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政治建设及专题
国家政治建设
【主要内容】 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2.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新型民族关系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依法治国 6.基层民主制度
【主要知识点】
1.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5.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经和最高实现形式。
6.我国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它们必须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受它监督。
7.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8.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9.公民有权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我国公民享有批评建议权,且有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我们可以依法通过多种渠道,采取不同形式行使监督权.10.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各项政治自由是公民表达政治见解的必要权利;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1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心愿;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最终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最佳方式;对台湾问题的原则是一个中国;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12.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3.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根本社会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4.依法治国是我国基本国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和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15.国家统一、人民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
16.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坚决同各种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
17.新中国成立,各民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也是我国基本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写入宪法和法律。
18.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进行扶助政策,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支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9.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20.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国家经济建设
【主要内容】
1.经济成分2.经济制度3.分配制度4.共同富裕5.基本路线6.发展是硬道理7.改革开放8.经济全球化趋势9.大国责任与形象10.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社会保障制度和保障体系
【主要知识点】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包括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集体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共财产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它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5.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可以调动和聚焦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6.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7.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发展是我国当前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目标(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8.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最终目标。
9.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10.取消农业税等以“三农”有关的政策,可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竞争力;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广大农民更多地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安定团结,为改革和发展提供稳定环境。
11.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12.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对我们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3.我国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国家科技文化建设
【主要内容】
1.科技与生活。2.科技与社会。3.培养创新能力。4.科教兴国战略。5.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
【主要知识点】
1.现在的生活离不开科技。新科技产品的问世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生活的科技含量和生活质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它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它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3.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决定着各国在全球政治经济舞台上地位和尊严。
4.当今国际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竞争,教育竞争。
5.科技的发展关键在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6.青少年怎样培养创新能力。
7.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教育和科技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地位,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青少年要珍惜受教育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
8.中华文化的特点: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9.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公民道德规范;
10.我们要继承和丰富民族传统文化,博采众长,积极创新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发展先进文化,要正确对待优秀传统文化要继承和弘扬;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所长;
11.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
1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进程。
13.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就必须认真贯彻人才强国战略,为人才成长和发展创造优厚的条件和良好环境;推进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支撑。
14.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特定国情决定的,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是面向未来发展的战略;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15.新一代青年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6.增强自主创新,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可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使我国在激烈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保证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主要内容】1.感受大自然2.关爱大自然3.保护大自然4.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及要求5.可持续发展战略6.科学发展观
【主要知识点】
1.人类与大自然出现不和谐之音,要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善待自然,美化自然,保护生命家园——地球。
2.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环保法律体系。
3.环境问题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类健康,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公民必须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可持续发展是面向未来的发展战略,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协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
5.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7.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8.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9.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又一国情;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和破坏,关键要靠科技创新。
10.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选择,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客观需要,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
11.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与治理,依法严惩破坏环境和生态的行为。
12.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式依然相当严重,不容乐观;面对严峻人口资源环境形势,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3.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直接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依靠群众保护环境。
14.国家和政府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提高人民资源环境意识,健全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
15.我们青少年应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主动为环境保护做贡献。积极向公众宣传节约资源紧迫性,要养成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的良好习惯,要主动为国家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做贡献
第二篇:专题六国家政治建设
专题六——国家政治建设
一、【主要内容】
1、党的领导
2、伟大旗帜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制度
二、【主要知识点】
