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人物曼德拉的体育人生.doc[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3 13:2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奇人物曼德拉的体育人生.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奇人物曼德拉的体育人生.doc》。

第一篇:传奇人物曼德拉的体育人生.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传奇人物曼德拉的体育人生

作者:沈 莲

来源:《体坛报·体育大周末》2010年第17期

没有他,2010年南非世界杯难以成行

6月11日,第十九届世界杯将在南非举行。这也是非洲国家第一次举办世界杯,对于那片黑土地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南非之所以能取得2010年世界杯的承办权,要归功于一个人——传奇人物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

没有他 就没有南非世界杯

2004年5月15日,是南非足球历史上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那一天国际足联宣布南非获得了2010年世界杯的举办权。当时曼德拉十分激动,双手握紧大力神杯,眼里饱含着泪水,他说:“我就像一个15岁的孩子一样兴奋。”时隔六年之后,国际足联官员将世界杯奖杯带到曼德拉面前,以表示对这位传奇人物的敬意,因为曼德拉为推动世界杯在非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种族主义斗士之一,曼德拉的威名在世界范围内都举足轻重。因此南非在申办2010年世界杯时,也不忘请出这位德高望重的伟人。尽管申办团队里还有包括时任总统姆贝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图图大主教和维阿、米拉等著名球星,但显然谁也无法取代曼德拉的位置。

在申办2006年世界杯时,南非以一票之差遗憾地败给了德国。因此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为了补偿非洲,早早宣布2010年世界杯将在黑土地上举办。而这一次与南非竞争的对手,就只剩下埃及和摩洛哥。

在承办的最后陈述中,南非代表团的陈述以浓厚的感情色彩打动了各位执委的心。尤其是有关曼德拉在种族隔离年代服刑期间收听世界杯赛消息的回忆让所有在场的人为之动容。时年86岁的曼德拉回忆说:“当我被关在罗本岛上的时候,我惟一接触世界杯的方式就是收听广播,这也是我的惟一乐趣所在。”

南非成功获得2010年世界杯承办权的消息传到南非国内时,从最南端的开普敦到约翰内斯堡,人们尽情地欢呼,鸣响喇叭,跳起了欢快的民族舞蹈。他们当然不会忘却,是曼德拉为他们带来了最盛大的世界第一运动。

一生酷爱运动 没成拳击冠军遗憾终生

在南非,大多数民众都知道,他们热爱的这位前总统十分酷爱体育。曼德拉年轻时就喜欢运动,还曾参加过拳击俱乐部。他的运动兴趣非常广,喜欢踢足球、打网球、跑步、跳绳等,即使在监狱中也是如此。几年前,年近九旬的他在谈到“一生遗憾”时首先提到了拳击运动,“我非常遗憾没能成为一名世界级拳击冠军。”

有人问曼德拉:“是什么力量使您充满了活力?”曼德拉的回答是:“博爱的精神加上强健的体魄。”

曼德拉至今保持着被关押在罗本岛监狱时养成的生活规律:凌晨4时30分准时起床,然后进行体育锻炼。在监狱时,曼德拉是被迫早起的,起床后便到牢房外的庭院慢跑,然后做200次仰卧起坐、100次上肢伸展和50次俯卧撑。获得自由后依然天天如此,从未间断,只是近几年运动量减少了。

曼德拉早年因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被囚禁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长达27年,身心受到了极大摧残。曼德拉身高1.83米,然而关押曼德拉的牢房却不足4.5平方米。“床”就是冰冷水泥地上的一块毛毡,很难想象曼德拉高大的身躯是怎样在刺骨的海风中蜷缩的,更难想象,如果不是坚持体育锻炼,他还能否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保持着强健的体魄和敏锐的思考力。最爱橄榄球 被好莱坞导演拍成励志片

但与曼德拉结缘最深的体育项目,其实是橄榄球运动。身为南非最受尊敬的领袖和长者,曼德拉早在十多年前就与国家橄榄球队结下了不解之缘。曼德拉不止一次对人提起,自己喜欢橄榄球,更支持国家橄榄球队,“你们都是孩子,不分黑白,都是南非人,都是兄弟,所以不能打架,要和睦相处。”

一直以来,由于南非白人政府以橄榄球作为训练军队和警察的手段,更借此作为宣传武器,展示其政权的强大,使橄榄球成为了种族隔离制度的一大支柱符号,成为了有色人种、特别是南非黑人发自心底所痛恨的东西。然而,他们中有一个人却有不同的看法。他把橄榄球看作是接触白人的桥梁,是团结整个南非的一块基石。他就是曼德拉。

时值1995年,南非作为橄榄球世界杯的主办国,即将举办赛事。但南非橄榄球队“绿羚队”却面临着战绩不佳备受质疑和嘲讽的窘境,更是遭到了南非黑人的集体排斥。一支不受国民支持的国家队如何代表国家征战?一支不受国民尊敬的国家队如何为国家争光?曼德拉意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不单是黑人同胞的心,而是全体南非人的心,尤其是那些因为种族仇恨而将他关进大牢30年的白人们——他们是这个国家经济政治文教体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曼德拉清楚地明白,国际大型体育赛事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国民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幅提升,将国民凝聚力增强。于是,在橄榄球世界杯期间,他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全力支持“绿铃队”,将他们送上世界杯的最高领奖台。

去年,好莱坞著名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精心打造的电影《成事在人》展现的就是曼德拉在世界杯期间所作的一切,以及他和球队最终取得的伟大胜利。影片一上映,就在整个南非大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他是运动员的偶像

曼德拉每年都会收到很多礼物,生日和圣诞节更是接收礼物的“黄金”时节。除了各国政要,礼物馈赠者中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群也占了相当的比重,这就是运动员。纳尔逊·曼德拉纪念中心专项管理礼物的负责人维恩·哈里斯说:“曼德拉是全世界运动员的偶像!”的确,很多体育名宿都提起过对曼德拉的崇拜。比如,球星范尼最爱曼德拉自传《漫漫自由路》,每次客场比赛都像护身符一样随身携带;瑞士网球巨星费德勒喜欢引用曼德拉的那句“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作为自己的至理名言;曾在荷兰电视台主持过访谈节目的前荷兰足坛巨星古力特说曼德拉是他最好的嘉宾,还将自己1987年世界足球先生的奖杯送给曼德拉,“曼德拉身上有着令人惊叹的光环,他真的令人振奋。”

2007年7月18日,球王贝利、荷兰名宿古利特、利比里亚球星维阿、喀麦隆巨星埃托奥等一批世界足坛新老明星齐聚南非开普敦的纽兰德体育场,举行了一场名为“献给曼德拉的90分钟”的友谊赛,来为曼德拉庆祝89岁生日。这场足坛大腕云集的盛会是曼德拉的感召力的最好写照。就连贝利也是恭敬地弯腰聆听曼德拉的教诲,彷佛一个孩童,还以得到曼德拉的一个吻为荣。

