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议朗诵的教学内容与策略
小议朗诵的教学内容与策略
长沙市长郡中学吴晓峰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1在“表达交流”部分安排了“朗诵”学习专题。以往很少有老师上专门的朗诵课,这个专题对一线老师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对于朗诵,我有一定的研究与表达基础。于是在全国的一次赛课中就大胆地选用了“朗诵”专题,赛课题目为《读吧》,并获得了第一名。面对这种专门的朗诵课,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现将赛课内容做如下总结与反思:
我在导入新课后,向学生问了一个问题:“大家对于我们这堂课有怎样的期待呢?这一方面可以提醒学生思考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可以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让我调整课堂上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关于朗诵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和语文传统教学的经验,一般来说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考虑:
1.朗诵的意义——它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是深入理解作品、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它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朗诵的特点——文学性、艺术性、表演性是朗诵的特点,这也是朗诵与朗读的区别点;
3.朗诵的基本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意、艺术地再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增强作品的听觉效果;
4.朗诵的技巧——了解并恰当地运用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语气等表现方法,提升朗诵水平。从我的教学设计来看,其“三维目标”对朗诵的教学内容做出了较好的定位;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解朗诵的基本技法,正确运用朗诵的基本技法”上。
关于“怎么教”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教学策略的运用。教科书在“实践与交流”栏目中提供了大量活动设计方案和朗读练习的材料,但仅一课时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完成的。我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喜爱的两首诗和一段散文,其中重点是余光中的《乡愁》及著名语言艺术家陈铎的朗读录音。我认为,把陈铎的《乡愁》朗读录音引入课堂教学,采用比较、模仿的策略来推动学生的朗诵实践,是这堂课的妙处。学生本色朗读之后再聆听名家朗读,相比之下明显感觉到落差,自然激发了学习、实践的欲望。在反复聆听名家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并感受朗诵的表现方法,通过亲自模仿,体会几种朗诵表现方法的具体运用。这样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基本在学生的亲身实践中完成,老师对于知识的讲解费时不多,名家的朗诵范例在课堂上产生了很好的模仿效果和推动作用。
课后经过反思,我觉得还是完全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的,可以加强对陈铎朗诵的欣赏和模仿活动,以使学生的朗诵水平得到更多的提升。比如说:
1.反复。陈铎在朗诵时创造性地对原诗个别词语增加了反复,可以引导学生将录音与原诗进行比较。重复的词语有:“长大后,长大后”,“后来啊,后来”,“而现在,现在”,仔细品味,可以发现,这些反复使诗歌形成一种咏叹的意味,从而加深了回忆、思念的情绪。
2.停顿。朗诵的停顿很值得引导学生揣摩。不妨让学生思考:原作以分行的形式表现停顿,作者分行的依据是什么;而陈铎的朗诵在句子中间也有明显的停顿,那么其停顿的效果有哪些。如果通过反复的聆听、比较、模仿,可以发现原作的换行停顿,以明晰句意为依据;朗诵者除此之外在句中的停顿,是以诗歌的节奏为依据,把长短参差的现代诗歌读得韵律整齐,富有歌的节拍。除此外,还可进一步比较朗读者对相同句式的不同处理,“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与“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后者感情加深,近乎捶胸顿足,表达出,永无相见的伤痛;还有相同句子的不同处理,“我在这头”“我/在这头”,停顿起调整节奏的作用,使整齐中有变化。
3.重音。《乡愁》的作者将抽象的乡愁物化为具体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陈铎朗诵时,都读了重音,起到了渲染别愁,突出离愁在人生中的悲苦,反衬出“团圆”“统一”的强烈愿望。
4.升降调。试揣摩陈铎的朗读“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前面两个升调连用,后面两个降调连用,表现海峡两岸天各一方,不能团聚的惆怅。
5.特殊的艺术处理。如颤音的使用,“母亲/在/里头”,“母亲”“里头”用颤音、气腔,具有震撼心灵的效果。
一堂课的容量很有限,如要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需要恰当规划教学内容,精心开掘、组织、利用教学资源,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
第二篇: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
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关系?
