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常州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苏政发〔2010〕117号《省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政策的通知》,进一步优化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实现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品质提升”,全面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服务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发展的政策措施,近年来服务业规模继续扩大,结构和质量得到改善,服务领域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就业等方面贡献显著,我市服务业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是,当前我市服务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还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推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全市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发展观念,拓宽发展思路,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把服务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为此,必须统一思想,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抓紧抓好。
二、明确总体思路,确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坚持统筹协调、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引导规划布局;坚持改革创新发展、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整体水平;坚持与一、二产业联动配套与相互促进,实现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围绕制造业升级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突破发展创意产业、旅游业等新兴服务业,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提升发展消费服务业。扩大服务业有效投入,坚持集聚发展、项目带动,品牌引领、产业融合,实现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品质提升”。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实现服务业增速高于GDP增速,年均增长15%;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底,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例达到5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300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确保达到46%以上,力争达到5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总量的比重力争达到5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通过五年奋斗,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常州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建成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职业教育与科技研发基地,富有特色的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基地、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和物流商贸基地。
(三)主要任务
围绕为制造业发展服务、现代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服务业自身的做大做强,我市服务业的发展重点体现在“三个突破”、“两个提升”,即: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业
1和房地产业。通过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实施主辅分离,加大服务业集聚区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力度,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突破性发展;通过引导集聚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推动融合发展,拉长产业链条,构建基础性公共平台,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突破性发展;通过打造旅游产业精品,推动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渗透融合,实施旅游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提升常州旅游品牌形象,实现旅游业突破性发展;通过完善流通网络,优化空间布局,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专业市场和完善物流功能,实现商贸物流业提升发展;通过引导房地产企业向旅游地产、商务地产、养老地产发展,提高房地产品质,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实现房地产业提升发展。
三、细化政策,落实加快发展服务业的保障措施
(一)落实组织保障,健全推进机制。
充分发挥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作用,负责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相关政策执行等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市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交流研究服务业发展情况,检查督促政策落实和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并加强现场协调,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促进我市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引导力度。
第一、政策聚焦,推动重点行业发展。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根据我市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调整市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使用方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将市级现代服务业财政扶持资金总规模扩大至15000万元,扶持的重点方向是服务业重大公共平台和载体建设、信息化提升、金融和资本运作支撑及具有重大意义的重点项目引导。2011年起执行,并建立与服务业发展速度相适应的增长机制。
2、支持发展新兴行业。对列入市重点项目的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创意产业、品牌会展、科技服务等服务业项目,市引导资金给予重点支持,扶持额度不低于引导资金总量的50%,并优先推荐为申报国家、省有关引导资金项目。对新办的软件和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科技服务企业缴纳的营业税,财政部门可根据其对地方财力的贡献给予分档奖励;对获得电信业务许可证的企业提供的增值电信业务,按“邮电通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
3、支持发展旅游产业。对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款扣除替旅游者支付的住宿费、餐费、交通费、旅游景点门票和支付给其他接团旅游企业的旅游费后的营业额计征营业税;鼓励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
4、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扶持作用,重点支持文化产业基地公共平台建设和经认定的重点项目的实施及优秀人才的引进。对认定的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享受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对文化企业为出口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所增加的翻译、境外宣传费用给予适当补贴。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自2009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
5、推动发展服务外包。新认定为国家级或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的,对示范区的重大公共平台建设,分别给予一次性200万元、100万元补助。
