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节俭之花处处绽放
我们这些人,对曾国藩总有一种复杂的感情阻隔。记得小的时候,历史老师在讲述天平天国运动时,眼含泪花,痛斥他的湘军残酷~农民起义军,导致了一场伟大革命的失败。这就是曾国藩给我的最初印象——一个双手沾满了人民鲜血的刽子手。年长以后,我开始对这种印象产生疑惑。因为有许多事实证明,这种单一的社会评价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从而促使我去积极搜索有关文献和资料,特别是在仔细阅读了《曾国藩传》后,对其有了一些客观正确的认识。曾国藩出身贫寒,以并不超绝的资质,完成了伟大的功业。他的家书、日记、书信、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许多成名的人物,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梁启超和毛泽东对曾氏就倾心推崇,而蒋介石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抛开阶级立场而言,曾国藩确实是中华历史上具有强健人格的少数人物之一,在他的身上体现着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譬如说胸怀大志、清正廉洁、淡薄功名、知人善任等等。而他的勤俭节约之品德,更值得时下我国国民借鉴和发扬。曾国藩一生生活简朴。他自己衣着朴素,布袍鞋袜,都是其夫人、媳妇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吃饭也仅一个荤菜,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从不增加。因此时人戏称他为“一品宰相”。“一品”,指的就是“一荤”。曾国藩的节俭还表现在一些特殊事情上。他认为,日常持家应当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纸片都要收集起来,以备使用。如他所言:“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曾国藩不仅自己节俭,还屡次告诫其家人、属下、朋友也要节俭。如他在给四弟的信中写道:“弟为余料理家事,总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对待儿子,更是不厌其烦,悉心教导,反对奢华;就是在去世前不久,还在夜间与儿子详谈,讲求节约之法。反观当前我们中国,国人似乎在失去中华民族一贯拥有的“节俭”的传统美德,奢侈之风盛行。吃一顿饭,花费上万元;买一部车,支出上百万;购一幢豪华住宅,耗资上千万。我们的国人在花钱时,心不跳,面不改色,绝对是出手阔绰、一掷千金。于是,世界各国都为中国富豪惊叹和折服,各种豪华奢侈品纷纷抢滩中国大陆,名贵珠宝、服装、汽车等迅速在中国安营扎寨,生产商和经销商赚得“盆满钵满”。当然,奢侈不仅仅是富人的权利,许多单位和机关也不甘示弱,相互攀比,纷纷斥巨资兴建广场楼宇。广场变得越来越大,楼变得越来越高,办公室变得越来越宽敞,装修变得越来越豪华。除了奢侈之外,浪费现象更是随处可见。水龙头大开,水尽情地流淌,无人理会;日光灯变成长明灯,视若不见;餐桌剩余多多,无人打包。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前不久,传出的两则消息实在令人痛心。一则是某地为了再现“满汉全席”的盛景,耗费了大量原材料,动用几十位厨师,烹制出美味佳肴,供人展示和观赏。但由于展出时间长,展示过程中食物就有点变味,活动一结束,马上倒入泔水桶匆匆了事,几十万巨资就这样打为水漂。另一则是某地为了举办啤酒节活动,打算把几十吨啤酒注入喷泉,搞一个“喷酒”创意,增加活动气氛。但是主办方有没有考虑到,这一“喷”要耗费多少吨粮食,多少吨水,花费工人多少时间和精力,够多少农民吃多少天口粮。曾国藩身居要职,位高权重,却对“求富求贵”之念存在畏惧之心。越是后来,越为强烈,简直到了如履薄冰的地步,几乎无一日不“俭”,无一日不戒奢。假如时光能够倒转,面对今天的奢华之风,不知道他老人家有何感想。或许一声长长的叹息,为我们缺失了某种优秀传统文明的发展而忧虑吧!或许有人要说,勤俭节约这样的小事情算不上什么大问题,不值得重视。时代发展了,多花费一点无可厚非。殊不知,节俭并非省钱这样的小事,它关乎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关乎一个人的功名事业,甚至身家性命。对于个人来说,奢侈会助长贪欲,在用度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满足物欲,必然走上歧路;对于家族来说,凡是奢侈放纵的,很少能过两代,而且都不得善终。勤俭在修身、治家、为官、治国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是让我们来听一听曾国藩的忠告吧。他说:“持身俭,则自立自尊,不求他人;治家俭,则家业兴隆,永世不堕;为官俭,则以俭养廉,居高不败。”因此,节俭是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自我。曾国藩以“俭”字行之终身,毫无更改。为了无愧于先人,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都应该以曾国藩为榜样,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大力构建节约型社会,让“节俭”这朵美丽之花在神州大地处处绽放。