曼德拉与许多体育名人的私交更是令人津津乐道。罗纳尔多和菲戈在开普敦曼德拉寓所拜会这位老人的时候,恭恭敬敬地站在曼德拉的两侧,身穿印有“46664”字样的黑色T恤衫。

“46664”是曼德拉当年在罗本岛服刑时的囚号,这哥俩刚刚被曼德拉任命为“46664”运动的形象大使,为南非的抗艾滋病工作出力。“能站在曼德拉先生身边是我极大的荣幸,我感到非常、非常自豪,”罗纳尔多表示。

贝克汉姆在2003年随同国家队前往南非拜访曼德拉时,还特地做了一番精心的准备,他花费了4个小时和450英镑将自己的头发编成了近20根小辫、紧贴头皮的黑人发型,以此表达他对曼德拉的敬意。当被问到对贝克汉姆新发型的看法时,当时已经84岁的曼德拉摸着自己的满头白发笑着回答道:“我年龄太大了,无法对这么新潮的发型做什么评论。”

他们因此结成了好朋友,贝克汉姆每年都会寄礼物给曼德拉,比如他的个人画册之类。小贝还建议自己的经纪公司与曼德拉的助理签了一份捐助合同,在4年内小贝以个人名义向南非“抗饥饿”事业提供直接经济援助。

老爵爷弗格森还亲自为号称是“曼联第一球迷”的曼德拉送上了一本多达850页的限量版俱乐部巨型画册以及自己的亲笔签名。曼联形象大使博比·查尔顿在率全队拜访曼德拉时毕恭毕敬地说:“现在这个房间里的很多年轻人可能无法了解您的这一生为人类所作出的贡献,但是我肯定他们都很仰慕您。”

第二篇:经济学传奇人物

一、重农主义

魁奈(1694—1774)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一般记述都说他于一六九四年六月四日生于巴黎的蒙福尔·拉穆里(Mortfort-l'Amaury)的梅里(Mèrè)村,他的父亲尼古拉·魁奈(Nicdlas Quesaay)是个律师。但也有人说,魁奈出身于一个有才能的地主家庭。家庭经济情况虽不很困难,但因兄弟很多(据说在兄妹十三人中他排行第十),因此未能受到很好的教育,甚至到十一岁时,仍然目不识丁。有过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如下传说:魁奈有强烈的学习要求,曾有一次微明即起,从梅里村出发,步行几十公里到巴黎,买到所要的书,在当天回家的途中,就把它阅读完了。魁奈十三岁时丧父,因想行医,十六岁时到一外科医生处做学徒。不久到巴黎著名雕版术家罗歇福(Pierre de Rochefort)的门下工作五年,同时在附近的大学研究医学,并学习化学、植物学、数学、哲学等。五年后回乡,在蒙脱(Mantes)开业做外科医生,时年二十四岁。作为医生,他的声誉日渐提高,很多知名人士亦去就诊。1744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749年任路易十五的宫廷医师。

魁奈主要著作有《租地农场主论》、《经济表》、《经济表的说明》、《经济表的分析》、《重要考察》、《关于手工业劳动》、《关于工商业利益和所谓不生产阶级生产性的纪录》、《关于货币利息的考察》、《中国的专制制度》《人口论》。

魁奈提出“纯产品学说”,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他认为,财富就是物质,就是使用价值,工业只能改变财富的形态,不能增加财富的数量,只有农业才能使财富增加。农业中生产的农产品除去种子(生产资料)和工资(生活资料)剩下的产品是纯产品。能生产纯产品的农业是生产的,从事农业的人为生产阶级,而工商业不能生产纯产品,因而是不生产的,从事工商业的人是不生产阶级。农业之所以生产纯产品是因为自然力参加了工作。他设计了经济表,说明社会资本如何在三个阶级(生产阶级、不生产阶级、地主阶级)间生产和流通,其中还把资本区分为原预付(开办时的基本投资)和年预付(每年支付的投资)。他的经济表是他整个经济理论体系的完成和体现,他把社会资本的生产表现为再生产过程,把流通过程表现为再生产过程的要素,把货币仅看作流通手段,考察了各阶级收入的来源、资本与收入的交换、商品与货币的交换、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的关系等。经济表中有一些错误和缺点,但表现了他的最富创见和最有天才的思想。

二、古典经济学

亚当.斯密

学派/流派:古典经济学

主要领域:政治哲学、伦理学、经济学

著名思想:古典经济学、现代自由市场、劳动分工

受影响于:亚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哈奇森、休谟、孟德斯鸠

施影响于:马尔萨斯、李嘉图、密尔、凯恩斯、马克思、恩格斯、美国开国先驱 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Colleges at Oxford)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0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这时期中,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时认为《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一、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

二、货币理论

货币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其它物品。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后,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衡量。这时,便产生了货币的另一功能-价值尺度。亚当斯密也谈到货币的储藏功能、支付功能。但是,他特别强调货币的流通功能。

三、价值论

提及价值问题,亚当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财货之效用,后者表示拥有此一财货取另一财货的购买力。进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价值之财货,往往不具交换价值,水及钻石是其著名的例子。不过水与钻石价值之比较是百年之后边际效用学派才圆满解决此一问题。

四、分配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配论,是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亚当斯密指出,尽管雇主拥有抑低工资的力量,工资仍有其最低水平,此一最低水平是劳动者必须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假定社会工人需求增加或工资基金提高,工资将高于最低水平。就另一角度言之,一国国富、资本或所得增加,将促使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则促进人口增加。

资本利润之高低如同劳动工资,决定于社会财富之增减,资本增加固可促使工资上涨,却使利润为之下降。亚当斯密指出,假定商人投资同一事业,因为彼此相互竞争,自然致使利润率降低。

地租系指对土地使用所支付的价格。亚当斯密认为,地租高低与土地肥沃程度及市场远近有关。

五、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累积是大量进行分工必备的另一要素。分工的扩张与生产效率的提高跟资本的总额成正比。资本的累积必须在分工之前进行,因为分工需要使用许多特殊的设备与机械料,在在都需要以资本来购取。分工愈细,工具的需要愈多,资本愈显得重要。透过分工过程,可增加劳动生产量,提高国民所得,增强国民储蓄意愿与能力。

六、赋税理论

亚当斯密提出四大赋税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经济。

公平:一国国民应尽可能按其能力以支持政府,亦即国民应按其在政府保护下所享有的利得比例纳税。

确定:各国民应当缴纳的税捐,须确定并不得随意变更,缴纳时期、缴纳方法、应付税额,都应对纳税人清楚宣示。

便利:一切税捐,都应在最适合于纳税人的时间与方法收之。

经济:每一税捐都应善加设计,务使公民缴付国库以外,在他的财力上受到最少可能的激动。

三、新古典经济学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及至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1982年,马歇尔出生于英国伦敦区一个朴实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接受他那极为严厉的、期望他儿子能成为一个牧师的父亲的教育。但他背叛了他父亲的意愿,去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数学并获得学士学位,并被选为圣约翰学院教学研究员。1877年由于他和玛丽.佩利——一个他过去的学生结婚,被迫辞职,因为当时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研究员们要像牧师那样独身。随后,他先后担任布里斯托尔大学校长,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讲师和教授.马歇尔是剑桥大学教授,也是英国正统经济学界无可争辩的领袖。

