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笔记之论美国的民主 时辛
09电气1 时辛 20090508128
读书笔记之论美国的民主
《论美国的民主》不是一本教科书性质的书籍,比较容易读,很适合当代大学生作为课外读物,曾涨自己的见识。
《论美国的民主》一书是托克维尔目睹了1830年的七月革命,因与家庭发生政见分歧,他与好友古斯塔夫.德.博蒙商定,借考察美国监狱制度之名,去美国考察民主制度的实际运用。1831年,他们在美国游历了九个月零几天,访问了上至美国总统,下到街头报童的美国各阶层人民,这一游历使他完成了成名之作《论美国的民主》。
本部著作的学术意义在于:一方面它是世界学术界第一部对美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民情进行社会学研究的著作;另一方面它是第一部论述民主制度的专著。托克维尔在这部著作中阐述了他的政治哲学的基本原理,他对平等与自由的关系的观点。此外他还在这部著作里提出了一些极为著名而且后来果真应验的社会学预测。比如,关于资产阶级民主的前途的预测,关于美国北方和南方将来可能发生战争的预测,关于当时尚属于墨西哥的得克萨斯将来必被美国吞并的预测;尤其是关于美俄两国将要统治全球的预测,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托克维尔的热潮。卡连斯基称他为未来学的奠基人,是不无道理的。
本书基本思想,在于承认贵族制度必然衰落和平等与民主的发展势不可挡。他说:“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 他对两种制度进行比较时说:“民主的法制一般趋向于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它来自公民之中的多数。公民之中的多数虽然可能犯错误,但它没有与自己对立的利益。贵族的法制与此相反,它趋向于使少数人垄断财富和权力。
我们可以从本著作的基本思想来分析概括一下托克维尔的基本观点:
(一)现代性的挑战
现代性问题是经典社会理论的主题,托克维尔把现代社会看作是贵族社会被摧毁以后所形成的民主国家。他所面临的现实是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平等化)趋势,而他所最珍视的价值则是自由。同时托克维尔也看到,民主的社会状态隐含着对自由的巨大威胁。于是,他的基本问题便是如何在不可避免地到来的民主时代守护自由。民主国家带来了人们身份的平等,但也使人的自由和独立受到威胁。托克维尔常用“不安的心灵”来描述现代人类的精神状态及其品性。托克维尔认为正是这种不安的心灵蕴藏着人们对民主的追求、对革命的向往和关于个人主义的思虑等多种现代性生成和发展的最隐秘的动力。由于对“心灵”的关注,使托克维尔常常将历史的描述与心理的分析结合起来。尽管托克维尔未用过现代性一词,而常用现代的人格来指代,但他笔尖所蕴涵的思想和激情都全部围绕着这一后人称为现代性的社会变革过程而展开。从文艺复兴到法国革命等诸多现代化事件中,托克维尔关注着动荡着的人类心灵的现代性及其困境,他说到:“在平等时期,每个人自然是孤立无援的。他们既没有可以求援的世代相传的朋友,又没有确实能给予他们以同情的阶级。他们容易被人置之不理,受到无缘无故的轻视。”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贵族特权被取消,身份平等使人们愿意从“一己的理性”来亲自思考个人的命运,而不愿盲从人类之外的权威。这使人们失去了贵族时代的团结和对崇高思想的追求,而屈服于多数人的舆论和个人对安乐的无限度的追求,由此造成了在日趋平等的现代社会中,个人反而陷入了失去独立和自由的困境。现代性的最大挑战在托克维尔看来恰恰就在于,现在每一个人都要求被作为平等的个体来对待,欧洲旧式贵族自由主义不再能适应民主时代的原因也就在于它以“不平等的自由”为基础,即自由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非每个人的权利。而“民主时代”即现代的根本诉求恰恰在于它只承认“平等的自由”,即自由必须是每一个人的自由,而且这种每个人的平等
权利日益成为人们在一切领域一切方面的诉求。可以说对现代性困境及其对出路的寻求正是托克维尔政治思想的起点,这一起点使托克维尔超越了同时代各种政治思潮,尤其是法国的各种思潮。也使他的研究方法和写作风格独树一帜。
(二)民主及其暴政
1.民主的危险:多数的暴政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道:“美国是世界上研究笛卡尔的学说最少,但却实现得最好的一个国家。”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身份的平等,或者说是民主的社会条件。“身分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 “以为一个源远流长的社会运动能被一代人的努力所阻止,岂非愚蠢!认为已经推翻封建制度和打倒国王的民主会在资产者和有钱人面前退却,岂非异想!在民主已经成长得如此强大,而其敌对者已经变得如此软弱的今天,民主岂能止步不前!” “民主”这一概念在托克维尔那里是模糊不清的,“他基本上是把“民主”这个词看成是社会的各个方面走向平等的趋势的同义语”。在这一条件下,“一统的思想”、“习惯的束缚”、“家庭的情况”、“阶级的观点”均被打破,社会由无数个游移不定的原子组成,“每个人都力图自理,并以凡事都有主见为荣,人们之间的联系只是处于利害关系,而不在依靠思想,而且可以说,人们的见解已经只不过是一堆智力尘埃,飘散四方,再无法收拢和集结在一起。” 但是这种“智力尘埃”并不会造成智力权威的真空和无政府状态,托克维尔认为由于个人的理性限制,“不管到什么时候,在智力和道德世界都要有某种权威存在,权威的所在处可能变化不定,但他必须有其所在处,个人的独立性可能有大有小,但它决不是漫无节制的,因此问题不在于了解民主是不是有智力权威,而只在于知道这个权威的所在处和他有多大的力量。”
2.以民主的名义:平等的奴役
在一个社会里追求政治平等有两种,每一个公民都有权,或者都没有权,两者都有可能。要么是平等的自由,要么是平等的奴役。多数决定的原则符合平等的原则,一旦多数人的权力成为决定一切的权力,这时虽有民主,但却没有自由。多数人呼唤平等自由,一旦得不到,他们便呼唤平等的奴役。民主与专制是相对立的,但在民主中隐含着平等主义的倾向,这又带来了泯灭个性的危险,产生多数人的专制。这种专制主义的特征就是否定自由。
