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感征文
读书心得竞赛征文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石莲乡黄莲坝完小六年级—熊龙翼
指导教师:党云勇
读《种植春天》有感
前不久,我在学校海青图书室借了一本书,名叫《童话故事》,这本书里的一则名叫《种植春天》的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
这是则来自日本的的童话故事:从前,有一位国王,性格冷酷。在他的国度里所有的地方都盖着厚厚的白雪,从来没有花的芳香和草的翠绿。他十分渴望春天能来到他的王国,但是春天从来都不肯光顾。
有一天,一位流浪已久的少女来到了皇宫的门前。她恳求国王给她一点食物和一个睡觉的地方,因为她实在是太饿太累了,但是国王从来都不愿意帮助别人,他便叫随从把少女赶走了。
可怜的少女在肆虐的风雪中走进了森林,在森林中,她遇到了一位厚道的农夫。农夫急忙把她扶进屋,让她睡在温暖的火炉旁,给她盖上厚厚的毛毯,然后用仅有的面粉为少女做了面包和热汤。可是当他把面包和热汤端到少女面前时,才发现她已经死了。
农夫把少女埋在了田野里,并把面包和热汤放进去,还为她盖上了毛毯。第二天一早,奇迹出现了:尽管其他的地方依然是白雪皑皑,但是在少女的坟墓上面,竟然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这里的春天来了!
原来,这个少女便是春天。农夫接纳了她,诚待了她,滋润了她,便也享受了她。
这则童话使我懂得了一些十分深刻的道理:只要付出了,一切都会有收获,无论你付出得早还是晚。原来没有什么可以真正的死去,除了一颗冷酷的心。
其实春天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握在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静静地等待我们去把她种植、延伸和创造出来,等待我们用爱作中介,把冰凌万丈变成繁花万朵。
也许,这样静静等待我们种植的并不仅仅是春天……
第二篇:读书征文《学 会 感 恩》
学 会 感 恩
——读《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有感
这天,读了《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我深有感触,最让我难忘的是那篇《韩信“一诺千金”》,这篇文章大概讲的是:古代,有一位叫韩信的大将军小的时候,父母双亡,每天讨饭为生,一位老奶奶见他可怜就每天分一些翻给他吃。长大以后,他就报答老奶奶,送她一千两黄金,并再三道谢。
从这个故事,我知道了韩信是一个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的人,但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不会感恩,他们只关心对自己有利益的事,而没有利益的事,他们却是熟视无睹,真是不应该吗!我们应该学会感恩。
感恩从对待身边的亲人开始。
以前,我每天都和爸爸、妈妈吵架,但爸爸、妈妈对我是多么的无微不至,渴了帮我倒水,冷了帮我拿衣服,我却以为这是他们应该为我做的,他们每天为我们洗衣做饭,为我们去工作挣钱,为了我们以后而去努力。而我们却把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当做理所当然。
以后长大了,我们应该好好地报答我们的父母,让他们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我看报纸上有很多“啃老族”,我们不应该这样做,父母为了我们做了太多,我们长大了就应该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而现在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报答父母所做的一切。
面对他人的帮助,我们也要懂得感恩,就算是一声简单的“谢谢”,也是一种知恩的表现。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也要伸出援手,尽自己所能地去帮助别人。要传承我们的中华美德,互帮互助的南宁精神就是传承中华美德的一种很好的表现。作为南宁人,我也要投入其中,去帮助别人。例如:公车上让座;扶老人过马路…..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心,就会有很多人得到帮助,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充满温暖、光明。
学会感恩,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点评:本文小作者由韩信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得出感悟,要学会感恩,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一步感悟到要从对待身边的亲人开始,由己及人,拓展到互帮互助的南宁精神,升华主题,突出学会感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章语言流畅,详略得当,读悟结合,紧扣实际,是一篇值得学习的好文章。
第三篇:读书感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
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中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暑假,我有幸拜读了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观看《魏书生班主任工作讲座》
今天,我观了魏观看《魏书生班主任工作讲座》,感慨颇多,深深地被他睿智幽默的语言感染着。被他崇高的精神世界感染着,被他积极乐观的处世和工作态度所感染着。更被他科学民主的管理所吸引着。
