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读书笔记(原创)
美国的居民守法意识——暨《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读书笔记
康德曾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然而在现代社会,并非人人都有崇高的道德操守,当道德的力量无法驾驭人们的善恶之念,那么罪恶便将横行于世。此时此刻,法律的制裁或者是公民的守法意识将显得尤为重要。近日,我在图书馆借阅到一本名为《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的作品,品读之后心中有一些收获,结合书中第十九章的“居民的守法意识”,与老师分享一些读书心得。
一、关于本书的作者
本书原著是由斯蒂芬*布雷耶撰写,他于1938年5月出生在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市,现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先后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和哈佛法学院,曾任司法部分管反托拉斯事务的助理司法部长的特别助理、哈佛法学院助理教授及教授,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水门事件特别检察组助理特别检察官、参议院司法委员会法律顾问及首席法律顾问、联邦第一巡回上诉法院法官及首席法官。1994年7月,经克林顿总体提名,被任命为最高法院大法官。而本书的译者为何帆,现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从作者的履历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本书必定是一本能让我们深刻了解美国司法的著作,而译者的水平也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好的翻译和司法实务方面的指点,使我们阅读起来更加的通俗易懂。
二、关于本书
在该书的体系上,我觉得编排得相当不错,由三个部分共十五章外加结论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人民信任,来之不易”,主要讲述的是美国司法制度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案例,为我们讲述了“司法至上”的理念是如何一步一步在人民心中确立起来。第二部分为“维系信任,法官何为”,讲述的是美国联邦法院的法院在司法实践当中如何处理法律的解释,以及最高法院与国会、行政分支、各州政府、下级法院和先例的关系。第三部分为“守护宪法,捍卫自由”,讲述的是在一些特殊时刻(如战争),最高法院如何保护公民的权力不受总统特权的侵害,以及在一些价值观与比例原则方面的探讨。我想,本书的体系完整而清晰地为我们展现了美国司法制度的建立以及公民守法意识深入人心的过程,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方面。
三、守法意识的建立
现代社会中,美国的司法制度是让世界上许多国家学习和借鉴的典范,也是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核心。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美国司法制度的作用,而美国公民的守法意识也是非常强的,正如作者所言:“民众已形成一种习惯,哪怕内心极不认同,也能遵循最高法院的宪法解释。今天,尊重最高法院的判决,已经和日常呼吸一样,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我认为,民众的守法意识高有显而易见的益处,一个有效的司法系统,以及它诚信履约、杜绝贪婪的能力,将有助于激励经济投资,促进社会繁荣。美国日趋多元、快速增长的人口,已经使这个国家意识到借助法律解决各类严重分歧和严格执行法院判决的重要性,哪怕这个一个不受欢迎的判决。
然而,我们看到美国的民主、自由、法治并非是一开始有具有的,包括民众的守法意识,这都是在美国建国两百多年以来慢慢努力与积累抑或是血泪与战争教训而来的。通过资料了解到,美国最高法院在建立伊始并非像现在这样具有权威与力量。在最高法院建院之初,几乎是无案可审的,并且在1789年《司法法》中为最高法院大法官们添加了一项沉重负担:在各地巡回法院中听审。当时的交通极为不便,只能靠四轮马车或雪橇出行,大法官们一年四季在外奔波,苦不堪言。
自1803年的“马布里诉麦迪逊案”之后,由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确立了最高法院推翻违宪法律的权威,这一伟大的壮举至今仍为美国的许多法官所称赞。但这个权威的确立并非是一番风顺的。如果说“马布里诉麦迪逊案”是最高法院推翻违宪法律权力的确立,那么“德雷德*斯科特案”则是对于这一权力的考验。在“伍斯特诉佐治亚州案”中,最后演变成了最高法院的判决被佐治亚州和总统拒绝执行,最后造成了印第安人迁往了西部。该案中总统杰克逊说的一句话也成为了当时最高法院弱势地位的最好印证:首席大法官“既然判了,现在让他自己执行判决”。而在“德雷德*斯科特案”中,最高法院判定,一位前奴隶不是公民,没有资格在联邦法院起诉,并判称,即使一名奴隶曾被主人带人自由州或自由准州,也不能成为自由民。美国的宪法在制定之初,即留下了黑人奴隶等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而该案当时整个国家已因奴隶制问题陷入分裂,处于内战边缘。本案判决一直被视为最高法院最恶劣的判决之一,因为最高法院在判决时,某种程度上考虑了政治因素。它原本意在避免内战发生,却成为引发战争的因素之一,这不得不令我们感慨。最后,在美国内战之后,国会增设了第十三、十四和十五宪法修正案,通过保障获得自由的奴隶们受平等对待的权利、投票权和其他基本民权,为奴隶制画上了句号。
