言之,上文所言的农村中学教育管理之对策,是相应于义务教育在农村中学实施深化的策略,它必须适应新时期新要求,要求教育工作者深入体会,把对策融进教育管理工作中。
第三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调研报告
农村学校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针对我镇学校实际,通过深入调研,认真思考农村学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现就我镇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以下思考。
反思本校的教学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为了完善管理机制,学校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比如教案书写、授课环节、教案详略、数量多少;作业次数、检测评讲、听课节次,政治、业务学习,教研活动,考勤等都写进了教学管理制度中,且与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规章制度、约法三章、配套条文多起来了,制订成册藏在抽屉里,打印成文挂在墙壁上。在实际中,该奖的没奖,该惩的没惩,有的人就认为有无制度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所以在接受工作时拈轻怕重,讨价还价。制度没有了实效性,不便于操作,就形同虚设。
二、教案反思抄袭现象严重
每学期的教学常规检查不少于四次,但在检查中发现的情况令人担忧。
在教案中体现多维目标的不多,体现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多。有为数不少的教师抄《教案集》;有少数教师盲目下载、照搬现成教案;有个别教师课后补教案以应付检查;教师参考用书勾画圈点少,缺乏对教学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教案设计中体现应用教具和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不突出。没有深入钻研教材,没有广泛收集教学资料,没有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又如何能搞好课堂教学呢?
开展校本教研,目的是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可有些教师
为了对付检查,抄写别人的课后记,剽窃别人的教学总结和教研论文。
三、开展教研活动热情不高
学校要有特色,要有生气活力,就离不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可现在的教研组名存实亡,教研组活动像一窝蜂,有的不愿意上公开课和竞赛课,有的不愿意参加听课评课,有的不愿意参加讨论学习。活动时,迟到、早退、缺迟、闲谈的现象严重。其实质是这部分教师没有上进心,不热爱教育事业,得过且过。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组织上做到落实,应成立由校长挂帅,教务处、教研组负责人参加,教师代表参与的教学常规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一些精要易行的管理制度,对老师、学生、教学管理做到有章可循,避免随心所欲的校长“一言堂”。并且做到每项制度的公布都广泛争取意见,得到师生的认可,从学校利益出发,让多数人受益,让违纪者信服。在执行教学常规过程中,首先是严格制定各种纪律制度,其次是学校领导要做表率,身体力行。
二、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师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是教师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规范所采取的道德行为方面的态度、言论和行为。这种态度、言论和行为对学生起着表率、示范作用,这种作用就决定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从事教育职业的教师理应遵守的共同行为规范。教师的职业是教育学生,因此,对教师有着特别的要求: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关心热爱学生,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教学艺术,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思想品质。
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责任意识,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教育,不是一时或一个阶段的事情,应该是持久的任务;不是学校搞一两次教育活动就达目的的,学校领导应重视起来,组织搞好教育活动。要让教师真正做到对事业有忠心,对学生要有爱心,对工作要有雄心,对学习要有恒心。教师爱岗敬业了,我们的教育事业才有希望。
三、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陶行知说过: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他认为,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学好。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创新教育实践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邀请“真专家” “真名师”来我校送课,强化教师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采用“教育专家送课”“优秀教师送课”“教研员送课”等形式进行的教师培训是一线教师急需的培训。
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
第四篇:湖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湖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
为认真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根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教师„2006‟2号)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关于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教师„2009‟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特岗计划”的目标和任务
1、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我省部分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教师补充机制,推行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建立保障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推动教师队伍科学发展;着力解决我省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合理问题,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同时,积极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2、从2009年开始,启动实施“特岗计划”。特设岗位教师(以下简称特岗教师)聘期3年。