第二篇:让诚信之花处处绽放
让诚信之花处处绽放
浙江省金华市 浦江县浦阳三小六班 郑如男
德国诗人海涅说过:“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明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华夏子孙,龙的传人,继承它,弘扬它,是民族的召唤,祖国的需要。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多少诚信故事摆在我们面前:古代有孙膑,一诺千金;宋濂,连夜抄书;现代,又有邓颖超,冒雨赴约;周恩来,按时归还图书。这么多的事例,这么多的榜样。他们是历史长河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是人们心中永不泯灭的灯光。可是,时代进步到今天,又有多少人真真正正做到“诚信”?在社会上,小商小贩贪小便宜,缺斤少两;小偷小摸,不劳而获,偷取别人财物;虚假广告,谋财害命;有段时间,安徽的“劣质奶粉”就害了多少无辜的幼儿。在学校里,有些同学作业抄袭,考试作弊,以虚假成绩,蒙骗父母老师;同学之间不守诺言,答应人家却又随意改变。
古人曾说过许多关于诚信的格言,难道古人的话还不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吗?
记得去年的一天,我去买笔,回来时,发现营业员阿姨多找给我1元钱。我十分犹豫;到底还不还呢?还,怕阿姨误解;不还,心里总觉得过意不去。当我把钱还给阿姨时,阿姨冲我竖起了大拇指,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诚信真好,让我交上了朋友。
从此,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诚信是一把打开人们心灵的钥匙,只有真诚待人,就会赢得别人的信任!
指导教师:谢葵花(
第三篇:《让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
让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
一曲优美动听的<新疆好>,唱出了两千多万天山儿女的心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大地安定祥和,到处奏响民族团结的凯歌。
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在历代抵御外敌入侵、反对分裂祖国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我们这些作为边境多民族地区工作的干部来说更应该学会团结,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和珍惜民族团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团结就是力量,在各方面都需要团结。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璀璨文明。在加强民族团结、搞好民族工作的实践中,我们要在平时工作和生涯中加强民族团结活动,使民族团结的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的基础。
民族团结与进步,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使每一个公民都能自觉地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义务,同时也把它当作自己的一项应尽的义务.我作为一名普通职工,必须认识到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治与乱、人民的福与祸。要时刻谨记党的关怀和恩情,始终坚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敢于同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做斗争,引导身边同事和朋友明辩是非,团结一致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保全工:顾威威 2017.08.27
第四篇:让文明之花处处绽放(范文模版)
让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甘肃省正宁县山河初中九二班 作者姓名:冯诗童 指导老师:彭雁玲
中华民族,文明礼仪之邦,从古至今,文明美德盛传不衰,因此,我国才有了“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时代在发展,万物更新,文明之花却还在绽放,而且处处绽放。文明,说到底就是一个人,一个集体,甚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基本道德素养,它是国家强盛的必备条件。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清朝大臣李鸿章,有一次出使俄国,在公共场合恶习发作,竟然随地吐痰,让外国记者大肆渲染,嘲弄,丢尽了我们中国人的脸。由此可见,文明二字,不是一纸空文,而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基础,跟是一个国家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的必备因素。
