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顺昌联社惠农春风暖民心
顺昌联社惠农春风暖民心
第6号顺昌联社王晓曦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春风吹绿了冬封的大地,吹开了老百姓的笑颜,顺昌联社支农惠民的“春风”吹遍了顺昌大地。近期县联社着力抓好春耕生产、扶贫开发、农村好产业、支柱产业的信贷支持,一季度计划发放春耕生产等农林牧渔业方面贷款1500万元,目前已发放1053万元,评定信用户217户,近53%农户得到了信用社资金支持。
农户:贷款就像存钱一样方便
“不抽一支烟,不喝一口水,不请一顿饭,贷款照样能办成,这下我再也不用愁购买稻种、农药的钱没着落了!”感受到信用社优质、快捷服务的贷款户赵某由衷地说。顺昌联社通过信用村、信用户的评定,让大家认识到良好的信用就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讲信用就会赢得支持,广大农民只要珍惜自己手中的贷款证,勤借勤还,就可以与信用社共同走出一条社农共赢的康庄大道。顺昌县农村信用社公开向社会承诺“手揣贷款证,春耕贷款只要十分钟”,即信用户只要带上“两证一章”(身份证、贷款证和个人印章),就可以直接到信用社柜台办理小额信用贷款,时间决不会超过十分
1钟。
联社:高度重视,确保农民群众不贻误春耕生产。
联社在2010年1月4日全县主任工作会议暨职工大会上要求始终坚持“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不动摇,今年主要围绕农业增效,实施向农业倾斜的信贷政策,确保春耕资金早计划早安排早投放的同时要协助农民群众做好农作物的防雹、防寒、防冻工作。随着支农保春耕活动的进一步深入,顺昌县信用联社创新服务方式,从联社领导到基层普通员工都放下架子,挑起肩上的担子,围绕全县农村春耕生产资金需求,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进行调查摸底,掌握农业资金投向和资金需求情况,做到春耕早调查,并及时制订支农计划,调配资金,落实措施,满足农需。截止2月底已累计发放农户贷款1053万元,全力满足农民购买化肥、农药、农膜、农具、优良籽种、防寒冻等小额资金需求。
支农保春耕开展以来,顺昌县农村信用社围绕干部职工齐上阵、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目标,与广大农民共同奏响了一曲和谐的乐章。
第二篇:龙家圈镇惠农政策暖民心
龙家圈镇惠农政策暖民心
近年来,龙家圈镇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及时发放国家各项惠农补贴资金,坚决杜绝惠农资金被截留、挤占和挪用的现象,切实将惠农政策落到了实处,为全镇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利保障。
今夏以来,本着“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结构、改善品质”的目标,按照“全面覆盖、整体推进、因地制宜、补贴农民”的原则,镇党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有关惠农政策文件,大力推进小麦、玉米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和玉米保险项目,加快良种推广步伐,提高良种覆盖率、统一供种率和技术推广到位率,实现全镇粮食生产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促进粮食生产、农民增收。
在具体工作中,镇党委、政府通过广播喇叭、宣传条幅、明白纸等形式大力宣传良种补贴制度,引导、鼓励农民种植良种小麦、玉米,其中小麦每公斤补贴1.34元,玉米每亩补贴10元,并在国家承担80%保费的基础上每亩玉米缴纳2元保费就可为玉米上雹灾、风灾、涝灾及重大流行性病虫害保险,此举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镇党委、政府正在严格按照农民自报、村委会核实、村委会公示、村委会上报、乡镇统计录入和公示等环节积极推进良种补贴工作。目前,全镇农民已订购小麦良种12.7万公斤,已核定玉米面积11348.6亩,投保面积11261.1亩。惠农政策的实施,惠农资金的阳光发放,不仅给广大老百姓带来了温暖和实惠,也让他们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大了、劲头更足了。
龙家圈镇党委程广秀许俊山
第三篇:春风细雨润民心
春风细雨润民心----高安市计生委党员扶贫助学记事
父母情深深似海,社会关爱爱无边。在高安市广袤的田野上,市计生委党员干部深入农村,积极开展扶贫助学活动。一件件催人奋进的事迹,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曲曲来自农民心中的赞歌,犹如春风细雨一般,滋润着千百贫困户的心,温暖着千百颗童心,让他们重新看到了生活的曙光,扬起了脱贫致富、勤奋读书的风帆。