那么魏书生老师的班上是怎么做的呢,他给我们举出了几个事例,第忆■是忆■收学费的事情,他让新任的学习委员收学费,学习委员觉得这件事情很难,因为从来没有做过,那么他咒▲学生讲了一句,我的学习委员收钱从来都只用手表的,然后丢给学生自己去做,学生从话中受到启发,采取全班个小组竞赛收钱的形式,只用了几分钟就收齐了全班的学费,丝毫不差,漂亮的完成了任务。第二个就是在他的班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官,负责管理班上的各种事务,甚至是戴手套这样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有具体的人来管,遇到有什么问题,由学生自己讨论,想办法解决。所以他们班在学校的各项评比,比赛活动中都能名列前茅,甚至是在他出差不在学校的时候,他的班上学生也能自己组织好参加学校的运动幻裣唱比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些事例,不得不让我们佩服魏书生老师的治班管人之道。
在这次的报告中,魏书生老师主要谈及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众所周知,在教师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育人,也就是关注学生各个方面的成长,所以班主任的工作就尤为重要。回想起我们从学生到教师以来,对班主任的印象就是辛苦劳累,为什么辛苦劳累呢,就是因为要操心,要管的事情太多了,总是不放心,这要管、那也要管,纪律要说,早锻炼要说,弄到最后,什么事都要让老师来处理,吃力不讨好,老师累,学生烦。就拿学校星期一的升旗仪式来说吧,班主任到场了,学生变乖了,认认真真地听,全场鸦雀无声,而一旦班主任有事迟到或不在,纪律就不行了,交头接耳。学生只是表面上怕老师,根本没有把自己当作班级的主人。
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是我的理想和追求,魏书生先生用他的智慧、豁达和独特的阮羼魅力为我上了宝贵的一课。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要不断地学习班级管理的艺术,从魏先生身上找到适自己的育人策略,真正地服务于学生。
班主任工作过失之反思
——听魏书生《如何当好班主任》讲座有感
最近我从多媒体听了魏书生《如何当好班主任》的讲座,听后很有收获,我也当班主任,反思自己的工作发现有很多不当之处。
一、没有树立为每个学生服务的思想。
班主任首先树立我每个学生服务的思想。虽然我也知道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不能仅仅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但在中考看重分数,学校考评看重学生成绩的环境下,我也不知不觉只看重学生的分数,看重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对那些后进生有时候忽视有时候蔑视。我总认为能让后进生留在班级就是对他们的很大的恩惠了,他们一定得知恩图报。他们一有错误我就认为他们不知好歹,没有良心,对待他们我就越发的苛刻,一看他们有错误就变本加厉的批评,有时候看到他们不服气的样子我甚至动口骂几句学生,最后在我看来他们“无药可救”时就把他们“扫地出门”赶出教室。现在想来,与魏书生老师相比我是多么的无能、无知、无情、无法无天;与魏书生老师的学生相比我的学生是多么的可怜。
二、没有把学生当作班级的真正主人。
我在班级工作中总是把自己当作班级的唯一主人,想着在班里我教你听,我管你服,我压你老实。班里什么事,自己都亲自去管:检查作业,我来;检查卫生,我来„„这样做当然有所成绩,也落个负责任的班主任。但是事半功倍,把自己给累坏了,自己感到身心疲惫,又让学生丧失了锻炼自己的机会。
听了讲座我明白了当班主任其实很轻松,只要把学生当作班级的主人,班级的是让学生参与管理,学生能做的,班委成员不做;班委能做的事,班长不做;班长能做的事,班主任不做。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班级:有负责检查作业的;有负责检查卫生的;有负责管理学生迟到的等等。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让班主任解放了出来,真是两全齐美。
三、没有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我知道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但我对学生期望太高,学习好的我希望他其他方面也好,其他方面好的,我希望他学习也要好,所以我总看到学生的缺点,越看越生气,越生气越批评学生,伤了学生的自尊让他们越来越没了自信。如果能像魏书生老师那样多看学生的优点欣赏学生,赏识学生鼓励学生,尊重了学生,那么学生将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进步的希望。
四、只注重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忽视了脚踏实地的努力。
我知道人没有理想,就等于没有了目标和追求,人生也就没有了希望。所以我在当班主任时,很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有绘画天赋的,我鼓励她将来考中央美术学院,有管理能力的我鼓励他将来到政府部门工作,为人民谋福利等等。
我们班曾有理想墙,每个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写下来贴在墙上,我幻想着只要他们有了理想就能进步,可是我却忽视了让学生脚踏实地,静下心来去学习去做事,到头来理想成了空想,希望变成了失望。
以上是我在班主任工作失误之处,看到了自己的缺点,高兴之余更加充满了遗憾和自责。教育是不可逆的,错误可以改,但对学生的伤害是无法挽回的,无法弥补曾经的过失,只能在心底祈祷,祝我的学生一路走好!