6、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的方式投资于服务业企业中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凡股权持有满2年的可按其投资额的70%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7、推动科技金融体系建设。鼓励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科技支行,对科技支行发放的科技贷款,全额纳入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政策范围。国家级、省级科技园区设立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市财政将按其到位注册资本和对其发放的小额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或补偿。
8、鼓励发展医疗健康服务业。对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免征营业税。对营利性民办医疗机构自取得执业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对符合非营利组织条件的民办医疗机构取得的符合条件的收入按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第二、政策倾斜,推动重点企业发展。
9、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对新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和全国100强企业总部,或其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由市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分别给予500万元和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符合条件的高管人员按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额,财政给予一定奖励。
10、鼓励发展连锁经营。对我市跨区域开展连锁经营的统一核算的服务业企业,经省、市财税部门批准,可由总部机构统一缴纳增值税。
11、鼓励创建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完善功能。对省年度考评为优秀的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市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给予50万元奖励;开展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认定工作,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的重大项目建设,市服务业引导资金优先扶持;市级相关科技计划和经费加大对集聚区内软件、研发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动漫、科技金融等新兴服务业态的支持力度,优先推荐申报上级各类服务业引导资金和国债专项资金支持;对集聚区内建设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保护、中小企业融资、国际航运经纪、旅游信息化和旅游要素配套、专业化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平台,择优安排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优先申报上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
第三、政策落实,推动重点工作实施。
12、推动主辅分离。根据我市出台的《关于开展企业非核心业务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试点工作的政策意见》,对在企业整体转型或分离设立服务业企业的过程中,实际缴纳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契税,财政给予50%的补助;对实施主辅分离后设立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其自用的生产经营房产应缴纳的房产税,以及占地面积较大的服务业企业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经市政府确认纳税有困难的,报经主管税务部门批准,自设立起3年内给予减征或免征;对整体转型或分离后设立的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服务业企业,自工商注册当年起3年内,其实际缴纳的营业税,按第一年80%、第二年60%、第三年40%,由财政部门给予补助,用于扶持企业发展;新办企业与主体企业合并计算后,若税负高于原税负,高出部分由同级财政补助分离主体企业。
13、土地供应优先。对符合《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产业指导目录》的服务业项目和市服务业重点项目,在项目准入、土地供应、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鼓励利用存量土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不改变用地主体、不重新开发建设前提下,其土地用途可暂不变更;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企业或单位利用原有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兴办现代服务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的,土地用途和土地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
14、继续贯彻落实我市出台的关于支持企业上市融资、人才培养引进和服务业品牌建设等相关支持政策。
15、实现价格并轨。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苏发[2005]17号),全面执行现代服务业用水(洗浴、洗车等特种行业除外)、用电、用气价格与工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并轨政策,降低服务业企业运营成本。
16、上下联动共同推进。市各部门及各地区涉及服务业的各类扶持资金和相关政策,应按照本意见的要求,加大扶持力度和政策落实,对各地区扶持的市重点项目,市财政资金优先给予扶持。
(三)健全统计体系,落实考核评价。
加强各地区、各部门服务业统计和核算工作,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提高服务业统计的全面性、精确性和及时性。将服务业发展纳入全市科学发展观考核体系,建立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制度,对服务业发展成绩突出的地区和部门,给予适当奖励。
金坛市、溧阳市可参照本意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并组织实施。
第二篇:义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意见
义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意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
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2005)18号]文件精神,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要加快现代商贸、物流、购物旅游、信息科技服务、文化体育、房地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起立足本地、服务全国、融入世界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义乌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根据我市工作实际,现着重就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
1、充分认识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商贸服务业是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有利于巩固提升市场发展优势,保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缓解资源要素和生态环境制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提升城市品位,扩大城市影响力;有利于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为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空间,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更加积极和开放的姿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促进商贸服务业提升发展,加快推进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
2、加强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商贸流通的效率和加快商贸服务业现代化发展为主线,以功能调整和业态创新为突破口,合理布局市场功能分区,完善城市商业功能,服务国际商贸发展,满足人群消费需求,努力建立起功能定位准确、空间布局合理、业态设施先进、服务体系完善、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国际都市型商贸服务体系。
3、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目标任务。到2010年,商贸服务业增加值达330亿元,年均递增15%以上,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服务优质、特色明显的现代商贸服务体系,商贸服务业的经营规模、档次水平、经济效益和辐射功能明显提高,发展水平继续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到2020年,基本实现商贸服务业现代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以上,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形成与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相适应,开放、高效、便捷、畅通的现代化商贸新格局,建成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的国际性商贸城市。
