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而后感
读书而后感
成都高新新源学校邱锐
昨天下午发现“laoyao”和“四一”的博客,是很偶然的在牛博上寂寞的翻到了这些东西。我还是对文字比较敏感的。一篇《毕业日》,一篇《数学乐旅》。也算两个中篇小说吧,我竟一天一夜就看了,昨晚看到很晚,今天又早早起床继续,好久不见的阅读的快感回来了。
读书,对我有很深的影响。很小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套葫芦娃的连环画,其中有一幕是一只蛤蟆跌入谷底,被一尖利的岩石戳破肚皮而死,当时我哭得好伤心好伤心,妈妈说它是坏的,我也不管,以至于现在我还记得。这大概是书对于我的启蒙。后来念小学,我们常在学校旁的小区踢球,那时候我和谁来着(好像是小宇)?就喜欢相互吹自己看《水浒传》看到什么“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这一节了。其实一页纸都没翻过,只是家里买的有。小时候还买过《十万个为什么?》结果现在找都找不到了。好像一个阿姨送过一本《世界吉利斯记录》的连环画我倒很有印象。
念初中是我很愉快的一段时光,那时候很天真很快乐的生活,除了考试几乎没有烦恼。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小宇和我一个班。他拿了本很旧的《福尔摩斯》到学校来,就一直在我这了,他跟我讲福尔摩斯如何根据墙上的字判断人的身高,简直把我听呆了,太神奇了。后来书被老师没收了,还是怎么地,反正不见了。我倒没想着赔钱什么的,只是故事没看完,太着急。缠着爸妈给买了一套新的《福尔摩斯全集》,花了50多快钱。再后来,小宇又拿了一套《倚天屠龙记》到学校来,好死不死又被我看到了。没办法,太精彩了。几百万字的东西在那三年被我来回啃了好几遍,以至于一放寒暑假我就到他家借《倚天屠龙记》。当然我还是举一反三,追求进步的。初中三年把金庸的长篇看了个底朝天,连带着看了古龙和黄易,黄易确实了不起,我是本着武侠的心去读,结果读到了异样的精彩。买的都是8,9块一本的盗版书,所以北碚的旧书市场我会这么熟。再后来常和谢阳到天奇下面的平价超市的平价书店看漫画《霸道》和《风云》,一直站着看啊,书被我们翻卷了,他们又卖不出去就干脆锁到柜子里,也不让我们看。看了两个星期就悻悻的再没去过,可惜了霸刀死没死,飞惊怎样了一直便没了音讯。1
为了补偿他们书店我高中了还在那买了一套《红楼梦》,不过书店没多久就关门了„„
初中没考上重点高中,这是很正常的。那段时光,小宇喜欢上了《科幻世界》,蔡黎喜欢上了教科书,王胤?花花公子一少年。蔡黎成绩最好,考上西师附中;王胤考上兼善中学;我妈交钱让我念了朝阳中学(事实证明我妈的眼光很犀利);小宇一个人去读48中。我们就此分别。很长一段时间没再联系,再相聚时,我们都很难都不说话而待在一起。几个朋友在一起不用说话都很舒服,那是大学最后一年才又一次体会到的。
到了高中,人生地不熟的,收敛了很多。高一没有任何改变,结交了几个喜欢玩的同学,很快乐的踢球,很悲伤的受到成绩单。高一下分了班,后来一个暑假我读到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开始以为是一本很吊的书,一本传奇什么的。结果很平淡的开篇,很平淡的叙述,但我确实被震撼到了,一种说不出口的感觉,那种感觉没法具体化,很模糊的留存在我的脑海里,一种冲动却没有方向,估计吃了摇头丸也就这感觉。接着又读了很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下完全失去了控制,血脉膨胀,注意力高度集中,但还是没有方向。致命的一击终于来了,好像是一次中期考试,再一次受到打击的我更深深的打击了我的母亲,我从她眼中看到了绝望,因为她拿到成绩单后,看了,都没有骂我。直接走了。我害怕了,真的害怕了或者说是恐惧,没什么人生没希望了,没追求了,就是生理上的害怕和心理上的沮丧。我想这一切促成了我的转变,我不再和那几个同学玩,中午也不看漫画了,也不踢球了。没有任何痛苦的仪式,也不头悬梁,也不锥刺股,静静的为最后的爆发储备能量。
