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人事局等部门关于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大全5篇)

时间:2019-05-13 14:1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枣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人事局等部门关于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枣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人事局等部门关于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第一篇:枣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人事局等部门关于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枣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人事局等部门关于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大力支持服务业

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枣政办发[2009]83号)

各区(市)人民政府,枣庄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大企业:

市人事局、服务业办公室、教育局、财政局《关于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三十日

关于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市人事局、市服务业办公室、市教育局、市财政局)

为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事厅等部门关于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3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先进市相比,服务业发展仍相对滞后,特别是服务业高层次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已成为制约我市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大力培养服务业人才,加快服务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吸纳城乡新增就业,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业人才,全面提高服务业人才素质,壮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人才支撑力量。

二、工作目标

依托各类院校,建立市、区(市)两级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以培养基地为平台,采取灵活、实用、有效的培养方式,全面开展服务业人才培养工作。今后5年内,计划每年举办服务业高层论坛 1-2 次,服务业专业人员培训班 2-3 期。争取在 2012 年前,培养服务业专业人才1000人,培训服务业人才2000人次,初步形成一支业务素质强、创新能力突出的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

三、突出服务业人才培养重点

服务业人才培养要突出行业重点和人员重点,以文化旅游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科技与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六大产业人才培养为重点,按照“学以致用、按需施教”的原则,突出抓好高层次紧缺服务业人才培养。当前,重点抓好分管服务业领导干部、服务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训,尽快提高其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带动全市服务业上一个大的台阶。

四、充分发挥各类院校在服务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发挥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在服务业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依托有关院校建立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作为服务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引导相关行业和服务业企业与有关院校进行广泛深入地合作。有关院校要加快服务业相关学科建设,增设酒店管理、物流管理等紧缺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有关院校要立足自身力量,根据市场需求,按照“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管理人才培训与从业人员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科学确定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努力造就大批服务业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五、加强服务业高层次人才选拔引进

开展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市首席技师,省、市有突出贡献技师的评选表彰活动,对服务业领域业绩贡献突出、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政策倾斜、重点支持。把服务业重点项目招商引资与招商引智结合起来,积极引进一批高层次服务业管理人员,采取有效措施留住人才,改善我市服务业人才结构。

六、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服务业人才培养列入议事日程,纳入人才资源开发整体规划和服务业工作考核体系,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各级要将服务业人才培养工作纳入本级服务业发展资金支持范围。有关院校及行业协会、服务业企业要加大对服务业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健全服务业人才培养联席会议制度,全市每年召开一次服务业人才培养联席会议,及时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加强协调督导,确保服务业人才培养工作达到预期成效。

第二篇:嘉善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嘉善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工作力度,扩大服务业发展领域,做大服务业产业总量和提高服务业综合水平,充分发挥 服务业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根据《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就服务业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和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 实施省委“两创”总战略,坚持“改革推动和开放拓展并举”、“城市化战略和服务业发展互动”、“区域特色经济和产业融合互促共进”以及“改造传统行业和培 育新兴行业并重”的原则,结合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建立良好机制环境,不断创新业态和商业模式,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使服务业成为与一二 产业相融合、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对外开放相联接的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支撑产业。

二、发展目标

1、服务业发展提速。到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对财政的贡献率年均提高一个百分点。

2、服务业总量扩大。到2011年,年均新增服务业法人单位300家以上,年均新增服务业个体工商户300个以上,新增法人单位注册资本年均增 长20 %;引进外资服务业项目到位资金实现翻番;服务业从业人数年均递增6%以上,增加到13万人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幅达到16%以上。

3、服务业结构优化。到2011年,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邮政电信业、生产性服务业、休闲旅游业、商贸流通业和会展会务业等成为我县服务业的支柱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

4、服务业占比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到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5%。

三、工作重点

(一)抓产业融合,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县经济开发区、西塘电子信息产业园和姚庄光伏产业园“三大制造业新高地”作为承载吸引平台,通过支 持鼓励企业重组、引进优势服务业企业、拓展领域和业态创新等手段,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制造业提升发展,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每年培育、引进和组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20家以上,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年均增 幅达20%以上,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我县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1、支持鼓励企业重组,开展“主辅分离”试点工作。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原则,鼓励制造企业进行内部结构优化重组,开展“主辅分离”试 点工作。选择具有一定行业代表性并具备相关条件的生产制造企业进行试点,支持企业逐步将采购、运输、仓储、产品设计、产成品包装、售后服务和后勤保障服务 等内部辅助功能从企业主体生产功能中分离出来,整合增强后组建独立的生产性服务企业。研究制定鼓励生产制造企业“主辅分离”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我县的 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2、积极开展“二次招商”工作,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进一步加大服务业招商力度,引进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经营规模合理、技术装备先进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落户嘉善。充分挖掘现有制造业企业中的潜力资源,积极开展二次招商活动,引进与行业相关联的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技术推广等生产性服 务企业,引进营销中心、结算中心,促使制造企业逐步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发展。

3、拓展发展途径,促进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鼓励生产企业利用现有厂房、仓库、车辆以及原材料等,投资组建独立的物流配送公司,对外提供 第三方物流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成立独立核算的进出口贸易公司,在做好服务自身的基础上,发展第三方贸易。积极引导生产制造企业,拓宽投资视野,投资现 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走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道路。鼓励扶持具备一定拓展能力的中介咨询、产品检测、设计研发和人力资源等一些现有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不 断拓展专业服务范围和提升专业服务水平,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制定重点扶持企业和个人投资发展研发设计、广告会展、咨询策划、服务外包和职业培训等新兴 业态的政策,逐步实现二产反哺三产的和谐融合发展的目标。

