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晚报产生的背景
晚报产生的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晚报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后至文革前。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天津晚报四大晚报为主,后又创办了13家晚报。其中天津晚报于1984年改为今晚报。文革中,后创办的13家晚报停刊。
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新城市不断出现,城市功能不断扩张,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这些都为晚报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和条件。不仅停刊的13家晚报复刊,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新创办的报纸。这其中以扬子晚报、钱江晚报、深圳晚报、武汉晚报为代表的4小龙,领潮流先声,富有生气与活力。
都市报产生的背景:第三阶段为90年代以后,由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不再批准一个城市办两张晚报,于是一些日报办起了具有晚报性质的都市报。以华西都市报为代表的一批都市报,以市民报为标榜,以报道市民生活、为市民服务为宗旨,以市民为服务对象,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也对传统的晚报办报思路和运营手段带来很大的冲击。至目前,全国各类晚报已发展到160多家。
都市报特点:民生化、通俗化、贴近性、题材广泛性、商业化广告、.“批评性报道”、“故事化”、“娱乐化”
发展:1.突破体制底线,占领主流资讯领域2.跨区域办报,多种产业经营3.发挥看家本领,拓展文化生存空间4.打造都市报竞争力,实现品牌化竞争
晚报的特点:
1.以城市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除报道当天国内外重大新闻外, 还大量采集、发布发生在市民身边的新闻;及时发表群众的意见、要求;深入市民家庭,密切联系群众。
2.注重报道社会新闻和文化、体育新闻;提供有关日常生活的各种知识,做读者衣食住行的参谋;为人们的生活、休息和娱乐服务。
3.晚报送到读者手中已在傍晚,读者阅读心理与读晨报有所不同,所以晚报注意生动活泼,短小精悍,有人情味和可读性,重视读者共同兴趣。
4.注意新闻时间性,体现“报晚信息早”的特色。
5.强调办好副刊。
《新民晚报》:可亲性、可近性、可信性、可读性
第一阶段:新民晚报总编辑赵超构提出了十六字方针,即“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以扬子晚报为代表的第二阶段,则在新民晚报理论的基础上,嫁接了日报重视主体宣传,即雅新闻的优势,大信息量、强综合性、全方位报道、时效快捷,成为这一代晚报的显著特点。第三阶段以华西都市报为代表,嫁接各类各家报纸的优势,以市民角度去选择新闻,积极干预生活,强化批评报道。对文章的长短,则坚持该短必短,该长必长的原则。同时注重新闻策划,吸引读者参与。
但不管怎么变怎么定位,晚报的新闻特点都离不开市民生活,离不开世俗人情。因此晚报在选择新闻时,多以市民为视角,写作手法上也以市民看懂读懂,乐于接受,渴望获取为前提。因此晚报特色,说白了,就是老百姓爱看的新闻,老百姓关注的新闻。
从整体来说,晚报新闻的特点,可以用16字概括,即地域性、市场性、社会性和娱乐性。其内涵可以用4个字概括:早、全、近、软。
地域是指地方性,以本地读者为主要对象,即使报道外地新闻也要以本地读者的兴趣和
关心角度出发;市场也是读者的市场。晚报以灵活多变的办报机制,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根据读者需求不断调整版面和内容。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日报是计划经济,晚报是市场经济;社会性是指晚报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群众,做到雅俗共享,老少皆宜;娱乐性指晚报的新闻要轻松活泼,具体可感,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日报的直灌式宣传和厚重风格,是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去接收信息、增长知识、受到教育。
晚报新闻写作特点:
一、经济新闻社会化
二、科技新闻生活化
三、社会新闻人情化
四、会议新闻信息化
五、文化新闻大众化
六、深度新闻精细化
晚报的概况:现状:晚报依然主导市场(2005年)
(虽然很多晚报改为早上出版,但是目前晚报依然处在主导市场的地位,也是具有较强市场号召力的品牌报纸。)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报业发展经验来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晚报扩张的势头不再。美国1960年有早报(日报)312种,1993年发展到621种;同期,晚报却由1459种下降到956种。1965年以后,晚报的发行量开始持续下降,到1994年,早报的发行量有4305万份,而晚报只有1676万份。在英国,1961年晚报的发行量有887万份,早报(日报)发行量是1758万份。1963年开始了晚报的倒闭高潮,到1994年,晚报发行量下降到495万份,日报仍然维持在1546万。
两极分化:几家大报影响力大,发行量大,一般地方性晚报无法与之相比。