他于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的著作,在盎格鲁——撒克逊世界(英语国家)替换了古典经济学体系.其供给与需求的概念,以及对个人效用观念的强调,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这本书在马歇尔在世时就出版了8次之多,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专著,多年来一直被奉为英国经济学的圣经。而他本人也被认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者,他的理论及其追随者被称为新古典理论和新古典学派。同时由于他及其学生,如J.M.凯恩斯,J.S.尼科尔森,A.C.庇古,D.H.麦格雷戈等先后长期在剑桥大学任教,四、现代经济学 因此也被称为剑桥学派。

英国经济学家,因开创了所谓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而称著于世。1883年6月5日生于英格兰的剑桥,14岁以奖学金入伊顿公学(Eton College)主修数学,曾获托姆林奖金(Tomline Prize)。毕业后,以数学及古典文学奖学金入学剑桥大学国王学院。1905年毕业,获剑桥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又滞留剑桥一年,从师马歇尔和庇古攻读经济学,以准备英国文官考试。1906年以第二名成绩通过文官考试,入选 印度事务部。任职期间,为其第一部经济著作《印度通货与金融》(Indian Currency and

Finance,1931)作了大量研究准备工作。1908年辞去印度事务部职务,回剑桥任经济学讲师至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即应征入英国财政部,主管外汇管制、美国贷款等对外财务工作。1919年初作为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出席巴黎和会。在1946年3月召开的这两个组织的第一次会议上,当选 为世界银行第一任总裁。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他感觉到传统的经济理论不符合现实,必须加以突破,于是便有了1933年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后简称《通论》),《通论》在经济学理论上有了很大的突破。《通论》出版后不久,凯恩斯患了心脏病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以萨伊法则为核心提出了充分就业的假设。认为可以通过价格调节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把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排除在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之外。《通论》批判萨伊法则,承认资本主义社会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正式把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第二,把国民收入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凯恩斯《通论》的中心是研究总就业量的决定,进而研究失业存在的原因。认为总就业量和总产量关系密切,而这些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三,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

凯恩斯《通论》中认为有效需求决定总产量和总就业量,又用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来说明有效需求的决定。在此基础上,他说明了如何将整个经济的均衡用一组方程式表达出来,如何能通过检验方程组参数的变动对解方程组的影响来说明比较静态的结果。即,他总是利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关系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其他宏观经济问题。

第四,建立了以总需求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

凯恩斯采用了短期分析,即,假定生产设备、资金、技术等是不变的,从而总供给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来分析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把存在失业的原因归结为总需求的不足。

第五,对实物经济和货币进行分析的货币理论。

传统的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两部分,其中,经济理论分析实际变量的决定,而货币理论分析价格的决定,两者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二分法。凯恩斯通过总量分析的方法把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生产货币理论。用这种方法分析了货币、利率的关系及其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从而把两个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

第六,批判了“萨伊法则”,反对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明确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主张。

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而凯恩斯却反对这些,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他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标;他的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后来的宏观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凯恩斯的《通论》的基础之上的。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

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学的贡献是极

五、制度经济学 大的。

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Coase)——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

科斯的代表作是两篇著名的论文。其一是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本质》,该文独辟蹊径地讨论了产业企业存在的原因及其扩展规模的界限问题,科斯创造了“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这一重要的范畴来予以解释。所谓交易成本,即“利用价格机制的费用”或“利用市场的交换手段进行交易的费用”,包括提供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订立和执行合同的费用等。科斯认为,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成本时,企业便产生了,企业的存在正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即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代替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当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的边际成本时,就是企业规模扩张的界限。另一篇著名论文是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该文重新研究了交易成本为零时合约行为的特征,批评了庇古关于“外部性”问题的补偿原则(政府干预),并论证了在产权明确的前提下,市场交易即使在出现社会成本(即外部性)的场合也同样有效。科斯发现,一旦假定交易成本为零,而且对产权(指财产使用权,即运行和操作中的财产权利)界定是清晰的,那么法律范并不影响合约行为的结果,即最优化结果保持不变。换言之,只要交易成本为零,那么无论产权归谁,都可以通过市场自由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斯蒂格勒(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将科斯的这一思想概括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并命名为“科斯定理”。科斯被认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

罗纳德·哈里·科斯是产权理论的创始人,早在1937年,在以他的本科论文为基础发表的《公司的性质》一文中,就阐明了该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人们至今仍应为他当时的洞察力深感惊奇。

张五常

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1935年生于香港,1982年至今任香港大学教授、经济金融学院院长。1959年到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系学习,其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曾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是第一位获此职位的美国本土之外的学者。1969年以名为《佃农理论——引证于中国的农业及台湾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论文轰动西方经济学界。1991年作为唯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者而被邀请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

第三篇:新闻资料:曼德拉的六面人生

曼德拉年轻时并不认同“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27年的牢狱生涯,让曼德拉的性情平和了许多。

1994年2月,曼德拉为竞选拉票,那一年他当选总统。

原标题:曼德拉六面人生

纳尔逊·曼德拉,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之一,走完了95载的光辉岁月。“他不再属于我们了,他属于时间。”奥巴马如是评价。

生命赋予了曼德拉众多角色:他是酋长的儿子,是暴力革命者,是囚徒,是和解之父,是总统,是慈善家,是丈夫,是父亲。众多的人生角色,给了他盛名,也给了他痛苦和遗憾;他是伟大的“解放者”—新南非之父,但并非是一个伟大的“治国者”—总统;他被整个国家称为“塔塔”(父亲),但对于自己的家庭而言,却并不能算是合格的丈夫和父亲„„

1王子:为逃婚流浪他乡

1918年7月18日,曼德拉出生在南非一位部落酋长的家庭中。

要不是反对一桩门当户对的包办婚姻,也许曼德拉会终老故土,像父亲一样,成为当地的一名酋长。

父亲早逝,临终前将曼德拉托付给了王室的摄政王荣欣塔巴。曼德拉在荣欣塔巴的庇护下,接受了当地最好的教育,一直读到大学。

曼德拉上大学后,在学校带头抗议当时种族压迫的《通行证法》,校方也多次向摄政王告状。摄政王于是在暑假为曼德拉和自己的儿子定下了亲事,想以此令两人安分下来。但曼德拉无法接受这门婚事。他首先做了部落里的叛逆者。“我是浪漫的,我不准备让任何人,甚至摄政王,为我选择伴侣。”曼德拉后来回忆称。