在这种专制下,人是平等的人,每个人都对他人命运漠不关心,每个人都独自生存,除了家人外,不再关心祖国,而整天追逐他们心中所想的小小的庸俗享乐。公民在统治者的庇护下很少或不太运用自己的自由意志。每个公民逐渐失去自我活动能力。平等使人养成接受这一切的习惯,甚至把这一切视为恩惠。“统治者就这样„„将手伸向全社会。它用一张其中织有详尽的、细微的、全面的和划一的规则的密网盖住社会”。它只让人消沉,却并不直接折磨人,它甚至有着自由的外貌,甚至在人民主权的旗帜下建立起来。这种具有监护性质的,无所不能的、但要由公民选举的单一的权力机构使中央集权与人民民主结合起来,公民似乎能忍受这种束缚,但这种专制却限制和压制人,使他们精神颓靡、意志消沉和麻木不仁。托克维尔看到民主专制下的人格尊严的丧失,而这也是他最为忧虑的现代人的境遇。这正成了卢梭所言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托克维尔真正崇尚的是自由,自由是民主的目的。民主不是与自由同等重要的目的。民主更不仅仅应该是多数人的统治。
(三)革命的目标与实际结果
法国大革命是现代性诞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法国革命抛弃了传统,实现了最彻底的革命,但是革命要实现的结果却遥遥无期。在世界各地,“大革命成为举世瞩目的事件;它无处不在各国人民心中产生一种隐隐约约的新时代即将来临的概念,—种变革与改良的朦胧希望。”而这种大革命在托克维尔看来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推翻一个旧制度,建设一个全新的制度。大革命的精神是自由,目标是民主,有如大革命的鼓吹者以博爱为原则,目的却是想使人平等一样,最后的结果就是人民主权名义下的民主专政,也只有这种专政形式才使一切人同时获得了平等——成为拿破仑统治下的平等的奴役。革命的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极具讽刺意味,他的资料考证恰恰证明,正是在改革中,而不是在腐朽中爆发了革命。于是他更侧重于从精神的意义上指出:“法国革命是以宗教革命的方式、带着宗教革命的外表进行的一场政治革命。”
托克维尔认为革命是现代人在失去宗教信仰的常态以后,为获得心灵虚假的安全、自由和伟大而试图在理性主义的支配下寻求社会政治层面的剧烈变革的心理趋势。在革命的导引下,“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在短期内多次更换元首,改变舆论和法制,其人民终要染上喜欢变动的爱好,并对以暴力迅速进行的一切变动习以为常。„„由于关于公正和道德的通行观念不足以解释和论证革命每天都在创造的新鲜事物,所以人们便、去追求关于社会效益的原则,创造关于政治的必要性的理论,„自愿地习惯于心安理得地牺牲个人的特殊利益和践踏个人的权利,以期最迅速地达到他们所设想的一般目的”。个体有限性和独立性被抹杀,神化的人被政治化,革命的思想和习惯成为现代性最具实质意义的表现。
(四)自由的实现
面对多数人的暴政,托克维尔最为关注的是如何使人自由,尤其是在民主国家。他认为,“民主的社会状态隐含着对自由的巨大威胁。”于是,他的基本问题便是“如何在不可避免地到来的民主时代守护自由。” 在托克维尔看来,现代性带给人类的是分裂、孤独,虽然不可阻挡,却可以寻求办法来重建自由。这有两个层面:一是个体层面,二是社会政治层面,前者需要有宗教信仰支撑,后者需要公共精神培育。
1.个体层面:宗教信仰支撑
托克维尔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主要构成因素。“人的任何行动,不管人认为它有什么特殊性,几乎都源于他对上帝、对他与人类的关系、对自己灵魂的本性、对自己的同类应负的义务所持的非常一般的观念。„„如对这些基本问题持有怀疑态度,就将使自己的行动听凭偶然因素的支配,也可以说是任其混乱和无力。” 托克维尔认为:“人要是没有信仰,就必然受人奴役;而要想有自由,就必须信奉宗教。
托克维尔认识到,民主时代比任何时代更需要宗教信仰的支持,否则必导致民主的暴政。“在法国,我看到宗教精神与自由精神几乎总是背道而驰的;而在美国,我却发现两者是紧密结合,统治着同一国家的。我想找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的愿望,与日俱增。” 然后他发现在美国社会宗教能够兴盛的一个原因是在美国,宗教只管宗教方面的事情,宗教事务与政治事务完全分离,所以人们可以容易改变旧的法律而不触动旧的信仰。
2.社会层面:公共精神培育
在社会层面,托克维尔主张一种公共精神的培育。在民主国家,个人处于孤立、冷漠、软弱的原子地位,彼此除了利益和权利的纠结和冲突外,并无更深层次的关联。如何修正这种破损?托克维尔认为要恢复人的社会性及“公共精神”,他把目光投向了市民社会。
(1)社会中中间权力的缺乏
以前贵族社会存在“领主特权,城市自由和地方行政权”以及“贵族私人和团体”,正是这些中间权力用责任和义务原则将其统治下的每一个人熔铸在一个等级制社会有机体中,使它得以免于来自于一个最高权力当局的干预和压迫,在避免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同时,获得“贵族式自由”。这样自由得以最大限度的保持。“在贵族时代保障个人独立的最大原因,是君主不独揽治理公民的任务。他把这项任务部分地交给贵族的成员,所以中央政权总是分权的,从不全面地和以同—方式管理每个人。” 托克维尔认为平等导致中间权力的消失,这种行政上的中央集权把社会原子化为个个孤立的个人了,即在社会中铲除了作为中介组织的等级和结社,因而在没有市民社会的情形下使个人直接地暴露于国家的权力,这样,个人就形不成民间的力量,也就难以对国家的权力构成有效的牵制。民主政治建立在介于个人与国家
之间的独立组织和社会集团的存在的基础之上。若是没有社会中介的存在,统合的则是“公共意见”就会出现独裁或集权政权。
(2)原子式个人主义的漂泊无助
托克维尔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唤起和培育公共精神。他认为个人主义是一种只顾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它使每个公民同其同胞大众隔离,同亲属和朋友疏远。因此,当每个公民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小社会后,他们就不管大社会而任其自行发展了。托克维尔认为个人主义虽然不同于利己主义,但“个人主义首先会使公德的源泉干涸,久而久之,个人主义也会打击和破坏其他一切美德,最后沦为利己主义。” 当审视现代社会发展时,就会觉得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加深刻、彻底地印证了托克维尔对个人主义的评判。现代社会仍然处于从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的过渡,每个人都面临个人决定。
