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美国-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5 13:1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直通美国-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直通美国-读书笔记》。

第一篇:直通美国-读书笔记

1、在海外留学中“代理机构”与“咨询公司”的区别?

代理机构接受国外大学委托,赚取佣金,为学生基本提供免费服务

咨询公司仅仅只接受学生委托,为学生提供留学规划服务,诊断学生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2、留学生赴美最受欢迎的专业?中国学生喜欢选择的专业?(2010-2011年数据)经济管理学(21%),工程学(13.9%),数学和计算机科学(12.7%)

经济管理学(23%),艺术类(12.1%),社会科学(15.1%)

3、SAT

全称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中文名称为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由美国大学委员会主办,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名校学习和奖学金的重要标准。

通用考试-推理测验(SAT 或 NEW SAT)考试总时长3小时45分。总分600-2400,由批判性阅读,数学和写作三部分组成(800分)。

单科考试-专项测验(SAT2)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汉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时间1小时,大部分选择题(800分)。大部分美国名校只要求提供SAT通用考试成绩即可,个别院校及专业要求申请人提供SAT2的单科考试成绩。

考试时间,三月(美国),五月,六月,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的第一个星期六及一月的最后一个周六举行。

亚洲的考场:香港、新加坡、澳门、台湾、日本、韩国

4、TOEFL and IELTS

The 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由美国教育测验服务社(ETS)举办的英语能力考试。由四部分组成阅读(Reading)、听力(Listening)、口试(Speaking)、写作(Writing),每部分满分30分。

承认国家:美国、加拿大、欧洲(如英国),大洋洲(如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及地区。

The 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可以在世界100个不同的国家参加,它专门为准备进入以英文教学的学院或大学深造的学生进行英文水平测试而设的。

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移民局将这种考试成绩作为技术移民及其他类移民中衡量英语语言能力的唯一标准。

5、ACT

American College Tes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是对申请读本科的学生进行入学的资格考试。ACT满分36分,各部分均为36分,总分取平均。

更强调考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集中于理科。

6、八大常春藤院校,综合性大学,文理学院和军事院校

美国东北部八所学校:布朗大学(Brown)、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康奈尔大学(Cornell)、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哈佛大学(Harvard)、宾州大学(Pennsylvania)、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以及耶鲁大学(Yale)。

综合性大学:私立麻州的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的斯坦福大学、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大学 公立:弗吉尼亚大学、密歇根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文理学院

麻萨诸塞州的阿姆赫斯特学院、威廉姆斯学院,康涅狄格洲的威斯理安学院。

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文理学院更注重教学而非研究。

军事院校:陆军军校-西点军校,空军学院-科罗拉多春天学校,海军学院-安纳波利斯。美国的军事院校挑选精英人才入校培训,完全免费。军人的作风很受上街和商学院的欢迎,每年有10-20学生去美国最好的商学院如哈佛、MIT、沃顿商学院读MBA7、美国大学录取委员会招生考核指标

学术标准:高中成绩、班级排名、推荐信、标准化考试成绩SAT/ACT、英语能力(托福、雅思)

非学术标准:申请文书、面试、课外活动、天分特长、性格品格、校友关系、国家(洲)来源、州居住地、宗教信仰、少数族群

8、关键因素解析

TOEFL 申请美国本科最基础的条件,国内普遍情况是TOP25 100 TOP50 90

IELTS T0P25 7.0 TOP50 6.0

SAT TOP25 2200 TOP50 1800

高中成绩(GPA)和班级排名(RANK)

AP课程,申请中绝对加分项

竞赛

个人能力和课外活动在申请中作用非常大,是录取委员会用来衡量学生是否全面发展的依据。

申请文书 份量最重

推荐信

面试

9、美国大学招生委员会时间安排

11月1日,早起决定或者早期行动截至日期

12月15日,录取结果以及可能的初步奖学金结果

1月1日,大多数正常申请截至日期

4月初 正常申请的录取结果由学校递出

5月1日 接受学校录取的回复截至日期

10、学生申请时间规划

12月-1月 开始准备各项考试

7-8月了解学校,初步确定选校方案

9-10月提前结束TOEFL/SAT/LELTS等考试

9-10月准备并提交录取(EA/ED)申请

11-12月准备并提交常规录取(RD)申请

1-5月等待申请结果,做出选择

5-8月份准备签证

11、美国留学费用-学杂费汇总

学费和杂费2-4万美金,杂费大致包括:500-800美金综合医疗保险费,500-1000美金学生活动费

膳食和宿舍 1万美金 住宿 7000多 伙食2000多

书本和必需品 800美金 机械、艺术和电影稍高

交通出行 600美金 不包括中美之间的国际旅费

个人耗费 1000美金

12、美国大学奖学金资源

奖学金(Scholarship),可以作为某种奖学金形式颁发给优秀学生,也可以是一种学费或杂费的全免,此种奖学金的具体金额,随学院规定的学杂费金额高低而不同。一个学生可以有资格同时申请两种以上的奖学金。

学费奖学金(Tuition-Waiver)

