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院对纠纷引发恶性刑事案件的调研报告
当前,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时有发生,严重地阻碍了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结合2004年至2008年我院审理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深入的研究此类刑事犯罪案件特点、犯罪原因,并探究预防途径和方法,以促进审理工作的开展,有效预防类似案件的再次发生,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
一、**法
院2004年至2008年审理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引发恶性刑事案件数据统计:
2004年审理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中,抢劫8件、故意伤害2件、放火2件、故意杀人(未遂)2件、盗窃1件。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有2人,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有3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有6人,拘役的1人,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缓刑的2人,免于刑事处罚的1人。
2005年审理的此类案件中,故意伤害4件、盗窃2件、强奸1件。被判处三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有1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有1人,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缓刑的2人,管制的有1人,免于刑事处罚的2人。
2006年审理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中,抢劫6件、盗窃3件、强奸(未遂)1件、故意伤害1件、放火1件。被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有1人,三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有2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有7人,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缓刑的2人。
2007年审理的同类型案件中,故意伤害2件、寻衅滋事1件、强奸(未遂)1件。三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有3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有1人。
2008年审理的案件中,抢劫2件,盗窃2件,故意伤害1件。被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有2人,三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有1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有2人。
2004年至2008年审理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中,抢劫16件,故意伤害10件、盗窃8件、放火3件、强奸(未遂)2件、强奸1件、故意杀人(未遂)2件、寻衅滋事1件。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有2人,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有6人,三年以上五年以下的有7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有14人,拘役的1人,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缓刑的6人,管制的有1人,免于刑事处罚的1人。
二、当前,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的特点:
(一)作案人员呈“三多”特点:1.文化素质低的多;2.农村犯罪的多;3.未成年人犯罪的多。
(二)犯罪的目的明确单一。婚姻、家庭纠纷引发犯罪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于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彼此的不信任,为一点矛盾而互相猜忌,为泄私愤,最终导致了犯罪。另外,邻里纠纷引发的犯罪的原因大多数则在于邻里之间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互不让步,导致矛盾激化,最终演变成犯罪。
(三)犯罪手段简单化。主要使用刀、斧、农具、剪刀、毒鼠强等作案;侵财型、暴力性案件占比例较大。犯罪的类型多以抢劫、盗窃、故意伤害、放火、故意杀人、强奸等恶性案件为主。
