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12:0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第一篇: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最近又重读了格拉宁写的《奇特的一生》,这本书结构很散,就像几篇博客合订的一样,但勉勉强强还是勾勒出柳比歇夫这个奇人和他奇特的一生。

柳比歇夫是谁?没听过?其实我也是在豆瓣和亚马逊闲逛的时候发现这本书,然后才认识了这个人。总的来说,他是一个在历史、哲学、数学、生物多方面有学术贡献的俄罗斯教授。他有一套时间统计的方法,通过做计划他完成了超越常人的大量工作。他对时间充满敬畏,他写各种总结,然后自己向自己做报告。为了完成他20多岁时立下人生目标,他用时间统计法来指导生活,制定详细的计划并踏踏实实地执行,在学术和道德上都取到人们的认可。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人活得很累,一板一眼的,但考虑这样的事实:白天你按部就班地上班完成工作,但一下班你突然不知道干什么好,哪里热闹就去哪里围观,上上网看看电视剧一晚就完了,日复一日你又觉得很没意思,你说你希望能学某种技术或做某件事,但你总觉得没时间。其实这一切就是因为你不珍惜时间,你也没提出合理的计划并不断执行修改。

我觉得一个人小的时候可以自由一些,多接触不同事物,等大了些就应该提出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制定计划而为之奋斗。比如你想成为作家,每天就应该强迫自己写一定量的字数,刚开始可能憋半天才写半篇,但久而久之你会慢慢找到写作的感觉。又比如你想变得更健康强壮,你只要规范下一周的食谱和每天的作息时间,每周再花三四天每次一个小时来锻炼,不知不觉你的身体就会越来越棒。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这个时间统计方法显得很重要。日常生活中你接触到太多信息,如何选择?你想做的事情太多,怎么办?如果你什么都想做的话,你将发现自己每天活得很累,而当你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时候,你才能分清主次,做你该做的事,才能踏踏实实地经历生活,享受生活。

最后,向柳比歇夫致敬!

第二篇: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时间统计法总结

时间统计法不仅仅是记录时间的流向,还包含了精力管理,计划管理。个人感觉里面很多理念和GTD也有类似相通之处。

很多人有对金钱记账的习惯,这是很好的习惯。但偶感觉时间尤其值得去记录。因为金钱没了,浪费了,还可以再赚,但时间没了,那可是再也回不来了。

一、时间统计法产生原因

柳比歇夫在年轻时(一九一八年),已经提出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他善于统计,通过计算得知,为达到目标,需要比常人或现在的自己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所以他开始找寻方法。

二、过程

他是逐步完善他的时间统计法的。开始,他只是充分利用事情间的空余时间做统计,后来对时间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他不断完善自己的时间统计法。

他通过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考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对自己能力的掂量愈来愈精确。这是一条永不停顿的自我认识之路。

最终,他形成了一套集时间记录,总结,计划于一体的系统化工作方法。这个方法包括精力管理和时间管理。对于精力,他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精力旺盛和低迷的不同状态去安排计划,安排事情。

对于时间,他计算出一天可以用于工作的纯时间,用于去完成达到自己的目标。

时间统计法成为了他生活的框架。他在回答自己朋友的质疑时,回答:我习惯了这种方法,没有它,我什么也干不了。(个人认识:胜间和代的书中,多次提到,要有自己的框架,我理解的是应该有自己的系统,柳比歇夫根据自己的工作和身体情况,形成了自己的框架。)

三、达到的效果

 柳比歇夫一生无数的成就。

 获得了大量的时间。确切的说是大量的时间去做达到目标的事。首先是很强的时间观念,让他不浪费时间到无意义的事上,再是做的计划,使柳比歇夫尽可能的不偏离自己的计划轨道。

 身体虽不好,但长寿,一生基本健康。因为他是根据自己的身体规律去工作,投入和产出达到了一定的平衡。他睡眠时间很长,有十个小时;他累了就去休息。这些对身体的投入,保证了他产出时需要的精力。