这个款项只能用于缴纳学费,如果无附加条件,属于免税的范围。

助学金(Fellowship 或者 Assistantship)

助学金是一种金额最高,但是竞争最激烈的非服务性奖学金。

助研金与助教金(ResearchAssistantship & Teaching Assistantship)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双城记·狄更斯

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刷掉一个土块,欧洲就少了一点;如果一个海角,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

-没有人是孤岛·约翰唐尼 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you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Steve jobs, CEO of apple Computer

第二篇:美国新闻史读书笔记

19世纪30年代是美国大众报刊的萌芽时期,先是纽约四大美分报出现并相互之间竞争,到在约瑟夫·普利策的影响下新式新闻业的兴起。后来美国报业引发了一场“黄色新闻”浪潮,其影响直到今天还在报界发挥着作用;与上面这条历来争议颇多的新闻业潮流相对的,则是这一时期报纸所发挥的“人民的斗士”的功能,美国新闻界著名的“黑幕揭发时代”随着记者们被称为“扒粪者”而拉开序幕。

埃默里父子在《美国新闻史》中论述这段历史时非常的热情洋溢。这一时期的美国结束了南北战争,巨大的新生力量:如火如荼的工业化、机械化和城市化带来了全面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变革。美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巨大的转型期,在政治领域领导层无法胜任所要完成的使命,在经济重建方面也遭遇到不小的危机,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带来了贫富差距等许多社会问题,很多有重大意义的新闻显现出来,这一切使得新闻业有理由开创有关新闻报道和社论表达的新方法,不再像原来那样作为某一政党的喉舌,而是追求独立性。独立性正是这一时期报刊区别于政党报刊的显著特点。到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出现时,办报纸已经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事业。报纸有了不同于以前的性质和外观,它在大众中产生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一种新式新闻业出现了。

与美国社会一样,这一时期也是美国报纸转型的重要时期。在美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潮下,新兴的大众化报刊自负盈亏,为了经济利益或者避免成为政党的喉舌而需要吸引大量的受众以扩大发行量。这便意味着报纸需要更加的通俗化。埃默里父子在说到这一现象时,采取的是一个辩证的立场,他们认为在当时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大众化报纸要生存下来,通俗化是必须的,“更大的标题、更可读的故事、照片和颜色的点缀,都可能使报纸的面貌焕然一新。”他承认这些技巧是实用而有效的,但同时这也可能仅仅用来强化煽情主义而对新闻本身造成损害,19世纪90年代出现的“黄色新闻”就是证明,这种没有灵魂的新闻思潮席卷了当时大多数报纸,并且现代新闻事业也一直受到其遗风的影响。赫斯特是这股“黄色潮流”的引领者,他的《新闻报》由于大胆采用粗劣的黄色新闻,销量持续上升,获得了令人争议的成功。普利策的《世界报》作为那个时代典型的大众化报纸,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煽情主义的影响,他旗下的《星期日世界报》就因为煽情主义和伪科学报道而使报纸的名誉受到大大的损害。普利策本人也并不反对用人情味报道和煽情故事来获得高发行量,并认为在发行量扩大后就可以通过吸引读者关注社论栏和公共事物栏的新闻报道来营造健康的公众舆论。《新闻报》和《世界报》的成功证明了煽情主义作为一种技巧是非常有用的,但却不能将其成功仅仅归于煽情主义,普利策注意有噱头和煽情性特稿的同时扩大篇幅以便继续保留严肃而重要的报道和言论。他的成功还在于洞察变化中的社会需求和读者需求。

这似乎是报纸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在当下的中国,报纸的通俗化也在进行着。通俗化常常跟庸俗化或者恶俗化联系在一起,似乎三者之间并没有区分。有些报纸为刻意追求通俗或故意或不知不觉走上了黄色新闻的老路:刊载耸人听闻的消息或名人极其细致的八卦,对引导公众健康风气毫无助益。今天的中国也处于一个转型期,市场经济发展,报纸也在某种程度上被纳入了市场经济体系中。报纸不再像以前一样只作为党的喉舌而存在,社会中人民对信息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报纸需要适应这一需求。比如随着百姓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国内的都市报纸越来越注重报道与百姓生活有关的新闻或政策,但同时,由于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刺激,也出现了不少仅仅为经济利益考虑而忽视大众传媒文化功能的媒体。满足受众的需求并不等于迎合受众的需求,需求一旦过量就变成了欲望,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报纸不可能去一一为其实现。正如埃默里父子说论述的,通俗化是必须的,这意味着人们不再想要接受报纸上政党的说教,而需要更多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或者是用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报道,富有人情味的报道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美国还是中国都是值得提倡的。这种通俗化可以通过标题的形式,报道的讲述方式,图片和色彩的使用以及排版技巧来实现,而

