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主四讲》读书笔记
《民主四讲》读书笔记
中山大学公共政策学廖远
《民主四讲》这本书属于“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丛书。在缘起部分,有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近百年来我们过于迫切地想把自己纳入这样那样的普遍性模式,实际忽视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同时,我们以过于急功近利的实用心态去了解学习西方文明,也往往妨碍了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明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1世纪的中国人应该已经有条件以更为从容不迫的心态、更为雍容大气的胸襟去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1]”这一观点可以很好地体现在《民主四讲》这本书中,作者是带着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分析西方民主的,正如他所说:“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介绍,也不仅仅是为了赞赏;在很大程度上,它的目的是要对西式民主进行批判和反思。[2]”通过批判和反思,我们能更好地发展适合我国的民主模式。
一、民主模式应体现时代性
民主是好东西,但其模式却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该如何对待各个时期和各个地区的各种模式的民主?在作者看来,民主的实效是区别什么模式的民主是好民主的关键因素。同时,作者认为民主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正确的态度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同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下,应该不断探索实现民主的新方式。[3]” 在看这本书的同时,我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民主模式是适合中国的?
书的第一讲是民主的起源和演化,主要讨论民主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究为什么它会从“坏东西”变成了“好东西”。[4]书中说道,民主最原始最简单的含义是“统治归于人民”或人民主权。更准确地说,由全体人民(而不是他们选出来的代表)平等地、无差别地参与国家决策和进行国家管理。[5]很显然,这种形式的民主是最公平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最好的民主。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可以说最接近于这种模式,虽然雅典的公民只占总人口(包括奴隶)中的少数,但是在公民中,雅典人真正实现了民主。但是作者认为,今天讲民主时往往都背离了民主的原意。由于“自由”与“宪政”概念的提出,民主的适用范围被限制了,经过长期的异化,民主的原意被彻底颠覆了:把选举代表放在第一位,而把人民的决定权放在第二位,“民主”完成了从“人民统治”向“人民选择统治者”的转型:“人民”变成了“选民”;“民主”变成了“选主”。[6]而作者认为,当“自由的”、“竞争性的”选举实现了普选后,人民依然不能当家作主,因为选举的“贵族”、“寡头”性质还在。由于实行像雅典一样的直接民主不现实,因此作者认为民主的原则至少要求所有的公民都应有担当公职的平等机会,虽然选举权的限制大大减少了,普选实现了,但是与此同时,当选者的财产资格也逐渐消失。这两个变化使人们相信,只要政府是经过普选产生的,它就是民主的;相反,只要政府不是经过普选产生的,它就不是民主的。在此过程中,民主的概念被偷换了:从人民行使主权的政体变为人民作为权力来源的政体;政治平等的概念也被偷换了,从公职分布的平等变为了选举权的平等。[7]
然而,雅典式的民主却被人们认为是“坏东西”,而异化的民主则被认为是“好东西”,这是为什么呢?从作者的观点来看,关键还是一个字——“钱”。雅典的民主模式最符合民主的原意,即人民当家作主。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产生分化,一小部分人成为富裕阶层,而大部分人是穷人,如果真的让大多数的人民掌握政权,那必定会威胁富人的利
益,特别是威胁到他们的财产。因此,当民主受到“自由”与“宪政”的限制后,富人阶层才终于接受了“民主”。正如书中引用雪瓦斯基的观点:如果有产阶级得不到对其财产权的保障,他们是拼死也不会接受民主的。[8]因此,作者认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所谓“民主”都是经过改头换面的民主,它们是异化后的民主、去势化后的民主、无害化的民主、去功能化的民主。经过“自由”、“宪政”、“代议”、“选举”、“多元”一刀刀阉割之后,民主已从难以驾驭的烈马变成了温顺的小羊;穷人已没有办法利用它来实现他们最想实现的目标,他们甚至不再知道自己最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富人也没必要害怕这种“鸟笼民主”,鸟笼内外依然是他们的天地。对有产阶级而言,既有唬人的“民主”之名,又无可怕的“民主”之实,这种玩意儿不是“好东西”又是什么?在这里,作者还引用了一句拿破仑的名言:“真正的治国之道是利用民主的形式来行使贵族统治。”[9]
