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到底是不是普通劳动者?

时间:2019-05-13 13:1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到底是不是普通劳动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到底是不是普通劳动者?》。

第一篇:大学生到底是不是普通劳动者?

前不久,教育部学生司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高校毕业生应该被认定为普通劳动者。此言一出,一石惊起千层浪,博来众多反对声。紧接着,劳动保障部门又跳出来说,如果今年高校毕业生9月份前还找不到工作,可以领取低保。原来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一下子沦落为低保的范畴。这又引来网上一片大骂。

我归纳了一下众多反对意见,主要有如下几种较具代表性:一是高校招生是精心挑选的优秀学生,每所高校的招生简章都说是培养社会精英、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并不是说只培养普通劳动者。二是将大学生视为普通劳动者,是蔑视人才,视人才如粪土的表现。三是将进一步加剧“读书无用论”,对社会长远发展来看,危害严重。

平心而论,这些观点不无道理,笔者本人也是大学生出身,对大学生们考上大学时“万千宠爱于一身”到踏出校门时“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巨大身份失落和心理落差也颇能理解。可是大学生究竟是不是普通劳动者呢?细想一下,觉得这个问题倒是非常幼稚。普通劳动者并不等同于简单的体力劳动者。普通劳动者是相对于高层管理者而言的,就连教师、医生、律师等都应认定为普通劳动者。大学生凭啥不是普通劳动者?大学生就应该高人一等吗?一毕业就应该做公司主管或处长、县长此类的领导干部吗?比尔·盖茨大学还没毕业,算不上名副其实的大学生,可他手下不是有一大群博士、硕士毕业生在为他打工吗?当今众多政要、富翁、牛人哪个不是从基层一点一滴做起的,一步一步爬上社会阶梯的较高位置上去的?

记得本科新闻写作学教材里,有一篇消息的范文,说的是美国里根总统的儿子排队领取救济金的事。在美国这些西方国家,别说是大学毕业生领取救济金是司空见惯的事,连总统的儿子偶尔排排队领一领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毕竟,判定领取救济金或低保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看他的收入水平如何,而不是看他是不是大学生。

那么,为何有这么多的人反对将大学生当成普通劳动者呢?我看,原因很简单,虚荣心、官本位和蔑视劳动的思想在作怪。至今,许多中国人的心里,将高考等同于科举,将大学生等同于官(干部),还一昧地躺在空调房里做着范进中举般的美梦。在他们眼中,北大毕业生卖猪肉便像状元、进士们没有官做反而下田种地一般荒谬。可是,我们倒是想问,北大毕业生为什么不能卖猪肉呢?《劳动法》可没有规定北大毕业生不能卖猪肉呀。不管你北大毕业生也好,清华毕业生也好,本专业对不了口,就得去卖猪肉或者干其它营生。如果哪天连卖猪肉都干不了,就得去领低保。吃饭问题解决不了,其它什么高尚理论、面子问题都是白搭。

第二篇:英雄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

侃侃看历史 专注历史故事 http:// 英雄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

古人无“民族”意识,何来“民族英雄”?梁启超等人相信“民族主义救中国”,遂引进、宣传近代“民族”概念先秦历史文献中没有“民族”这个词汇。先秦时代所谓的“族”,多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族、宗族。《左传》中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所指乃是宗族、部族。先秦之后、晚清之前的历史文献中,“民族”一词仍极少出现,即便偶有特例,也与近代“民族”概念毫无关系,如《永乐大典鬼谷分定经》里说:“贵人皆仰,民族皆欢”,仍是宗族之意。

“民族”一词被大量使用,始于20世纪初。金观涛教授利用其容量达一亿两千万字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1830-1930)”,对这段时期“民族”一词的使用频率进行了搜索统计,结果显示:“该词在19世纪文献中极少使用,……到1900年后才开始出现井喷之势”——这场“井喷”,其实是梁启超等人掀起“史界革命”的结果。“史界革命”的目的,是要将传统中国打造成新的西方式的“民族主义中国”,正如梁启超所言:“今日吾中国最急者……民族建国问题而已”,而要“民族建国”,就必须通过新的历史教育,在国民心中植下“民族主义”意识:“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梁氏的倡议得到了大批学者和知识分子的响应,尤以有留日背景的革命党人最为积极——这也在情理之中,梁氏的“民族”、“民族主义”概念,本就直接舶自日本学者。

但即便从日本舶来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民族主义”概念,当时的知识分子也未必能够准确理解其意义,将“种族”等同于“民族”者大有人在,宋教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激励国人的“民族主义自豪感”,宋教仁曾写有《汉族侵略史》一书,历数“汉族”历史上侵略“外族”获得胜利的光辉事迹,按宋氏的理解,所谓“汉族”,乃是一种以黄帝为共同祖先的“血族”,如此强调血缘和血统,实是把“种族”当成了“民族”。为振奋“民族精神”,宋氏还在书中竭力论证“汉族”是从西方迁徙而来,与当时强盛的西方国家在种族上同源,证据之一是中国的六十甲子、天干地支这些名号,都是沿用了“西方文字之音”。当时许多学者与宋氏持相似论调,如章太炎公开宣扬“汉族”来自巴比伦,梁启超、刘师培等人到处讲“世界人种之开化,皆始于帕米尔高原”,从帕米尔高原东迁的一支,形成“汉族”;西迁的一支,则是当今西方强盛民族的祖先,东西同源同种,所以中国不是“劣等民族”。这种没有学术支撑,但却有现实政治意义的宣传,在清末民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1915年袁世凯制定的国歌里,还有“华胄从来昆仑颠”的歌词。侃侃看历史 专注历史故事 http://

左:宋教仁,撰《汉族侵略史》以激励国人民族自豪感;右:刘师培,宣传中西人种都起源于帕米尔高原

岳飞也是直到这个时候,才因现实需要被冠以“民族英雄”的头衔清末“史界革命”的直接成果,是打造出了一套自黄帝到洪秀全、传承有序的“民族英雄谱系”。岳飞自然也是这谱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当时文章,对岳飞多冠之以“中华民族主义第一伟人”、“中华民族排外第一伟人”等尊称,说他“轰轰烈烈,手刃外种、口嚼外种、足踢外种,至死不变”,实乃“宗尚民族主义之一绝大伟人”,且“为种魂、为国魂、为中华民族之天神”,在眼下“茫茫黄帝之血裔、莽莽神州之舆图”被异种之人盘踞之际,顶礼膜拜岳飞这位“嗜杀异种如命之伟人”,乃是不可须臾稍缓的当务之急;甚至说“吾宁夭折早亡,以见我廓清胡虏、志复中原的民族伟人岳飞”。其余如文天祥、史可法、郑成功等,都是当时知识分子致力宣传的重点“民族英雄”。而在此之前,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这些历史人物的标签普遍是“忠臣义士”。

