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易水送人》读后感(共五则)

时间:2019-05-13 12:2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于易水送人》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于易水送人》读后感》。

第一篇:《于易水送人》读后感

《于易水送人》读后感

暑假期间,很少有时间陪孩子阅读。平时给孩子读读故事书,自己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我想从阅读唐诗开始,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阅读最认真的就是两首唐诗,《于易水送人》便是其中一首。

先回忆一下这首诗作:

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我在介绍这首诗的名字时,孩子便说应该是“于易水送人一绝”,看来他学过这首诗,我在网上查了查,“于易水送人一绝”是这首诗的别名。看来孩子也给我上了一课,真是互相学习,开卷有益啊。

学习这首诗有两个让我感动的地方,一个是这首诗的作者,一个是这首诗借喻的典故。

这首诗的作者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说起骆宾王,不由得让人想起他那耳熟能详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他真是个少年天才。但深入了解下去,他的一生充满悲情,他年轻时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怒了武则天,不久便遭诬陷,进了监狱,出狱后跟随大将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氏檄》,兵败

后不知所终。

这首诗借喻的典故是“荆轲刺秦”,《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众宾客如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临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

骆宾王和荆轲都有着悲壮的人生,但他们又书写了不朽的传奇。他们的勇敢、智慧、坚韧,面对困难时有胆有识,面对死亡时豪不退缩。在我看来,他们远比奥特曼有力量,他们的故事远比动画片精彩。

第二篇:三上 古诗 于易水送人教案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 三年级上半学期 古诗 《于易水送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易”“宾”“冠”“昔”四个生字。

2、理解“此地”“发冲冠”等词语的意思。

3、理解整首古诗,并能体会诗人心情背诵。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情感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于”是介词,表示“在„„”的意思。

2、送人:送别故人。

二、讲解全诗

1、全班朗读全诗,读准字音。

2、此地指哪里?(易水岸边)

3、“燕丹”:战国时期的燕国太子丹。

4、“发冲冠”读准字音(“发”第四声、“冠”第一声)

解释“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

5、读前两句,提出疑问:到底在说谁呢?

6、“昔时人已没”中“没”读mo 第四声,意思是死。其中的人又是之谁?(荆轲,教师边看着一个荆轲刺秦的动画边给大家讲荆轲刺秦的故事。)

7、“水”:这里指易水之水。

8、通读全诗,理解作者感情,对那些一去不复返的壮士的敬意以及心中的抑郁激愤的心情。

附: 板书设计

于易水送人 荆轲刺秦

抑郁 激愤

第三篇:《于易水送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于易水送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于易水送人》原文及翻译赏析1

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古诗简介

《于易水送人》是初唐诗人骆宾王所写的五言绝句,亦叫《于易水送人一绝》。易水是地名,本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翻译/译文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

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此地:指易水岸边。燕丹:指燕太子丹。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冠:帽子。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头发上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赏析/鉴赏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写易水送别之事,也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壮士,即荆轲。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众宾客如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临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因为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写易水送别一事,慷慨悲壮,气概横绝,尤其是“水犹寒”三字,虽古人已去,而英风壮采,懔烈如生;使人仿佛听到风儿萧萧,犹如听到人声呜咽,顿生感慨。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于易水送人》原文及翻译赏析2

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翻译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

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昔时:往日;从前。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赏析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目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这首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鉴赏二

该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但“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全诗融为一体。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这首诗题目虽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创作背景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第四篇:易水送别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装饰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一、解读了解诗人

骆宾王:字观光,初唐诗人,擅长七言歌行,对唐代七言的古诗的发展很有影响。与诗人杨炯、卢照邻、王勃、合称“初唐四杰”。

二、谈话引入:

三、学习诗歌

1.全体起立,准备诵读。2.学生齐诵 3.理解诗歌大意 4.师范读全诗 5.领读诗歌 6.同桌互读 7.小组赛读 8.男女对读 9.背诵古诗 10.指名背诵

四、谈谈你学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第五篇:易水伊人

易水伊人

我一直在想,关于我和遥的故事会有怎样的结局。我的心底爬满了恐惧的腾蔓,潮湿而阴冷。直到遥说,泞,我们结束吧。

我的天空划满了支离破碎的伤痕。我不明白遥怎么能这样直白的向女生说分手这两个字。

蓝说我突然开始怀念起从前的自己,那样的纯真,不黯世事。

时间散落了满地的忧伤,我被碎片勒得生疼,却发不出一点喘息的声音。我看着回忆不断从我的指缝中溜走,只能无声的掉着眼泪。

雪下了一夜,迅速而庞大地覆盖了整个城市。这个冬天就要过去了。如果土地可以留住冬天,那么冬天就可以留住雪,可事实是,我已经看到了太阳,很快,积雪就会被融化,蒸发成汽,终于再看不见它。它以某种方式潜藏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或许会再次化作雪,但那些分子的聚集永远不会再是原来的颗粒。就像两个陌生的人,彼此靠近过,互相温暖,然后,再分开,人生中这样的轮回就像玩笑。然而,他们毕竟是靠近过的。总有些什么因此而改变。我穿着宽大的毛衣走在雪地里,咯吱咯吱地响。抬头看阳光,那么刺眼,我扳着手指数着日子,冬天快要过去了,总算要过去了。

遥一天一天的淡出我的生活,我们都是雪的分子,当冬天过去时,就是离开的时候了,从此注定要天各一方。

我最后一次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蓝在我身旁,她问我,泞,还记得你和遥在这里发生是事吗。我和遥,哦我想起那些遥远的日子,那些忽明忽暗的光影,遥温柔模糊的容颜,我的极致而矛盾的心绪和梦境一切的一切都在逝去的光阴中走成一个决绝的背影,皮肤上还有疤,却不再痛。

我想我已经彻底忘了遥的一切。痛苦只是一种仪式,坚持得太久,就变成了虚伪。

是什么与我打了照面,谁和谁来不及说再见,是哪一年让一生改变,又是什么,远离我一光年。

下载《于易水送人》读后感(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于易水送人》读后感(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易水歌教案设计

    日有所诵《易水歌》教案设计 南山路小学 左梦虹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经过我们一年多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不少的唐诗、宋词,并且还有一些早期的古诗。今天我们要接触一种全......

    《易水送别》教学设计

    《易水送别》教学设计 -------《日有所诵》三年级 栾川县第五实验小学 王志娟 教学目标: 1、 2、 能做到多种形式的有感情地诵读,并进行吟诵诵读。 了解骆宾王和荆轲刺秦王的......

    于漪读后感

    《教育教学求索》读后感 阅读于漪老师《教育教学求索》一书,追寻与感悟于漪老师的人格魅力。 书中有那么一段叙述让我记忆犹新:“2000年,我从教50周年,上海东方电视台为此拍了一......

    《于海河》读后感★

    《农民的儿子于海河》读后感 于海河,中国千千万万个名字中的一个普通名字,中国千千万万个基层领导干部中的一名普通干部,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却用自己短暂的一......

    《渡易水》原文及翻译赏析[大全]

    《渡易水》原文及翻译赏析《渡易水》原文及翻译赏析1渡易水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古诗简介《渡易水》是明代词人陈子龙所写的一首七言......

    秋天祝福语送人(5篇)

    秋天祝福语送人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要用到祝福语的情况还是蛮多的,祝福语往往灵活机动,可以随机应变。写起祝福语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天祝福语送人,欢迎......

    鹧鸪天·送人原文及赏析(最终定稿)

    鹧鸪天·送人原文及赏析鹧鸪天·送人作者:辛弃疾朝代:宋朝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

    《鹧鸪天 送人》原文和翻译

    《鹧鸪天 送人》,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下面我们来看看《鹧鸪天 送人》原文和翻译。《鹧鸪天 送人》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