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税局六五普法指导思想研究
2010年是“五.五”普法的收尾之年,明年将是“六.五”普法开局之年,现在研究“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规划,从而使“五.五”普法和“六.五”普法顺利衔接,继往开来的继续搞好税收普法工作,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很现实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税务人员去探讨研究。
一、税收“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
江泽民同志曾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指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毫无疑问,这是以往普法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在继承以往普法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应与时俱进提倡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六.五”普法总的指导思想。胡锦涛主席在科学发展观中指出“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毋庸置疑,这就是“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
(一)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人口大国,各民族经济、文化呈多元化的发展方式。中国人民在历史上是具有遵纪守法的优良传统的。一九四九年,以毛泽东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艰难曲折的武装斗争和其他形式的斗争以后,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现阶段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法律来指导规范发展。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是由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优化的经济结构导致社会经济成分复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由于法律的社会本质是结合人性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社会活动,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而且是由我国的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所以,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必然会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社会主义法制、文化、道德等上层建筑的和谐互动、协调并进。
(三)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是由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决定的。
先进的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关系这一历史规律是社会向高级形式发展的原动力。而树立科学发展观不但是实现一切社会有益因素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正确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总原则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必然促成最大限度解放社会生产力的良性社会结果。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决定了以科学发展观来协调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创新,是无比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战略思想。只有以此作为税收“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才能不断健全社会主义税收法制,才能更好的发挥税收调控经济的社会职能,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四)现阶段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我国的根本大法即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通过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来保障公民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首先提倡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
第二篇:地税局六五普法指导思想和实践规划研究
地税局六五普法指导思想和实践规划研究
2012年是“五.五”普法的收尾之年,明年将是“六.五”普法开局之年,现在研究“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规划,从而使“五.五”普法和“六.五”普法顺利衔接,继往开来的继续搞好税收普法工作,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很现实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税务人员去探讨研究。
一、税收“
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
江泽民主席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指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毫无疑问,这是以往普法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在继承以往普法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应与时俱进提倡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六.五”普法总的指导思想。胡锦涛主席在科学发展观中指出“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毋庸置疑,这就是“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
(一)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人口大国,各民族经济、文化呈多元化的发展方式。中国人民在历史上是具有遵纪守法的优良传统的。一九四九年,以毛泽东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艰难曲折的武装斗争和其他形式的斗争以后,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现阶段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法律来指导规范发展。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是由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优化的经济结构导致社会经济成分复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由于法律的社会本质是结合人性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社会活动,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而且是由我国的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所以,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必然会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社会主义法制、文化、道德等上层建筑的和谐互动、协调并进。
(三)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是由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决定的。
先进的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关系这一历史规律是社会向高级形式发展的原动力。而树立科学发展观不但是实现一切社会有益因素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正确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总原则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必然促成最大限度解放社会生产力的良性社会结果。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决定了以科学发展观来协调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创新,是无比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战略思想。只有以此作为税收“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才能不断健全社会主义税收法制,才能更好的发挥税收调控经济的社会职能,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四)现阶段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五)现阶段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社会