(二)抓产业提升,优化生活性服务业。依托现有服务业优势产业,进一步优化提升休闲旅游业、商贸流通业和会展会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在强化特色的同时不断创新业态,积极拓展生活性服务业的新领域,努力使之成为我县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坚实基础。

1、积极打造休闲旅游胜地。抓住古镇西塘休闲观光旅游区和大云生态度假旅游区两大特色旅游区的深度开发与建设。丰富西塘旅游区旅游要素,设计和 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系列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项目,努力延长旅游产业链,策划开发新的特色旅游项目,实现从观光旅游模式向休闲度假模式的全方位转变,游客数 量每年增幅达到20%以上,到2011年创建成为国家5A级景区。统一规划大云生态度假旅游区,有效整合十里水乡风景带、大云寺、碧云花园、拳王休闲农 庄、自然美生态园、鲜切花园区和温泉旅游度假区等资源,突出温泉特色概念,努力打造成为“温泉度假、田园绿洲、幽静水乡、休闲农庄”特色休闲旅游区,到 2011年力争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西塘、大云旅游区为龙头,带动发展魏塘历史名人观光游、陶庄汾湖生态湿地游、姚庄桃花岛休闲观赏游和丁栅白鱼塘 渔家风情游等旅游业,力争到2011年有2家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努力把嘉善打造成为长三角休闲、文化旅游胜地。

2、努力培育长三角区域会务商务新基地。以承接2010年上海“世博”为契机,突出长三角中心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和营销方 案,进一步整合现有高星级宾馆酒店资源,鼓励各大宾馆完善会务设施功能。积极引进、组建专业化会务会展企业,下功夫培育一批专业化营销队伍。三年内在县城 以外的重点会务集中区投资建设3家以上高星级度假型、会务型酒店。规划建设功能齐全的综合性会展设施,努力将嘉善打造成长三角区域休闲、会务、商务的新基 地。

3、打造上海现代服务业产业辐射和转移的承载地。紧紧抓住沪杭客运专线嘉善设站契机,突出“高铁”概念,全面接轨上海的现代服务业,提升接轨上 海第一站内涵。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悠久的人际交往优势,及时掌握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最新趋向和产业动态,结合我县服务业发展的短腿症结,主动接 触、全面出击,将上海现代服务业的优势项目引入我县。同时引入服务业相关行业的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逐步弥补自身的一些薄弱环节。在以往对沪招商联络 工作取得一定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县今后发展的重点行业和上海的优势及可能外移的行业,开展综合招商、专业招商和主题推介等活动,力争成为上海服务业产业 链延伸的承载地。

4、打造浙北区域商贸流通繁荣之地。整合嘉善商城、华东建材市场、国际农商城和嘉善车城等专业市场资源,理顺管理体制,创新招商模式,分阶段推 进市场提升改造,通过三年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百亿商品交易市场。编制废旧钢铁资源回收利用总体规划,加快陶庄五金机械园及资源综合利用市场建设,使市场与 产业有机融合,努力形成百亿资源综合利用市场。依托新城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以培育特色街区为方向,坚持业态多样化的原则,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贸易合作、高 档百货、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特许经营和专卖店等现代流通形式和特色项目,推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力争到2011年形成1个年营业额超10亿元和5个年营 业额超5亿元的大型商贸流通骨干企业。

(三)抓平台构建,着力推进集聚区建设。把握城市发展和产业集群发展机遇,围绕魏塘、西塘主副双核,加快编制县域服务业集聚区规划,重点打造 “嘉善新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西塘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战场。同时积极打造软件产业基地,培育虚拟网络平台,不断拓展服务 业新领域。

1、加快推进县城新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以“功能集聚、配套完善”为发展目标,在新城区规划区域内,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配套服务 功能,大力提升新城区要素资源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楼宇特色经济形态,打造行政文教公共服务、中高端商务商业服务 和居民消费服务三大服务平台,使其成为楼宇(总部)经济集聚地和时尚消费新型商业区。引进国内知名的地产商,借用其先进成熟的开发理念,精心打造集商务商 业住宅为一体的高档核心精品区域。三年内力争完成40万平方米商务办公楼建设目标,引进100家以上各类服务业企业注册入驻,到2011年期末,该集聚区 初步具备县城新型服务业中心的各项核心功能。

2、积极拓展西塘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根据古镇西塘保护与开发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祥符荡三产发展区建设规划,开发建设拥有图书馆、展览 馆、特色餐饮、主题酒吧、咖啡吧、茶楼、画廊等业态的文化特色街,引进大型影视制作基地项目、大型休闲度假项目和其他文化创意项目,重点发展深度休闲度假 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以差异化发展来丰富、拓展西塘古镇旅游内涵。通过三年努力,使其显现高端休闲度假基地和文化创意基地的雏形。依托西塘电子信息产业园的 建设,规划建设集生产性、生活服务业为一体的商业配套区,重点引进总部楼宇、酒店式公寓、宾馆会所和中心商业区等大型项目。通过三年努力,使其成为既能满 足信息产业园内部需求,又能满足周边城乡居民各类商业商务需求的现代服务业新高地。