《新民晚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等坚持下午出版的品牌晚报,在长期的经营中,使读者形成了对它的“版面忠诚”和“报纸依赖”,虽然受到了都市报和晚报早出的冲击,依然是雄霸市场,处在主导性的地位。
首先,市场份额相对萎缩,相对于都市报而言,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的增长速度有些落后。
比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增速相对缓慢更为需要警醒的是,晚报的理念不再处于潮头的位置,风格不再引领读者注意力,锐气已经有所下降,边缘化危机潜伏。近几年来,一些影响重大的新闻事件和办报理念似乎已经远离了晚报,都市报成长的步伐加快,在时政新闻、财经报道、时事评论等各方面都显出勃勃生机;传统的机关报也开始注意吸纳都市报、晚报的成功经验,着力改革会议新闻、领导活动报道的方式和手法,反而是市场化改革较早的晚报显得有些“落伍”了。
晚报与都市报的比较、异同:(版面、标题、舆论引导、选题策划等方面)
《大河报》《大河报》于1995年8月1日创刊,是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份以“关切民生、倡导时尚、贴近生活、服务大众”为宗旨的综合性都市生活日报。全国版:立足中原,关注国内外重大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体育新闻事件,弘扬正义,针砭时弊。省会郑州市区:聚焦省会,报道百姓身边的新闻,追踪热点话题,关注百姓生活,倡导时尚消费;《大河报·大河财富》作为《大河报》全力打造的一份财经类周刊(周日报纸,周五发行),聚焦财经动态,透视经济风云,点评企业成败案例,关注企业家群体,彰显创业精神。具有信息量大,可读性强,阅读率高等特点,高密度覆盖河南省,全国日发行量达100万份,郑州市日发40万份,年广告收入4.3亿元,成为中原报业市场第一品牌,并跻身世界日报发行百强,综合竞争力位居中国报业第四位。
论文:《大河报》选题策划的特点及成功之处
第二篇:新自由主义产生的背景
新自由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1.凯恩斯主义面临的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吸取了30年代的大萧条的教训,依据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实行了促进高水平的需求和就业的经济与社会政策。特别是1950-1973年间,西方各国不仅经济迅速发展,而且失业率也普遍较低,同时由于各国政府对经济发展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干预,经济波动的剧烈程度也减轻了。但是,在进入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了。更严重的是,在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失业增加的同时,还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一方面供给严重超过有效需求,库存增加、生产下降,失业率增高,另一方面物价不仅不下跌反而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局面,形成了“滞胀”型的经济危机。凯恩斯经济学也“失灵”了。
2.全球经济联系的增强 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方面,美国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
随着商品贸易、直接投资、国际金融活动自由化的推进,以及服务业、信息业和农业贸易的自由化的推进,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与此同时,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也日益加剧。在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使资金流入了少数石油生产国,而后又通过购买武器和存款的方式流进了发达国家的武器制造商和银行中,变成发达国家新的投资资金。这又进一步推动了发达国家在南欧、拉丁美洲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通过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来降低成本,从而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联系。由于全球经济联系的增强,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现象的发生,以至于人们开始用“全球化”来形容世界经济格局的这种变化。