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有失偏颇。作者看到现存民主模式存在的弊病,这点我非常赞同。现在的民主确实是有钱人的民主,穷人只能充当看客,而这还是在发达国家,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谓的民主都是拿来骗老百姓的。但是却不能完全否认当代民主的存在价值。一个事物在其特定阶段会有其特有形态,当蝴蝶还是毛毛虫时,我们可以骂它难看,却不能说它一无是处。民主也一样。我认为,民主是个好东西,无论任何时候,只要它适应时代的发展。过去,雅典人实现了一种直接民主的模式,但是那是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上,那是那个时代的“民主”;后来,时代变了,雅典民主也消亡了,随之而来产生了罗马共和国,而后是罗马帝国,它们都没有采用古希腊的民主制,为什么?因为不适用。其实民主不过是人类历史的其中一种政权模式而已,虽说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它更符合正义,但是合适不合适,那是另一回事。再后来到了中世纪,民主便基本消失了,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批判中世纪的如何如何地不尊重人权,如何如何黑暗,毕竟封建君主制的存在对于当时来说还是有合理性的,当时的人民大众还就是服从君主,你跟他们谈民主那就是对牛弹琴。终于到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开始兴起,人们终于感到了个人价值的存在,个人自由观念逐渐萌发;再后来,法国大革命爆发,使有产者再次看到人民的恐怖力量,因此,就有了“自由”与“宪政”对民主的限制,有产者终于接受了民主。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社会分配的不公平,以工人阶级为主要代表的人民不断掀起夺取政权、维护合法权益的高潮,迫使统治阶级逐步作出妥协,逐渐地满足人民的各种合理要求,使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成为改良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后来的福利国家。可以看出,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人类的政权模式一直处在变化之中,民主也一直处在变化之中。
政权组织模式的选择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应该由多数人来统治少数人还是又少数人来统治多数人。民主认为应该又多数人来统治少数人,这一点现在的人们都认可了,少数服从多数才是符合正义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现在的人们真的会按照民主原则来做。毕竟,真正的民主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人类希望到达的境界和未来努力的方向,但是从现实的角度看,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人民当家作主目前还是很难实现。比如民主的巩固,虽然历史上经历过“第一波”、“第二波”的民主化浪潮,但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民主的倒退,因此,民主的巩固受到了挑战。另外还有民主的质量问题。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即使民主的游戏规则被大多数人接受,即使民主体制得以巩固,未必所有的民主体制都是美好的。任何人只要对被看作民主的国家稍作比较(例如挪威与印度比较,或澳大利亚与菲律宾比较),就会了解已经巩固的民主也有质量上的差别:有些民主质量高,有些民主质量低下,还有些民主不上不下。因此,民主也有优劣之分。[10]而这种优劣是应该从民主的实效来看的,而不是看民主的形式。我们不能为了实现一种所谓的真正的民主形式而不顾一切,不能为了民主而民主,我们应该想清楚,实现民主到底是为了什么?人民掌握政权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当当统治者,耍一下威风?或是为了掠夺富人的财产、报复富人,就像曾经的共产主义运动?还是为了全体人民乃至全人类的福祉?这些问题引出了本书最后一
讲涉及到的内容——民主的实效。
二、民主是为了实现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书中用了两种标准来衡量现存民主的实效:一是用工具性标准来衡量,如民主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是否有利于增进人们的幸福感等。二是用民主本身的尺度来衡量民主的实效,即现实的民主制度多大程度上是按照民主方式运作的?[11]关于工具性标准书中得出的结论是:
1、民主不一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也不一定阻碍经济增长,还得具体环境具体分析;
2、民主政体本身并不一定会带来更高水平的社会公正;
3、民主制度不一定会带来幸福。这三个结论都是作者在综合各国研究机构的调查研究成果而得出的结论,在此我不对它们的正确与否作出评论,我只是想说,既然人们把经济发展、社会公正以及幸福作为衡量被认为是“好东西”的民主的实效,说明了经济发展、社会公正、幸福这三个标准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地位,是人们普遍的追求,那么实现民主,不恰恰应该以实现这三个标准为最终目的吗?