开展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要求我们必须去发掘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大事和时事。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教学主题,只要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引出好奇心,激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在教学《电子邮件》时,我们可以选择爱心传递为主题开展教学,整节课以给四川的小朋友发送一封电子邮件为主线,将电子邮件的原理、特点、地址格式要求一起融入进来,使整节课水到渠成,又激发了学生们的同情心与爱心,我们何乐而不为。在信息技术课中任务的选择应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可促使学生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那么怎样的“任务”才是真实的呢?具体地说,任务既要使学生感兴趣,又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包括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地去学习。例如,在Word的“文本框”教学中,对教材经过一些处理和再加工,设置了一些生活化而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任务: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名片、请柬,目睹了简单的名片和复杂的名片,比较中学生的欲望高涨,“我们能做出这么漂亮的名片或请柬来吗?”,进而“制作名片”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当堂课要解决的任务。通过为将来的自己制作一张精致而富有个性的名片来展开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的理想在名片上得以体现,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积极性,获得情感体验,同时也渗透了德育。让任务从生活中来,又用于生活中去,或许他们的语文、数学并不一定学的很好,但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他们是平等的,也许因此而使他跨出了自信的第一步。
三、导入、学习过程、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1.导入生活化 新课的导入,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引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信息技术的学习。“生活化”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共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生活化”的新课导入有三种模式,即学生周围环境导入,社会热点导入和生活需求导入。学生周围环境导入就是以学生生活、学习的真实生活,如:他们所在的学校,学校周围的景物,运动场上玩耍的情景等进行导入。如在教学演示文稿----《学校介绍》的制作时,以介绍学校来进行导入,先让学生口头介绍学校,“你对学校知多少?”,学生相互补充,气氛热烈。然后老师通过“现在就让我们的介绍更加精彩!”引入到运用Powerpiont来制作介绍学校的多媒体。社会热点导入就是以近期社会所流行的最热门的话题进行导入。2008奥运会是当前民众最关心的话题,尤其是奥运福娃更是深入人心。在画图单元的教学时,我上了一堂《奥运邮票设计》的综合练习课,把奥运吉祥物“福娃”、奥运会标等图片作为邮面图案,在课上学生兴趣十足,课堂气氛活跃,很好利用了画图软件中复制、粘贴方法及一些工具的设计了邮票齿孔,既达到了对技能的有效复习与巩固,加深了对奥运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合理运用的能力。
第三篇:舞蹈班教学内容与介绍
舞蹈班教学内容与介绍
教师介绍:
本人毕业于漯河大学,五年的幼教学习生涯让我有了深厚的舞蹈理论知识与基础,毕业后分别在郑州三家幼儿园任教,并担任舞蹈班老师。曾多次组织各种大型场合的舞蹈排练工作。在任教的三年里让我收获很多,对于幼儿舞蹈教育又多了许多的认识和研究。舞蹈不仅可以让人变得有气质,还可以成为人表达内心感情的一种方式。它还可以让人变得更加自信。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谁拥有了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幼儿期是个性品质处在可塑性较强的时期,从小培养幼儿相信自己力量的心理品质,无论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是提高群体素质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结合我舞蹈专业,根据幼儿对舞蹈教学活动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表现的愿望,于是我便以此为突破口,在舞蹈教学中开展了培养幼儿自信心的策略研究。通过观察记录、行为研究等方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获了培养幼儿自信心的一些方法与策略,使研究对象的自信心得到了显著提升。
幼儿舞蹈的含义:
舞蹈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特点,是幼儿极为喜爱的一项活动。它可以陶冶孩子的性情,使她们从小受到美的熏陶,更有利于孩子身体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教育艺术。一般5岁以下的小孩在幼儿舞蹈教育中更加强调幼儿舞蹈的兴趣开发,激发幼儿的动作能力、模仿能力和开发智力,有助于幼儿与小朋友、老师的交流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5岁以上的小孩侧倾向舞蹈基础的功底锻炼。
学习舞蹈的好处及教学方法:
舞蹈艺术对幼儿的训练不仅仅是表演才能的培养,重要的是学习兴趣、情感态度、活动方式、心理素质的印象和熏陶。幼儿园舞蹈艺朮的教育活动对幼儿个性的培养和人格塑造极为有益的。还培养了幼儿对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的能力。幼儿舞蹈教学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幼儿的智力发展、道德养成、意志品质的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等,具有课堂教育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