主义税收法制文化、廉政文化以及税务系统的税收文化环境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就是振兴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各项文化需求。目前人民群众对了解熟悉税收法律的需求很迫切。普法不仅仅是宣传教育,更注重的是一种繁荣税收文化现象。所以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才能带动税收文化走向繁荣,才能形成人人热爱学习税法、遵守税法的良好社会氛围,进而才能最大限度的符合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税收“六.五”普法的实践规划。
(一)普法的主体。
目前国家普法的主体是各级法制机构。这是不全面的,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普法的主体首先应该涵盖社会的各个经济实体。比如企业、国家机关、个体户等等。在将来的六.五普法的实践中建议普法主体逐渐由行政机关向涉税各经济实体转变,税收普法的形式逐渐由法制机构片面宣传、企业被动接受的形式向法制机构组织领导普法活动并提供普法经费、各涉税实体普遍参加的形式转变。
(二)普法的领导机构。
现阶段普法的领导机构是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和各级政府的法制机构。各单位的内设法制结构在政府的领导下负责协调、辅助指导本单位的普法活动。税务(来源:文秘11
4http://www.xiexiebang.com)系统的法制机构大多属于内设的法制机构,负责完成本单位的普法任务。
(三)法制机构的准确定位。
中国的法制机构古而有之。如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就是极其推崇法家学说的,法制机构在秦朝曾上升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秦朝曾设置廷尉一职作为全国最高法制机构,由始皇帝最亲信的大将蒙恬担任,地位仅次于丞相,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是由于秦朝在历史上过度夸大法律的社会作用才导致的社会结果。也为秦朝后来的灭亡埋下了祸根。以后历朝历代对法制机构的定位稍有消弱,如设置刑部尚书、御史大夫、大理寺中丞等担任法制机构的领导人,都是些省部级高官,辅助丞相管理法制工作。不仅如此,法制机构就是在现代的世界各国也备受重视,比如民主法制较健全的美国有法律顾问办公室,由全国优秀法律专家组成,直接对总统负责,有时候可以直接参与决策。在英国曾设置上议院法律事务委员会作为最高法制机构。俄罗斯联邦的最高法制机构是大检察院。日本设置法务大臣作为最高法制机构领导人。由此可见世界各国对法制机构都很重视。而现在中国的税务系统,法制机构的地位并不高。省以下的税务法制机构普遍都是税务局内设的法制机构,级别较低,最高为正处级,如省局的法规处;地市级的税务法制机构属于正科级,如市局的法规科;但是基层的县区局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有些县区局根本就没有法制机构,而是由征管科、税政科等科室兼负法制机构的部分职能。对于某些设置法制机构的县区局,法制机构的级别又比较低,往往是一个不在级别的股级科室,而县区局稽查局和征管局的级别最低都是副科级,要想充分发挥机关法制机构对分局各单位的法制监督职能,充分实现依法治税的效能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级别低的科室监督比自己级别高的单位谈何容易,现实中有时候阻力很大,致使很多内设的法制机构形同虚设。在此首先建议国务院成立法制局,级别最低为正部级,作为全国最高的法制机构。其次相应的提高各单位内设法制机构的地位,使其切实能够担负应有的法制监督职能。
(四)编制先进的普法教材。
现在普法工作没有统一的教材,各地各自为战,不但协调性差,而且由于素质差别和在法律问题上的认同度差异,致使某些地区的普法工作存在混乱的局面。所以必须组织法律专家编写统一的普法教材,统一法制,增强各地区普法工作的协调性,使普法工作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
(五)提高普法工作的技术含量。
21世纪是一个多维立体的信息时代,客观条件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普法的技术手段,比如网络、广播、卫星、电视、报纸、手机无线网络等等多媒体技术,使普法工作拓展到多层次、全方位的广阔领域。
(六)培训普法骨干。
培训大批优秀的普法骨干,是搞好普法工作的必要条件。各级法制机构在法律专业人才配备方面难以尽如人意,但是只要聘请法律专家搞好培训,就能以较小的成本使人人都能成为普法战线上的行家里手。用法的人能更懂法,懂法的人都比较喜欢用法。通过培训调动大家学习法律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提高大家的法律素质。
(七)注重普法试点经验的推广。
对一些普法经验较好的地区可以作为试点加以推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取成熟的经验可以避免我们在普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八)把普法工作上升到人民运动的高度。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普法的目的是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熟知法律。从而激发人民学法用法的热情,最大限度的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必须克服行政机关片面作战的盲点和心理误区,处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变人民群众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的全民学法运动。
(九)认真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促进依法治税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是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总纲领,也是我们税务战线落实依法治税的总方针,贯彻执行纲要精神,建设法制型税务机关,是我们进行依法治税的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全体税务人员将熟知纲要,忠于职守,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
三、税收“六五”普法分阶段运行规划。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上半年。各级税务部门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研究制定地方、部门和行业五年规划,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预计各单位将制定税收“六.五”普法计划,报市政法制办备案。检查验收阶段:2015年。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税收普法主管机关具体组织对税收“六.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的总结验收。
综上所述,各级税务法制机构应依据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依靠各级政府领导,按照税收法律分类运行,全面铺开加强税收普法工作,势必会为税收“六五”普法工作创造一个全新的局面。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第三篇:六五普法主要目标和指导思想
六五普法主要目标和指导思想
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按照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要求,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深入宣传宪法,广泛传播法律知识,进一步坚定法治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动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重要意义
“六五”普法规划指出,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强调要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把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作为重中之重。
领导干部是国家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在深入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执政的形势下,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水平至关重要。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对于全民普法具有重要表率作用。因此,规划提出要切实加强各级领导干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依法执政、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抓好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规划强调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结合公民意识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同时,“六五”普法规划提出要加强公务员在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与履行职务相关法律知识方面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和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把法制培训纳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把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情况作为考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重要内容;要加强事业单位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管理人员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他们依法管理、依法办事能力。要加大对农民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深化农村“两委”干部法制培训,加强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农民遵纪守法意识,提高他们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