1、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源于她的先进性,表现在:①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把谋求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而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成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旗帜。高举这一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经和最高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它们必须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受它监督。人大和政府、法院、检察院分工不同、职责不同,但它们的根本目标都是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服务。
4、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适应这一特点,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妥善地解决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安全,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自主权利,使少数民族人民真正当家做主人。
新型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三、【检测题】
1、“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自治区成就展”于2009年6月22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展。丰富的资料生动地展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给民族地区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对这一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A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政府都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挥地方优势,促进自身发展
2、中央财政扶持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这样做是为了()
①走民族同等富裕之路②促进民旅共同繁荣,维护民族团结③维护杜会公平④建设全面小康社会A.①②③B.①②④C. ①③④D.②③④
3、【2010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真题】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行使①最高立法权②最高监督权③最高决定权④最高审判权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
A.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最高国家行政机关C.最高国家审判机关 D.最高国家检察机关 5、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这表明,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A.国家性质B.行政机关C.权力机关D.根本政治制度
6、在我国,维护民族团结,保障各少数民族人民自己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社会主义制度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2010年3月5日~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期间,人大代表听取和审议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这表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社会主义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下列选项中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是()
①选举全国人大代表 ②修改选举法 ③决定兴建长江三峡 ④审议各级政府工作报告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9、选举法是保障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法产生各级人大代表的重要法律。2010 年3 月 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新修改的选举 法使我国城乡居民选举首次实现“同票同权”,这表明()
A.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消除了城乡差别 B.全国人大行使最高任免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C.全国人大行使最高立法权,保障城乡居民的平等选举权利
D.全国人大行使最高监督权,维护城乡居民的平等社会地位
10、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选举法修正案,明确取消城乡差别,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实行城乡“同票同权”()
①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②有利于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有利于广大人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④说明城乡居民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11、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修改选举法的决定。修改后的选举法规定城乡人口按1:1选举人大代表,我国首次实现城乡居民“同票同权”。这体现了()①法律对公民权利的尊重与保障②我国民主制度正在不断完善③全国人大行使最高决定权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2、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这体现()
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B.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修改国家法律D.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大代表13、2010年3月5日-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报告等。这表明()
A.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D.全国人大代表具有最高决定权14、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审议22件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草案,通过14件;听取审议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4个工作报告:决定批准我国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协定以及加入的国际公约7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②人大常委作为民族自治机关,享有自治权③其他国家机关对权力机关负责,受其监督④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立法权和决定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C.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全国人民代表人会常务委员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6、阅读报道,回答问题:2010年5月17日至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会议提出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民族政策,重点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全力支持新疆的跨越式发展。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3分)
(2)我国在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2分)
(3)要推进新疆的发展,应坚持什么战略?(写出一项即可,2分)
答案:(1)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17、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了7.1级强烈地震。玉树,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亲临第一线,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族人民、海外华侨华人的爱心,源源不断地流向灾区。一切为了灾区,一切为了生命,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展示着中国力量,传达着人间大爱。“十三亿人民在一起!”“各民族兄弟姐妹在一起!”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玉树不倒,青海常青。运用初中《思想品德》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道理。(10分)
①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我们的领路人。(2分)
③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践行者。2分 ④民族精抻对内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的作用。(2分)
④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要珍惜爱护我们的生命。(2分)
⑤炎黄子孙一脉相承.中华儿女与祖国共命运。(2分)
⑥团结就是力置。我国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形成了战胜困难的巨大力量。(1分)
材料一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0名代表,肩负全国人民的重托,认真审议和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了有关法律文件,圆满完成了会议的各项任务。这体现了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材料二回顾近几年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监督功不可没。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统计,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线索,约有80%来自群众举报。
(2)材料一表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是什么?(1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民主权利有哪些?(2分)
(3)材料二反映了哪种监督的重要性?(1分)这种监督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有什么作用?(4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或选举的权利)。②批评建议权。③监督权等。(3)人民群众的监督。①1〉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督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防止违法乱纪现象。
〈2〉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③增强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④能有效地惩治腐败,打击违法犯罪。⑤有利于法律的实施,促进司法公正等。
【2010年内蒙古包头市中考真题】
12、(5分)
温家宝总理在中国政府网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在交流中他说:“我一直认为群众有 权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批砰意见,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
(1)总理的话说明我国公民享有什么政治权利?(2分)
(2)政府为什么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3分}
答案:(1)监督权(批评建议权)2分
(2)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有利于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3分)
【2010年福建省莆田市中考真题】 “两会”已成为中国人每年春天期待的政治盛会。2010 年“两会”召开期间,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此开展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以下是他们从 《 政府工作报告 》 中摘录的部分内容。
片段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和希望所在。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l)知识再现:为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我国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2 分)其含义是什么?