三、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法律知识缺乏,法制意识较淡薄。根据2004至2008年审理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作案的人员多数是以农民犯罪为主,而这些农民犯罪的又多是文化素质比较低的。我国农村虽然经历了四个“五年普法”教育,但由于我国农村民主与法制建设起步较晚,农村群众的法制观念、文化素质都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比较的淡薄,很多时候农民都搞不清楚自己的行为到底有没有犯罪,部分村民群众之间发生纠纷不依法解决,而是通过社会势力来私了,靠比“拳头硬”,往往导致纠纷激化,两败俱伤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忽视了抓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这几年,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搞得红红火火,人均收入成倍增长,物质文明上去了,但是精神文明却被忽视了,社会风气有所恶化,道德行为的失范。当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侈浪费等腐朽思想在一部分家庭成员中逐渐滋长,侵蚀了部分家庭。如有的家庭沉迷于麻将等赌博活动;有的家庭缺少交流,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淡化;有的在外包养情妇;使得婚姻、家庭纠纷演化成刑事案件,上演着一幕幕家庭悲剧。此外,邻里之间为了一己私欲,而大打出手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人与人之间变得淡漠,矛盾重重。
(三)人们长期存在的价值观念与快速发展的经济不相适应。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的很快,特别是一些城乡结合处,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通过转让土地使用权而积累了大笔资金的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开始变的好起来,但是,人们长期以来树立的价值观却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改变。人民的小农意识依然很强,个人私
第二篇:关于对公安机关侦查刑事案件侦查质量调研报告
公安机关侦查刑事案件侦查质量调研报告
长期以来,公安侦查机关受重特大案件破案压力,以及源自于维护社会稳定而来自社会与行政方面的双重压力,造成了侦查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破案的单纯化认识,只要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侦查工作就算大功告成,而对证据的全面收集固定却失之偏颇,难以达到公诉对证据的标准要求,忽视了案件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的要求。2008年以来,公安机关移送我院审查起诉的案件214件439人,无一直接起诉,经一次退回补充侦查案件占移送案件的24%,经二次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占移送案件的76%。证据是刑事诉讼的基础,决定着实体法的适用和诉讼的结局,没有证据,就无法确定犯罪事实,也就无从以犯罪事实为依据定罪量刑。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在侦查机关移送的案件中证据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证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证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痕迹的提取、比对和指认不重视。在审查案件过程中,对多处血迹仅提取几处,对现场遗留的痕迹认为没有价值而不进行提取;提取后的痕迹不进行比对、指认,在审查退回补充证据过程中,有部分物证、痕迹因保管不善,而无法进行比对、指认、鉴定,而影响了整个案件的认定。二是在实践中,因物证的提取不规范,对物证的数量、外观特征记录不准确、不完整,导致物证失去证明力。物证随着犯罪行为的发生或实施而产生,与案件事实存在着必然的客观联系,但同时物证又是不会说话的证据,它不能“讲清”自己与案件有何联系,如果物证的获取和固定过程不符合法定程序,就会失去可采信性。
三是对犯罪工具指认不重视,有的有扣押清单而没有指认,或者经过指认但没有笔录和照片。
2、书证及复制相关文书中存在问题
在案件侦查过程中不注意收集书证等间接证据。例如,在毒品犯罪中,因为隐蔽性较高,更应收集反映犯罪嫌疑人活动的书证,车、船、机票,银行存款单据、汇款单据等。在审查起诉案件中还存在书证及复制相关文书因缺少证明其与原件相符的客观性,而不被法院采纳。例如,二人共同杀人,一人已被判刑,另一人被抓获时,应复制法院采信的证据,并应由法院证实复印材料的真实性、客观性。在复制照片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足以清晰辨认的方式进行复制。
3、讯(询)问方面存在的问题。常见的情况有笔录首部时间、地点、侦查人员的姓名、被讯(询)问人的基本情况以及与案件当事人的关系等栏目没有正确填写或者填写不完全,例如只有开始时间,没有结束时间,或者是结束时间早于开始时间、讯问被告人的时间早于被告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时间等,与其他证据内容冲突,给证据的采信造成困难。公安机关调取言辞证据时存在交叉讯问,一人提讯的情况。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一条规定,讯问时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交叉讯问、一人提讯违反了该案的规定,司法实践中对于违反程序取得的言词证据是不予采信的,违反程序取得的言词证据轻者造成该证词本身不被采信,严重的会影响整个案件的认定。
4、搜查记录,扣押物品清单存在的问题