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改革开放,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着眼于群众的实际法律需求,在法制宣传中服务群众,把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变成做群众工作的过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分类指导,注重实效。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对象的特点,确定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突出宣传法治实践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用法制宣传教育引导法治实践,在法治实践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各项事业依法治理。
——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把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规律,创新工作理念,拓展工作领域,完善工作机制,改进方式方法,体现法制宣传教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
工作步骤和安排
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从2011年开始实施,到2015年结束。分为以下3个阶段。
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根据本规划,研究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五年普法规划,做好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制定的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报全国普法办备案。
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下半年至2015年。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依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实际制定计划,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本规划得到全面贯彻落实。2013年开展中期检查督导和表彰。
检查验收阶段:2015年下半年。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各级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验收,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组织领导和保障
(一)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把法制宣传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党委和政府目标管理。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的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各级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完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开展督查等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由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承担。各级人大要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立法。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规划的实施工作。各部门各行业负责本部门本行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积极面向社会开展本部门本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各类媒体要积极承担公益性法制宣传教育责任。鼓励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支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二)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完善考核评估运行机制,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阶段性检查和专项督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表彰先进。
(三)落实法制宣传教育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把法制宣传教育经费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相关经费,保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正常开展。
(四)抓好队伍建设。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法制宣传教育队伍,提高专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组织指导能力。加强各级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定期培训和管理制度,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五)推进阵地建设。完善城市、乡村公共活动场所法制宣传教育设施。利用各类教育基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培训和实践活动。引导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类媒体办好普法节目、专栏和法制频道,结合法治实践,采取以案说法等形式,深入浅出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探索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办好普法网站,推动政府网及门户网站加大法制宣传力度。组织编写一批高质量的普法书籍和读物。
主要任务
(一)突出学习宣传宪法。
(二)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四)深入学习宣传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五)深入学习宣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法规。(六)深入学习宣传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七)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八)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九)继续深化“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主题活动。
(十)深入推进依法治理。扎实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工作。
第四篇:“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研究
“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研究
一、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至于如何确定《六五普法规划》的指导思想,本人认为要明确几个原则,一是明确坚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二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和要求;三是社会大众乐于接受。并且在《六五普法规划》的指导思想的表述方面要突出的关键词: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让人民活的更有尊严。
因此“六五”普法规划的指导思想应包括:全面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和即将召开的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依法治理,进一步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等内容。
二、“六五”普法的大战略目标任务,应当完成由法制向法治的转变,为建立法律统治社会创造条件。
(一)、由法制向法治的转变,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根本要求