第四篇:读书感
她,让我体会到教学的快乐
——读《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有感
提起韩兴娥老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的人对她都不陌生,韩老师在阅读教学方面的成绩闻名遐迩。一本现行教材教学一个学期,这是全国绝大多数学校撼之不动的定律。可是,韩老师只用两个星期,就将一册语文教材教授完毕,而且不再布臵任何与课文相关的作业。这样的教学进度,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否保证……
带着仰慕,携着困惑,寒假中,我一口气拜读《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再一次了解了韩兴娥海量识字,海量阅读的具体操作方法。
她说,小学一二年级是实验第一阶段,本着提前、集中、大量识字的原则,一年级达到1500个字的识字量,先识后写,在阅读中识字,识字中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使用自己编写的实验教材。采用的是韵语识字,实验教材突出的是规范性、趣味性和地方性。刚开始,低年级的实验效果不明显,和平行班级的差别不大。到中高年级很明显。低年级主要是让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同时发展。第二阶段:
3、4年级,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加大,是实验的转折点。她们把教材作为读物来读,不需要把课文一篇一篇地教。开始一课时教一篇课文,然后就是一节课讲2——4课。基本上3个星期就教一本书。小学四年级把小学阶段的教材读完。开始加强课外阅读,但有一类不读,那就是《小学生作文选》。
3、4年级的阅读量是普通班学生的10倍以上,学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视野远远高于普通班级学生。他们给这种教学方法取名为“鲸吞牛食”法,意为多吞食,少咀嚼,再反刍。(这正是苏霍姆林
斯基所讲的,对于辅导差生不是靠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部分家长不理解,埋怨学校把他们的孩子当实验品,担心实验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面对这种情况,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开放课堂,促进教学,请专家、领导来指导,开家长会,通过考试来证明实验的效果,让家长放心,让四年级孩子考六年级的试卷,考试效果很好,从而打消了家长先前的顾虑。孩子的成绩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稳中有升,家长也就心服口服了。五年级进入第三个阶段,横向拓宽,读点古典的,文言的东西,可以读《中华上下五千年》。” 韩老师教学《中华上下五千年》271个故事时,分两个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只粗略地学习文言引文,准确掌握字音、句读,白话历史故事则完全由学生自己阅读。第二阶段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进一步学习文言引文,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前后联系地理解文言文;二是使用班级多媒体设备出示一些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和历史知识。进入六年级,学生开始通读《论语》、《道德经》、《世界上下五千年》,教学方法还是以读为主,不求甚解,不做具体的要求,学生能理解多少就多少。六年的实验下来,体现在学生身上的效果是:课堂上出口成章,引经据典。韩老师在谈到关于写的问题时说,在低年级不重视写,优先发展口头语言,低年级主要写句子。三年级后开始写作文,只要学生能写就行,不强调有没有意义。
3、4年级后读书读的多了,学生“我手写我口”,怎么说就怎么写。整个实验重读轻写,不是说不写,让学生循序渐进。随着口头语言的丰富,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写作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与韩老师相比,我发现自己在课外阅读上投入的精力太少,存在诸多问题。其一,在阅读教学的促进上,想的办法不够多,仍然是孤军作战。其二,虽然推荐了书籍,但学生阅读的书籍不统一,怎样阅读,阅读何种书籍,仍然放任自流。其三,学生阅读有了广度,但深度不够。学生往往关注情节太多,对细节描写、美词佳句关注太少,以致阅读低效。
于是,开学初我又像韩兴娥、薛瑞萍一样,开始了每天早晨的记忆体操——诵读经典。开始全班共读《亲亲我的妈妈》《三字经》《世说新语》……通过这些共读力求教会孩子们一些阅读的技巧……本学期,我和孩子们将一起背诵100首古诗,背诵了《三字经》《千字文》甚至《世说新语》。
我不知道,像我这般,孩子们的成绩到底会有多大的变化。但是我坚信,跟着韩兴娥走,孩子们的心灵一定会被经典浸润,孩子们的童年一定因为书籍而更加丰富,孩子们的成长会有更加充实的奠基!