他认为个人主义是民主主义的产物,并随着身份平等的扩大而发展。在本质上却又与专制政权有着内在的亲和力。他说:“专制在本质上是害怕被统治者的,所以它认为人与人之间的隔绝是使其长存的最可靠保障,并且总是倾其全力使人与人之间隔绝。在人心的所有恶中,专制最欢迎利己主义。只要被统治者不互相爱护,专制者也容易原凉被统治者不爱他。专制者不会请被统治者来帮助他治理国家,只要被统治者不想染指国家的领导工作,他就心满意足了。” 正因为这一点,托克维尔认为专制所造成的恶,也正是平等所助长的恶。在这样的时代,托克维尔认为人们最需要的是自由。如何构建这种自由,托克维尔认为不需要靠恢复共同的等级和贵族。他说:“问题不在于重建贵族制度,而在于从上帝让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民主社会的内部发掘自由。” 托克维尔指出:“在民主国家里,全体公民都是独立的,但又是软弱无力的。他们几乎不能单凭自己的力量去做一番事业,其中的任何人都不能强迫他人来帮助自己。因此他们如不学会自动地互助,就将全部陷入无能为力的状态。”
(3)市民社会
他认识到,市民社会是民主化和民主制度的一项重要领域,他强调的,不是公民参与政治,而是积极地参与自愿的结社,否则就难以保证政体的自由性质和公民个人的自由不致失落。“如果民主国家的人没有权利和志趣为政治目的而结社,那末,他们的财富和知识虽然可以长期保全,但他们的独立却要遭到巨大的危险。而如果他们根本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结社的习惯,则文明本身就要受到威胁。—个民族,如果它的成员丧失单凭自己的力量去做一番大事业的能力,而且又没养成共同去做大事业的习惯,那它不久就会回到野蛮状态。” 因此,他认为结社就是在公民和政权之间人为地仿造出一种中间权力。“普通的公民联合起来,也可能建立非常富裕、非常有影响、非常强大的社团,即建立贵族性质的法人。”这些社团“都像是一个个不能随意限制或暗中加以迫害的既有知识又有力量的公民,它们在维护自己的权益而反对政府的无理要求的时候,也保护了公民全体的自由”。
第二篇:读书笔记: 论美国民主
读书笔记【1】
论美国的民主【法】托克维尔
上卷绪论
作为一本伟大的书,作者托克维尔在本书的绪论部分,就为四部恢弘巨著做了整体的规划和描述。在开头部分,作者说在美国的奇妙经历中“人们之间地位的平等”最吸引注意力。作者从地位平等出发,概括了它对于美国社会种种方面强烈而持久的影响,不断提升民主制度的理论高度,最后却又回到出发的原点,“这种平等的社会地位是其他一切衍生的基础,是我所观察的终结点”。
我所阅读的是中国社科出版社2007年的双语版本,在我之前有一位同学在该书上面写了密密麻麻的批注从字迹看应该是一个女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看到学姐的思考过程,虽然不敢苟同,倒也颇有启发益处。遂有写读书笔记意图,并非长文空发感慨,仅作资料摘引留后用或略加评论和批评。
之后,托克维尔从美国的民主图景描绘转到了对于法国政治、社会发展的现状的思考。他首先回顾了从相当于我国宋代时期的法国到法国大革命关于权力来源的历史演变。从拥有地产的贵族独享权力,到普通人通过成长为神职人员增强政治权利,再到获得财富和文艺科学知识参与国家事务,权力结构和社会阶层巨大的变化不仅使得法律在调适阶层关系作用突出“法律大臣迅速从法官席中阴暗的角落崛起,走出落满灰尘的房间”,也使得“诗情、口才、记忆力、美好的心灵、创造的激情、思想的深度,以及所有那些上天随机给予人们的天赋,都成为民主的优势所在”。此处译文比原文精彩,可见译者朱尾声文学功底深厚。
【第七章:美国的政治审判】
1、美国人认为,宣布政敌不配行使其权力而剥夺他的权力,同时让他自由和不伤害他的生
命,才是斗争的最公正的结果。
2、政治审判不直接强加于被治者,但他是使为政者获得多数选票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3、美国人为了阻止让政治法院作刑事判决,与其说是他们为了躲避立法暴政本身,不如说
是为了躲避立法暴政所产生的可怕后果。
【第八章:联邦宪法】
本章并无太多精彩之处,“联邦宪法的历史”“联邦宪法概要”索然无味,或者是我还不理解。。P241译者模糊了邦联宪法和联邦宪法的概念。而且对于我所感兴趣的立宪过程丝毫没有提及,反而更加激发了我对看【联邦党人文集】的渴望。
1、没有一个国家的法律能够为一切做准备,没有一个国家的制度能够代替大众的意志和公共道德。
第三篇:《论美国的民主》读书笔记
公共管理学行管1001 钱俐 31009165
法国革命催生的民主探寻
——《论美国的民主》读书笔记
《论美国的民主》一书是在新世界发现能够照亮和复兴旧世界的建设原则的思想家的奋斗结晶,其写作目的是要从美国的民主制度中寻求有益于法国政治体制的良药。“没有比以人民的名义发号施令的政府更难抗拒的了。”民主的思想与政治体制的迫切渴求,是托克维尔对19世纪的法国乃至世界响亮的一激。
——题记
我只可说大体翻阅了《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上下两册的内容,对身为法国诺曼底贵族的托克维尔先生呼吁建立民主制度的磅礴文字颇有感触。在1830年的七月革命后,因王朝变故出现家庭意见分歧,同时也为了避免革命余波的冲击,托克维尔借法国酝酿改革监狱制度之机前往美国考察民主制度的实际运用,并由此写下此书的上卷,而后五年在经历法国革命和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完成下卷。如此时代背景下的奋笔之作无疑会成为跨时代的经典。正如托克维尔在书中写道:“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这也揭露了 《论美国的民主》的基本思想在于承认贵族制度必然衰落和平等与民主的发展势不可挡。书的上册通过对美国地理、种族、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联邦制的优点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等方面阐明了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下册则是以美国的民主思想和美国的民情为背景分析了美国人的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科学理论、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民族性格等方面并与英法等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的类似问题作了对比。此书最可贵的在我认为是在当时的出托克维尔对当时美国的民主制度体制进行了辩证的剖析而非盲目追从。以下谈谈我对美国民主的几点认识。
一.美国的民主表现与其民主制度建立的原因
美国的民主表现在多方面,包括身份的平等、公民的自由精神和自由理念、公民的民主精神、民主理念。“美国人的身份平等是在其他国家难以见到的。”“身份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 1