多年来,人们习惯于使用“法制”这个词,諸如“法制观念”、“法制意识”、“法制环境”、“法制宣传教育”、“全国法制宣传日”、“全国法制宣传书画展’等。但是,时至今日,“六五”普法在即,仍然停留在“法制”这个层面上,普法工作就有不能与时俱进的泡沫普法之嫌,“六五”普法规划也很难有“新思路、新要求、新举措、新发展”。因此,适时地把“六五”普法目标任务设定在应当完成由法制向法治的转变大战略上,不但是普法宣传教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对发动全民共同打造法治生态环境,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推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法制不能等同于法治,更不能替代法治;二者有联系有区别,不能割裂也不能混淆。“法制”通常是指国家的法律制度,而“法治”是指法律统治国家的理论、理念和方略。“法治”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法律统治地位和一种治国理念的主导作用。这种强调,究其内核不仅包含静态的法的规则和体系,而且还包括动态的法的科学运行(立法、守法、执法、司法)活动。进而言之,法治所指的法强调和单指“已经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也就是说,强调法治就是强调在我国法律体系及司法体制基本完善和健全的情况下,比较完全地体现社会整体利益与民众意志,并能最大限度地展示个人意志与行为自由的和谐的社会状态。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在全社会各个层面建立法律统治。为此,完成转变则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依法治国的实质是法治而不是法制。众所周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和国家就已经认识到法律在改革开放和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确立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要逐步走向法治。当时小平同志就特别强调“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将其写进1982年颁布的《宪法》中。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和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1998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又将其载入宪法,这就把依法治国这个党和人民大众的统一意志上升为最高的国家意志,这是我国法治建设理论和实践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法治的本质特征就是依法治国。“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法治这种宏观的治国方略能实现一种理想的法律统治秩序,而仅仅靠法制是不行的。所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首选之道。
再次,要树立和弘扬法治观念而非单纯的法制观念,这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法制观念仅仅限于法律制度这个层面,依此很难养成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习惯,更难以形成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积极状态。而法治观念的内涵丰富,质地充实。它包括社会主义民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社会主义民主是法治的重要特征,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是以法治为前提和基础,它决定着法治的性质和内容。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是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其核心内容是依法享有、行使自由的观念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而公平正义观念则是在法律运行各个环节中得以充分实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是法治的本能。法治中的权利义务观念是法治国家的公民不可或缺的,是增强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完成由法制向法治转变的轴心。
(二)、由法制向法治的转变,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需要
首先,要排除人治,只能依靠法治而不是法制。我国几千年的统治传统是重人治轻法治,普法教育是当代明法于众的重要举措。法律“六进”着眼于明法,还没有着力于打造法治理念。人们对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深恶痛绝,但还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法律统治人们的头脑则是最重要的。评价一个社会是否进入了现代文明的标尺就是法治,而不是法制。“六五”普法应在如何凸显法治排除人治这个治理社会的深层次上,对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实施强制教育,并将此纳入选人用人的机制中。
其次,要实现主权在民、政治民主,也只能依靠法治而不是法制。“六五”普法要把主权在民、政治民主作为主线去描红、描重、描粗。最近,中央组织部门创建的“民意直通车”,直接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并借此考核政府选人用人满意度。诸多社会现实证明,法制不必然地排除人治,也不必然地实现政治民主,只有法律统治人民的观念形成优良的法治生态环境时,才是法治社会,才能充分体现主权在民。
再次,要完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还是只能依靠法治而不是法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走向法治,但尚未走到法治;是法制社会但不是法治社会。所以对权力制约和监督不是必然地掌控,而失控则是必然的。因为在法的约束之外,仍然存在着一个无视法律的权力独裁者或权力机关。只有法制转变为法治,以权利制约权力,把治民向治吏倾斜,才是法治状态下的民主政治。
(三)、由法制向法治的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法是科学,法治更是科学,“六五”普法的大战略就是要在科学发展上开创由法制向法治的转变。
首先,科学发展的法治基础已经奠定,转变的外部条件已经成熟。“五五”普法期间全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党中央政治局每年都要举行法制讲座,中组部、中宣部、中央政法委和教育部《关于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的通知》,为打造科学发展的法治基础创造了条件。各省市也都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普法载体,“法治”一词当仁不让的载入“五五”普法的主流载体。继而在中央媒体的“普法神州行”的带动下,全国各地积极组织地方主流媒体对“五五”普法开展集中采访宣传活动,进行广泛性、连续性、专题性的深度报道;并充分利用各类法律颁布实施纪念日,组织开展主题法制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活动。同时还广泛利用大众媒体开展法制宣传,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联合举办专刊、专栏、专版。各级普法讲师团,农民普法活动室,市民法制学校,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网上知识大赛,动漫作品大赛等;特别是中央主流媒体的“今日说法”、“大家看法”、“法治视界”、“经济与法”以及地方的“文涛拍案”、“以案说法”、“案例指导”等不胜枚举的栏目,极好地创造了“六五”普法完成由法制向法治转变的有利条件,为全社会确立法律统治、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法治政府的建设势在必行,转变的内在动力已经形成。“五五”普法开始后,全国普法办就提出了创建“法治城市”的要求,这里创建的的是“法治”而不是“法制”,充分显示了全国普法办的高明和前瞻性。此后,全国各地积极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依法办事示范单位”、“法治乡镇”等活动,更为“法制”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再次,法治文化建设已经全面推进,转变的时机已经成熟。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重点强调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吹响了号角,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六五”普法目标任务应当是完成由法制向法治的转变。这个大战略的设定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要求,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浅谈“六五”普法的创新发展及保障措施
“五五”普法即将结束,“六五”普法已经开始筹划。在新形势下,能否继续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进程,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部适应社会形势需要的普法规划。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作。“六五”普法应该在“五五”普法的基础上,本着继承与提高、借鉴与创新的原则,积极探索普法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努力实现新时期普法工作的新突破和新跨越,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普法宣传教育工作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理念、目的和方式等进行了必要的审视与思考,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思想必须与时俱进
全民普法二十多年来,人民法律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国家民主与法治进程取得了巨大进步。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思想,做到与时俱进。一是树立正确的普法观念。普法工作是一项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伟大事业,其长期性、艰巨性和渐进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我们这样长期浸透在封建历史长河中的国家,更是如此。要牢固树立长期作战、吃苦耐劳、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思想,克服一切可能的急功近利和悲观情绪,把功夫下在对广大群众的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上。二是树立科学的普法理念。要从侧重普及法律知识,转到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法治精神和法律信仰上来;要从侧重履行法律义务教育方面,转到增强