在教学上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既能保持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又让他们不会以太简单而感到乏味,也不会以太复杂而感到缩手缩脚。通过舞蹈示范、舞蹈欣赏、边歌边舞、音乐反映、模仿与想象、组合与成品舞蹈编排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幼儿全身的多种器官,在提高兴趣、注意力的同时,更强调了大脑高度的集中去支配身躯,以表达各种动作和情感。而且一系列优美的动作,丰富的队形变化等也促进了幼儿舞蹈记忆力的提高。教学内容:
与成品舞蹈相比,基本功训练相对趣味性差,难以提起幼儿训练的兴趣。因此,在上学期,幼儿刚接触舞蹈的时候我着重进行舞蹈感觉和音乐理解能力的培养,仅设计了部分简单的基本功训练。下学期,将提高孩子训练基本功的兴趣,我设计了一系列基本功训练的措施。与舞蹈表演比起来基本功的训练是一项比较枯燥无味的事情,如果孩子们对基本功训练不感兴趣,那么练习的效果就会很差,为了孩子们能在短的时间内得到好的训练效果首先要调动他们的兴趣,针对这一问题,老师以“兴趣式教学”为基础,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前提下,让孩子们易于吸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引导幼儿通过想象,创造用肢体动作将模仿的事物表现出来,如:大海的波浪、风中的杨柳、各种人物、各种动物„„舞蹈老师不光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艺、强健体魄,同时还培养了她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全方位的、完整的培养了孩子们健全、完美的品格。家长们一起为少儿的未来着想,鼓励她们有自己的思考方法,独立见解、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我们的教学理念是变被动的练功转化为主动的练舞,让孩子们热爱舞蹈,达到心与灵、肢体与神韵的完美结合。本学期教学任务: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适应舞蹈需要的正确身姿、完整、快乐、优美地表演舞蹈,掌握舞蹈的基本常识,强调学生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中健康成长。具体教学目标 :
1.通过训练使学生身体各部位有一定的灵活与协调能力。2.跳舞时与音乐协调一致。
3.对事物的动态和舞蹈动作有模仿兴趣,乐于参与自娱性的儿童集体活动。4.初步理解舞蹈表情,知道舞蹈与音乐的姐妹关系。5.在舞蹈中与他人合作。
6.欣赏舞蹈,能有体态反应,掌握舞蹈风格。
三、以舞带功的形式让孩子逐步掌握舞蹈的要领和要求 1.动作基本准确到位,配合协调,身体各部位可以灵活运用。2.跳舞时能情绪投入准确表演掌握不同舞蹈风格。3.乐于通过舞蹈表达自己情感。4.集体配合协调默契队形整齐准确
(1)意识到在生活中注意自己体态语言行为美(2)观赏舞蹈表演,简单了解欣赏舞蹈的文化背景。教学内容 :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学期学习,要求初步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的身体姿态,掌握幼儿舞蹈的基本舞步。动作有一定的力度和节奏感,舞蹈动作协调。
2、了解舞台空间、方位,懂得常用舞蹈术语。
3、学习舞蹈基本手位、脚位。手形、脚位、手位、脚形。
4、进行不同节奏的脚位站立、脚腕训练、腰的训练、基本舞步训练,组合训练。
5、拉肩、开胯、跪下腰、趴地卷后腿、趴地抬后腿、地面踢前旁腿、跪地踢后腿、地面吸申腿。6.各种手位练习
7、地功:勾绷脚、地面上的压腿、压垮、踢腿、横竖叉、压腿。
8、把上练习:站姿、一位擦地、蹲、画圈、五位擦地。以上是舞蹈班上学期所学内容介绍
第四篇:欣赏与设计教学内容
欣赏与设计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9、10页--“圆”第三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圆的特征。
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教材分析:
运用所学的图形设计图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世界的神奇和美丽,同时在分析图案和创造图案中,学生还将进一步巩固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因此,在认识圆后,教材安排了欣赏与设计的内容。教材首先呈现了四幅图案让学生欣赏。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怎样组成的(如基本图形经过了哪些变换),让学生感受到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提高分析图形的能力。接着设计涂一涂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然后设计了让学生先用圆规画出图形,再涂色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了解图案的设计过程,比较各个图案的设计方法和特点,并按照图示的过程设计图案,为自主设计图案提供借鉴。最后通过两个练习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自主设计图案,经历图案创作的过程,充分发展想象空间。教学重点:
欣赏基本图形构成的美丽图案,会用基本图形及所学过的数学方法设计漂亮图案。
教学难点:会用基本图形及所学过的数学方法设计漂亮图案。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欣赏这几幅图案(课件出示书上的四幅图案),你能说一说看到这些图案的感受吗?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在书上把这个图形涂上颜色。(和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利用课件动态展示每幅图案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的特征。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教师要真正地做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有条件的话教师设计了一个电脑课件,来突破独立画图案的难点。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和圆有关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先在小组内交流评议课前收集的图案是不是具有以上特征,再全班汇报交流。)
4、生活中有这么多美丽的复杂图案,它们都是怎样得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强化感知: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为后面的设计活动做铺垫。
二、解释应用