因此,我认为:民主是为了实现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在这里我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合称为社会进步。因此,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民主,一种民主是“好民主”还是“坏民主”,都应该以能否实现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为根本出发点。
当民主的实现以社会纷争不断、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为代价时,民主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进步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民主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推动社会更好地前进,而经济发展则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因此无论是什么民主模式,只有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的模式才是好的模式。
而人民辛勤参与生产劳动,发展经济,是为了使自己过上好的生活,是为了个人的幸福,因此,民主作为一种政治体制,作为一种手段,应该最大限度地符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使社会稳步发展,使人民生活幸福。
只有这样的民主,才是好民主。
书中提到了西方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民主程度很低,但是人民的幸福指数却挺高的。[12]虽然我不敢说中国的幸福指数真的很高,但是无论如何,这恰好表明了不是只有西方的那一套民主才叫“民主”,不是符合了西方标准的民主才是好民主,才会实现幸福,是不是好民主,还得看该民主模式适不适合一国的国情。那么什么样的民主模式才适合中国呢?
三、中国的民主
书的最后作者对民主制度进行了反思,其中提到了“民主赤字”,即挂着“民主”的招牌,但徒有其表。比如“美国的民主赤字”、“加拿大的民主赤字”、“澳大利亚的民主赤字”等等。民主的赤字表现在很多方面,最主要的是三个方面:投票率的下降、政党的衰落,民众对各种政治机构和政治人物的信任度下降。这三种现象并不局限于个别国家,而是在相当多的所谓“民主”国家都可以观察到。[13]为什么会出现“民主赤字”?为什么原来在西方国家运转良好的民主制度也会出问题啦?关键问题还是——时代变了,民主制度却没有变,矛盾就产生了。因此还是那句话:“正确的态度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同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下,应该不断探索实现民主的新方式。[3]”
中国的民主现状是很复杂的。
首先我们用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民主现状: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在近三十年来有目共睹,但是这是以牺牲了很多民主权利为代价换取的,比如城市房屋的强行
拆迁、强制征收农民土地、各种“血汗工厂”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然而经济的发展却反过来促进了民主的发展,这三十年来,人民的自由权利得到越来越多的保障,社会舆论环境也越来越宽松,政府服务意识在逐渐加强。中国的不民主的体制照样实现了社会的进步,说明一种政治模式只要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就有可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而不一定非要严格标准意义上的民主制。但是目前中国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这说明中国的政治体制需要进行改革了,大方向必定是符合世界潮流的民主改革,但是,注重自身特点才是关键。
如果从民主原则来分析中国的民主现状,即用平等的参与、平等的代表和平等的影响[14]来衡量中国的政治体制是否民主,那么我们只能说中国的民主之路还很遥远。总结起来就是书中的一段话:有些社会群体基本上不参与政治,另一些社会群体则积极参与政治;有些社会群体的利益和偏好很难在政治过程中得到代表,另一些社会群体的利益和偏好在政治过程中得到充分、甚至过度的代表;政府对某些社会群体的需要和要求作出积极回应,对另一些社会群体的需求和要求却不作出回应。[15]
客观来说,随着社会进步,中国的公民权得到越来越多的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民主的发展。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的政治体制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了,因此,中国要想继续实现社会的持续进步和人民的生活幸福,必须改革政治制度了。这要看党的魄力和智慧了。至于中国的政治改革应该怎么改,中国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民主模式,由于个人能力、学识以及阅历有限,我也无法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在这里只能把作者的关于民主发展的建议作为参考列出:
第一,用抽签代替选举,增强民众政治参与的力度。
第二,加强商议,提高民众政治参与的深度。
第三,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提高民众政治参与的广度。