今后,除执行国家和省定向培养计划接收毕业生外,全省中小学教师自然减员的补充全部采取公开招聘的办法,各地不得再以其他方式和途径自行聘用教师。
二、“特岗计划” 的实施范围
“特岗计划”实施范围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列入湘西大开发的其他县为主,兼顾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结构性矛盾较突出、财力比较困难的县。
三、“特岗计划”的设岗原则
1、按需设岗。特设岗位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根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科教师的实际需求设臵。
2、以初中为主,兼顾小学。主要招聘中学教师,充实到农村初中任教。根据设岗县实际,可以兼顾农村小学教师岗位的需求。一般在1所学校安排1~3人。
3、充实教师紧缺学科力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优先保证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需要,促进我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优化。
4、统筹调剂教师编制,着眼教师队伍长远建设。统筹中小学各学段教师编制,实行编制动态管理,按照总量调控、城乡统筹、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调整和使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满足招聘特岗教师需要,并确保三年后有空余编制用于安排自愿扎根当地学校任教的特岗教师。
四、实施“特岗计划”的资金安排
“特岗计划”所需资金由中央、省、县三级财政共同承担,国家“特岗计划”所需资金以中央财政补助为主,省级“特岗计划”所需资金以省财政补助为主,不足部分由设岗县财政承担。
中央和省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特岗教师工资性支出,与设岗县财政据实结算(中央财政、省财政年人均补助标准一致)。特岗教师在聘任期间,执行国家统一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和标准,其他津贴补贴由设岗县根据本地同等条件公办教师年收入水平综合确定,享受同等条件公办教师各项待遇。凡特岗教师工资性年收入水平高于中央、省年人均补助标准的,高出部分由设岗县财政负担。
特岗教师的地方性补贴、必要的交通补助、体检费和按规定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政府不安排商业保险)应缴纳的相关费用,由设岗县财政负担。
“特岗计划”实施中的宣传发动、招聘考试、岗前集中培训和跟踪管理等费用从省本级教育经费预算中专项安排。
五、特岗教师的招聘原则
1、特岗教师实行公开招聘,合同管理。特岗教师应聘人员和用人单位双方应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2、招聘特岗教师遵循“公开、公平、自愿、择优”和“定县、定校、定岗”原则。
3、招聘工作由省教育厅、人事厅、财政厅、编办共同组织,各司其职。
六、特岗教师的招聘对象及基本条件
(一)招聘对象
1、以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为主,确因应聘人员不足的边远贫困地区小学可招聘少量应届师范类专科毕业生。
2、具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4年(至招聘当年年底满4年)以内的往届毕业生。
(二)招聘对象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教育事业,志愿服务农村教育,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品行端正,遵纪守法,在校或工作(待业)期间表现好,未受过任何纪律处分。
2、已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
3、符合招聘岗位要求(所学专业与任教学科一致或相近)。
4、身体健康,五官端正,身高男性160cm、女性150cm以上,体质条件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规定的要求。
(三)具备下列条件者,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
1、参加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或“三支一扶计划”、且有从教经历者和参加过半年以上实习支教的师范院校毕业生;
2、省级优秀毕业生,省级及以上三好学生;
3、应聘大学入学前户籍所在县特岗教师者;
4、复员转退军人;
5、少数民族毕业生。
七、特岗教师的招聘程序
特岗教师的招聘程序是:(1)公布需求;(2)自愿报名;(3)资格审查;(4)考试考核;(5)体检;(6)集中培训;(7)签订合同;(8)上岗任教。招聘的组织与实施按《湖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办法(试行)》(另行文)执行。
八、“特岗计划”的相关保障政策
1、特岗教师享受《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湘办发„2006‟12号)、省委组织部等九部门《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湘人发„2007‟109号)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湘政办发„2009‟24号)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
2、特岗教师试用期工资直接执行试用期满后转正定级工资。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后,级别工资可高定1至2档。聘任期内,特岗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考核等方面与当地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对待。
3、“特岗计划”的实施与“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相结合。符合相应条件要求的特岗教师,可按规定推荐免试攻读教育硕士,特岗教师3年聘期视同“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要求的3年基层教学实践。在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高等学校毕业,且符合推荐免试资格的,可先取得研究生入学资格、办理注册手续,服务期满后再回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4、对聘用期满后3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5、特岗教师3年聘期结束后,鼓励其继续扎根基层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对考核合格、自愿留在当地学校的,由设岗县负责落实其工作岗位,接转其人事、工资关系,并将其工资发放纳入县财政统发范围,保证其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其工龄、教龄从签订特岗教师聘用合同时起算。
对重新择业的,相关市州和设岗县有关部门应在辖区内为其重新选择工作岗位提供方便和帮助。今后,凡城市、县镇学校教师岗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要优先聘用聘期已满、考核合格的特岗教师。对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九、特岗教师的户口和档案管理