公民积极的法律意识上来,尤其是要用现代法治教育理念引导公民的权利意识和义务观念;要从侧重法制教育的普及率,转到强化公民自觉自愿参加法治实践活动上来。
(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形式必须不断创新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将普法活动有机地融入到公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使普法的单向灌输关系变为双向互动关系,因此,我们必须突破惯性思维,进一步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尤其要更加注重法治文化的熏陶。一是加大法制文艺的创作和演出。充分挖掘城市街道、社区和农村牧区民间民族文化资源,鼓励支持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各具特色的法制文艺节目,让群众在日常文化活动中实实在在感受法律的存在。二是加强与现代媒体联手。法制宣传教育主管部门要全力利用影视、报刊、网络和广告发布载体等资源,以法制主题词句、动漫图片等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活动,还可以尝试市场化运做的方式,组建法制文化艺术传媒公司,编写拍摄播出法制文化艺术影视作品和组织舞台演出活动,编导有关法律与政治、法律与民生、法律与文化、法制史与社会发展等专题电视记录片,着力解决法制文化节的社会性、参与性。好的影视作品既可以产生社会效益,也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有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就可以使法制文化艺术的创作活动产生良性循环,就可以产生更多的有影响力的法制艺术影视作品。
(三)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实践必须有所作为
普法实践证明,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职能决不仅仅是灌输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人们从法治活动中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精神。因此,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参与和推动法治实践方面必须有所作为。一是探索建立相应的制度。实践证明,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办事,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秉公执法是对社会对群众最好最直接的法制宣传教育。我们可以考虑成立由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纪委、监察局等部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记者及社会各类代表组成的,针对行政工作人员和执法人员的行政效能督察和评估中心,制定一整套督察和评估的程序、管理办法。通过群众投诉、媒体调查、明查暗访等方式,实施点面结合的检查督导,对发现并有证据显示的行政不作为、违法、违纪等情况,及时向主管部门提出整改和处理意见。二是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比如,在地方人大立法过程中,在政府政策制定中,在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观摩法院庭审时就可以组织和引导公民积极参与,把立法、执法和司法的过程变为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特别是要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劳动仲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大调解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维权和排解纠纷的过程中来,让更多的人亲身体验法律制度的运行过程,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融入法治实践之中。
二、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切实加强重点普法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
(一)继续加强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制度建设
“六五”普法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各级党委中心组学法、领导干部法制讲座等各项制度。同时要在领导干部学法的内容、方法、考试考核、组织管理等方面不断完善落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的格局,使领导干部学法真正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过去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基层的领导干部对普法工作不够重视,对推进依法治理认识比较模糊,甚至认为“发展经济是硬指标,普法是软任务”。进入“六五”普法后,要对基层领导干部的学法有统一计划和考核标准,使软任务变成硬指标,而且要结合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提高基层干部学法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使普法工作与提高基层的社会管理水平紧密结合起来。
(二)加大农村牧区普法的力度 农村牧区普法一直是难点,目前的农村牧区普法教育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很难满足广大农牧民学法用法的实际需要。要切实抓好农牧民的普法工作,一是应以与农牧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宣传重点。比如土地承包有关的法律法规、与消费权益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婚姻家庭有关的法律法规、交通安全和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二是加强硬件建设。要建设好乡镇的法制培训站以及法制宣传栏、法律图书角,充分利用法制学校、黑板报、宣传栏、农村有线电视等各类阵地开展面向农牧民的法制宣传。三是充分发挥各嘎查(村)法律明白人的作用,带动农牧民学法用法。四是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要抓好基层嘎查(村)干部的法律学习和考试,提高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带动群众学法用法,依法维权。
(三)重视抓好青少年的普法教育 抓好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始终是普法工作的基础,全面抓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要重视质量和效果,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走过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常抓不懈。一是进一步强化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加强培训,探索激励机制,确保学校法制辅导课的落实到位,增强学生学法的兴趣和效果;二是开展集中性的法制宣传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适时组织青少年自觉地参加各项法治实践活动,不断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三是加强与教育、共青团等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联系,组织法律专业人员,深入学校广泛开展专题法制讲座,开展学法讨论,丰富与活跃学生课外知识。四是加强假期和双休日的法律知识学习,形成社区、学校、家庭互动的法制教育格局,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深入开展社区的普法教育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社区居民中大量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并经过多年的沉积累增,老年人、下岗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等特殊群体占很大比例。而这些人又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合法权益最易受到侵害,亟需法律的保护。社区普法已成为普法的重要窗口和主要阵地之一。要针对社区存在的各类涉法纠纷,会同法院、公安等职能部门联合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做到法治实践和法制宣传的有机结合,为社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部署和安排社区普法工作时不能搞“一刀切”,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社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社会问题及各类法律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服务,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特殊群体的法律帮助力度。
(五)不断强化外来务工人员的普法教育 外来务工人员面广量大,而且缺乏经费、教材和强有力的组织实施网络,开展普法教育也是难点。要把流动人员的法制教育和管理纳入普法工作的重要对象,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既遵纪守法,减少违法犯罪,又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已成为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进一步抓好外来人员普法,一是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对外来人员要按照本地居民的普法经费标准统一财政拨款。二是加强工作部署,明确用人单位的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工作协调,发挥各自优势,相互支持、形成合力,把外来人员普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共同参与,抓出成效。用人单位要经常性组织外来人员开展法律知识学习,扩大法制宣传教育效果。三是进一步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各类学法活动,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三、继承成功经验,大胆工作创新,努力开拓“六五”普法的新局面