 证明,如果把才能集中到一个目标上,可以取得多么多的成就。

 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变化,看书的数量,各种类的比重,时间的具体流向。

 对自己的做事能力做到心中有数,为做计划时提供很好的参考。比如通过统计总结出自己看一本书需要3个小时,那么在计划时,就将预算中拿出3小时归这本书。

四、时间统计法介绍

他利用统计学的知识对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每天一小结,每月一大结,年终一总结。

每天记录

什么都记下起始时间,任何活动,休息、看报、散步,都记下时间,多少小时,多少分钟。误差不超过5分钟。

不断看表,无休无止的进行自我工时标定(建议想进行时间记录的朋友,买个便宜实惠的手表带下。毕竟看表比看手机方便多了。看表只需要一抬手腕,看手机需要从兜里掏出来,有时侯还要翻好几个兜。人很多时候会因为偷那么一点点懒而不去做一些事情,当然也包括看表了)。

多年来经常看表的结果,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的到时间的流逝。

小结所用的时间也记录。他的每篇论文都有时间成本(看到有些朋友在用一小时一记录自己时间流向的方法,个人感觉那和时间统计法提倡的稍有出入。应该还是像柳比歇夫那样,什么都记下起始时间为好)。

时间统计法开始时很容易忘记去进行时间记录。这里提供个我觉得可行的方法进行参考:我觉得忘记记录时间,是因为没有形成习惯。只要通过每天的不断提醒,让大脑形成下意识的反应,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第一次提醒。我是每天早上记录晨间日记的,使用的是软件。软件开始有个界面,我上面写了些自己想养成的习惯,每天看一下,设想下什么情况会用到这种情况。这是用到了一个心理建设的作用,就类似运动员在训练时,不断设想自己是在正式的比赛那样子。里面其中一条就是记录时间的具体流向。

第二次提醒。晨间日记里我设了个成功日志,每天记录五件成功的事,里面记上一笔自己记录了时间。一是对自己肯定,二是又在潜意识里重复强调了下记录时间)日记很简短,柳比歇夫只记和自己工作或自身相关的事。国家大事在上面基本没有反应。

记录所用语句很短,只记下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尽量少的句子记下做过的事。比如:10:00-10:20,阅读《奇特的一生》。还有就是记录工具便于携带,便于记录的问题。我目前是用一张A4纸进行记录。

每天临睡前进行时间统计。计算时间花在什么地方了,花了多少。最后算出基本消耗时间。每天合计第一类的工作时间(他每天的统计,结算,详细到了无情的地步,什么也不隐瞒,什么也不缩小)。

计算的是纯时间,即刨除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毛时间就是用在这项工作上的所有时间,包括纯时间和休息时间。

以下,就是柳比歇夫的日记结构: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年四月七日。

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鉴定袋蛾–二十分(1.0)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0.5)。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时二十五分。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二十分。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年四月八日。

 分类昆虫学:鉴 定袋蛾,结束–二小时二十分。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一小时五分(1.0)。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六页–三小时 二十分(0.5)。路途往返–0.5。休息–剃胡子。《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五分,《消息报》–十分,《文学报》–二十分;阿·托尔斯泰的《吸血鬼》,六十六页–一小时三十分。听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 《沙皇的未婚妻》。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四十五分。

每天小结,睡前,纯时间的工作统计,总类统计,分类统计。

每月小结

将这月第一类工作时间,第二类工作时间分别合计出来。然后是第一,二类的工作的详细的一览表。借助图和表的形式。

每月小结,详细统计这月中的时间消耗。模式:总类时间,分类时间,详表。年终总结

根据月小结做份总结,列出一览表,旁边注着数字,又是加又是乘。要求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研究,效率有什么变化。

总结篇幅巨大,很详尽。什么记录都有。看了多少书,什么书,各国文字的文艺作品看了多少等。

即使月小结中已详细记录,总结中也再统计一遍。把所有干了的,读了的,看了的统统收集到一起,加以计算,分门别类。一年来的工作和休息,简直什么事都要结算累计。例:娱乐——六十五次。接着列清单,列举看过的戏、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观过的展览会等等。