公安机关制作的部分搜查记录,扣押物品清单程序不合法。《刑事诉讼法》规定,搜查要出示搜查证,应当有见证人在场并签名盖章;扣押要有见证人和被扣押物品持有人在场并签名盖章。公安机关制作的一部分搜查记录、扣押物品清单缺少见证人的见证及签名,缺少被扣押物品持有人的在场及签名,主要原因还是对程序法不重视所致。另外,公安机关要求犯罪嫌疑人对作案现场进行指认,并制作指认笔录。由于是犯罪嫌疑人主动指认形成的,指认笔录在证明犯罪方面起着较大的作用,但个别案件由于缺乏犯罪嫌疑人签字确认最终影响了证据效力,不能及时作为定案的依据使用,造成了该证据无效。
5、辨认方面存在问题
一是应做辨认而没有做辨认。例如,被告人在公厕内杀害被害人过程中,证人刘某、张某一同到公厕上厕所,看见被告人拿刀刺中被害人。此案如果安排两名证人对被告人进行辨认应该是认定左某犯罪事实的关键证据。
二是辨认时间不及时,待案件退回补充侦查时,才进行补充辨认,对辨认的效果和对法官的采信均造成影响。
三是辨认的程序存在问题,如被辨认人人数少于规定的人数,另有一起案件从被辨认的照片看,犯罪嫌疑人的照片明显与其他照片不同,只有犯罪嫌疑人的照片是近照,人像较大,其他照片的人像均较小。
6、鉴定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应做鉴定而不做鉴定。个别案件的被告人在公安机关供述其有精神病史,应当在移送审查起诉之前对犯罪嫌疑人作刑事责任能力鉴定的而未鉴定,结果在案件退查之后经鉴定犯罪嫌疑人无刑事责任能力,导致诉讼周期拉长和诉讼资源的浪费。
二是鉴定不全面。个别案件的鉴定仅是对部分现场提取物进行鉴定,不能完全反应案发现场的状况,对法官的采信造成影响。
三是鉴定不及时、鉴定时间过长。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在第一次移送审查时,均没有对现场的血迹及其他痕迹进行DNA鉴定,也没有对部分有精神病嫌疑的犯罪嫌疑人作刑事责任能力鉴定。在退回补充侦查过程中提出以上鉴定内容,又由于基层侦查机关无法进行此类鉴定,而送到省公安厅或中国刑警学院等处鉴定,致使鉴定时间过长,甚至出现案件已到审查期限,鉴定结论仍未作出的情况。
二、公安机关提供的证据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分夸大口供的证明力,轻证据的全面收集固定
部分侦查人员认为“嫌疑人一供,案件即破”,忽视了后续侦查取证工作,导致有的物证不及时提取,有的重要证人的证言不收集,勘查工作马虎,证据存在许多疑点和问题。由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有极大的主观性和可变性,忽视证据的全面收集固定,不注重对间接证据的收集,使得案件的证据难以形成证据链条。
2、把同案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互作证言适用
同案被告人均是该共同犯罪案件的当事人,都与其所作陈述的案件的处理结果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其陈述可以相互印证,但不能互为证人证言。但在侦查机关移送的案件中,却存在着对共同犯罪案件,仅有同案被告人的一致供述,无其他相关证据印证,一些侦查机关、侦查部门认为同案犯的口供对其他同案犯来讲就是证言,多个同案人的口供就不认为是单纯靠口供定案,认为既有口供,又有证言印证,就可以定案。所以,把取证重点都放在逼取同案人的口供上,忽视了对其他物证的收集,结果影响了案件的定性。
3、把孤证作多个证据适用,靠孤证定案
所谓孤证,是指单个孤立存在没有其他证据给予佐证的证据。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绝对的孤证。如强奸案件,只有被害人的陈述,没有其他任何间接证据印证,被告人又不承认,不作有罪供述。在这种情况下,认为被告人犯罪的证据就是一个孤证。二是相对地孤证,即相对于多个来源、多种形式的证据来讲,仍是孤证。如多个传来证据,来自同一个源头,仍为孤证。
孤证不能定案是指每一个证据的证明力之有无或者大小,都不能靠该证据本身得到证明,而必须通过对证据本身的情况、证据与其他证据之间有无矛盾及能否互相印证、证据在全案证据体系中的地位等问题进行全面的衡量,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如果一个刑事案件全案惟有一项证据,如强奸案仅有被害人陈述等,绝对不能定案。
但在侦查机关移送案件中,一些办案人员往往把一人或多人的多次口供当作多个证据来适用,反复讯问,反复做笔录,认为这样就可以定案。有的把同一来源的证言取了多份,相互印证,以为这样的证据多了,就达到了确实充分的程度,实际上仍是孤证,最多是增加了可信度。传来证据再多,只要来源是一个,均属于同一来源的“孤证”,只要没有其他证据印证,不能定案。
4、过分强调主要情节,忽视案件细节
现在不少侦查人员,对刑事案件证据、事实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静止、宏观和有利于自己的层面。没有证据就没有事实,证据缺乏就无法构成证据锁链,证据形不成锁链就无法定案,因此,要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必须对每一个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和客观真实性逐一做出甄别和评判,只有这样,才能对案件的事实做出客观公正的认定。忽视任何一性,忽视任何一个案件细节,都有可能影响整个案件的认定。
三、现行的侦诉关系并不合理,侦诉各自为政的倾向比较明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相互体谅不够,抵触情绪不少。表现在诉方对收集证据的难度体谅不够;侦方对退回补充侦查存在抵触情绪,认为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后,其工作便告一段落,使得退回补充侦查解决实际问题不够。
二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沟通,文来文往较多,人来人往较少,导致侦查收集的证据起诉时用不上,而审判所需要的证据又没有调取,使得疑难案件增多,降格处理案件增多。