特岗教师聘用期间,其户口根据本人自愿,可留在原籍,也可保留在原就读高等学校或湖南省大中专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也可迁至工作学校所在的县城,免收户口托管服务费。特岗教师档案关系统一转至工作学校所在地县级政府教师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聘用期满后离开当地学校的,档案转到其户籍所在地县级政府人事部门。
十、特岗教师的聘后管理
特岗教师在聘期内,由省教育厅对其进行跟踪管理,设岗县对其进行跟踪评估,用人单位对其进行综合考核和日常管理。对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给予表彰;对不按合同要求履行义务的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改正,直至解除聘用合同;对不能按合同履行义务、考核不合格的,应及时将其调整出教师队伍并取消其享受的相关政策优惠。设岗县评估和综合考核情况分别报省、市教育行政部门。
十一、“特岗计划”的组织与实施
在省人民政府领导下,省教育厅、财政厅牵头制订“特岗计划”的总体规划和计划,提出特岗教师需求总量指导性意见,研究制定实施“特岗计划”的具体政策和落实办法,并组织实施。省有关单位主要职责分工如下:
省教育厅:拟定“特岗计划”的实施方案,制定招聘考试与聘用办法,编制“特岗计划”实施计划,负责实施公开招聘、岗前培训和跟踪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
省财政厅:负责统筹协调“特岗计划”的经费保障,落实资金,并规范管理。
省人事厅:协同教育厅做好特岗教师的公开招聘工作。省编办:负责对中小学编制工作的监督、检查、编制总量管理。
市州教育、财政、人事、编制等部门按照国家和省统一要求,负责组织协调本辖区“特岗计划”工作,指导检查特岗教师聘期管理,监督设岗县特岗教师岗位、工资待遇及生活安排等落实工作。
各设岗县负责拟定和申报特岗教师需求计划,指导用人单位与特岗教师签订聘用合同,保障特岗教师的工资及各项待遇的落实,为特岗教师提供相应的周转住房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对特岗教师实施日常管理;负责特岗教师的户口与档案管理的落实工作;负责落实3年聘期结束、考核合格、自愿留在本地学校任教人员的工作岗位。
高等学校负责引导和组织毕业生报名应聘特岗教师,并做好政策宣传、毕业生推荐、应聘资格审查和上岗派遣等相关工作。
十二、其他有关事项
1、各市州应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并报省教育厅、财政厅备案。
2、本实施方案由省教育厅、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五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 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一、为规范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评审和发放程序,加强对补助资金的管理,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办法。
二、各校受资助学生人数的确定:由教育局财务科按照省对市确定下达的总受资助人数分配。省财政厅每年下达一次受资助总人数,教育局每学期按各校的实际住宿人数分配一次受资助名额。分配比例为:本校受资助人数/本校实际住宿人数=全市受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一、为规范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评审和发放程序,加强对补助资金的管理,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办法。
二、各校受资助学生人数的确定:
由教育局财务科按照省对市确定下达的总受资助人数分配。省财政厅每年下达一次受资助总人数,教育局每学期按各校的实际住宿人数分配一次受资助名额。分配比例为:本校受资助人数/本校实际住宿人数=全市受资助人数(由省财政厅确定下达)/全市住宿学生总数(由市教育局逐校清查)。
三、资助标准:
资助标准由省确定。2013年标准为小学每受助学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受助学生每年1250元。特教学校按初中对待。
四、补助对象:
属于以下情况之一的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可向所在学校申请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的资助。
1、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的子女;
2、农村人均年收入在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和人均年收入在625--1000元之间的相对贫困家庭的学生;
3、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财产损失严重等特殊情况的学生;
4、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孤残学生、烈士子女;
5、家庭被当地政府列为特困户或重点优抚对象的学生;
6、其他特殊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财政供养人员家庭的学生不得纳入资助范围。受资助学生每年评定一次,每学期根据学校住宿生人数变化和农村贫困家庭收入变化的实际情况对受资助的贫困学生做出适当调整,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享受资助。
五、资助款发放时间:
每年分两次发放,每学期发放一次。
六、评审程序和发放办法:
资助寄宿生工作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资助申请、审核、批准、发放等程序进行操作。操作程序是:
1、学校通过有效途径公开资助信息;
2、学生本人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件或证明。学校组织提出申请的学生填写《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申请表》,并组成由村民(居民)委员会、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和老师代表参加的评审小组,对提出申请的学生进行审核,依照教育局下达的受助名额确定受助对象名单,并校内及学生家庭所在乡镇(街道)、村、社区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7天;
3、学校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名册上报教育局计财科审核;
4、教育局计财科审核受助对象资格,送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5、学校要严格履行资助款发放手续,初中资助款可由学生本人或家长领取,不许其他人代领,小学资助款必须由家长领取,资助款发放表格上必须有班主任确认签字。学校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领取过程的档案管理工作,按国家规定的档案保管期限认真保管、备查。
各学校应加强对困难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的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并接受审计、监察部门的检查和社会的监督。对弄虚作假、挤占、挪用、截留补助资金的行为,将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