为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引向深入,真正让党员受到教育,群众得到实惠。高安市计生委坚持以民为本,积极开展扶贫助学活动,与农村一孩户、二女户、计划生育贫困户结成扶贫助学对子,使他们生活上、学习上得到了帮助,市计生委党员干部一个个扶贫助学的镜头,让受助人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女儿真是遇到了大恩人,我得感谢共产党,感谢党的好政策”
3月下旬的一个下午,天空中正飘着毛毛细雨,可这一天对瑞州濠溪村小组的况瑶玲同学来讲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市计生委主任、党组书记郭水秀听同事们讲高安二中有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是个纯女户家中的孩子,家境十分贫困,面临着辍学的可能,郭主任当即就放下手上的工作,冒着细雨来到高安二中了解情况,见到了这个现读高二(11)班的况瑶玲,经初步了解后得知她家是纯女户,母亲常年有病,只靠父亲耕作几亩田地过日子,家贫如洗,看到寒冷的初春还穿着破旧的单衣冷得在发抖的况瑶玲时,郭主任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孩子,到我家去加几件衣服,这么冷的天一个单衣怎能行,这样很容易生病的。”就这样郭主任与况瑶玲结下了不解的“母女情”,平时的零用钱、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学杂费再也不用况瑶玲全家操心了,况瑶玲的父母逢人就说:“女儿真是遇到了大恩人,我得感谢共产党,感谢党的好政策。”
“我不能要求你们什么,也许有一点点温暖给我足够”
高安市建山镇青山游夏村的孙青也是这次活动中的幸运儿,她家也是个纯女户,自己是老大,父亲早几年因劳成疾过早地离开了她们,可这个坚强而又懂事的孩子,不仅勤奋读书,成绩优秀,而且放学一回家就帮助母亲下田上地干活,减轻母亲在劳作上的压力。市计生委干部杨双燕自从与孙青结为扶贫助学对子后,不仅从生活上、物资上尽量地帮助她家渡过难关,特别从精神上给她安慰,经常鼓励她振作精神,教育她学习上要做到劳逸结合,并把她当作女儿一样看待。使丧失父爱的孙青,好象又找到了一份长辈之爱,在学习上增强了信心,在生活中找回了自我,她写给杨阿姨的一封信中说“我不能要求你们什么,也许有一点点温暖给我足够”,多么可爱而又懂事的孩子。
“我不想要物质上的帮助,我只想从精神上得到安慰”
现就读高安二中高一(14)班的胡飞虎,是个孤儿,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学校在学杂费上几乎是全免,胡飞虎个性非常强,骨子里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可自从父母相继去世后,考试成绩好坏无人过问,学习上有些怠慢,计生委党员朱锋萍与他结为帮扶对子后,看在眼中,急在心头,经常与他谈心,帮助他减轻精神上的压力,并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每次考试后,他都会向朱锋萍汇报考试成绩,畅谈考试感想,朱锋萍也针对他考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认真帮他分析得与失,并要他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注意。胡飞虎非常有个性地对朱阿姨说:“我不想要物质上的帮助,我只想从精神上得到安慰。”朱锋萍尽可能挤出时间多了解他的内心世界,特别是星期六,几乎是每个星期都与他保持联系,时常给他温暖的话语,给他父母般的疼爱和温暖,鼓励他勤奋读书,将来多为社会作贡献。
“想不到长这么大,第一次‘过生日’还是在罗阿姨家过的”
市计生委党员干部罗丽华,受当教师的爱人的影响,几年前就开始帮扶贫困学生,至今已有3名贫困学生在她的帮助下已顺利完成了学业,至今仍“亲情”相连,书信不断。自今年在党员中开展扶贫助学活动以来,罗丽华又自告奋勇地帮扶了一贫困计生户胡志杰同学,经常把她接到家中过周末,在学习上、生活上给她无微不至的关怀,特别令胡志杰感动的是:“以前在家从未‘过生日’,想不到长这么大第一次‘过生日’还是在罗阿姨家过的。我再也不觉得我是个孤独的人,有社会上这些叔叔阿姨们的帮助和关心,我是最幸福的人。”
到目前止,计生委党员已结对帮扶贫困户34户,其中扶贫助学户就有15户,自送资金及财物合计人民币2万余元。
(李仁尚)
第四篇:通渭常河镇:惠民春风暖民心
通渭常河镇:惠民春风暖民心
通讯员 王继红
隆冬时节,寒气袭人。走进通渭县常河镇,一条条农路翻山越岭、一块块被地膜裹得严严实实的梯田闪着银光;农家院落,红砖瓦房整齐有序,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堆成小山……
一个个惠民项目,勾勒出了一幅幅如此美妙的冬景图。在这里,我们亲身感受了党的惠民政策给农家带来的新变化。
常河镇位于通渭县南部,区域面积172平方公里,耕地全是山旱地,是通渭县最干旱的地区之一。
‚这几年,依靠党的好政策,我们从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入手,大力推广全膜玉米种植,发展肉牛养殖业,走出了一条旱作循环农业助农增收的路子,常河镇也不再是人们眼中非常干旱贫困的地方了。‛同行的常河镇党委书记牛军胜介绍说。