总结有个欠债的账单,列着每月看完的书留下的尾巴。每年重复一次,没有减少。

每份小结、总结的末尾都注明了他们的代价:花了多少小时多少分钟。

柳比歇夫是统计高手,他的方法应该是借鉴了统计学中的一些方法,我目前还没有看统计学相关知识,不过感觉,应该了解下相关知识,在统计总结时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看到有网友用Excel做统计总结,不错的主意,自由定制性很强。我刚想到用家财通记金钱的软件来记录时间消耗,还在试验阶段,不晓得效果咋样。呵。我把时间消耗去向先分成两个主类:精力积累和精力消耗。精力积累又分为基本活动和磨刀之举。基本活动包括睡觉,吃饭;磨刀之举包括健身,小憩等。还不成熟,有待完善。

五、有关计划

计划有月计划,年计划,五年计划。

月计划

先是通过时间统计法,了解到自己每天,每月能用于工作的时间有多少,以此为标准容器;通过时间统计法,还了解到自己做每样工作需要消耗的时间,于是以这两个标准,安排工作和活动。

每天分为必须活动,非必须活动。睡觉,吃饭、这是必须的标准活动。一般约消耗十一二个小时;非标准活动,即办公、学术工作、娱乐等,约占十二至十三小时,这是毛时间。纯可利用时间是十小时,分成三个单位,或六个半单位。根据自己身体的节律,精神状态去安排工作、活动进行计划安排。

这样每月预算三百小时。总结、计划占百分之一,顶多百分之二,即三到六个小时。计划就是挑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各得其所。

用去的时间,应该同他从事的工作相称(我觉得是说时间花费的多少和工作的重要,紧急程度相符)。需要高深学识的工作,一天至多干七八小时。除最富于创造性的第一类工作,所有规定的工作量都竭力完成。

第一类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写作、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等)。

第二类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不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

我觉得,第一类工作和第二类工作的的分类方法,应该是以他要达到的生物学目标为标准。

年计划

总结完上一年,就该制定下一年计划了。下一年计划是根据柳比歇夫提出的任务大致安排的。

五年计划

除计划,他把一生时间,制定成一个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分析一通,做个总的鉴定。

做月计划,年计划,五年计划,总结时比对完成情况,原因是什么。

六、柳比歇夫的读书方法

 写很多东西,备而不用(写的过程就是整理自己思路的过程,就像《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中介绍的,要去写出来,与人共享)。

 读的慢(但由于做摘要,所以不容易忘记)。

 不太了解的书,尽量做摘要。重要的论著,摘要详尽;最重要的论著,要写个提纲,评论性简介。

 读的东西很多,很杂。反映出来就是柳比歇夫即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又是个杂家。

七、柳比歇夫的分类方法

他用各种各样的体系,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保管资料的体系,通信的体系,保存照片的体系。

凡他碰到的东西,他都想加以分类,把他们相同和相异的程度确定下来(相同和相异是分类的标准)。

很多科学家认为,事务性的工作并不是分散精力,而是利于创造的一项条件(条理清楚了,利于大脑摆脱杂事的束缚,集中精力到当前工作中。有点GTD的味道)。他对自己的文件进行分类,装订成册,信件、手稿都用打字机重新打过。把形形色色的杂志中需要的文章另行分类,装订成册。书籍,特别是杂志上的单篇文章,如果不编入系统的体系中,往往就会湮没在浩瀚的藏书中。

通过目录卡片,登记自己收藏的文章、书籍和小册子。目录卡片有个总的索引。柳比歇夫把事务性工作看成是休息,是享受。他做这项工程浩大的工作是出自他的需要,出自工作的需要。

八、柳比歇夫根据自己的工作和身体情况,总结的几条规则 

 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一累马上停止工作休息 不同内容书籍交替着看 睡的多,一天十小时左右 累人工作和愉快工作结合在一起

