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高校普法教育的思考
关于高校普法教育的思考
摘 要:自五五普法工作实施以来,全国各高校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治学、依法管理、民主决策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校园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氛围日渐浓厚。但随着普法工作的深入,法制基础课吸引力不够、法制教育宣传形式单一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高校普法教育发展的瓶颈,本文拟通过高校实施普法工作三进、三优化的措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普法教育;三进;三优化
一、高校在普法工作中的地位
高校作为人口和知识密集的单位,在普法工作中既是重要对象,又是重要力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高校是普法工作的重要对象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行了法治,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一个重要标志。公民法律意识中的知法守法观念、法律情感、法律信仰及法治信念是可以通过教化而实现的。要培养整个社会的法治意识,必须从每个个体的意识入手,高校正是培养个体法治意识的重要对象。高校具有引领社会的功能,高校的思维,往往潜移默化地左右着社会的思维。高校的教师、学者能够知法、懂法,对于周围人群明法、用法就能够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从而在一定范围内提升社会的法治意识。因此高校是普法工作的重要对象。
(二)高校是普法工作的重要力量
普法是一项全民参与的法律学习活动,反过来看就是一项任务繁重的法律教育活动。普法教育的有效途径一般说来主要有: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和司法实践等。在这四个主要途径中,高校在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和大众传媒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承担普法教育工作是高校服务和引领社会的重要形式。
二、目前高校普法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有差距
普法工作启动以来,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治学、依法管理、民主决策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校园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氛围日渐浓厚。但也有一部分高校把普法工作看成是软任务,存在着普法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倾向,认为其他工作抓好了,看得见,摸得着。普法宣传工作没有硬指标,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序上难以衡量,因而把普法工作当作可抓可不抓,可多抓也可少抓的事情看待。
(二)法制基础课吸引度不够
目前高校设立的法制基础课多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它是将以往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课程内容较之以往更加丰富,既包含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又包含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的内容。然而,法制基础课同样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弊病:
首先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足,欠缺对课程的整体、系统把握。高校担任基础课的教师要么是原来只担任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老师,他们缺乏法律基础的知识和教学经验;要么是只担任法律基础课,又缺乏思想道德修养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其次教学模式陈旧,不适应基础课的新发展。目前,很多院校基础课的教学仍停留在简单说教和填鸭式的教育层面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较少,缺乏多样性、灵活性。最后是学校对基础课的重视不够,在大学生所开设的课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被很多学生视为豆芽课,是可有可无的课。这些认识不仅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甚至很多其他专业课教师都持这种观点,这些势必影响基础课的教学。
(三)法制宣传形式单一
主要表现在:不少高校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没有结合高校的特点,一方面,普法形式
单一,在宣传中,只满足于制作几个展板,拉几幅横幅,印一些宣传资料,贴标语、设宣传台等单调的宣传方式。而在普法讲座中只是采用上大课、满堂灌、照本宣科的上课形式。讲解者口干舌燥,旁听者枯燥无味,很难提高学法者的兴趣,达不到应有的普法效果。另一方面,法制宣传内容针对性不强,在普法宣传中没有有的放矢,面对不同层次的师生和他们的不同需求没有采取不同的宣传形式与内容,导致需求的法律没有得到普及。
三、改进高校普法工作的举措
要解决当前高校普法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必须提高对普法重要性的认识,用科学发展观解决普法工作中的困难,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
(一)实施普法工作三进,推进普法教育全覆盖
首先,法制教育进机关,领导干部带头学是普法工作三进的前提。如何促使他们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可通过诸如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观看反腐倡廉教育片,到监狱听取罪犯反省报告,邀请法官、律师来校作普法讲座,重点部门、重点岗位专项普法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多层面、多途径地落实普法教育活动。
其次,法制教育进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学是普法工作三进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该门课程不仅能培育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它也是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的生活指导用书,能够帮助大学生们及时转变角色,认识并适应大学生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模拟法庭、社会调查、课堂案例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有效途径,提高学生们学法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高校还可积极发挥专业课程的普法作用。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上,可增加和专业密切相关的法律课程。用行业、专业领域的典型法制案例,教育和引导学生知法、守法。