片段二: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2)法律链接:“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有助于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哪项权利?(l 分)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的这一权利受到侵害时,应当怎么做?(3 分)
答案:(8 分)
(l)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 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
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人格尊严权。(1 分)当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时,我们要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我们可以视受伤害的程度,要求其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或要求其消除影响、赔偿损失,严重的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3 分)
2010年梅州市中考真题
材料一: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材料二: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越是困难时期,越要关注民生。2010年3月“两会”期间,民生问题成为与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
(1)我国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民生问题?(4分)
(2)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加以保证实现?试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各举一例说明。(4分)
(3)请你列举梅州市人民群众在民生方面还有哪些要求?(4分。至少四例)
(1)因为重视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4分)
(2)政治上: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宪法规定公民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等。经济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等。文化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等;社会上:构建和谐社会;关注食品安全等。(应分别从四个方面各举一例,每例1分,共4分)
(3)可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环保、物价、就业等等方面列举事例,只要言之有理,就可给分。(4分)
2010年河北中考真题(8分)
2010年3月28日13时中煤集团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53人被困井下。很快,胡锦涛、温家宝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采取有力措施,调动一切力量和设备,千方百计抢救井下人员,严防发生次生事故。山西省长王君表示,要全力以赴、千方百计地把被困矿工搜救上来,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至4月5日,井下153名被困人员已有115人成功获救。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的救援工作,创造了“两个奇迹”:一是被困矿工在井下坚守八天八夜,靠吃木屑、喝凉水求得生存,终于渡过了生命大关,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二是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坚强领导、及时应对和科学部署下,救援措施得力,社会各界广泛支援,大家同心协力,展开生死大营救,使得矿难发生190小时救出了115名被困矿工,创造了矿难救援史上的一个奇迹。阅读以上材料,请简要回答: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能够成功救援,并创造“两个奇迹”的过程,体现了《思想品德》课中的那些基本观点?
①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④热爱自己的生命,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
⑤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奉献;
⑥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相互支持、团结合作
⑦正确认识和分析挫折与逆境,保持乐观心态,寻求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法;
⑧在困难面前调解和控制情绪,以坚强意志克服困难;等等。
(说明:采点给分与采意给分相结合,每点1分)
第三篇:政治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节能减排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大环保亮点,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和生命健康的民生工程;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明确提出了“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指导新时期环保工作的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和实践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这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深刻把握了当今世界发展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充分吸纳了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拓展和升华,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昭示着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党意志,进入了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主干线和大舞台。