第四,超越政治民主,将民主的原则适用于更广泛的范围,尤其是经济领域。[16]
我始终认为,民主只是一种手段,或许人类历史发展到某个阶段它会消失,但是无论如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才是我们应该永远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绍光.民主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8,“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缘起第5页
[2]王绍光.民主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8,前言第4页
[3]同上第3页
[4]同上第3页
[5]王绍光.民主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8,第2页
[6]同上第45页
[7]同上第65-66页
[8]同上第69页
[9]同上第69-70页
[10]同上第75页
[11]同上第191页
[12]同上第200页
[13]同上第244页
[14]同上第205页
[15]同上第205页
[16]同上第245-256页
第二篇:民主四讲读书笔记
民主四讲读书笔记
13级经数 4132618 滕昊媛
一 古代雅典的民主及其弊端
说实话,拿起民主四讲开始阅读时,我就觉得很有难度,好像在读历史课本,因为书中的语言很专业。但是深入读进去以后,我发现这本书让我对民主有了重新的理解。书从民主的起源讲起。中学时我们在学雅典文明时就曾讲过雅典的民主,当时的想法是雅典的文明真先进,遥远的古代就已经有了这样进步的思想,然而书中的诠释并非如此。雅典时期的民主虽然实现了大多数公民参政议政,但是它实现的是私人的利益。公民虽然是占大多数,但是他们的想法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利益层面,尤其是精英阶层。在介绍了起源以后,作者列举了希腊同时期的三位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师徒三人一直都对民主持反对态度。他们的想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精英阶层自小受到较高的教育,他们的决策大都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满足国家而不是个人的利益。最理想的社会组成是一个为民众着想的君主,少数能够做出正确决定的贵族精英,以及大多数的公民。也许首先提出民主是个坏东西的人,但是从古至今,民主是个坏东西的说法从未停息。丘吉尔曾说民主是最坏的体制,但其他体制更坏,一般西方都认为政府是个必不可少的坏东西,是从最差里面选最好的,西方民主是代议制民主,通过选票选举候选人来代理选民管理国家。西方民主也是建立在政党的基础上的,但是政党的组织又不严密,他们的主张受选民的影响非常大。这样并不能实现能被所有人接受的民主。
二 现代民主与经济
经济上高度有国家(实际上是个人)控制的国家在政治上不可能是民主的,历史上从未有过例外。就像在金正日金正恩领导下的朝鲜,很难说是民主的,他们的政治体制看上去更像是古代所说的寡头制,完全是一人统治。现代西方民主中,民主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自由市场经济,在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中,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政治。市场经济要求进入经济活动中的人必须享有自主的权利,交换双方以平等的资格出现在市场上,有权自由处置自己的产品。商品交换与市场经济折射出的是民主精神,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才能撬开政治开放的锁。
另一方面,对于民主与资源分配的关系,我们始终强调资源分配应该强调效率优先。在推进民主化进程后,资源会重新洗牌分配,经济一定会倒退,所以,民主、经济、资源分配三者紧密联系,都不容忽视。
第三篇:《民主四讲》读后感
《民主四讲》读后感
星火二班 王丹阳
《民主四讲》之作者为王绍光,全书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前言、民主的起源于演化、现代民主兴起的条件、现代民主的机制与运作、实效余反思。《民主四讲》这本书属于“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丛书。
在缘起部分,有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近百年来我们过于迫切地想把自己纳入这样那样的普遍性模式,实际忽视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同时,我们以过于急功近利的实用心态去了解学习西方文明,也往往妨碍了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明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1世纪的中国人应该已经有条件以更为从容不迫的心态、更为雍容大气的胸襟去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这一观点可以很好地体现在《民主四讲》这本书中,通过批判和反思,我们能更好地发展适合我国的民主模式。