二、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强化规划指导作用,规范有序地推进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
1、科学规划商贸服务业布局。按照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场发展十一五规划》,开展义乌市场发展战略和趋势课题研究,制定专业市场发展规划,正确处理好规模扩张、档次提升、功能创新关系,引导市场可持续繁荣发展。根据《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7-2020)》确定的发展目标,细化各商圈及具体商业区块的详细业态规划,制定导向目录和商贸项目准入标准,加快培育有明显特色的商贸流通服务集聚区或特色街。根据规划要求和建设重点,优化项目布局,提出商业网点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定期发布指南,引导社会投资。
2、保障商贸服务业用地的储备和供应。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商贸服务业项目,优先安排土地利用计划,优先办理农用地转(征)用报批手续。统筹盘活土地资源,对专业市场建设予以用地政策倾斜,加快推进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对重点商贸服务业项目,优先列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及时安排建设用地指标,经市政府批准后实行优先优惠供地。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商贸服务业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或“一企一策”政策。积极探索通过国资公司投资等途径建设商业用房等新模式,对特定的商贸服务业企业定向招商,提升商贸服务业发展空间。
(二)培育具有现代业态的商贸服务业骨干企业,努力提升商贸服务业竞争力。
1、评选商贸流通明星企业。每年开展“商贸流通明星企业”评选活动,对商场超市、餐饮住宿、休闲服务、展览服务、中介咨询、社区服务等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同行业前三名,纳税额超100万元(含)且比上增长10%以上的盈利企业,认定为“商贸服务明星企业”,由市政府通报表彰,并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3万元的奖励。
2、鼓励成长型商贸服务企业发展。商品流通企业营业收入在5000万元-20000万元(含)、20000万元以上且环比增幅在10%以上的,每家分别奖励5万元、10万元;纯餐饮企业营业额在1000-2000万元(含)、2000万元以上,且环比增幅在10%以上的,每家分别奖励5万元、1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5000万元(含)以上且环比增幅达到10%以上的其他商贸服务企业,每家奖励5万元。
3、引导商贸服务业上规模。凡符合商贸流通发展规划要求,实际投资额(不含土地成本)达到5000万元、10000万元、20000万元(含)以上的新建项目或实际投资额达到3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含)以上的改造提升项目,开业后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50万元、100万元。
4、大力引进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国内外知名购物中心等商贸流通企业入户义乌,营业面积在10000-20000平方米(含)、20000平方米以上的,开业后分别一次性奖励项目投资者50万元、100万元。市外引进或迁入的大型商贸企业总部,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含)以上,且营业收入在10000万元(含)以上,按销售额的0.2%给予奖励三年,每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5、鼓励市场经营户实行公司化交易。对市场内经营的个体工商户转型为公司化组织形态的,按其年营业收入给予一次性奖励,首次达到1000万元以上(含)、2000万以下的奖励1万元,首次达到2000万元以上(含)、5000万以下奖励2万元,首次达到5000万以上(含)奖励5万元。
(三)不断发展新兴服务业,着力形成新的增长点。
1、提升发展会展业。对举办专业贸易展览项目的展览单位实施补助:展位规模达到200个以上(含)、500个以下国际标准展位的专业展览项目,每个展位补助200元(在我市首次举办展览或首次举办新的专业展览的单位,展位规模要求可以放宽到100个);展位规模达到500个以上(含)、800个以下国际标准展位的专业展览项目,每个展位补助300元;展位规模达到800个以上(含)国际标准展位的专业展览项目,每个展位补助400元。以上展览项目若由国际性著名展览机构、国家级行业协会主办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
鼓励引进知名品牌和国外知名企业参展。展会承办单位每引进一家全球500强、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商品、全国著名商号企业参展的,奖励1000元;每引进一家省著名商标、省名牌商品、省知名商号企业参展的,奖励300元。上述产品的参展商参加义博会、文博会的,可在展会安排上给予优先权,展位费用给予优惠。国际、国家级认定的品牌产品参展展位费优惠50%,省级认定的品牌产品参展展位费优惠20%。
单个专业展览项目享受扶持金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同一展会补助不超过三届。
2、培育壮大金融保险业。鼓励新设金融机构。新设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一次性奖励100万元。新设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属于支行(一级支行)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属于异地支行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属于分行的,一次性奖励80万元。对原在义乌市内设立支行(一级支行和异地支行)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升格为分行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
对新设分行或升格为分行且资产总量达80亿元以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在义乌市中央商务区安排一定面积的营业用房。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网点。在农村新设网点,并办理存贷款业务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
鼓励设立村镇银行。在市内设立村镇银行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
鼓励新设证券营业部和保险机构。新设独立核算的证券营业部,一次性奖励20万元;新设独立核算的保险机构,年保费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
3、完善中介服务业。新办或新引进的中介服务业(包括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创意设计、信用评估等)的企业,且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自注册之日起三年内,每年按其实际办公面积100元/平方米补助(每家每年以10万元为限)。
(四)不断繁荣城乡市场,积极构筑城乡一体的现代商贸服务网络。
1、加快发展中心城区社区商业。鼓励连锁企业在中心城区各社区新开(加盟)直营连锁店。凡新开3家及以上的直营连锁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医疗保健、药店、洗染、家政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行业的连锁企业,经营面积在70平方米以上的,且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配送、统一品牌,经验收确认合格,给予每家连锁直营店5000元的补助。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商贸服务业示范社区和社区商贸服务业示范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对现有或新办的家政服务公司,就业人员在20人以上,且年营业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符合行业标准,无不良经营记录的,补助三年,每年补助5万元。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规范、住户满意度较高,且获得国家、省级先进物业管理住宅小区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20万元。
2、加快构建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深入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凡连锁店总部注册在义乌的连锁经营企业,在农村集镇每新设一个符合要求的连锁超市门店,给予5万元的补助。扶持发展农村连锁便利店。凡连锁店总部注册在义乌的连锁经营企业,在农村每新设一个营业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上、商品种类在2000种以上的直营门店,一次性给予3万元的补助(只补在该村首家开设的门店)。对加盟连锁龙头企业,且50%以上的商品实行统一配送的村级店和放心店,一次性给予5000元的补助。