“十一五”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省环保厅的精心指导和全州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及社会各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州环保工作始终坚持工业强州、生态立州、开放兴州,围绕“一个宗旨”,即围绕发展抓环保,抓好环保促发展;强化“四项监管”,即强化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境监管;开展“五项整治”,即开展建设项目环境违法行为整治、工业园区环境规范化整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源安全隐患整治;取得“十大突破”,即取得机构编制队伍建设、环境保护能力建设、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生态州建设、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环境监管执法、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环境宣传教育的重大突破;实现“三大目标”,即实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群众环境安全、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工作目标。“十一五”环保任务圆满完成,“十二五”环保工作起步良好,全州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篇:国家间政治读书笔记
《国家间政治》读书笔记
汉斯 ·摩根索的 《国家间政治》和其他现实主义理论家的著述,构成了现实主义理论范式的主要内容,而且使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而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国家间政治》一书在国际关系课程中持续得到使用的事实足以证明自身的不朽价值,曾有人指出,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研修不外是摩根索和信服其见解的人与转而求助于其他学派的人之间的一场对话。作为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阅读本书,自然是我们了解现实主义理论的基础。
一、《国家间政治》概述
《国家间政治》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学派的经典之作。正如副标题“权力斗争与和平”所标示的那样,本书揭示了国际政治的本质——权力斗争,并探索缔造世界和平的途径。作者阐释了作为其理论核心的政治现实主义六项原则,指出国际社会中的各个国家为自身的权利和利益而斗争;在现存的国际体系中,只有通过讲究艺术的传统外交手段达成国家间的妥协与和解,才能为形成一个有中央政府权威的世界国家以缔造普遍和平铺平道路。
二、读书心得
1.理解“无政府状态”
无政府状态是现实主义最重要的立论前提,也是国际政治的核心概念之一。摩根索认为,“国际政治始终处于无政府环境,因此,各国之上不存在拥有权威和权力去确定法律和解决争端的机构。在这种状态下,各国可以做出承诺,缔结条约,但没有任何最高权力保证遵从和惩罚背离”。现实主义者从悲观主义的人性观出发,认为国际政治的本质是冲突,即无政府状态下争夺权力的斗争。在这样的推论下,无政府便构成了“战争状态”,安全考虑成为国家政策中至高无上的。或者说,无政府环境中的共存要求自助。但是由于一国的所作所为部分地取决于别国的所作所为,从这个意义来说,国家行为是互动的。(1)例如每个国家都经受的“安全两难”,会导致军备竞赛的发生。而解决无政府状态和安全两难的唯一途径就是均势。
就其根源而言, 无政府状态源于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思想———自然状态学说。国内权威机制的存在是克服人与人之间无秩序状态的主要原因,而在主权国家之上不存在着超级权威机构 ,因此国家之间是一种混乱的无政府状态 ,这种状态决定各个国家自行其是。(2)
我们在开始了解无政府状态时最容易把它等同于绝对的混乱和无序,但稍加了解国际关系的发展我们就不难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不断深入的全球化更是推动了无政府状态有序化的进程。国家间不断加深的相互依赖使得各国越来越青睐于协调相互之间的行动。英国国际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布尔就提出了所谓“无政府社会”的概念。(3)对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后果的不同理解则成为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重要分歧。与现实主义者的“自助”思想不同,新自由主义者
认为通过国际制度可以消除或者至少是减轻无政府状态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他们对合作的前景持有更加乐观的态度”。
2.对“利益”概念的思考
摩根索的政治现实主义诸原则把权力界定为人对人的控制。(4)他的六原则可以概括地解读为:
一、政治有如总的社会,由根治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支配,而人性不变;因此,有可能形成一种反映这些客观法则的理性理论。
二、政治现实主义的主要路标是依据权势界定的利益概念,它将理性条理注入政治考察对象,从而使得对政治的理论性理解成为可能。政治现实主义强调理性的、客观的和不受情感左右的东西。
三、现实主义设定,依据权势设定的利益是各个普遍成立的客观范畴,但它并不具有一种恒定不变的含义。权势即是人对人的控制。
四、政治现实主义明白政治行为的道德意义。它也明白道德命令与成功的政治行为的要求之间的紧张。
五、政治现实主义拒绝将一个特殊国家的道德意愿等同于支配世界的道德法则。正是按照权势界定的利益概念,使得我们避免道德上的过错和政治上的愚蠢。
六、政治现实主义者坚持政治领域的独立性。
六原则中以“权力———利益 ”为两个向度,把权力视为“实现国家目标的手段 ”。他没有明确给出国家利益的概念,但他认为“把权力界定为利益的概念是客观的、有效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他的理论框架下,权力是自变量,利益是因变量。同时摩根索认为国家利益胜过了国际的行动目标,(5)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国家利益这个概念在传统的现实主义视角下是否被短视地定义了。国际中的长期合作有如多次博弈,一国的信誉常常会成为影响其他行为者决定是否继续与之建立合作的标准。从这个层面上思考“如何精准地定义利益,以及国际制度如何影响国家对自我利益的界定”((6)就是一个极有意义的问题。以权力界定利益过分简化了利益的组成,除去现实主义所强调的安全因素,其他国家偏好(如经济、政治的、文化的)的真实表达与实现也必须被界定在国家利益这个概念的内涵之内。甚至有学者认为,国家需求所认定的一切东西,都包括在国家利益的范畴之内。
