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开展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的实施意见
铜府〔2008〕47号
铜锣乡人民政府
关于开展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村(居)委会,乡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开展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是为了搞清楚国家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及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为国家经济决策提供详实可靠的科学依据,正确指导和引导我国经济健康、快速、持速向前发展。现就我乡开展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作如下安排。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
乡政府成立以乡长为组长、几位副乡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经济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落实普查机构和普查人 1
员,健全制度,落实办公条件,确保此项工作顺利推进,把此项工作列入年度乡政府对各单位的目标考核内容。
二、落实普查经费
乡政府在财力紧缺的情况下,除上级补助的普查经费外,抽出一定财力用于经济普查,以保证开展普查工作所需的各种经费。
三、加大宣传,做好试点
本次经济普查工作,与五年前的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相比有了新的变化:面比以前广,量比以前大,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各种会议以及标语等宣传手段,广泛开展经济普查宣传动员活动,消除普查对象的思想顾虑,为正式普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按照上级普查的要求,做好前期的抽象试点工作。
四、加强业务培训,组建普查骨干队伍
抓好普查员的选调,按照普查手册的技术要求,对普查员进行岗前培训,掌握普查技能,培训一支高素质的普查员队伍,确保普查工作质量。
五、科学合理划分普查区域
原则上以村(社区)为一个普查区。
六、严肃纪律,落实责任
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要因为我们这里的工作差而影响整个
经济普查工作的质量,所抽调的每个普查工作组成员,应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确保工作时间、工作质量,把普查工作落到实处。
七、严格奖惩,逗硬兑现
经济普查工作量大、面广、困难大,我们不要因此对工作产生畏难情绪。要发扬克服困难、把工作做得更好的精神。对在此项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同志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工作不力、影响工作进展或质量的,将给以一定的惩处。
二○○八年六月二十日
主题词:统计经济普查实施意见
抄送:县府办,县统计局。
铜锣乡党政办2008年6月20日印
(共印25份)
第二篇: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制度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制度
为规范和加强经济普查工作管理,确保经济普查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以下工作制度:
一、会议制度
(一)普查指导员会议。原则上每周召开一次,由经普办主任负责召集;会议主要听取一周工作进展情况,安排布置下一周具体工作,研究涉及辖区经普工作的重点、难点工作;如遇重大、紧急问题,可临时召开会议。
(二)一般工作会议。根据工作需要可随时召开,由经普办主任负责召集;会议主要研究辖区经普工作中的具体工作,细化、落实经普办主任的安排部署。
(三)会议原则。坚持“精简会议、狠抓落实”的原则,能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解决的问题,一般不上会研究;确需上会研究的,需报经普办主任同意。
(四)会务工作。由经普办负责组织。
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一)报告的原则。坚持“分级负责、逐级上报、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原则。
(二)报告的内容。包括工作目标任务,阶段性工作目标和会议议定事项的完成情况;按规定需向经普办报告的重要情况、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等。
(三)报告的方式。采取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相结合的方式,以口头报告为主;重大事项要及时向经普办书面报告;紧急事项和突发事件要立即以口头或电话等方式向经普办领导报告。
三、日常工作制度
(一)严格执行统一领导,团结协作、形成合力,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二)严格执行岗位责任,恪尽职守、尽心尽责,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三)严格执行保密制度,遵守纪律、严守秘密,坚决追究泄密责任。
四、工作人员守则
1、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2、树立经普办一盘棋思想,工作协同配合,不推诿、不扯皮;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任务;
3、严格执行经普办的各项决议、决定,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令行禁止;
4、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尽职尽责,服从命令;
5、热爱本职工作,遵守工作纪律,提高办事效率;
6、公正廉洁,克已奉公,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准则;
7、团结同志,谦虚诚恳,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团结的事,互相互爱,共同进步;