但“民族主义救中国”本是晚清知识分子病急乱投医的结果,带有强烈的现实功利色彩,加之梁启超、宋教仁等人自身对“民族”、“民族主义”的认知并不到位,故而所谓“中华民族主义第一伟人”,在知识分子们的描述下,更像是“中国种族主义第一伟人”。在当时沛然莫御的岳飞崇拜浪潮中,蒋智由算是比较理性的一个。他曾撰文指出,岳飞抗金成绩有限,“不过有数次战胜之功,而克复土地数处而已”,所谓直捣黄龙,恢复故土,不过是“一将来之空想”,后人对其战绩的崇拜,不过是“轰动于虚声,而非事实”;但即便如蒋智由这般理性之人,也误把“种族”等同成了“民族”,他在文章中说,国人之所以崇拜岳飞,正说明国人天然存在一种“种族之见”,只要激发出这种“种族之见”,则“我种人必有恢复神州之一日,而东亚大陆必归于我种人为之主”。上段所引资料中频繁出现的“外种”、“血裔”、“ 异种”、“ 胡虏”等字眼,无疑也很能说明这一点 侃侃看历史 专注历史故事 http:// 综上所述,1、古代中国没有“民族”、“民族主义”概念,古人也没有“民族”意识,自然也不可能存在什么“民族英雄”;

2、我们今天熟知的“民族英雄谱系”,是晚清知识分子出于现实政治需要新造出来的,且多臆断,缺乏学术根据;

3、晚清知识分子对“民族主义”的理解更近于“种族主义”,对岳飞“民族英雄”光环的描述,也更近似“种族英雄”。

4、中国可以有“民族英雄”,但须在“民族主义”意识普及的近代寻找。02即便以“国家英雄”来审视岳飞,也尚有可议之处岳家军的战绩,正史中存在太多夸张,譬如“朱仙镇大捷”就并不存在岳飞不是“民族英雄”,也不是晚清知识分子所误解的“种族英雄”,至多可为“国家英雄”。但即便是“国家英雄”,也尚有可议之处。岳飞毕生从军,其岳家军固然是南宋政权一支极重要的国防力量,但同时,因其“家军”性质,也长期是对南宋政权的一种潜在威胁。

毋庸置疑,岳家军在对外抵抗金人入侵,对内平息武装**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作用,正史中即已有太多夸张——据宋史学家、《岳飞传》作者邓广铭先生考证结论,《宋史·岳飞传》所载岳家军最辉煌的“朱仙镇大捷”——大破“拐子马”,击溃金兀术10万大军,其实根本不存在,实属岳飞之孙岳珂杜撰,元代编纂《宋史》,直接照抄了岳珂的说法。事实上,“岳飞和岳家军中的任何一支部队全不曾到过朱仙镇”。《宋史·岳飞传》还说,“朱仙镇大捷”后,朝廷一日之内用“十二道金牌”命岳飞班师,导致伐金大业功败垂成。“十二道金牌”之说,也已被邓广铭先生的详细考证所否定。(具体见《〈鄂王行实编年〉中所记朱仙镇之捷及有关岳飞奉诏班师诸事考辨》,收录于《邓广铭治史丛稿》)赫赫有名的“朱仙镇大捷”尚且子虚乌有,其他抗金事迹,更未必全然属实,譬如八字军统帅王彦攻拔新乡城的战功,就被岳珂移花接木算在了岳飞名下,《宋史·岳飞传》亦照抄不误。

正史既已如此夸张而难尽信,《说岳全传》一类文艺作品,自然更无讨论的价值。但最关键的问题还不在此,而在于:虽然后世不少人坚持认为若岳飞不死,则伐金大业可成——《宋史·岳飞传》的撰写者最为典型,他的观点是:“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但若回到南宋初年真实的历史情境之中,岳家军的解散,实可谓朝野内外的一致愿望。

侃侃看历史 专注历史故事 http:// 已故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右)。据其考证,岳飞最辉煌的战绩“朱仙镇大捷”并非史实。包括岳家军在内的“家军”体制严重威胁到了南宋政权的军事和财政安全南宋自北宋的瓦砾间重建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岳飞、吴玠吴璘兄弟为统帅的“五大家军”。“五大家军”与高宗的禁卫军一起,组成了南宋政权的基本国防力量。宋高宗四处流亡之时,家军体制对抵抗金军入侵,确实自主发挥了不少的作用。但随着高宗新政权日趋正规和稳定,家军体制的负面作用越来越显著,最要害者有二:

1、家军之间严格划分界限,彼此猜忌,联合作战时往往互拖后腿,主战派宰相赵鼎将家军之间的关系形容为“相视如仇雠,相防如盗贼”,实际上削弱了南宋的整体国防力量;

2、家军垄断了其辖地内的税赋乃至酿酒等商业活动,妨害了南宋政权的财政统一。

无论是传统帝制国家,还是现代民主国家,在军队国家化这个问题上,立场其实都一样;在军队须由国家财政供养、而不能由军队自行征税或经商解决这个问题上,立场也相差无几。具体到南宋政权,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改革家军体制。但难度也可想而知——傅庆是岳飞麾下的一员猛将,屡立战功,但因与岳飞个人关系不睦,曾流露出想要转调到刘光世麾下的意思,岳飞获悉后,即毫不犹豫地设计斩杀了傅庆。此例可见赵鼎所谓家军与家军之间“相视如仇雠,相防如盗贼”,绝非虚言。家军与朝廷之间的关系,也相当紧张。绍兴六年,主战派宰相张浚曾希望组织各家军在淮北发动攻势,结果,张俊非但拒绝派兵前来,而且四处宣扬韩世忠要趁机吞并他;稍后,张浚又计划在淮南组织一次由张家军、刘家军和御营杨沂中军的三军联合出击,结果刘光世拒不合作,先以粮草不足搪塞,张浚迁就送去粮草后,刘光世又不遵号令,当杨沂中军抵达指定位置时,他却已早早从前线撤了下来,所谓三军联合出击,也就成了空谈。

岳家军也同样被当时的主流舆论认为不愿意与朝廷合作。绍兴七年,张浚曾打算征讨伪齐收复中原,因此与四大家军统帅——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在龟山举行高级军事会议。统帅们的态度迥异,“刘光世请守,韩世忠请进兵,张俊曰都督欲战则战,欲守则守。惟岳飞独以为不可用兵,浚再三问之,飞坚执不可之说。浚以飞为玩寇,议不协而罢”——诚如日本学者寺地遵所言:“张浚揭大义名分,主张恢复中原,然而不论他如何鼓舞,四大将仍各怀异志,岳飞明白表示反对,刘光世、张俊则消极抵制,都不愿与张浚合作。” 侃侃看历史 专注历史故事 http://