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一直很严重,尽管在内战之后修改了宪法,解决了黑人在法律上的地位问题,然后在现实中,平等的地位并非一蹴而就。在“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中,最高法院判定在公共教育领域绝不允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在教育机构内推行种族隔离制度,违反了宪法的规定。最高法院要求各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但是这在白人社会中激起了巨大的反抗,民众不愿执行最高法院的判决,并极力反抗。最后,在艾森豪威尔总统派遣101空降师的帮助之下,执行了该案的判决,让九名黑人学生进入了州的中央中学。本案也使“司法至上”原则深入人心,而在“布什诉戈尔案”中,这一原则也体现得更为明显,无论该案的判决是对是错,落选的戈尔发表声明,呼吁拥护者切勿攻击最高法院判决的合法性。一切都那么平静,没有街头骚动,没有暴力抵抗,更不用像小石城事件那样,动用101空降师维持秩序。我想,公众将最高法院的判决作为法律自觉遵守是这起案件最了不起的一处。
四、我的思考
在现今的美国社会里,民众哪怕是多么不喜欢法院的判决,也会拥护它并执行它。我想有如下一些因素:
1、历史和环境的因素。美国建国至今也不过两百多年,然而其许多制度都是各个国家模仿和学习的对象,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现象。从第一批登入美洲大陆的清教徒开始,“五月花号”所确立的民主自由的精神就在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深入民众的心理。并且美国建立之后,没有经历封建社会的影响,只有少量的封建残余。州权主义在人民的心中也是根深蒂固的,在美国社会里,联邦和州并无高下之分,只有在分管事务方面的区别。在各州所管
辖的事务范围内,人民更愿意通过议会、法律等各种形式来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利。在冲突发生之时,民众也更愿意通过司法的方式来解决矛盾与争端。在民主完备、法制健全的国度里,民众拥有较高的守法意识应该是易于理解的。反观我们国家,在封建社会里皇帝便是最高的司法长官,司法与行政不分、中央的集权,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影响,人治的观念影响深远,人民的守法意识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来发展。
2、司法的独立。在美国的国家体制中,司法机关是独立于行政分支与国会的,一个誓以宪法约束立法权力的独立法院,很可能不受立法机关的欢迎。在美国,立法机关由人民选举产生,有权制定受人民支持的法律,而司法机关未经人民选举产生,却有权解释并推翻违宪的法律。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经过两百多年,美国人民逐渐意识到,独立的司法系统对于维护公众权利的自由,确保政府在宪法节制下有效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至少在我看来,司法并不是独立的。我们的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是由人大选举出来的,人大有权撤销之,因此在产生上,并不是独立的。而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奉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司法体制,政法委书记是分管公安、法院、检察院的,往往政法委书记的意思就会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判决。我想,法官应当是“除了法律,没有其他上司”的,宪法、法律作为人民自由和权力的根本保障,倘若司法机关都无法独立而自主的保护人民的利益,人民又怎么会信任司法机关,进而形成良好的守法意识?
五、结语
以上便是我看完本书的一点思考,我想,一个国家的居民守法意识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便能解决的问题,守法意识社会化的进程必然伴随着治理贪污腐败、司法独立、保障人权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解决,这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路程吧!
第二篇:法官能为民主做些什么书评---斯伟江
书评《法官能为民主做些什么》(l)斯伟江
何帆组织翻译的美国大法官系列,我虽然买了不少,开个玩笑,基本上是以美国“春宫图”视之。大洋两边,都叫大法官,可差别之大,sometimes简直如充气娃娃和活色生香一样。当然,不排除有消费者喜欢充气娃娃,听话,一样出活。当然,不能一味调侃。太初,美国的大法官至少也是从纸面开始的。拿布雷耶书《法官能为民主做些什么》上说的宪法解释权来说,马布里诉麦迪逊案,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也是通过一份判决,将宪法的解释权,抓在手里。从此,最高法院法官成为祭司,掌握了宪法这一最高权威的解释权。这拿我国的话来说,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此赤裸裸的抢班夺权,为什么没有引起其他权力分支,如总统和国会的强力反击呢[1] ?