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能帮助它前进。”为何说它是“普遍和持久的”?托克维尔总结了有助于美国维护其民主制度的原因: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自然环境的因素很直观体现了美国的民主可实现性的要素。美处两大洋的包夹带,与外界甚少来往,美国国家的形成和大规模的移民有着直接的联系,是移民而成的大杂烩大熔炉般的新国家。在当时作为新大陆的北美洲,其社会自始至终没有形成等级有序的社会结构,人们天生就有极其强烈的平等意识,且加上彻底的独立战争的洗礼,新组成的群众团体有共同经历还有共同的民主自由的呼吁和拥护的政治表现形式,如此背景下地美国民主可以说是大势所趋甚是约定俗成的。而法国的革命在19世纪仍还处于启蒙性运动和不彻底的改革阶段,临近西班牙、德国、葡萄牙等封建王朝发展起步较早的国家,长期深受欧洲“贵族为圣”的阶级利益和封建统治影响,阶级分明且有序的社会结构也抑制了平等的可能性。民主起立点不同正是作者所要告知我们的,也表达了托克维尔的呼声是基于本国国情而并非照搬美国的制度。这也让我想到我国在国家形成方面与美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依赖于氏族的血缘关系而得以存续,世袭理念延续千年,类同于“君权神授”的欧洲文明思想,氏族的条框始终没有被彻底打破,且中国一直维持着大一统的传统以及金字塔形的一元多级的结构,在这种等级森严的结构之下,民主与自由绝非易事。
二.新英格兰乡镇自治制度的地方与中央权利均衡
托克维尔还指出:“美国公民自由、平等理念的根源是新英格兰乡镇自治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在于实行自治,乡镇作为次级的行政单位,拥有这种自治权无疑促使了公平、自由理念在美国的萌芽与发展,美国民主制度的雏形是新英格兰乡镇制度这点无可非议,且美国独立战争的成功也或多或少受到了乡镇制度思想的影响使得群众基础相对强从而革命愈能胜利。乡镇自治制度与我国实行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巩固国家统一稳定的做法有相同之处。基于美国社会是自下而上的社会,地方拥有较多的自治权,托克维尔认为考察美国的民主制度的顺序应该是:乡——镇州——联邦。在美国社会,阶级冲突并不强烈。“社会各个阶层开始混合起来,使人民相互隔开的一些屏障接近捣毁,财产逐渐分散为多数人享有,权利逐渐为多数人享有,教育日益普及,智力日渐平等,社会情况日益民主。最后,民主终于和平地实现了它对法制和民情的控制。”在说明乡镇自治在美国的可能性之余我们还可以可以探究到,阶级冲突愈是强烈的地方,人们之间在财富乃至在身份上的不平等性愈加凸显。
三.“法”的精神与三权分立的分权与制衡
“美国的贵族是从事律师职业和坐在法官席位上的那些人。”法制在美国对民主的巩固大有脾益。美国人极其爱他们的法律,公民能依据法律对不同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也可见民主与法律的深入人心。再看到美国的行政制度,行政权在美国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美国的制度试图缩小行政权威的影响,而把权力分给社会上的许多人去掌握,从而达到权利均衡且又不涣散。只存在政府集权而不存在行政集权,联邦政府并不干预各州政府一般事物。托克维尔极为赞赏美国的分权制度,“虽然欧洲各国普遍都有分权,但美国的分权带来的实际效果最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认同,当然,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政治效果,使每个美国公民产生对自己祖国的认同感,公民在祖国那里找到归宿,祖国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美国宪法与体制约束力极强的三权分立主要是来自权力内部之间的相互制衡。托克维尔提及“他们”规定了权力分享的原则与“控制与反控制”的制度,“清楚地认识到„„除了人民的权力以外,还要有一定数量的执行权力的当局。这些当局虽不是完全独立于人民的,但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因而既要被迫服从人民中的多数的一致决定,又可以抵制这个多数的无理取闹和拒绝其危险的要求”。托克维尔注意到司法权的独立性,但这个独立性是有限制的,因为法院只能在审判当中抵制违宪的法律,但是可以我们可以看到司法权的独立是美国三权分力机制的重要保障,行政权在美国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美国总统虽拥有强大的行政实权,但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受到各方牵制,限制总统的权力也是三权分立制度得以良好实施的关键之一,总统的弹劾制度也使得整个三权分立体制变得更加完整。三权分立制度的理论渊源虽来自法国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理论,但在当时的法国乃至欧洲效果甚微,效率不高。
四.美国民主体制的弊病:暴政的后患
“美国的民主往往不够成熟,但法制的总趋势是向善的。民主政府的毛病马上即可发现,但其优点经过长期观察才能发现。”民主制度的最大优点是有利于人民,而民主始终代表的是大多数的人民,政府的行事思维归更易倾于民意,虽然人民可能有错误的判断和选择。任何民主制度都难免有缺陷,极端的民主导致专制和暴政。美国民主政府的最大缺陷就在于它缺失防范暴政的措施,再加上行政权力的集中以及地方政府权力相对自由,整个民主政府有山崩离析的危险。民主政府跨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暴政和管理不当,集外因与内因于一身而
非它自身的软弱无能。托克维尔认为美国民主的“暴政”表现,首先反映在舆论的统治方面。“多数既拥有强大的管理国家的实权,又拥有也几乎如此强大的影响舆论的实力。多数一旦提出一项动议,可以说不会遇到任何障碍。”对于美国总统选举和连任制,托克维尔称总统选举制度而责连任制,认为连任制是腐败和暴政的根源,尼克松的“水门事件”是对托克维尔观点的实证。对于陪审制度的政治作用,托克维尔把有陪审员参加的法庭看成是免费的学校。这个学校向人民传授治国的艺术,培养公民的守法精神。然而这种影响和作用并没有遏止“多数的暴政”下的私刑。
五.自由主义战胜个人主义