河南汤阴岳飞庙,“忠孝”二字是岳飞帝制时代的身后形象。但在生前,高宗及士大夫多指责岳飞“跋扈”。

解散岳家军,不但是主和派秦桧的意见,也是主战派张浚、赵鼎等人的意见了解到上述背景,即不难发现,把岳飞与秦桧之间的矛盾,当成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的矛盾,是对南宋初年历史的最大误解。解决包括岳飞和岳家军在内的“家军问题”,早在秦桧当政之前就已展开。动第一刀的,正是主战派宰相张浚。龟山高级军事会议后,张浚决定拿最为消极避战的刘光世军开刀,但刘家军甫一解散,半数以上的部队就叛逃到了敌国。这场变故虽然暂时中止了朝廷解散家军的步伐,但却无疑更坚定了朝廷军队国家化的决心。继任的另一位主战派宰相赵鼎,有鉴于直接炒掉家军领袖的教训,采取了更为隐蔽的手段——“抚循偏裨”,即奖掖家军中的偏将,鼓励他们从家军中独立出来,进而使整个家军解体。但这一手段效果甚微,张俊等家军统帅有所防备,并提出抗议,使得朝廷“终不能得其柄”;家军统帅们继续我行我素,张俊在绍兴八年擅自将军队从前线撤回皇帝所在的后方,各方震动,几乎酿成兵变,但“朝廷亦不能诘”;同年,岳飞向高宗要求增兵时,高宗的回答很明确:现在家军规模过大,已是尾大不掉,与其增兵给大将们,不如另设直属中央政府的新部队。

继赵鼎之后出任宰相的秦桧,终于在绍兴十一年成功解散了三大家军。秦桧赖以取得成功的手段有三:

1、借战事大捷之机,加授各家军统帅中央最高军事长官(枢密使、枢密副使)头衔;

2、继续推行“抚循偏裨”政策;

3、也是最重要的一招,秦桧以独掌兵权为诱饵贿赂张俊,麻痹张俊戒心的同时,也离间了家军之间的统一战线,秦桧后来拒绝兑现承诺,已失兵权的张俊也无可奈何。具体到岳家军,之所以能够被和平解散,所依赖的并非岳飞个人的克制或者深明大义,而在于军中将校不堪重压,期待独立已久,正如南宋人周密所言:家军中诸将校苦战多年,许多人已做到按察使这样的高官,但他们出自行伍,必须父事家军大将,见家军大将常不敢抬头,这种严厉的等级关系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家庭。其中尤以岳家军等级纪律最严,将校犯错,大则诛杀,小则挞鞭痛毒。朝廷解散家军、将其全部统属御林军的诏令下侃侃看历史 专注历史故事 http:// 达后,“诸校新免所隶事,或许自结知天子,人人便宽喜共命”,将校们既能够免除家军统帅的压迫,更能由家臣升格为天子之臣,喜而从命,是很自然的事情。

张浚和赵鼎,是南宋初年著名的主战派宰相,自张浚到赵鼎到秦桧,他们任期内最重要的工作,即解散家军使之国家化。也就是说,岳飞与主和派秦桧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存在于岳飞与主战派张浚、赵鼎之间。解散岳家军,在当日实乃众望所归之事。即如金人,也承认解散家军之后,南宋的国防力量整体上了一个台阶,再难采取利用家军嫌隙各个击破的战术。岳家军的资产也很值得一提。高宗曾透露其总资产高达2000万贯,而据派去处理岳家军资产的鲍琚的统计,岳家军的主要财源有三:每年可收160多万贯钱的14个酒库;每年可收41万多贯的博易场等,以及每年可收稻谷18万石的田产——而在高宗初年,每年财政收入尚不足1000万贯。高宗末年,年财政收入激增至6400万贯,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对家军的接收。不解散家军,则南宋政权也无法建立起自己完整的财政体系。

综上所述:

1、岳家军的对金战绩颇多夸张,其主战态度也并非始终如一;

2、从南宋的国家利益考虑,岳家军应该被解散,其解散也是众望所归;

3、岳飞本人并无主动促成家军国家化的任何意愿,考虑到战争是家军存在的必要前提,岳飞的主战立场多少与此有关;

4、岳飞之死,不是岳飞与秦桧之间矛盾的结果,更不是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矛盾的结果,而是家军私有化和国有化之间矛盾的结果。

结语廓清岳飞的历史本相,应该会有助于修正我们某些简单粗暴的历史观。

第三篇:从翻译角度浅议:莫言到底是不是(DOC)

从翻译角度浅议:莫言到底是不是

“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2012年10月13日 作者:江烈农(@)

0.很多人都注意到了hallucinatory realism与“魔幻现实主义”(magic/magical realism)的区别,我在没看到新华网报道之前,也将hallucinatory译为“幻觉”。经周末两天仔细研究瑞典文学院这段简单的颁奖公告,发现新华社的翻译真是问题多多,远不止迷幻、魔幻之间的虚幻一般玄幻。今天换个写法,不成文章,编号列条,就近引用,不作尾注,方便讨论。

0.1.谢谢@夜色_ 指正,此前我在微博贴出的长微博图片有几处重大笔误,明明已经论证了“幻觉”的合理性,但该写“幻觉”的地方还是顺手误敲成了“迷幻”。迷幻现实主义一般对译psychedelic realism,显然与hallucinatory realism不同。希望大家继续挑错,那个长微博图我就不管了,反正也已经被新浪屏蔽了,不知是接到谁的命令。这篇文章如有分析不对的地方,我一定会即时修正;个人评论及观点则不会做任何修改,且仅代表个人立场,与译言网站无关。特此声明。

1.以下是新华网文稿(链接)相关段落:

瑞典文学院11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当天中午(北京时间晚7时)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了获奖者姓名。他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2.以下是上文中直接引语的瑞典文学院官方新闻稿英文版(链接):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for 2012 is awarded to the Chinese writer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3.以下是同样内容官方瑞典语版(链接):

Nobelpriset i litteratur år 2012 tilldelas den kinesiske författaren Mo Yan

“som med hallucinatorisk skärpa förenar saga, historia och samtid”.4.英文、瑞典文,哪个是原版?

4.1.首先诺贝尔奖官网(http://www.xiexiebang.com)默认语言是英文,此条媒体通告默认页面也是英文([...]press.html),瑞典语页面网页名称在我看来是补充性质([...]press_sv.html)。

4.2.但从媒体新闻发布的视频可以看出,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Peter Englund)先用瑞典语宣布,后用英语宣布,英语是对其母语亦即官方语言的补充。

4.3.此次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共五人,全部是瑞典人,母语是瑞典语(如图),据此我认为他们的讨论若非全部以瑞典语进行,至少主要以瑞典语进行。

4.4.综上,我认为瑞典语的评价最有可能是原文本,最接近评委会本意,最准确。

4.5.另外,诺贝尔文学奖法(链接)、德(链接)、西(链接)三语公告此句分别转抄如下,作为参考:

Le prix Nobel de littérature pour l’année 2012 est attribué à l'écrivain chinois Mo Yan « qui avec un réalisme hallucinatoire unit conte, histoire et le contemporain ».Der Nobelpreis in Literatur des Jahres 2012 wird dem chinesischen Schriftsteller Mo Yan verliehen

„der mit halluzinatorischem Realismus Märche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vereint“.El premio Nobel de literatura 2012 ha sido otorgado al escritor chino Mo Yan

“que con realismo alucinatorio une cuento, historia y lo contemporáneo”.5.英文版与瑞典文版的区别。

5.1.总体而言是看似比较严谨的对译:

[...] Mo Yan ”som med hallucinatorisk skärpa förenar saga, historia och samtid”.[...]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5.2.细节差异就值得深挖了:

5.2.1.瑞典语hallucinatorisk与英文hallucinatory自然同源,意思也大同小异。

5.2.1.1.我在微博曾打趣道:

这一点,经我自己核实,记忆可能有误。我目前只找到Albert Speer在纽伦堡审判“后”用这个词形容过希特勒的记录,如他在《回忆录》(Erinnerungen)中形容希特勒的言论是„halluzinatorische Bemerkungen“(第十章),评价其所抱持的心态是„halluzinatorischen Optimismus“(第十四章),等等。暂以此两处为例,原话:

„Ich war es gewohnt, daß er gelegentlich halluzinatorische Bemerkungen machte-nachträglich ist es leichter, den Faden zu finden, der sie miteinander und mit meinen Bauplänen verbindet.“

„In dieser Nacht verwandelten wir unsere Pläne von einst in Realität, steigerten uns noch einmal in einen halluzinatorischen Optimismus.“

我找来82年版三联的译本《第三帝国内幕——阿尔贝特·施佩尔回忆录》,这两句话是这么译的:

“我已经习惯于听他时或讲些天花乱坠的话——事后回想,要找出把他的各种言论以及把它们同我的建筑计划联系在一起的线索还是比较容易的。”

“那天夜里,我们仿佛把这些计划都变成了现实;我们再次陶醉于盲目乐观的幻觉之中。”

可见一处直译“幻觉”,一处意译为贬义的“天花乱坠”。不过这个版本是由邓蜀生等由英文转译、胡其鼎参考德文校,于是我又找来他们翻译的母本,1976年Richard and Clara Winston的英译本Inside The Third Reich,确认英文两处亦均使用hallucinatory无误,如下:

“I was accustomed to his occasionally saying things that sounded hallucinatory;in retrospect it is easier to find the thread between this trancelike state and the building projects.”

“That night our dreams were transformed into realities;we had once again worked ourselves up to a hallucinatory optimism.”

5.2.1.2.当然只看施佩尔针对希特勒的语用未免偏颇。客观讲,抛开语境,单论词义,则《英汉大词典》2版对hallucinatory这个词的解释是:1.幻觉(中出现)的;2.引起幻觉的。而作为“引起幻觉的”同义词则有hallucinogenic,这显然是从hallucinogen(致幻剂)衍生的形容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看到新华社的翻译都会眉头一皱,觉得这个地方首要考虑的单词应该是“幻觉现实主义”,而非“魔幻现实主义”。

5.2.1.3.词组hallucinatory realism作为一种艺术风格,例子不少。

法兰克福大学林德纳教授(Prof.Burkhardt Lindner)1983年刊《新德国批评》的一篇文章,题为“幻觉现实主义:彼得·魏斯的《抵抗的美学》、《笔记本》,以及艺术的死区”(Hallucinatory Realism: Peter Weiss' Aesthetics of Resistance, Notebooks, and the Death Zones of Art),原文见JSTOR。

文中,林德纳教授称魏斯剧作《流亡的托洛斯基》是“只在有限方面具有纪实性,(相较于戏剧形式而言),毋宁说更适合以一种几乎幻觉的(almost hallucinatory)景象(vision)呈现”。他认为诸如景象(vision)、幻觉(hallucination)以及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等词汇,应该使读者、观者对所谓“真实生活的再现”产生怀疑。在这层意义上,他认为“幻觉现实主义(这样的艺术处理方法)试图达到似梦般的(dream-analogous)真实性。”

所谓hallucinatory realsim,姑且译为“幻觉现实主义”,在2012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之前,有人曾用它形容帕索里尼的电影《马太福音》(链接),用人用它形容温格尔(Tomi Ungerer)

六、七十年代的画风(链接),有人用它形容彼得·凯里的小说《我的生活是个假货》(My Life as a Fake)(链接),不胜枚举。以往对这个词的理解大同小异,无非就是充满了不切实幻想的现实主义,或按《村声》杂志那篇对凯里小说的评价,是“使得想象中的(imaginary)宇宙感觉坚实、可信”,我认为这都是靠谱的评价。所以如果有朋友对这个词在西方文学评论中的意思还搞不清楚,那么这里提到一出戏剧、一部电影、一个画家,以及一本小说,随便挑一种自己看看便一清二楚。

(上为温格尔童书插画作品“不给妈妈亲亲”【No Kiss for Mother】)5.2.1.4.词组hallucinatory realism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收入词典类图书,目前找到最早资料是1981版《牛津二十世纪艺术指南》(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wentieth Century Art):

hallucinatory realism: a careful and precise delineation of detail, yet a realism which does not depict an external reality since the subjects realistically depicted belong to the realm of dream or fantasy.这本词典目前暂时没有中文版,试译:

幻觉现实主义:是一种对细节精确、仔细的勾勒与描绘,然而,这种现实主义并不描绘外部现实,因其所使用现实手法描绘的对象属于梦境或幻想的领域。

根据这里的用词“梦”(dream)和“幻想”(fantasy),我们暂且将“hallucinatory现实主义”定义为介于“梦幻现实主义”及“幻想现实主义”之间的某种主义,或融合了此二种主义的主义。那么“幻觉现实主义”是否可以对应这一词义呢?

5.2.1.5.这一节列举一组英文近义词辨析,请看个大概即可,无需深究。有很多词都是在前文出现过的,词义节录自《英汉大词典》2版,只收录作形容词词义项,且未及无关词义:

hallucinatory:1.幻觉(中出现)的;2.引起幻觉的。

magical:1.(似)巫术的;(似)魔术的;(似)用巫术(或魔术)变成的;2.有魔力的;神秘的;迷人的。

imaginary:1.想象中的;假想的,虚构的;幻想的; 2.<废>想象的。

imaginative:1.虚构的;幻想的;2.富于想象力的;爱想象的;3.想象的。

visionary:1.幻觉的,幻象的;幻象的;梦想的;2.空闲的,不切实际的;不真实的;3.好想象的;充满幻想的;4.有眼力的;有预见的。

visional:1.幻觉的,幻象的;幻想的;梦想的。

fantastic:1.只存在于想象中的,想象出来的;2.奇异的;古怪的;奇形怪状的;3.(计划等)异想天开的,不现实的;荒唐的;荒诞的。

fantasy:1.假想的,虚幻的(按:名词释义记有:想象、幻想、想象的产物、幻想作品、幻觉、幻象等多种)

delusional/delusionary:词义未及,仅作为delusion形容词列举,参考下项。

delusive:1.令人发生错觉的;欺骗的;2.妄想的,虚妄的。

illusionary:1.错觉(或幻觉、幻想等)的;造成错觉(或幻觉)的;错觉(或幻觉)般的。

illusory:1.幻觉的,梦幻死的;迷惑人的;2.虚假的,不可靠的;不实际的。

unreal:1.假的;不真实的,不实在的;不真诚的;虚构的;幻想的。

chimerical:1.幻想的;空想的;虚构的;2.异想天开的;荒谬的;不可能的;3.爱异想天开的;爱空想的。

psychedelic:1.迷幻药的,幻觉剂的;迷幻品的,服用迷幻药的;2.致迷幻的,引起幻觉的;(怪异的色、光、形或电声)造成迷幻效果的;3.荧光色的;色彩鲜艳炫目的。

phantomic:1.幽灵似的;鬼魂般的;2.虚幻的,不真实的。

dreamlike:1.似梦的;2.梦幻的,模糊的,朦胧的;3.(如梦般)理想的。5.2.1.6.上节所列举的词,并不是要一一比对词义,而是想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感受,那就是在这一系列词中的解释中,“幻觉”一词的出现频率很高,似乎各种不同的英文词义最后都能对应到“幻觉”一词。有关幻觉的词汇还有很多,譬如phantasmagoria之类复杂且不常用的,这里就不涉及了。