文明这两个字,经常被我们挂在嘴边,提起它,文明哲学大都可以滔滔不绝的说一大堆,“讲文明,树新风”的标语随处可见,对于文明,我们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就知道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的故事。这就是体现文明最好的例子。但,文明并不是用来说,用来看的,而是要靠我们平时点点滴滴的行动体现出来的,文明的花种就埋藏在我们身边,但往往却被我们忽略。
当你看见娇嫩的玫瑰,鲜艳的牡丹,洁白的百合花在花园中自由的绽放,你是选择摘还是不摘,是选择远观还是亵玩?摘下,得到了芬芳却丢掉了文明,不摘,可以让更多的人欣赏他们的美好,那些花,也就成了文明之花。当你看见一块香蕉皮仍在干净的路边,你是选择
拾起还是不拾,是选择视而不见还是不厌其烦。不拾,节省了精力却消耗了美德,拾起,美化了环境,也美化了心灵。
有些人总觉得文明离自己很远,其实不然,看到步伐蹒跚的老人,扶一下。看到地上的果皮纸屑,捡一下;公交车上,看到孕妇,小孩,让一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别看这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其实,当你做这些事时,文明之花早就在你心底绽放。所以,并不觉得累反而觉得心里美滋滋的。有人说:“遵循美德行事,纵使没有增加快乐,也可减轻焦虑”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一沙一荒漠,把文明放在心上,就能收藏片刻的快乐。
文明是一把钥匙,打开善良的心灵之门;文明是一盏明灯,驱散心中笼罩的孤独;文明是一泓清澈的泉水,洗涤我们的灵魂;文明是一剂良药;医治我们受伤的心灵。有了文明,就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就有了引导我们前行的道路,就架起了我们与他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自从有了孔子的文明,才有了“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宽恕;因为周恩来文明的握手,才博得外国人的尊重。是文明告诉我,当人与人之间在凝视中笑脸相迎时,那是文明热情的开始;文明告诉我,当看到口渴难耐的陌生人时,递上一瓢水时,那是文明爱心的开始;文明告诉我,当送人鲜花时,发现手有余香,那是文明快乐的开始„„
作为中学生,我们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所以我们更应该从小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明。文明其实很简单,碰到老师主动问好是文明,与同学友好相处,团结协作是文明,不粗言狂语,遵守纪
律是文明,不乱扔垃圾,保护环境是文明。文明随处可见,也很容易就能做到。当我们文明待人,别人也会文明待我们。
我相信,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一件件小事做起,文明二字就不会再是只挂在嘴边的字眼,实现现代化文明,创造文明生活就不会再是一纸空文。大家携起手来,共同期待,文明之花,将会在每个角落,绚丽的绽放!
第五篇:让诚信之花处处绽放
让诚信之花处处绽放
德国诗人海涅说过: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明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华夏子孙,龙的传人,继承它,弘扬它,是民族的召唤,祖国的需要。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多少诚信故事摆在我们面前:古代有孙膑,一诺千金;宋濂,连夜抄书;现代,又有邓颖超,冒雨赴约;周恩来,按时归还图书。这么多的事例,这么多的榜样。他们是历史长河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是人们心中永不泯灭的灯光。可是,时代进步到今天,又有多少人真真正正做到诚信?在社会上,小商小贩贪小便宜,缺斤少两;小偷小摸,不劳而获,偷取别人财物;虚假广告,谋财害命;有段时间,安徽的劣质奶粉就害了多少无辜的幼儿。在学校里,有些同学作业抄袭,考试作弊,以虚假成绩,蒙骗父母老师;同学之间不守诺言,答应人家却又随意改变。
古人曾说过许多关于诚信的格言,难道古人的话还不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吗?
记得去年的一天,我去买笔,回来时,发现营业员阿姨多找给我1元钱。我十分犹豫;到底还不还呢?还,怕阿姨误解;不还,心里总觉得过意不去。当我把钱还给阿姨时,阿姨冲我竖起了大拇指,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诚信真好,让我交上了朋友。
从此,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诚信是一把打开人们心灵的钥匙,只有真诚待人,就会赢得别人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