支持配送中心发展。对销售额6000万元以上,纳税额200万元以上,总部注册在义乌的连锁经营企业建设配送中心,可安排10000平方米以内的仓储用地指标,地价按照工业用地标准进行出让。对专门为连锁店(便利店)进行配送的配送中心,实际投资额(不含土地成本)在1000-1500万元(含)的按1%标准给予补助;1500万元以上部分按1.5%的标准给予补助,此项补助最高不超过30万元。
(五)积极引导商贸服务管理规范化,着力提升商贸服务业发展层次。
1、鼓励商贸服务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相关培育及补助政策参照市委〔2007〕63号文件执行。
2、积极实施品牌化、标准化战略。商贸服务业企业创牌、通过ISO体系认证和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参照市委[2007]64号相关标准予以奖励。
本地商贸服务业企业或产品首次被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的,奖励30万元;首次被授予省级“守合同、重信用”称号的,奖励5万元;首次被评为省级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的,奖励2万元。
3、积极推进市场名牌带动战略。大力引进市外名牌产品直销商和总代理、总经销商: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咨询机构备案、咨询认可的享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著名品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的国家驰名商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的中国名牌产品;省级工商局命名的省著名商标,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的省名牌产品。
强化政府对优化市场资源的调控。在市场招商、商位安排中,给予名牌产品直销商和总代理、总经销商优先权。包括报名进场的优先权、商位定位的优先权、商位续租的优先权、仓储租赁的优先权、商务服务的优先权。在租金收取上,给予优惠权。具体政策由市场主办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制定。
强化政府对市场引进名牌的奖励。国际、国家认定的名牌商品直销商和总代理、总经销商,经审核确认并挂牌经营的,且经营该品牌
商品满二年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人民币。省级认定的名牌商品直销商,经审核确认并挂牌经营的,且经营该品牌商品满二年的,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人民币。引进境外地区商品专业馆,经营商品品种在10类以上的,且经营满二年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
4、支持组建和发展行业组织。依法新组建的商贸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单位在100个以上的,并正常运行一年以上的,一次性补助5万元。
三、不断优化商贸服务业发展环境
1、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商贸服务业发展工作组织体系,及时研究解决商贸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行业的组织领导,制订和实施行业规划,促进行业发展;各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商贸服务业发展;各镇街要加强对商贸服务业发展的领导,明确班子分工;要探索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定期走访了解情况,及时帮助协调解决问题。
2、规范行业管理。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消除服务业与工业之间、不同所有制服务业之间在工商登记、土地使用、供水供电、税费征收、资金融通、设备进口、人员出境等方面的政策差别。对服务业企业用水、用电逐步实行与工业用水、用电价格并轨。价格行政部门要及时清理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的服务项目,对于已经形成竞争的服务价格,实现市场调节。各单位要规范对服务业企业的收费行为,严格执行国家、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严格执行规定的收费范围和标准,凡是收费标准有规定上、下限幅度的,按下限额度收取。税务部门要按照税收管理权限提供税收政策支持。
3、强化资金支持。市财政设立商贸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商贸服务业发展。各金融机构要从资金上积极支持服务业发展,对符合产业导向的市级重点服务业项目,在符合信贷原则的情况下,优先安排信贷资金,优惠贷款利率。各相关部门要加强与商业银行沟通,积极推荐服务业建设项目,引导其在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下,优先向市级重点优质项目的企业发放贷款。
4、营造发展氛围。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其他宣传舆论阵地的导向作用,广泛进行宣传,强化新闻发布。大力宣传服务业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一、二产产业互动发展的重大意义。创新舆论载体,通过不断宣传服务业的发展成果和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件,大力宣传从事服务领域的突出单位和优秀代表,提高企业和群众对发展服务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形成发展合力,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服务业的发展,营造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其他
1、享受本政策的对象为税务登记注册在义乌且财务制度规范、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的商贸服务企业。
2、同一企业扶持(奖励)资金总额不超过企业当年实缴税收地方留成部分。
3、当年营业收入以国、地税纳税申报数为准。
4、当若发生侵权、仿冒、欺诈、商业贿赂以及重大安全生产、食品安全责任事故的企业,一律取消享受优惠政策的资格。
5、本政策由市场贸易局牵头,会同财政、工商、审计、国税、地税、银监等部门,制订有关评选、扶持、奖励补助等具体实施办法。
6、本政策意见自2008年1月1日起试行。此前出台的市委、市政府文件中与此相关的政策意见及相关条款,与本政策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政策意见为准。
第三篇:常州关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政策
常州:《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常州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
常发〔2010〕41号
发布时间: 2011-09-23 12:00:00来源:常州市财政局字体选择:[大 中 小] 各辖市、区委,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部委办局、公司、直属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苏政发〔2010〕117 号《省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政策的通知》,进一步优化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实现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品质提升”,全面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服务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发展的政策措施,近年来服务业规模继续扩大,结构和质量得到改善,服务领域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就业等方面贡献显著,我市服务业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是,当前我市服务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还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推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全市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发展观念,拓宽发展思路,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把服务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为此,必须统一思想,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抓紧抓好。