三是公安侦察部门不能对检察机关的退回补充侦查提纲进行全面分析,侦查人员对需要收集的证据理解不够充分全面,不知道补充的证据可以说明什么问题,仅是简单的从形式上进行补充,甚至有些补充的证据增加了案件的矛盾,破坏了原证据的说明力,为案件的认定增加了难度,更降低了诉讼效率。
四、解决侦诉关系的几点建议
1、充分行使自行补充侦查权,公安机关全力配合。自行补充侦查由于免去了退查手续,节省了案件往返时间,缩短了办案周期,从而提高了诉讼效率。公诉人员出于对案情、证据的全面把握,从公诉的角度去收集固定证据,自行补充侦查有助于保证收集证据的质量。侦、诉之间在案件定性、有关事实、情节上的认识可能存在分歧,自行补充侦查也有助于解决与侦查部门之间存在的矛盾。在自行补充侦查有困难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应全力配合补充证据。
2、完善公诉引导侦查机制。庭审模式的改革,一方面加大了公诉人的举证责任,另一方面也强化了控辩双方的对抗性,这就对侦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诉引导侦查取证是公诉机关为确保公诉质量,完成指控、证实犯罪任务,就刑事证据标准向侦查机关提出建议和要求,引导其侦查和收集证据的一种方法。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对重特大案件的公诉引导侦查取证机制。
3、完善退回补充侦查制度。对于诉方而言,要明确退补案件的程序条件、事实条件、证据条件,规范补充侦查提纲的制作,要尽可能详细细致,力求作到一次退查到位。对于侦查方而言,要认真对待诉方的退回补充侦查,全面的分析原有证据及补充证据的证明力度及证据体系是否完整,是否有利于矛盾证据的排除,尽量做到一次退查补齐。
附件案例: 1、2007年7月6日早4时许,王栋在自家院中,因嫂子王秀英用王栋家厕所,与其嫂争吵,并将其嫂殴打。王秀英喊来丈夫王罡,双方互骂后散开。当日中午11时许,王罡去王栋的房间,二人发生厮打,王栋用事先准备好的手斧击打王罡头部,致王罡颅骨粉碎性骨折,严重脑挫伤死亡。
承办人通过审查卷宗,认为该案事实清楚,但书面证据反映出犯罪嫌疑人王栋性情暴躁、易激动,说话不着边际,常因为琐事打人。后承办人又到了看守所对其进行讯问,发现王栋疑心很重,并称自己聪明,精神没毛病,这都反映其精神不正常,加之本案中王栋杀人的动机不明确,王栋有可能存在精神问题,故两次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要求公安对其做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完毕后,鉴定结论为:犯罪嫌疑人王栋案发时精神分裂,无刑事责任能力。后我院建议公安撤回起诉。通过承办人的认真审查,防止了一起错案发生。
此案卷宗中已经反映出王某的行为异于常人,而公安机关应当在移送审查起诉之前对犯罪嫌疑人作刑事责任能力鉴定的而未鉴定,结果在案件二次退查之后经鉴定犯罪嫌疑人无刑事责任能力,导致诉讼周期拉长和诉讼资源的浪费。
2、被告人刘士明怀疑本村村民李志海与其妻刘桂英通奸。李志海知道后,经常在晚间往刘士明家房前屋后撇石头。1997年8月初的一天晚上12时许,李志海到柳河县驼腰岭镇三合村刘士明家院门外往院里撇石子,刘士明从屋门口捡起斧头,悄悄靠近李志海并将斧头撇向李志海,致使李志海倒地死亡。刘士明见人被打死,当晚与妻子刘桂英一起将李志海的尸体抛至三合村砖厂前面的苞米地里。案发后,刘士明和妻子刘桂英逃匿。2008年5月31日刘士明在山东省烟台市被抓获。1997年9月19日发现尸体,经勘验:尸体已经腐败成白骨,尸体右额骨有粉碎性骨折。
案件移送后,经承办人审查,发现卷宗内没有可以证明被害人身份的相关证据、没有嫌疑人对现场的指认,现场勘查过程中仅对部分物证及痕迹进行提取。经过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将被害人李某的骨组织与被害人女儿的DNA分型比对,不符合遗传关系。此证据的补充,更无法对此案进行认定。后经二次退回补充侦查,建议公安机关将被害人的骨组织与其母亲的DNA分型进行比对,符合了单亲遗传关系,证明了被害人身份,最终对此案提起公诉。
此案由于公安机关的侦查不够细致、全面,不能对检察机关的退回补充侦查提纲进行全面分析,仅因退补说明中要求对李某及近亲属进行遗传鉴定,就简单的与其女儿进行DNA比对,而忽视了与其父母进行比对鉴定,一度导致案件不能认定,犯罪者得不到法律应有的惩罚。
第三篇:关于农村家庭矛盾纠纷引发不安定因素的调研报告(xiexiebang推荐)
关于农村家庭矛盾纠纷引发不安定因素的调 研 报 告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正处于重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刑事案件高发,其中因家庭矛盾纠纷引发的不安定因素逐年增多,有的导致群体性事件甚至形成命案,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此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认真分析和思考。
一、农村各种家庭矛盾纠纷现象
(一)宅基地纠纷
我国人口出生高峰期在上世纪60年代,农村家庭中,他们的子女目前均处于成家立业的关键时期,“娶媳妇、住新房”是必备条件之一,由于当前国家土地政策对农村宅基地要求甚严,所以宅基地矛盾不可避免地摆在他们面前,上一代的恩怨便转接到下一代身上。为争一处先辈遗留的宅基地,轻者争吵,重者双方纠集亲友大打出手,到头来两败俱伤,得不偿失。
(二)承包地纠纷
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以来,因 《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30年内土地调整政策不变,20多年来,农村增减的人口承包地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工作的瓶颈,有的一家几口仅靠一人的承包地维持生活。部分村干部为了收取承包费,宁愿把闲置富余的土地承包出去也不愿分到农户,导致承包地紧张,加上近年来免征农业税、发放粮食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承包地成为农民的一项主要收入。年迈的父母在给孩子分家时将自己的承包地分给了儿女,但仅局