我们来到2004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常河镇桥北社区。远远望去,只见一排排砖瓦房规划整齐、座落有致,走进村民的新家,宽敞明亮、卫生整洁的砖瓦房让人感受不到身在农村,屋内装饰更是漂亮别致,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话、有线电视和冰箱等家用电器。43岁的村民杨堂柱谈到这一巨变,感慨良多。
‚真的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吃的、住的、消费的和城里人一模一样。‛ 路俊卿激动地说:‚别的都不说,只减免孩子上学的学杂费这一项,对农民无疑是解决了一大困难。‛
杨堂柱自小在距常河镇北山上的一个小山村长大,自己没有上大学,现在就盼着孩子将来有好的出成。为了让孩子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前几年,他举家搬到来到桥北社区,并开起了农资经销部,供给孩子上学。他说,这个小铺子承载了他们一天的希望,而他的孩子则承载着他们一家的希望。
说起孩子,杨堂柱很开心,脸上有了笑容。‚学习还可以,老师经常表扬呢!现在上学一分钱都不交,家里就轻松了许多。记得前些年,学生开学的时候也就是我们最发愁的时候,孩子的学杂费、课本费加在一起,是很大的一笔开支,那时候为孩子借钱交学费是常有的事。‛ 杨堂柱的两个儿子今年都在常河职中读初二。他给我们详细地算了一笔帐,自从国家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以来,共为两个孩子免除学杂费和课本费就达 4236元。
离开桥北社区,我们顺着柏油路来到距常河镇政府不远的小庄村,虽然这里的生产条件并不算优越,但通过近几年发展全膜玉米种植和劳务经济,农民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火红了。
走进村民王改生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地平方的标准化牛舍,院子里,农用三轮车、铡草机、柔丝打捆机、脱粒机、覆膜机……一应俱全。
‚要不是党的政策好,我做梦也过不上今天的好日子。‛正在喂牛的王改生高兴地说:‚现在家里的25亩地全部修成了梯田,农路也修通了,种庄稼真的方便了。我这几年我把所有的土地全部种了全膜玉米,玉米秸秆青贮后养牛,现在养着28头牛。‛
在牛舍旁的一间小屋里,王改生翻开他的账本,向我们详细算了他今年的收入帐。‚25亩地的粮食直补、农资补贴和良种补贴共1200元,购置揉丝打捆机和三轮车补贴200元,更换彩电和冰箱补贴300元,修建牛棚、青贮池、水窖时县上和镇上一次性补助2000元……‛王改生说:‚今年光靠各种补贴,我就收入111元,再加上种玉米和养牛的收入,大概是3333元,我们一家人均222元。‛
小庄村支部书记刘志雄说:‚各种农业方面的补贴进一步提高了农民重量的积极性。今年,政府共给我们村补助农膜、化肥、良种及饲草加工等资金222元,全村种植全膜玉米4000亩,养牛600头,仅这两项农民人均收入就达1560元。‛
从王改生家出来,我们来到同村的刘李家家,提到‚惠农政策‛四个字,这位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子就打开了话匣子。“现在,咱没钱也敢治病了!只花20元钱参加了新农合,住院一次就能报销一半多的费用。” 40多岁的刘李家今年因病住进了定西市医院,出院时花去了9776元,他依靠新农合政策报销了5000元,又申请大病救助报销2693元。‚刚住院的那阵子,愁死了,家里一年的收入也不过万把块钱啊!” 刘李家动容地说,“幸亏有党的好政策,让我的病能及时得到治疗。‛
村民BBB前几天参加了镇上统一组织的养老金发集中放仪式,见到我们,他立即拿出了一张存有共计6个月330元养老金的农村 信用社存折给我们看。‚政策太好了,没想到活了70多岁,政府还给我‘发工资’了。‛BBB高兴地说。
孙川村是常河镇最偏远的的一个村,这个村的崖湾社共有46户人家,一直以来,横跨在村头的一条深沟将村子和外面的世界隔了开来,外面的东西运不进去,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运不出来,村民们为此吃尽了苦头。但是当我们再次走进这个社时,这里的变化让我们感到震惊:原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水泥路,原来的深沟大涧被一座高60米、宽8米的大坝活生生的拦断,摩托车、三轮车不时在‚大道‛上疾驰而过。‚行路难让崖湾社明显落后了,今年,我们争取到国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投入资金58万元,其中群众自筹13万元,义务投工5000个,修通了这条宽敞的水泥路,还新建了一座蓄水坝,彻底解决了祖祖辈辈没路走的历史。‛女社长QQQ高兴地告诉我们。
60多岁的常长海走了一辈子的羊肠小道,看到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他高兴地合不拢嘴,‚要不是党的政策好,这一辈子怕是走不上这样宽敞的水泥路了!‛ 常长海说:‚家里的地基本上在对面的川里,以前上地干活最少要走半个小时,若遇上阴雨天,路滑不能走时,我们就把牲口赶到亲戚家,天啥时候晴了,啥时候回家。‛