二、明确总体思路,确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坚持统筹协调、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引导规划布局;坚持改革创新发展、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整体水平;坚持与一、二产业联动配套与相互促进,实现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围绕制造业升级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突破发展创意产业、旅游业等新兴服务业,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提升发展消费服务业。扩大服务业有效投入,坚持集聚发展、项目带动,品牌引领、产业融合,实现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品质提升”。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实现服务业增速高于 GDP 增速,年均增长 15%;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年均增长 20%以上。到 2015 年底,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例达到 5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2300 亿元左右,占 GDP 比重确保达到 46%以上,力争达到 5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总量的比重力争达到 5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通过五年奋斗,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常州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建成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职业教育与科技研发基地,富有特色的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基地、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和物流商贸基地。
(三)主要任务
围绕为制造业发展服务、现代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服务业自身的做大做强,我市服务业的发展重点体现在“三个突破”、“两个提升”,即: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业和房地产业。通过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实施主辅分离,加大服务业集聚区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力度,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突破性发展;通过引导集聚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推动融合发展,拉长产业链条,构建基础性公共平台,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突破性发展;通过打造旅游产业精品,推动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渗透融合,实施旅游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提升常州旅游品牌形象,实现旅游业突破性发展;通过完善流通网络,优化空间布局,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专业市场和完善物流功能,实现商贸物流业提升发展;通过引导房地产企业向旅游地产、商务地产、养老地产发展,提高房地产品质,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实现房地产业提升发展。
三、细化政策,落实加快发展服务业的保障措施
(一)落实组织保障,健全推进机制。
充分发挥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作用,负责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相关政策执行等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市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交流研究服务业发展情况,检查督促政策落实和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并加强现场协调,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促进我市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引导力度。
第一,政策聚焦,推动重点行业发展。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根据我市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调整市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使用方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将市级现代服务业财政扶持资金总规模扩大至 15000 万元,扶持的重点方向是服务业重大公共平台和载体建设、信息化提升、金融和资本运作支撑及具有重大意义的重点项目引导。2011 年起执行,并建立与服务业发展速度相适应的增长机制。
2.支持发展新兴行业。对列入市重点项目的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创意产业、品牌会展、科技服务等服务业项目,市引导资金给予重点支持,扶持额度不低于引导资金总量的 50%,并优先推荐为申报国家、省有关引导资金项目。对新办的软件和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科技服务企业缴纳的营业税,财政部门可根据其对地方财力的贡献给予分档奖励;对获得电信业务许可证的企业提供的增值电信业务,按“邮电通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
3.支持发展旅游产业。对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款扣除替旅游者支付的住宿费、餐费、交通费、旅游景点门票和支付给其他接团旅游企业的旅游费后的营业额计征营业税;鼓励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
4.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扶持作用,重点支持文化产业基地公共平台建设和经认定的重点项目的实施及优秀人才的引进。对认定的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享受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对文化企业为出口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所增加的翻译、境外宣传费用给予适当补贴。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自 2009 年 1 月 1 日起至 2013年 12 月 31 日止,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
5.推动发展服务外包。新认定为国家级或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的,对示范区的重大公共平台建设,分别给予一次性 200 万元、100 万元补助。
6.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 50%加计扣除,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的方式投资于服务业企业中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凡股权持有满 2 年的可按其投资额的 70%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7.推动科技金融体系建设。鼓励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科技支行,对科技支行发放的科技贷款,全额纳入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政策范围。国家级、省级科技园区设立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市财政将按其到位注册资本和对其发放的小额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或补偿。
8.鼓励发展医疗健康服务业。对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免征营业税。对营利性民办医疗机构自取得执业登记证之日起,3 年内免征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对符合非营利组织条件的民办医疗机构取得的符合条件的收入按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第二,政策倾斜,推动重点企业发展。
9.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对新引进的世界 500 强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和全国 100 强企业总部,或其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由市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分别给予 500 万元和 200 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符合条件的高管人员按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额,财政给予一定奖励。
10.鼓励发展连锁经营。对我市跨区域开展连锁经营的统一核算的服务业企业,经省、市财
税部门批准,可由总部机构统一缴纳增值税。
11.鼓励创建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完善功能。对省考评为优秀的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市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给予 50 万元奖励;开展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认定工作,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的重大项目建设,市服务业引导资金优先扶持;市级相关科技计划和经费加大对集聚区内软件、研发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动漫、科技金融等新兴服务业态的支持力度,优先推荐申报上级各类服务业引导资金和国债专项资金支持;对集聚区内建设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保护、中小企业融资、国际航运经纪、旅游信息化和旅游要素配套、专业化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平台,择优安排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优先申报上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