限在以家庭为单位的自主划分。于是因争地边、田间地头植树、浇地排水等问题不断引发家庭之间的承包地纠纷,日积月累,积怨越来越深。
(三)家庭赡养问题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养老模式主要靠子女赡养,老人上了年纪以后便将自已的承包地平均分配给子女,由子女每月均摊相对固定的费用维持生活。但近年来因为赡养问题引起的家庭纠纷呈上升趋势,一方面是儿女不孝,拒不支付老人的赡养费用,另一方面是老人在对待儿女态度问题上亲疏不一,致使儿女有抵触情绪,久而久之,两代人之间结怨较深,矛盾便难以调和。
(四)婚姻纠纷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众多农村青年拥入城市打工谋生,青年男女在工作中建立恋爱关系后,未婚同居、未婚先孕现象突出,由于地区经济条件的差异和双方了解程度不够,最终往往导致感情破裂引起婚姻纠纷,双方情同仇人,大打出手。有的因为彩礼问题和婚后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相处问题引起纠纷,双方互不相让,导致矛盾升级,发展成治安案件或刑事案件。
(五)其他纠纷
此外,因家庭琐事引起的矛盾纠纷也愈来愈多,某村一户村民婆媳之间长期不和,多次发生吵骂,后来发展到因为一口锅的使用问题引起打架,儿媳用铝锅将公公头部砸伤,公公用木棍将儿媳胳膊打伤。
二、家庭矛盾纠纷形成的原因浅析
(一)亲情缺失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 “礼义孝悌廉”、“百孝顺为先”、“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金钱至上”、“唯利是图”成为某些人追求的目标,从而导致人生失去方向,心理扭曲,亲情缺失,为一尺之地、一言之间、一己之利、一念之差丧失天良,道德沦丧,视亲人如仇人,难免贻笑社会。
(二)素质偏低
农村家庭矛盾纠纷的当事人大多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差,相当一部分属于文盲(或半文盲)、法盲,他们往往不懂政策,不讲法律,无视道德,言语粗鲁,行事鲁莽,蛮不讲理,我行我素,不计后果。现阶段农村家庭大致有三种发展趋向,一种属于家庭和睦,儿女成才,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创业奋斗事业有成之后,逐渐融入城市群体;另一种属于儿女没有读书的天分,或因家庭贫困,或因轻视教育,而早早辍学外出打工,养家糊口;第三种属于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守着2亩薄地混日子,饿不死,撑不着,致富无门,人生无光。而家庭矛盾纠纷大多因第三种情况形成。
(三)调处不力
近年来,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不断加强和完善,对于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家庭之间的矛盾纠纷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所谓复杂性是涉及的问题往往比较棘手,时间长,遗留问题多,所谓特殊性是指双方的特殊关系导致村干部无从下手,因而推委、拖延,很容易形成矛盾升级。
三、解决农村家庭矛盾纠纷的对策
(一)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是根本
近年来,各种普法宣传深入村庄农户,深入群众家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排群众之所难,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使很多矛盾纠纷消除于萌芽状态,为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起到积极作用。政府部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活动,评选 “五好家庭”、“十佳农户”、“好婆婆”、“好媳妇”等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大大减少和消除了农村家庭矛盾纠纷。
(二)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是关键
家庭矛盾纠纷一般因琐事而起,或因历史遗留问题积聚而成,因此,在矛盾纠纷形成之初,基层治保民调组织要加大排查调处力度,一是要做到信息畅通,及时发现苗头,这就要求我们的村干部和乡干部对村情民意了如指掌,真正成为群众的知心人;二是要做到及时化解,通过法制学习、亲情感化、说服教育等多种渠道将问题解决在萌芽,将矛盾化解于无形。
排查调解处理家庭矛盾纠纷要掌握四字口诀,即 “早”、“快”、“细”、“实”,“早”即发现早,“快”即介入快,“细”即分析问题细,“实”即解决问题实。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要做到 “五心”,即 “耐心、交心、诚心、公心、尽心”,所谓 “耐心”就是要耐心听取双方的倾诉,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家务纠纷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日积月累形成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有具备一定的耐心,你才有可能坐下来听他们唠叨几个小时