3、努力打造软件产业基地。充分利用嘉善商务低成本优势、宜居优势、交通优势以及上海、杭州软件外包服务和数据处理业务外溢契机,大力引进软件 外包企业和软件开发企业进驻落户。加快落实《嘉善县关于推进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引导和扶持软件产业的发展。加快科创中心二期软件园的规划建 设,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配套服务功能,营造软件产业“集聚区”。通过三年努力,力争打造10亿产值的区域性软件研发及外包基地。

4、积极培育网络虚拟交易平台。依托特色产业的集聚优势和商品交易市场的资源平台,加快信息化改造步伐,推动西塘纽扣产业园、嘉善商城等特色产 业和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广泛运用新型交易业态和流通模式,支持网络交易平台和网上交易市场建设,利用网络巨大无形的影响力,不断拓展产业和市场的营销辐射 力。积极探索利用网络的先天优势来满足城乡居民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引导投资商投资构建县域居民消费购物的网络虚拟交易“一卡通”结算体系,为 市民提供全方位全覆盖的消费便利。

(四)抓统筹发展,推动城乡服务业互促共进。发展服务业突破口在城市,增长点在农村。要统筹推进,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努力实现城乡服务业合理布局和一体化发展格局。

1、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继续强化县城和中心镇的服务业综合功能,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重点发挥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和邮政电 信业四大行业在整个服务业产业中的龙头带动作用。针对房地产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调整思路,探索新型开发模式,防止大起大落,确保房地产的稳定健康发展。同 时,要不断完善和增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等行业的公共服务内容和服务能力。

2、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抓住培育新市镇、城乡统筹试点,以及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契机,加快小城镇建设力度,特别是姚庄、西塘、大云、洪溪 等高速公路出口新市镇,按照个性明显、功能齐全、市场繁荣、充满活力的现代新市镇目标,建设成为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新节点、服务业快速发展先行地。加快建 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服务,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积极发展农村金融,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服务。建立和完善一个便捷规范的农村商品 流通体系,推进农村集贸市场改造升级,发展各类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培养一大批合格规范的农业经纪人,继续深入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

四、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的“五大”机制

(一)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组织协调、统分结合机制。强化统筹协调,明确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进一步健全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推进服务业 发展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局工作职能,规范服务业管理,加大工作力度,推动三产服务业强势崛起。成立嘉善县服务业联合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为 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第三部门”作用,成为沟通政府、企业和市场的桥梁与纽带,社会多元利益的协调机构,实现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开展行业服务和保障公平竞争的社会组织。同时,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要点,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和配合,形成协调、顺畅的 服务业工作组织机制。

(二)建立健全服务业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根据我县服务业发展状况,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不断完善《嘉善县服务业发展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同 时完善镇级服务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季度服务业发展工作例会制度,出台《嘉善县服务业重点成长型企业评选办法》等配套考核奖励办法。

(三)建立健全服务业工作长效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工作分步目标推进制,2009年为重点项目推进年,2010年为产业发展突破年,2011 年为整体跨越提升年。实行服务业重点项目联挂制度,形成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法人负责实施、项目主管部门协调管理和县领导挂钩联系“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建立服务业运行情况监测分析机制,定期召集各主体及相关部门对我县服务业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效益进行分析。

(四)建立健全创业创新机制。强化创建服务业品牌、商标意识,积极引导服务业企业创建著名品牌、商标,提高产业竞争力,每年引导10-20家服 务业企业申报服务业注册商标,着力培育罗星阁宾馆等服务业重点企业创建省、市著名商标,努力形成雄厚的品牌群。大力开展服务业助民创业活动,通过推介服务 业创业项目、宣传服务业创业典型、扶持服务业创业项目,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新推动发展。

(五)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统计机制。根据嘉兴市《关于加强全市服务业统计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建立和及时更新统计单位名录库和个体工商户名录 库。切实开展服务业专项统计调查工作,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做到“用数据说话,为决策服务”,促进服务业发展。

五、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六项”保障措施

(一)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凡法律法规没有禁止进入的服务业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凡是向外资开放的服务业领域,都向内资开放;凡是对本 地区开放的服务业领域,全部向外地企业开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一般性服务业企业降低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除法律、行政法规和依法设立的行政许可另有规定的 以外,一律降低到3万元人民币;对创新性、示范性强的服务企业,在营业场所、投资人资格、业务范围等方面适当放宽条件。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研究制定符合我县实际的支持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关于促进生 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文化产业等行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加强在税收、用电、用水、用气价格以及投融资等方面对服务业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三)加强服务业用地保障。利用编制《嘉善县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及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服务业集聚区等三个子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契机,保障全县服务业发展用地,逐步提高服务业用地比例。积极支持企业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业、创意 产业等现代服务业。

(四)发挥政府对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服务业。利用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扶持奖励生产性服务业试点企业、重点项目以及 社会公益性强、发展前景好的服务业重点项目。各金融机构应全力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服务业项目的信贷需求,积极引导小额贷款公司和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 型服务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同时,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制定和落实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

(五)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依托我县职业类学校及各类社会机构的作用,加强校企合作,进行定向的职业技能培训,增设面向生产性和现代服务业的专 业课程,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服务业人才。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在服务业领域创业和就业,积极吸纳国内外服务业高级人才,形成有利于 服务业人才培养和流动的良性机制,着力营造以“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制度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人才环境。

(六)加强服务业市场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服务业市场监管体系,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广泛推行服务承诺和服务公约,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对违规企业和服务产品质量问题依法追究查处,整顿和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

二○○九年二月二十四日

第三篇: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绍政发〔2008〕5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促进我市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大服务业政策扶持力度