3.社会结构的变化 由于国内外的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及世界各国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战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在西方国家曾出现过劳动力短缺问题。那时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一是大量吸收女性劳动力,二是接受从外国来的移民。妇女就业的增加和外来移民的增加不仅改变了劳动力结构,也改变了社会成员的构成,影响了家庭关系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全球经济自由化的进展,跨国公司为了寻找廉价的劳动力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一些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行业从发达国家转向拉美、亚洲等地区。于此同时一些在研究、开发中要投入大量资金的高技术产品的生产则主要留在了发达国家。结果,自从70年代以后包括研究开发和新兴服务业的第三部门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的变化即导致了就业结构的变化,同时还导致了就业方式的变化。而且随着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办公自动化的实现,职业结构还进一步分化为核心岗位和边缘性岗位。4.福利国家面临的困境。
到60年代末,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西方国家持续了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慢,然而,由于工资和福利的刚性结构结构,已经得到的利益在经济衰退时也很难减下来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和已经发生了经济危机时,西欧各国的社会保障支出继续增加。原因:1.失业率提高,用于失业保险或失业救济的费用增加。2.人口老龄化加速造成了社会福利开支的增加。3.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单亲家庭的大量增加,这也导致了以家庭补贴或社会救助方式支出的社会福利费的增加。
第三篇:《精神分析(一)—精神分析产生的背景》
《精神分析
(一)—精神分析产生的背景》
要用三、五千字把精神分析100年的发展历程阐述清楚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因此我将分六篇文章来简单介绍精神分析:
(一)、精神分析产生的背景。
(二)、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
(三)、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
(四)、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五)、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六)、精神分析的现状。
我认为要更好的了解任何一种心理学理论都应该回到它产生的背景中去了解它,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更正确。精神分析做为心理学的第一势力,(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是心理学的五大势力),我们了解心理学最多的途径可能是来自精神分析,因为它的神秘色彩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而人们很少了解心理学的发展主流——关于认知的研究,这样使不少人对心理学产生了歪曲的误解,认为心理学就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学心理学能就是要看穿别人、心理学家能催眠、心理学整天就是和心理不正常的人打交道等。
首先,介绍精神分析的背景。下面我将分三个方面来介绍精神分析产生的背景:社会背景、思想背景、心理病理学背景。脱离了一定的社会背景任何事物都不能发展,主观的东西必须依托客观世界的现状才能发展,精神分析也不列外。
①、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西方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成为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之一。当时,封建势力的压迫、王朝对其它民族的剥削、资本主义的压榨,在加之大量中下企业的倒闭,这些动荡和阶级斗争给人们的精神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同时,维多利亚女皇在文化领域的统治下,宣扬禁欲使人们的正常欲望长期受到压抑。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不断高涨。
②、思想背景。前人对潜意识的探究,如:德国著名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了单子论,认为单子的本质是精神的,同时也具有物理的特征,最低级的单子是一种微觉,几乎同无意识一样。赫尔巴特提出了意识阈限,把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一个观念可以由无意识进入到意识领域,被压抑的观念也可以由意识经过压抑进入到潜意识领域。费希纳提出了心理的“冰山理论”,心理如同冰山,很大一部分位于水面以下,在这里有一些观察不到的力量在对人们的行为发生作用。其它的意动心理学、达尔文的进化论、迈尔等人提出的质量守恒和能量转换定律、哲学、逻辑学等也为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以提供了思想基础,③、心理病理学背景。在中世纪,很多精神病患者被当做“魔鬼附身”而被活活烧死,活着的也使用愚蠢的治疗方式使精神病的康复成为天方夜谭,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幸福的曙光才照射到精神病领域这块黑暗的角落,精神分析的催眠术、自由联想、释梦等在治疗精神病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了解精神分析产生的背景,我们不得不了解精神分析的始祖——弗洛伊德。下面我将从弗洛伊德的身世、学习、工作三方面来介绍他,认识真实的弗洛伊德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当然精神分析还有很多著名的代表人物: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弗洛姆、S·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小女儿)等,此后还有大批后弗洛伊德者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被称为古典精神分析理论)。