8、态度和蔼、语言文明、办事认真。
9、按照区经普办要求的时间进度开展工作。
五、考勤、请假制度
1、遵守作息时间(上班时间早9:00—晚17:00),按时上、下班,不得迟到、早退。加班时间按经普办统一安排。
2、病假原则上须青羊区医保指定医院病假证明及住院证明或病历等相关手续。病假原则一次不超过三天,累计超过十天即退回原单位。
3、事假须提前一天办理请假手续,经批准后方能休假。半天以内的事假由各组组长审批,一天以内的事假由经普办副主任审批,二天以上的事假由经普办主任批准方可生效,否则按旷工处理。事假原则一次不超过三天,累计超过十天即退回原单位。
4、不具备请假手续,无故不上班,视为旷工,旷工累计超过三天即退回原单位或解聘。
5、迟到、早退一次者,在当月考勤补贴中扣发20元;迟到、早退当月累计5次者,扣发当月补贴。
6、普查员外出,须事先告知各组负责人;经普办工作人员外出须事先告知经普办主任,并告知本组留守同志。
7、安排专人对全体人员进行考勤,考勤表及假条经经普办主任审核签注意见后,每月4日前进行汇总,并按有关规定办理。
六、经普工作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
1、工作管理经费要确保经普工作的需要,要集中资金,合理使用;要本着量入为出的资金使用原则,合理安排和调度使用资金;重大资金使用采取集体研究决定的原则。
2、经普办财务支出,由内勤人员具体负责。
3、坚决执行先请示、后开支的财务管理制度,工作人员不经请示,不得擅自开支,否则不予审批报销。
4、财务管理实行“一支笔”签字制度,经办人报销时填写费用报销单,在凭证上注明用途并签名。
七、资产管理制度
1、凡经普办的资产:如电脑、打字机、办公桌椅、沙发、各类文件柜等由经普办统一管理。
2、经普办建立资产管理台帐,明确领取、使用部门或人员,以及使用后归还情况等,确保经普办资产无损坏、流失。
3、需个人领取、使用的办公用品,经批准同意后,统一到经普办相关负责人员处登记领取,除耗材或一次性用品外,到期归还。
4、个人造成资产损坏、流失的,由个人承担责任并赔偿。
第三篇:关于在我市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的实施意见
苏府办„2004‟45号
关于在我市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
普查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各直属单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03‟29号)和《省政府关于认真开展江苏省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苏政发„2004‟37号)精神,我市将于今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经济普查。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04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4。普查的对象是在我市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单位标志、从业人员、财务收支、资产状况,以及
企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活动和生产能力,主要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及科技开发的投入状况等。普查的具体范围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通知精神,扎实做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认真实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是全面掌握我市第二、三产业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了解市情市力,为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工作;是履行政府职责,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统计工作水平的重要措施。实施好本次经济普查,对于研究制订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改进宏观调节,优化经济结构,开拓就业渠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我市“两个率先”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圆满完成我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任务。
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决定成立苏州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普查的组织、协调和实施。领
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包括工业园区和高新区)要把经济普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组建相应的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可以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选调。各市、区(包括工业园区和高新区)在4月底前要成立普查机构,各乡镇、街道在5月底前要成立普查机构。要认真选调和落实普查力量,改善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的办公条件,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开展。要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的作用,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配合做好普查工作。对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予以解决。要按照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及时将普查经费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确保按时足额拨付到位。要通过这次普查,积极创造条件,加快统计系统信息网络建设,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经济普查中的应用。市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加强对各地、各部门普查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和检查。