不需要内容的意味恶俗。在中国的媒介史上,有过相当成功的例子,比如邹韬奋的《生活》周刊,便是一份通俗化又极具教益的刊物。大众传媒具有环境监测的功能,有人会将报纸的庸俗和恶俗化直接归因于社会整体的浮躁,而报纸只不过是据实反映。的确,有许多足够吸引眼球的事件报纸也大篇幅的对其进行报道,只因为这件事在社会上很红很热,比如“小月月”、“大小恋”,一发生便充斥着媒体版面,但这类事件的意义只值得小小一篇短新闻而已。

在《美国新闻史》中,尽管普利策也不能脱俗于煽情主义,埃默里父子还是毫不吝惜的给予了他许多赞美:充沛的精力、敏锐的新闻嗅觉、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他更加看重的是他的精神:报纸将永远为争取进步和改革而战斗,决不容忍不义或腐败;永远反对一切党派的煽动宣传,决不从属于任何党派;永远反对特权阶级和公众的掠夺者,决不丧失对穷苦人的同情;永远致力于公共福利,决不满足于仅仅刊登新闻;永远保持严格的独立性,决不害怕同坏事做斗争,不管这些事是掠夺成性的豪门权贵所为,还是贪婪的穷人之举。

当时美国有的大众化报刊有着和普利策的《世界报》一样的两面性:一方面,采用煽情新闻和耸人听闻的消息;另一方面,或者真正希望打击社会不公,或者将这种讨伐当做吸引读者的资本,报纸努力营造一个“人民的斗士”的形象,为人民争取权利。美国工业革命所引起的托拉斯的产生,经济权力集中于少数人、工人和农民收入不足,政界和企业界的腐败等问题都给报业提供了许多新闻。受到埃默里父子赞誉的《世界报》因为长期重视社论版,显然是讨伐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就连赫斯特也在其《新闻报》上旗帜鲜明的支持工会,发表了人情味特稿、图片和漫画,希望成为“人民的斗士”中的一员。这与当时美国杂志界一起开启了“揭黑时代”。斯克里普斯也是其中的一员,编辑精细的消息、人情味特稿、大胆的新闻报道、对地方改革的关注以及坚决战斗的独立社论是他的办报模式。但是虽然他一直具有一种抗议资本主义的精神,希望为工人说话,但在言论里他又表现的像个资本家,同时他的报纸得到自由派知识分子的支持,但这些人正式他所竭力回避的人。

感觉这是报纸中特别是社论中普遍存在的矛盾状态。观点并不能为读者接受,为人民说话而人民其实看不懂,或者报纸的主办人就算想为百姓说话,但由于社会阶层的不同而不能真正理解人民想要什么,因此到最后可能并没有达到效果。报人都是一些把握时代脉搏,对社会走向极其敏感的一些人,代表的是精英的观点,所以美国的《纽约时报》、中国近代的《大公报》和当代的《南方周末》为什么很成功,可能除了其负责任、提供严肃的新闻和社论、关照时政唤起公众舆论外,还因为同为精英阶层的发言人和读者之间存在的良性的互动关系。就像埃默里父子说的:“在报纸的读者中,能够接受爱德华·怀丽斯·斯克里普斯、约瑟夫·普利策以及与他们水平相当的同时代人物社论观点的人也为数不多。然而,在美国历史上的关键时刻,当需要唤起公众舆论来保证经济、政治的进步和一种更公正的社会模式时,新闻和文学起到了他们的作用,并从中产生了有影响的领袖人物。”这才是关键。

第三篇:读书笔记《放飞美国》

我在读一本书

《放飞美国》

——一个中国男孩和七个美国老师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和学员们给我这个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我读矿矿著的《放飞美国》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关于作者

黄矿岩,16岁,没有也没取英文名,一个在美国辛辛那提市默乐高中就读二年级的阳光男孩。五岁随父母到美国留学,就读过美国的幼儿园、学前学校、初小、高小、初中、高中等六所学校。四年级开始进入各种天赋学习班。1999年秋季因入学考试成绩优异,获得私立高中奖学金。从来不是老师的宠物,调皮但不捣蛋,勤思但绝不当“书虫”,成绩不错,五年,自学了多种点电脑语言。喜欢看成龙、李小龙的武功片和金庸的小说。喜欢踢足球、打网球、爱听音乐还能画一手好画……爱好广泛。

成书的背景

矿矿的父亲黄全愈先生,在《素质教育在美国》的后记中提到:“矿矿听说我要出书,噼里啪啦打了10页的稿子,后来考虑种种原因,我没有收到书里……”许多得多者要求读者篇稿子。在2006年一次南宁讲学中,与接力出版社的李元君社长不谋而合,出一本由矿矿自己写的,有关美国校园生活的书籍。在征得儿子的同意之后,由矿矿用英文写作,由他的父亲和母亲翻译成中文,中、英文同时出版,我所读的这本书就是他的中文版本。

内容精要

一个16岁的男孩,从五岁开始在美国经历了6所学校(有公立学校、有私立学校)用11年的时间来体验学校的生活,经历了许多的老师,本书主要讲述其中的七位老师在矿矿的眼里是怎样的,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评价他们。