本书的下卷的二三四章主要侧重与对美国自由主义战胜个人主义的阐释与评价。托克维尔由民主国家的人对平等的热爱比自由更加热烈和持久的观点引入利益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内容,比较两者区别并说明利己主义使美德的幼芽枯死,个人主义使功德的源泉干涸:利己主义是历史悠久的恶习,个人主义是伴随民主国家的诞生而产生的,且伴随身份平等的扩大而发展。民主国家的个人主义使人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考虑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顾及别人,久而久之,他们的内心会被孤寂笼罩。然而又提到民主制度没有使人们相互更加亲近,而发生的民主革命使原先的贵族与贫苦阶级回避,使原先不平等的仇恨保存在了新建立起来的民主平等的内容之中,也导致个人主义在民主革命完成后比在其他时期强烈。托克维尔认为平等和个人主义可能产生促进权力集中和权力独自再生的作用,形成“社会的利益是全体的利益,而个人的利益不足挂齿”的思想,但随之而来的中央集权或权力集中的趋势,会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强度表现出来。最后提及美国人用“正确理解的利益”的学说即自由主义来反对个人主义,而这种利益又使他们习惯于结社和合作。享有政治结社的无限自由,是美国能够出现各种社团的基础,使美国人从结社中了解了自己的使命。另外,言论和出版自由也对抵制个人主义起了一定作用。“美国人以自由抵制平等所造成的个人主义,并战胜了它”。但在没有政治自由传统的国家,民主有转化为专政的危险。“在平等的原则依靠暴力革命手段而取胜的民主国家”,这种危险尤其大。无论如何,托克维尔始终强调着专制制度的弊端,以及专职和平等的关系,正如其所写道:“在任何时代都是危险之物的专制,在民主时代尤其令人害怕。”
六.小结
托克维尔在书中总结了一点,美国之能维持民主制度,应归功于其地理环境、法制与民情、但法制重于地理,民情重于法制。基于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发展现状,中国的民主之路由此书可以借鉴的制度与思想的精华可能如托克维尔所说,需要剖析着尝试下去才可有“药效”。如今所言的法制社会、民主意识已经不断发展,人民的参政议政热情和认知观念也在不断提高,尚法观念以及自由主义也被大多数人所推崇。只是我们仍需要思考,在一个人口众多,受传统文化悠长影响环境下的中国,可否有更有效的行政体制和法制制度的突破和改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改革仍要摸索着前进,希望改革能使得民主集中制度的民主更加凸显作用,使得集中更加符合民意。
第四篇:《论美国的民主》下卷读书笔记
《论美国的民主》下卷读书笔记
一、分章概述
序言:《论美国的民主》下卷比上卷多了一篇简短的序言,在这篇序言里,我读到了托克维尔的批判精神,他说在上卷里他把众多问题归结到平等上,但是如果读者把它视为美国文化形成的唯一原因,就是对他的观点的误解;他说他对民主社会严加指责是因为他想认真地对待民主;他说如果他的论述中如果有讨好某党派的言论,欢迎的读者大加指责。第一部分
第一章《关于美国人的哲学方法》讲了美国人哲学的特点:崇尚个人理性和思想独立。
第二章《关于民主国家的信仰的主要源泉》介绍了美国信仰的源泉:群众信仰,而非贵族信仰。美国的信仰来源于大多数人的信念,而不是某一个阶级某一个集团的学说。群众信仰通过法律大大确定下来。
第三章《为什么美国人比其祖先英国人更倾向和更喜好一般观念》对标题中的问题的回答是:一般观念比具体观念思考起来更便捷,学习起来更方便。而民主时代的人大都务实而忙碌,一般观念更适应于这样的社会。
第四章《为什么美国人从来没有象法国人那样热烈追求政治方面的一般观念》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强迫每一个公民实际参加政府管理工作的民主制度大大节制了美国人对政治方面一般观念的强烈爱好。
第五章《在美国宗教是怎样得以利用民主的本能的》这一章主要讲了美国宗教在与政治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方面宗教支持平等的原则,另一方面美国的宗教不仅提倡来世的幸福,还重视现世的幸福。
第六章《关于天主教在美国的发展》中托克维尔的观点是平等一方面让人们独立思考,各自判断,另一方面又使人人喜欢和向往社会有一个统一的、单一的和对大家都一律相待的权力。因此天主教徒没有以前虔诚,而基督教徒纷纷投向天主教,从内部看天主教好像是衰退了,而从外部看,它的势力又发展了。对此,托克维尔的解释是,愿意调和互相对立的原则是人类智力活动天生的弱点之一。
第七章《民主国家人民的思想倾向于泛神论的原因》中作者认为随着身分日趋平等,每个人与他人越来越无差别,个人变得日益渺小和无力,人们便习惯于不再重视每个公民而只重视全体人民,忘记了个体而只考虑人类整体。在这样的时代,人的精神喜欢同时包罗万象,希望把无数的不同结果归结于一个单一的原因。因此人民的思想倾向于泛神论。作者还说,坚信人类真正伟大的人,应当团结起来反对泛神论。
第八章《平等是怎样唤起美国人产生人可无限完善的观念的》充满了个人主义奋斗精神,平等使人们不像贵族制国家的人一样天生打上等级、职业和出身的烙印,而可以追求一种上不封顶的成功。
第九章《美国人的例子》其实说得十分抽象。托克维尔认为美国因为平等,全体人都野心勃勃力求上进。“仆人可以与主人共同享乐和劳动,穷人也可以与富人如此;乡下人将会努力学习城里人,地方将会努力学习首都。这样一来,谁也不会专注于生活的物质方面,最-1-
简单的手艺人也会贪婪地或偷偷地看一看高级的智力活动世界。人们不会用贵族制国家采用的那种观点和方法去读书;但是,读书人的范围将不断扩大,最后扩及全体公民。”最终的结果是只是的扩大化和思考的广泛化。
第十章《为什么美国人在科学方面偏重实践而不关心理论》中认为:平等使每个人产生凡事自行判断的愿望,对一切事物都怀有明显的、切实的爱好,而轻视传统和形式,这是平等的一般特性。
第十一章《美国人以什么精神对待艺术》中提到了美国人对艺术与欧洲传统贵族社会的人的区别,旧社会的艺术匠人只为少数贵族工作,他们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荣誉,所以不在乎金钱的多寡。而美国人艺术是普及的,艺术人也融入大众之中,他们的工作与创错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是一种商业化的艺术。
第十二章《美国人建筑的复杂性》讲美国建筑的复杂性是既平凡,又伟大。托克维尔再次把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归结到民主制度上。
第十三章《民主时代文学的特征》主要讲的是美国文学并不繁荣,但深受英国文学的熏陶和影响。
第十四章《关于文学的商业性》主要将的是美国的文学与商业的结合,在贵族制度的国家,文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这种努力可能使文人得到很高的荣誉,但决不会使他们赚取大量的金钱;而在民主制度的国家,一个作家却可以通过廉价推销作品获得大大的财富和小小的名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需要人们的钦佩,而只要受到人们的欢迎就可以了。