二、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这次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时间跨度大。普查从2004年上半年开始,到2006年完成。大体分为准备阶段(2004年)、普查登记和数据处理阶段(2005年上半年)、数据公布和总结阶段(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的原则,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统计方法,认真做好普查的登记、上报、— 3 —
汇总工作。
全市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工作,确保普查工作取得成功。涉及普查宣传动员方面的事项,请市委宣传部负责落实;涉及普查经费和物资保障方面的事项,由市计委和市财政局负责落实;涉及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名录方面的事项,由苏州工商局和市国税局、地税局负责落实;涉及机关和事业单位名录方面的事项,由市编委办负责落实;涉及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名录方面的事项,由市民政局负责落实;涉及组织机构代码方面的事项,由苏州质监局负责落实;涉及教育、卫生单位名录方面的事项,由市教育局、卫生局负责落实;涉及房地产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资质等级方面的事项,由市建设局负责落实;涉及租借部队和武警营区的社会单位,由苏州军分区、武警苏州市支队负责落实;市经贸委、外经贸局、贸易局负责督促企业认真履行普查义务。其他各有关部门也要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
三、精心组织,层层把关
各地普查机构要结合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普查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宣传动员、试点清查、填表登记、数据处理、资料开发等工作。一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经济普查的重要意义及有关要求,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二是要层层建立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数据质量控制办法,对普查培训、— 4 —
摸底、登记、基层表审核、数据处理、抽查验收等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确保数据质量。三是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普查结果,并积极利用普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为提高宏观管理水平提供可靠依据。
四、严肃法纪,确保质量
在普查工作中,各主管部门要督促我市境内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所有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江苏省统计管理条例》和《苏州市统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此次普查的具体要求,按时、如实地填报普查表,确保基础数据真实可靠。对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以及伪造、篡改普查资料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依法查处。对在此次普查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市政府将予以表彰。
附件:苏州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二OO四年四月八日
附件:
苏州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汪国兴副组长:朱
成员:袁
民徐美健 黄
钦周泓郦
方
迪陆丽华 唐剑鸣 钱金泉 钱建明 邱晓翔 王新南 梁建华 陈
嵘 韩
卫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计委主任 市政府副秘书长
市经贸委主任 市统计局局长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市教育局副局长 市科技局副局长 市民政局副局长 市财政局副局长 市编委办副主任 市建设局副局长 市交通局副局长 市外经贸局副局长
市文广局副局长
市卫生局副局长
俞冠群
市统计局党组成员、统计调查中心主任
陶金龙
市旅游局副局长
夏伟雄
市贸易局副局长
詹
刚
市广电总台副台长
刘炳元
市国税局副局长
潘伟辰
市地税局副局长
陈栋贤
苏州工商局副局长
王忠兴
苏州质监局副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统计局,俞冠群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主题词: 经济管理
统计
普查
意见
抄送: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
法院,市检察院,军分区,武警苏州市中心支队。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四年四月八日印发
共印:三○○份
第四篇: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清查工作的通告
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清查工作的通告
各单位:
为做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单位清查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07‟35号)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京政发[2008]29号)的规定,在本区范围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均须参加经济普查单位清查工作,仍未填报清查表的单位尽快与单位经营地所在的街道经济普查办公室联系,及时填报清查表。