第三,政策落实,推动重点工作实施。
12.推动主辅分离。根据我市出台的《关于开展企业非核心业务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试点工作的政策意见》,对在企业整体转型或分离设立服务业企业的过程中,实际缴纳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契税,财政给予 50%的补助;对实施主辅分离后设立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其自用的生产经营房产应缴纳的房产税,以及占地面积较大的服务业企业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经市政府确认纳税有困难的,报经主管税务部门批准,自设立起 3 年内给予减征或免征;对整体转型或分离后设立的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服务业企业,自工商注册当年起 3 年内,其实际缴纳的营业税,按第一年 80%、第二年 60%、第三年40%,由财政部门给予补助,用于扶持企业发展;新办企业与主体企业合并计算后,若税负高于原税负,高出部分由同级财政补助分离主体企业。
13.土地供应优先。对符合《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产业指导目录》的服务业项目和市服务业重点项目,在项目准入、土地供应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鼓励利用存量土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不改变用地主体、不重新开发建设的前提下,其土地用途可暂不变更;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企业或单位利用原有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兴办现代服务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的,土地用途和土地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
14.继续贯彻落实我市出台的关于支持企业上市融资、人才培养引进和服务业品牌建设等相关支持政策。
15.实现价格并轨。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苏发〔2005〕17 号),全面执行现代服务业用水(洗浴、洗车等特种行业除外)、用电、用气价格与工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并轨政策,降低服务业企业运营成本。
16.上下联动共同推进。市各部门及各地区涉及服务业的各类扶持资金和相关政策,应按照本意见的要求,加大扶持力度和政策落实,对各地区扶持的市重点项目,市财政资金优先给予扶持。
(三)健全统计体系,落实考核评价。
加强各地区、各部门服务业统计和核算工作,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提高服务业统计的全面性、精确性和及时性。将服务业发展纳入全市科学发展观考核体系,建立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制度,对服务业发展成绩突出的地区和部门,给予适当奖励。
金坛市、溧阳市可参照本意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并组织实施。
中 共 常 州 市 委
常 州 市 人 民 政 府
2010 年 11 月 7 日
第四篇:宁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宁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宁政〔2011〕33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开发区管委会: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小城市,根据国家、省和宣城市有关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我市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制定如下政策意见。
一、生态旅游业
1、对在我市新建的投资额5亿元以上、注册资金2亿元以上、首期到账资金1.4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其项目建设用地可“一事一议”,建设期间实行“零规费”。项目建设完成并经核实确认后,给予一次性补助300万元。自营业起,其缴纳的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剔除征缴成本后,6年内给予100%补助。青龙湾综合开发项目的整体政策可“一事一议”。
2、对在我市新建的五星级酒店,建设期限不超过2年、用地性质为商业用地,规模要求50亩左右,建成后产权不分割,其项目用地依法实行招拍挂,具体土地政策“一事一议”,建设期间实行“零规费”。项目建设完成并经核实确认后,给予一次性补助300万元。自营业起,其缴纳的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剔除征缴成本后,6年内给予100%补助。
3、对在我市新建的四星级酒店,其项目建设用地按照基准地价均价执行,建设期间实行“零规费”。自营业起,其缴纳的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剔除征缴成本后,前3年给予100%补助,后3年给予50%补助。
4、引进国内、国际著名酒店管理机构经营管理五星级酒店的,给予一次性补助10万、30万元。
5、对新获国家3A、4A、5A级的旅游景区,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10万元、20万元、100万元;对符合服务业发展规划,总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且当年投资额2000万元以上的旅游景区改造项目,经审计确认后,按当年投资额的1%给予补助,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新评定为国家、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5万元。
6、对新评定为省级四星级、五星级的旅行社,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10万元;对获得全省十强、全国百强的旅行社,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30万元;对获得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银奖、铜奖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5万元、3万元、1万元。
7、对新评定为国家一级、国家特级的餐饮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10万元;对新评定为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的酒店,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20万元、100万元;
对新评定为国家四叶级、五叶级绿色饭店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50万元;对获得中国饭店金星奖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
二、现代物流业
8、对在我市新建的投资额在3000万元(不含土地出让金,下同)以上、且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第三方物流项目,其项目用地比照工业用地政策执行,实行“零规费”和“三免三减半”的财税扶持。项目建设完成并经核实确认后,按其实际投资额的1%给予补助,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
9、对被认定为国家A、AA、AAA级信用资质的物流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5万元、10万元;对被评为国家3A、4A、5A级物流企业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50万元、100万元;对被商务部认定为现代物流示范园区、示范企业、示范技术称号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20万元、10万元。
三、现代金融业
10、对外来金融机构首次在我市设立支行级以上分支机构,或在宁银行增设营业机构,其项目用地按照基准地价均价执行(也可“一事一议”),实行“零规费”。项目建设完成并经核实确认后,给予一次性补助30万元。3年内高管年薪所得产生的个人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剔除征缴成本后给予50%补助。
11、外来金融机构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的,按所缴纳的契税给予90%补助;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3年内按房屋租金的20%给予补贴,租金补贴最高不超过企业当年所缴纳税收地方所得部分。实行租房补贴的,补贴资金在企业正常运行1年后兑现,若实际租赁价格高于同期房屋租金市场平均价格的,按市场平均价格计算补贴。
12、风险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等以金融为核心业务类的中介公司来宁新设机构或分支机构,所缴纳的营业税剔除征缴成本后,3年内给予50%补助,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剔除征缴成本后,前2年给予100%补助,后3年给予50%补助。已实行“一事一议”政策的不再享受。
四、商务信息服务业