当然那时的我没想这么多,就是每天认真听课,不抄作业自己做。把物理书当小说看,确实好看。把语文书当数学书看,很有逻辑的分为几个段,想想每段的中心思想。把化学书当历史书看,反正就是背反应式。把英语书直接扔一边不看,这个东西确实麻烦。半年后,我的修炼略有小成,名次提上去了,更重要的是我对物理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先后购买了《爱因斯坦传》,《杨振宁传》来看。很多时候我都是这样,我的理性思维能力是建构在文学或者说是感性思维上的。这也解释了我后来为什么既喜欢理科又喜欢文科,结果读了个不文不理的生物吧。
正是在我向上的这段时期,结识了当时我觉得很傻的雍峻。说他傻是因为他的行为确实傻。他把口水吐到天花板上;撒个尿居然跳到教室傍边的山上撒野尿;什么事情不服就打赌;为了一个哈欠跟班主任吵半天然后请家长„„
我那知道后来他对我的价值观有如此大的改变。当时的我一心想当圣贤做科学家,我以为成绩好就是一切,我看不起那些整天攀比装什么牌子衣服的人,后来毕业了,考上了西师。又毕业,找到了工作。才发现那些当年攀比,不学无术的人,过得很好,或者说混的很好。社会的价值评判体系严重失衡,它不管你的努力程度与知识程度,这个社会被金钱,权利,关系搞得偏离了坐标。你有一个好的家庭或者说有钱有势的家庭远好过你寒窗苦读10年书。这是现实也是现实的悲哀,我们常常听到朋友聊天说谁谁谁关系硬,谁谁谁家里有钱些,说得是那样自然,那样天经地义,当老百姓承认了,默许了这严重偏离了的价值体系,你还能说什么了?告诉他们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是物尽其用,各取所需?其实大家只想生活的好一点,在这浮躁的商品时代,我想,只能像我高二那年一样,潜伏下去,慢慢的储备能量,为下一次爆发准备。理想和现实生活的区别就是在雍峻身上看到的,他教会我轻松的过活享受的生活。大三读《明朝那些事儿》读到王阳明,看到了雍峻的影子,知行合一,谈何容易。
可以说高中形成了我的很多习惯,做事情专注,珍惜时间,都是当时养成的好习惯。当然对书的情感是没变的。后来我又零零碎碎的读了好些个人物传记,和日本的推理小说,当我试图把那长达26本的(倚天屠龙记只有4本)《大唐双龙传》看完时,却始终提不起兴趣,我知道我和武侠的情缘要断了。大一认识了很多新同学,除了寝室那几个,没一个熟的。然后就是没人管,自己也不知道要干嘛,再次失去了方向。终于把金庸的长篇又通读了一遍后,大一就结束了。苦闷的生活没有延续到大二,我给自己找了个实验室的工作,当时我觉得很神圣,仿佛我要走上科研的道路了,可我忘了,我是个理性思维建立在感性思维上的人,说到底就是动手能力差。你要我想想理论说说话,还没什么,动手做事是我的缺点。可想而知这一年的辛苦为谁甜?但至少我过得很充实,每天都有事做。这一年,读的书很杂,散文,诗歌,随笔,小说我照单全收。现在想想能记住的也没几本。只是余秋雨的那一系列散文给我的印象很深《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借我一生》本本都是好书。这一时期我也开始对读书有了自己的见解,以前就觉得是学知识,后来慢慢感到是读的一种经历,一种人生的宽度。你没法体味的一种遥远的宽度。读的好书越多,你所能感受到的宽度也就越广阔,你也会更从容,因为你知道,所以你不害怕。大三,好像和尚参破了玄机,道士修炼完毕,不再那么悲观,更现实的生活,当然少了很多痛苦,因为你不想了嘛。读了好多小说,《象棋的故事》偷书那段写得太精彩了,我的呼吸都跟着主人公的节奏在走;《棋王》里吃蛇肉那段简直就是口水都掉下来了嘛;《平凡的世界》少安和润叶的爱情看着看着想哭,少平就是我的精神支柱;《明朝那些事儿》看电子书直接把我MP3看坏了;《围城》看完就觉得钱钟书才是我最喜欢的作家。这段时间的我是完全体会着读书的乐趣的。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来成都大半年了,现在买的那辆自行车已经没有了后刹,一身的泥土,这不正是我生活的写照吗?是的,我承认找了点钱,可这不是重点,一两万给你又能怎样呢?你还不是那个死灵魂。生活是最美好的艺术,这不是我说的,是傅雷说的。大学里想买而买不起的书,现在全买回来了,可一点也不幸福,以前买本书要选半天,看看装帧是否完好,闻闻墨香是三联的还是中华的,再一看书价,就慢慢的把它放回去,算是一个告别。现在买书只需动动鼠标,过几天就到了,付钱收货,放到书架上,慢慢在我心上堆出一座山,压得胸闷。阿城,刘索拉,王小波,张爱玲,陈丹青,梁文道,孔庆东,南怀瑾,杨伯峻,哈代,福克纳,布尔加科夫,博尔赫斯,卡尔维诺,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去他妈的吧!我已经没有那种无忧无虑读书的时间了。