(一)涂一涂
1、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些颜色?在书上第9页涂一涂部分的这些图案中,你想用什么颜色来完成设计?在小组说一说。
2、动手操作,个别展示,相互评价。
3、模仿练习。在练习本上模仿书上画出三幅用圆设计的简单图案。
设计意图:颜色的搭配也是使图案变漂亮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审美能力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己的搭配方案,再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相互交换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最后通过模仿练习、评一评等活动,建立学生自信,为后面设计比赛打下基础。
(二)做一做
1、出示“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要求:
(1)设计活动内容:请用圆规设计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
(2)个人先独立创作,再在四人小组中相互交流,在交流时每幅作品设计这都要说出自己的设计理念,即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怎样设计的等。小组成员最终在本组内推荐一名优胜者参加全班的汇报交流。
(3)班级评比,给优胜者颁发“小小设计师”徽章。
2、开展设计活动。
3、全班汇报交流,展示出优秀作品,颁发徽章。
4、以圆为基本图形,添上几笔,设计成生活中的简单物品或标志。师:通过刚才的设计活动,让我看到原来咱班还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宝地呢!真是高手如云啊。看来圆这一图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就让我们来玩个有趣的游戏吧,让我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设计生活中的物品或是标志,比一比谁设计出来的图案最独特,最别具一格。
5、独立设计,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到这里面有我们学习的基本图形,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在欣赏了各种漂亮图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漂亮的图案,又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不仅离不开数学,而且数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
三、反思
1、师生一起回顾整节课的思考过程,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2、回顾学习的知识有哪些,再次进行整理与归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拓,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有一定的审美和想象能力,本课是在学生对圆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想象和设计,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同时也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发展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设计才能,在活动中教师也应多以表扬鼓励为主,寓教于乐,这样,为学生创设的良好学习氛围更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自信,更有助于帮助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材首先呈现了四幅图案让学生欣赏。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怎样组成的(如基本图形经过了哪些变换),让学生感受到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提高分析图形的能力。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教师要真正地做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和圆有关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强化感知: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为后面的设计活动做铺垫。
4、模仿练习。在练习本上模仿书上画出三幅用圆设计的简单图案。颜色的搭配也是使图案变漂亮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审美能力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己的搭配方案,再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相互交换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最后通过模仿练习、评一评等活动,建立学生自信,为后面设计比赛打下基础。
5、开展设计活动,交流汇报。
在欣赏了各种漂亮图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漂亮的图案,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不仅离不开数学,而且数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
第五篇: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5~6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3的就是1的。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3张饼的是多少张
教学准备:圆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课前谈话
【新授】
复习旧知,启动研究问题。【出示题组】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除法算式,看看大家谁的反应最快?(课件)
28÷4= 2÷100= 6÷4= 0.7÷2= 9÷10=
师: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是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
1÷6等与多少呢?