(一)在传统形式与现代手段的结合上突出现代手段
过去我们非常重视通过发行法制教材、举办法制培训班、举行一定形式的法制宣
传教育活动来开展普法教育,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传统的这些形式毕竟有受众少或者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的弊端,从社会面上形成一种浓厚的法制氛围还有欠缺。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需要开拓一些更加先进的手段,要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优势,鼓励、引导、支持有关传媒办好法制栏目(网页)、节目,围绕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以案释法、文艺作品等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法治精神,做到入耳入脑。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公民人人学法懂法的法制文化氛围,引导公民依法理性维权和依法办事,不断提高各级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法治化管理水平。
(二)在集中教育和日常宣传的结合上重视日常宣传 法制宣传需要各种集中式的辅导和灌输式的教育,更需要潜移默化和点滴渗透,因此要注重日常宣传教育,使人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在参与法律宣传活动中切身感悟到法律的真谛,进而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要充分利用全国“12·4”法制宣传日及其他法律宣传日,认真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利用有效的资源和平台,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在社会面上营造浓厚的法制宣传氛围。
(三)在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的结合上注重实践活动 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要坚持普治并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学以
致用。普与治,是辩证统一的。普,是学;治,是用。普是手段,是基础;治,是落实、是目的。法制宣传教育立足于宣传引导,关键是要落实到推进依法治理。普治并举,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开展依法治理工作,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本质要求开展依法治理工作,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拓展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推进依法治理的法治实践活动,引导和指导公民积极参与立法活动,领悟法律的本意、强化法制的观念和守法用法的意识;推进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把执法和司法的过程变为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强化和规范各类法律服务,把维权和调处矛盾纠纷的过程作为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的过程,使法制宣传教育根治于法治实践的土壤之中。
(四)不断强化和创新普法教育的组织保障机制
反思二十年的普法教育,有得有失,组织保障机制一直是各地开展普法教育的薄弱环节。要高度重视加强对普法工作的统一协调、组织指挥,形成一种普法的权威领导体制和高效的工作机制。要不断加强普法专门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实行定人、定岗、定职责,不要随便调整变动,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保障人员的相对稳定。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创建普法义务宣传员队伍,增强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普法教育服务,改变司法行政部门唱独角戏的局面。通过创新普法教育的用人机制,让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普法教育的大潮中来,真正构建一种“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协调、全社会参与”的普法格局,从而开创普法教育的新局面。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保障机制
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全民工作,涉及面广。因此建立一个具有指挥全局的权威的领导机制,是实现普法目标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关键所在。前些年,通过各级普法机构的努力,基本保证了普法工作的深入,但工作机构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仍较为突出。“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形成更加科学的、统一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各级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可与本级司法行政部门合署办公,但应作为常设机构设置,配备一名同级副职为专职副主任和3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并单独列编。
(二)强化刚性保障机制
我国已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一基本治国方略载入宪法,有些地方也尝试立法。但仅限于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行规范,依法治理工作则很少涉及,致使法制建设工作长期处于无法可依,甚至出现用传统行政手段抓法制建设的现象。因此,国家应尽快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立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其组织、机构、职能、责任、义务等,应确定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权威地位。“六五”普法期间,还要进一步健全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责任制度,考试考核制度,监督制度,评比奖励制度,并用法律法规加以确定,以规范和约束依法治理工作。
(三)强化考核评估保障机制
“六五”普法规划要在量化考核上下功夫,建立一种权威性的长效评估机制,明确创建目标,制定工作标准,定期检查验收,公开评比结果,普法主管部门每年应根据工作安排,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对各部门,各单位实行百分制考核评议。对连续两年未取得考核优秀等级的单位及负责人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其评先评优资格,单位挂牌整改,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或由普法主管部门建议同级党委,政府予以免职。要建立领导干部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考试考核,领导干部法律素质考察,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考核等制度。规定领导干部普法考试不合格,其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考核不得评为合格以上等级。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考试考核两年未达到合格以上等次的,不得提拔重用。在提升职务或跨地区、跨行业转任新职务时,还必须在任前接受法律知识任职资格考试考核。凡考试考核不合格的,暂缓任命并进行补考。两次考试不合格的不予以任命或不再提请任命,以督促各单位及其主要领导认真履行职责。重视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强化监督激励保障机制
检查监督是落实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任务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建立健全包括立法监督、习法监督,行政监督,新闻监督和群众监督等为主要内容的监督机制。同时,认真开展执法检查,对查处的违法问题,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并提出整改意见,限其改正,以保证普法任务的落实。特别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使国家权力,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要通过建立执法责任制,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工作。要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三个文明”建设的各种奖项之中,广泛表彰学法、守法、依法办事,公正司法等方面的先进集体(个人)。尤其注重对从事普法教育工作的先进典型的表彰奖励,逐步改变五年表彰一次的惯例。同时对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的违法行为勇于揭发者也要予以表彰奖励,以弘扬正气。
(五)加强队伍建设保障机制