3.对“权力”概念的认识
“权力”是西方政治思想的主要概念之一,然而对于这一概念的明确定义,正如罗伯特·吉尔平所说,“有关权力的定义如此之多,这是令政治学家们感到尴尬的事情。”(7)综合能够查阅到的相关资料,我借用一些资料中的观点,把权力描述为:第一,权力是一种能够影响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能力;第二,在某种程度上,权力可以等同于实力;第三,权力既是目标又是手段;第四,权利具有普遍性和永存性。(8)
摩根索认为人类具有某种“权力意志”,这在政治、特别是国际政治中尤为明:“政治是争夺统治人的权力之斗争,无论其最终目的如何,权力是其直接目标,获得、维护和宣示权力的模式决定了政治行为的技巧。” 因此,国际政治被现实主义者首先描述为“权力政治”:它是国家间对立、冲突和战争的舞台。
(9)
摩根索宣称外交政策的终极目的可能源自法律与道德原则。他并非认为理想主义观念对决定目标无足轻重,而是认为权力是外交的必要手段,所谓“即时的目标就是权力”(10),因此,在外交政策的分析中可以将理想因素忽略不计。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这种论调的缺陷在于,权力的形态绝非是单一的,对“权力的追求”也形态各异,其特点部分取决于行为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同时也取决于施加影响时的具体情境。(11)
4.其他问题
在有关国际法的章节中,摩根索旗帜鲜明地提出“国际社会是否做出努力采取执行国际法的行动,以及这种努力能否奏效,主要并不是基于法律考虑,也不取决于法律执行机构的公正行动。这种努力及其效果取决于政治考虑,以及在特
(12)定条件下权力分配的实际情况。”P328
而具体到主权问题时摩根索更是直言“主权不是在国际法面前权利和义务的平等。重大的不平等可以与主权并行不悖。”(13)P347这一观点被基欧汉等人广泛地接受,被用来说明在没有中央权威的情况下谈判的功效问题,有时它也被专门用于国际关系研究中。“事实上主权原则确立的责任规则,就是将外部性的负担加于收到他们伤害的那些人身上的。”(14)因为在与确定主权类似的科斯定理的假设下,即使责任规则有利于外部性的制造者而不是受害者,也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
(1)《国际政治常在概念和当代问题》(美)罗伯特·J·阿特,罗伯特·杰维斯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摩根索现实主义 “六原则 ”的再诠释》,王刚,CNKI
(3)无政府状态与复合相互依赖,聂军,CNKI
(4)《国际政治常在概念和当代问题》(美)罗伯特·J·阿特,罗伯特·杰维斯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5)《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美)汉斯·摩根索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七版p508
(6)《霸权之后》(美)罗伯特·基欧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p100
(7)《美国的实力和跨国公司》(美)罗伯特·吉尔平北京大学出版社p24
(8)《论国际政治中权力与合作的关系》 薛亚梅,赵长峰 CNKI
(9)《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一种经久不衰的主流范式》 洪邮生 CNKI
(10)《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美)汉斯·摩根索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七版 p25
(11)《霸权之后》(美)罗伯特·基欧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p84-85
(12)《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美)汉斯·摩根索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七版 p328
(13)《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美)汉斯·摩根索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七版 p347
(14)《霸权之后》(美)罗伯特·基欧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p88
第五篇:国家间政治读后感
权力及其限制
读“国家间政治”有感
斯坦利·霍夫曼写道:“如果我们的学科有奠基之父的话,他就是摩根索。”1确实摩根索对于国际关系学,犹如牛顿对于经典物理学。他们都属于学科开创式的人物,他的著作《国家间政治》也被认为是国际关系学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权力是现实主义最重要的变量,就犹如物理学里的力。我想通过《国家间政治》来谈摩根索对权力及其限制的理解。
一、政治权力的内涵
第三章摩根索开篇就谈什么是政治权力,并直接给出了答案:“政治权力是实现国家目的的手段,并强调国际政治就是追逐权力的斗争,一旦人们试图通过国际政治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他们就必定参与角逐权力的斗争。”2随后给出了权力的本质:“当我们谈到权力时,我们指的是人对其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控制。所谓政治权力我们指的是公共权威持有者的相互控制关系以及他们与一般公众之间的控制关系。”3他强调政治权力是一种心理关系,是权力主体通过影响权力客体的意志而对权力客体行动的支配力量。权力的来源有三方面:对利益的期待、对损失的恐惧、对领袖或制度的景仰和爱戴。权力是《国家间政治》的核心概念,为了消除误解,特意作了四种区别:
1、权力与影响力:权力具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客体的强制力;影响力只具备说服力,它的客体可接受,也可以不接受,以美国国务卿和总统为1 Stanley Hoffmann·Janus and Minerva-Essays in Theory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 ]·Westview Press,1987·