生①:0.1666„
师:1除以6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生②:
师:这是你的猜想,光猜想不行,我们还得验证,经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评析】通过一组口算,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是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进而提出当1÷6得不到一个准确的小数时,又该如何表示?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渗透了合情推理的思维方法。
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师:这是一个圆形纸片,把当作一张饼,如果要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多少张,该怎样列式?
生①:1÷3= 结果是多少张?(课件演示)
师:每人分得1张饼的,就是张(板书)1÷3=(张)
d)如果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吃,每人吃多少张饼呢?怎样列式?
生①:3÷4 师:每个人手里都有3张纸片,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剪一剪,拼一拼,看看结果是多少?
(小组合作)
交流
生①:把每个人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一份,就吃了张。
师:谁能给他们组的想法提几个问题?
a:你们是几张几张的分的?
b:每人每次分得多少张饼?(张),c:分了几次,共分了多少张?(就是3个张就是张)
d:怎样才能看出是张?
师:谁是和他们分法一样的?还有更简单的分法吗?
生②:把3张饼摞起来分,每人分一块,就是张。
师:提出问题:
a:现在是几张几张分的?
b:每人分了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
c:3张饼的就是多少张饼?
d:怎么看出是张?(还得一张一张的摆)
师(小结):【课件出示】
把3张饼一张一张的分,每人每次分得张张饼,分了3次,共分得3个张,就是张;
也可以把3张饼摞起来一块分,每个人都分得了3张的,就是张(板书)3÷4=(张)
【评析】两种分法都强调分得了多少张饼,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分数的另一种含义,即表示具体的数量。
借助学具,深化研究。
如果把2张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张?用学具分一分。
生①: 2÷3=2/3(张)
借助想象,巩固研究方法。
刚才大家都是拿学具亲自操作的,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想像出5张饼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多少张吗?
生①:略。(课件演示)
(5)刚才大家研究了分饼的问题,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计算7÷9的结果吗?(7/9)
【评析】借助学具分饼、想象分的过程、抛开情境给出除法算式三个环节的呈现层次清楚,逻辑性强,为学生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经验。
观察算式,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大家观察这些算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①: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
师:被除数÷除数=
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a÷b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大家还需要补充什么?(b≠0)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他们之间有区别吗?(小组讨论)
生:除法是一种运算,而是一种具体的数量。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联系与区别。
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说说刚才的研究哪些是发现的,哪些又是发明的?
生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我们发现的,但是分饼的方法是我们发明的。
生2:用字母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发明的。
【评析】学生的精彩的回答说明学生已经沉浸在了本节课的探索之中,且有了自己学习数学的思考与心得,这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期望的。
练习
出示上课伊始的口算题组
师:大家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些除法算式的结果吗?