22岁的曼德拉,卖掉了摄政王的两头牛,和摄政王的儿子一起跑到了南非最大的城市:约翰内斯堡。

2抵抗者:曾上美国黑名单

年轻时是一名暴力抗争政府的叛逆者,也因为暴力反抗而和非国大的多名领导人入选美国恐怖分子名单,直到2008年才被从名单上除名。

因为逃婚来到约翰内斯堡的曼德拉,很快就经人介绍加入了非国大。非国大成立于1912年,一直以极为温和的手段,来为黑人谋求更好的待遇。但是年轻的反叛者们,认为非国大过于软弱和不思进取。从事律师工作的曼德拉具有极强的动员能力,他口才出色,演讲具有强大的鼓动人心的力量。抵抗运动如火如荼,曼德拉也因此而短暂入狱。

1961年,以“非暴力”姿态走出监狱的曼德拉,走上了“暴力”反抗的道路。当年6月,他在非国大内部筹建了一个名为“民族之矛”的组织,进行暴力反抗活动。

“民族之矛”成立后,在约翰内斯堡、伊丽莎白港水电站、邮电局、市政办公室等公共场所制造了一系列爆炸事件。这些连同其后几十年间的暴力破坏活动,令非国大登上了美国恐怖组织的黑名单。

1962年8月,44岁的曼德拉被捕入狱,以政治煽动和非法越境罪被判5年监禁。1964年6月,又因阴谋颠覆罪,而改判为无期徒刑。

3囚徒:27年牢狱让“愤青”变平和

1962年10月15日,曼德拉被从法院直接带到了比勒陀利亚地方监狱。在那里,他每天被关押23小时,不准与人交谈,他寂寞得“甚至想与一只蟑螂聊聊天。”

1964年被判终身监禁后,曼德拉被转移到罗本岛监狱,从此失去了名字,只有一个狱中代号:46664号,意思是1964年罗本岛的第466名囚犯。

曼德拉被关押在一间单人狱室里,面积不足4.5平方米,以曼德拉的身高,只能勉强在牢房里躺下。曼德拉由于长期在这里干活,被石灰石的强烈反光刺伤了眼睛,致使他日后甚至不能面对照相机的闪光灯。

在罗本岛的岁月,政府允许曼德拉每年见一位访客;每6个月,他可以寄出一封信,然后收到一封信。曼德拉的母亲去世,儿子车祸身亡,他都未能去参加葬礼。在狱中,曼德拉经常学到夜里11点钟,并取得了英国伦敦大学的法学学位。

入狱前,人人都知道他是个急脾气,狱中生涯“反而让他经历了一次个人的精神之旅,从而对谦卑、尊重、和解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非洲研究专家乔安娜·路易斯此前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

年月把拥有变作失去,疲倦的双眼带着希望

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

图表

1995年,曼德拉和家人一同过生日。

4国父

南非和解之父功成名就

曼德拉最伟大的功绩,当属实现了南非的种族和解。

1990年2月,时任南非总统的德克勒克宣布了废除种族隔离制度、无条件释放曼德拉的决定。

但对于曼德拉和南非而言,更大的挑战接二连三地到来。黑人怒吼着要复仇,白人害怕被清算。

政治局势波谲云诡,曼德拉居中调停,将德克勒克政府拉回了谈判桌上,制定了举行大选的时间表;在南非黑人领袖克里斯·哈尼被白人刺杀,南非黑人怒火一触即燃的时刻,曼德拉运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影响力,安抚了南非的黑人。在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任黑人总统之后,曼德拉将具体的政务交由副手姆贝基处理,自己则专注于南非的种族和解工作。

多年种族隔离造成的仇恨,在曼德拉的手下,慢慢化解。彩虹国度避免了滑向内战的深渊。

5家长:三结连理暮年寻真爱

曼德拉一生结婚三次,政治生活摧毁了他的两段婚姻,也在晚年带给他最后的爱情。

曼德拉与第一位妻子伊芙琳,因为两人“巨大的宗教和政治差异”而分手。第二位妻子,温妮·曼德拉,是南非最为人知的名字,享有“黑人母亲”的尊称。曼德拉对温妮一见钟情,温妮也因为钦佩他、认同他的政治理想,毅然决定嫁给这个大她16岁、身上还背负着“叛国罪审判”的被告。和温妮三十多年的生活中,他有27年是在狱中度过的。但当曼德拉到达政治巅峰之时,他与温妮的婚姻却走到尽头。1996年,两人宣布离婚。

因为政治,曼德拉很少有和儿女在一起的机会。与伊芙琳的四个孩子中,一个女儿生下来就夭折了,大儿子1969年死于车祸,二儿子2005年死于艾滋病,只有二女儿在世。曼德拉与温妮的两个女儿中,小女儿津齐尚在襁褓之中时曼德拉就入狱了。只有嫁给了斯威士兰王子的泽妮,能因为王妃的身份得以经常去狱中探望父亲。

1996年,曼德拉宣布和莫桑比克前总统的遗孀格拉萨“坠入爱河。”

6慈善家:晚年投身抗击艾滋斗争

1999年走下总统宝座后,年事已高的曼德拉并没有在家里享清福,而是投身到抗击艾滋病的斗争中,并为南非争得了2010年足球世界杯的举办权。

凭着一腔热忱和号召力,曼德拉成立了慈善基金会,将工作重点放在改善贫困儿童受教育条件和抗击艾滋病这两个项目上。为了给基金会筹集善款,曼德拉2004年3月别出心裁:以他多年牢狱生涯中的绘画作品等为主题,设计和生产系列服装。

2005年,曼德拉的次子死于艾滋病,曼德拉将这个消息公之于众,希望借此提高世界对艾滋病的关注。他以自己的狱中代号“46664”作为慈善募捐运动的名称,在南非举行了多届“46664”大型慈善音乐会,影响巨大。

2007年7月18日,曼德拉迎来89岁生日。当日,由他发起成立的国际长者会也在南非城市约翰内斯堡宣告成立。这个国际长者会由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世界卫生组织前任总干事布伦特兰和中国前外交部长李肇星等人组成。它旨在通过汇集这些人的智慧和经验,解决棘手的全球危机。

争议:和解有功 治国无为

曼德拉并非完人,对他的争议一直存在,主要来自他在任总统期间的作为以及他的家人。批评者认为,如今南非存在的政治腐败、贫富分化等问题,和曼德拉不无关系。

有分析人士指出,曼德拉的治国之道不如他此前的成就那么耀眼。曼德拉传记的作者认为,在结束旧制度方面,曼德拉创造了奇迹,但在建设新国家方面,并没创造奇迹。

曼德拉担任总统期间的宗旨是“不强求奇迹,但要保证避免灾难。”为维持国内的稳定,曼德拉实行渐进变革政策,经济上保持了以前的经济框架,维护白人经济利益。

这虽然避免南非内乱,但并未根治种族矛盾,黑人对此感到不公,而当日后政府逐渐将矿山和土地收归国有时,引发白人恐慌。

高盛银行报告显示,南非社会贫富差距明显,85%黑人属于社会低收入群体,87%白人处于社会中上游阶层。

多年来,南非失业率一直在24%左右。高失业率和贫困犯罪率加剧白人流失。1994年后,已有80万至100万白人离开南非。

在政治上踌躇满志的同时,曼德拉的声名也被家人所累。两次婚姻为曼德拉留下多个儿女,十多个孙辈。外界指责他们利用曼德拉赚钱,例如,推出以曼德拉命名的葡萄酒,将曼德拉头像印制在T恤上,甚至为争夺曼德拉墓地地点而对簿公堂。