实际上,施普林格出版社甚至还有一本英文词典,就叫《幻觉词典》(A Dictionary of Hallucinations),作者Jan Dirk Blom在书中介绍的各种相关及细分表达更是数不胜数。

而据《幻觉词典》的解释,英文hallucinatory的拉丁词源是alucinari/hallucinari,意思是“做梦、呓语、空谈、神游”等。而这个拉丁词的前半部分源自古希腊语αλύειν(烦乱、游走),后半部分则源自拉丁vaticinari(语无伦次、胡言乱语),据称可能是早期对猫头鹰等夜鸟啼叫的拟声。

据文中转引美国神经解剖学这F.H.Johnson的论断,其名词hallucination可以描述一种病态(Hallucination is an appropriate medical word)。5.2.1.7.作为与上两节的比较,这一节列举一组中文近义词辨析,也是大概看看就好。全部参考《现代汉语词典》5版,均只收录相关义:

幻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患有某种精神病或在催眠状态中的人常出现幻觉。

虚幻:主观幻想的;不真实的(形象)。

幻象:幻想出来的或由幻觉产生的形象。

幻想:幻想出的情境。(按:补充“幻想”动词释义: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

幻影:幻想中的景象。

梦幻:如梦的幻境;梦境。

奇幻:奇异而虚幻;奇异变幻。

魔幻:神秘而富于变化的。

5.2.1.8.实际上,“幻”字本身作为形容词的意思就是“没有现实根据的、不真实的、空虚的”,足以对应hallucinatory的释义。究其词源,《说文》曰“相詐惑也”,固有成语“诪张为幻”,下图为《金文编》中金文字形两种(截取自中华博物容庚编《金文字典》网络版),据称古人造字本义是用此符号表示枝条上的蛛丝,因古人认为蛛网是无中生有、不断变化的。另根据上节比较,可看出“幻觉“只是在“幻”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这种“无中生有、不断变化”的感觉的强调,且其对“患有某种精神病或在催眠状态中的人常出现幻觉”的补充说明也与hallucination/hallucinatory病理学上的语用习惯吻合。

进一步验证“幻觉”与hallucination的对译关系,在《汉英大辞典》3版中反查“虚幻”、“幻想”、“幻象”、“奇幻”等中文词汇(惜无“魔幻”词条),全部与hallucination无关;唯有“幻觉”高度对应hallucination,其以形容词形式hallucinatory组词例有hallucinatory paranoid form(幻觉妄想型)、hallucinatory image(幻觉像)及hallucinatory state(幻觉状态)三种。

5.2.1.10.中文最迟八十年代也开始使用“幻觉现实主义”一词,散见于各种艺评文章,多用以对应英文illusionistic realism一词,但并未广泛流传。这个词当然也可以译为“幻觉现实主义”,但同时也应注意到,英文illusionism一词除了译为“幻觉主义”,还广泛译为“错觉主义”。而illusionism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般就指错觉艺术。(这一点,请参看5.2.2.6提到的近义词辨析方法,即使用谷歌搜图大略判断常用词义。)所以,如果因为illusionistic realism与hallucinatory realism词义相近产生冲突,我认为可以并应该将就后者,而将前者统一改译为“错觉现实主义”。

5.2.1.11.综上,hallucinatory用以形容“感觉”,是一种单纯的虚幻感觉,可能病态,但不一定病态,就是如我所说,可以“客观形容‘无中生有’”的假象。hallucinatory realism作为一种中文里尚未准确定义的艺术风格,完全可以创造新词“幻觉现实主义”以对译,而无需借助“魔幻现实主义”——更不消说后者用在这里根本就是错译。这个词,“幻觉现实主义”,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根据其构词方式,重构简称“幻实主义”(hallu-realism)。

5.2.2.英文realism是一种-ism,是一种主义。瑞典文skärpa是一种属性,“清晰度”、“锐利度”、“,敏锐度”。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瑞典语有专门的词对应“现实主义”(realism),写法就是realism(不可数名词不定主格形式)。5.2.2.1.我惊讶地发现,只有诺奖官网的原始网页新闻稿,以及瑞典文学院官网(默认主页、瑞典语分页)用了skärpa一词;之后瑞典本地相关报道,如《瑞典日报》新闻(SvD)、瑞典广播电台新闻(SR)、瑞典国家电视台新闻(SvT)、乌普萨拉大学新闻(UU)、林雪平大学新闻(LiU)等,大都换用了realism一词:

[...]Mo Yan “som med hallucinatorisk realism förenar saga, historia och samtid”.5.2.2.2.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新闻发布会上显然念的是skärpa。(此链接通往新华网视频,中文字幕为“(因为他用)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5.2.2.3.英文报导自不必说,至发文为止,我还没看到使用hallucinatory sharpness或类似的说法,新闻稿一律采用hallucinatory realism。另可供作为参考的是,上文提到了这篇颁奖公告的法、德、西三语版本,对应用词分别是réalisme hallucinatoire、halluzinatorischem Realismus、realismo alucinatorio,显然争议部分都是realism的同源词,而与skärpa没有关系。

5.2.2.3.最神奇的是,我用谷歌加引号搜索使用realism的这句话,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诺贝尔奖官网提供的瑞典文媒体新闻稿pdf版是用的这个词。等等,真是这样吗?读者自己去下载(链接)下来看就知道了,里面明明写的是skärpa。我不知道这里存在什么技术上的误区,因为如果我加引号搜索含skärpa的准确字段,居然又搜不出这个pdf文件。如下图所示:

关于这一点我是真心疑惑。坐等高人解答。

5.2.2.4.针对这个疑惑,可能懂技术的人一两句话就能化解;我不懂,所以我还是继续从语言角度分析。我知道,有的搜索引擎和软件会自动默认替换错别字、同义词。所以我只关心瑞典语中skärpa和realism到底是不是同义词。答案显然是:否。

5.2.2.5.瑞典语中skärpa和realism的区别,我简直不知从何说起,因为两个词太不一样了。skärpa显然与英文sharp同源,其拼法与构拟原始德语*skarpaz如出一辙,主要词义都与“切割”、“锋利”等有关,其他无关词义恕本文从略。顺带一提,维基词典sharp一词词源解说有误(链接),误将其构拟原始印欧语归于*(s)kerb(h)(本意“转、曲”),请读者小心被误导;实际应为 s b(h)-,本意“使用锐器切、削、分割”(我依据的是Pokorny的PIE字典,此k 链接为德州大学语言研究中心网络版简表)。言归正传,skärpa在瑞典语中最常见的意思就是“锐利度”、“敏锐度”等,可以利用英文sharp的名词sharpness协助理解。而realism,显而易见,以表示“真实事物”的real,加上表示“主义、信条”的-ism,无须冗述词源,各位一看便知:与skärpa没有半毛钱关系。5.2.2.6.我曾不止一次在其他文章中提到,对近义词,尤其具体名词辨析,最方便的方法就是谷歌搜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拿这组抽象名词试试,自行进行关联度判断:skärpa、sharpness、realism。(谷歌搜图词频、词条顺序随时更动,此条仅供娱乐、参考。)