马布里的案例,经常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我国的宪法司法化的短暂一幕。在肖扬任首席大法官时期,我国最高法院也出台了一个宪法司法化的批复,首次引用了宪法,来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最高次席大法官也写了一篇,《中国的宪法司法化》,引用了美国的马布里诉麦迪逊案,认为,宪法教育权的批复,等同美国这个宪法司法化的名案,并认为中国宪法司法化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不设专门的宪法法院,由普通法院来解释宪法。显然,从广义的民主看,次席大法官和欣赏他的首席大法官一起,想为民主作写什么。可惜,时运不济,冯唐易老,权没抢成,人入牢房。尘埃落定后,全国人大说,解释宪法的权力禁脔只属于它,其实,法院也是党领导的,为什么不能让法院解释宪法呢?
马歇尔大法官名垂千古,而中国的马歇尔却只是落得一个贪官爱幼女的谈资?历史有偶然性,固然有政治风向偏移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在错误的国家,走了一条简捷的路线。
美国是一个清教徒建立的国家,这些来新大陆的英格兰人,本来就是一群对宗教自由特别在乎的人。他们不满意英格兰国教的专制,来到新大陆,试图建立自己的美丽新天地。
他们拷贝了母国的大部分制度,如地方自治,陪审团、法院,而英国的法院虽然不能说完全独立于国王,但是,毕竟在詹姆斯一世时,出现过柯克爵士这样的法官,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在查理一世时,议会和国王的抗争中,柯克爵士也是议会中的领头者。所以说,英国法院的尊严,有着悠久的历史。美国最高法院,无疑也是借助于这种历史带来的权威光环。当然,如布雷耶法官书上所说,关键是,最高法院靠自己的判决在这200多年中,在美国的民众中,建立了权威。通俗地说,权威,不是靠别人赐予的,是靠自己的判决(行为)建立起来的。否则,如王立军,兴也薄(勃)也,亡也,忽也。
应该说,马歇尔的判决说理很简单,宪法虽然是最高法律,也是法律的一种,法官是适用法律的人,而适用法律的人,也一定是需要和能够解释法律的人。其实,现在我国最高法院也有司法解释权,为什么不能解释宪法呢?这逻辑上,应该是一致的。马歇尔的说理,能让民众信服,加上他的技巧,虽然在这个案子中说自己有解释宪法的权力,但是,这个案子他没有判行政机构败诉。非常高明。笔者以前一个案子,作被告,赢了。没想到,法官在判决事实上,有意藏了一个错误的认定。原告第二次起诉,就依据前一判决中的事实认定,最后,我们实际是输了官司。可以说,中国的马歇尔大法官在上海。
我国,且别说大理寺、刑部的本土资源,从来不是口含天宪的部门。就说宪法,也不是最高权威。三个至上,宪法排小三。而且,这个小三从来不愿抛头露面。北大张千帆教授说,越不用的东西,可以制订得越美。这并不准确。我国的宪法功能,应该主要是宣示性的,类似皇后,母仪天下,但,皇上基本不用。宪法修改频繁,主要是每一个对马克思主义有解释权的祭司,都要把这个新发展写入宪法。另外,对私有财产,人权等政治正确的内容,也必须明示给国际夷人。这么多年,全国人大几乎没有解释过宪法,真是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笔者问一个哈佛毕业的中国宪法学者,你们教的宪法是哪国宪法?如何教?人长叹一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国的宪法在目前情况下,绝对不可能从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法官家。事实上,我国普通法院的法官也不能承受如此之重。在没有司法改革之前,不可能让法院解释宪法。而笔者经常说的是,没有政治改革,就不会有司法改革。一切,都必须等待戈多。作为事后诸葛亮,我们今天来分析肖时代的宪法司法化失败之路。中国的约翰马歇尔法官,不是在狱中,就是在投胎路上。古人说,发潜德之幽光。黄法官贪腐是一回事,人家为宪政民主做过些什么,要肯定。难道中国法官真不能为民主做些什么?显然不是。