教师解释0.7÷2=是可以的,这种分数形式平时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习,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
【评析】本组练习使学生知道了不论被除数小于、大于或等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商,这样不仅加深和扩展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为讲假分数及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6 ~ 66页——分数与除法。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对于分数,学生并不陌生。在三年级的时候,他们已经初步接触了分数,通过直观和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这节课内容之前,又进一步学习了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教材 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初步沟通除法和分数的关系;例2明确指出 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例题后通过适当的练习,在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关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本课时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分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数学概念,它的意义是多层次的。在本节课之前,学生是从“行为”(平均分物体)入手认识分数的;本节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则是对分数的进一步的理解——分数可以表示除法运算的结果。在 本课教学中,我力求从这样一个角度去突出这一点。
(二)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索和理解除法与分数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并从中体会到用分数表示除法商的优越性。
能在几组例证的探索过程中, 初步感受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等探究的能力。
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规律,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发现、掌握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难点是理解两个数相除商用分数表示。
三、教法、学法 在这一节课中,我以学生熟悉的平均分问题和分数的意义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点,借助实验操作、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经历
(b ≠ 0)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逐步构建除法和分数之间关系的模型,学会用分数这个新的数表示除法的商。
四、教学过程
开门见山,抛砖引玉。
1.把 6 颗糖,平均分给 3 人,每人分得()颗。2.把 3 颗★平均分给 3 人,每人分得()颗。3.把 1 块月饼平均分给 3 人,每人分得()块。
【设计意图:虽然只是简单的 3 道题目,但却复习了旧知识,同时又巧妙地引出新知识,抛砖引玉,为下面的研究埋下伏笔。】 •
承上启下,初步建模
1.承接前一个问题:把 1 块月饼平均分给 3 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根据整数乘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 1 ÷ 3 ;根据分数的意义,每人可得这块月饼的,借助月饼图可知,1 块月饼的 也就是 块月饼。因此 1 ÷ 3 的商可以用分数 表示。[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根据分数的意义,直接用分数表示结果;其次借助数形结合,巧妙地把除法计算与分数初步联系起来。] 2.把题目改为:把 1 块月饼平均分给 4 名、5 名、6 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3.追问:如果平均分给 7 名、8 名、9 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如果是 b 名同学呢? [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初步理解:如果被除数是 1,不管除数是几,都可以用几分之一的分数表示 1 ÷几的商。初步建立 的数学模型,为下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
深入探究,理解含义
出示例 2 : 把 3 块月饼,平均分给 4 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通过“估算——猜想——验证——汇报反馈-——小结”这几个环节,明确:可以 用分数 表示 3 ÷ 4 的商。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两个预案,结合学生的汇报演示。
预案 1 : 先把 1 块月饼平均分成 4 份,每人分 1 份,就是 块;再用同样的办法平均分另外 2 块同样大小的月饼。这样每人分得 3 个 块,就是 块。预案 2 : 把 3 块月饼叠在一起平均分成 4 份,每人取其中的 1 份,就是 3 块饼的。1 份有 3 个 块,拼起来就是 1 块饼的,即 块。•
归纳类比,发现规律
1.把 3 块月饼,平均分给 10 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2.把 7 块月饼,平均分给 10 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3.把 x 块月饼,平均分给 15 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列出算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检测反馈,拓展提高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 ÷ 8 = 9 ÷ 13 = 9 ÷ 8 = 11 ÷ 10 = 2 .想一想,填一填 完成书本课后做一做第 2 题,并添加这一道题目
通过 =()÷(),说明除法和分数之间的互逆关系;通过
提问,“()可以是任何数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因为除数和分母都不能为 0,所以。3 .计算下面各题的商 ÷ 7 = 1 ÷ 2 = 5 ÷ 3 = 45 ÷ 5 = 9 ÷ 3 = 4 ÷ 5 = 2 ÷ 3 = 1 ÷ 6 = 4 .解决问题(1)一位火炬手跑 1 千米 要 15 分钟,平均每分钟跑几分之几千米? 1 ÷ 15 =(千米)
(2)如果要重新铺设一块 15平方米 的主席台,需要 41 块砖,平均每块砖占地多少平方米? 15 ÷ 41 =(平方米).思考提高题: 0.7 ÷ 2 的商也能用分数表示吗?