矿矿认为在美国要成为一名伟大教师的秘诀是要让你的学生感到学有所值,判断一个教师的优劣,除了看他怎样教书外,还要看他教书的内在动力或者说动机是什么,为此在对老师们的观察中,矿矿认为老师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以谋生为目的老师,教书是以赚钱谋生以养家糊口的职业,并且这样的教师占大多数。虽然在美国这种动机并没有什么错,但是这种动力教书不可能带来太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有的只是外在的压力,而没有内在的动力。

第二种是以“自傲”为动力的老师。这种老师往往知识渊博,功底深厚,只要能满足自傲,就很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他们不在意自己付出,追求的是发现自我、证明自我,从中感到满足。这类老师工作会很努力,可能会很出色,因为他们自傲的原因是害怕失去面子。他们会很注意丢脸和失意或者被他人拒绝和反对,但是在美国学生们往往又最爱挑老师的不是。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容易失去耐心,同样也有可能让这类老师走上不成之路。

第三种是以教育为己任的老师。这类老师教书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在教书的过程中常常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改造人。他们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试图告诉学生怎么做人。亨利克先生就是这类老师

第四种是以爱为根本的老师。他会在重压之下不断的去做自己爱做的事情,把教书当成自己的一种兴趣,不在乎任何的利益。以养育自己孩子的心态去教育自己的学生。就像罔达修士和爱波伦太太

在矿矿11年的校园生活中,有过许多的老师,学到了不少的东西,那些他喜欢的老师当,有的是因为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有的是因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有的是因为他们有爱心,有的是因为他们的个性,有的是因为的人格魅力„„他们不仅有深厚的学科知识,而且都有鲜明的个性和不同的教学风格。

沃兹先生——一生中可能只碰到一次可遇不可求的家伙,在学生心目中最聪明、最具有数学智慧的人。幽默的知识渊博的数学老师他随时能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和学习中的乐趣;

伯奥曼先生——“故事大王”生物课老师,而且总能坦率地正视自己的失误;

毕纳德提先生——西班牙语老师他擅长把外语课变成一堂无课本的纯口语课的比手画脚,教学风格独特;

爱波伦丝太太——把无限关爱献给学生的英语老师爱她总能理解孩子,重视孩子的感受; 罔达修士——美术教师“老顽童”他的教法独特,重视学生个性与自我发展;

罗恩 亨利克先生——一个集教师优点于一身的良师益友享利克先生不只教学优异,而且永远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矿矿心中最完美的教师,是他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楷模和激励者”。

斯小姐——一位被他否定和反对的科学课老师,作者认为她个缺乏爱心的老师,她从不会去考虑学生的感受,总是随意批评、侮辱、刺伤学生;教学时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听课学生或

睡觉,或做其他科作业。且不说她的教学成绩如何,单从学生对她的“无知无聊”的评价,矿矿给她的“如果她也算一个老师”的评语,都让我们为这位老师感到深深的悲哀,爱心的匮乏使她失去了孩子的基本尊重。“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没有对知识,对真理,对老师发自内心的尊重,所学就不会深刻,更不会牢固。一个缺乏爱心的老师,在误己的同时也在误人子弟。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纪实的手法、用平实的言语为我们展示了他与七个美国教师的之间的故事。

读书感悟

《放飞美国》正是用孩子的眼光,从孩子的角度看待老师,去探询师生关系和教学行为,在轻松的笑声明中,对育进行更多的思考。

感悟一:从生动的教学实例中,让我们获知了许多我们所理解的美国教育的误区。比如,我们通常认为,美国的教育是“自由”、”散漫”、“轻松”的,教师上课常常就是与学生,“漫无边际”的“闲聊”,孩子们也很自由,上课想怎样坐就怎坐,但从矿矿的书中会了解到,美国的教师的“闲聊”,都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吸引学生,并使学生感到自己真正从这个教师身上学到了东西,增长了才能和见识。该书还让我们了解了,美国教育在自由、个性、幽默的表面实际是强调教师的创造性。矿矿所讲的他的老师们的那些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实际上是在给学生提供创造性的教学内容。简言之,好的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场面,而是一个充满创意,充满趣味,充满挑战性的综合活动。感悟二:我感觉这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让我们从孩子的角度看到了他们心目中最喜欢的教师形象。

1、孩子喜欢有个性的老师矿矿最喜欢的老师,都有鲜明的个性、突出的特征。有的是因 他们独特的教学风格,有的是因为他们的人格魅力……

2、孩子喜欢快乐的老师优秀的老师都善于在他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把幸福和快乐带给学生。快乐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给与学生,比如让他们享受惊喜、获得成功、达到愿望。更重要的我们可以用快乐的情绪来感染他们。

3、孩子喜欢有丰富爱心的老师我们来看看矿矿的表白吧:我从来就没有见过爱波伦丝太太生气。事实上,她从来就不生气,那是因为她没有生气的缘由——没有哪个学生想让她生气。