路通了,摩托车、三轮车就有用武之地了。村民常旺银说:‚自从今年6月份路修好以后,村里已经买进摩托车34辆,三轮车23辆。现在接送孩子上学方便的很,不像以前起早摸黑,背着孩子过沟了。‛‚种地也轻松多了,原来四五天能干完的活,现在用三轮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干完了。‛村民常四海在一旁插话说。
‚近几年,我们依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共投入资金300万元,发动群众自筹资金23万元,义务投工234个,共建设和改造农路7条50公里、建成桥涵3座、安装路灯72盏、建成机井3眼,极大地改善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牛军胜说。
是民生项目,拉动了发展;是民生项目,促进了和谐。近五年,常河镇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13.5亿元,解决了部分群众住房、医疗、上学、行路、吃水等方面的困难。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发放粮食直补等资金5.88亿元,新修梯田500亩,每年种植全膜玉米9万亩以上。农村低保人数7.07万人、保障面达到17.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5.1%,累计输转劳动力49.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1元。
第五篇:和煦春风暖民心——礼泉县转变干部工作作风调查
和煦春风暖民心——礼泉县转变干部工作作风调查
转变干部作风
礼泉县烽火镇范寨村过去曾是远近闻名的“老大难”村。今年,由于有县民政局与镇党委抽调得力干部驻村蹲点,该村不仅有了坚强的领导班子,群众还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村上多年积累的矛盾也得以化解,干群关系日臻融洽,各项工作明显有起色,多年都未及时缴纳的农业税,今年也在全镇提前完成。范寨村的变化是该县今年以来推行“三三工作制”所取得的成果之一。今年初,礼泉县针对当前农村积累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后得出结论:县乡干部作风不实,身子沉不下去是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决定在干部工作作风转变上狠下功夫。春节刚过,该县党政机关干部“三三工作制”活动迅速拉开序幕,全县27名县级领导干部分别包抓一个乡镇,67个县级部门包抓75个后进村,一包到底,三年不变;935名机关干部,背上铺盖,走出机关,驻村蹲点搞调研,宣讲“一号文件”苦帮实干,解决农村热难点问题。
要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就不能让干部下乡“作秀”走过场。为确保干部下乡蹲点帮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县上制定了严格的蹲点调研干部驻村管理办法、干部轮岗制等八项制度,并由3名县委常委牵头组成三支督查小组,经常性深入到各驻村点,督查指导,给包村干部压担子、夯责任,让干部通过帮扶群众实践锻炼,进而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在今年农业税征收期间,县经济发展局驻村工作组除抓好村上班子整建,从政务网站上为村子提供致富信息外,又积极向群众宣传农业税征收政策,公布税收任务,很受群众欢迎。好范文版权所有
转变干部作风,关键在于建立和群众的感情,有了感情,才能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县农业局针对所包村果园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的实际,集中本系统技术人员,分包农户,推广果树管理“四大技术”,实施优果工程,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县政法委充分发挥自身司法调解职能,解决了所包村遗留长达3年之久的宅基地纠纷,理顺了干群情绪,村上工作很快步入正轨。据悉,到6月底,全县各包抓部门帮助村上
共修铺道路22000余米,整修渠道7300余米,新建修复设施大棚420余座,新增奶牛230头,实施优果工程5600亩,落实助扶资金87.4万元,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500多条,推广、介绍致富项目近300个。
礼泉县级部门干部下乡驻村蹲点,真心帮扶群众的实际行动,如一缕和煦的春风,温暖了广大群众的心,密切了党群、干群的关系,同时也激发了群众踊跃缴纳“爱国税”的热情。日前,在昭陵乡尧召村纳税
现场,村支书赵志宏一面维持秩序,一面兴奋地说:“群众纳税积极性这样高,与干部下乡蹲点真心帮扶群众密不可分!”据了解,礼泉县去年征收农业两税5120万元,今年只有1490万元,人均减负达91元之多。
农业税征收不到一个月,已有建陵、叱干、南坊、昭陵等乡镇提前10多天完成。好范文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