现在家里放着太多的书,无从下口。很理智的开列书目,20几岁的人了,该理智的读些有思想的书。可没看几天又想看看感性的文章,而且这种想法越发强烈。我自己都很惊讶我是怎么做到的,既理智又感性,内心激荡着平和的喜悦。估计我会被这些个书淹死,没有自己的空间,每天要处理巨大的信息量,各方面的知识都想了解,脑袋这两天就罢工了,“让你看,让你看,我让你混乱!”读书已经变成我的一种爱好,自小就崇拜那些知识渊博的人,现在也还崇拜。很遗憾对于未来没有一个清晰的线条,这种不确定伴随我不安的流落了好久。坐在办公室,想读一读英语,可热死人了,这就是生活。
第二篇:读李煜传而后感(其一)
读李煜传而后感
其一
琴 舞 艳 周 后
词 曲 俊 从 嘉
卿 比 织 女 花
君 使 牛 郎 妒
一 朝 花 烛 夜
四 目 视 无 语
钟 情 惹 人 痴
南 国 诵 佳 话
南唐后主李煜,又名从嘉。登基后为能光宗耀祖,使国家富强,民生安乐,改从嘉为煜。但造化弄人,反而成为亡国之君。
李煜生于七巧节这一天,而且骈齿重瞳,实非凡人之相,预示着大富大贵。他出生后不久,其祖父便逼迫吴王禅位,改号为唐,是为南唐。李煜自幼备受家庭爱护,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其父中主李亶也颇有文学造诣,是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的词人之一,父子两号称“南唐二主”。由于祖父去世较早,李煜在成长的过程中深受其父的影响,尤其是文学造诣更胜一筹,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江南本属富庶之地,民风淳朴,历代多出文人。大多骚客也都齐聚于此,品茶吟诗,舞文弄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之李煜本来就对文学很有天赋,使在文学上的进步可谓一日千里。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在金陵皇宫的轻歌曼舞声中,在对诗词书画的迷醉中,唇红齿白的小从嘉转眼间长成了风流倜傥的翩翩美少年。中主为了江山能够长久稳固,便挑选了开国元老周宗之女娥皇为未来**,一段政治联姻就此铸就。可这段对于爱情而言的 “无心栽花”,却真的开出了鲜艳美丽的爱情之花。
洞房花烛之夜,新郎掀开盖头一睹新娘芳容。而这一眼,就牢牢系住了他那颗风流多情的心。新娘的美,超乎他的想象,双目流盼,明净澄澈;樱桃小嘴,别致玲珑;如云乌发,高高挽起;如玉脖颈,颀长优雅;一见娥皇之美,不由丧魂失魄,只觉她比书中读到的西施、王嫱、飞燕、玉环还都生动美丽百倍。而新娘对李煜也有所耳闻,原想肯定盛气凌人,难以侍候。不料竟是这般温文尔雅。双目对视,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的李煜,聪慧伶俐的娥皇,一时都成了哑巴。良久李煜才发自肺腑迸处一句:“与子偕老”。
婚后两人恩爱有加,形影不离。娥皇精通音律,且天赋极高;而李煜填词赋诗,两人相得益彰,尽显风情;还协作修复失传已久的《霓裳羽衣曲》。李煜登基之后,改从嘉为煜,娥皇自然为皇后,人称大周后。有了权力的铺垫,而他们的感情生活更加如鱼得水,也更加奢华。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上天好像并不眷念这对夫妇,婚后的第11年,大周后病逝。加之其幼子夭折,母亲仙逝,李煜陷入了人生无限的悲痛之中,幸好与娥皇的妹妹情投意合,忧伤得以排解。李煜守孝三年后与娥皇妹妹完婚,娥皇妹妹人称小周后。