1.研究完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依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规定,立足绍兴,突出本地特色,抓紧细化、完善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行业发展重点及支持方向;根据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由各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组尽快制订专项规划;根据服务业跨度大、领域广的实际,分门别类地调整和完善相关产业政策,认真清理限制产业分工、业务外包等影响服务业发展的不合理规定,逐步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

2.加大对服务业的公共投入。根据财政状况和服务业发展需要,增加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国家、省级引导资金支持项目的配套扶持,以及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信息化改造传统服务业、服务业发展的公共平台、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等重点项目建设和贷款贴息,以吸引社会各类资金投入服务业。充分利用中央和省有关服务业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

3.加大要素支持力度。

--调整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服务业用水(除桑拿、洗浴、洗车等高耗水行业外)、用气价格与一般工业同价;商业用电与一般工业用电价格并轨。在国家规定的电价之外,不得收取任何其他费用。

--规范对服务企业的收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有关收费项目及标准要按照规定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服务企业应缴纳的各种资格认证、考试、培训费以及行政事业性费用,其收费标准有浮动幅度的一律按低限收取。2008年底前,各行业管理部门完成服务业收费清理工作,取消和制止不合理收费项目。擅自和变相提高收费标准的,对有关责任人实行群众举报“一次查实下岗”制度。严禁向服务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所有检查、罚款等行为必须依照法律、法规执行。除

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外,工商、卫生等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抽取商品检测,应以购买的方式取得企业的样品。规范行业协会、商会的收费行为。对从事农村客运服务和客运经营等方便农民出行的运输行业,比照城市公交客运政策,给予政策支持。--用地支持。服务业(除房地产业)项目用地可区别不同情况采取出让、租赁等方式依法供地,大型物流企业(投资1亿以上)可以享受工业用地政策;对列入鼓励类的服务业(除房地产业)项目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服务业(除房地产业)项目用地一次性缴纳土地出让金有困难的,可以租赁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

--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对服务业项目优先安排贷款。通过贴息、补助和与国家、省、市服务业资金配套等形式,吸纳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

4.着力抓好服务业重大项目的建设。各县(市、区)政府、各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组要及时做好服务业重大建设项目的落实、推进工作,及早谋划今后几年的服务业重大建设项目,加强项目储备。鼓励各单位、各部门创新发展思路,积极发展能为当地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服务业项目。

二、鼓励服务业创新发展

5.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对服务企业在一个纳税实际发生的下列技术开发费项目:包括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制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试验费,研究机构人员工资,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的折旧,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与新产品的试制和技术研究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

服务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性重大项目列入市重大科技专项规划。优先支持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研发中心、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财政资金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给予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资金支持和融资贴息。运用政府产业基金、风险投资、融资贴息等政策,鼓励科研机构进行技术转化。

鼓励服务企业技术改造,对服务企业从国外引进服务领域重大的关键技术及设备,按其实际投资额给予1.5%以内的资金扶持。经认定的新办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自获利起企业所得税享受“两免三减半”政策。对研发、设计、创意等科技服务企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享受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企

业资助非关联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自主申报在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知识产权交易活动。

6.鼓励服务业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强商业网点规划调控,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卖店、专业店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继续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积极组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促进服务业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鼓励企业和国际优势服务企业合作,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非现金支付环境,积极推行银行卡刷卡消费。

7.加快实施市区二环线内工业企业提升、转型、搬迁工作。认真落实《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绍兴市区二环线内工业企业提升转型搬迁工作的实施意见》(绍政发〔2008〕33号),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顺利有序实施。

8.着力推进主辅分离工作。认真落实《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市区企业主辅分离的意见》(绍政办发〔2007〕210号),尽快出台相关实施细则,积极推进分离工作试点。

9.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制订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意见,重点培育微型CBD、总部基地(中介商务集聚区)、现代物流园区、科技创业园、新型专业市场、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不同类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0.加快服务业外包发展步伐。制订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加快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集聚。

三、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开放

11.推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继续深化后勤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后勤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分开,实现后勤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创新后勤服务社会化形式,引进竞争机制,逐步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后勤服务市场体系。对后勤服务机构改革后新进入的工作人员,应实行聘用制等新的用人机制。

12.促进服务领域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扶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企业联合与合作,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集团。鼓励服务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积极推动国有服务企业股份制改革,鼓励通过股权并购、股权置换、相互

参股等方式进行重组,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服务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

13.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稳步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制订服务贸易中长期发展规划,落实《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基础上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财政对企业参加境外展览、展销活动的参展费用给予适当支持。

四、加强服务业品牌和标准化建设

16.推进服务业品牌建设。研究制定推进服务业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促进服务品牌建设的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业品牌认定办法。大力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培育发展知名品牌,对符合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的,将其纳入有关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对被认定为各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商业老字号的服务企业,按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鼓励服务企业以商标、专利等为纽带,进行跨区域、跨行业兼并和重组。引导中小企业灵活运用品牌特许经营、品牌租借等方式,使自身的劳动力成本、营销渠道、客户资源等优势与知名品牌有机结合,借知名品牌扩大自身的规模和实力。

17.加强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六部委《关于推进服务标准试点工作的意见》(国标委农联〔2007〕7号),在现代物流、旅游、社区服务、商务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展全市服务业标准试点工作。对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管理的服务行业,可通过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推进标准化工作的发展。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服务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加强对服务企业的标准化培训,推动企业开展服务质量等体系认证。

