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课最可爱的人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志愿军发起五次大规模战役。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中朝人民反侵略的胜利。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阅读与叙述的能力,总结、概括历史的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利用课本提供的战役示意图和图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切实分析历史史实;通过阅读魏巍的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观看反映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翻阅英雄传记、访问抗美援朝老战士等活动,加深对这一课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深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理解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人民,其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教学难点: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歌曲引入):
教师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提出问题: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说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的战歌,他们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与敌人浴血奋战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被称为是“最可爱的人”。引入新课。
教授新课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中国参战的原因
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上甘岭》片断,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问题:“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什么?”
在学生探讨问题时,教师穿插讲述一些历史资料,启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不顾世界舆论的谴责,调兵遣将于1950年组成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在麦克阿瑟率领下在朝鲜半岛的仁川登陆,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直打到中朝边界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美军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美国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巡逻,干涉中国内政
左图: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仁川港登陆。
右图:1950年10月1日,朝鲜党和政府领导人金日成、朴宪永紧急致函毛泽东主席,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朝鲜。
生动、形象的背景介绍,诱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奇心。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根据已知的背景材料,进行讨论交流,并且对战争场面进行模仿,纷纷声讨美国侵略军的暴行,归纳出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
①美国出兵侵略朝鲜,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唇齿相依,我们不能坐视弱小的邻国受强国的欺凌;
②美国侵略军直接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③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2.抗美援朝战争的经过
图片演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次战役示意图”中志愿军的进军路线等,提出探究问题:
(1)抗美援朝战争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2)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了几次大规模战役?结果如何?
(3)通过演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次战役示意图”,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1: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与朝鲜人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1953年7月,美国侵略者被迫签定《朝鲜停战协定》,战争结束。
彭德怀在朝鲜战场上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生2: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了五次大规模战役,结果是五战五捷。生3:通过示意图,我们可以发现志愿军不断地取得胜利。他们把美国侵略军赶到“三八线”附近。
同学们,想一想,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②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教师:同学们,中国志愿军在与敌人的战斗中,涌现出哪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教师展示图片,录像(视频—黄继光)等,介绍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
黄继光(1935-1952年)邱少云(1926-1952年)学生补充介绍课外收集来的有关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事迹。
教师:《人民日报》主编邓拓读了军旅作家魏巍在朝鲜战场上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后,非常感动,破例将该文登载在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报纸送到中南海,毛泽东读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这篇文章曾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你读过吗?为什么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谈谈你的感想。
学生互相讨论,总结:这是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战斗中不畏艰险、英勇顽强,许多战士为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保卫了国家,也为国家为民族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所以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第二篇:人教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9课___改革开放
八年级下册第九课 《改革开放》教案
邓征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当前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了解自己身边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好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听《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导入课堂,听了歌曲后回答问题(见幻灯片),复习上节知识,然后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同学们,看问题思考。
教师引入正文。
一、学习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同学们自学课文,然后按要求完成下列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
(1)农村经济改革的目的是什么?(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农村改革前的情况是怎样的?有何弊端?(集中劳动,吃大锅饭;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生产效力低。)
(3)农村经济是如何改革的?改革后出现了什么情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了自主权,责任明确,积极性提高,连年丰收。)
[教师引导]在同学们回答之前,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投影:(略)同学们可讨论交流作答。
(4)农村经济改革产生什么影响?(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带动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板书]学生讨论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
二、学习城市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
1、教师引导学生看投影,然后自由读课文后,看问题思考讨论(可以同桌或前后排交流)。
答案略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来看看城市改革是如何改的?(有十一大和十四大前后两次)
[投影显示]增进学习成果。
三、学习对外开放: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同学们默读课文,边在课文中找出下列问题:
(1)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的?(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
(2)我国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引导学生看投影,增进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教师边引导边板书
第9课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经营责任制公司制、股份制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沿海
五、课堂训练 【学后感】
(一)、收获与反思: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课所学有何收获,感悟或认识等。
(二)、【课堂练习】选择性地课堂做。
1.改革开放新时期,下列城市中属于经济特区的有 ①深圳 ②汕头 ③香港 ④澳门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春联往往折射着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1974年春联: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1980年春联: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1980年春联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1974年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是由于()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3.我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在农业、建立特区和国有企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其先后次序是:()①农业 ②国有企业 ③建立特区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①③② 4.中国有一个城市在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又最早主动开放为经济特区之一。它就是()
A.厦门 B.上海 C.广州 D.福州
第三篇: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第2课《丝绸之路》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第2课《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集体讨论,小组相互补充。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教师小结进入课题。
2.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丝绸之路》,看了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引导:什么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使同学们知道我国被外国人称为“丝绸之国”,中国丝绸在外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小结: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所付出的艰辛,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____”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五、口语训练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第四篇: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第2课《丝绸之路》
执教人 备课时间
《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NO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集体讨论,小组相互补充。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教师小结进入课题。
2.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丝绸之路》,看了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引导:什么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____”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教后小记
签字人 签字时间 执教时间
第五篇: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第2课《匆匆》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第2课《匆匆》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 伶伶俐俐 徘徊 赤裸裸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并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1.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学习运用语言。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难点】
理解文意。能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的《长歌行》吗?引背全诗。
师: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珍惜时间,及早努力)
师:是啊,时间匆匆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啊!今天,我们让一起来看看 朱自清先生是怎样表达他对时间的感叹的吧!
师:通过预习,你能说说 朱自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吗?
出示朱自清的一段话:我深感时日匆匆底可惜,自觉以前的错处与失败,全在只知远处、大处,却忽略了近处、小处,时时只是做预备的工夫,时时都不曾作正经的工夫,不免令人有不足之感。他已经意识到了以前的时间匆匆溜走而无所作为,他决意今后要从小处、近处着手,要切切实实做些事,他认为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和价值,应该珍惜这每一刹那,所以写下《匆匆》这篇文章。
教师板书课题:匆匆
师:你能说一说“匆匆”是什么意思吗?组个词或说句话。课文中的“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时间)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看吧!
二、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师: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师: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⑴ 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
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
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⑵ 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
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
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
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
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指导朗读:
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
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1.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2.体会写法:
⑴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
⑵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⑶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3.教师小结:
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2.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3.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
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
(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
2.“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师问。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老师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3.课下搜集珍惜时间的名句格言,深深体会个中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