民主其含义是“统治归于人民”或人民主权。更准确地说,由全体人民(而不是他们选出的代表)平等地、无差别地参与国家决策和进行国家管理,这是民主最原始、最简单的含义。卢梭自己说,“就民主制这个名词的严格意义而言,真正的民主制从来就不曾有过,而且永远也不会有”,因为“多数人统治而少数人被统治那是违反自然的秩序的”。在古罗马,由于公民对民主的重视,开始最先诞生了民主政体的雏形。然而,彻底的“民主”精神,使选举罗马最高执政者的最初的选举成为了一场规矩特别繁复的抽签仪式。是的,是“抽签”,这就是现在西方媒体所宣扬的民主政治的真正历史由来。因为只有“抽签”,才能保证选举过程和效果符合“民主精神”:针对每一位公民在政治权利上,完全能保证机会和程序上的公平。随后,众所周知,在古罗马建立初期,由于周边蛮族入侵和国内贵族政治的双重压力,低效的政治几乎让国家机器运转崩溃,这样的民主制度还未曾持续两三代人,就被选取贵族和元老院代表们的共和制所取代。这样的民主政治其可持续性是极端值得怀疑的,并且在其施行期间,罗马本身并未有受到民主政治带来的好处,反而由于缓慢的决策反应速度,使罗马军队在蛮族面前吃了几次败仗。即使是执政效率更好一些的共和制,在民众生存压力极大的上古时代,也仍存在可延续性不强,执政效率低的缺点,以至于无法维持。因此,在施行后不久,罗马政权就被“第一公民”屋大维所掌握,共和国变成了罗马帝国。相应的,罗马的政治效率也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大增,罗马的公民阶层普遍受惠,帝国的长久辉煌甚至照耀了整个西方古代史的天空。
《民主四讲》仅仅通过对“民主”这个政治精神,不同时代的人们的不同理解的事实记述,告诉了我们要想科学的、客观的描述一个社会学概念,是需要怎样的客观性、复杂性和准确性。在书中的“民主的起源与演化”这一部分里,通过清晰叙述希腊、罗马这些不同时代的先贤们,各自依据自己的理念建设出了许多不同的社会制度这些历史事实,给读者们明确了“民主”这个概念的由来。
从民主的角度看,这种平衡的要害是限制人民使用权力。正是因为如此,才慢慢演变出了今天所谓的西方民主。而现在“自由民主”、“宪制民主”、“代议民主”等所谓的民主其实已经离原来人民的统治、人民当家作主越来越远。之所以很多人还趋之若鹜,完全是被那些精英阶层,有产阶级通过各种形式给伪装了。现在的西方民主已经完全沦落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工具。因为有产者和精英阶层曾得出结论,多数人或群氓一旦获得参政的权力就会变成集体暴君。波里比阿认为:民主是建立在不讲原则的平等和自由之上的。西塞罗也说:把地位不等的人置于同等的位置上,这种平等实际上是最大的不平等,人民是浑浑噩噩的,民主制给他们过多的自由,必然会使他们变得盲目、任性、放纵、蔑视法律、不付出任何统治者。似乎他们分析的都很有道理,但就是因为如此,所以西方的民主是建立在精英统治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也就出现了现在的代议制民主,通过人民投票选举出他们的代表来行使人民的权力,似乎看上去很民主。但还是和卢梭说的那句话一样:英国人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仔细分析西方的政治,其实就是选举政治。投票的时候你是民主的,一旦选出来之后,他到底代表谁你就知道了。
现在谈到民主,我们无疑就会联想到民主可以解救新中国,民主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主能防止官员腐败,民主能实现政治透明,让人民当家作主,参与决策??民主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口中的“坏东西”演变成如今似乎是中国的救命稻草乃至全世界的期盼,这样华丽的转变深深吸引了我。
在文革时期,毛泽东发动群众,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这种做法可以说是一种民主,但是结果却一片混乱,导致人人不敢言,大到派别之间的武力斗争和群体批斗大会,小道因为一张大字报引起的家破人亡??这都是中国历史上对民主的尝试,现在回过头来,这也许是因为民主之前没有“自由”加以限制,导致少数人的利益得不到保护,恶意中伤就成了家常便饭。
改革开放的新中国,越来越注重民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根据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由选民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地方各级和全国人民代表,行使国家权力。但是这样的民主形式并不是真正的民主,各级人民代表的选举产生在我们看来仍然是如此遥远,在大多数人的一生中,参与选举的机会少之又少。但是在中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有其特殊性,抽签和竞争性选举都有其弊端。期待未来会有一个让人人都觉得民主的社会。
END
文章内容:王丹阳
2017.08.25
第四篇: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
从细节中认识民主
——《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民主的细节》这本书,通过杂文的形式,写出了作者在美国居住七年的见闻,从自身经历中提炼到一个国家民主的细微之处,针对性的论述了美国联邦政府在对待权力制衡、收入与分配,文化渗透等现象的态度。
我们大多数人没离开过中国,对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总有一些好奇和感到奇异:比如他们的ABC电台天天骂总统、天天有大大小小的游行、老百姓自掏腰包购买比较贵的咖啡以支持巴西的咖啡农、巴菲特抱怨自己的收入税交的太少、美国的前司法部长去为萨达姆做辩护律师„„我们奇异,因为想不通;想不通,因为这些事在我们身边从来没发生过。
“民主”一词对很多人来说一直是一个很动听的褒义词,似乎民主的崛起是势不可挡的历史必然趋势。就书中的内容而言,从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我所理解的民主的细节。
一:美国民主的权力制衡机制