她总是想着她的学生,她不像大多数老师那样根本就不愿意在记学生名字上花时间。只要她上了一天课,她就能准确地叫出全班人的名字,甚至连我的名字这种带四声的发音,她都叫得无可挑剔。爱波伦丝太太爱她的学生,学生们也都喜欢爱波伦丝太太。在她的课堂里,每个人都感到像是在自己家里一样。我甚至觉得在那里,我拥有一小块自己的天地┄┄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已是服务,说句俗气而真诚的话,学生就是我们的上帝。因此,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的爱心。就如在《窗边的小豆豆》中小林校长一句常挂在嘴边的话:“你真是个好孩子”,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一个简单的爱抚,一个鼓励的眼神,这都会给孩子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给了我第三个感悟

感悟三:爱,是教育的基石

只要老师能常常展现比阳光更灿烂的笑容,学生心头就有一片晴朗的天空--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需要我们不断认识、感悟教育的规律,努力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转变成自己的教育实践,把自己的教育工作不仅看成一项事业,更应该看作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断的地去想它、念它、琢磨它、感悟它。我们朝夕相处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想法来强求他们,而应该进入到他们的角色中去,设身处地的为孩子想想,用心来聆听孩子的心声,用心来观察教育现象,用心去施展教育的智慧。

其实,我们发现,受教育者其实就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通过受教育者的形象看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自我,走上专业成长之路!

名句摘抄

1、愉快地去生活!人活着的每一天不是为了悲伤。

2、我从来就没有见过爱波伦丝太太生气。只要她上了一天课,她就能准确地叫出全班人的名字,甚至连我的中国名字这种带四声的发音,都无可挑剔。

3、上学是学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孩子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学校是孩子的社会,学校生活是孩子的社会生活。上学校就是让孩子在进入成人社会之前,先进入一个“准社会”。当你一年又一年挣扎在交结朋友、争取好分、通过考试和学与不学中时,你真正得到的东西是发现自我,健全个性,发现适合于自己通往未来的道路。

4、我认为判断一个老师的优劣,除了看他怎样教书外,再就是看他为什么要当老师。这个为什么是教书的内在动力,是隐藏在教师教学行为后面的推动力。

5、“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段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克服,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把握,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去解决,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去选择,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去创造。”

6、“技术与技巧的东西是不能教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征。一种特定的技术或技巧,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个人,非要教的话,就会使一个人失掉了自己的独特性。”

7、判断教师的优劣,除了看他怎样教书外,就是看他为什么要当教师。被迫去做和自愿去做的结果不同。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的简单介绍及阅读时的一些粗浅感受,我想这样的一本好书,是需要不断反复地阅读、反复地领会才能更好的解读它的精髓,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第四篇:《美国讲稿》读书笔记

《美国讲稿》读书笔记

相较老师推荐的其他书,《美国讲稿》看上去更为精致短小,其中收录了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五篇讲稿及《子午线》杂志的编辑M·巴棱吉发现并整理出的一篇手稿。对于卡尔维诺这个名字,我感到十分陌生,因此特地去查阅了有关他的资料。

伊塔洛·卡尔维诺,意大利当代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早期创作多为现实主义作品,后转向幻想小说和寓言小说,善于利用讽刺和离奇古怪的幽默处理严肃主题。其作品融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于一身,以丰富的手法、奇特的角度构造超乎想象的、富有浓厚童话意味的故事。他的父亲是一名出色的园艺师,母亲是植物学家,他的童年生活便与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紧紧地栓在了一起,这对他的创作造成了深重的影响。1956年,她编辑的《意大利童话》被推崇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卡尔维诺于1985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却因当年猝然去世而与该奖失之交臂。他是在准备去美国讲学的演讲报告时突患脑溢血因救治无效而离世的,原定六篇的讲稿只完成了五篇,由其夫人整理并交由出版社发表。纽约评论家密特甘称其为“寓言式奇幻文学的大师”,他被公认为是“作家中的作家”,美国小说家约翰·加德纳誉其为“世界上最好的寓言作家之一”,当代意大利符号学大师艾柯更是评价说:“卡尔维诺的想象像宇宙微妙的均衡,摆放在伏尔泰和莱布尼兹之间。”由这么一位极负盛誉的优秀作家完成的讲稿,不认真阅读真不失为一种损失。这几场演讲原定在哈佛开展,主题是诗论。

卡尔维诺在开篇前有一段话,说明了他的演讲主题和将围绕哪些因素展开演讲,并简要表达了他对于现代文学未来的信心与希望。这段文字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其有助于读者理解后面讲稿的内容核心。卡尔维诺思维灵活,表达手法多变,如果直接看正文的话我相信大多数人并不能很好的消化。