五、教学预评及板书设计
本节课通过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抛——承——探——引”这几个环节,使学生经历了(b ≠ 0)这一 知识的形成过程,较好地构建了除法与分数关系这一新的数学模型,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而且板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能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突破教学的难点,使本课教学目标能有效达成,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在讲这节课之前,本来以为是很简单的一节课,学生在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也一定会很容易,唯一的难点是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我想只要借助实物圆形纸片给学生演示一下,学生就会理解了,但当我讲完这节课后,才发现我的想法太简单了,我把学生想象成理想化的学生了,这部分知识虽然有一部分学生理解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在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还很困难。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二、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应分多少张饼?”时,我让学生借助圆形纸片在小组内合作进行分割,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才发现有的同学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分,圆纸片拿在手上束手无策,只是眼巴巴地看着其他的同学分;小组的同学分完后,演示汇报时,有很多同学都知道怎么分,但说的不是很明白。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特点。
三、小组的全员参与不够。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有个别同学孤立,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我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如果能让小组长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了。
四、在教学设计环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罗嗦,练习的时间就相对缩短了。在操作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两次动手操作,都是分饼问题,分饼的目的是让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分了两次,但还是有的同学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如果只让学生分一次,把这一次的操作活动时间延长一些,汇报演示时让每个类型的学生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我想这样教师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在学生汇报展示的时候给予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生生合作中学会倾听,收集他人的信息,在师生合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发现,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几位朋友,大家看,是谁?(课件出示(唐僧、孙悟空、沙僧、猪八戒。)话说唐僧师徒4人前往西天取经,一路上风餐露宿,很辛苦。一日。他们赶了一整天的路,又累又饿。不过,运气不错,夜晚十分,他们来到了一户人家门前,打算讨些斋饭。你别说,收获真不小,(课件出示:8个鸡蛋,1个西瓜、一张饼)我们来看看有哪些食物。看到这么多食物,八戒可乐坏了,伸手就去拿,师傅急忙说:“且慢,我们还没想好怎么分呢?”同学们愿意来帮他们分分吗?可以怎样分?别急,我们先来一样一样分,先来分鸡蛋,谁来列式?为什么选择用除法?说得好!接着分什么?怎样列式?
为什么得 个?生:根据分数的意义,把一个西瓜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所以每人平均分得 块。师:说的太好了。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不错。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在我们计算除法时,得到的商也许是整数,也许是小数,还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也说明,分数与除法之间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刚才,我们帮唐僧师徒分完了其中的2种食物,可是还有一种食物到底该怎样分,却把他们难住了。(课件出示)
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能列式吗? 生:3÷4=(张)
师:都同意吗?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验证一下!(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生合作、汇报展示。
生:一张张分饼,每张饼平均分4份,每人分,三张饼,分到三个,再把3个 拼在一起,得出每人能分到 张;
生:把三张饼摞一起,平均分成4份,再把每份的3个 拼在一起,得到每人能分到 张。生:先把2张饼摞在一起,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再把剩下的1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再得 张,把 张和 张拼在一起,得出每人分到 张。
师评价: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很善于思考!说的很清楚,有逻辑性!师:同学们太棒了!想出了这么多种分法,但无论怎样分,每个人都得到了 张饼,也就是说,我们验证了3÷4=(张)。
这里的,既表示把1张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是,又表示把3张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
师:大家再仔细观察这2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两个数相除,在商不能得到整数的情况下,还可以用分数表示。生: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师:用字母如何表示呢?
学生表述:a÷b= 教师板书:a÷b= 师:在除法算式中,我们通常要注意什么? 生:除数不能为零。
师:那么在分数中,我们应该要注意什么? 生:b≠0。生:分母不能为零。(教师板书 b≠0)
师:再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区别吗? 生:除法是横着写的,分数是竖着写的。生: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个算式。
师:真善于观察和思考。通过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和总结,我们发现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除法中,不能得到整数的商时,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但我们也要知道,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分数不仅可以表示除法的商,它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两个数相除。师:好了,吃饱了,唐僧师徒也要上路了,让我们和他们一同上路,闯闯智慧王国)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第一关:我会填
1、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7÷13=()=()÷()()÷()= 9÷9=()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9厘米=()米 59秒=()分
56平方里厘米=()平方分米 53毫升=()升 第二关:明辨是非
1、一堆苹果分成10份,每份是这堆苹果的。()2、1米的 与3米的 一样长。()第三关:解决生活问题
1、一个3平方米的菜园,种4种蔬菜,每种蔬菜平均占地多少平方米?种5种蔬菜呢?(用分数表示)
2、小明用15分钟走了1km路,平均每分钟走几分之几千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闯关,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和同学、老师交流一下吧!生自由发言表述。
生:这节课我知道了当两个数相除,可以用分数表示商;
生:这节课我知道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生:老师,这节课我还知道了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分数不仅可以表示除法的商,也可以看作是两个数相除。
师:听到同学们这节课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爱因斯坦说过:“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勇于探索!板书设计:分数与除法
a÷b= 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