或许是出于对家人的愧疚,对这一切,曼德拉都保持沉默,这种愧疚在他对待温妮一事上最明显。他的第二任妻子温妮对权力充满渴望,出于补偿她的心情,曼德拉为被判绑架罪的温妮拉票,并帮助温妮当选非国大全国执委会委员。后来更不惜与非国大其他领导成员发生争执,坚持任命温妮为非国大福利部部长。温妮则利用职权任命自己的情人为副部长,并带他乘头等舱出国旅行。

虽然最终曼德拉与温妮分手,但此事也成为他完美人生的瑕疵。

A06-A07版撰文新京报记者高美

图表 2

第四篇:传奇人物宋美龄——浅谈教育对人生的影响

传奇人物宋美龄

——浅谈教育对人生的影响

汇华学院2008级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张轩 摘要:

宋美龄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追寻其原因,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是家庭的影响,家庭的教育和宗教的信仰对她的少年成长、对她的性格、对她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她“直率、坚强、有活。喜欢权力,爱抛头露面”。

二、是在美国的留学生活,小宋美龄11岁就和姐姐庆龄一起去美国留学。她在美国度过了美好、快乐的少年时代,深受美国文化的熏陶,思想开放,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能说四国语言,弹一手好钢琴,写得一手好字,在绘画界也有一席之地,并且毕业时获得“杜兰学者”最高荣誉。

三、是和蒋介石的结合,1927年,宋美龄和蒋介石在上海举行盛大婚礼,轰动世界,备受瞩目。当时曾被戏称(蒋)中(正)(宋)美(龄)合作。从此她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蒋介石那个与上层社会的现实格格不入的政权装饰了门面”,开始施展自己的外交才能,为国民政府争取美援,提高国民政府在国际上的地位。在美国尽情享受中华民国第一夫人的外交风光,掀起了“宋美龄旋风”,创造了美龄神化。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造就了宋美龄传奇的人生。关键词:

教育 家庭 留学 美国 宋美龄 宋嘉树 倪桂珍 蒋介石 正文

(一)家庭的影响

1、父亲的影响

(1)父亲,宋嘉树,1863年出生于海南岛文昌县,原姓韩,是宋代名将韩琦的后代。宋嘉树的生父是商人,因为施舍救济穷人,导致家境贫困。宋耀如后来跟随堂舅去美国做生意,并认其作养父,所以改姓宋。宋耀如在美国经历了漫长、艰苦的求学之路,结识了不少朋友,得到了很多热心人的帮助,深受美国文化影响,被美国文化所鼓舞、激励,最终成为了一位颇有资格的牧师。他在中国传教时也历尽坎坷,他一直很坚强、勇敢,从不向困难低头,愈挫愈勇,一手创下了宋氏家族的基业。他的成长经历对于他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父亲对子女的教育

宋嘉树有自己的教育方式,他思想开放、先进,他的六个子女中有四个是中国近代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他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他用符合孩子天性的方式去教育子女,尊重孩子的兴趣,注重知识教育、精神教育、艺术教育,培养孩子不向困难低头的乐观精神,并且让孩子到社会中去磨砺。宋霭龄在十多岁时就去了寄宿学校上学,而小宋美龄在11岁时就去美国留学了,她在美国一待就是十年,她是宋家孩子中在美国留学时间最长的一个。宋家的六个子女先后都上过寄宿学校,都去了美国留学。

宋嘉树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他在充分发展孩子美好天性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乐于融入大自然的人生境界,训练他们成为具有基督教精神的斯巴达式勇士。充满着民主气氛、宗教色彩、艺术精神和田园牧歌式宁静的家庭教育造就了宋美龄非凡的气质和良好的教养。

2、母亲的影响

(1)母亲,倪桂珍,1869年出生于浙江,她是徐光启的第十七代孙女,是清未民国之初余姚县最杰出的女性人物之一和贤妻良母。父亲倪韫山也是牧师,母亲姓徐,是中国最早皈依基督教的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后裔。17岁毕业于上海培文女子高等中学,擅长数学,喜爱弹钢琴,曾留校任教员。倪桂珍嫁给宋耀如后,先后生有6个孩子,他们是3个女孩,3个男孩。倪桂珍是一个善持家务、又具有先进思想、乐于助人的家庭主妇。据她儿女的回忆:那时“母亲料理家务,设法量入为出。凡是省吃俭用节余下的钱,她即捐赠给革命事业。她也接济穷人,并且是学校和教堂的赞助人。”“虽然,父母并不十分富裕,但母亲仍然让全家人都生活得快活和舒适,在最困难的日子里,她也始终保持这样。”

(2)母亲对子女的教育

她对6个子女都视为掌上明珠,细心照料,传授知识。倪桂珍对子女的教育,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管教甚严,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倪桂珍却常说“养不教父之过,也是母之过”,她一反“严父慈母”的习俗惯例,对子女始终严加管教,严禁孩子们做有失体统的事情,宋氏三姐妹始终盘着发,即是谨守母训———女孩永不剪发的典型例子;二是重视女孩的教育,古语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接受过西学的倪桂珍不相信封建的孔孟之道,她认为女子与男子一样,都可以成为有作为的公民,为国家作贡献,她与丈夫共同决定要把子女都送到美国去读书。

有如此先进思想的父母,实在是宋氏三姐妹的造化与幸福。宋耀如夫妇的“男女平等”思想及他们对中国慈善事业的贡献,更使他们的3个女儿感受至深。日后,性格迥异、立场不同的三姐妹皆热心于中国的妇女运动,并程度不同地从事中国的慈善事业,不能不说受她们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出国留学,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

(1)1908年,宋美龄和姐姐庆龄一起乘油轮“满洲号”赴美求学,美龄入读波特文学校。虽然在异国他乡,小美龄依然没有改变它那顽皮的性格,不过,她偶尔也会思念家乡,想念家人的。美龄也是非常爱学习的,她经常和二姐一起去图书馆如饥似渴地看书。当然了,现在的她还是以看童话类的书为主,在天真浪漫的童话世界里小美玲一天天长大。在波特文学校的生活是快乐的,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在自由、民主、开放的氛围中,培养了美龄积极进取的精神。