①、弗洛伊德的身世。弗洛伊德(1856年—1936年)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世界上最著名的精神分析师,1956年生于奥地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由于民族种族歧视和仇恨,犹太人在当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当时犹太人受到欺负是不准也不敢反抗的,这些并没有使弗洛伊德认为自己是是犹太人而低于其他民族,更多的是励志他成功,他骨子里有的只是反抗的勇气,正如弗洛伊德经常写到的:“我经常认为我已经继承了我们先辈为保卫他们的神殿所具备的藐视一切的激情;因而,我可以为历史上的那个伟大时刻而心甘情愿的献出自己的一生。”这也使弗洛伊德的人格带上了几分倔强和偏激的色彩,造成他以后成为一个孤独者。
②、弗洛伊德的学习。弗洛伊德的母亲总是为弗洛伊德创造有益于学习的环境,由于在8个子女中排行老大,自然得到了父母特殊的疼爱,为了他安静的学习,母亲甚至不允许他的妹妹们在家练习钢琴,这使弗洛伊德的天分得到了充分发挥。9岁时弗洛伊德进入中学学习,连续7年考全校第一名,17岁时被保送到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25岁时以优异成绩取得博士学位,发表了著名论文,成为神经元的开拓者之一。弗洛伊德在学习期间广泛涉猎各类知识,前人对无意识的探讨、达尔文的进化心理学、质量守恒和能量转换定律、哲学等引起了弗洛伊德的注意,这些为他以后自己的思考提供了多种不同的角度,为他的理论尊定了基础。
③、弗洛伊德的工作。毕业后弗洛伊德从事科研工作,但因为这很难满足整个家庭的生活费用需要,他转到医院当临床助理医生,之后又转到精神病医院工作,1885年到法国巴黎向著名精神病学家沙可学习催眠术,接着和布洛伊尔创建了自己的私人医院,1889年又到法国南锡继续学习精神病学相关的专业知识。1895年与自己的合伙人布洛伊尔共同出版了《癔症的研究》一书,由于弗洛伊德坚持把性在癔症中的重要作用写入书中而使得他们关系破裂、医院凋敝,之后大批追随他的著名学徒(阿德勒、荣格等)都因为不同意弗洛伊德把利比多(性)的地位看做是影响人的心理因素的重要乃至决定因素而脱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另立学派,同时他的理论也遭到了学院派的排斥,弗洛伊德最终成为了孤独者,1936年因病而死。
多年后,后弗洛伊德者和心理学家重新审视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充分肯定了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做出的巨大贡献,虽然他的性理论遭到多数人质疑和批判,但我们不能尽因为这一点瑕疵就否定它在潜意识、潜意识与人格、人格发展理论、释梦、心理防御机制等领域的贡献。在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排行中前三名分别是: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2012年1月18日星期三 13:30分左右写于东莞。
在东莞打了一个星期的临时工,工作61.5小时领到了327元的工资,今天上午去找工作错过时间了。我的体会是:打工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尤其是出卖自己廉价的体力劳动;你如果没有技术、没有知识文化、没有经验,你要生存就必须做最累的活去得到最廉价的工资;在以苦力劳动为主的工厂里人们很难实现自己的价值,你不能去做你想要实现的事;每天劳动12个小时,除了补充生存的需要的时间外,很少在有时间来自我教育和学习,所以加剧了人们的意识、观念、文化、素质等落后。所以,现在一定要预测将来,准确了解社会发展的动态,通过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能,对目前的生活要有清楚地规划,不要总是为自己设立限制去阻碍自己潜能的发挥;一定要把你的自由交给自己把握,要有主见,有自己独立的意识,最好是进入技术领域、学校及文化教育机构、各类国家机构、大企业的高薪职位等,有激情的还可以自己创业。
第四篇:高性能混凝土的产生背景
1.1高性能混凝土产生的背景