5.2.2.7.根据上述资料总结可能产生skärpa/realism差别的原因,我认为这是瑞典方面自己闹的乌龙。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讨论出来的结果本来用的应该是skärpa。翻译和对外发布媒体新闻稿时,可能出现了新的见解或问题,准备改为realism,定义一种新的“主义”,却未能及时统一。如今木已成舟,打算浑水摸鱼糊弄过去了事。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猜测。

5.2.2.8.词组hallucinatorisk skärpa若从瑞典语直译,我会译为“幻觉般的敏锐”,并将这里的“敏锐”理解为“敏锐的笔触”或“敏锐的观察”。

5.2.3.folk tales可译为“民间故事”或“民间传奇”。瑞典文saga则与英文saga几无二致,除了狭义专指北欧萨迦外,广义多指大气澎湃的传说、传奇、史诗般恢弘的故事等。不过要注意瑞典文的saga比英文saga多一种含义,即可指童话(fairy tale)。

5.2.4.the contemporary在这里是以定冠词加形容词构成集合名词性短语的结构,无需多说。samtid在这里本身就作名词,由前缀sam-与词根tid构成,后者指“时间”。而前者,sam-,与英文contemporary前缀con-如出一辙。sam-与con-虽词源不同,但意思都是“与(……)一起”。而英文temporary源自拉丁tempus(时间),显然与瑞典文tid同源(中世纪英语有tide一词即可写作tid,指一段时间或季节,后衍生出现代英文潮汐tide一词,亦与“时间”概念密切相关)。总而言之,可以说此处英文、瑞典文一对词(组)意思高度吻合,表达“与时(俱进)”,亦即“当代”,只是词性不同。而英语名词性短语the contemporary在这个句子中,则几乎与瑞典语名词samtid没有任何语义或语用上的区别。

5.2.5.需额外注意contemporary本身也可以作名词,意思是“同代人”、“当代人”等,但在the contemporary这个结构里并没有用到这一层意思。5.2.6.瑞典文、英文版均无“社会”一词,“社会”是新华社增译的内容。英文the contemporary,瑞典文samdit,都是名词性。中文“当代”一词除了作形容词“当代(的)”讲,本身也可以作为名词“当(的)代”使用。那么为什么非要提到“社会”?关于这个问题,我将在第6节着重分析。

5.2.7.综上,我认为若以诺贝尔奖官方瑞典语公告为蓝本,则其英文版翻译有误,或英文版根本就不是翻译,而是另一版本的说法。诸如förenar与merges、或saga与folk tales的细微区别,不值一提,是语言习惯问题,不是翻译错误;但skärpa显然不应译为realism,而应译为sharpness,即:

[...]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sharpness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5.2.7.至于新华社的中文翻译,新闻稿译者没有发现skärpa/realism这一细微区别尚且可以原谅,毕竟全球现在都紧抓着hallucinatory realism不放,而这的确是瑞典文学院及诺贝尔奖官方发布的英文通稿内容。但搞错了“魔幻现实主义”与“幻觉现实主义”,则可以说是比较严重的错译了,毕竟这是这段文字的关键词。错译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看到瑞典文学院将莫言与马尔克斯作比较,下一节将顺道提及这一点。

6.个人认为,最为棘手、暧昧的翻译问题是“社会”。

如果授奖词里并无“社会”,那么“社会”一词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6.1.以下是新华网文稿对颁奖公告的相关补充段落,再次出现“社会”一词:

瑞典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6.2.首先这个社会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但这里所谓的“公报”,其实是瑞典文学院及诺贝尔奖官方发布的莫言个人及作品简介(瑞典文、英文),相关段落全文如下:

Med en blandning av fantasi och verklighet, historiska och sociala perspektiv har Mo Yan skapat en värld som i sin komplexitet påminner om den hos författare som William Faulkner och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samtidigt som han tar sin utgångspunkt i äldre kinesisk litteratur och folklig berättarkultur.Vid sidan av romanerna har han publicerat åtskilliga noveller och essäer i skilda ämnen, och anses trots sina samhällskritiska ståndpunkter som en av de främsta samtida författarna i sitt hemland.Through a mixture of fantasy and reality, historical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Mo Yan has created a world reminiscent in its complexity of those in the writings of William Faulkner and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at the same time finding a departure point in old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n oral tradition.In addition to his novels, Mo Yan has published many short stories and essays on various topics, and despite his social criticism is seen in his homeland as one of the foremost contemporary authors.试译:

通过结合想象与现实、历史与社会视角,莫言创造了一个复杂的世界,让人回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作品,同时,他也在旧有中国文学,以及口述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找到了新的出发点。除长篇小说外,他还发表过大量不同题材的短篇小说与散文,尽管具有社会批判的观点,但在其本国仍被视为最杰出的当代作家之一。

6.3.说明一下,上面的中文试译根据英文版译,根据瑞典文版校对,发现英、瑞两版略有一些细微不同,但都无伤大雅,例如英文说的是“口述传统”(oral tradition),而瑞典文则不说对应的muntlig tradition,而换说“民间口述文化”(folklig berättarkultur),其表达的意思并无太大差别。恕不冗述。6.4.这里我关心的语言点之一,是第一句用到了fantasi一词,对应英文fantasy,这与《牛津二十世纪艺术指南》里对“幻觉现实主义”(hallucinatory realism)的描述用词吻合。

6.5.这里我关心的语言点之二,是文段的态度,及其对莫言的评价:末尾部分清楚提到了莫言的“社会批判”(samhällskritiska/social criticism)。

6.6.这篇新华网所谓的“新闻公报”原文还有一处提到了“社会”,即第二段作品简介的最后一句:

Romanen Tiantang suantai zhi ge(1988, på svenska Vitlöksballaderna 2001)och den satiriska Jiuguo(1992, på engelska The Republic of Wine 2000)har betraktats som subversiva på grund av sin skarpa kritik av det samtida kinesiska samhället.The novel Tiantang suantai zhi ge(1988, in English The Garlic Ballads 1995)and his satirical Jiuguo(1992, in English The Republic of Wine 2000)have been judged subversive because of their sharp criticis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有没有看到熟悉的字眼skarpa/sharp?先不管这个。试译:

长篇小说《天堂蒜苔之歌》(1988)以及富于讽刺意味的《酒国》(1992),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行了尖锐批评,而被视为具有颠覆性的作品。