讲以前的琐碎小事,也才能真正吃透矛盾纠纷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从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所谓 “交心”就是和当事人交心,只有把你当做知心朋友,他才会向你倾诉委屈,所以取得当事人的信任就是成功的开端。所谓 “诚心”就是胸怀群众,心系民生,诚心诚意为群众排忧解难。所谓 “公心”,就是,不掺杂任何私心杂念,是非曲直,秉公论断,让当事人心服口服。所谓 “尽心”,就是忠实履行职责,尽心尽责,牢固树立 “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问题不解决不罢休。
(三)依靠政策、遵循法律是保证
家庭矛盾纠纷大多涉及到政策和法律,乡村两级干部必须熟悉国家政策,精通法律法规,才能在纠纷调处中游刃有余。近年来大量出现的宅基地和承包地纠纷中,都涉及很强的政策和法律问题,必须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协调下,联合土地、司法、民政等部门共同解决,充分发挥基层民调组织和综合治理的作用,必要时引导当事人通过诉讼解决问题,不失为一条化解纠纷的有效途径。
关于农村家庭矛盾纠纷引发不安定因素的调研报告
第四篇:金坛法院关于物业服务纠纷的调研报告(法院报)
有效预防化解矛盾纠纷
构建良好物业服务秩序
——江苏省金坛市人民法院关于物业服务纠纷的调研报告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城市居民对房屋自我管理的形式逐渐被物业集中管理所取代。目前,物业服务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纠纷数量快速增长,案件审理难度越来越大。金坛法院2008年首次受理该类案件,2009年23件,2010年532件,2011年联合司法局、住建局新成立物业纠纷调委会,1-8月受理407件。
一、物业服务纠纷的主要特点
1、化解难度加大,潜在纠纷较多。在审理中发现,该类纠纷尽管案情简单但矛盾尖锐,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积怨已深,对簿公堂仅是表象。从法院调撤结案情况来看,物业公司均同意将物业费“打折”。从判决结案情况来看,业主全部败诉,但也考虑到物业服务存在瑕疵,酌定减少了部分费用。从诉讼结果上来看,业主因拒交物业费而被起诉,经过诉讼而实际少交了物业费,将来可能更愿意借助诉讼平台与物业公司讨价还价。金坛物业服务行业刚刚起步,广大业主的消费理念和物业公司的服务理念尚处于形成阶段,矛盾存在进一步爆发的可能性。
2、物业服务瑕疵,业主满意率低。业主多以物业公司服务质量差甚至侵害业主权利作为拒交物业费的抗辩理由。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业主反映的上述情况确实存在。调查显示,52.12%的业主“不满意小区的物业服务”,27.14%的业主“非
1
常不满意”;57.86%的业主“不信任物业公司”,11.55%的业主“谈不上信任不信任”。对于“物业公司能否及时、有效解决业主问题”,仅有13.29%的业主认为能够“及时解决”,27.84%的业主认为能够“有效解决”。
3、批量起诉业主,易发群体纠纷。拒交物业费的业主不在少数,物业公司往往同时起诉多个业主。2009年8月3日,江苏高正物业服务有限公司集中起诉20户业主,占全年此类案件受案总数的80%;2010年,高正物业公司先后分7次起诉487户业主,占全年此类案件的91.54%。众多业主基于相同的利益诉求,容易结成联盟,引发群体性纠纷。
4、案件标的很小,诉讼成本较高。该类案件标的一般为半年或一年的物业费。从该院受案情况来看,每案标的平均为742.42元,其中最大的4627元,最小的仅40元。法院耗费的人力物力成本,可能远远超过案件标的本身,这对于紧张的司法资源来说,是一种不小的浪费。
二、物业服务纠纷多发的主要原因
引发物业纠纷的原因,在业主看来,可概括为“收费太高、服务太差”;在物业公司看来,是“刁民太多、收费太难”;在政府看来,是“市场混乱、管理艰难”。本课题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将物业纠纷的成因归结为四点:
1、房地产业迅猛发展,物业服务缓慢转型。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来的公房承租人逐步转变为房屋所有权人。老小区的业主们尚未脱离福利分房的影响,心理上排斥有偿物业服务。经调查统计,金坛目前共有老小区30
2
个,占小区总数的40%。老小区因违章建筑多、整体规划差等特点,管理和服务远比“商品房”小区困难,一般物业公司都望而却步,目前仅6个小区有物业公司进驻,而且,因收费困难、亏损严重,近3年先后有9家物业公司退出,还有几家正准备退出。另一方面,随着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金坛市自2009年以来新建居民小区25个,全部有物业公司进驻。由于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自由的市场竞争机制和规范的市场退出机制,许多物业公司的经营理念尚未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错误地认为其是负责“管理”的,按时收取物业费、维修费等,但对于小区路灯不亮、下水管道堵塞、供水供电不正常、安全保障等事关业主切身利益的问题,因无经济利益可言,往往以各种理由放弃“管理权”。
2、物业立法存在缺陷,规范粗糙难以实施。从立法层级及规范内容来看,我国现行物业立法主要存在如下缺陷:第一,法律关系没有理顺。房地产开发建设单位、业主、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行政主管部门等主体之间权、责、利不清,埋下了纠纷隐患。第二,条文的操作性差。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规则之间缺乏配套性和互补性,未能提供良好的行为规范;一些规定可操作性不强,难以统一物业服务纠纷的裁判尺度。第三,立法存在不少空白。刻意回避了一些敏感问题,如业主共有所有权的行使、“房改房”小区物业服务特别规则等,导致实践中无法可依。
3、物业服务行业混乱,市场行为亟待规范。第一,公司