2汉斯。摩根索著《国家间政治》(第七版)徐昕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55页同上56页
例。
2、权力与武力:权力强调主体与客体间的心理联系,作为威胁的武装力量是权力的物质因素,但一旦成暴力,就变为军事力量。
3、可用的权力与不可用的权力:主要强调核时代,在核国家间,核武器成了一种不可用的权力。
4、权力有合法和非法之分:前者指的是其使用得到道义和法律的许可,后者则相反。
二、国家权力的构成要素
国家权力即是国家追求的目的,也是手段。在以国家权力鉴定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中,对于国家权力的认定是前提条件。
摩根索将国家权力的要素,分为:相对稳定的要素和不断变化的要素。地理:它显然是构成国家权力的最稳定因素。地理因素包括地理位置、领土面积和地形地貌等方面。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因素的重要性相对下降了。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它构成国家权力的另一相对稳定的因素。自然资源主要指的是粮食和原料。一个在粮食上自给自足或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国家对于粮食缺乏的国家具有巨大优势。原料也是如此。
工业能力:原料只不过是一种潜力,要转化为国家权力就需要有一定的工业能力来配合。现代战争已使重工业的全面发展成为国家权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不可避免的是,先进的工业国必然是强国;工业的发展必然使一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战备:地理、自然资源和工业能力对于国家权力的重要性是通过备战获得的。备战状况取决于技术、领导以及武装部队的数量和质量。人口:主要是分布和趋势,一般而言人口规模与国家权力成正比。
民族性格:民族性格与国家士气一样难以捉摸,但它们对一国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有着长期影响,而且经常是决定性的影响。这种民族性是客观存在的,它使一国区别于另一国,而且使一国具有高度的自我复原能力。因此,对民族性不作准确估计将会导致判断失误和政策失误。
民族士气:它指的是一国在战争或和平年代支持其政府外交政策的决心程度。但国民士气是不稳定的,它有起伏变化,有时濒临崩溃。因此不能依据民族性推断出在某一紧急状况下一国的士气。一般来讲,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政府会有更多机会衰得公众对其目标和政策的支持。
外交的素质:其他要素是合成国家权力的原料,而外交质量将这些不同因素结合为一个整体,给它们指明方向,赋予它们以意义。因此,人们可以认为,外交是国家权力的头脑而国家士气则是其灵魂。
政府的素质:好的政府必须做到:要使人力、物力资源与政策谐调一致;要在资源之间进行平衡;获得公众对其外交政策的支持。
三、权力斗争的类型
摩根索认为全部政治,无论是国内政治还是国际政治,都揭示出三种基本的模式:保持权力、增加权力,显示权力。与之对应的是三种国际政策:现状政策、帝国主义政策、威望政策。
现状政策:是保持权力,不改变对自己有利的权力分配。
帝国主义政策:是企图通过改变现状,使力量分配对自己有利,获得比实际上更多的权力。它的三大诱因:战争的胜利、战争的失败及虚弱。他的三个目标是:世界帝国、大陆帝国及地区优势。他的方法主要是经济的军事的和文化的。
威望政策:是获得威望的政策。这一政策的目的不是为了威望本身,就是作为维持现状政策或帝国主义政策的手段和工具。
四、国家权力的限制
在无政府的国际社会中,国家间的权力政治是否像霍布斯形容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摩根索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权力斗争有均势、国际道德和世界舆论,国际法的限制。
权力均衡
权力均衡的含义:寻求某种态势的政策;实际存在着的态势;近乎均等的权力分配;任何类型的权力分配。摩根索强调国际权力均衡是一项社会普遍原理的特定表现,是国际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国际权力均衡的不稳定,不是该原理出了问题,而是无法摆脱国际社会特定的环境。权力均衡的不足原因是:权力均衡的不确定性,不现实性,功能的不足。
国际道德、世界舆论和国际法
靡根索认为人类从来就试图控制权力。他写道:“从《圣经》到现代民主国家的伦理学和宪政安排,这些规范体系的主要功能一直是要将权力欲控制在社会能够容忍的范围内。”4 在所有具有较高文明的社会里有三种行为规范或规则在起作用,那就是道德、习俗和法律。然而在国际社会中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另一种景象。摩根素认为过高估计或过低估计国际道德对国际社会的影响都是错误的。在他看来,国际道德并不是子虚乌有的东4 同上231页
西,但影响的作用有多大则不确定。近来国际道德呈现衰败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外交事务中民主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取代了贵族决策者和执行者;民族主义的行为准则代替了普遍的世界标准。就世界舆论而言,摩根索指出:“世界舆论显然应是跨国界的,至少在某些重大国际问题上使不同国家的成员达成一致意见的舆论。但事实上一国对国际事务的舆论基本上是由国家控制的。国际法是一个客观存在。到19世纪,国际法才有了较大的发展。国际法没有国内立法那样有效,并未能有效地限制国际舞台上的权力之争。总的看来,它还是一个相当不成熟的法律,其原因在于它几乎全不是权威机构制定的法律,而这又是国际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五、总结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跨国间交流的增多,国际道德和国际舆论的力量越来越强,对权力制约的力度也在增强。国际民主化的发展,国际法的完善,国际法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规范国际行为体,维持国际秩序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特别是相互依赖的持续加强,全球化趋势进程的不可阻断,国际社会的整体性得到加强,全球意识得到张扬,强权意识和行为越来越不得人心。虽然强权即公理的时代已经过去,国际社会也无法容忍赤裸裸的强权和武力征服。但权力无疑是政治领域的通行证,无论是国内政治还是国际政治。特别是隐藏在国际秩序和国际制度背后的权力框架,这种制度性强权或结构性暴力,它更具合法性,也更难以更改。权力还是权力,只是给自己加了个精美的外壳。因而权力概念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理解摩根索权力政治理论的钥匙,也是理解世界政治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