(2)1909年,庆龄考入卫斯里安女子学院,美龄居住在莫斯夫人家里,进入皮德蒙学校读八年级。这时,她已经12岁了,不再对童话和图画书感兴趣,开始读狄更斯的大部头著作,不管她读懂了多少,她开始懂得些人情世故。她体会到那些家境贫困的孩子为了能够上学读书,不得不含辛茹苦地奋斗,她体会到了他们的艰辛,同时,她也真正体会到自己条件的优越,她开始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在这个南方小镇上,在皮德蒙特学校里,美龄生活了9个月。这9个月中,她不仅对美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而且对这个美国南方小镇充满了乡土之恋,从此她的英语发音带着浓郁的南方乡情。

(3)1910年,宋美龄就读卫斯里安女子学院特别班,因为年龄小,学校派专人对美龄进行个别辅导。在卫斯里安学校,美龄是快乐的。她没有学业的负担,也没有考试的担忧。她同她的两个小伙伴无拘无束地戏耍,而且成立了一个组织,叫“三个小家伙”。有意思的是,美龄还为这个组织主编了一份报纸,用学校普通纸抄写。美龄是文学编辑,另外两个小妹妹一个担任美术编辑,一个做记者。这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报纸。虽然它每天只发行5份,但每份各不相同。每份售价5美分,而且总是销售一空。

(4)1912年,美龄终于成了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她就读的是距离哈佛大学不远的韦尔斯利女子大学。在这里,她主修英国文学课程。同时,她热情地选修了哲学。这不但从外观上优化了她,更从心智上锻炼了她。不仅如此,她还有更广泛的爱好。她拼命地学习法语和音乐――不只是进行理论的修养,而且疯狂地练习小提琴和钢琴――在不断进行心灵磨炼的同时,进行心灵的净化。她还如饥似渴地选修了天文学、历史、植物学、圣经史和讲演技巧。几乎涉足了所有专业。这时的宋美龄,似乎一天之中长大了,似乎几天中就想把天下的知识学到手。为此,她几近神经质。有朋友说:“虽然她通常是心情舒畅的,但她的脾气难以捉摸,变化无常。”他们记得,这个时期的宋美龄,一时快活,一时忧郁。就在她追求这个学校她感兴趣的课程时,她又到佛蒙特大学选修了教育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4年的学习,宋美龄获得了这所大学的最高荣誉称号:“杜兰学者”。1917年6月,宋美龄毕业于韦尔斯利女子大学。10年的美式教育,不仅使她走完了少年进入青年期的黄金时代,更使她在生活习惯、举止言谈等等各个方面都美国化了。这时的宋美龄,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打上了深刻的美国烙印。

(5)1917年7月,宋美龄回国,定居上海。宋嘉树坚持自己的子女教育方针,他要女儿补课,补中国文化课。美龄也是这样想的,她决心要掌握流利的汉语,精通祖国的古典文化。她开始读《大学》《中庸》《孔子》《孟子》《史记》等等。这对她日后起草文稿和演讲起了很大的帮助,她完全成了中西文化交点上的人物,成为了一个中西合璧的左右历史的重要人物。

宋美龄在美国的求学经历对她以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她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完全西化了,连她自己都说“只有我的脸像个中国人”。她喜欢穿洋装(回国后很久她才习惯穿中国的传统服装),吃西餐,习惯欧美人的作息时间(她是个十足的夜猫子)。她在美国的求学经历,在美国结识的人际关系对她人生的辉煌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和蒋介石结合

在婚姻问题上,美龄深受二姐的影响,她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非英雄不嫁。同时,她也深受西方观念的影响,反对父母包办式的婚姻。他不喜欢文弱的书生,她不想成为平庸的阔太太,她要在中国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她要成就多彩的人生。虽然和刘纪文私下定了婚约,但刘不是她心中理想的人物。她迟迟没有结婚,她在等待着、寻找着,一个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蒋介石,那一年她25岁。可是蒋介石既有妻室又大她10岁,其实这在她眼里都没什莫。在将介石长达5年的马拉松式的追求后,她答应嫁给他。

有人说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姻是一场政治婚姻,我不赞同这个观点。因为她和他是有感情的,他们生活中的很多事件可以证明这一点。撇开这个问题不谈,宋美龄和蒋介石的结合,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在当时的中国只有他能给与她施展才华的舞台,而她为蒋介石政权装饰了门面,打开了国民政府通往美国的门户。1927年12月1日,一场世纪婚礼在上海大华饭店举行,世界瞩目,影响海内外。

从此,宋美龄的人生开始步入辉煌,她协助蒋介石进行革命事业,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在国际舞台上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她周旋于多位世界巨人之间,她涉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她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宋美龄漫长的一生,有三分之一是在美国度过的,她的一生和美国有着深刻情缘。少年时留学美国,中年时数次辗转美国,老年时定居美国。可以说,美国是她的第二故乡。她人生最美好的童年回忆,她一生最辉煌的时期都和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少年时的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教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宋美龄的两个弟弟在中国近代的历史舞台上没有什莫影响,也很少被提及。他们和宋美龄一样也去过美国留学,同样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教育,为什莫会有如此的差距呢?宋嘉树对前四个子女的家庭教育投入要多于两个小儿子,对于两个小儿子宋耀如投入的经历、时间很少,因为当时他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关注两个孩子的成长,他真的太忙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操心。所以说,二者缺一不可,成功的教育是二者完美的结合。成功的人生始于成功的教育。

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宋美龄的成长经历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们的教育应该以培养孩子的能力为主,应该注重孩子的天性发展,应该让孩子到社会中去锻炼,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社会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能源。只有接受社会的教育,到社会中去锻炼,才能经受住生活的考验,获得人格的全面发展。其实,中国的传统教育和西方的民主教育各有利弊,我们应该吸取二者的优点,并发扬光大,创造一种先进的、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式教育体制。参考文献

《宋美龄的外交生涯》 作者 阳雨 张小舟

《宋美龄在美国》 作者 洪亮 姚岚

《桃花映面宋美龄》 作者 阳武

《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宋美龄》 作者 王丰

《在蒋介石和宋美龄身边的日子(侍卫官回忆录)》 汪日章等著 附:各界对宋美龄的评价

纽约时报:

宋美龄,一个耀眼然而专横的政治家。

西格雷夫:

蒋宋美龄成了历史上最著名最有权势的女人之一。她影晌了两代美国人,美国人多年来一直把她列为世界上最受欢迎最受尊敬的十个妇女之一。她影响了美国领导人做出的决定,并通过这些决定影响全世界整整三十年。

美国将军史迪威:

一位聪明、有头脑的女人。持有西方的观点。(我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人在政治和斗争上往往采用拐弯抹角、间接、隐晦的方式,而她能够理解一个外国人对此做出的反应。)她直爽,坚强,精力充沛,喜欢权力,重名誉,喜奉承,对于她的过去满不在乎。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她从不向西方观点让步。中国人永远是正确的;外国人永远是错误的。文笔引人入胜,但也失于肤浅,对西方的缺陷极尽讽刺,但从来不提中国任何一个微小的缺点。能够随心所欲地施展魅力。她知道该怎么做。对蒋介石有很大影响力,主要是好的影响。有几次帮了大忙。