第一篇讲稿的题目是《轻逸》。那么轻、重与文学创造特别是诗歌创作有什么关联呢?此前我没有注意过,文学作品本身除了可以重(如杜甫的诗作风格一般被形容为沉郁顿挫)以外还可以轻,而且其“轻”更贵于“重”。读者希望能从文学作品中得到放松,体会到“轻”;作家取材于沉重的现实生活但其文笔需要敏捷而锋利。卡尔维诺发现这二者间总有差距:外部世界非常沉重,具有惰性和不透明性,如果作家找不到克服矛盾的方法,这些特性便会反映在其作品之中。之后他举了古希腊神话、《十日谈》等著名文学作品加以佐证,从各个方面论述了作家们乃至大部分人都在追求着“轻”;随后他列举了许多诗作,并循序渐进地说明了他认为的文学中“轻”的三种不同含义:①减轻词语的重量②叙述这样一种思维或心理过程,其中包含着细微的不可感知的因素,或者其中的描写高度抽象③具有象征意义的“轻”的形象。我发现虽然讲稿看上去线索纷复、举例繁杂,但其主线明确——文学是一种生存功能,是寻求轻松,是对生活重负的一种反作用力。现在的中国诗人在经历了过去那一段沉重黑暗后,虽仍不乏“重”论,但追求“轻”者辈出,“小清新”一词或许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轻”的说法吧!

第二讲《速度》。他以一篇古老的传说开头,恋上不知是死尸还是戒指查理大帝便贯穿了这一讲。卡尔维诺用了不少作家的作品和民间故事证明了他的观点:并不是说速度自身就构成一种价值,因为叙事的节奏也可能延长、迂回或停滞。不论哪种情况,叙事都是对时间的连续性的一种加工,采用延长或压缩的方法来对时间的行程施加影响。民间针对传说“对不需要情节避而不谈,对有用处百般重复”的实用原则对诗歌等的文学创作同样是有效的。就好像诗歌中要强调音律,因此在进行创作亦或是口头叙述时,都尽量注意语言的简洁,尽力保存叙事效率和诗一般的魅力。“马”这个物象也在讲稿中担任了一个重要角色。卡尔维诺认为最先使用马来比喻思维速度的伽利略。在中国,马也似乎总是象征着时间与速度,例如成语“白驹过隙”,便是形容时间过得飞快。而后,他又援引列举了许多作家和作品来说明“思维的速度”是被忽视的重要部分。他的座右铭“忙而不乱”透露出其对于速度和效率的追求。思维的速度是不能度量的,不能比较的,不能按历史顺序来排列它的记录。它的重要性在于它自身,在于它能为善于享受这种快乐的人提供这种快乐,并不在于利用它可能获得的实际效益。虽然迅速的思考不一定比慎重的思考好(有可能正相反),但它能带给人们某种特殊的东西。速度体现在文学中,便是修饰与思维要敏捷,要做到灵活、多变与流利,这样不论是作者或是读者都能得到快速而愉悦的精神享受(类似于中国的说法“一气呵成”)。这里引发了我的思考:现在的“快餐式”文学是否正是符合了卡尔维诺的关于速度的观点与追求呢?答案是否定的。卡尔维诺在讲稿后文指出“诗人写诗,作家写文章,成功都在于他们找到了文字表述。这可能通过一闪念而实现,但一般说来,需要耐心地选择恰当的词语……句子的声音要谐调、概念要清楚、含义要深邃。”那么显然那些浅显的甚而有些千篇一律 作品就不符合了。倒是“推敲”的典故可与之相匹。第二篇讲稿以一则中国故事“庄子画蟹”作为结尾,妙趣横生,为讲稿又添一笔亮色。

《精确》作为第三讲有些承上启下的意思。卡尔维诺以埃及神话中公正女神玛亚特开头(他顺便风趣地提了一下自己是天秤座),直接指出他认为精确应首先包括的三个内容:①作品的构思非常明确②视觉形象清晰,令人难忘(希腊语εικασζικòξ即栩栩如生)③语言尽可能精确,词语要准确,要充分表达各种思想与想象的细微差别。卡尔维诺无法忍受不经过甄别和推敲的随心所欲或漫不经心的语言及文字创作。其实现在生活中也总是区分口头语和书面语,这便是体现了用词的精确与否及语法等有关寓言的许多方面。聪明的卡尔维诺甚至举出了热衷使表达“含糊不清,认为越不清楚越有诗意”的莱奥帕尔迪等作家,从正面而不是反面为其观点做了证明——只有十分注意精确才能找到那刚好能构成美的朦胧的角度。这与我国的一个诗派——朦胧派或许有可比性,他们的诗确是有意点不破,有的东西总也道不明,但就是那些看似慵懒随意的词,组成的一首首弥漫着雾气的诗,让读者能够恰好体会到“明说”的含义,甚至体会到了更多,不能不说是小心翼翼的成果。卡尔维诺本身对于不论自然科学中的动植物还是数学、物理、天文、化学等都抱有极大兴趣,使其对这些方面的只是也有了一定认识与积累。因而在此篇讲稿的中后期,思维发散的他“扯”到了无限与宇宙。达·芬奇《大西洋草图》第265页中对海怪描写的三次改动作为了这篇讲稿的结尾。卡尔维诺的观点也随之浮出:正确使用寓言能使我们接近(眼前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我们应该认真地、谨慎地进行描述,并尊重(眼前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不用语言传给我们的信息。那就是精确的奥妙与美好所在了。