这几条守则是按他自己生活和身体的特点拟定的。他研究自己工作能力的心理特点,研究最适合自己工作能力的日常生活制度。一切服从于生物学,凡是无助于此的,一概置之不理。

九、柳比歇夫对待时间的态度

柳比歇夫热爱时间,珍惜时间,把它看成是进行创造的条件。他不但尊重和热爱现在,而且尊重和热爱过去。他强烈感受到时间与时间之间的联系。

他为自己订出了一些道德上的禁令,规定了使用时间的道德限制。在什么地方有权使用时间,什么地方无权滥用。他坚信,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不能乱用到怄气上,不能乱用到竞争、角逐和满足虚荣心上。

对于人,不应当有什么坏的、无用的、多余的时间,也没有休息,所谓休息,是两种工作的交替,就像莫法特休息法(记得以前看到过,李敖是通过拖地,做家务调剂自己的工作,当做锻炼身体)。

第三篇: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大总结)

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概述

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是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对个人时间进行定量管理而得名的。这种方法建立在数学统计的基础之上,重点是对消耗时间的记录进行分析,使人们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时间利用状况,并养成管理自己时间的习惯。

简单地说,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就是要记录时间、分析时间、消除时间浪费、重新安排自己的时间。是个人时间定量管理的方法。

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的要点

⑴保持时间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真实是指工作现场的记录,而不是补记的。准确是要求记录的误差不大于15分钟,否则记录就无使用价值;

⑵切勿相信凭记忆的估计,人对时间这种抽象物质的记忆是十分不可靠的;

⑶选择的时间记录区段要有代表性;

⑷及时调整时间分配计划。在检查时间记录时,要找出上一时段计划时间与实耗时间的差,并以此为根据,对下一时段的时间耗用予以重新分配;

⑸坚持就是成功。

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的步骤

⑴记录。运用各种各样的耗时记录卡准确地记录时间耗费情况。工作记实表,真实准确;

⑵统计。每填完一个时间区段后,对时间耗费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看看用于开会、听汇报、检查工作、调查研究、走访用户、读书看报等项目的时间比例有多大,并绘成图表。

⑶分析。对照工作效果,分析时间耗费的情况,找出浪费时间的因素。浪费时间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做了不该做的工作;做了应该由别人做的工作;做了浪费别人时间的工作;犯了过去犯过的错误;开会和处理人事关系时间过长等等。

⑷反馈。根据分析结果制订消除浪费时间因素的计划,并反馈于下一时段。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

学生时代就曾听过这样一句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生命,可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累积起来的。”一直以来没有找到它的出处。最近阅读了一本老书,前苏联作家格拉宁所著的《奇特的一生》,从书中发现了这段话,甚是欣喜。原来它是前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关于时间的一句名言。

《奇特的一生》是一部描写真人真事的文献性小说,由前苏联作家格拉宁发表于一九七四年,书中讲述的是前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献身科学的故事。从一九一六年 元旦开始,二十六岁的柳比歇夫便实行一种“时间统计法”。他每天都要核算自己的时间,一天一小结,每月一大结,年终一总结,直到一九七二年他去世的那一 天,五十六年如一日,从不间断。柳比歇夫在短促的一生中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内容涉及昆虫学、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进化论、哲学„„作家紧紧抓住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这一点,夹叙夹议写成的这部小说,虽然已经是三十多年前问世的一本老书,但是至今读起来仍然受益匪 浅,我一口气读了两遍仍然感觉不够,还需要反复多读几遍。

让我们看看柳比歇夫是怎样进行时间统计的: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年四月七日。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鉴定袋蛾——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0.5)。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时二十五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二十分。”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年四月八日。分类昆虫学:鉴定袋蛾,结束——二小时二十分。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一小时五分(1.0)。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六页——三小时二十分(0.5)。路途往返——0.5。休息——剃胡子。《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五分,《消息报》——十分,《文学报》——二十分;阿•托尔斯泰的《吸血鬼》,六十六页——一小时三十分。听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沙皇的未婚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四十五分