3
资质总体较低。目前金坛共有物业公司22家,其中一级资质的2家、二级资质的3家,而三级资质的17家,占72.27%,反映物业服务整体实力偏低。这17家三级公司,除1家是2008年后新成立的外,其余虽然获得行业准入多年,却未能提升资质等级。各公司越级承接物业服务的不在少数。第二,专业管理人才匮乏。物业服务从业资格准入制度,限制的主要是“物业管理项目负责人”。目前,金坛市还没有物业管理师,专业管理人才极度匮乏,物业服务质量总体偏低。第三,未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物业管理条例》是“提倡”,并非强制性的规范,建设单位出于利益最大化的动因,自然不愿遵循。行政主管机关2009年以来受理的物业服务投诉,32.92%是建设遗留问题。从调查问卷情况来看,20.6%的业主认为,“房屋质量不好”是拒交或拖欠物业费的主要原因。
4、自治组织职责不明,对话平台沟通不畅。许多业委会成员对自身职责认识不清,调查问卷显示:认为业主享有小区公共部分管理权的占35.69%,认为不享有的占26.71%,不清楚的占37.6%;对于依法享有小区公共事务决定权的组织,认为是业主大会的占8.03%,认为是业委会的占5.32%,认为是物业公司的占36.84%,认为是开发商的占23.63%,认为是政府的占6.04%,不清楚的占26.12%。因缺乏与物业公司之间畅通的对话平台,业主就将不满情绪转化为消极对抗;调查显示,认为拒交或拖欠物业费能达到改善服务效果的业主占76.38%,认为物业服务合同内容不公平的占68.29%,表示被迫签订物业服务合同的占59.62%,不希望小区物业公司继
4
续提供服务的占62.33%。另外,物业公司存在侵害业主共有权情况,业主认为“物业公司占用小区公共设施盈利”的占85.61%“,物业公司向全体业主公示收支明细”的仅占61.37%。
三、化解物业服务纠纷的对策建议
构建良好的物业服务秩序,有赖于三种主体的资源整合:行政主管部门作为管理主体应发挥先导作用,物业公司作为市场经营主体应发挥基础作用,业主和物业使用人作为市场消费主体应发挥支持作用。目前,物业服务正处于转型期,新兴行业的健康发展,尤其需要引导发展方向,规范经营行为,完善运作机制。
1、明确职责权限,强化综合协调。物业服务涉及公用事业管理的诸多部门,如小区居住环境问题需要各相关部门共同协商解决,这就需要明确职责权限,防止相互推诿,避免业主因职能部门管理缺位而将不满情绪转嫁到物业公司身上。建议建立完善两项机制:一是物业服务领域综合协调机制,由行政主管部门牵头,规划、建设、市政管理、园林绿化、工商、公安、消防和水、电、气公用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参加,及时协商解决物业服务领域的综合性问题;二是社区物业服务综合协调机制,由街道办或居委会牵头,物业纠纷调委会、物业纠纷巡回法庭、驻区单位、业主代表等多方参加,加强对物业服务问题的日常沟通、指导和监督,宣传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为业主和物业公司提供法律服务。
2、引导业主自治,完善对话平台。将业主自治纳入社区民主建设范畴,把业主大会召开率、业主委员会成立率、业
5
主参与率等作为重要指标,确立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责任人地位,明确具体职责。加强重点指导,尽快制定业主大会筹备组成员和业主委员会人选的标准,规范业主大会成立和业主委员会组建程序。物业公司与业主平等对话,摸清实际需求,满足合理要求,严禁以断水、断电等手段强迫业主缴纳费用。探索建立物业管理应急机制,在业主大会无法履职、业主委员会不作为、物业公司擅自撤离服务等时,政府主管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业主有一个舒适、舒心的居住环境。
3、发挥监管职能,规范市场行为。在广泛听取社会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普通商品房住宅小区的物业收费指导价格,合理确定经济适用房小区、危改回迁小区的物业收费指导价格,使业主与物业公司约定收费标准时有据可依。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采取资质管理、招投标管理、公司年审、加大违规处罚等手段,培育和完善物业服务市场,保障业主与物业公司互相选择、平等协商的权利。对物业公司强迫业主签订服务合同、不按标准提供服务、滥收费等行为,采取降低或取消资质等级等办法,进行严肃处理。规范公司进入、退出物业项目的程序,特别是业主选择新物业公司时,各方要依法交接;对于违反交接规定的,依法严肃处理。建立物业服务公司信用体系,分类考核,监督服务质量,逐步实现公司信用与业主评价、资质管理、投标资格的挂钩。采取救助措施,给低保家庭提供政策性补贴,解决低收入群体物业交费难的问题。
6
4、加快社区改造,提升服务层次。老小区建设年代早,公共设施不配套,失修、失养情况多,居住环境较差。建议继续加大对老小区的治理和改造力度,制定长远规划,筹措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逐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居住环境。同时,尊重居民意愿,结合老小区实际,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物业管理的良性运作。对于配套设施相对独立、较为完善的老小区,组织召开业主大会并选举业主委员会,依法选聘物业公司。对于不具备物业服务条件的小区,可以由社区居委会代表居民,与维修、保洁、保安等专业公司签订委托合同,接受服务,支付报酬。也可以由居委会组织社区待业、失业人员组成维修、保洁、绿化等队伍,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5、健全地方立法,提供制度保障。总结实践经验,结合物权法的有关规定,全面整合现有的规范性文件,尽快制定统一的物业管理办法,系统规范物业管理活动和各主体间的关系。也可以针对物业管理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适时制定和完善单行的政策规定。如,对于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管理问题,可以建立住宅小区共用设施的定期维修制度,明确强制维修和各类养护的标准与要求;保障维修资金的续筹,规定违规使用维修资金的法律责任;制定应急使用专项维修资金的程序,在共用设施突然发生严重故障的情况下,尽快予以维修。此外,维修资金关系千家万户的利益,要定期公布维修资金的增值保值情况,接受广大业主的监督。