第四讲《形象鲜明》。那么形象鲜明是怎么与讲稿中的“想象”产生关联的呢?“想象是个可以落进东西的起点。”首先为我们明确了什么是想象:崇高想象不是幻想,二十载想象力的词语部分之前就存在或一直同时存在的视觉部分。人们常在看书时自然地想象出一个场景,以及男女主角的模样;在听到某个电台主播的动人声音是想象其应具有怎样与之相配的美貌……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真人化”电影或电视剧(通常改编自漫画、小说或游戏动画等)不仅无法使观众反倒喜欢,甚至还使观众产生了厌恶等负面评价的原因——想象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想象的过程被卡尔维诺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从词语出发到视觉形象;一类是从视觉出发到语言表达方式。举了许多作家作品及他们的观点(还包含他自己的作品)为例,回答了有关幻想与想象的一系列问题后,卡尔维诺提到了他的一个关于教育的设想:以幻想为基础的教育。因为人们“很有可能会丧失这样一个人类基本功能:人能闭着眼睛看东西,能够从白纸上印的一行行黑字中间看到各种颜色与图形,能够依靠形象进行思维。”儿童似乎都能在不认字时仅通过插画想象出一则则完整的自己的小故事,便是这个道理。而以幻想为基础的文学可能存在的两种(发展)可能是:①把过去的形象运用于新的上下文中,改变其原来的含义②消除一切,从零开始。中国幻想文学现在于第一条路上“人满为患”,各类穿越文总裁文层出不穷,细观之不难发现“换汤不换药”,其内涵别无二致;第二条路上人烟稀少,我们可以期待有更多的人能够开辟新的幻想世界。“总之,一切现实与幻想都只能通过文字才能获得自己的形式。”鲜明的形象时文学创作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点。

第五篇《内容多样》。卡尔维诺预备先“念”一段小说(稿中写出),即卡尔洛·艾米利奥·加达的小说《梅鲁拉纳镇上一场可怕的混乱》的开头。他借此阐明观点:现代小说应像百科辞典,应该是认知的工具,更应该成为客观世界中各种人物、各种事件的关系网。加达也是一名意大利作家,其作品特征是“说明任何一个认知过程都是由恰当的精确性与肆意的曲解两部分组成的。”这与卡尔维诺的观点相符,随后又列出几位大家(观点和作品),进一步印证了他的观点。“在工作中,宏愿会遭到谴责,在文学中却不会。文学生存的条件就是提出宏伟的目标,甚至是超出一切可能的不能实现的目标……文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能否把各种知识与规则网罗到一起,反应外部世界那多样而复杂的面貌。”这难度看起来的确很大,因为并不是每一位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都恰好通晓地理、天文、物理、生物、历史、哲学……但是对于现代的许多“作家”来说,不单单以写出作品(高产赚钱)为目的,不要写出含义浅显内容空洞的作品这两个要求,都颇有些苛刻了。卡尔维诺在这一篇讲稿中还表达了自己对未来文学的美好寄托:“我希望传给21世纪的标准中最重要的是这条标准:文学不仅要表现出对思维的范畴与精确性的爱好,而且要在理解诗的同时理解科学与哲学……”

第六篇并不是讲稿,而是卡尔维诺在前去美国之前为了确定那六篇讲稿的题目与编写工作而做的广泛准备的一个部分,讨论了对于不论一般行文还是演讲都极其重要的,即“开头与结尾”。这里我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位已62岁的老人在对待任何一件事情上的认真态度和灵活思维,更是许多年轻人都望尘莫及的。关于审美,关于社会,关于神话传说……无论时间还是地域的差距,是经过了无数斟酌与深思熟虑后才寻得了那么多最佳例证。卡尔维诺本人丰富的知识与经验积累,让他自己成为了一个严谨的百科文库,一个幽默的珍宝,他对于文学发高要求使其作品也独具魅力。

五篇讲稿内容的丰富和精彩自不必说,作为讲稿本身加以评价,也是结构紧凑、论述清晰、例论配合完美、收放自如的。若由本人亲自讲起,定会是令观(听)众们获益匪浅、欲罢不能的极致演讲。我本人看完后不仅对文学产生了更多认识与对自身的要求,对卡尔维诺的作品也产生了极大兴趣。这本不厚也并不薄的书读起来并不枯燥,相反,一旦开始便停不下来,不断是思考和联合实际是我个人的阅读习惯,也更便于理解文中所谈,卡尔维诺生动幽默的行文特色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最后以卡尔维诺与1967年所说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现代文学的力量就在于它说出了社会和个人本来想说而又没意识到的一切,这就是文学所不断提出的挑战。我们住的房子越是明亮和豪华,房子的墙上就越有鬼影;因为进步和理性的梦中往往掺杂着鬼影。”

第五篇:电子政务直通民意

电子政务直通民意

现在,一些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已经在网络上公开征集全社会的意见,并依据这些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网络民意的形成,是以我国庞大的网民群体为基础的。目前,中国网民超过一亿人,以即时、互动为特点的网络传播方式已成为公众表达意见、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的重要舆论平台,网络也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