五、优化服务业创业环境

18.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依托“金税”、“金关”等管理系统,完善纳税人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企业、个人偷逃骗税记录;实行合同履约备案和重大合同鉴证制度,探索建立合同履约信用记录,依法打击合同欺诈行为;依托“金质”管理系统,推动企业质量记录电子化,定期发布产品质量信息,加强产品质量信用分类管理。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实行内部信用分类管理,健全负面信息披露制度和守信激励制度。有关部门之间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制度,逐步建设和完善以组织机构代码和身份证号码等为基础的实名制信息共享平台体系。有关部门要依法公开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鼓励扩大信用产

品使用范围,培育信用服务市场需求,支持信用服务市场发展。评选各服务行业信用先进企业并予以大力宣传。

19.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对引进服务业人才实行与引进科技人才相同的激励政策,并妥善解决其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后顾之忧。加快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和中介服务等服务行业的人才引进,尤其要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通行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级服务业人才。积极组织企业赴市外、省外、境外招聘服务业高端人才,并给予招聘费用补助。留学人员回国参加工作的,出国前的工龄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对在国外取得的学历、学位经教育部论证后予以承认。改进职称评聘办法,可根据本人实际水平和能力,符合省直报条件的可以直接申报专业技术职称。鼓励人才以智力资本参与分红,具体标准由企业自行确定。扩大科技服务机构职务、职称、聘任自主权。

有计划地在本地高校中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扩大招生规模,重点加强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现代物流、动漫游戏、软件服务等行业人才培养。利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再培训、再教育,鼓励高校、企业合作举办人才实训基地。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每年选派服务业管理人员到国内外著名院校、世界知名企业接受服务业培训。建立“政府购买培训效果”机制,每年推出若干个现代服务业紧缺急需的职业培训项目和专业能力水平认证项目,对参加培训及考试的人员,经认定给予适当补贴。服务企业和事业单位引进硕士以上人才的,按规定为未购房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对落户绍兴的留学人员和博士学历人员,按规定给予创业资助。财政支持就业服务机构建设。

20.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对服务业地位作用、扶持政策、发展环境等宣传,集中表彰奖励、宣传报道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掀起服务业创业发展新高潮。

六、完善服务业工作机制

21.建立分工合作机制。各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组要按照各自职能和工作分工,加强沟通协商,形成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加强服务业各行业发展状况调研,及时向市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分析报告;做好国家、省、市有关服务业政策的细化落实工作。对于重大服务业建设项目,有关部门要在规划、供地、环评和实施各环节全力支持、相互配合、合力推进。

22.进一步完善服务业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增加量化指标考核份量,科学设置各考核指标的分值。

23.加强服务业统计和分析工作。建立政府统计和行业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的服务业统计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健全服务业信息发布制度。结合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摸清我市服务业发展状况,推进服务业数据库建设,为制定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各县(市、区)要落实专门资金,做好服务业统计进社区(村)工作。各县(市、区)、各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组要加强服务业发展形势分析,每半年形成服务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同时要针对服务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

24.建立行业自律机制。组建绍兴市服务业联合会,加强对各服务业行业协会的工作沟通和指导。支持各服务业行业协会积极开展商务咨询、信息交流和人才培训等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互助和桥梁纽带作用。

七、其他

25.本政策意见中涉及市财政支出的,除另有规定外,仅适用于市区,各县(市)可参照执行。

二○○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第四篇: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Document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

教职成[2014]5号

日期:2014-07-08来源:教育部网站浏览次数:1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政厅(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卫生计生委(卫生厅、局)、文明办、团委、老龄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民政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计生委、文明办、团委、老龄办: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对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存在规模小、层次单

一、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全面加强、突出重点”的原则,大力发展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强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建设,加快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养老服务业发展需求。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相互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好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以适应和满足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需求。

——人才培养规模显著扩大。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点,逐年扩大招生规模,为我国养老服务业培养和输送一大批各层次齐全的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创新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建成一批改革创新示范专业点,带动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推进实施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双证书”制度,基本实现职业院校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发展面向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各类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大力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能力。

三、任务措施

(一)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育体系建设

1.扩大养老服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发布养老服务业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引导和鼓励职业院校增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健康管理、康复治疗技术、康复辅助器具应用与服务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点。通过实行单独招生、增加招生计划等,逐步扩大人才培养规模。通过国家奖助学金、社会捐助等资金支持,吸引学生就读养老服务相关专业。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养老服务类职业院校,规范并加快培养养老服务专门人才。

2.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本科教育。加大养老服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鼓励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康复治疗学、护理学、应用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等养老服务相关本科专业,开设老年社会工作、老年护理、老年人保健与营养、老年医学、老年心理学、生命伦理学等课程。

3.积极发展养老服务研究生教育。适当增加社会工作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数量,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社会学、老年学、人口学、康复治疗学、家庭发展等学科领域招收培养研究生,为养老机构和职业院校等输送业务骨干和高层次教学科研人员。鼓励高校加强相关学科建设,提升理论研究水平,为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

(二)全面提高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4.支持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建设。依托职业院校和养老机构重点建设一批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开发与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作流程、管理规范同步的实训指导方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推进实训装备的合理配置与共享,提高实训基地使用效益。

5.推进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点建设。重点支持一批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改革试点。鼓励和引导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教学方式、师资队伍等重点环节进行改革,建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的专业点,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6.加强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材建设。在国家规划教材建设等项目中,加大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材建设支持力度。组织遴选、开发一批养老服务相关专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鼓励相关院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联合编写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特色校本教材。引入行企真实项目和案例,开发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7.加强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在有行业特色的高等学校和行业、养老机构、企业建立一批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开展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师培训,并逐步扩大培训规模。开展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带头人专题培训,促进教师之间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的交流,培养造就一批业务水平高、敬业精神强、创新能力突出的教学领军人才。