6.7.不觉得很奇怪吗?新华网的报道提到了“社会”,而且是在原文没有的基础上增译“社会”,却对原文提及的“社会批判”、“对社会尖锐的批评”唯恐避之而不及,是什么原因?也许新华社认为我们这个社会不需要批判。而官方媒体的窘境就在于,假如不宣传莫言对这个社会的批判,那么许多人就继续拿他对这个社会的妥协,例如手抄《延安文艺讲话》开刀——那不也戳到了官方某些人的痛处吗?我想,这就是说谎(或客观讲是“不说实话”)的代价。6.8.而新华网的另一篇后续文稿(《媒体关注莫言获诺贝尔奖》),虽然终于提到了“社会批判”,但态度就更不靠谱了,有这样一段:

诺贝尔奖评委会指出,虽然莫言的社会批判使他在国内被视为最优秀的当代作家之一,但他发表过各种题材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

显然诺贝尔奖评委会并没有指出莫言是因为“社会批判才在国内被视为最优秀当代作家之一”,而是说“即使抛开其社会批判不论,他仍然是国内最重要的当代作家之一”。新华网这段译文颠三倒四的文字游戏,是否在暗示“虽然莫言写过社会批判的作品,但他同时也发表过其他很多没有社会批判的作品,希望大家多关注这些没有社会批判的作品”?对我而言,这里就是这样的暗示。我想,前面的分析已经足够充分,可以证明这里即使不是瞎掰,也是严重的错译。我不知道新华网又在玩什么意识形态的把戏;我只知道这个报道不实,翻译有误。

6.9.当然针对“社会批判”问题,其实早已有许多人为莫言抱不平,例如《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的一条微博就得到了网友普遍支持:

6.10.而莫言本人也对“社会批判”问题做出了正面回应,据人民网转引《齐鲁晚报》新闻(《“希望莫言热尽快冷却”》),莫言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如果是读过我的书,就会知道,我对社会黑暗面的批判,是非常凌厉和严肃的。80年代写的《天堂蒜苔之歌》、《酒国》、《十三步》、《丰乳肥臀》都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对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6.11.词义辨析到此为止,这里有一篇天涯的帖子(电梯),比较意淫地翻译了诺贝尔奖官网公布的瑞典文学院对莫言的个人及作品简介,仅供参考。而我在译言提交的原文也正是这个简介的英文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认真翻译一下全文。顺带一提,本文主要使用的,及本人经常使用的瑞典语词典,即是由瑞典文学院编纂的《瑞典文学院字典》网路版(SAOL)与《瑞典文学院辞典》网络版(SAOB),很不错。

7.除了上面各种因词义产生的翻译、理解、报道、宣传等问题,这么简短的一句话,居然还有一处语法错误,真叫人为新华社的翻译水平捉鸡。

简单讲两句吧。

7.1.只看直接引语部分:

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且不管skärpa/realism的问题,仅看原文句式: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Mo Yan “som med hallucinatorisk skärpa förenar saga, historia och samtid”.7.2.无论瑞典文,还是英文,引号内的直接引语都是个定语从句,修辞“莫言”。这个从句的主语是代词who/som,亦即莫言。这个从句的动词是merges/förenar。这个从句的宾语是后面并列的三个名词(组)。中间插入的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med hallucinatorisk skärpa是个状语结构。也就是说,姑且使用新华网译文的文字,那么“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的,应该是“莫言”,而不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这个句子正确的语法逻辑应该是:莫言“以”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7.3.这个语法错误不算严重,但一定程度上仍反应了新华社新闻翻译的不严谨,此处错误可能造成一定的歧义。比如句中的“魔幻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写作风格,有可能与作为写作对象或背景的“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成为并列关系,混为一谈。下图与本文分析无关。

8.休息一下,最后再来看一眼新华社的翻译吧,还能直视么?

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这真的是瑞典文学院眼中的莫言么?这真的是莫言么?

8.1.根据英文通稿和瑞典语原稿,我建议分别译为: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莫言“以幻觉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Mo Yan “som med hallucinatorisk skärpa förenar saga, historia och samtid”.莫言“以幻觉般的敏锐笔触融合了传奇、历史与当代。”

8.2.而在非官方的场合,我们也许可以试着把两个句子合二为一:

莫言以幻觉现实主义的敏锐笔触,融合了民间故事、传奇、历史与当代。

8.3.附台湾中央社新闻(《莫言獲獎平靜 官方高興自豪》)中的翻译供参考、比较:

瑞典評審團說,莫言「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當代時事以魔幻寫實手法冶於一爐」。

8.4.这简短的一句话,陷阱不少,中文翻译并不轻松。就新华社的译文而言,我认为单词、语法错误都很好处理,因为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根据我的观点,要么是原文本身误导,要么是译者水平不够,有错的地方改了便是。唯独句末“社会”两个字,我个人觉得实在无法直视。所以,这里稍稍跳脱翻译的身份,试着换从一个普通读者角度谈一下我的观点。

8.5.作为一个不懂翻译的人,自然不会看原文。只看中文,那么“当代”就是“当代”,是一个“时代”,包含社会,但不仅仅只是“当代社会”,语义显然不同。8.6.以中立的态度,那么这有可能是译者根据瑞典文学院对莫言的生平介绍内容意译、增译而来,读者不得而知。以善意的态度看,甚至译者有可能是刻意译错,留下线索,让感兴趣或觉得蹊跷的读者得以追寻原文、事实。而以恶意的态度来看,一则如此纠结于个别字词的讨论太硬抠字眼;二则这处错误可能并非译者故意,而是潜移默化的语言习惯,或甚至另有隐情,毕竟,获奖者持有一张社会主义国家的护照。

第四篇:普通劳动者悼词

某终生简朴留遗范,勤劳一世传家风。同志们,今天我们在安达市归宿陵园为敬爱的老人做最后的告别。某老人告别仪式结束后,遗体火化,骨灰送往天府墓园安葬,安葬结束后,氏家族在酒店答谢各位,时间点分,敬请相互转告。

某现在我宣布,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开始,请肃静,默哀!

某默哀已毕!

某尊敬的各位领

导、同志、朋友们,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深切怀念可亲可敬的长者,普通劳动者的楷模、原安达市厂退休职工谢世!

某先辈,男,汉族,原籍,生于年月日农历月初。因突发心脏病,医治无效,于年月日时分在安达寓所与世长辞,享年岁。

某老人出身于普通劳动者家庭,幼年时随父母来到安达,特殊的年代,艰苦的岁月,铸就了他乐观向上、吃苦耐劳的优秀品德,某老人于年月日在(单位)参加工作,年调入(单位)历任、、、等到职务,于年月日光荣退休,某老人在他二十余年的工作生涯中,在平凡的岗位上,以朴素的阶级感情、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刻苦钻研业务、踏踏实实工作,用他的勤劳智慧,书写了坚实的人生。从他的身上充分体现着普通劳动者的风采,也体现着系统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某老人是一位普通的工人,但他爱岗、爱国家、爱社会主义。工作中,他勤于吃苦,乐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深受领导的信任和同志们的尊敬与爱戴。共和国大厦的建设凝聚了这位普通劳动者的一份心血。

某老人为人忠厚,心胸宽阔,热爱生活,艰苦朴素。他的人生始终刻守着“与人为善,以德为本”的行为准则,在日常生活中,老人家尊老爱幼,善待夫人、治家有方、亲情无献。应当说,他人生的最大的财富是培养了两位贤孝的儿女,并为他们的成长倾注了无尽的心血,现在令我们心慰的是,他的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原创网站wenmi114.com,儿媳女婿工作优秀,孝顺老人。

某氏家族家兴业旺,我们相信,老人定地含笑九泉的,某老人晚年幸福,家庭和睦,他的儿女们各个孝顺,特别是在他患病的多年中,儿女们皆尽全力,精心救治。在病床前端烫喂药,尽心尽孝,我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在他儿女们的身上,在氏家族得到弘扬广大。

某今天在这沉思老人的一生,在这里为这位可敬的长者送最后一程,让我们和他的儿女们发自肺腹的说上一声,敬爱的前辈,老人。你年的人生旅程归宿圆满,无憾而别,在安达的黑土地上安息吧。

某老人千古!