第三, 法制教育进宿舍, 营造法在身边的好氛围是普法三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校可充分利用广播台、闭路电视系统、校报、网络、宣传窗、黑板报等宣传阵地, 大力宣传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律常识, 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的法制教育宣传活动, 如设立法律咨询点、开展法律读书节活动、举办模拟法庭, 播放普法电影、排练普法小品等, 都可有效推动普法教育工作在学生中的广泛展开,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道德认知不断提高, 道德情感更加丰富, 道德信念日趋稳定,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强化普法工作三优化,提高普法教育实效性
优化教育载体,增强普法教育吸引力。法制教育形式单一是制约高校普法教育工作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何让普法教育形式达到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高校在创新普法教育载体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比如很多高校开展的把课堂搬到监狱、邀请校外的法律专家、奉公守法模范、杰出校友等走进课堂,为学生做廉洁报告等普法教育。
优化规章制度,打造普法教育软环境。学校教育、管理与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学校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具体体现。规章制度是否合法、合规的程度,代表着学校遵纪守法的能力与水平。高校应对在实施过程中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已经过时的规章制度明确废止;对不适应形势要求、影响学校科学发展的制度,涉及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条款以及尚不够完善的条例进行修订;新增群众反映强烈、实际工作需要的规章制度。
优化监督形式,提升依法治校认同度。校务公开是推行依法治校的内在要求,是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的重要措施。校务公开要走制度化、规范化之路,要把学校的重点工作,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成立校务公开领导机构,健全校务公开程序,严格按程序进行。通过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实行热点、敏感问题领导干部承诺制及教代会监督等监督制度,保证校务公开的真实性,保障教职工知校情、参校事、议校政的权利。
第二篇:高校普法教育与当代大学生
高校普法教育与当代大学生
一个本不该出现的犯罪群体,近几年来频频在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介上出现,这个犯罪群体就是——大学生。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体现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水平,高校法制教育作为高校政治思想的一部分,对于增强大学生活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校园是一个开放的多元性的学习环境。学生突然之间缺少了家长的监管与约束,易导致了高校学生暴力事件的发生。“马加爵案件”尚未平息,广州又发生了校园暴力事件:一名大四的男生追求一名女研究生不成,竟趁夜将其杀害;还有被闹得沸沸腾腾的药家鑫事件······不禁让人疑惑高校学生到底怎么了?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人事保障局两名公务员在办公室遇刺,经警方调查确认犯罪嫌疑犯周一超现年22岁,是浙江大学农业学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应届毕业生。原因他在该区公开招考公务员中,已通过笔试,面试,但健康检查 不合格,未被利用,因情绪悲观,产生报复念头,迁怒于人事部门的招考人员,导致行凶杀人。
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对象,能给予的最恰当的解释是:现行法制教育模式,根本没有让学生真正懂法。那么从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中分析,我认为主要是两点:1,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2,社会和学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就从我国的教育体系来看,主要重心仍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在乎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导致现在的学生包括大学生在内守法概念也就十分淡漠。大学生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不容忽视。从社会大环境看,学生们接触最多的是电视和书报杂志。一些港台不良影响作品和杂志从视觉和心灵冲击着学生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某些长期浸淫其中的学生脱离中学的高压束缚来到大学这个充满自由的地方,思想上的放松,他人的不良居心就极易走上歧途。即便事发之后在如何后悔莫及也于事无补。
当前高校法制教育仍处于不受重视的处境,关于法制讲座数量甚少。加强高校法制教育亟待解决,1,学生仅能从思想政治课中获取一定的法律知识。在我国现行的高校教育大纲和教学实践中,高校的法制教育一般是从属于德育教育,并没有自身的独立性。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占据了大部分,在有些高校甚至全部是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只是德育教育的一个补充,因此学生的法制教育长期受到冷落,因此学生的法制意识极其缺 乏与薄弱,甚至导致无视法律的存在。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是有一定的关联性,但若将法制教育从思想首道德教育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科目,这将会是一个历史的突破与创新。对高等院校学生的法制意识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2,关于法制讲座数量甚少。在当代大学生还未真正的走出社会,没有经历风雨后的成熟之前,除了开设专门的法制课程之外,法制讲座是必不可少的。从广东省十所不同层次高等院校“各学期开设法制讲座”调查,学校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并未对学生加强法制意识方面做出重要安排。可以想像 “亡羊补牢”的讲座或会议对已经发生恶性事件的当事人来讲,有何意义呢?这不得不说是高等教育机构在对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一种失职。
从高校所呈现的漏洞不难理解现实大学生犯罪的屡屡发生。因为道德和法律对维系社会秩序有着互补性。所以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不能忽略道德教育。任何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都需要道德和法律来维护正常的秩序。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软手段。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把正确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灌输到人 的意识中去,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行为、品格、习惯,达到自我调节,自我监督的效果。法律代表了阶级的意志,是推行国家,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制手段,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硬手段,是没有任何个人 感情色彩的。法律是以道德为价值取向的,并以道德为社会支持。“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所以现在要努力转变重智轻德的局面。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创新型的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才更有可能地自学受到法律的约束,从而才能在正常的法制社会道路上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大学生在法制教育中,爷应当学会运用法律作武器。如今,社会犯罪率逐年增多,学会用法律保护自身利益。这未尝不是一种打击社会犯罪率的好办法。在物质化的知识经济型的社会中,竞争日益激烈,若学生拥有良好的法律素质,定能避免因竞争压力带来的邪恶行为,减少很多犯罪事件的产生。