普法队伍建设是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但是,就目前队伍建设来看,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拿我旗来说专职普法人员仅1人(编制在司法局),基层单位多数是兼职人员,这根本不能满足日常普法工作需要。“六五”普法期间,一方面可以通过单独列编的形式,彻底解决普法人员不足,不专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制新闻队伍,法制文艺宣传队伍,法制宣传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他们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中坚作用。同时加强执法建设,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坚决清除那些违法违纪人员,促进执法状况的全面改善,以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学法,守法和依法办事。
(六)强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目前,大部分地区都存在普法经费数额不足,不能到位,不能专款专用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影响了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六五”普法期间,可借鉴科普法和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关于加大普法经费投入的做法,由司法行政、财政部门研究出台具体的保障办法,明确提出建立依法治理最低经费保障机制。将普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适用增加。同时,要加强硬件建设。对普法必用的东西,微机、摄像机等基本设施。
(七)强化理论研究保障机制
加强普法依法治理论研究,可以为加快普法依法治理立法和指导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全面深入开展提供理论支撑。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普法依法治理的环境条件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理论研究跟不上形势需要,无异于自断前程。因此,在“六五”普法期间,要动员一切有志于普法工作的人士特别是基层普法工作者,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形成一套科学指导普法依法治理伟大实践的理论体系,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第五篇:2014地税局六五普法试卷范文
2014年“六五”普法试卷
姓名:
单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行政强制法》自(C)开始实施。
A.2011年6月30日
B.2011年7月1日 C.2012年1月1日
D.2012年7月1日
2.监察机关是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依法对(B)、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
A.司法机关
B.国家行政机关
C.立法机关
D.国有事业单位 3.下列事项中,行政机关在作出处罚决定前不必告知当事人的是哪一项?(C)
A.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和理由
B.作出行政处罚的依据 C.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D.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4.公务员与所在机关的法律关系是(B)
A.合作共赢关系
B.权利义务关系 C.命令服从关系
D.相互依存关系
5.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B)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A.十
B.十五
C.二十
D.二十五
6.我国《刑法》规定,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过失犯罪的,(A)。
A.可以从轻处罚
B.应当免除处罚
C.可以减轻处罚
D.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7.以下哪个是企业所得税纳税人(C)。
A.个人独资企业 B.合伙企业 C.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D.居民个人
8.下面哪个不是企业所得税纳税人(D)。
A.国有企业 B.外商投资企业 C.私营有限责任公司
D.私营合伙企业
9.下面哪项收入应该征收企业所得税(A)。
A.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B.财政拨款
C.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收费 D.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政府性基金
10.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利润总额(D)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A.10% B.3% C.全部 D.12% 11.以下哪一种行为属于行政许可?(A)
A.企业法人登记
B.婚姻登记
C.税务登记
D.户口登记 12.对公务员处分程度最轻的是(A)
A.警告
B.记过
C.降级
D.撤职
13.监察机关对控告、检举重大违法违纪行为的有功人员,可以依照有关规定给予(C)。
A.表彰
B.表扬
C.奖励
D.晋升职务
14.部委规章可以创设行政处罚的范围是下列哪个选项?(B)
A.警告与罚金
B.警告与一定数额的罚款 C.警告、罚款与没收财产
D.限制人身自由、吊销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15.某企业对县国税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以向(A)申请复议。
A.该国税局的上一级国税局 B.县人民政府
C.该国税局的上一级国税局和县人民政府 D.该国税局的上一级国税局或县人民政府
16.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对当事人每日按罚款数额的(A)加处罚款。
A.百分之三
B.百分之五
C.百分之十
D.百分之一
17.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C)不服,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A.行政处罚
B.行政强制措施
C.行政处分
D.行政许可 18.车辆适用的车船税税率形式是(D)。
A.比例税率
B.超额累进税率
C.超率累进税率
D.定额税率
19.依据车船税的相关规定,对城市、农村公共交通车船可给予定期减税、免税的优惠,有权确定定期减税、免税的部门是(A)。
A.省级人民政府
B.省级税务机关
C.县级人民政府
D.县级税务机关 20.下列项目中,属于车船税的扣缴义务人的有(A)。
A.办理交强险业务的保险机构
B.机动车的生产厂家 C.车辆船舶的所有人
D.车辆船舶的管理人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21.公务员奖励的原则有(ABCD)
A.以精神奖励为主
B.公平、公开、公正
C.定期奖励与及时奖励相结合D.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
E.以物质奖励为主
22.公务员制度的本质特征是(BCD)
A.坚持企业化的管理原则
B.坚持民主化的管理原则 C.坚持法制化的管理原则
D.坚持科学化的管理原则 E.坚持年轻化的管理原则
23.行政法规不可以设定的行政强制措施有(AD)。
A.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B.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C.扣押财物
D.冻结存款、汇款
24.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后,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的种类有(BCD)。
A.民事赔偿
B.国家赔偿
C.刑事责任
D.行政责任 25.下面有关企业所得税税率说法正确的是(ABCD)。
A.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
B.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适用税率为20%
C.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适用税率为20%
D.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适用税率为15%
26.下面关于企业所得税的表述正确的是(ABD)。
A.企业每一纳税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亏损后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B.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减除依照税法关于税收优惠的规定减免和抵免的税额后的余额,为应纳税额。
C.所有的非居民企业都仅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D.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收
入总额中包括征税收入、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
27.下面哪些收入是征税收入(ACD)。
A.转让财产收入 B.财政拨款收入 C.租金收入 D.接受捐赠收入
28.下面哪些收入是不征税收入(AB)。
A.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政府性基金 B.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收费 C.国债利息收入 D.信用社存款利息收入
29.下列关于车船税纳税人说法正确的是有(ADE)。
A.中美合资公司在华使用的车船,是车船税的纳税人 B.日本藉人员在华使用的车船,不是车船税的纳税人 C.外国企业在华使用的车船,不是车船税的纳税人 D.中国公民在华使用的车船,是车船税的纳税人 E.港澳台同胞在华使用的车船,是车船税的纳税人 30.根据车船税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CD)。