从这两天的日记里我们可以看出柳比歇夫是按照:地点-日期-工作任务-耗用时间,来记录一天的工作时间,并对当天的基本工作时间进行合计。

柳比歇夫将工作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基本工作,也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写书,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第二大类 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不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他每天只合计第一类基本工作的时间,每个月底再讲这一个月的基 本工作时间加起来,每月一小结。

请看柳比歇夫的每月小结是怎么做的:

“基本科研 ——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

分类昆虫学 ——二十小时五十五分

附加工作 ——五十小时二十五分

组织工作 ——五小时四十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计 一百三十六小时四十五分”

柳比歇夫对每一中类工作的时间统计,也非常清楚。例如“基本科研”这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包括什么内容?用在什么上了?请看:

“1.分类工作——《分类法的逻辑》报告草稿 ——六小时二十五分 2.杂事 ——一小时○分

3.校对《达达派研究》 ——三十分 4.数学 ——十六小时四十分

5.日常参考书:里亚普诺夫 ——五十五分 6.日常参考书:生物学 ——十二小时五十五分 7.学术通信 ——十一小时○分 8.学术札记 ——三小时二十五分 9.图书索引 ——六小时五十五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计 ——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

柳比歇夫月度小结细化到每一小类工作的时间统计,例如上述的第六项“日常参考书:生物学”,究竟看了哪些生物学的参考书呢?请看:

“1.陀布尔让斯基《人类的进化》,三百七十二页,看完(共十六小时五十五分)——六小时四十五分 2.亚诺什•卡罗埃《动物有没有思想》,九十一页 ——二小时○分 3.P.贝尔格的手稿 ——二小时○分

4.聂考洛,奥斯维尔陀,十七页 ——四十分 5.拉特纳的手稿 ——一小时三十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计 ——十二小时五十五分”

柳比歇夫每年年终还要花上十七八个小时进行总结,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研究:效率有什么变化,什么没有完成,为什么„„

请看他的总结:

“第一类工作 五七○(五**•五)

路途往返 一四○(一四二•○)

交际 一三○(一二九)

私事 十(八•五)”

注:括号外是计划时间,括号内是完成时间。

“„„一九六六年,第一类工作共计一九○六小时,原计划为一九○○小时。与一九六五年相比,增加二十七小时。平均每日五•二二小时,即五小时十三分。”

“俄文书共读五十本 四十八小时

英文书共读二本 五小时

法文书共读三本 二十四小时

德文书共读二本 二十小时

七篇论文付印„„。

“„„由于长期住院,阅读的时间自然多了,但主要工作的计划还是超额完成了,虽然有许多事没有办好,例如《科学与宗教》一文占用的时间要比原先预计的多四倍。”

除了总结外,每过五年,柳比歇夫还把这五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分析一通,可以说是做个总的鉴定。

“„„一九**至一九六八年„„在跳甲属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我如果能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论述大田跳甲属的专著,就满意了。搜集完毕,但我并不指望在 下一个五年计划中能确定各族系之间的差异„„由此可见,虽然在形式上我哪一项都是连一半也没有完成,然而各项工作都有显著的进展„„”

柳比歇夫为什么要这样对时间进行统计?正如书中所言:“应到学会计算一切时间”。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事实上人们真正 用于工作、学习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像柳比歇夫这样惜时如金的人一天至多能干七八个小时。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惊呼时间不够用,但是我们每天曾在一些琐碎小 事或杂事上浪费掉了大量的时间,而这一点恰恰不被我们查觉。柳比歇夫用他的时间统计法对所消耗时间的记录进行分析,来正确认识自己的时间利用状况,并养成管理自己时间的良好习惯。

时间统计事实上是对计划进行总结,它是制定下一个计划的基础。“没有计算的计划是盲目的计划,就象某些研究所那样,光会做计划,却不去操心这计划能不能完成。”柳比歇夫在对当月进行总结完成后,就为自己制定下一个月的计划;在对当年总结完成后,就为自己制定下一计划。除了计划,柳比歇夫还将一生的时间制订成一个个五年计划。