第十五章《为什么在民主社会里研究希腊和拉丁文学特别有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凡想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的人,必须经常从古代作品中汲取营养。
第十六章《美国的民主怎样改变了英语》中反映了美国英语对英语改造的现象,美国英语在引进新词汇和改变读音上对英语有了众多改造。
第十七章《论民主国家的诗的某些源泉》中说,民主国家人民对于理想、诗意的爱好没有贵族国家那么广泛和深刻,但是,他们发展了实用性,他们所香香出来的东西几乎全是实用的东西,而所再现的几乎也全是现实的东西。
第十八章到第二十一章主要从演说、戏剧、历史和议会四个方面介绍了美国的特点。演说家喜欢夸张,戏剧家的创作配合了革命与历史的进程。
第二部分
第一章讨论的是“民主国家的人对平等的热爱比自由更加热烈和持久”的原因——“人们知道平等的来之不容易而自觉维护平等,且相信平等经过他们的维护可以长久的延续下去而更加热爱和珍惜平等。”因为追求平等自由而带来的动荡在所难免,而益处,恰恰相反,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并被感觉到。第二章谈的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和利益主义是不一样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独立和个人奋斗。然后作者在讨论了“个人主义在民主革命完成后比在其他时期强烈”这个问题,因为民主革命成功以后,社会中的每个人成功之路更加宽阔和自由,大家追求成功的欲望自然更加强烈。第三章讨论的是个人主义在革命成功后更加强烈的原因,因为革命大大支持和发展了个人主义。第四章是从自由制度的角度来
谈,极端个人主义有巨大的弊端,自由制度恰好能把这种倾向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第五章谈的是美国人的结社,美国人具有结社自由,但是由于他们热在自由平等制度,所以结社也在这个尺度之内。第六章和第七章谈的是结社各方面的关系。第八章和第九章讲的是“正确理解的利益”的原则,美国人怎样用它同个人主义斗争,以及怎样在宗教上利用这一原则。第十章和第十一章讲的是美国人对物质福利的爱好以及物质生活享乐在民主时代所产生的影响。第十二章讲的是唯灵主义,为什么美国有那么多宗教狂?——“如果绝大多数人都去追求物质生活享乐,那末,一部分人的心灵也可能出现奇特的反应。这一部分人将驰骋于精神世界,唯恐自己再堕入肉体希望他们留在其中的陷阱受累。”第十三章讲的是美国人的精神世界,为什么美国人总是心神不安?因为欧洲的偏僻小村镇的居民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处境是不幸的,而美国人则总是盘算如何把没有的东西弄到手。第十四章讲的是美国人怎样把对物质生活享乐的爱好与对自由的热爱和对公共事务的关心结合起来。第十五章讲的是宗教的净化作用。第十六章讲的是福利适度的问题。如果一个国家福利过高,则容易促成一批寄生虫,反而降低社会劳动的效率。第十七章讲的是为什么美国人把目标定得很长远的原因。第十八章讲的是美国人把一切正当的职业都视为高尚的,因为一切正当的职业都是以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的报酬。第十九章讲的是对物质的追求促成美国人都爱从事实业。第二十章讲的是实业和贵族制度之间的关系,因为实业越发达,分工越明确,工人越注重一些细节的问题,而老板们更关注全局的问题,由此两派形成。
第三部分
第一章和第二章讲的是民情随着身份平等而日趋温和、民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简化,因为大家得到了梦想已久的平等,专心于自己的事业,而使民情更加温和。社会不再分裂为对立的两大阶级,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简化。此后几章分别介绍的是民主制度在美国的胜利是怎样改变主仆关系、怎样影响工资、怎样影响美国的家庭、怎样影响美国年轻女性的教育等等。在第十二章美国人怎样理解男女平等中,作者说:“美国人希望两性同 步前进,但所走的道路永远不同。”在最后几章中,作者介绍了民主国家的和平与战争、军队的复杂性、军队的纪律。“民主国家容易把可用的全部兵力投入战场,而如果它很富庶并且人多,则很容易成为征服者。而一旦它遭到侵略,敌人深入它的国土,它的御敌办法就不多了。如果敌人占领了它的首都,国家就灭亡了。这个道理非常清楚:在民主国家,每个公民都是各自孤立的,非常软弱,谁也无力自卫,不能支援他人。在民主国家里,只有国家的力量强大。国家的军事力量一旦因为军队被击溃而消失,行政的力量由于首都被占领而瘫痪,而所剩下的只是一伙没有组织和没有力量的群众,他们不能抗击有组织的入侵力量。我知道,使地方享有自由,并由此建立地方政权,可能减少这种危险,但这种办法经常是作用不大的。” 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首先论证的是“平等使人爱好自由制度”,因为众生平等,所以自然要求自由,因为大家都是平等的人,所以没有理由限制大家的自由。第二章和第三章讨论的是民主自然要求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有中央集权的巨大优势,而民主的国家,平等的国家,因为不存在特殊的权利阶层,自然要求国家统一集中大权,谋划全局,制定统一的法律,管理全国。第四章继而分析了让美国走上民主和中央集权的原因。特殊的原因,和偶然的原因。比如美国
是一个移民国家,没有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地理上东西有大洋南北无强邻,以及宗教、政治、法律各方面的人文原因。第五章讲的是广泛的革命之后,统治者的地位不如以前稳定但最高权利却日益加强,因为在以前的贵族制国家,社会分裂为不平等的两大阶级,阶级矛盾激烈,而民主制的国家,众生平等,大家拥护和支持新制度、新国家,专注于自己人生的奋斗,而不是推翻不平等的贵族制。第六章讲的是民主国家害怕哪种专制。民主国家害怕一种当权者与群众分离的专制,如果当权者和普通民众分裂为对立的两大阶级,而当权阶级腐败腐朽,以权谋私,那么这样的专制就是危险而可耻的。
二、分析与思考
《论美国的民主》是一部介绍美国社会相当详尽而深刻的论述,但是也许是所有大家的特点,书中议论多、例子少。对于一个美国历史甚至法国历史也烂熟于心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读这本书肯定是很好的享受。