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不测谓之神。中国的很多神人法官,以自己的荒唐的行为,无理的判决,让广大民众认为,中国的司法制度,及背后的政治制度,到了不能不改革的地步。这样的神人法官和神判,人民多耳熟能详,如数家珍。每年全国人大代表,对最高法院工作报告的反对票,都是最高的。而全国人大代表,已经是全国人民中容忍度最高的人,可以说,是忍者神龟。但是,他们都忍无可忍,这说明什么?如果要全国打过官司的人投一次票,结果之惨,会超过股市。当然,在最高院里的很多人,并不会赞同笔者的看法,会呲之以鼻,说,劳资靠,激进派。
中国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法官,坚持自己的理想,砍柴担水,无非妙道。在日常枯燥的一一件案子中,坚守法律。面对如来神掌,尽其所能化解。面对诱惑,能清心寡欲。笔者是见过不少的。在一些政治允许的范围内,制定规则,推进先进司法理念。如两高三部的非法证据排除,和死刑案件证据规则,从条文看,确实是有了很多的进步。犹如美国的米兰达规则,(你有权保持沉默,你有权请律师在场--),就是美国最高法院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创制的。这两个司法解释制定中,可以看得出最高法院法官的理念和身影。尽管,在两个司法解释在现实中举步维艰,但是,这是先进司法理念和落后的司法机构权力配置的摩擦决定的,后者,非中国法官能力范围之内。当检察院、纪委有权抓法官,并刑讯法官,有多少法官能顶住压力排除刑讯判案?当然,现实中,不少法官的危险并没有如此严重,不过,哪怕是一丝可能性,也会让有家有小的人,不寒而栗。没有制度变化,在烂泥塘边上,真是要非常洁身自好的人,才能推动制度变革。
可以说,有良知的法官(包括检察官)群体,在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中,和律师是同盟军,说实话,现行司法体制的弊端,地球人都知道。但是,法官群体不能直指弊端,默默无言,但能铸剑为犁,乃至枪口太高一寸。中国律师能直言弊端,获得掌声,但,手里并无权力。内外交互,律师以言行启发民智,法官以行动维护法律尊严。这国家才能不走向混沌。两个群体中,都有无良的人,这点毋庸讳言。但是,两个群体中的温和派都应该尽其所能,建立实际共识,消除隔阂。最终的目的,要让民主,缔造在有规则的国家,大家可以用规则来解决纠纷,而不是靠枪炮。上海人吵架不打架,比比动手打架,是文明了些。但如能辩论不吵架,更是文明。一个国家的政治纠纷,能在议会或法庭辩论解决。恐怕是国人之幸,也是法律人的梦想。中国的土壤,不同美国,只能走扎硬寨,打硬仗的做法。如马歇尔法官这种,一案抓权的做法,显然水土不服。
《法官能为民主做些什么》,即便是春宫图,对青少年的作用也是喜忧参半的。对于一个法治未成年的国家,其终究是要成年的。少时看过,成年时,至少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看多了,在青少年时意淫过度,或者性幻想的对象太美好,或者把自己想象得太威猛,多少会有负面影响!
所以,我希望在书本的扉页,写上巨大的警告语:成人用品,未成年人慎用。关于这一点,“五不搞”们绝对是赞成我观点!
最后,其实,这书原名是:Making our democracy work,应该是,让我们的民主运转起来。而在中国法官,本来的任务是Making our authoritarianism work!如此任务,欲共造民主,将是何等的艰辛!呜呼!