“制订计划或月计划时,不得不依靠过去的经验。例如我计划要看一本什么书。根据老经验我知道,我一小时能看二十——三十页。我就根据这个老经验来订计划。至于数学,我计划每小时看四—五页,有时更少。”

“所有看过的东西,我都要仔细研究。怎么研究?如果一本书谈的是我不大了解的新东西,我就尽量做摘要。凡是比较重要的书,我都尽量写一份评论性的简介。根据以往的经验,需要做这些工作的书,可以定出一定的量。” “如 果认真办事,实际工作时间对预定工作时间的误差一般为百分之十。需要做摘要评论的书,常常没有完成预定的数目,拉下很多。兴趣往往转到别的事情上去了,欠 了很多债,一下子还清又不可能,结果就完不成计划。有时候,完不成计划是由于工作精力暂时衰退。完不成计划也有外界的原因。但不管怎么样,我知道,我的工 作有必要做计划。我以为,我所取 得的成就,有许多是靠了我的方法。”

“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都各得其所。”柳比歇夫在时间的安排上也有一些独到之处,正如他所言:

“我在全苏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常常出差。一般我要带一定数量的书上火车。如果是长期出差,我就把书打成邮件,寄到一定的地点。带多少书,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决定。”

“我在一天之内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在路上看书有什么好处?第一,路途的不便你感觉不到,很容易将就;第二,神经系统的状况比在其它条件下良好。”

“坐电车,我看的不是一种书,有两三种书。如果是从起点站坐起(例如在列宁格勒),那就可以有位子坐,因而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写字。如果电车很挤,有时候只能把着扶手杆勉强站住,那就需要小册子,而且要比较轻松的。现在列宁格勒有许多人在电车上看书。”

对于时间管理,除了时间统计法之外,柳比歇夫还有五条时间守则: “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十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德鲁克所著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曾有这样一段话:“‘认识你自己’这句充满智慧的哲言,对我们一般人来说,真是太难理解了。可是,‘认识你的时间’却是任何人只要肯做就能做到的,这是通向贡献和有效性之路。”

柳比歇夫正是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认识了他自己的时间,在他短促的一生中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成为了一名卓有成效的科学家。他不愧为我们今天值得一生学习的楷模。

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也称时间管理记录统计法)

要想管理自己的时间,首先要了解自己时间的消费状况,这就需要把自己的时间消费如实记录下来,经过分析,从中找出浪费时间的因素,并对症下药,制定出消除这些因素的措施,达到管理时间的目标。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是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对个人的时间进行定量管理而得名的。这种方法建立在数字统计的基础之上,重点是对耗费时间的记录进行分析,使人们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时间利用状况,并养成管理自己时间的习惯。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的注意要点是:

① 保持时间纪录的真实性、准确性。真实是指工作现场的纪录,而不是补计的。准确是要求纪录的误差不大于15分钟,否则记录就无使用价值。

② 切勿相信凭记忆的估计,人对时间这种抽象物质的记忆是十分不可靠的。

③ 选择的时间记录区段要有代表性。

④ 及时调整时间分配计划。在检查时间纪录时,要找出上一时段计划时间与实际消耗时间的差,并以此为依据,对下一时段的时间耗用予以重新分配。

⑤坚持就是成功。

记于2009年10月8日星期四

第四篇: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用时间撑起生命的极限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

书中一句话,印象颇深:“幸福的人是不看表的,反过来说也对,不看表的人是幸福的。”

时间是什么?在没有诞生这个概念之前,在人们没有明确的将某一跨度定为一年,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之前,唯一让人们觉察到它的存在的,恐怕唯有日夜的交替和四季的轮回。

于是,没有计划,没有恐慌,没有时时刻刻的压迫感,一切都顺其自然,在不知不觉或后知后觉中悄然开始,黯然结束。

这是种沉浸在混沌的里幸福,相比之下,也许我更愿拥有柳比歇夫的那种充实和圆满。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置在时间的网里,尝试用一种统计的方法试验自己的潜能。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又绝不让自己虚度光阴,他总是能循着能力的边缘前进,精准拿捏每分每秒的安排。但同时,他也无非是个凡人,爱,激情,挫折也都能让他分心,一切无从解释也无须解释的坚持,大概是出于最简单的良知。