丘吉尔曾对罗斯福:

“这个中国女人可不是弱者!”丘吉尔这个骄傲有名的英国首相,曾不止一次公开表示,宋美龄是他在世上最欣赏的少数女性之一,她的骄矜和妩媚,都让人极为心动。

张学良

宋美龄绝顶聪明,是“近代中国找不出第二个来”的人物。西安事变之后,我之所以没

有被杀,是因为蒋夫人保护了我。

陈纳德:

他激情地说:“宋美龄对于我,永远是一位公主。”

蒋介石:

“夫人的能力,抵得上20个陆军师。”

尼克松《改变亚洲历史的人物》:

蒋夫人除了担任她丈夫的议员,还具有其他意义,一般人认为:一位领袖的妻子系因夫而贵,与个人在历史上的表现无关重要。这种看法,不但忽视一位领袖妻子在幕后所担任的任务,且玷污了领袖妻子所具有的特质与性格。我相信蒋夫人的智慧、说服力和道德力量,已使她自己成为一位重要的领袖。蒋夫人是一位文明、美丽、整洁、女性化及坚强的女性。

冰心《我所见到的蒋夫人》:

1924年我在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学院留学时,我的美国老师经常自豪地和我说,本校有一位中国学生,即1 917年毕业的宋美龄小姐,她非常聪明、漂亮。在我至今为止见过的妇女中,确实从未有过像夫人那样敏锐聪颖的人。她身材苗条、精神饱满,特别是那双澄清的眼睛非常美丽。宋美龄并不是一个政治的符号,一个令人生庆的达官贵妇,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是一个极有中国传统美德又受西方现代文明熏陶、善于交际的夫人。

蒋介石的侍从秘书汪日章:

宋美龄有较高的文化教养。她头后梳一个小发髻,旗袍贴身,大衣适体,穿高跟鞋,在甬道上都是轻步走过,我每次碰到,她总是面带微笑,平易近人,每每不觉得有骄矜盛气,和她谈话不觉得拘谨。她言谈委婉适度,声音从不放重,6年中,我从未见闻过她和蒋有过口角。她和别人谈话,总是只让对方可以听清楚就是,从不大声,颐指气使。

《生活》周刊 :

议员们全被夫人的风采、妩媚和才华吸引了,惊愕了,缭乱了。议员们全体起立,热烈鼓掌达四分钟之久以后,蒋夫人开始演讲,她的主题是:战胜日本比战胜德国更重要,美国应当让她的人民去中国战斗,而不应该在太平洋花费那么多的力量,当她说到,经过五年半的抗战,中国人民相信,“与其忍辱接受失败,不如光荣地冒失败之险,去争取胜利”时,欢呼的掌声达到了高潮。

第五篇:传奇人物—成龙

传奇人物—成龙

成龙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一个很熟悉的人物,他拍的那些武打电影深受人们的喜爱。本人也很喜欢他和他拍的电影,他的每一部电影基本上都看过,而且不止一次,尤其喜欢他的武打动作。但我还不算一个成龙迷吧,很惭愧的是之前一直不知道成龙的真名,而成龙只是他的一个艺名,他的儿子是房祖名,我想他的真名应该是房仕龙吧。我想会有很多人写成龙,但是我还是想写写成龙,因为从小看他的电影,但是对他本人还是了解的很少。

成龙,英文名Jacky Chan,别名陈港生、房仕龙、陈元楼、陈元龙(所以我一直搞不清他具体的名字)1954年4月7日生于香港太平山,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影坛巨星和国际功夫电影巨星,在华人世界享有极高声望与影响。他与周星驰、周润发并称“双周一成”,意为香港电影的票房保证。成龙以功夫片著称,曾经多次打破香港电影票房纪录,目前其主演的电影全球总票房已经超过100亿元,为华人演员之首。成龙的成名作是功夫喜剧《醉拳》,1994年由他主演的《红番区》在美国公映后反响强烈,使其成功打入美国好莱坞,而接下的《尖峰时刻》系列电影亦获得极高的票房,并奠定其国际电影巨星的地位。成龙的代表作有:《笑拳怪招》、《警察故事》系列、《少林木人岗》、《红番区》、《我是谁》、《A计划》系列、《双龙会》、《宝贝计划》、《大兵小将》、《神话》、《功夫梦》、《邻家特工》、《功夫之王》、《快餐车》等等。

这些大家都很清楚,所以就想写写他的人生:孩童时期的成龙很喜欢打架,长跟外国小孩子打,他的父母最初在法国领事馆工作,父亲是厨师,也是京剧票友。成龙除了喜欢打架之外,还喜欢看武侠片。那时候,武侠片大行其道,曹达华,于素秋是当时最红的明星,成龙崇拜他们,一心想上山学艺。一天,他的父亲带着成龙来到尖沙咀的美丽都大厦,拜访京剧武生于占元师傅,他正是成龙崇拜的武侠女星于素秋的父亲。成龙看到这边的学生在旁勤奋的练功,觉得非常羡慕,便要求父亲让他在这练武。于是,成龙便成为这的一员。与洪金宝(元龙)﹑元奎、元华、成龙(元楼)、元彬、元德、元彪为七小福。

于占元师傅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老戏行规矩的严厉与苦练,管束孩子做事,练功的方式就打、罚。每天大清早五时便起床练功,练至晚上十二点止。早上练各种功,练压腿的时候倒可以睡点觉,几乎所有人都是架着腿睡觉的。吃过饭,就练声调嗓或读书,读书时间,就是打盹时间,每天这样过着有规律的生活。

成龙在七小福时期的艺名是元楼,凭着一副身手,他们住在荔园游乐场,长期表演京剧,他们几个人,一出戏里什么都做,像孙悟空大闹盘丝洞。他们一会儿是妖女蜘蛛精,一会儿是孙悟空用手变的小猴,一会儿是天兵天将,总之,幕后换装穿衣忙,幕前武打北派的忙。此外,片场本是他们经常出入的地方,小时候,演些童角,临时演员之类,所以成龙很早就出道,成了真正的功夫良才。

七五年,新天地公司成立,签了成龙,安排他拍一两部片,分别为《广东小老虎》以及《北派功夫》。但票房惨淡。后来陈自强投入罗维在香港的电影公司工作。推荐成龙给罗维,成龙替罗维拍摄的是大制作的古龙作品,少林系列(《少林木人巷》)但都不得志。差不多一年后,吴思远计划拍《蛇形刁手》便向罗维借人(成龙)来拍,接着《醉拳》二部谐趣功夫喜剧,把成龙活泼精灵的动态表露无遗。《醉拳》走红后,罗维放手让成龙自编自导自演了《笑拳怪招》,取得不错的成绩。这时多家影业公司向成龙发出加盟邀请,最终嘉禾公司胜出。成龙在嘉禾的第一部作品《师弟出马》,马到成功,接着嘉禾便筹划安排他到美国好莱坞拍《杀手壕》,《炮弹飞车1,2》《威龙猛探》。但在外国拍戏,受洋人导演指挥,使他不得发挥,因此这几部片在当时不红。

83年他执导《龙少爷》,再度掀起热潮,其后,他与洪金宝,元彪,拍《奇谋妙计五福星》,《快餐车》,《福星高照》,《夏日福星》,《龙的心》。这个时期,成龙一方面帮助洪金宝,而洪金宝也有某程度上影响成龙,所以作品,都是洪家班的风格,直到《警察故事》才自然流事实露出成龙自己的风格。这部片除了在香港卖座之外,在日本是疯狂,并替成龙争取到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受欢迎演员等。之后,成龙推出的作品,事实像87年《龙兄虎弟》,《A计划续集》,88年《飞龙猛将》,《警察故事续集》,89年《奇迹》,90年《飞鹰计划》全都是三千多万以上的票房,当然在日本的票房就更不用说!