传统的混凝土虽然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也经历了几次大的飞跃,但今天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各种超长、超高、超大型混凝土构筑物,以及在严酷环境下使用重大混凝土结构,如高层建筑、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上采油平台、核反应堆、有毒有害废物处置工程等的建造需要在不断增加。这些混凝土工程施工难度大,使用环境恶劣、维修困难,因此要求混凝土不但施工性能要好,尽量在浇筑时不产生缺陷,更要耐久性好,使用寿命长。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少工业发达国家正面临一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特别是早年修建的桥梁等基础设施老化问题,需要投入巨资进行维修或更新。1987年美国国家材料咨询局的一份政府报告指出:在美国当时的57.5万座桥梁中,大约25.3万座处于不同程度的破坏状态,有的使用期不到20年,而且受损的桥梁每年还增加3.5万座。1991年在美国提交美国国会的报告“国家公路和桥梁现状”中指出,为修复或更换现存有缺陷桥梁的费用需投资910亿美元;如拖延修复进程,费用将增至1310亿美元。美国现存的全部混凝土工程的价值约6万亿美元,每年用于维修的费用高达300亿美元。
在加拿大,为修复劣化损坏的全部基础设施工程估计要耗费5000亿美元。在英国,调查统计了271个工程劣化破坏实例,其中碳化锈蚀17%,环境氯盐锈蚀33%,内部氯盐锈蚀5%,混凝土冻蚀10%,混凝土磨蚀10%,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破坏9%,硫酸盐化学腐蚀4%,其他工作不常发生的腐蚀破坏7%。
我国结构工程中混凝土耐久性问题也非常严重。建设部于20世纪90年代组织了对国内混凝土结构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工业建筑及露天构筑物在使用25~30年后即需大修,处于有害介质中的建筑物使用寿命仅15~20年,民用建筑及公共建筑使用及维护条件较好,一般可维持50年。
相对于房屋建筑来说,处于露天环境下的桥梁耐久性与病害状况更为严重。据2000全国公路普查,到2000年底我国已有各式公路桥梁278809座,公路危桥9597座,每年实际需要维修费用38亿元,而实际到位仅8亿元。
港口、码头、闸门等工程因处于海洋环境,氯离子侵蚀引发钢筋锈蚀,导致构建开裂、腐蚀情况最为严重。1980年交通部四航局等单位对华南地区18座码头调查的结果,有80%以上均发生严重或较严重的钢筋锈蚀破坏,出现破坏的时间有的距建成仅5~10年。
3、混凝土作为最大的人造材料,不能不考虑它的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传统混凝土的原材料都来自天然资源。每用1t水泥,大概需要0.6t以上的洁净水,2t砂、3t以上的石子;每生产1t硅酸盐水泥约需1.5t石灰石和大量燃煤与电能,并排放1tCO2,而大气中CO2浓度增加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尽管与钢材、铝材、塑料等其他建筑材料相比,生产混凝土所消耗的能源和造成的污染相对较小或小得多,混凝土本身也是一种洁净材料,但由于它的用量庞大,过度开采矿石和砂、石骨料已在不少地方造成资源破坏并严重影响环境和大天然景观。有些大城市现已难以获得质量合格的砂石。另一方面,由于混凝土过早劣化,如何处置废旧工程拆除后的混凝土垃圾也给环境带来威胁。因此,须从根本上减少水泥用量必须更多地利用各种工业废渣作为其原材料;必须充分考虑废弃混凝土的再生利用,未来的混凝土必须是高性能的,尤其是耐久的。耐久和高强都意味着节约资源。“高性能混凝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第五篇:劳务派遣的产生背景
劳务派遣的产生背景
作者:武汉劳务派遣文章来源:http://tengfeijob.com/
相信大家对劳务派遣都有一定的了解吧,近几年来,劳务派遣出现的越来越频繁,很多公司都采用了这种形式,它的产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以下我们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了劳务派遣的产生背景,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劳务派遣这种形式。
劳务派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自发选择的结果。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以及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度推进,我国劳动力市场主体的自主地位日益确立,它们会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趋利避害,自发地决定用工、就业形式和经营形式,这是劳务派遣产生、发展的根本前提。
大企业用工制度改革是劳务派遣型工作安排产生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体制内积存了大量的低效率和无效率劳动力。随着企业用工制度朝着市场化方向改革,企业开始控制人员数量增长,并精简人员,劳务派遣成为企业避免直接冲击社会、进行正常裁员和非正常裁员的重要渠道。
劳动力市场机制作用的不断增强是劳务派遣型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 随着职业介绍机构和职业介绍事业的发展,逐步产生了劳务派遣的机构和功能。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由于自身就业能力比较弱,难以自谋职业、自主就业,于是,有关部门将他们组织起来,通过劳务派遣实现就业。
总而言之,作为市场经济产物的劳务派遣,不但满足了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需要,也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践服务,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