看完全书,不禁汗颜。已过的17个年头,我究竟有几时是严格恪守自己的计划,并让时间来做监督的?生命的长短不取决于我,但分配的艺术却完全由我决定,我无法预料下一秒能发生什么,但我至少应清楚上一秒曾做过什么。

柳比歇夫所研究的领域的广度令人惊异,他用那毫不妥协的怀疑态度和缜密的逻辑推理建立起全新的思维体系,就像是一场奇迹在眼前活生生的上演,我再不敢轻易质疑每个人强大的潜力。当时间成为拖延的借口,活在当下变成了一出空谈,往往当我们还在忏悔过去,明天也已坏笑着跑远。

有时,我们极力想与时间对抗,对蹉跎的光阴叹之又叹,反而忽略了利用时间真正的目的何在。理性计划不是坏事,只有与时间讲和,让为成就目标而服务,才能真正体会无愧我心的美好。

书中有这样的一段。每个字都敲打在我的心上:“不知是第几次了,生活教我对什么事都不要因循拖延。仔细想想,生活实在是个任劳任怨的好当家,她一次又一次地给我机会,安排我同许多当代最有意思的人物见面。可是我不知忙些什么,来去匆匆,因循拖延,以致失之交臂。我拖拖拉拉是为了什么?忙些什么?当初忙的那些事,如今看来是那么渺小,而损失是那么惨重,主要是再也不能挽回弥补了。”

愿这可以警示许多人,启发许多人。

高三(10)班 党百璇

第五篇:《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这本书是俄国作家格拉宁的作品,可能是因为不太熟悉这位作家的语言风格,或者翻译有些不恰当,总之,读下来的感觉并不是很流畅。作为纪实文学,自然,对于语言的要求也就没有那么苛刻,此事我便也大度地搁置一边。

此书的主人公是名叫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百度百科上说这个人是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但我觉得给他安了这些名头,其实有些言过其实了,正如作者所说,他并不是一个天才般的人物。论其在学术圈的成就,虽然我这个圈外人知之甚少,作出的评价不能说公正妥当,但就其成果而言,当今没有任何一个理论冠的是他的名字(又或者是前苏联的学者鲜少得到关注认可)。故,与其说是“学家”,不如说只是学者,和当今的很多做研究的人一样,一生所做的也许只是在充实的别人的文献部分,到最后,真的说起其成果,仿佛用几个数字就可以衡量的(写了多少论文,发表了几篇,被引用了多少次)。但却正是这样一个非天才式的人物,才让我觉得格外的亲切。

柳比歇夫25岁起,便开始对于自己的生活做记录,无论是开始做什么,总要记下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算出每结束一份工作,花去的时间共是多少。作者最后也将柳比歇夫一辈子的成就归功于这个“时间统计法”,叹言,一辈子的时间原来有这么多,人可以做这么多事。出版这本书的人也打着“时间统计法”的旗号,向读者推荐,仿佛看完这本书,人就可以向柳比歇夫一样,成为一个珍惜时间的人。我这一周也试验了一下他的方法,但往往自己提手做一件事时,不会想起来纪录时间,这也需要时间。如果需要以上帝视角来看自己有多少时间,时间都用在了哪里,这需要长时间的纪录和推敲。

除却编辑所推崇的时间统计法之外,这本书的作者主要还刻画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怪人形象。首先,光从柳比歇夫纪录自己的时间,并且坚持56年把自己所花费的时间分门别类来说,这种学习研究的行为模式也只有在孜孜不倦,钻牛角尖地学者身上才能发现了。更别说,他是将自己的生命作为研究素材,非常客观地,甚至有些干巴巴地,记下自己的生命过程,带着一种纯理性主义的色彩。