某今天前来参加老黄牛告别仪式及悼念活动的领导、同志、分别来自以下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某――――――

某以及老人的生前友好,老同志,还有老人儿女的同学、朋友和氏家族的亲朋友挚友,在这里,氏家族深表谢意,某英灵已作蓬来客,德范犹熏后来人。下面请各位领导、全体同志向老人的遗像遗体,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奏哀乐!向遗体告别!

某最初的哭声与最后的离世一样是生命的必然;最初的晨曦与最后的晚霞一样光照人间。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今天他在安达的土地上长眠,安息。这片土地上有他洒下的辛勤汗水,也有他留下的坚实足迹!我们相信,老人,您会把生命的每一粒飞尘都融化在泥土当中,以回报那葱茏的绿色,回报哺育了他的的土地。

某老人,您栖身的黑土地,也为他敞开了博大的胸怀,我们真诚地祝愿,愿您的天国之旅,一路走好!

某老人,您将永远活在儿女们的心中!

某德高望重的老人千古!

第五篇:关于下元节到底是不是鬼节讲解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每个不同的节日的意义还有习俗都有所不同,而在民间也有这样一些节日,让人分不清,那下元节是鬼节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下元节到底是不是鬼节讲解_下元节有什么讲究,欢迎大家查阅!

下元节是鬼节吗

下元节不是鬼节。下元节只是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鬼节有中西之分,在中国有很多鬼节,分别有七月半,清明节,三月三,十月初一等。西方鬼节中有墨西哥鬼节等,但最著名的是万圣节。

下元节是三官中水官的生日,所以大家应该在电视里看到过放水灯的场景,这个就是为了祈求三官赐福,保佑我们明年再大丰收。大家在这一天都会举行庆祝的仪式来过下元节。下元节这一天的仪式非常的隆重,人们在这一天里都会放松心情,也代表着忙碌了一年,在这天来放松心情休息休息。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有的地方已经不过这个节日了。还有的地方用跳舞的形式拜祭灶王爷的习俗。随着一些古老节日的慢慢复兴下元节以后会慢慢的被更多的人熟知,所以就算是为以后做铺垫也要好好了解下元节的知识。

在古代,朝廷有在下元节这一天禁屠以延缓死刑日期的规定。而在民间,下元节这天,人们都会准备丰盛的菜肴享祭祖先;大多数人会在家乡的祖先堂、家庙等地祭拜,以求祖先保佑后世子孙免于灾难、平安成长。有些地区会专门进行神赛会,而有些地区在祭祀祖先时会为祖先送上纸制的寒衣元宝等物;当然了咱们国家这么大,一眼望不到边,难免会有地域差异,所以各地庆祝下元节的方式也各不一样。

下元节六大讲究

时间讲究

下元节在家中纪念祖先和逝去的亲人,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提前把家中打扫干净,然后沐浴之后穿着合适的服饰,准备祭祀物品。一般的祭祀物品除了鱼肉、水果等等,还要准备祭酒。最后在下元节的晚上,月出之后焚香、祭酒为好。

准备礼节

根据传统的民间风俗,下元节这一天还要祭下元水官,祈祷消解困厄。如果是家中进行祭下元水官的活动,除了准备好相关的祭品,而且要在在正厅下、几案旁等处悬挂提灯。这个过程中,在垫子上正坐即可,不必行拜礼等礼节。

祭祀注意

下元节是个祭祖的日子,这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敬重,归于一种精神上的寄予。但凡是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干净,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传达给亡人。

寺庙礼仪

下元节也是修斋日之一,如果打算去寺庙祭拜,一定要遵守一定的礼仪、禁忌。例如说在穿着上一定要朴素、庄重、清净,穿着不要过于奇异,也不可过分暴露。

水色活动

在下元节这天很多地方会进行“水色”等活动,也就是在户外祭下元水官。在古时候人们会穿着汉服乘彩船巡游,一般船上会摆放祭品,置备乐器,悬挂灯笼。在月亮出来的时候,依次进行祭下元水官,并向下元水官诉说生活的苦厄与烦恼。

主要对象

水官大帝禹是掌管死魂鬼神之籍,记录众生功过之条。下元节传说是水官大帝禹的生日,在这一天会下凡为民解厄。所以下元节祭祀的主要对象为:身体不适者(可以出行的)、遭遇变故的困厄者、遭遇变故的去世的亲友等等。

下载大学生到底是不是普通劳动者?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到底是不是普通劳动者?.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到底迷茫什么

    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大学生都会感到迷茫,那他们为什么迷茫?又到底迷茫什么呢?高考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制度,就如同龙门一样,只让那些成绩优异的“鲤鱼”通过。而要想考上好的大学,非......

    做最美的普通劳动者

    做最美的普通劳动者 ——观2012年《开学第一课有感》 作者 宁乡偕乐桥镇双盆小学教师李世为 含着无限敬佩的心情,我全神贯注地看完了《开学第一课》的视频。课中的那些普通......

    发现身边普通劳动者的美丽

    发现身边普通劳动者的美丽 ——小记者社团采访朱师傅采访记录整理 采访对象:朱师傅 采访整理:五3班 邵子龙 采访问题: ﹙1﹚问:朱师傅你为什么要选择在始版桥小学当工人呢? 答:因为......

    企业文化是不是扯蛋

    企业文化是不是扯蛋.txt6宽容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企业文化是不是扯蛋 苏迪 我常想,企业与企业目的中间是一条直线,企业可以......

    人际关系是不是生产力

    文章标题:人际关系是不是生产力--试评述“泛生产力论”之“人际关系生产力论”摘要:本文从生产力系统因素概念入手,通过对“泛生产力论”的剖析,梳理了“泛生产力论”观点与唯物......

    中医是不是科学

    中医是不是科学"是个伪命题中医是不是科学,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有点基本逻辑思维的人都能理解。某些人举着“打伪科学”的旗号拿来说事,自己热闹就算了,非要到处煽风点火,制造热点......

    今天是不是感恩节

    今天是不是感恩节 XX年感恩节时间:11月26日 感恩节庆祝活动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常,基督徒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城市乡镇到处都有化装游行、戏剧表演或......

    如何判别是不是比喻句

    如何判别是不是比喻句 有“好像”“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要看句子里是不是在“打比方”。 有的同学一看到含有“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