如不按时参加经济普查单位清查工作,构成“拒绝或者妨碍接受经济普查机构、经济普查人员依法进行调查”违法行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将依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给予警告,并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
特此通告。
二○○八年十月
西城区及各街道经济普查办公室地址、联系电话公布如下:
西城区经济普查办公室:西城区太平桥大街107号11层1118室,联系方式:66523571、66523595。
西长安街街道经济普查办公室:西城区府右街99号西长安街办事处402室、403室,联系方式:66082370、66035260
新街口街道经济普查办公室:西直门内大街128号314室、315室、402室、404室,联系方式:66002897、66002898、66002701、6600270
3月坛街道经济普查办公室:三里河一区5-7号(三里河美廉美超市南侧,国家工商总局对面)月坛街道办事处208室、209室、237室,联系方式:51813725、51813726、51813727、51813728
展览路街道经济普查办公室:车公庄大街13号展览路办事处旧楼301室,联系方式:68356142、68333996、68316027
德胜街道经济普查办公室:校场口街9号院丙9号218室,联系方式:82060723、8206061
5金融街街道经济普查办公室:太平桥大街107号4层经济普查办公室,联系方式:66219702、66219496、6621972
5什刹海街道经济普查办公室:德内大街272号三层301-306室,联系方式:66533671、66533672、66533674、66533664
第五篇:天河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范文)
天河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
成员单位职责
区统计局负责普查的组织及业务技术工作,提供全区统计基本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名录库资料数据。
区政府办负责综合协调区属各部门配合开展全区的经济普查工作,督促其按时保质完成经济普查工作任务。
区发改局(区信息办)负责普查的物质保障工作,协助区统计局制定普查方案。协调有关部门之间数据资料的交换事项,利用区政府门户网站配合开展经济普查宣传。
区委宣传部负责协调全区普查宣传动员和信息发布等事项,包括通过电视台、电台、互联网、报刊等媒体和街道宣传栏等方式,分阶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查宣传活动。
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天河分局负责提供登记状态为正常经营的企业法人单位及分支机构的名称、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登记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地址及行政区划代码、业务范围及行业代码、注册类型、电话号码、从业人员、注册资金等资料数据。提供个体工商户的户名、地址、电话、行业类别等资料数据。协助开展户外普查广告的宣传工作,利用部门对外网站及服务窗口开展普查宣传活动,组织督促区各工商所参与当地个体经营户的普查登记工作,参与普查登记阶段的质量检查和数据对比分析。对清查中未找
数据对比分析。对清查中未找到、而在部门行政记录中存在的单位,需进行查找、认定、找出原因,报区经普办。并协调普查工作地界地图方面的事项。
区财政局负责普查的经费安排事项。
区人事局负责普查办公室人员抽调等方面的事项。区国土房管局负责提供全区房地产、中介服务和物业管理企业的名录及相关数据资料,督促区房地产、中介服务和物业管理等行业企业配合做好经济普查工作,并协助做好宣传工作。
区交通局负责提供领取《营运证》的运输车辆、停车场、汽车维修企业的数据资料,督促区交通运输业方面的普查事项并利用交通宣传渠道配合做好普查宣传工作。
广州市天河区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提供组织机构代码的登记状态为正常的单位的名称、法人代表(负责人)、登记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地址及行政区划代码、业务范围及行业代码、电话号码、注册类型、从业人员等资料数据,利用部门对外网站及服务窗口开展普查宣传活动,对经济普查新查出的单位负责敦促其申领组织机构代码证。对清查中未找到、而在部门行政记录中存在的单位,需进行查找、认定、找出原因,报区经普办。
区卫生局负责提供卫生行业单位(包括民办和私人医疗机构审批名单)的登记状态为正常的单位的名称、法人代表(负责人)、登记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地址及行政区划
纳税单位名称、法人代表(负责人)、组织机构代码、地址及行政区划代码、业务范围及行业代码、电话号码、注册类型等资料数据。提供个体工商户的户名、地址、电话、行业类别等资料数据,组织各地域税务所参与当地单位清查和个体经营户普查登记工作,利用税务部门对外网站及服务窗口开展普查宣传活动,参与普查登记阶段的质量检查和数据对比分析。对清查中未找到、而在部门行政记录中存在的单位,需进行查找、认定、找出原因,报区经普办。
广州市天河区地方税务局负责提供登记状态为正常的纳税单位名称、法人代表(负责人)、组织机构代码、地址及行政区划代码、业务范围及行业代码、电话号码、注册类型等资料数据。提供个体工商户的户名、地址、电话、行业类别等资料数据,组织各地域税务所参与当地单位清查和个体经营户普查登记工作,利用税务部门对外网站及服务窗口开展普查宣传活动,参与普查登记阶段的质量检查和数据对比分析。对清查中未找到、而在部门行政记录中存在的单位,需进行查找、认定、找出原因,报区经普办。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协助区、街经普办对从业人员报酬、从业人员数量等指标的检验、审核工作。利用部门对外网站及服务窗口开展普查宣传活动。
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天河大队负责协调宣传品(包括横幅、海报、宣传单张、标语、彩旗、户外广告等)的张贴、悬挂等普查事项。
主题词:经济普查 成员单位 职责 通知
抄送:市经普办,区委办,区人大办,区政府办,区政协办,区纪委办。
广州市天河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办公室
2008年8月25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