7
联系人:朱帅*** 8
第五篇:法院关于对调研工作自查的报告
一、基本情况
1、基本原则。一直以来,我院对调研信息工作就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为审判工作服务,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2004年3曰31日,省高院下发《关于加强全省法院调查研究工作的决定》后,我院对调查研究工作就更加予以重视。在基层工作的基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不闭门造车、深入实际,突出调研工作的针对性、应用性、科学性。
2、人员配备。由于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我院尚未成立专门负责调研工作的研究室。所从事的工作隶属今年成立的审判管理办公室。由于工作缘由,也没有配备专职调研人员,但有一名审判人员在兼顾其他工作的同时,侧重于审判调研工作。审管办的负责人为院审判委员会委员。
3、调研成果。从审管办的成立到现在,审判管理工作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今年在前几年调研工作的成果的基础上,在院领导的直接重视的情况下,调研工作又有新的突破。从省高院苏高发[2004]119号通知下发截至今年十一月底,我院干警撰文各类调研305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上刊登论文5篇,省级报纸刊物上刊登论文47篇(其中有四篇论文分获江苏省第四届学术论文研讨会特等奖、一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市级报纸刊物上刊登论文60篇。同时,我院在为省院第十七届学术论文和案例的编报工作,以及审判管理工作研讨会上,我院积极组织和引导全院干警投笔参与,取得了一定成效。调研工作已经纳入岗位目标考核,调研工作的好坏已经成为评优评先,晋升晋级的硬性杠杠。在这种情形下,全院干警形成个个动手,争创调研新高的良好形势。
二、调研转化成果
近年来,我院司法调研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涌现出了一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优秀的调研人才。早两年,我院在不突破《刑法》和《司法解释》规定的量刑幅度的基础上,出台了《刑事审判管理规范指导意见》,找出量刑基准,细化量刑格次,明确法定从重、从轻比率,确定适用缓刑的限制标准,细化财产刑处罚和适用范围。指导意见的出台,不仅受到了法院系统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法学界的极大关注,而且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随后,全国各地一百多家法院来人来函,到我院学习交流,在民事审判方面,去年,我院又就民事审判常见的婚约返还彩礼、精神损害赔偿、人身损害赔偿、劳动争议、房地产纠纷等几种类型案件的裁判,提出了规范性裁判意见,并运用于审判工作实践,既规范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又统一了同类案件的裁判标准,与此同时,还出台了《当事人送达地址确认书》、《简易程序告知书》、《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诉讼文书送达规范》、《简易程序庭审提纲》等工作流程规范;行政审判方面,我院率先引入《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听证办法》;执行工作方面,我院推出了《执行工作流程管理相关规定》、《关于代管款管理暂行规定》、《刑事案件财产刑执行操作规程》、《执行案件听证程序规范》、《执行案件中止管理规范》、《执行长联席会议制度》、《执行工作紧急情况处置预案》、《执行工作信访接待规范》、《制裁性强制执行措施实施规范》、《中止恢复执行案件立案结案管理规定》等十多项制度;在审监工作方面,出台了《申诉、再审、申请审查听证办法》;在立案信访工作方面,我院制定了《立案大厅信访接待管理规范》,《立案信访人员行为规范》,《接待窗口礼貌用语规定》、《诉讼费收取实施细则》。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面前,我院应用审判研究工作还存在不少亟待提高和完善的地方。比如,研究成果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与审判实践的结合有待进一步加强;院各部门参与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的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我们要继续高度重视这些存在的问题,并着力加以解决,把我院的审判研究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建议
我们越来越觉得调研工作对审判实践的指导意义,但鉴于基层法院的特点和局限性,我们觉得在今后的调研工作中,有必要提高调研经费,增加调研资料的开支,加强调研工作人员力量的配备,并有组织有目的的针对相关人员开展相应的培训。
法院关于对调研工作自查的报告来自范文搜-www.xiexiebang.com,仅供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