美国建国初订立的《独立宣言》中,就早早的为美国的未来构建出似乎完美的民主制度,直到今天,权力制衡这一优势,仍然在美国发挥着巨大作用。一方面,权力分散的形式,可以最大程度的体现各种阶层的看法,接纳和吸收社会四面八方的认识,更好的维护自由平等。另一方面,一层又一层的审核,批准,考验的不仅是施政者的才华与民众参政的热情,更多的是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于是这个国家变得充满活力。
事情是这样的:2006年12月,美国司法部在白宫的批准下,突然以工作表现不佳为由,解雇了8名联邦律师(更确切地说是联邦检察官)。这些律师在震惊愤慨之余,将这事捅到了媒体。从2007年1月份开始,各大媒体开始积极报道这件事,讨论这次解雇是否合理。3月份,国会司法委员会开始调查此事,传唤司法部的相关当事人。在媒体和国会越来越气势汹汹的声讨下,司法部策划此次解雇事件的司法部长助理桑普森被迫辞职,同时,要求司法部长冈泽尔辞职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大家可能会奇怪,司法部解雇自己的雇员,怎么会成为丑闻呢?问题在于,很多议员、媒体以及这8个律师本人认为,此次大规模解雇不是因为什么工作表现,因为在解雇之前,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工作表现的评审程序。最后法官认为,司法部不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雇官员,因为当人员任免影响了政府为公众提供有效服务时,这本身又是违宪的。
由此可见,在这样的国家里,真正的权利不在某一个人掌握,而是一部在各种力量相互制衡运转。
二、言论自由
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去过中美两国的人,都能深深体会到这方面两国的落差感。美国媒体敢于发出独立于政府的声音。独立媒体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无以伦比的。
911之后美国总统布什曾秘密下令,国家安全局对恐怖分子嫌疑人进出美国的电话,邮件进行窃听窃取。这件事在4年后即2005年被《纽约时报》最先抖露出来,闹的全国沸沸扬扬,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丑闻。按一般人的直觉来说,总统下令对恐怖嫌疑人进行秘密监控,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是为了国家安全着想,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美国人对自己的政府没有这么宽容,他们认为即使是嫌疑犯也有对于自己的隐私权利,言论自由,有一种“神经质”的警觉,在他们眼里这些权利就像“娇嫩”如婴儿的皮肤一样,需要一丝不苟的呵护。
理智的说,政府给予社会言论自由的权利,不得不说是一个明智之举,这样一来,激发了草根民众了解政治的热情,缓和压抑的政治空气,引领社会的思想解放潮流。
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这种媒体都是主动精神,在中美博弈白热化的今天,必须正视当前“美国强,中国弱”的事实。我们无法控制他国言论,只能去调整自己。一些人会担心,不恰当的言论是否会影响两国关系,其实这并不重要。对比我们的《人民日报》,与美国的《纽约时报》可以看出,百家争鸣的社会,思想更活跃;总是那样一陈不变,得不到大的发展空间。再者,我们对外的看法本来就是多元的,释放之前不曾释放的言论,也不会到先乱了自己的地步。两国民众对中美关系都有着不同的认识,而媒体之间的博弈却是我们有目共睹的,谁释放的声音多,设置话题能力强,就拥有更主动的发言权。当今我国对外事务与日俱增,民众适当释放我们的言论能量,让世界认识我们的“厉害”,才会更好地赢得稳定健康的发展环境。
三、文化渗透
在拥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与民族交融自由开放的新兴国家博弈中,两种文化的冲突,文明的碰撞,需要在变化社会中,重新审视我们的认识观。来到城市中,我们接触到比原来更多的外国货,对比国外市场上的“Made in China”,也有了新的看法。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尤以制造业最为代表。低廉丰富的劳动力和低价的商品。瞬间冲斥到全世界的每个角落。于是,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近来,关于“中国制造比国外便宜”的争论很多,缺乏品牌和自主创新,也困扰着“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中国商品在海外确实非常便宜,确实比在国内还便宜!”有美国人就担忧“中国商品非常便宜······这是个危险信号”这个“危险信号”的危险性在于高成本高能耗难以维持我国的制造业大国地位,再加上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反倾制裁销,我国的低价产品逐渐丧失竞争力,甚至逐步被别国商品代替。
拥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如今的低端制造业,同样可以“卖文化”。也就是说,提高产品对文化创意的依赖性,减少对物质资源的价值比重。不仅能够保住市场,还能获得新市场。富含文化的制造业,是更具持久性的。国际上早有先例,英国上世纪90年代布莱尔执政时期,就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旨在把英国打造为“世界创意产业中心”;盖茨也曾说过,20年后,微软可能消失,但可口可乐可能会存在,为什么?他虽没说,但我们非常清楚,可口可乐买的不仅是碳酸饮料,更多的是向世界展示轻松、自由、开放的美国文化。一系列
对比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可口可乐并不代表高科技,却远比高科技的微软生命力强。归根到底,就在于美国文化的支撑。
中国文化的历史底蕴,远胜于美国文化。为什么却没有时代创意?