然而,期间的一段段偷情史也被世人传颂……
第三篇:大禹陵游而后感
参观伟人故居,感受伟人气息
————游周恩来祖居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清晨的日光铺在柏油路上。在四通八达的小巷中转了半个小时,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周恩来祖居。
祖居的入口住户我的想象,在我的脑海中,伟人的家乡应该都富丽堂皇,但这门口却出奇的简陋,就连门前的大匾也只是一块掉漆了的木板。
这也许是周总理的正义和清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为人朴素,不看重外表,他会深入别人的内心去了解他,这也是伟人具有的善良品质。而我认为,一个坚强的外表下,也许有一颗脆弱的心灵。相反,一个娇弱的外表下,蕴藏着无穷的力量。
正是因为周总理有一颗坚韧的心,而这颗心在他的坚强意志下拥有了无坚不摧的力量,是他打破了无边无际的黑暗,用身躯保护着娇嫩的新中国。
周总理以其高风亮节,行为高蹈,为后人竖立起了一座丰碑,赢得了世人的由衷崇敬,但一个共和国对他的奉献所给予的回报,是否同样禁得起历史的尊敬?
我曾经看过前人民出版社副社长梁衡写的一篇纪念文章,谈到周总理当时在文革期间的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他的心怀共和国,心系天下苍生百姓,以及因此所付出的日夜辛劳,心力交瘁,以至于最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少,历史,对于周总理,是一种负疚!所以我祈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地球,可以在远离烽火中,远离**中,静静地生长,让我们的每个人都拥有生的权利,无人能夺。
让我们平静的走完一生。。。
第四篇:读书感
《阿甘正传》读后感
各位领导 同仁,大家好!我的演讲题目是读《阿甘正传》有感。开始看的时候笑得腮帮子疼,可继续往后看,也会笑,心情却感动、凝重起来。
阿甘是一个弱者,也是一个强者。阿甘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他天生残疾,IQ只有70多,属于弱智的行列。连弱智的人都可以接连被总统接见,成为亿万富翁,如果换了正常人呢?世界上的正常人很多,可是获得如阿甘一样成功的人寥寥。
幸运的阿甘有一位坚强而明智的母亲,她时刻给予阿甘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时刻告诉他是一个正常的人,和别人没什么两样。这也给我们强调了启蒙教育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珍妮,她也生活在单亲家庭,父亲酗酒成性,经常被侵犯。珍妮长大后,渐渐堕落,成为一名风尘女子。有谁像阿甘一样幸运?谁的母亲能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换来儿子的公平待遇?!看到这里很使我感动,并痛恨。
不过,阿甘的成功还得主要归功于他自己,正如哲学里常说的内因是关键。我们先分析一下阿甘的性格——诚实,他从来不会撒谎,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表里如一;守信,越战结束后,因为巴布的遗愿,成为一名捕虾船长——他并不热爱捕虾;认真,做什么像什么,负伤修养期间喜欢上了乒乓球,天天练习,后来进入中美乒乓外交队员名单;勇敢,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把战友从死亡边缘抢救到安全地带;执着,他会为了爱一直跑下去;单纯,战争受伤后仅仅因为可以吃到美味的冰激凌感到心满意足;重视感情,因为母亲病重,可以徒步疾弛千里,也不因为珍妮流落风尘而嫌弃她。具有以上诸多优点,我们也就可以理解阿甘成功的原因了。联系到我们自身实际,作何感想?