据介绍,在美国有一种所谓的“民意法庭”,它不是真正的法庭,而是百姓的看法。从法律角度上看,这没有多大的约束力,但从民意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力量。国内一些网站所开设的讨论区,也正在发挥民意参与管理的作用,比如,杭州的德加社区网站所开设的网络道德法庭,本身并不是法庭,却为社区居民发表意见、调解矛盾提供了场所和途径。北京天通苑社区的网站也具有同样的作用。

公众能够通过通畅的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民意是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在政策分析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项要素。政府通过网络来了解民意,本身也是对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贯彻执行,经心地体察民意,有利于改善公共政策的制定。民意的力量在制定法律和公共政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也无可替代。且看新华网有关方面报道的数字:

2005年7月至8月,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物权法草案,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收到11000多条修改意见,其中9000多条是通过中国人大网站收集到的。

2006年3月20日,劳动合同法草案全文公布,一个月的时间里收到了各方面意见19万多条,其中通过中国人大网收到18万多条,在这19万多条意见中,65%来自基层劳动者。

今年全国人大会议召开期间,截至3月11日中午,新华网“我有问题问总理”栏目已吸引了22万多名网友,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网上开博客,加强和民众的沟通,征集民意。

民意的合理表达,以及政府对民意的回应,是政府实现善治的必然选择。

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在通过电子政务建设畅通民意表达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些地方通过网络为民众提供表达意见和解决问题的渠道,所建立的民意征集系统从各个层面获得社情民意,以实现“民意随时表达、民情快速反映、民生需求及时解决”的目标,创建出了政务服务品牌。

网络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渠道,民众可以在网络上不用有所顾忌地依法发表自己的观点,由此产生的网络民意的价值引起了各方的关注,甚至也引起学者之间的激辩。

一种专家观点认为,网民不能以民意代表自居,政府不能仅以网上的舆论来左右自己的政策。但也有观点认为,网络所释放出来的,是在某种程度上被解放出来的民意和能量。网民的意见是不是民意,不是网民自己声称的,而是由政府来考量和判断的,而政府是不是以网上的舆论来决定政策,这也不是一个拍脑袋的过程,而是有着一个严格的论证的过程。政府部门对待网络民意,更须以开放的姿态来察纳才对,因为网民是浮在网络上,借助网络来表达意见的公民。

网络为民意带来了更大的表现空间,人们可以在网上的BBS讨论区就各种问题发表意见。有专家指出,网络民意有时并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有其盲目性、情绪性和不确定性,因此,由网络所折射出来的民意的涌动,需要进行疏导,使民意在尽量得到满足的同时,又不使之成为一种破坏性力量。即便如此,网络民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网络民意在公共事务的介入方面也展现出了相当不错的成果。

在拉近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的同时,网络也在悄悄地改变着政府的决策朝着更加科学和民主的方向发展。政府部门重视网络民意,主动采取措施让民意表达更畅通,真正地推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做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而不是因噎废食,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民之所欲,长在我心”,也才能制定出更好的公共政策来。

网络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两会期间,人大代表的博客就成为直通民意的有效通道。

民意的合理表达,以及政府对民意的回应,是政府实现善治的必然选择。

下载直通美国-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直通美国-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笔记: 论美国民主

    读书笔记【1】 论美国的民主【法】托克维尔 上卷绪论 作为一本伟大的书,作者托克维尔在本书的绪论部分,就为四部恢弘巨著做了整体的规划和描述。在开头部分,作者说在美国的奇妙......

    美国与中国读书笔记

    美国与中国读书笔记 本书不同于其他史学专著的严肃风格,,作者用清新、生动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历史演变、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以及中美关系的过去和......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朱凤丽一、作者及本书简介。 Wright Mills (1916—1962)出生于一个信奉天主教的白领职员家庭,30年代在德克萨斯大学读书时,就受到了哲学......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读书笔记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读后感 10城管 王馨 1002405040 前些日子研读了简·雅各布的第一部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在阅读它之前首先看了看它的各种评价。在当时,这本书刚......

    《论美国的民主》读书笔记

    公共管理学行管1001 钱俐 31009165 法国革命催生的民主探寻 ——《论美国的民主》读书笔记 《论美国的民主》一书是在新世界发现能够照亮和复兴旧世界的建设原则的思想家的......

    重庆直通物流有限公司简介

    重庆直通物流有限公司简介 重庆直通物流是上海直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60%股份和苏州物流中心国际货运有限公司40%股份共同投资创办 注册资金从业人数年营业额企业注册地海关单......

    美国刑法读书笔记读后感[精选合集]

    读储槐植先生《美国刑法》有感近读刑法学泰斗、北大储槐植教授的《美国刑法》(第三版),很受启发。一是《美国刑法》的编排体例。正如书中所讲:“本书的篇章结构主要是参考《模范......

    《美国与中国》之读书笔记五篇

    《美国与中国》之读书笔记《美国与中国》这本书的著者是费正清,译者是张理京。我读这本书实际是一个巧合,由于我之前选修了科技文献检索课,在作业中向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借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