托克维尔对美国的民主模式,总体是十分肯定的态度的,不然也不会专门写两本书来论述。但是对于美国的民主和对美国,我还是坚持“批判性肯定”的认知态度。一方面承认其文明的先进性,另一方面也需看到它的局限性。因为美国人的民主和善良和正义,都是限定在美国范围之内的。在伊拉克的有虐囚丑闻;在中国近代史的劫掠中,美国人和其他国家的强盗土匪一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非洲发现了油田的村落,美国人可以因为村民不愿搬迁而屠杀全村人。凡此种种在全世界横行霸道的事迹不需多说,只怕是不胜枚举的。
当然,不可否认美国是目前相对最发达、最民主的一个国家。只有相对而言的最佳,而不存在绝对的封顶的完美,也许这就是现实,人类永远地追求更美更好更进步,却永远达不到至善至美至无缺,就像西西弗斯,在奥林匹斯山不停地推石头。
第五篇:浅谈美国民主[推荐]
浅谈美国民主
美国的民主,简直就是美国麻烦。比如说,一个清洁工被解雇,就有去示威游行反对歧视的;一个万里外的地方发生了屠杀,美国人就沸腾恨不得冲过去伸张正义;一个小小的决策就值得开一次大听证会;再看看布什为了反恐提出的《爱国者法案》吧,为了一条“可以窃听恐怖分子嫌疑人的电话” 的规定,全国差点没翻天,就差把小布什弄下台了(我想美国人肯定很后悔没这么做)。
而前副总统发表演说,称“美国的民主已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我们这些P民还不知道身边到底谁是人大代表呢(再说知道了有啥用?),;美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人民一个个和自己被监听了似的的义愤填膺时候,天朝已经把所有能监听的东西全奸了一遍,而媒体噤声,我们甚至不知道发生过啥呢。
当然,我们还可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建设】中【不可避免】的【曲折】来安慰自己,对上面拍桌子想出来的种种不合理命令逆来顺受,远离“麻烦”。而美国群众显然没那么好打发,他们似乎不喜欢自我安慰,而更偏向去“找麻烦”
——罢工,上街游行,向媒体举报,跑到法院诉讼。非讨个说法不行。
——但是谁让人家工会力量大呢?谁让人家有着真实的政治自由呢?谁让人家媒体的心脏没在政府手中呢?谁让人家的法院简直就差写着“不告白不告”了呢?美国民主的细节,简直就是无处不在的过敏神经末梢,牵一“梢”,全身都给过敏,而且不是呼吸急促一下子就好那种,而是你不治疗它立马就给你歇菜那型。于是,为了呵护着个娇弱的民主大小姐,【美国总统】,【国会】,【法院】都给夹着尾巴,小心翼翼伺候着选民,看着这位大小姐的脸色。而我国的大小姐?嘿!那是绿坝娘!当然,她是【我们】伺候的对象。
民主政府知道其首要职能是保护言论和宗教自由等基本人权,民主政府知道其首要职能是保护言论和宗教自由等基本人权,保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保护人们组织和充份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机会。民主国家定期举行全体公民参与的自由和公正的选举。民主国家的选举不会成为独裁者或单一政党的门面装饰,而是争取人民支持的真正角逐。民主使政府遵循法治,确保全体公民获得平等的法律保护,其权利受到司法体制的保护。民主体制多种多样,反映着每个国家各自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特点。决定民主体制的是其基本原则,而不是某种特定形式。在民主国家,公民不仅享有权利,而且负有参与政治体制的责任,而他们的权利和自由也正是通过这一体制得到保护。民主社会奉行容忍、合作和妥协的价值观念。民主国家认识到,达成共识需要妥协,而且时常无法达成共识。用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的话说:“不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暴力,是妨碍真正民主精神发展的障碍。”
政府需要保证社会民主
民主政府知道其首要职能是保护言论和宗教自由等基本人权,保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保护人们组织和充份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机会。民主国家定期举行全体公民参与的自由和公正的选举。民主国家的选举不会成为独裁者或单一政党的门面装饰,而是争取人民支持的真正角逐。民主使政府遵循法治,确保全体公民获得平等的法律保护,其
权利受到司法体制的保护。民主体制多种多样,反映着每个国家各自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特点。决定民主体制的是其基本原则,而不是某种特定形式。在民主国家,公民不仅享有权利,而且负有参与政治体制的责任,而他们的权利和自由也正是通过这一体制得到保护。民主社会奉行容忍、合作和妥协的价值观念。民主国家认识到,达成共识需要妥协,而且时常无法达成共识。用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的话说:“不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暴力,是妨碍真正民主精神发展的障碍。”
什么是民主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其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在民主体制下,人民拥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权.尽管世界各民主政体间存在细微差异,但民主政府有着区别于其他政府形式的特定原则和运作方式。民主是由全体公民——直接或通过他们自由选出的代表——行使权力和公民责任的政府。民主是保护人类自由的一系列原则和行为方式;它是自由的体制化表现。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所有民主国家都在尊重多数人意愿的同时,极力保护个人与少数群体的基本权利。民主国家注意不使中央政府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政府权力分散到地区和地方,并且理解,地方政府必须最大程度地对人民敞开和对他们的要求做出反应。
新闻界需要自身监督的机制
新闻界创造不出民主,民主也制造不出新闻界,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正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以及媒体研究学者迈克尔•舒德森在本书中要论述的核心问题。以美国媒体为研究对象,但辅之以比较研究的文本背景,作者把新闻理解为既是故事讲述又是事实指向的操作模式,正是在这样的新闻报道规范与框架下,作者围绕今天的公共知识是什么以及应当是什么这二者之间所产生的诸多争辩进行了阐释。