最后,我在这里谈谈不同与作者的看法。
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民主也不是万能的。美国国内制造业发达,而且在国外大肆扩张,通过武力抢占石油、淡水等重要资源,再强占众多的战略要地。总之,美国的民主,是建立在对别国的专制上的!为什么美国的阶级矛盾如此缓和?并不是资产阶级变性了,而是资产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权,将剥削的主要对象变成外国无产阶级。即将阶级矛盾转变为国家矛盾。
另外,从国内而讲,美国发达的国力,老百姓的富足也决定了其民主的可行性。比如,捐赠的门槛。从作者引用的数据来看,美国大选的大部分费用来自“散户”。试问,如果美国老百姓如同中国那样贫穷,谁会捐那么多钱出来给一个陌生的竞选者?
回到主题,民主,在中国是个问题。民主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我认为是法律的完善。而且前提必然和经济相关联。我们羡慕美国的发达,因而感觉美国什么都是好的,认同任何赞扬美国的理论。其实是国人的思想未被解放,仍然停留在人云亦云的阶段。
第五篇:读书笔记: 论美国民主
读书笔记【1】
论美国的民主【法】托克维尔
上卷绪论
作为一本伟大的书,作者托克维尔在本书的绪论部分,就为四部恢弘巨著做了整体的规划和描述。在开头部分,作者说在美国的奇妙经历中“人们之间地位的平等”最吸引注意力。作者从地位平等出发,概括了它对于美国社会种种方面强烈而持久的影响,不断提升民主制度的理论高度,最后却又回到出发的原点,“这种平等的社会地位是其他一切衍生的基础,是我所观察的终结点”。
我所阅读的是中国社科出版社2007年的双语版本,在我之前有一位同学在该书上面写了密密麻麻的批注从字迹看应该是一个女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看到学姐的思考过程,虽然不敢苟同,倒也颇有启发益处。遂有写读书笔记意图,并非长文空发感慨,仅作资料摘引留后用或略加评论和批评。
之后,托克维尔从美国的民主图景描绘转到了对于法国政治、社会发展的现状的思考。他首先回顾了从相当于我国宋代时期的法国到法国大革命关于权力来源的历史演变。从拥有地产的贵族独享权力,到普通人通过成长为神职人员增强政治权利,再到获得财富和文艺科学知识参与国家事务,权力结构和社会阶层巨大的变化不仅使得法律在调适阶层关系作用突出“法律大臣迅速从法官席中阴暗的角落崛起,走出落满灰尘的房间”,也使得“诗情、口才、记忆力、美好的心灵、创造的激情、思想的深度,以及所有那些上天随机给予人们的天赋,都成为民主的优势所在”。此处译文比原文精彩,可见译者朱尾声文学功底深厚。
【第七章:美国的政治审判】
1、美国人认为,宣布政敌不配行使其权力而剥夺他的权力,同时让他自由和不伤害他的生
命,才是斗争的最公正的结果。
2、政治审判不直接强加于被治者,但他是使为政者获得多数选票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3、美国人为了阻止让政治法院作刑事判决,与其说是他们为了躲避立法暴政本身,不如说
是为了躲避立法暴政所产生的可怕后果。
【第八章:联邦宪法】
本章并无太多精彩之处,“联邦宪法的历史”“联邦宪法概要”索然无味,或者是我还不理解。。P241译者模糊了邦联宪法和联邦宪法的概念。而且对于我所感兴趣的立宪过程丝毫没有提及,反而更加激发了我对看【联邦党人文集】的渴望。
1、没有一个国家的法律能够为一切做准备,没有一个国家的制度能够代替大众的意志和公共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