A.车辆的具体适用税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B.扣缴义务人需要在扣收车船税后向纳税人开具代扣代缴税款凭证 C.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的车船,纳税地点为车船登记地
D.车船税由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征收 E.车辆自重尾数为0.5吨的,按1吨计算 31.下列拥有车船,不缴纳车船税的有(ABE)。
A.领事馆大使专用车辆 B.被盗的车辆
C.拥有运输车的农民 D.拥有小汽车的某省省长 E.报废的车辆
32.下列车船中,可享受车船税减免政策的有(CDE)。
A.低速货车
B.三轮汽车
C.警用车船
D.捕捞用渔船
E.城市公交车 33.视同土地使用权转让、房屋买卖或者房屋赠与征收契税的特殊方式包括(ABCD)。
A.以土地、房屋权属作价投资、入股
B.以获奖方式承受土地、房屋权属
C.以预购方式或者预付集资建房款方式承受土地、房屋权属
D.以土地、房屋权属抵债
34.契税的纳税人可以是(ABCD)。
A.国家机关
B.军事单位
C..个体经营者
D.外籍人员 35.计征契税的计税依据有(ACD)。
A.房地产的成交价格
B.房地产的租金
C.房地产的市场价格
D.房地产交换时的价格差额
三、判断(每题1分,共20分)
36.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应缴纳的所得税,以支付人为扣缴义务人。(√)
37.实行源泉扣缴税款的,由扣缴义务人在每次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前,从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的款项中扣缴。(√)
38.扣缴义务人每次代扣的税款,应当自代扣之日起十日内缴入国库,并向所在地的税务机关报送企业所得税申报表。(×)
39.企业可以向税务机关提出与其关联方之间业务往来的定价原则和计算方法,经税务机关确认后,达成预约定价安排。(×)40.收养不得违背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
41.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可以委托临时人员依照法律生效的裁决,收缴罚款。(√)
42.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监察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不得打击报复监察人员。(√)
43.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违法受到行政处罚,其违法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可不承担民事责任。(×)
44.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45.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10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2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46.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人民法院在强制执行中有违法行为或者扩大强制执行范围受到损害的,无权依法要求赔偿。(×)
47.实施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事项的行政许可,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作出,以体现公平竞争。(√)
48.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49.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可享受一定的免征个人所得税优惠照顾。(√)50.农民进城销售自产农产品所取得的所得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51.个人购买国库券取得的利息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52.个人教育储蓄利息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
53.企业合并中,新设方或者存续方承受被解散方土地、房屋权属,如合并前各
方为相同投资主体的,不征契税,其余的则征收契税。(×)
54.符合减免税规定的纳税人,要在签订转移产权合同后7日内向土地、房屋所在地的征收机关办理减免税手续。(×)
55.在股权转让中,单位、个人承受企业股权,企业的土地、房屋权属不发生转移,所以不征契税。(√)
四、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
56.什么是国家赔偿?有哪三种情形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
答:国家赔偿是指国家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通过法定赔偿义务机关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行为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所给予的赔偿。
⑴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⑵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⑶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57.营改增的意义是什么?
答:
1、有利于减少营业税重复征税,使市场细化和分工协作不受税制影响;
2、有利于完善和延伸二、三产业增值税抵扣链条,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有利于建立货物和劳务领域的增值税出口退税制度,全面改善我国的出口税收环境
五、计算题(共10分)
58.位于市区的某国有工业企业利用厂区空地建造写字楼,2008年发生的相关业务如下:(1)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补交土地出让金4100万元,缴纳相关费用100万元;(2)写字楼开发成本3200万元,其中装修费用400万元;(3)写字楼
开发费用中的利息支出为320万元(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4)写字楼竣工验收,将总建筑面积的1/2销售,签订销售合同,取得销售收入6800万元;将另外1/2的建筑面积出租,当年取得租金收入20万元。(其他相关资料:该企业所在省规定,按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的高限计算扣除房地产开发费用。)根据上述资料,按下列序号计算回答问题,每问需计算出合计数。(1)企业计算土地增值税时应扣除的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2)企业计算土地增值税时应扣除的开发成本的金额;(3)企业计算土地增值税时应扣除的开发费用的金额;(4)企业计算土地增值税时应扣除的有关税金;(5)企业应缴纳的土地增值税;(6)企业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7)企业应缴纳的房产税。
解:(1)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4100+100)×50%=2100(万元)(2)应扣除的开发成本金额=3200×50%=1600(万元)
(3)应扣除的开发费用金额=(2100+1600)×10%=370(万元)(4)应扣除的有关税金=6800×5%×(1+7%+3%)+6800×0.05%=377.4(万元)
(5)扣除项目合计=2100+1600+370+377.4=4447.4(万元)增值率=(6800-4447.4)÷4447.4×100%=52.9% 应缴纳的土地增值税=(6800-4447.4)×40%-4447.4×5%=718.67(万元)(6)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6800+20)×5%×(1+7%+3%)=375.1(万元)
(7)应缴纳的房产税=20×12%=2.4(万元)
参考答案:
单选:
CBCBB ACDAD AACBA ACDAA 多选:
ABCD BCD AD
BCD
ABCD ABD
ACD AB
ADE
ACD ABE
CDE ABCD ABCD ACD 判断: T T F F F T T F T F F T T T T T T F F T 简答:
第一题:国家赔偿是指国家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通过法定赔偿义务机关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行为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所给予的赔偿。
⑴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⑵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⑶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题:
1、有利于减少营业税重复征税,使市场细化和分工协作不受税制影响;
2、有利于完善和延伸二、三产业增值税抵扣链条,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有利于建立货物和劳务领域的增值税出口退税制度,全面改善我国的出口税收环境 计算题:
(1)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4100+100)×50%=2100(万元)(2)应扣除的开发成本金额=3200×50%=1600(万元)
(3)应扣除的开发费用金额=(2100+1600)×10%=370(万元)(4)应扣除的有关税金=6800×5%×(1+7%+3%)+6800×0.05%=377.4(万元)
(5)扣除项目合计=2100+1600+370+377.4=4447.4(万元)增值率=(6800-4447.4)÷4447.4×100%=52.9% 应缴纳的土地增值税=(6800-4447.4)×40%-4447.4×5%=718.67(万元)(6)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6800+20)×5%×(1+7%+3%)=375.1(万元)
(7)应缴纳的房产税=20×12%=2.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