8.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与养老服务业发达国家或地区教育合作,通过互派师生、交流研讨等形式,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引进国外优秀课程和教材,结合国内养老服务业实际,合作开发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课程和教材,促进我国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三)大力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

9.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重点依托相关职业院校、开放大学和本科院校,开展多样化的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鼓励养老服务业业务骨干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开放大学要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加快信息化学习资源和平台建设,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探索建立面向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教学及支持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和社区工作者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10.推行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双证书”制度。推动职业院校与养老服务相关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深入合作,实行专业相关课程的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统筹进行,推动职业院校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于已取得养老服务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且符合条件的从业人员,可由职业院校按相关规定择优免试录取,经考核合格后可获取相应学历证书。

(四)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养老服务业

11.推动开展社会养老事业志愿服务。积极组织职业院校、本科院校在校生到养老机构和城乡社区、家庭等进行志愿服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激发从事养老服务事业的热情。采取学校与城乡社区对口服务等形式,组织学生关爱、帮扶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农村留守老人。

12.鼓励专业对口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业。相关职业院校、本科院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鼓励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养老机构就业。有关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纳入现行就业服务和就业政策扶持范围,按规定落实相关优惠政策。积极改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工作条件,加强劳动保护和职业保护,逐步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稳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教育部、民政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全国老龄办等部门协同配合、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加强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宏观指导和政策保障。各地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结合实际,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工作,做好养老服务业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继续教育等有关工作。

(二)拓宽投入渠道

积极拓宽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投入渠道,建立政府、用人单位、社会筹措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或对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提供捐助或其他支持。

(三)制定配套政策

各地教育、民政、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加大对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政

策支持力度,根据本地实际和养老服务业的特点,在专业建设、师资培训、招生就业、学生奖助、基地建设等方面制定并落实相应的优惠政策。

(四)健全监督机制

建立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制,完善意见实施监督激励机制,切实推动各项任务按时保质完成。各地教育部门、民政部门要建立实施过程跟踪、执行监督、信息反馈机制和定期评估制度,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要根据反馈信息以及监督评估情况,对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五)强化舆论宣传

通过各级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营造全社会关心、尊重、认同和支持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氛围,形成全社会尊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支持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教育部

民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卫生计生委

中央文明办

共青团

中央全国老龄办

2014年6月10日

第五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粤府[2008]66号

颁布时间:2008-9-5发文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推动我省服务业加快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突出发展重点,加强规划引导

(一)突出产业发展重点。按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促进服务业尽快发展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提高全省产业整体素质。大力发展面向生产和民生的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与商务服务、会展与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推广电子商务、网络技术、供应链管理、连锁经营、特许经营、智能管理等现代技术和管理方式,加强商业网点规划布局,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业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传统服务业。切实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建设,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含中医药)、体育等公共服务事业。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和环境整治,加强农村交通、电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省发展改革委要根据国家产业指导目录,进一步研究、细化我省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行业发展重点和支持方向。省有关部门要加快制订完善我省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专项规划和促进服务业重点行业加快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二)加强区域布局规划。统筹区域服务业发展,广州、深圳市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珠江三角洲地区要把服务业摆在重要位置优先发展,努力提升产业结构层次。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要加强农村服务和公共服务,因地制宜发展旅游等特色服务业产业。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要按照全省服务业发展目标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制订完善本地区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三)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各地可根据当地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各自特点,整合服务业资源,规划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载体,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包括城市商务服务、金融商务与后台服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现代物流、软件开发、旅游综合开发等不同功能的产业集聚区。支持规划建设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鼓励依托产业集群和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生产服务业集聚区,省财政已安排的各类对口专项资金要对符合条件的服务业集聚区给予适当支持。

(四)加快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开展省级服务业重点项目计划编制工作。重点安排对全省服务业发展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现代生产服务业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已纳入《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有关重点专项规划的服务业项目,以及鼓励发展的服务业项目,并纳入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实施。

(五)加快发展金融产业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推进粤港澳金融合作与开放,加快建立粤港澳金融交流合作平台。支持广州、深圳市吸引金融机构在两市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建设金融功能区和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加快建设华南(深圳)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信贷、资本、保险、担保、期货、外汇、黄金和产权等各类金融市场。支持中央和全国性驻粤金融机构做大做强,积极培育地方金融龙头企业和社区性、专业性金融机构,探索建立政策性信用担保公司、社区中小银行、融资租赁公司、住宅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企业财务公司等,加快发展金融中介服务组织。加快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组织,提高金融服务“三农”水平。

(六)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和保障国家批准的各类开发区和规划建设的各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公共服务功能,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外包生产服务。省财政已安排的各类专项资金,应重点支持社会力量创办的面向开发区和服务业集聚区的专业服务机构,承接总承包与总集成、融资租赁、研发设计与样品制造、咨询服务、产品检测、第三方物流、专业售后服务、设备维修与租赁、节能环保服务、人才交流与培训、会展传媒服务等服务外包业务;支持面向中小企业和“三农”的各种服务平台,包括电子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产品设计和质量检测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的建设,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和示范项目。