成龙早在1982年时便开始打入好莱坞市场。而真正令成龙打入国际市场是1994年拍摄的《红番区》,在美国上映时创下高票房纪录。进而接下第一部好莱坞电影《尖峰时刻》亦获得极高的票房,登上《时代》杂志,终而奠定今日在国际的地位。

如今成龙已经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和神话,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戏童一跃成为今日尽人皆知,家喻户晓的国际巨星,实属不易。成龙确实吃了太多的苦,受了太多的伤。成龙大哥为华人电影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功不可没。

而成龙电影的特色:成龙电影从70年代的功夫喜剧一鸣惊人,到80年代的警察片趋于成熟,逐步完善了商业美学模式。90年代后,成龙在银幕上演绎最多的形象依然是警察,继续以往警察片中英雄神话的叙写。成龙的形象在强化后逐步被定型:象征不平凡的英雄,充满斗志、永不言败;而国际化背景、挑战身体极限的动作以及独特的电影语言,利用高科技手段来营造爆炸、追逐、烟火灯光特效等特技等也定型于这一时期成龙电影的美学模式中。

成龙电影的另一特征表现为其挑战极限的高难度动作。成龙电影以其危险动作和近乎亡命的演出而著称,借用自己的身体作为电影景观的展示,浮现出充满表演意味的“男性特质”。成龙电影从以下几方面在银幕上建构其“男性特质”:其一,使用精准的电影语言将其呈现出来。如全面运用场面调度和电影镜头,用广角、或在最合适的角度拍摄下最富特征的镜头,加上精巧有力的剪接,使之最大限度地具有真实感、节奏感、合理性和美感。特别表现在多角度、多机位、多次展现惊险动作,这些在90年代中期之后的成龙电影中被进一步强化。如《红番区》中成龙从一边的天台停车场凌空跳到对面露台的特技镜头,影片就从不同的拍摄角度,将同一镜头重复四次,一再刺激观众的观赏兴趣。此外,成龙电影还善用现场的环境与道具,变换各种形式的招式,并通过剪辑和声效,进一步强化每个动作的速度、力度、动感和美感。其二,从功夫喜剧直到90年代末期,成龙电影中的武打场面,无论是拳脚打斗或是枪战,都是以成龙的“个人表现”为主。无论故事情节的最初的发展是群欧式场面还是警匪集体开战,最后总是剩下成龙一人独战群雄。这种武打设计,尤其在成龙中后期饰演的警察片中,往往表现在枪林弹雨与霹雳火爆的场面里,成龙执行任务一般都会从集体行动变成单枪匹马、上下翻腾地直捣敌巢,凸现出其个人英雄主义。其三,成龙电影中成龙的动作都是真人表演而非电脑合成的效果。开始时的成龙电影,由于资金所限,打斗场面和动作多用成本低廉的土法特技,及至90年代后的大投资影片,为了突出个人身体动作,成龙电影仍使用土法特技和真人表演。因此,成龙电影中没有凌空飞天的画面而只有上下翻腾的动作,他也基本不依靠电脑加蓝幕的合成技术,以自己的身体为“武器”,展示个人体能,力图缩短电影与现实的距离,令观众相信他无论戏内戏外都是超呼常人。

成龙电影和整个香港电影休戚相关,其中体现出英雄精神,被人誉为香港精神的集体投射。成龙电影的起落沉浮,不但标志成龙个人成功的故事,同时也象征香港电影的充沛的活力、无限的想象力与可能性;成龙电影还以亲切的形象、超呼常人的体能、克服重重障碍的历险精神,再现了香港这个城市的生活面貌、理想追求和发展潜能。

成龙大哥是中国电影的一个传奇人物,虽然岁月不饶人,他已经老了,但是我坚信成龙一定还会拍出更出色的电影,岁月根本不能抵挡他,而且他的电影会一直让人们赞叹。

下载传奇人物曼德拉的体育人生.doc[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奇人物曼德拉的体育人生.doc[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股市场传奇人物

    里查德.邓尼斯----市场传奇人物 里查德.邓尼斯 虽已退休,但他的传奇经历至今仍为同行所称道。他的十几个徒弟在全美市场上是一支生力军,管理的资金达数十亿美元。他自己靠160......

    曼德拉,思想汇报

    篇一:2013年3月—2014年9月思想汇报 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今年3月22日至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

    《曼德拉》观后感

    篇一:《曼德拉》观后感郭苏一震撼人心的自然风光,神秘的好望角,辽阔的野生动物园,南非是一个多彩缤纷的国度;早期的种族隔离政策、以及一直存在的种族歧视,让南非也成为了一个黑白......

    曼德拉颁奖词

    90岁诺奖得主戈迪默去世 曾帮曼德拉写经典演讲词 2014-07-15 凤凰网文化频道 凤凰网文化综合 南非著名白人女作家、南非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内丁·戈迪默7月13日去世,享年9......

    曼德拉语录

    曼德拉语录1、从今往后,我的生活添加了两个重要内容,第一个是格拉萨,第二个是到莫桑比克吃大虾。——曼德拉与莫桑比克前总统遗孀相伴晚年。2、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我们看见了美......

    曼德拉语录

    曼德拉语录【论宽恕】“能够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我深感荣幸。可更让我高兴的是,当年陪伴我在罗本岛度过艰难岁月的三位狱警也来到了现场。我年轻时性子急脾气暴,在狱中,正是在......

    曼德拉生平事迹

    一生要走多远的路程经过多少年才能走到终点梦想需要多久的时间多少血和泪 才能慢慢实现天地间任我展翅高飞谁说那是天真的预言风中挥舞狂乱的双手 写下灿烂的诗篇不管有多么......

    曼德拉读后感

    曼德拉读后感(一)宋艳敏在春节假期无网可上寒冷的夜晚看完了曼德拉跌宕起伏的百年传奇人生。本书讲述了曼德拉生活的环境,聪明睿智、却有少不更事的孩童时期,勇于反抗、开始认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