13、新设立的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从业人数10人以上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和评估认证、科研开发、科技成果交易、人才中介等专业服务机构,给予“三免三减半”的财税扶持。其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的,按所缴纳的契税给予90%补助;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3年内按房屋租金的20%给予补贴,租金补贴最高不超过企业当年所缴纳税收地方所得部分。
14、鼓励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
15、对在我市注册纳税的从事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建设集网上交易、销售发布、资金兑付于一体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其软件投入达到200万元以上的,按其当年实际投资额的1%给予补助,补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其项目用地按照基准地价均价执行,实行“零规费”和“三免三减半”的财税扶持。3年内高
管年薪所得产生的个人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剔除征缴成本后给予全额补助。
16、对从事互联网或电子商务服务且连续三年以上通过工信部互联网服务ICP认证或电信增值服务认证的,给予一次性补助2万元。对新落户我市并经认定的软件企业每家一次性补助5万元;当年取得软件企业认证的,一次性补助5万元;取得软件产品认定的,每项产品补助1万元。
五、商贸流通业
17、对在我市新建的大型零售商场(超市)、城市商业综合体,自主经营面积在1万—2万平方米的,项目建设完成并经审核确认后,给予一次性补助30万元;自主经营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给予一次性补助50万元。引进世界500强商贸流通企业的项目,增加补助30万元。其项目用地依法实行招拍挂,实行“零规费”和“三免三减半”的财税扶持。
18、对在我市新建大型专业(交易)市场,自主经营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的,其项目用地依法实行招拍挂,实行“零规费”和“三免三减半”的财税扶持。项目建设完成并经核实确认后,给予一次性补助80万元。对经营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特大型专业市场,具体扶持政策可一事一议。
19、对在我市城区新建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自主经营面积分别达到3000平方米、2万平方米,投资额2000万元、1亿元以上的,其项目用地依法实行招拍挂,实行“零规费”和“三免三减半”的财税扶持。项目建设完成并经核实确认后,给予一次性补助30万—50万元。对经营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特大型农贸(含批发)市场,具体扶持政策可一事一议。
六、公共服务业 20、对投资建设民办本(专)科高校(以下简称高校),年招生人数达2000人以上的,其项目用地“一事一议”,实行“零规费”并免收高校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设施的建设项目行政规费。市政府为高校建设提供配套市政公用设施至高校用地红线边缘。
21、对投资建设10个班级以上的幼儿园,其项目用地可实行招拍挂,特色幼儿园用地可按基准地价均价执行,实行“零规费”。市政府为幼儿园建设提供配套市政公用设施至幼儿园用地红线边缘。
22、对投资建设符合卫生准入条件和卫生发展规划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或200张以上床位重点专科民营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其项目用地原则上实行招拍挂,特色专科医院用地可按基准地价均价执行,实行“零规费”和“三免三减半”的财税扶持。
23、对在我市新建或改扩建的民办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机构,经民政部门认定,运营正常,项目建设完成并经核实确认后,床位达到50张的,每张床位给予一次性补助1500元;床位在100张以上的,超出部分每张给予一次性补助1000元。其项目用地可按划拨方式供地,实行“零规费”。对投资建设营利性的养老机构,其项目用地可实行招拍挂,可按照基准地价均价执行,实
行“零规费”。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可按规定免征营业税,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养老福利机构所办的医疗机构取得执业许可证,并符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条件的,按有关规定申请,经批准后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
24、对在我市新建年屠宰量在10万头以上及冷链配送系统,总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畜禽产品屠宰配送项目,按当年投资额的1%给予补助,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其项目用地按照基准地价均价执行,实行“零规费”和“三免三减半”的财税扶持。
七、文化创意产业
25、对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不含土地款)的文化产业项目或以原文化企业新扩建的项目,项目用地按照基准地价均价执行,实行“零规费”和“三免三减半”的财税扶持。并按当年实际投资额的1%进行奖励,最高奖励不超过50万元。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可一事一议。被评为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20万元。
26、凡在我市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从事创意设计、数字动漫及影视传媒、艺术品生产、出版发行、演艺演出、体育经营等企业,从营业起,实行“三免三减半”的财税扶持。
八、总部经济
27、总部经济相关政策按《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宁政„2010‟31号)执行。
九、附则
28、所有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宁国市建设项目预审办法(试行)》相关规定,并经项目委员会预审同意。
29、本意见中的实行“零规费”和“三免三减半”的财税扶持,分别是指建设期间,凡收费权限在市本级的建设性行政事业收费(除人防易地建设费之外)一律免收;自营业起,其缴纳的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剔除征缴成本后,前3年给予100%补助,后3年给予50%补助。30、本意见实行最高限额的原则,同一事项涉及多项补助扶持政策的,按最高一项执行。
31、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本意见实施后,我市以前出台的相关政策意见与本意见不一致的部分,以本意见为准。
32、符合本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兑现项目,必须签订10年以上经营期限的责任书,于次年3月底之前将相关材料报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由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审核,报市政府研究同意后兑现。
33、本意见由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五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兰州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上重要战略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天,黄河之都兰州,已从过去单纯的工业城市,变成大西北的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
立足转型打造服务业新格局
我市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具有发展现代物流、现代服务和文化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近年来,我市从省会城市的特点出发,按照“三产抓转型”的思路要求,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构建集约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着力发展与工业、农业和其他领域生产相关联、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搞好陆港物流园和东部物流基地等现代物流产业园地建设。加快推进建材、机电、农副产品等物流中心和大型市场建设,着力构筑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民生服务业。市委、市政府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重点发展方便群众生活的现代商贸、休闲观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以及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和市政公用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受到百姓称赞。着力培育和发展大型连锁经营企业,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的大型超市来兰发展,不断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加强便民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城乡便民服务体系,推进社区菜市场、放心早餐和农村便利超市、农资超市及农产品市场建设,规范发展夜市、特色商业街、风味小吃街等大众服务业,方便了居民生活。