二、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奠定产业基础

(七)支持发展总部经济。凡国内外大型企业以及有影响力的中介服务机构来粤依法设立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结算中心、研发中心、数据中心、业务处理中心、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分销中心等项目,优先安排进驻规划建设的对应集聚区,优先安排建设用地,经认定后地方财政可给予一次性落户奖励,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八)扶持发展服务业企业集团。鼓励服务业企业实行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创新服务业组织形式。在重点服务业领域培育一批标志性的、在国内外市场有影响力的服务业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扶持一批面向“三农”、中小企业的服务业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母公司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拥有3个以上控股子公司,母子公司注册资本总和达到6000万元以上的服务业企业,可组建企业集团。持有省级科技型企业认定证书的,母公司注册资本在1500万元以上,有3个以上控股子公司,母子公司注册资本总和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科技型服务业企业,可组建企业集团。企业拥有总店、配送中心和3个以上门店,名称中可标明“连锁经营”。对申请财政补助并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可从财政各类对口专项资金中,给予适当支持。鼓励服务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整合,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服务业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

(九)培育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修订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把创新金融、创意设计、文化创意、网络技术(包括电子商务)、软件开发、数字内容、现代物流、专业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服务外包等具有高新技术成份的高端服务业和战略产业纳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范围。

三、深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十)加快推动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改革。推进探索政府购买服务。进一步推动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配套服务由内部自我服务为主向主要由社会提供服务转变。鼓励旅行社和其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通过招投标等方式代理财政供养单位经批准的公务活动,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订。抓紧制订完善促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配套政策措施。

(十一)积极稳妥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积极推行特许经营制度,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公用事业领域特许经营管理水平。重点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建设、公共交通等领域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委托企业经营,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用事业服务质量和水平。统筹海陆空交通运输规划建设和管理,创造快速、便捷的通行环境,提高高速公路通行效率。

(十二)进一步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律、行政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服务领域。对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未做规定的服务企业登记前置许可项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一律停止执行。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含中医药)、旅游、体育、建设等社会事业领域中能够实行市场经营的服务(具体目录另行公布),要抓紧研究提出各类市场主体进入的具体办法。对新兴服务行业,凡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允许各类经济主体经营,并积极试行登记注册。设立一般性服务业企业,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一律降低到3万元人民币(法律法规另有较高规定的除外),其营业场所、投资人资格、业务范围等方面的条件依国家有关规定按最宽要求办理。对内资企业和个体商户从事对外贸易业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予以直接登记,有关部门应予备案并办理有关手续。对采用连锁经营的服务企业,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和经营审批手续;连锁经营企业设立全资或控股的配送中心和门店,可持总部出具的文件直接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注册,免于办理工商登记核转手续;需前置审批的经营项目,总店已获批准的,属下门店可凭总店的批文申请经营(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对开展网上销售活动的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其企业名称中可使用“电子商务”字样。

(十三)建立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和行业信用记录建设,以人民银行、工商部门的信用系统为基础,进一步整合保险、税务、质检、海关、公安、法院、民政、环保、劳动保障等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建立全省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2008年底前开通使用。建立社会信用评估和失信惩戒制度,依法披露信用信息。

(十四)实施服务业标准化计划。重点推进现代物流、邮政快递、客运服务、餐饮、旅游、体育、商务服务、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大力开展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实施,积极组织制订地方标准,鼓励企业制订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的内控标准。力争到2010年末,以上重点行业(领域)服务业标准覆盖率达到70%以上。

(十五)建立健全服务业行政许可事项网上申报和审批制度。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行政许可监督制度,加强对实施服务业行政许可行为的监督检查。全面推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大力发挥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对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行政审批项目的监督作用。

(十六)规范市场管理行为。加强服务业法制建设,制订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法规规章。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国发〔2004〕10号)的有关规定,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继续开展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进一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提高执法效率。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清理涉企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保护消费者权益,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和解决纠纷机制。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行政管理部门不得要求企业到指定中介机构办理验资、资产评估报告等证明性文件;正常性抽取商品检查,须向企业支付商品货款。对行政机关的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乱评比行为,各级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查处力度。

四、推动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

(十七)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规划建设一批研究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为服务业技术创新提供强力支撑。支持服务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应用和重大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究提出对重大技术引进项目及相关的技术改造提供贷款贴息支持和引进项目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提供研发资助的具体办法,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在广东省安排服务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

(十八)加强对服务业知识产权和智力成果的保护力度。将服务业服务创新与产品创新纳入全省自主创新产品认定范围,经认定的服务创新产品列入广东省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享受《印发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的通知》(粤府〔2006〕123号)规定的优惠政策。鼓励金融业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知识产权交易活动。支持服务业企业在国外申请注册商标和专利。

(十九)支持服务业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培育发展知名品牌。对新确定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和中华老字号,省财政按规定给予奖励。鼓励著名服务企业以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对获得国家或广东省驰名(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称号和中华老字号的服务业企业,在办理兼并和重组有关手续及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在城市改造中,涉及老字号店铺原址动迁的,原则上应原地或在适宜商圈内就近安置。

(二十)加强服务业人才培养和从业人员职业技术培训。各级政府应强化对服务业人才的利益激励,建立高端紧缺人才评定机制,在省级人才专项奖励评选中增加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名额,对引进的各类服务业高端人才给予一次性安家补贴,对其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给予照顾。积极引导高等院校进一步加强与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建设,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与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加强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技术培训,建立企业积极参与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机制。将服务业人才培训列入全省人才培训与交流计划,充分借助港澳服务业优势,加强粤港澳服务业人才交流,每年组织若干批企业经营人员、专业人员、公务员到服务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交流和培训。加强服务业从业人员社会保障工作,扩大服务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的社保覆盖范围。