加强法制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制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的重要位置。通过普及法制知识,深入群众传播法制知识,才能让人们在实践生活中学会运用法制知识思考个人行为,懂得运用法制知识作武器保护自己。大学生深入了解法制知识,养成良好的法律素养,可以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撑起一把法律的保护伞,避免因丧失理性,一时冲动之下犯下的终生错误,避免因利益诱惑而误入歧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目前在经济发展面临着市场疲软情况,而且又出现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容易引起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当代的大学生在双重压力的影响下,应当具备良好的分辩能力,正确看待社会出现的问题。并且在激烈的竞争下,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社会大舆论,大学生应该持有自己的主见。面对各种情况,大学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忌因一时冲动而触犯法律。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面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保持较高的警惕性,并且切忌迷信邪教,杜绝再度出现“天安门自焚”事件。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持与法同行,坚持科学,杜绝迷信。
在此我有几点建议: 1,我认为《学生手册》不应只是学校的摆设和纸上谈兵的文件。学校在开展学生教育时应突出《学生手册》的依法治校性。2,高校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自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12月4日,作为每年的全国法制宣传日。所以我建议应当在法制宣传日开展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开展各种活动,如“法制小知识有奖竞答、法制知识现场询问、法制知识情景剧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收获知识。3,适应改革高等教育大纲。法制教育是现在教学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增设法制课程,可以克服死板教学,以创新形式为我们学生展现法制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可以更好地传授知识,传播法律常识,让我们学生贴近法制生活,使我们印象更加深刻,提高我们的法制意识。4,高校应当努力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尤其注重教师政治素养和师德的培养。教师要”为人师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其实是非常大的,有些影响可以说是终生的。那么这就要求:”教育人者,必须先受教育。"这也就要求高校需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具备一定法律常识的教师队伍。5,关于法制讲座的数量甚少,所以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当不定期开办相关讲座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到学校开展法制讲座,提供案例分析,用活生生的案例提醒学生时刻遵纪守法。讲座结束后,也可组织班级开展主题班会。
我相信经过学校与我们学生的努力大学会越来越美好,法律会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我们也会时刻记住守法。使大学生犯罪事例成为历史不再发生,社会也因我们而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繁华。中国更会因为我们而变得更加强大因为中国少年强会使中国更强。
第三篇:普法教育材料
法制、纪律安全、预防艾滋病 三年级(4)班
魏艳文
三年级学生年龄还小,心理压力大,心理发展很不稳定。在他们身上,容易养成不良习惯,发生违法行为,加上一些学校应试当先,忽视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极易导致上述学生造成或轻或重的法律后果,使得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因此当前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充实和完善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尤为重要。
一、那么导致青少年犯罪率如此之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1.主要是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年龄不成熟。
2.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还表现在:由于对自我的要求过分高于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客观生活环境困难,使得他们在心理上非常脆弱。家庭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些父母过度关怀子女:有的不惜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舒适的环境;经济条件好的,更是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要啥给啥。这容易使青少年产生好逸恶劳,挥霍无度的不良习气,极易导致心理脆弱。而很多青少年违法犯罪,都是因心理的脆弱而诱发的犯罪。
3.现代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价值观是影响甚至支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
4.青少年学生个人化个性化倾向越来越突出。面对改革浪潮,许多人的价值观念就出现了个人化、个性化倾向,这也波及到一些青少年学生。
5.社会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也发生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青少年学生生理和心理上都不成熟,当今社会给他们的成长环境又非常复杂,生理上和环境上的变化会导致其心理的变化,有变化就会有行为走偏的可能。如何有效遏制青少年犯罪,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教育界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
二、那么如何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呢?