阿甘反复重复母亲的一句话,“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无法知道会吃到什么样的味道”。我十分欣赏这句话。人生充满了许多未知数。但是这时人生态度就起作用了,积极乐观与否决定着人生的成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珍妮多次拒绝了阿甘的求爱,可是我们的阿甘并没有放弃,还是一如既往的爱着她。最后他们不仅结了婚,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再介绍一下丹中尉。丹中尉没有战死沙场,失去了双腿,他因此迁怒与阿甘,回国后过上了荒淫无度、视酒如命的生活。最后因为阿甘的“说到就要做到”,果然成了一名船长,让丹中尉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自此,丹中尉渐渐发生变化,不再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可见阿甘的人格魅力。
就如一片白色的羽毛在空中飞舞,阿甘对于社会似乎也无足轻重,可是他却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了诸多的成功。
我的内心被阿甘一点一滴的感动着。这时,我也在思考,并有所感悟。生命在于什么,生命在于活着,在于活着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自身存在的价值。
第五篇:读书感
她,让我体会到教学的快乐
——读《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有感
提起韩兴娥老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的人对她都不陌生,韩老师在阅读教学方面的成绩闻名遐迩。一本现行教材教学一个学期,这是全国绝大多数学校撼之不动的定律。可是,韩老师只用两个星期,就将一册语文教材教授完毕,而且不再布臵任何与课文相关的作业。这样的教学进度,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否保证……
带着仰慕,携着困惑,寒假中,我一口气拜读《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再一次了解了韩兴娥海量识字,海量阅读的具体操作方法。
她说,小学一二年级是实验第一阶段,本着提前、集中、大量识字的原则,一年级达到1500个字的识字量,先识后写,在阅读中识字,识字中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使用自己编写的实验教材。采用的是韵语识字,实验教材突出的是规范性、趣味性和地方性。刚开始,低年级的实验效果不明显,和平行班级的差别不大。到中高年级很明显。低年级主要是让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同时发展。第二阶段:
3、4年级,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加大,是实验的转折点。她们把教材作为读物来读,不需要把课文一篇一篇地教。开始一课时教一篇课文,然后就是一节课讲2——4课。基本上3个星期就教一本书。小学四年级把小学阶段的教材读完。开始加强课外阅读,但有一类不读,那就是《小学生作文选》。
3、4年级的阅读量是普通班学生的10倍以上,学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视野远远高于普通班级学生。他们给这种教学方法取名为“鲸吞牛食”法,意为多吞食,少咀嚼,再反刍。(这正是苏霍姆林
斯基所讲的,对于辅导差生不是靠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部分家长不理解,埋怨学校把他们的孩子当实验品,担心实验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面对这种情况,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开放课堂,促进教学,请专家、领导来指导,开家长会,通过考试来证明实验的效果,让家长放心,让四年级孩子考六年级的试卷,考试效果很好,从而打消了家长先前的顾虑。孩子的成绩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稳中有升,家长也就心服口服了。五年级进入第三个阶段,横向拓宽,读点古典的,文言的东西,可以读《中华上下五千年》。” 韩老师教学《中华上下五千年》271个故事时,分两个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只粗略地学习文言引文,准确掌握字音、句读,白话历史故事则完全由学生自己阅读。第二阶段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进一步学习文言引文,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前后联系地理解文言文;二是使用班级多媒体设备出示一些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和历史知识。进入六年级,学生开始通读《论语》、《道德经》、《世界上下五千年》,教学方法还是以读为主,不求甚解,不做具体的要求,学生能理解多少就多少。六年的实验下来,体现在学生身上的效果是:课堂上出口成章,引经据典。韩老师在谈到关于写的问题时说,在低年级不重视写,优先发展口头语言,低年级主要写句子。三年级后开始写作文,只要学生能写就行,不强调有没有意义。
3、4年级后读书读的多了,学生“我手写我口”,怎么说就怎么写。整个实验重读轻写,不是说不写,让学生循序渐进。随着口头语言的丰富,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写作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与韩老师相比,我发现自己在课外阅读上投入的精力太少,存在诸多问题。其一,在阅读教学的促进上,想的办法不够多,仍然是孤军作战。其二,虽然推荐了书籍,但学生阅读的书籍不统一,怎样阅读,阅读何种书籍,仍然放任自流。其三,学生阅读有了广度,但深度不够。学生往往关注情节太多,对细节描写、美词佳句关注太少,以致阅读低效。
于是,开学初我又像韩兴娥、薛瑞萍一样,开始了每天早晨的记忆体操——诵读经典。开始全班共读《亲亲我的妈妈》《三字经》《世说新语》……通过这些共读力求教会孩子们一些阅读的技巧……本学期,我和孩子们将一起背诵100首古诗,背诵了《三字经》《千字文》甚至《世说新语》。
我不知道,像我这般,孩子们的成绩到底会有多大的变化。但是我坚信,跟着韩兴娥走,孩子们的心灵一定会被经典浸润,孩子们的童年一定因为书籍而更加丰富,孩子们的成长会有更加充实的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