作为媒体的新闻界也许可以进行宣传。但是没感觉那么可爱。这是对新闻界提出的一种伦理要求,要求新闻界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坚守民主的价值,守护民主制度。这样的要求是正当的。民主制度不是一项自然事物,而是一项人造的事物,它是一组制度,也是一套习惯,甚或是一种特殊的思考问题的精神取向。归根到底,民主制度需要活生生的人来创造和维系。民主制度确实可以为新闻业的健全发育提供良好的制度框架,反过来,一个活跃的新闻界也可从很多方面有力地支持了民主制度的运转与自我改进。
人类构建的任何制度,如果不能提供对自身的监督、批评与修正的话,那么这样的制度就不值得我们忠诚于它。反之,那些能够真正提供对自身监督、批评与修正的制度则值得我们去赞成与拥护。对这个命题,我们可予以转换:一个制度体系是否健全,是否可以正常运转,必须得看它是否内置了一套自我监督、批评与修正的机制。这个机制本身必然十分复杂,但其中恐怕也必须包括一个大体健全的新闻界。
当然,对于社会来说,存在一个悖论:一个不那么民主的社会,为解决其社会问题,需要一个不可爱的新闻界。但在这样的社会,新闻媒体也经常会受到控制,尤其是当新闻界变得不那么可爱的时候,他们发挥作用的空间会遭遇更低的天花板。从这个角度看,富有活力的新闻界确实与民主制度之间存在着比较紧密的联系。
西方先哲托克维尔说:“如果我们以为报纸仅仅确保了自由,那我们就低估了新闻的重要性,因为它们维持的是文明。”这句话估计会让所有报纸从业者胸中升起无尽的自豪感和责任心。
不过现实是残酷的。报纸媒体在美国历史上长期是资本的侍从、政治的仆人。舒德森在《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一书中指出,“最初华盛顿的记者都同时为六七家甚至更多报纸写稿子,这些人同时是国会议员的办事员或是政治人物的演讲撰稿人,记者的兼职是为补贴工资收入”。
你甚至难以想象美国新闻界曾经“新闻与政治的职业领域在当时没有什么差异”,编辑记者从属于党派,也常常追随他们的政治赞助人入仕为官,参与政治分赃。同时联邦政府和主要党派是报纸广告的主要来源,新闻界和政治几乎融为一体。政治卵翼下的新闻,何来独立客观、何来民主自由的追求?同时在一些新兴城镇,办报也不是如今天认为的那样为了满足知情权、沟通信息,而是开发商为了聚集人气的举措,报纸本身办得如何倒在其次。
新闻理想和原则是后来的事情,并结合美国宪政制度,成为和民主相辅相成的“第四权力”。记者的独立取决于采编与政治和财富的适当距离,报纸要首先摆脱财富和权力的过多干预。这一进步在美国也是晚近的事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政府的宣传策略更加纯熟,资本也无孔不入地渗透入新闻界,新闻中充斥着各种表演排练的成分,有意无意散发的消息都带着特定目的,一切都带着操纵的痕迹。“面对焦虑感,新闻记者们深感有必要整肃他们的职业团队,维护他们的集体声誉”,记者们开始自我设置社会担当的责任感,赋予自身理想的气质。同时,选票的改革也推动了民主选举的变化,民选给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美国宪政和两党政治也给媒体提供了足够的“客观空间”,可以在政府审查和市场审查间找到足以生存的夹缝,这又成为媒体和民主关联起来的一个前提。
作者舒德森认为,“民主不一定能塑造新闻业,新闻业也不必然会产生民主”。笔者极为认同,如果没有宪政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支持,孤军奋战的新闻界不会促进民主,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努力也往往会付诸东流。作者列举了新闻服务于民主的七项主要功能,但作者也坚持认为,这些作用不是单向度起作用的,新闻记者整天和社会名人打交道,报道、评价名人的言谈举止,但是久而久之,也会有“被体制化”的嫌疑。而且,随着新闻媒体的演进,无论是政客还是商人都在逐渐适应媒体这种表演方式,很多刻意安排的公关活动、新闻发布会都在给记者创造着陷阱,以垃圾信息埋设诸多障碍。
现代媒体人的自豪感,独立客观的专业主义精神,如作者所言,是美国历史演进的产物,其间包含着美国人对政府的警惕心。他们叙述社会中的矛盾冲突,揭露官员公司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充当着社会价格守卫者的角色,而政党政治又抵消了媒体和政府之间的直接冲突,巧妙地将之转化为价值观和政策之争。从这个角度而言,新闻是民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只有民主结构合理,才有新闻的空间。而这之中,隐隐藏着新闻界自身的悖论。
“没了报纸,人们会怀念它吗?如果有,又会怀念它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揭露丑恶、曝光见不得人的勾当,前提是民主在某种相互制衡的宪政框架中,所有的势力都要相互制衡,鼓励各种利益通畅表达。如果前提不存在,新闻本身就是固有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哪里有动力去推动民主,估计就连专业主义精神也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还想着新闻去推动民主,那更是幻想。身处中国这样一个试验场,或许读者们可以拭目以待。
《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
人类构建的任何制度,如果不能提供对自身的监督、批评与修正的话,那么这样的制度就不值得我们忠诚于它。
舒德森的著作,总能一针见血挑明问题的关键。民主就是需要吹毛求疵、刨根问底、一点不可爱的新闻界,这样的民主制度才有活力。因为民主并不仅仅是投票,更不只是鼓掌通过。从其原初意义上看,民主应该充满讨论、辩论,各抒己见,众声喧哗,使民意得以充分地舒张,并落到实处。作者在这里所推崇的民主制,从学理上看,应该称为“审议民主”,与我们习惯的“直接民主”有所区别。审议民主的支持者认为,没有什么比不需说明理由而简单投票更粗暴的事情了,需要增加一个环节,人们在投票之前,先要在小范围内陈述自己投票的理由,并接受大家的讨论和质疑。作者认为,新闻应当被理解为既是故事讲述又是事实指向的操作模式。也就是说,新闻界一方面在传递信息,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公共事务,另一方面,也在塑造和影响我们对于这些事务的看法。真正参与公共讨论、公共决策的人,应该是理性健全的人。这样的人,可以通过不可爱的新闻界和不和谐的审议民主获取全面信息,最终做出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判断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