[1]当然,还是有些反弹的。
第三篇:民主四讲读书笔记
民主四讲读书笔记
13级经数 4132618 滕昊媛
一 古代雅典的民主及其弊端
说实话,拿起民主四讲开始阅读时,我就觉得很有难度,好像在读历史课本,因为书中的语言很专业。但是深入读进去以后,我发现这本书让我对民主有了重新的理解。书从民主的起源讲起。中学时我们在学雅典文明时就曾讲过雅典的民主,当时的想法是雅典的文明真先进,遥远的古代就已经有了这样进步的思想,然而书中的诠释并非如此。雅典时期的民主虽然实现了大多数公民参政议政,但是它实现的是私人的利益。公民虽然是占大多数,但是他们的想法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利益层面,尤其是精英阶层。在介绍了起源以后,作者列举了希腊同时期的三位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师徒三人一直都对民主持反对态度。他们的想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精英阶层自小受到较高的教育,他们的决策大都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满足国家而不是个人的利益。最理想的社会组成是一个为民众着想的君主,少数能够做出正确决定的贵族精英,以及大多数的公民。也许首先提出民主是个坏东西的人,但是从古至今,民主是个坏东西的说法从未停息。丘吉尔曾说民主是最坏的体制,但其他体制更坏,一般西方都认为政府是个必不可少的坏东西,是从最差里面选最好的,西方民主是代议制民主,通过选票选举候选人来代理选民管理国家。西方民主也是建立在政党的基础上的,但是政党的组织又不严密,他们的主张受选民的影响非常大。这样并不能实现能被所有人接受的民主。
二 现代民主与经济
经济上高度有国家(实际上是个人)控制的国家在政治上不可能是民主的,历史上从未有过例外。就像在金正日金正恩领导下的朝鲜,很难说是民主的,他们的政治体制看上去更像是古代所说的寡头制,完全是一人统治。现代西方民主中,民主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自由市场经济,在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中,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政治。市场经济要求进入经济活动中的人必须享有自主的权利,交换双方以平等的资格出现在市场上,有权自由处置自己的产品。商品交换与市场经济折射出的是民主精神,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才能撬开政治开放的锁。
另一方面,对于民主与资源分配的关系,我们始终强调资源分配应该强调效率优先。在推进民主化进程后,资源会重新洗牌分配,经济一定会倒退,所以,民主、经济、资源分配三者紧密联系,都不容忽视。
第四篇:我能为父母做的
爸爸妈妈,千辛万苦抚养我们长大。看到我们一天天长大和懂事,非常开心和高兴。作为子女的我们,在这个感恩的日子里,我们也要好好感恩父母。
作为一个学生,我们能做的事情是:
1、为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2、认认真真读书,考个好成绩,让爸爸妈妈高兴。
3、听爸爸妈妈的话。
4、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小事。
……
第五篇: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
从细节中认识民主
——《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民主的细节》这本书,通过杂文的形式,写出了作者在美国居住七年的见闻,从自身经历中提炼到一个国家民主的细微之处,针对性的论述了美国联邦政府在对待权力制衡、收入与分配,文化渗透等现象的态度。
我们大多数人没离开过中国,对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总有一些好奇和感到奇异:比如他们的ABC电台天天骂总统、天天有大大小小的游行、老百姓自掏腰包购买比较贵的咖啡以支持巴西的咖啡农、巴菲特抱怨自己的收入税交的太少、美国的前司法部长去为萨达姆做辩护律师„„我们奇异,因为想不通;想不通,因为这些事在我们身边从来没发生过。
“民主”一词对很多人来说一直是一个很动听的褒义词,似乎民主的崛起是势不可挡的历史必然趋势。就书中的内容而言,从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我所理解的民主的细节。
一:美国民主的权力制衡机制
美国建国初订立的《独立宣言》中,就早早的为美国的未来构建出似乎完美的民主制度,直到今天,权力制衡这一优势,仍然在美国发挥着巨大作用。一方面,权力分散的形式,可以最大程度的体现各种阶层的看法,接纳和吸收社会四面八方的认识,更好的维护自由平等。另一方面,一层又一层的审核,批准,考验的不仅是施政者的才华与民众参政的热情,更多的是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于是这个国家变得充满活力。
事情是这样的:2006年12月,美国司法部在白宫的批准下,突然以工作表现不佳为由,解雇了8名联邦律师(更确切地说是联邦检察官)。这些律师在震惊愤慨之余,将这事捅到了媒体。从2007年1月份开始,各大媒体开始积极报道这件事,讨论这次解雇是否合理。3月份,国会司法委员会开始调查此事,传唤司法部的相关当事人。在媒体和国会越来越气势汹汹的声讨下,司法部策划此次解雇事件的司法部长助理桑普森被迫辞职,同时,要求司法部长冈泽尔辞职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大家可能会奇怪,司法部解雇自己的雇员,怎么会成为丑闻呢?问题在于,很多议员、媒体以及这8个律师本人认为,此次大规模解雇不是因为什么工作表现,因为在解雇之前,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工作表现的评审程序。最后法官认为,司法部不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雇官员,因为当人员任免影响了政府为公众提供有效服务时,这本身又是违宪的。