五、扩大对外开放,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二十一)深化粤港澳服务业合作。发挥地缘优势,以服务业合作为重点推动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优化配置。深化粤港澳跨界大型基础设施和口岸合作,重点推进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制订和落实实施CEPA的具体政策和工作规范,积极引入港澳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粤港澳金融、物流、会展、科技、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合作与融合。借助港澳服务业国际化优势,为服务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撑服务。充分发挥广东省人力资源优势,联合港澳承接全球服务业转移和服务外包业务,建设服务外包基地和国际服务业支持中心。

(二十二)建立服务输出支撑平台。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金融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为服务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金融服务。鼓励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积极为服务企业“走出去”提供咨询服务。落实国家改进服务贸易企业外汇管理政策,保证合理用汇。推动电子口岸建设,加强服务出口通关服务,对软件和服务外包等出口开辟适合服务产品特点的进出境通关“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给予货物贸易同等便利,简化服务业企业人员“走出去”出入境手续,支持和组织各类软件出口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软件技术交流活动。

六、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

(二十三)整合服务业发展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优化服务业专项资金使用结构,综合运用贷款贴息、经费补助和奖励等多种方式,促进广东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新突破,提高广东省服务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支持服务业发展总部经济,承接和创办大型国际会展,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建设和培育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支持现代服务业聚集区、重要产业基地和园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落实发展农村客运财政补贴政策,对从事农村客运服务以及岛屿、库区、湖区等乡镇渡口和客运经营等方便农民出行的运输行业,比照城市公交客运政策,给予政策支持。支持服务业品牌建设,促进服务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推进服务业标准化、人才交流与培训等工作。

(二十四)充分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带动作用。逐步扩大省级服务业引导资金规模,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省级服务业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引导现代生产服务业和关系民生的生活服务业的发展,以及为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配套等。各地也应根据需要安排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和引导服务业发展。

(二十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鼓励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税务部门要指导企业用好用足国家既有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鼓励类生产服务、农业生产服务、自主创新、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利用、吸收和扩大就业、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实物租赁、维修服务、便利连锁经营、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中华老字号经营等服务业和文化教育产品出口等方面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研究调整国家和省鼓励发展的服务业项目用地的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的适用税率。

(二十六)加强对服务业企业的金融支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加大力度推进广东省中小企业到创业板上市,使服务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规模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适应。支持服务业企业通过产业投资基金、发行企业债券、私募股权投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和开展技术研发。鼓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安排一定比例的担保资金,用于支持中小服务企业融资。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贷款授权授信管理制度,研究综合运用各种抵押、质押、保证等单一或组合担保方式,创新贷款模式,加大对中小服务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发展社区金融机构,设立适应特定对象、提供特色服务的中小金融企业。认真落实国家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政策,制定地方配套措施引导社会资本到农村设立新型金融机构和小额信贷组织。大力推进农业保险试点,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统筹发展城乡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责任保险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商业保险业务。研究用财政资金担保和贴息等方式支持信贷资金投入“三农”和中小企业等弱势领域的办法。

(二十七)在土地资源配置和城市规划建设方面对现代服务业给予适当倾斜。在土地利用计划和城乡规划实施计划安排上扶持国家和省重点服务业建设项目;开辟重点服务业项目(特别是总部经济项目)“绿色通道”,优先办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用地报批手续。列入省和各市重点推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的原则,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在严格控制区内建筑总量的前提下,允许容积率整体平衡、局部调整,区内重点地块优先安排拆迁计划指标。城市中心区工业企业搬迁或关闭退出的土地应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稳步推进“退二进三”的产业布局。加快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营造适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加快城市新区和中心镇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城乡规划确定的商业、服务设施用地,未经许可不得改作他用。加强对服务业用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的履约管理,确保政府供应的土地能够及时转化为服务业项目用地。积极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在依法履行相关报建手续的同时,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

(二十八)理顺服务业价格政策。消除服务业与工业、不同所有制企业在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的不合理价格政策差异。各级政府应在1年内基本实现服务业(国家和省的政策规定的特殊行业除外)与一般工业在用水、用气方面同网同价。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争取在1年内基本实现商业及其他服务业与一般工业用电价格并轨。清理并减少服务领域各类收费,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按规定公示有关收费项目及标准。

七、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二十九)完善省服务业发展协调机制。成立省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协作与配合,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及时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服务业发展工作的领导,推动本地区服务业加快发展。

(三十)加强服务业基础研究和行业协会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服务业研究机构,支持服务业基础研究和重大课题研究。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的决定》(粤发〔2006〕2号),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行业协调、市场服务、决策咨询、政策研究、行规行约制定、企业资质认定、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建立政府委托授权机制,积极探索实行向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加强行业协会和其他社团组织自律管理,规范服务行为,建立信用记录,促进行业协会和其他社团组织提高公信力和服务能力。

(三十一)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建立健全反映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特点和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现代服务业统计制度,提高服务业监测与分析工作水平。充实服务业统计力量,增加经费投入。建立服务业统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各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服务业统计信息交流,建立健全共享机制,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尽快实施对重点服务行业(领域)的产业统计。加强统计、海关、银行等单位的合作,建立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和数据采集系统。

(三十二)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评价与考核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将服务业发展包括提供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等指标列入全省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完善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各地级以上市也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将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等服务业发展重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体系。

广东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九月五日

责任编辑:阿十

上一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 下一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实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公告

下载枣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人事局等部门关于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枣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人事局等部门关于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