大力发展新兴业态。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在商业业态的发展上,既要“顶天”,又要“立地”。所谓“顶天”,就是引进能够代表国际国内发展潮流的高水平商业业态,以订单式的开发模式,把国内和国际上著名的品牌一次打捆式地引入兰州,推进兰州服务业态的高端化。所谓“立地”,就是民生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普通老百姓的休闲、购物、餐饮等。同时,充分利用兰州省会城市和交通区位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会展经济、商务经济和创意产业等新型业态。
近年来,兰州以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为重点,推进三产转型升级,注重引进战略投资、先进业态和知名品牌,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CBD)、中央休闲购物区(CSD),积极发展特色商圈。目前,兰州国际商贸中心、鸿运·金茂广场、红楼时代广场、万达广场、红星美凯龙等一批商业综合体相继开工建设。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改造提升仓储、配送业,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运输和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培育现代物流龙头骨干企业,扩大省会城市物流辐射范围。多管齐下,兰州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服务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2011年,兰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63.48亿元,在GDP中的比重达到48.78%,占据了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举办大型节会扬美名显效益
在兰州发展上,国际马拉松赛事的举办绝对称得上是一个超重量级事件。这场比赛留给兰州的不仅是一张新的城市名片,更有大气、自信和厚重、开放。连续举办两届“兰马”,让亿万观众从央视直播中看到了一个与自己想象中完全不同的兰州,居然是如此气质高雅、大气豪迈。在赛事活动中,提升了兰州的城市形象,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城市的良性发展。
近年来,兰州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叠加的政策机遇,实施“再造兰州”战略,抓发展、治污染,拓空间、畅交通,强管理、提效能,保民生、促和谐,城市的开放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下,如何在营销城市上走出新路子、展现新形象?市委、市政府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发挥兰州优势,通过举办大型节会赛事打造城市名片。“兰马”以其强大的聚合力,让节会效应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吸引了许多境内外客商和游客来兰州旅游、观光、投资,不仅给兰州发展带来了人流、物流,更带来了信息流、资金流,形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兰州热”。更为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带动了产业发展。结合我市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的方向和重点,强化景观体育所具有的拉动力、关联度和辐射性,统筹景观体育与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延伸景观体育产业链,带动餐饮、宾馆、交通、娱乐、服务等行业发展,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形态,优化现代产业结构,着力提高景观体育产业在全市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推动兰州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转型和提升。
在“兰马”之外,还举办、承办了中国机器人大赛、“环青海湖”兰州段自行车赛、2011中国兰州MBA黄河漂流赛、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一系列重大赛事节会活动。而作为兰州招商引资重要平台的兰洽会也从当年小打小闹的“马路市场”发展成了由商务部联合主办的“国家级”贸易洽谈会,成了兰州扩大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
依托这些重大节会赛事活动,兰州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营造亲商、爱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聚集,更多更好地招项目、引外资、借外力,形成了大开放、大开发、大合作、大跨越的发展格局。
壮大旅游业精心包装抢夺高点
旅游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培育、来发展,深入挖掘兰州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优势,注重整体规划,积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兰州特点的旅游项目,加快推进黄河风情线、黄河文化长廊、华夏始祖园、陇上名人园、兰州老街的开发建设,围绕“吃、住、玩、看、游”等要素环节做足文章,不断提升旅游业档次和产业发展水平。
对比各地发展旅游的思路,要实现兰州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首先是规划先行,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符合实际、目标明确、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规划方案,指导兰州旅游产业的有序发展。可以说,兰州旅游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面对黄金机遇期,兰州提出了“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旅游形象宣传口号,这是兰州旅游产业理念的一次重大改变,彰显了兰州抢占西北旅游制高点的雄心壮志。
作为新兴旅游城市,近年来兰州大力推进旅游大项目招商引资,突出项目带动集团化发展。在落实产业规划,完善服务设施,加大投资力度,引进外来项目,延长产业链上大做文章,努力使“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创新思路落到实处,抢占西部旅游特别是西北人文旅游的制高点,打造兰州转型跨越、率先崛起的支柱性产业。
据统计,2011年,兰州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407.4万人次,同比增长58.03%;实现旅游收入102.93亿元,同比增长62.1%;全市旅游就业人数达到60752人,当年新增旅游就业人数10790人。而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则显示,兰州市的游客满意度指数大幅上升,在全国50个重点城市中排名跃升15个位次。“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284.3万人次,年均增长24.9%;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80.74亿元,年均增长25%。
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区域物流中心
发达的现代物流,已成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引擎。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降低社会流通成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效率和效益,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市无论是在省内,还是在西北乃至全国发展物流都具有很大的区位优势。2009年,兰州被国务院列为全国9大物流区域、10大物流通道和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为我市建设辐射西北、通达全国、面向中亚地区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提供了新的机遇。次年,商务部将兰州列为全国46个物流示范城市,确定了兰州物流的重点发展目标。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兰州商贸物流中心。市委、市政府立足发挥兰州区位优势,明确提出把我市打造成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
近年来,兰州抢抓发展机遇,全面优化整合现有物流市场,加快培育发展辐射全省、西北、乃至全国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大市场,大力发展仓储业、配送业及打造综合主体交通运输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区。目前,兰州国际物流产业园、兰州凤凰山钢材物流园、北龙口二手车物流园、安宁医药物流园、西固石化物流园、“主食厨房”九州配送园区和兰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兰州粮油仓储物流中心、安宁图书物流中心、中川空港国际物流中心、甘肃国家基本用药目录药品统一配送中心等一批重大园区的规划、建设已经相继展开。
与此同时,随着兰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公路集装箱节点站和兰州铁路西货场迁建等重大项目的建成,兰州区域性商贸中心辐射带动功能、物流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强化,物流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