第五篇:读书感
读《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此作以日常生活作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故事主要说的是十八世纪在英国发生的四门婚姻。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发生在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与男主角费茨威廉·达西之间的爱恨情仇。伊丽莎白是个勇于追求爱情、漂亮聪明、坚强可爱的中产阶级女子。故事主要以她对达西先生从一开始的厌恶到尊敬,再到爱慕为线索,也穿插了在几个发生在她身边的幸福或不幸的婚姻,揭示了作者对那个时代女人生活与爱情的理想和期望。故事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第一眼看到男主角达西就是不顺眼的,加上男主角个性的傲慢,继而对他有了偏见。而男主角达西,是个不受人欢迎的傲慢男子,也不屑于周遭冷淡的人际关系,对他来说,傲慢也许是有理的,偏见却很无情,这两者产生的冲击是免不了的。两个人之间也因此而常有针锋相对的言辞,彼此之间的傲慢和偏见就造成了一开始的不愉快与误解,但是经过种种事件的澄清,彼此又渐渐产生一点点的感情。达西代表着“傲慢”,伊丽莎白代表着“偏见”,他们一开始都被自己的情绪所牵引。接着一连串对达西不利的流言,更让伊丽莎白对达西反感。当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而遭到拒绝时,他说了一句话:“要是我耍一点手段,把我内心的矛盾掩饰起来,一味地恭
维你,使你相信我无论在理智方面、思想方面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是对你怀着无条件的纯洁的爱,那么也许你就不会有这些苛刻的责骂了。可惜无论是什么样的伪装,我都痛恨。”达西没有为了讨好伊丽莎白,而改变他的傲慢性情。伊丽莎白也表现了很真实的自己,彼此都不刻意去营造给人的印象,表现出了最真实的一面。而开始的时候,伊丽莎白一直活在自己的偏见之下,而忽略思考事实的真相,经过达西的解释和自己的判断,才最终找到幸福的归宿。傲慢与偏见,是我们很常见的弱点和毛病。每一个人其实都很容易被自己的主观印象所驱使,因而容易对别的人下不正确的注解,进而造成了彼此之间的误会。一个人所给予的第一印象固然可以影响到很多事,但并非一定不会改变,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更客观一点的论点,就好像故事中女主角对达西的看法,就是因为了解才有所改变。奥斯汀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
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两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从小说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促使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人的理想婚姻相对照。如夏绿蒂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奥斯汀的小说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她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她都将他们写得真实动人。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其实这本书,在初一时已经接触过了,但当时对于剧情的繁杂很没有耐心,看了几章就没有了兴致,便一直搁在一旁,直至今日才重新拾起。不过再看开头几章时还是觉得很无趣,到后来明白才这里是在为以后的情景埋伏笔。一眨眼,三十几章已经过去了,人物的性格也很明显地被作者刻画出来了。既然这是一部好作品,自然会有很多事情值得去学习与鉴赏。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因为金钱、名利或其他原因而草草决定,要坚持寻找真爱。如果对方的某些缺点是自己所不能容忍的、而且也是自己所无法改变的话,就应该果断选择放弃;当然也应该要珍视彼此,不要由于别人的一些话就改变自己的决定,幸福要自己去经营。而人的第一印象不一定准确,不能拿着自己的偏见看东西,自己认为的不一定是真实的,看清再爱。人有缺点不可怕,人有缺点而不自知,不改正才是最可怕的。有错就改,善莫大焉。
——王敬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