由此可见,在这样的国家里,真正的权利不在某一个人掌握,而是一部在各种力量相互制衡运转。
二、言论自由
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去过中美两国的人,都能深深体会到这方面两国的落差感。美国媒体敢于发出独立于政府的声音。独立媒体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无以伦比的。
911之后美国总统布什曾秘密下令,国家安全局对恐怖分子嫌疑人进出美国的电话,邮件进行窃听窃取。这件事在4年后即2005年被《纽约时报》最先抖露出来,闹的全国沸沸扬扬,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丑闻。按一般人的直觉来说,总统下令对恐怖嫌疑人进行秘密监控,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是为了国家安全着想,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美国人对自己的政府没有这么宽容,他们认为即使是嫌疑犯也有对于自己的隐私权利,言论自由,有一种“神经质”的警觉,在他们眼里这些权利就像“娇嫩”如婴儿的皮肤一样,需要一丝不苟的呵护。
理智的说,政府给予社会言论自由的权利,不得不说是一个明智之举,这样一来,激发了草根民众了解政治的热情,缓和压抑的政治空气,引领社会的思想解放潮流。
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这种媒体都是主动精神,在中美博弈白热化的今天,必须正视当前“美国强,中国弱”的事实。我们无法控制他国言论,只能去调整自己。一些人会担心,不恰当的言论是否会影响两国关系,其实这并不重要。对比我们的《人民日报》,与美国的《纽约时报》可以看出,百家争鸣的社会,思想更活跃;总是那样一陈不变,得不到大的发展空间。再者,我们对外的看法本来就是多元的,释放之前不曾释放的言论,也不会到先乱了自己的地步。两国民众对中美关系都有着不同的认识,而媒体之间的博弈却是我们有目共睹的,谁释放的声音多,设置话题能力强,就拥有更主动的发言权。当今我国对外事务与日俱增,民众适当释放我们的言论能量,让世界认识我们的“厉害”,才会更好地赢得稳定健康的发展环境。
三、文化渗透
在拥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与民族交融自由开放的新兴国家博弈中,两种文化的冲突,文明的碰撞,需要在变化社会中,重新审视我们的认识观。来到城市中,我们接触到比原来更多的外国货,对比国外市场上的“Made in China”,也有了新的看法。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尤以制造业最为代表。低廉丰富的劳动力和低价的商品。瞬间冲斥到全世界的每个角落。于是,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近来,关于“中国制造比国外便宜”的争论很多,缺乏品牌和自主创新,也困扰着“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中国商品在海外确实非常便宜,确实比在国内还便宜!”有美国人就担忧“中国商品非常便宜······这是个危险信号”这个“危险信号”的危险性在于高成本高能耗难以维持我国的制造业大国地位,再加上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反倾制裁销,我国的低价产品逐渐丧失竞争力,甚至逐步被别国商品代替。
拥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如今的低端制造业,同样可以“卖文化”。也就是说,提高产品对文化创意的依赖性,减少对物质资源的价值比重。不仅能够保住市场,还能获得新市场。富含文化的制造业,是更具持久性的。国际上早有先例,英国上世纪90年代布莱尔执政时期,就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旨在把英国打造为“世界创意产业中心”;盖茨也曾说过,20年后,微软可能消失,但可口可乐可能会存在,为什么?他虽没说,但我们非常清楚,可口可乐买的不仅是碳酸饮料,更多的是向世界展示轻松、自由、开放的美国文化。一系列
对比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可口可乐并不代表高科技,却远比高科技的微软生命力强。归根到底,就在于美国文化的支撑。
中国文化的历史底蕴,远胜于美国文化。为什么却没有时代创意?
最后,我在这里谈谈不同与作者的看法。
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民主也不是万能的。美国国内制造业发达,而且在国外大肆扩张,通过武力抢占石油、淡水等重要资源,再强占众多的战略要地。总之,美国的民主,是建立在对别国的专制上的!为什么美国的阶级矛盾如此缓和?并不是资产阶级变性了,而是资产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权,将剥削的主要对象变成外国无产阶级。即将阶级矛盾转变为国家矛盾。
另外,从国内而讲,美国发达的国力,老百姓的富足也决定了其民主的可行性。比如,捐赠的门槛。从作者引用的数据来看,美国大选的大部分费用来自“散户”。试问,如果美国老百姓如同中国那样贫穷,谁会捐那么多钱出来给一个陌生的竞选者?
回到主题,民主,在中国是个问题。民主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我认为是法律的完善。而且前提必然和经济相关联。我们羡慕美国的发达,因而感觉美国什么都是好的,认同任何赞扬美国的理论。其实是国人的思想未被解放,仍然停留在人云亦云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