1.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2.坚持依法治校,大力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
3.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宣传。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通过黑板报、展板、橱窗、阅报栏、校报、校园广播、法制讲座、校园网等加强法制宣传,形成浓厚的校园法制教育氛围。
4.加强领导,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法制教育队伍。一支相对稳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者队伍和一个相对稳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将是青少年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
5.加强校园内部常规管理,争取社会各部门的共同教育,共同管理。青少年的培养与教育,不仅仅是学校一个部门的事,社会各个部门也都负有重大责任。
6.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大力开展法制教育教科研活动,充实和完善法制教育理论,切实提高法制教育理论水平。
目前在我们学生中间还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习习惯不太好。2.学生个人卫生习惯差。
3.部分学生在上下学途中乱买东西,吃后包装袋、果皮乱扔。
如何预防艾滋病:
不与他人共用口杯, 尽量不使用公共的抽水马桶, 不要接触毒品, 不去不合格的卫生医疗场所打针, 身上有伤口不要接触爱滋病人。不要随便用尖利的针、小刀等物品刺划自己和他人 讲究卫生、勤洗手永远是预防各种疾病的必须。同学们,希望大家今后认真反思自己过去的思想和行为,彻底革除不良习气,做懂法、守法的新时代文明小公民。
第四篇:普法教育
普法教育
1.存在问题
我国现有法律制度还不健全,人们的法律知识还很缺乏,即便有些人懂法,但是法律意识不强,导致出现一些不良的后果。当前我国犯罪人群主要集中在青少年群体,农民群体和一些政府官员,这些犯罪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在全民中开展普法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政府要加强普法力度,各级党组织、地方政府和全国人民都要积极参与,共建法治社会。
2.原因及对策
农民犯罪的原因分析:农村劳动力过剩,城乡差距增大,大量农民涌向城市,但不能及时吸收安置;教育不到位,腐朽没落思想乘虚而入;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不能充分发挥有效作用;农民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侵害农民合法权益行为时有发生;执法不严,打击不力;立法滞后,管理无序,缺乏预防农民犯罪的社会联动机制。
减少和遏制农民犯罪的对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规范执法行为,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加大打击犯罪的力度;建立劳务输出输入管理机制,加强对民工的管理;加强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3.范文
当前普法教育工作应着重转变四个观念
我区的普法教育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企业,从商店到学校,法制宣传教育进村入户,逐步深入人心。随着法制宣传教育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得到了普遍增强,越来越多的群众能够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并通过民主渠道评判政府的工作。法制宣传在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的各个领域正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要群众学法到群众主动学法,我区的普法教育工作主管部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目前这样一种对普法教育工作极为有利的新形势下,如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使人民群众从学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我认为着重应转变四个观念:
一、树立社会普法、人人有责的观念
依法治市、普法宣传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应把法制教育寓于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司法行政其他职能之中。不断加强与各行政执法职能部门的联系,使我区法制宣传不断向深度拓展,向广度推进,由条线宣传向联动宣传转变,由宣传基本法向宣传专业法跨越,不断扩大法律服务的外延。
二、让公民在参与实践中主动学法
法制宣传工作者应由过去的管理者、教育者,用行政手段组织群众学法用法的角色,转移到引导公民自已掌握法律武器上来,因势利导,积极做好各项法律服务和保障工作。将公民由被动接受普法转变为主动参与普法。组织公民参与到健全国家法制的民主化进程中去,积极参政议政,在参与民主政治中学习法律,在参与法制实践中用法,从而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三、结合多种活动及阵地开展普法
改变以往的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模式,做到送法上门,法律服务上门。可以结合“法律进万家”“法律进社区”“法律进校园”“送法下乡”“每月一法”及外来人口法制学校等活动及阵地开展普法教育,以更好地体现普法的服务职能。
四、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法律服务
即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法制教育资源,包括法院开庭审理民事、刑事案件,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办理案件以及在监狱开辟法制宣传教育阵地等,对群众进行普法。并充分利用现代媒介,积极拓展法制宣传阵地,更多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法律教育方面的服务,使我区“四五”普法规划中“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目标早日变为现实。
第五篇:普法教育
弘毅文明宣传社与法律协会前往合肥六十九中开展普法教育宣传之
如何面对突发事件
为了进一步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保护自己,2011年4月21日,弘毅文明宣传社和法律协会继续前往合肥六十九中,举办法制宣传活动。
围绕法制宣传系列宣传活动的主题——如何面对突发事件,参加活动的普法教育宣讲团前往六十九中,展开宣传活动,向各位同学讲解各种突发事件,并接受现场咨询。为进一步深化普法教育的意义,提高广大中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动现场,宣讲团与台下中小学生进行了互动,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这对于提高青少年法制意识、正确应对突发事件、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普法教育受到了六十九中老师学生的欢迎。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提高青少年自尊、自立、自强意识,增强青少年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使他们顺利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