然而这种纯理性主义式的生活方式却往往是由感性所驱动。柳比歇夫是真真正正地在热爱自己所研究的事物,他甚至深信,昆虫学是最高尚的科学,它“使人保留童年时代的优秀品质:天真,纯朴和容易对实物表现出诧异“。确实,”一个上了年纪的,仪表端庄的人,突然无视身旁的行人,跨过水洼去追一个甲壳虫。“一个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婴儿般的纯洁和不顾一切的品质。这种品质在其他昆虫学家身上也有所体现,“卡尔——林德曼说过它爱的三种生物,步行虫,女人和蜥蜴,他捉住蜥蜴后,吻一吻它们的头,又放走了。”蜥蜴在正常人的审美中带着一些丑陋,然而昆虫学家是站在造物主的视角上去评判,生命即是美丽。我曾经看过达尔文的昆虫记,确有此感,里面原先那些恶心地,可怕的昆虫都被描绘的非常的生动可爱,用那么细腻,温柔的笔触,那么幽默和欣悦的视角去书写这些草丛里的谦谦君子(借用艾米莉——狄金森的话)。然而,在达尔文的个人生活中,却是充满了痛苦与折磨。但在这个可爱的学院式的避难所里,没有痛苦,也没有折磨,有的只是安宁。只有,对某样事物的十足热情,人才会到如此境界吧。柳比歇夫也正是如此,然而他的热情不光是对于昆虫,对于很多事物,也都是如此。

柳比歇夫作为前苏联昆虫学家,他的本职工作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要求便是协助害虫妨害局消灭害虫,然而他天性对于知识的渴求却总是让他纠缠到别的领域里面去。比如说,他突发奇想地作一些与他的老本行毫无关联的研究,从《论李森科在生物学中的垄断》到一篇堕胎的论文,从《论叔本华的格言》到《论叙拉古战役在世界史上的意义》,甚至在他退休之后,柳比歇夫写了一篇《论玻璃窗上由寒气冻成的花纹》,这小品式的论文在当时一定惹了不少人的侧目吧。李森科与他有何相干?叔本华与他又有何相干?窗上的寒花真的很重要吗?然而这些完全是他兴趣爱好驱使下的研究。其实所有人都曾像他一样,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好奇,然而这童年时的品质,却都没有很好地保留下来。

在我的写作过程中,我也总想创造一个像他这样的人物,天真,对事事充满好奇与疑问,热爱钻研,纯理性。但如果真有这样的人,仿佛读者看了恐怕也觉得无趣吧。只有少数一部分人才能明白这样生活的趣味吧。

下载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1 昨天睡觉之前看了一会刚买的《奇特的一生》。书中柳比歇夫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高兴有悲伤,也会有遇到糟糕的事情影响日程,但......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专题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生命,可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累积起来的。没人能预计他在下一......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大全5篇)

    上周和本周花了大约2小时,读完了《奇特的一生》这本书。这是我读过的时间管理书籍中最富有成效的一本书了,配合着软件gleeo time tracker(5月28日投入使用)统计管理自己时间,本......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3篇范文合集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一)安Z先生《奇特的一生》,主人公柳比歇夫的人生是一个可以"复盘"的人生,或者说得准确一点是他人生的后56年是可以复盘的。读这本书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拷问。我......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精选5篇)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原创: 文/小植物最近在看时间管理的方法,有所感悟,现列出一二,以供驱策。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一点人人都知道,一天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这一点人人也都知道,但是......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YY 赖海改变自己的拖延症大概是好多人的梦想。自从前几年高大上的知乎出名以来,我在上面存了很多问题和答案--如何改掉自己拖延症,有哪些值得读的书,有哪......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1500字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1500字罗胖在深圳做了跨年演讲,他一直提倡做“时间的朋友”。的确,既然战胜不了时间,那不如与之和解,做它的朋友最为明智。关于时光飞逝,朱自清的《匆匆》写......

    《一生》读后感

    《一生》读后感 莫泊桑的《一生》的女主角雅娜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她十二岁进修道院,十七岁离开。是个纯情天真、富有幻想的姑娘。命运似乎对她特别慷慨,不久便来了一个相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